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古詩詞教學實錄

古詩詞教學實錄

讀正確和讀流利是讀出感情的基礎和前提。古詩的誦讀更是如此,教學中給足時間讓學生反覆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文。其實,這也多次觸摸了文本主旨——言説快樂,為後續理解詩文、感情誦讀以及走進文本奠定了基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古詩詞教學實錄,歡迎閲讀參考。

古詩詞教學實錄

  古詩詞教學實錄

一、導入新課,靠近快樂

1.出示牧童騎牛圖。

老師:騎牛的人是誰?這是怎樣的牧童?從哪裏看出這是個自在、快樂的牧童?

2.出示古詩《牧童》。

老師:這首古詩是呂巖,也就是耳熟能詳的呂洞賓所作的。關於呂洞賓,談談你對他的瞭解。

3.老師:俗話説,“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呂洞賓。這節課我們走進《牧童》,走進呂洞賓言説的快樂中去。

[評析:牧童,是古代文人言説快樂的對象,他們借用牧童這一具象載體,從表面看是言説童年多彩的快樂,更深層的是言説自我境況中已有的或是心之嚮往的快樂。所以,在導課時讓學生觀察騎牛的快樂牧童和了解作者崇尚快樂的特點,逐漸地靠近文本主旨——言説快樂,指明解讀詩文方向。

二、讀通詩文,觸摸快樂

1.自由練讀詩文。

老師:請大家自由讀讀詩文,注意讀準字音,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

2.指名誦讀詩文。

(教師請3位同學讀詩,相機指導、糾正字音。)

3.説説讀詩後的感受。

[評析:毫無疑問,讀正確和讀流利是讀出感情的基礎和前提。古詩的誦讀更是如此,教學中給足時間讓學生反覆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文。其實,這也多次觸摸了文本主旨——言説快樂,為後續理解詩文、感情誦讀以及走進文本奠定了基礎。]

三、讀懂詩意,走進快樂

1.研讀第一句詩。

出示“草長田野六七裏”。

老師:草鋪的鋪是什麼意思?橫野指什麼意思?

老師:“草鋪橫野六七裏”如果改成“草長田野六七裏” 或“草長野外一二尺”,比一比兩句詩有什麼不同?

出示“草鋪橫野六七裏” 和“草長田野六七裏” 或“草長野外一二尺”。

[評析:“草鋪橫野六七裏” 看似寫景,實為以景襯情,作者寫景匠心獨運妙筆生花。第一句詩假使只為寫景,還可這樣作詩——“草長田野六七裏”或“草長野外一二尺”,和第二句詩一起讀來也是很有韻味。但是,牧童那份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的快樂則蕩然無存,和全詩所要言説的主旨格格不入。更為巧妙的是,這句詩中一“鋪”一“橫”把綠草的茂盛和原野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把“鋪”換成“長”、“綠”或“生”,把“橫野”改成“田野”、“原野”或“曠野”,效果則截然相左,古詩的意韻大大削弱。]

2.研讀第二句詩。

老師:“笛弄晚風三四聲”説的是什麼意思?

老師:這句詩説的是在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吹出的悠揚笛聲,詩句中“弄”其實是“吹”的意思,把“吹”代詩句中,讀一讀詩句這樣寫行嗎?

出示 “笛弄晚風三四聲”和 “笛吹晚風三四聲” 。

老師:從“弄”中讀懂了什麼?

[評析:“笛弄晚風三四聲”作者採用以聲襯情的方式,落筆在悠揚悦耳的笛聲上,“未見牧童其人,先聞悦耳笛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試想,一天放牧回來,倘若牧童悶悶不樂怎會笛弄晚風三四聲呢!這真是,牧童的愜意之感無以言表,笛弄晚風是最好的表達和言説。這句詩,有個極為亮眼的詞語——“弄”,恰如其分的表達出牧童當時的狀態和心境,如果換成“吹”,整首詩意藴讓人大跌眼鏡。]

3.研讀第三句詩。

老師:“歸來飽飯黃昏後”寫出了牧童的自在,從哪裏讀出來?

老師:牧童在“黃昏後”才吃飽飯,在牧童“飽飯”的過程中,你彷彿看到什麼情景?

[評析:“歸來飽飯黃昏後”告訴我們牧童回家吃飽飯已是黃昏之後。這裏,雖然沒有家人聚集的場面,沒有父母的表現和參與,可是我們從“黃昏之後”的“飽飯”,可以想見牧童在家的其樂融融。這就是詩的的留白,詩的張力和魅力所在,讓讀詩讀到了文本中的“這一個”。]

4.研讀第四句詩。

老師:“不脱蓑衣卧月明”説了什麼意思?

老師:吃飽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裏的草地上心情怎樣?

[評析:“不脱蓑衣卧月明”, 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麼都不想;或是會像白天的經歷;或是悠然地欣賞着草地夜景。更為緊要的是牧童靜享那份獨有的愜意把古詩意藴推上了更高的層次。]

四、細讀詩眼,提煉快樂

1.出示整首詩,引導帶着理解和感受讀詩。(指名讀——齊讀)

2.細讀“卧”,進一步整體感受牧童的快樂。

老師:第四句詩的“卧”把牧童的快樂寫的淋漓盡致。勞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掛的夜晚,躺卧在草地上,是一種自在心境的釋懷和疏放,因為他不用擔心什麼?

老師:牧童躺卧在草地上,一點也不用擔心,相反是一種獨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賞什麼?

[評析:毫無疑問,《牧童》滿詩盡是快樂在。王崧舟老師説得好,“文本細讀雖然強調沉入言語、逐字逐句的解讀,但是這種解讀並非漫無目的、毫無重點的散步式細讀。”應該像錢理羣先生説的“不能要求學生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都弄明白。”否則,細讀文本處處精細就是扼殺精細,正所謂“精細反被精細誤”。第四句詩的“卧”是詩眼,是牧童一種自在心境的釋懷和疏放,因為他不用擔心放牧歸來時間晚遲、家長是否會指責、牲口能否吃飽、笛弄的時間和姿勢、是否脱蓑衣躺卧……更是因為他躺卧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賞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風、欣賞草鋪橫野的夜景、靜聞野花的香氣、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

五、延伸閲讀,強化快樂

1.老師: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達意的對象,你知道有哪些描寫牧童的詩文嗎?

2.出示相關詩文。(袁枚的《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張説在《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第三首“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儲光羲的《牧童詞》“不言牧田遠,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馴擾,不亂牧童心。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方將憂暑雨,亦以懼寒陰。大牛隱層阪,小牛穿近林。同類相鼓舞,觸物成謳吟。取樂須臾間,寧問聲與音。” 李涉的《山中》“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應,叫笑如生鹿。欲報田舍翁,更深不歸屋。” 劉駕的《牧童》“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 成彥雄的《村行》“曖曖村煙暮,牧童出深塢。騎牛不顧人,吹笛尋山去。” 棲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裏,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

老師:自由讀一讀,説説詩中的牧童有什麼相同的特點?

老師:再讀一讀課文,説説讀詩後感受。

標籤: 古詩詞 實錄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j0n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