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精品】趕海評課稿

【精品】趕海評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趕海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趕海評課稿

《趕海》是人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敍述了“我”童年時代跟着舅舅趕海的一件事,抒發了“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有一千個老師就有一千種語文。本課中,教者用他的智慧、才情和對新課程的深切感悟,詮釋出的語文具有典型的個性。

一、人性的語文——心理相容

語文具有工具性,同時又具有人文性,這是不爭的事實。語文課堂應浸潤人性的色彩,負載精神的使命,流溢生命的動感。

人性的語文,就是要挖掘課程中藴涵的美好人性。這堂課中説的是“我”和舅舅趕海的趣事,説的是“我”的童真、童心,説的是“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這些,無一不是美好情感在文本中的體現。

人性的語文,就是要創設喚醒學生、感染學生的課堂氛圍,喚醒和培植學生心中的美好情感。課程中藴涵的情感只有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源泉和動力時,才能實現其陶冶、薰陶的價值。上課伊始,教師播放歌曲《大海啊,故鄉》,動情地談到:“這是一曲《大海啊,故鄉》,‘小時侯,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每當我唱起這首歌,就想起我的童年生活。跟我一起寫:趕—海—”教者做的,就是一種喚醒的工作,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進入文本的情景,產生閲讀期待。

人性的語文,就是要用教者自身的美好人性去關懷學生、滋潤學生。當學生用洪亮的聲音向老師問好後,教者讚道:“好,多有精氣神”;當學生劃出了表現趕海之趣的語句時,教者欣喜地説:“和我想得一樣,很會讀書”;當學生的朗讀出現問題時,教者則摸了摸該學生的頭,微笑着提醒道:“對不起,打斷一下,讀慢些,這裏是遠景,是整體描寫。”在這堂課中,教師和學生是課堂的參與者,他們真誠地敞開心扉,彼此欣賞,相互悦納;學生感受到平等和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時受到關愛、激勵、鞭策和鼓舞,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這種人文關懷使課堂處處充盈着奔湧的激情,閃耀着人性的光輝。這是這堂課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

二、對話的語文——情趣彰顯

對話的語文,就是在課堂這個特定的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之間交流溝通的過程。對話的語文,不侷限於單純的語言形式,也是雙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對話。

對話的語文,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書。整體感知主要靠讀,有所感悟主要靠讀,培養語感主要靠讀,情感薰陶主要靠讀,積累語言更是靠讀。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上課之初,教者説:“趕海有趣嗎?趣在哪裏,哪裏有趣呢?”並讓學生默讀課文,劃出自己認為文章寫得有趣的地方。第二次讀是教師引導學生放聲朗讀

2.3節:“怎樣才能讀得有趣?邊讀邊思,讀慢些給自己想象的空間。”第三次讀是指名學生個別讀、教師指導讀、全班讀相結合,讀出了趕海的情和趣。這種以“主問題”的形式帶動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採用了多層次、多方式、循序漸進的讀,使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得以實現。

對話的語文,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形”,而且還要讓他們觸摸到語文的“情”與“神”。葉瀾教授曾經説過:“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為生命的湧動。”本堂課中,教者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將好的朗讀體現在聲音、表情、動作上”。如教者説:“摸得很小心,再聽聽,為什麼要這麼慢這麼小心?”學生回答:“因為螃蟹不容易捉到”“不能把它嚇跑”。又如:“這隻小螃蟹被我捉住了”應笑着讀;讀“捏”時作出動作等等。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被聲音、表情、動作激活了,課堂中充滿着語文的情趣。

三、生活的語文——靈性湧動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學生帶着自己生活的知識經驗、興致靈感、思考需求參與語文課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處處洋溢着生活的氣息。

生活的語文,就是要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來生成語文課程。從一定意義上説,生活的語文就是兒童的語文,就是基於兒童體驗的語文。兒童在語文實踐過程中,不但是課程意義的接受者,更是課程內涵的主動建構者。學生是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去解讀課程、建構意義的。本課中,教師坐在台前演舅舅,學生演小外甥或小外甥女,共同來表現“鬧”的場景。學生有的甜甜地、撒嬌地哀求舅舅,有的則用雙手拽住舅舅,嘴裏嚷嚷着就要今天去,就要今天去。這就是兒童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鬧”字進行的理解和對語文進行的解讀。

生活的語文,就是能用之於學生生活的語文。下課前,教師讓學生再看看課文,不懂之處可以再提出來。學生問道“退潮時為什麼有很多人?”教師將這個問題轉給其他學生,並提出下課後再繼續交流問題。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將語文與生活相聯繫,主動建構語文;又將語文拓展到生活、拓展到課外,將語文的外延擴展到整個生活。語文課程的意義在學生的建構中得到了重新發掘,這一發掘,融入了學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靈性,使學生的積累和潛能得到了噴發和湧動。

在整堂課中,還有兩點有待斟酌改進:

1、課堂中的“生生對話”沒能得到充分發揮,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多元理解。

2、教師多次打斷學生的朗讀,使文本顯得支離破碎,破壞了文本的內在聯繫。

在課堂上,師生對話得很充分,但教師導得太多,引得太多,使得生生之間的對話顯得較為蒼白。在指名學生朗讀第3小節時,教師為了指導學生理解和朗讀,多次打斷學生,以自己的思想代替了學生的個性感悟,也使得整段文字被割裂、被肢解,顯得支離破碎。

我認為在學生自由朗讀

2.3小節後,教師在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和學生之間展開閲讀交流。讓不同的學生展示其多元理解和個性化朗讀。學生讀完之後,可以讓其他同學評價:“他讀得怎麼樣?有沒有讀出趣味來?加入表情和動作是不是會更好些?”,通過生生對話達到互助互補、互激互促的效果。此時教師則從旁適時地點撥、引導,體現出“平等中的首席”。這樣設計,更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發揮和個性的張揚,使語文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和文本之間的平行對話過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jplv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