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小暑是什麼意思

小暑是什麼意思

小暑,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小暑是什麼意思,歡迎大家收藏。

小暑是什麼意思

小暑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思是説到了小暑節氣,天氣開始逐漸變熱,但還沒到最熱之時。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温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牀下。”文中所説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温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到來,標誌着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有“小暑開始熱,減衣身上輕,抓緊種蔬菜,備足過嚴冬”的説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羣芳譜》載“暑氣至此尚未極也。”此時,暑氣上升氣候炎熱,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農諺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人們常説“熱在三伏”。曆法規定,夏至後個庚日為入伏,其中個10天為初伏,初伏最早離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離夏至16天。“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温最高的時候,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説法。“小暑之時,雨熱同季”,雨與小暑有着相依為命的關係,金代詩人龐鑄《喜夏》詩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被薦枕,黃奶亦升堂。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晚涼無一事,步?緣轎饗帷!?/p>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入伏以後,暴雨形成的洪水稱為“伏汛”。俗話説“伏天的雨,鍋裏的米”,伏汛會對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響,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説,意為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説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要留意防洪防澇。在江南,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的天氣信息,“小暑一聲雷,倒轉半月做”,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故農諺説“小暑雷,回;倒,十八天”。有小暑日忌西南風的説法,農諺“小暑西南風,三車勿動”,三車是指油車、軋花車、碾米的風車,意思是小暑前後,西南風和風的交匯機會多,主年景不好,農作物歉收,風車、軋車、油車都不動了。

“小暑進入三伏天,奪食搶時間,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閒。”小暑節氣氣温高,雨水豐富,充足,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期,大部分地區的大秋作物基本播種結束,農村多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因此説“栽秧栽到小暑,打的不夠喂老鼠”、“小暑插秧不生根,收割一畝打半升”。田間管理除澆水外,主要是鋤耬培土,農諺説:“耬禾不攏堆,莊稼長不快”、“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攏堆如上糞”、“沒有堆,颳風下雨兩分開”。棉花開始開花結鈴,生長最為旺盛,盛夏高温是蚜蟲、紅蜘蛛等多種害蟲盛發,應適時防治病蟲,做到“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小暑期間,一方面要加強防洪防澇,一方面要做好抗旱救災,“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小暑期間的莊稼急需要水,多澆才能滿足高温下作物生長需要。

“螢火蟲,提燈籠,飛到西來飛到東,晚上飛到家門口,寶寶回家它來送”,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南宋才女朱淑真《夏螢》寫道:“熠熠迎宵上,林間點點光。初疑星錯落,渾訝火熒煌。着雨藏花塢,隨風入畫堂。兒童競追撲,照宇集書囊。”樹林間、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夜幕降臨之後,忽明忽暗的點點伴隨着人們渡過漫漫長夜。羅鄴寫下《螢二首》,其一雲:“水殿清風玉户開,飛光千點去還來。無風無月長門夜,偏到階前點綠苔。”其二雲:“水殿清風玉户開,秋徑莎庭入夜天。休向書窗來照字,近來紅蠟滿歌筵。”徐夤的《螢》詩別有韻味,詩曰:“月墜西樓夜影空,透簾穿幕達房櫳。流光堪在珠璣列,為火不生榆柳中。一一照通黃卷字,輕輕化出綠蕪叢。欲知應候何時節,六月初迎大暑風。”

小暑是什麼意思呢?相信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一定非常瞭解了。

  基本釋義

節氣名。在每年公曆7月7日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炎熱季節。

  詳細釋義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七月六、七或八日。

《逸周書·時訓》:“小暑之日,温風至。”《漢書·律曆志下》:“?火,初柳九度,小暑。” 唐·張説 《端午三殿侍晏》詩:“小暑夏弦應,微陰商管初。”

  簡介

小暑,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是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鬥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於每年公曆7月6—8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説。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

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温潮濕多雨。這個時節雖然陽光猛烈、高温潮濕多雨,但對於農作物來講,雨熱同期有利於成長。

在古代,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人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並將新打的米磨成粉,製成各種美食,與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

小暑即為“小熱”,意思是此時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但是並未達到一年內最熱,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開始。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温潮濕多雨。季風氣候的高温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成長。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雷暴頻繁,是萬物狂長的時節。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大暑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説,天氣也將越來悶熱和潮濕,灼熱鋪天蓋地,讓人無處藏身。時至小暑,開始進入伏天,大地便不再有一絲涼風,風中還會帶着熱浪。小暑時,我國南方地區已是盛夏,部分地方也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常伴隨着大風、暴雨。從小暑開始,人們做好了迎接酷暑的準備。

  氣候特點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氣候重要的一個要素。一個地區降水的分佈特點可以分為地區分佈狀況和季節分佈狀況兩部分來組成。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區,有着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温潮濕多雨。我國的夏季盛行東南風,東南季風從海洋帶來濕潤空氣,首先登陸我國南方地區,同西伯利亞冷風在大陸交鋒,所以我國南方地區最早進入雨季。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的,因此我國的降水在地理空間上呈現“由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遞減”的特徵。

東南季風為我國帶來海洋的水汽,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會最先得到東南季風帶來的水汽,形成豐富的降水,也就成為了我國年降水量最為豐富的地區。西南季風也為我國帶來降水,可影響到我國華南一帶;當西南季風發展強盛時,也可深入到長江流域。我國的東南季風區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屬於多雨地區;而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屬於少雨地區。每年7月下旬,副熱帶季風雨帶移至華北—東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稱“七下八上”)是我國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雨季。而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成為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乾旱地區。從降水的季節分佈狀況來看,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東南季風盛行的時候,所以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特徵表現為“雨熱同期”。

小暑時節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步縮短,但為何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温仍然節節攀升呢?這是因為太陽直射點雖然在南移,但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是收大於支,所以這一段時間內氣温還會繼續上升。俗話説“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後,中國南方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總之,小暑節氣的氣候特點是天氣炎熱,雷暴增多。

  氣候劃分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原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人們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的節氣,鬥指辛為小暑。

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採用立杆測影(圭表)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先測出冬至日因為冬至時影子最長,其相鄰幾天的影長變化最為明顯,更利於觀測記錄。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每“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因此亦稱為“平均時間法”。“平均時間法”確定的節氣,冬至後150天為小暑。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合起來正好是廿四節氣。其是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太陽黃經度數確定的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05度為小暑。

  節令習俗

在舊時,我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製成各種麪餅、麪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頭伏吃餃子是我國北方的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標籤: 小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6vd4r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