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合集)數學評課稿

(合集)數學評課稿

數學評課稿1

“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是一節實踐活動課,陶雪玲老師從學生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反思這節課的教與學,我認為以下幾點是成功的。

(合集)數學評課稿

一、設情景引入課題,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開展問題解決的教學環境。

通過網上圖片和視頻的播放讓學生感受到在中國的土地上竟有這麼缺水的地方,然後讓學生彙報網上查閲的資料,瞭解到不僅僅我們國家很多地方缺水,特別是今年雲南遭受的旱災,而且世界許多地方也同樣缺水。從情景中,學生自己感受到了節約用水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課題。

二、聯繫生活實際學數學。

聯繫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用數學來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數學教學應該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繫點,並架起橋樑,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為了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節約用水的必要性,課堂上,無論是本校用水情況,還是家庭用水情況,始終都是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綜合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和分析問題,以此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動力。

存在的不足:學生感悟太少。這節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看(看圖片或視頻),説(彙報資料),算(先算出每人浪費一小杯水,再算出全國的小朋友浪費水的一個天文數字),知(瞭解有關水的一些小知識),感悟水資源額的缺乏,發自內心的行動起來節約用水。由於老師課前擔心時間不夠,四個環節匆匆而過,因此留給學生感悟的時間太少。

我的建議:把探究、感悟的時間留給學生,滲透“節約用水”的思想。

數學評課稿2

國小數學教師16學時培訓中,實驗二小陸紅星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堂精彩的思維提升課 《數與形》。數形結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把數與形結合起來解決問題,可使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使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這類課對學生思維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在陸老師的課中我看到了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目標定位準確

《數與形》是本冊教材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作為新增內容,沒有原有的經驗 和標準可以參照,對於這種課該上什麼,怎麼上,在教學中究竟該達到怎樣的要求,我覺得很迷茫。在聽完陸老師的課有了點啟發。陸老師把“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幫助學生藉助‘形’來直觀感受與‘數’之間的關係,體會有時‘形’與‘數’能互相解釋,並能藉助‘形’解決一些與“數”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通過數與形結合來分析思考問題,從而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還是比較合適的。在教學中陸老師引導學生藉助“形”直觀感受與“數”之間的關係,在數與形的相互轉換和不斷結合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感受到了數形結合的價值。該類課不是技能訓練課,不是以公式和計算法則的求得為目標,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到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對學生長遠的發展來講是有利的。

二、課堂提問有效

課堂提問是國小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本節課中,我們可以看到陸老師對於每一個問題都是經過精心預設的。例如:1+3+5+7=?學生算出等於16後,教師又馬上給出了問題1+3+5+……17等於幾?你為什麼不像剛才那樣算?在這樣問以後,自然而然有學生想到數據比剛才多了,不好算。又如在學生算出幾組平方數後,教師又緊緊追問:這是一種巧合嗎?這一問題引領學生繼續追尋剛才得數的來源,並進一步思考這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啟發。有效的提問不是一個問題問下去,馬上就有N多雙手舉起來,而是問題給出後,能夠讓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跳一跳能“摘到葡萄“,從而感受到“摘到葡萄“後的那種喜悦,這樣的課堂學生學起來才是有韻味的,而非味同嚼蠟。

三、擅於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數與形怎麼結合?是我們在教學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形的問題中包含數的規律,數的 問題也可以用形來解決。教學中陸老師從數的角度出發,先讓學生計算1+3+5的得數,使學生髮現都是平方數,在通過圖形的規律理解“平方數”和“正方形數”的含義。讓學生領會用1個小正方形、3個小正方形、5個小正方形……可以拼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圖。進而讓學生看可以怎樣用圖形表示數的規律,再從中尋找圖形中所包含的數的規律。通過數與形的對應關係。互相印證,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陸老師正是有效地把握了數與形的連接點,才能夠在課堂中游刃有餘。

數學評課稿3

《認識人民幣》一課是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的一個難點內容。聽王忠強老師上這一課主要是為診斷其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體來説,課堂教學設計比較合理,內容比較全面,課件和學具比較有趣味性,學生興趣較高。下面就存在問題提幾點建議:

一、課前習慣

一年級正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教師一定要在平時堅持貫徹學生習慣培養工作,這方面恰是做為新教師的王老師所欠缺的。可以在課前準備書本、放東西、拿學具、發言、合作等各方面下功夫,幫助孩子一點一滴地養成習慣。由於低段孩子的好動和喜歡趣味性的東西的特點,可採用歌訣、動作方式來記憶和養成習慣。

二、目標落實

王老師對本課的目標設計基本合理,教學環節也能與教學目標相對應。不足之處在於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有些走過場,有些環節沒有落實到位,僅點到為止。建議王老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如何把目標落實到位,採用哪些環節、策略都要清晰化,要讓孩子得到怎樣的提升自己心裏最好有數。重點難點的知識,教師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探討,要思考突破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操作和思考中逐步理解並學會,不能草草而過。

三、課堂組織

一年級小朋友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採用生動有趣的方式教學,同時要經常組織課堂紀律,表揚、肯定和提醒結合,把課堂組織做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個環節學習時提要求要包括紀律、興趣、注意力等的引導。特別是本單元的學習多次用到人民幣學具,孩子可能只顧着自己玩,而不注意教師的教學和教室裏的學習情況,因此更要時時對孩子加以提醒和行為上的指導。

四、引導思考

教學中王老師常常問題一提就讓孩子回答,有些孩子問題都沒聽清楚,有些孩子還來不及想。這樣的話,學生缺少思考的.機會,可能會變得依賴老師和同學的答案,不利於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五、教學調整

王老師在教學中一直站在講台前,沒有下來看學生的學習情況,沒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這是特別重要的一點,如果課前不能做好預設的話,就只能在課堂上加以補救,要隨時注意學生當堂出現的錯誤,想辦法調整教學程序。

做為新教師,這些方面都是需要自己平時在教學中長期鍛煉出來的,沒有什麼快捷方式,唯有多想多做多學多問,慢慢提高自己。希望王老師嚴加要求自己,在教學方面努力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數學教師。

數學評課稿4

秋老師這堂課,重點突出,條理清晰,講了數學與生活相聯繫;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鞏固練習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引入簡潔明瞭,直接告訴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是數學,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自行車裏的數學。出示實物教具自行車,先讓學生開放性的找找自行車裏的數學知識,然後老師再給予適當的引導,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自行車蹬一圈走多遠?秋老師把“自行車蹬一圈走多遠”這個問題的切入點放在了自行車的工作原理上,這個切入點很好。學生回答也很好,教師直接板書了自行車的'工作原理:腳蹬—前齒輪—鏈條—後齒輪—後車輪—前車輪。

本人認為在這裏秋老師可以放慢教學進度。再用最通俗的語言講解一下自行車的工作原理。腳蹬一圈,帶動前齒輪轉動一圈。由於前後齒輪用鏈條連接,前邊過一個齒數,後面也跟着過一個齒數,這樣前齒輪的轉動帶動了後齒輪的轉動,後齒輪是和後車輪連在一起的,也就是後齒輪轉動一圈帶動後車輪也轉動了一圈,後車輪的轉動驅動了前車輪的轉動,這樣自行車就工作起來了。

學生在充分了解了自行車的工作原理後,剩下的工作就只剩下前齒輪轉動一圈後齒輪轉動幾圈(後齒輪轉動的圈數也就是後車輪轉動的圈數),這個問題就可以 大膽交給學生去完成了。如果知識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那麼原理也自然會了解的很透徹,後面的變式題也會深入本質的去理解和變通。

鞏固是對本節課的消化,能瞭解到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新知。所以秋老師例舉了多而不重複的練習,解決了自行車行程,自行車的車輪半徑,直徑。本節課如果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了前後齒輪的齒輪數之比就等於周長之比,也就等於半徑之比或者直徑之比,那麼學生在做後面的練習題就會思路清晰,較快的解決問題。

數學評課稿5

今天聽了趙豔波老師的一節數學課,受益匪淺。趙老師在教學中以兩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學生經歷了研究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説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四個層次的學習過程。在這一系列學習過程中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善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計算、説理、交流等活動,歸納積的變化規律。過程的設計很緊湊,老師的講解清晰、簡潔,設問、追問都處理的恰如其分。學生的思維在一個個追問中得到開啟,不失為一堂很實的課。一環扣一環的.層層剖析,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鞏固練習中,可以看出教師平時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審題能力的訓練。讓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年輕教師在課堂中能把問題的設置運用自如,確實難得。我比較欣賞。

小建議:

1.小結時,可先讓學生試着用自己的語言説説,再整理完善。

2.板書再工整些更加完美了。

如果是我執教這一內容。我會這樣設計:

1.出示兩組乘法試題。

2.提問:你能根據上面每組算式的特點接下去再寫兩道算式嗎?試試看。

讓學生在嘗試寫算式的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這個過程,手腦並用,使規律的探索落到實處。

數學評課稿6

何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的《搭配問題》,首先我要説的是何老師原來是帶國中數學的,現在帶三年級,從這堂課可以看出語言幹練、富有親和力,邏輯思維清晰,説明何老師適應力很強、轉型很快。

這節課主要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她充分利用了教材資源。在情境創設時以低段學生喜聞樂見的美羊羊開生日宴會為主線,選取學生熟悉的吃早餐、穿衣、選禮物作為學習素材串聯起來認識生活中的搭配問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等待着我們去發現。

本節課是一節實踐課。課標的第一學段中綜合與實踐的目標是這樣指出的:1、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2、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3、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內容。

本課的目標重在通過搭配問題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體會有序的好處“不重複、不遺漏”。從制定目標上看何老師制定的比較具體、合適。整個教學流程很清晰,從設計搭配圖讓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連一連、讓學生體驗“做數學”。到合作學習、探究方法,從實物圖去擺,到學生抽象到用數字、圖形代替連線,再到練習時總結出用乘法解答,都是通過學生的展示和學生自己“説一説”,得到的,讓學生體驗“説數學”。最後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如 “讀書好” 鞏固練習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老師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方式,很好的落實了“有序思考”這一重難點。另外教材裏僅僅給出兩種連線方法:一種是每件上裝跟不同的下裝搭配起來,這樣就有兩個連線圖,另一種是將第一種連線中的兩個圖合併起來的綜合連線。並沒有出現2×3這樣的乘法算式,而今天的課堂中出現了,我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經過前面一系列的討論交流後,學生能意識到有序搭配,在這個前提下,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

俗話説的好“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我認為有些地方還是值得商榷的。

1、感覺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有些少,分析原因:一是課前,她看時間還多,讓學生翻書預習了,雖然預習也是一個好習慣,但這節課比較簡單的,一讓看了,學生就有了定式思維了,沒有了發揮,原因二是提問過於簡單,你一問學生馬上就能一口回答,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太少,只在鞏固練習時2*3的算術發揭示時,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

2、過度依賴課件,練習“拉動紙條”學生都已經把答案説的很清楚了,也有學生上台投影展示了,就沒有必要再課件重複回放。

“有序“的揭示哪裏總感覺有點不太自然。如果在例題的教學時,出示了2件上衣3件下裝後,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你準備怎樣搭配?”再追問一句“擺的時候再想想怎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學生其實都會用前面學過的定位法來解決,這時候你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揭示出“有序”。後面在學生活動的時候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問用定位法“有序”的擺,我們就能做到?,學生就不需要教師提示“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呀?”學生就會答不重複不遺漏。教師在小結時:“這都是要幹啥?”我們能否換一種問法:“同學們你覺得在簡單的搭配中要注意些什麼呢?”

第二,在例題教學完後,咱們加一件上衣,現在就不是他們預習時預先知道的答案,增加一下難度,有坡度的,有意識的設計題型,讓學生要跳起來夠一夠,可能課堂上生成的就會多一點了。

數學評課稿7

X老師教的《解決問題》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99頁例1的內容。通過與X老師的交流了解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2.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X老師這節課以解決問題為主線,重視培養學生用臉部計算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 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在本節課中,X老師圍繞着教學目標,創設了一系列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比如在立體中的團體操隊形問題、聯繫中的晨跑問題、家庭中的購買雞蛋和購買水果問題、照片問題以及作文本字數問題等,學習材料充滿的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根據這些材料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嚐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強的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設計,不僅使學生變的更加主動,而且在數學與生活實際問題之間築起來一座暢通的橋樑,使學生切實的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

2、 教學設計由淺入深,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

本節課的例題學習中,X老師首先提了兩個一步計算的問題,運動會方陣每行10人,8行共多少人;每個方陣80人,3個方陣多少人。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很快能説出計算過程及答案。將這兩個問題合併成一個問題時很自然引出了兩步計算的題,學生這時再進行計算思路也很清楚。在後面的練習中,X老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作文紙每頁有20行,每行可以寫16個字,___________?請學生添上一個條件和問題,使之成為兩步才能完成的應用題。在做這道題時學生很自然會在腦中過一遍解題思路再提問,更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

3、 多樣化的解決策略

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X老師始終讓學生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並在多種方法的尋找中,加強學生的説服能力,讓學生説説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別表示什麼,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連貫地表述思維過程。這樣學生增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了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把時空有限的課堂變成人人蔘與,人人思考的無限空間。

4、 注重引導學生交流思維過程,讓學生表述解題思路

國小數學教學,解決問題無疑是教學難點之一,而解決問題又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最好驗證。因此引導學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數量關係,結合具體情境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過程。X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始終注重學生説説每一步應用題的依據,表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既是有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生之間和老師之間進行交流和評價的基礎。只有學生的思維過程得到呈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得到暫時,其他學生或老師才能作出相應的反應,或表明自己的態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

總之,X老師結合學生實際與教材內容,遵循新授教學策略對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X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

數學評課稿8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在20xx年,我在自己學校也開過這節課,感覺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不能將移動的規律找到,尤其是後進生。任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剛開始出示彩旗複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本節課中陳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旗、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説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説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陳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着,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陳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注重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説出“第( )個移到最後面,其它依次向前移( )格”,特別強調了“依次”,注重表述的嚴謹性。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陳老師注重以學生髮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她給學生創設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能夠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最值得借鑑的是,鄭老師在課堂上經常用激勵的語言,積極鼓勵學生求知的慾望,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課堂是每個人的課堂,每個活動應該是全體學生都參與。在教學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一個學生説,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操作時,是否讓全體學生都跟着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我認為教師的問題的設計應該緊緊抓住“每行的第一個圖形”,也就是強調觀察順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ngqk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