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IT女

IT女

[每天升起的是朝陽,讓心靈學習智慧成長]從零開始 1000封求職

IT女

張亞玲1963年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懂事起,她就記得家裏常常吃不上飯。後來父親被打成右派,全家都下放到天津農村。看到姐姐國中畢業就下了鄉,剛剛八歲的張亞玲經常坐在鄉間的田崗上,為自己的未來犯愁。

大學聯考恢復後,1981年張亞玲考上了中國政法大學。此後的日子,張亞玲順利的畢業、留校,還做上了法律顧問,那時她賺的工資已經是一般人的六七倍。

25歲那年,張亞玲嫁給了一位研究物理的年輕科學家。1990年,她隨同先生一起去了法國,自此她的人生軌跡出現了大逆轉。

“大家都認為出國是條好出路,事實上對我來説出國卻意味着沒有了路。”張亞玲就像進入了一個黑洞,看不見哪裏是希望,“突然覺得自己連孩子都不如,精神上非常痛苦。”

“在困難中,人不能暴躁,否則就會失去能量。”張亞玲從讀服裝設計着手,同時學習語言,不斷汲取着營養,再圖發展。

但在經濟蕭條時期,一個外國人要找一份工作實在太難了。每發出100封信,最多隻有十分之一會有回覆,接着再一家一家的去面試。

有些公司在郊區很遠的地方,張亞玲就大清早起牀,乘大巴、搭火車,好不容易到了那家公司,可能發現根本不缺人或那份工作不適合,等再回到家時天早已經黑了。

一次次都石沉大海。張亞玲的先生看不下去了,勸她算了,但她就是不願意退回到家裏,僅僅做一個家庭主婦。

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裏,張亞玲大概總共發出了1000封求職信。

中國方式 亞洲市場“終結者”

長期的堅持不懈終於得到了回報。張亞玲進入了愛可視,一家專門從事研發、生產和銷售移動數碼產品的公司。張亞玲有兩條擇業標準:科技公司,和中國有關係。這兩條愛可視都符合。

從小崇尚科學的張亞玲很快找到了感覺,法律背景讓她如虎添翼。她是愛可視全球十位高管中惟一的女性。影星成龍説過一句話:“別人尊重你不是因為你和他們一樣,而是因為你和他們不一樣。”張亞玲很認同這一點,因為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堅持,反而會贏得更多的尊重。

在公司裏,張亞玲是有名的“很中國”的女人。在法國那個浪漫的國度裏,同事間開些性玩笑是很正常的事情。出身於上世紀60年代的張亞玲卻有着那個年代深深的烙印,嚴謹的她一旦出現,同事們就會趕緊打住。

她的工作方式也很“中國”。在法國有很多的假期,張亞玲卻很少放假。她説自己寧可累死,也要讓公司其他員工無話可説。

有一段時間,張亞玲掌管着全亞洲的資源採購,很多供應商找到她,想通過各種方式贏得訂單。張亞玲就會和這些供應商説:如果你給我提成,説明你賣給我們的價錢貴了,你必須降價。漸漸的,沒有人敢“買通”她。

張亞玲果斷的個性也讓她成為一個“終結者”。但凡在亞洲有啃不下的硬骨頭,公司就會派張亞玲去談,如果最終在價錢或合作上沒有談下來,公司就會終止這項計劃。

在事業和家庭中不能變幻角色,或者某個角色的缺失,這是現代很多知識女性婚姻不幸福的關鍵。張亞玲早在大學讀書時,就對婚姻有着深刻的見解。

在費孝通寫的《生育制度》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夫妻相遇的時候就像是在一條起跑線上,之後女人為了讓男人跑得更快,把所有的包袱都拿來自己揹着,讓男人輕裝上陣,漸漸的男人越走越遠,女人喊他,他聽不見。這一對夫妻在精神上已經越走越遠。

這是一個對張亞玲產生頗大影響的故事。在她看來,社會角色、家庭角色有一個缺失就會造成婚姻的不穩定。“先舍後得”是她在婚姻中最大的體會。

當年的出國,她放棄了國內的工作、地位;當她在法國找工作處處碰壁時,為了家庭只能繼續呆在法國;公司屢次派她回國工作,為了先生一次又一次的`拒絕。

當張亞玲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可以捨棄的東西時,她得到了回報。先生甘願放棄了在法國科學院終生教授的工作,陪她回到國內重新開創事業。

張亞玲做母親的過程更是艱辛。由於生理上的原因,張亞玲一直沒有孩子。在結婚後九年的時間裏,她一邊找着工作,一邊四處尋醫問藥。幾乎每個星期,她都要去看醫生,通過朋友找醫生,甚至通過醫生介紹另一個醫生,張亞玲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

張亞玲總是喜歡説出自己的困難,看別人能否幫助到自己。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巴黎十一大的副校長,在法國做第一個試管嬰兒的教授正好是這所學校的。

在校長的幫助下,張亞玲得到了一個與那位醫學教授會面的機會。張亞玲足足等了七個月,才見上了教授。當時她想,如果見到在法國如此大名鼎鼎的教授,還不能有自己的孩子,那就不再抱怨,也不再傷心了。幸運的是,兩個月以後她就順利的懷孕了。

如今,張亞玲有了自己的女兒,有一位結婚近20年的先生,有一份非常喜歡的工作。她説自己很知足。

(趨勢成功教育訓練摘錄)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5yk3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