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國小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國小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國小數學評課稿1

今天聽了老師的植樹問題一課,對我的啟發很大。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開課的導入採用手指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手指後,有利用手指幫學生初步理解間隔的意思,很直觀。但這裏出現間隔長有些早。

2、情景問題出示後,用選擇題的形式藉助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兩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觀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

3、教師質疑問題及時且很有數學的味道。如幫工人想象辦法,隔幾米栽一棵,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很好的理解了等距離的含義。

4、體現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要求明確、準備充分,對四年級學生來説學生桌的還是很好的。

5、教師表格的設計很方便學生髮現諸多的數學問題。比單純的圖形要好找規律好表達。但這裏講解交流時,如能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從數字中發現的規律的話,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係的理解會更容易,從而靈活的應用數量關係解決問題。

6、練習中對比練習及時出現,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但對兩邊與兩端的區別我認為更加直觀一些會好些,藉助教室兩邊加以解釋。

7、練習緊扣本節教學目標,形式多樣,尤其選擇問題我認為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數量關係。

8、歌謠的結尾給本節課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國小數學評課稿2

張老師執教的《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91—93頁例1和例2。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筆算的基礎上進行的。掌握這部分口算,不僅在實際中有用,而且是以後學習筆算多位數加減的基礎,為了使計算教學不再枯燥、抽象,張老師以學生乘船去鳥島看鳥為主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讓學生經歷“面對新的需要解決問題——在討論中探求解決的方法——廣泛交流——發現並體會計算方法——嘗試應用”這樣一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感受知識體系的構建。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豐富的背景,讓學生在生動豐富的背景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的聯繫,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課始,張老師利用學案,引出課本主題圖,創設情境“去鳥島”,讓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主動地收集資料,選擇信息,處理信息,從而自然有效地把“哪兩個班可以合坐一條船”這一生活中的乘船方案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猜測。

2、創設教學所要的“問題串”展開教學。“先估計一下,一艘船能坐得下嗎?”“至少要準備幾艘船?”“哪兩個班級可以乘一條船,你可以設計幾種不同的'乘船方案?”引導學生設計乘船方案,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逐步養成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的習慣,也可以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也就有效進行了例1的教學,避免口算教學給人以枯燥、單調的感覺。對於例2的教學則從例1中過度引出:“你有什麼辦法可以使不行的方案轉變成可以?”學生自然想到了船上若有多餘68人的人數可以到另一艘船或不滿68人的再繼續上來幾人,“那還能上來幾人呢?”從而展開對例2的研究探索,前後連貫,條理清楚。

3、重視學生的算法多樣化和算法優化。在課堂中,張老師那親切的引導:“你是怎麼算的?”“你能説得明白點嗎?”“誰能用先算……再算……最後算……完整地表達出來?”“誰還有不同的口算方法?”“比一比,看誰説得更明白!”……讓我親眼目睹了學生思維碰撞迸發的火花,“我是先算十位上的20加30等於50,再算各位上的3加1等於4,最後算50加4等於54。”“我是先把31估成30,23加30等於53,再算53加剩餘的1等於54。”……正是張老師那一句句親切的話語,給學生提夠了充分的思考時間和寬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共同經歷了探索不同解決解法、交流計算方法的相互碰撞中,獲得數學活動成功的體驗,得到情感滿足,建立了學習自信心。

口算教學不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簡單的幾道數學題,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口算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在教學中,張老師充分利用板書,讓學生自己主動去觀察、探討,“比較兩道算式有什麼不同?你想對它們説什麼?”“進位時,我們該怎麼辦?”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時在表達討論交流中促進數學思維活動,從而使學生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

當然本節課的還有一個亮點就是練習的設計:摘蘋果。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

國小數學評課稿3

一、課前引入比較有新意評課稿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所以艾老師在本節課開始時,先讓學生來猜一猜發到的古文中有幾個字,這樣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體現了學科間的聯繫。另外,讓學生先來估計一下有幾個字,也培養了學生對數的估計能力,同時通過這一活動,也可以瞭解到學生的知識的基礎,充分了解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以後,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學生已經會的,就不必過分強調,對於學生還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

二、注重學生對於1000的概念理解評課稿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數的認識由100以內擴展到1000以內,數目增多了,增大了,內涵更豐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師首先讓學生明白數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但是隨着數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個一個數,十個十個數擴展到用更大的計數單位來數。為了讓學生建立具體的數感,教師又利用小棒,讓學生從一個一個數到十個十個數,再到百個百個地數,最終引出10個一百是1000。在整個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時進行強化,相信學生腦中所建立的1000這個概念,已經相當深刻了。隨後,蔡老師又讓學生再去數一數剛才的古文,“你打算怎麼數?”學生很自然地便能夠自主優化出最佳的數數方法,一百一百地數。通過這一活動,再一次強化了1000在學生腦中的印象以及對於1000的感受與認識。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對於教材、對於學生的充分鑽研。

三、運用計數器讓學生明確數的組成對於不同的計數單位,所表示的數的意義是不同的

蔡老師運用計數器直觀地向學生展示1000以內數的組成,通過在計數器上撥出不同的數,使學生在瞭解到數的組成的同時,也解決了讀數中出現的幾個特殊情況,當中間出現0時,不能省略,因為這一個0是表示佔位。

四、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是數出來的

本節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充分重視數數。教師設計了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數數。如讓學生從千字文中找到第985個字後接頭往下數,在這一過程中,蔡老師首先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然後由學生上台示範數,再由學生自己數,最後讓全班一起數,讓學生充分感受數數的過程,突破學生在數數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難關。隨後,又能過三輛火車,由淺入深,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與開放性。最後又通過生活中的數,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密切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國小數學評課稿:《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評課稿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着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裏交流的要求説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能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能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温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一、目標定位正確:

1、課內充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3、讓學生能利用圓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二、引入自然

1、複習鞏固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關係。

2、複習鞏固了什麼叫面積,讓學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從而自然引入圓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

三、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圓,把圓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讓學生拼成近似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讓他們仔細觀察,研究長方形的長(或平行四邊形的底)是什麼,長方形的寬(或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什麼,從而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探討的地方

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為了照顧中差學生,教師應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課件展示,讓學生有充分的觀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圓面積公式推導的整個過程。其次是在計算公式中對半徑的平方還需要指導和練習,以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很好的運用。

——————《統計》評課

這次景東杯課堂教學比賽,我聽了李丹老師上的《統計》這一課,作為一名教齡還不滿一年的年青教師,我覺得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為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體現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説説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後,讓學生説説看到了什麼,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由於李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髮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只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麼辦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在這裏我也想給李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要正確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在統計班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的人數時,教師明知道有個別學生已重複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某同學已經站立過了,但教師沒有予以迴應。)我想這是因為在教案中教師有這樣一個預設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班級裏每個小朋友都統計到了呢李老師想讓這個問題能在後面順理成章地出現,孰不知這樣做反而使教師要對班級人數重新進行統計,這樣做勢必要浪費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以致後來教師就乾脆造假,把總人數湊齊就算完成了人數統計,這樣做的結果顯然使統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和它的實際意義。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範,表達要確切,如教案中“這是統計圖嗎”這句話表達就不夠確切,應可以這樣問:這是一張完整的統計圖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適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後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麼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菠蘿的有1人,所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喜歡菠蘿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並進一步啟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後啟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從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從試教課到正式上參賽課,我覺得李老師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她繼續不斷地努力鑽研教材和改進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國小數學教師。

國小數學評課稿4

《認識負數》一課是讓學生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初步認識生活中的負數,感知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讓學生藉助數軸,學會比較負數的大小。負數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這個概念對學生來説是陌生的,因此莊立波老師在教學時緊密聯繫生活,把生活中的負數引入課堂,使學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親切。關於本內容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學生對負數意義的理解。

天氣預報是學生熟悉的東西,熟悉的情境容易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具體情境中認識負數。隨着不同城市氣温的變化,負數也逐漸出現,自然而然引入到課堂,使學習的難度降低,而學生的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記錄?我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講解,學生有種豁然貫通的感覺,讓學生體會4和-4是兩個不同的數,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號,是因為兩個“4攝氏度”具有不同的意義。課堂中我引導學生把各個正數、負數都回歸到原來的情境中去。

二、讓學生去探索,讓學生去體驗。

學生是富有個性的生命體。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極富獨特性與創造性。對於負數的認識,有的可能是第一次聽説,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教學中莊立波老師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運用比較認識的方法,組織開展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確零上温度與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義,領悟出零度是零上温度與零下温度的`分界點,拓寬了學生對數的概念認識範圍,併為學生將正數、負數、零整合到一個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數)之中打好了基礎。對於練習題的運用,莊立波老師力求創設一個開放的合作研究氛圍,讓學生主動探索。通過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數都大於0大,負數都小於0,在反饋的信息中獲知,學生收穫多多,探究熱情高漲。

在教學過程中,有一些學生認為0是正數,莊立波採用引導學生緊密結合情境觀察的教學策略。“我們從温度計上觀察,以0℃為分界點,0℃以上的温度用正數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負數表示。同樣以海平面為基準,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數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負數表示。從中你發現了什麼?”在此問題基礎上,提出更明確的問題:“0是正數嗎?0是負數嗎?”繼而得出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0與正負數之間的關係。緊接着又列舉了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坐電梯到地下的樓層應按哪個數字鍵?冰箱裏的魚、水中的魚、剛燒熟的魚該與哪個温度相連?這樣通過藉助生活實例讓學生對負數與0的關係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使學生感知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奠定了基礎。

國小數學評課稿5

教研組今天的教學研究活動,全體數學老師聆聽了朱建平老師的新授課《圓的認識》,朱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四大理念: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結合生活創設情境——牛吃草,在瞭解了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在教學“圓的各部分名稱”的過程中,首先採用牛吃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圓是由無數的點圍城的曲線圖形,然後在瞭解學生已有對圓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各部分名稱。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摺;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首先讓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去自主探索和發現。然後開展交流討論。交流分兩層次:第一層是,全班討論圓的特徵;第二層是,與古人的“圓,一中同長也。”進行交流。如此,進一步明晰圓的特徵,並且滲透了思想教育。

3、在畫圓的技能培養過程上,採取學生先嚐試,再交流總結畫法,然後在教師示範和學生的練習中初步掌握畫圓的方法。

4、強調知識的實踐運用。引用生活中學生喜歡的投圈遊戲,讓學生解釋圍成圓形能使遊戲更公平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而且引導畫遊戲中的這個圓,進一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對本堂課的建議:

圓的單元我們班學生已經學完,根據學生學習結果反饋,感覺圓的特徵、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係等基本知識對學生來説並不難,整堂課效果反饋下來學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師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強化一點。

1、學生作圖的規範性。對於有數據要求的畫圓,標出O,寫上r=釐米。

2、圓的部分特徵要強調在同圓和等圓中。

3、新課拓展方面:用好課本的做一做,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圓的特徵來探究怎麼在現成的圓中、圓內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來找圓心,直徑。

國小數學評課稿6

主題:重點導學,凝點導練,精講點撥成就有效課堂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靳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五年級數學上冊關於“用字母表示數”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 課堂的開始引入非常吸引人,從一則招領啟事引入,讓學生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而且也讓學生明白了用字母表示數字的含義,知道用一個字母可以表示任意一個數,再結合教師的年齡和學生的年齡實際實事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知道用字母來列出式子。

二、 教師的上課比較細緻,強調了學到容易出錯的地方,字母表示數,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什麼,讓學生根據具體實際情景思考字母在具體情景中的取值範圍,各個細節點都能及時的提出了,在帶入求值的計算中,強調讓學多口述計算格式,説明單位與以往的不同,每個點內容逐步滲透,反覆強調與引導,讓學生學懂今天的知識內容。

三、 講解非常清晰,在列出了三個用字母表示數式子的和用漢字表示關係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感受用字母表示數的便捷性,另外教師的引導層層遞進,從具體的數到字母的呈現,從具體的算式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表示都過度很好,及其他們的不同和相同及意義,都能夠讓學生很清晰的掌握知識。

四、 教師對學生很有耐心,關注到問題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在講解關係式時,反覆讓學生理解題意,讓問題學生不斷的反覆讀題,理解題意,很好的關注了每一個學生。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本節課的內容目標定的有點過多,學生一節課無法完成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分開課次來完成目標。

2、在講課中及時的板書也可以給學生的理解題意帶來方便性,如教師在講到1980年平均身高為x釐米,20xx年增長了6釐米時,可以適當在的黑板上給出漢字的關係時,或列出表格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的理解題意,列出式子。

國小數學評課稿7

教研員田小琴老師及其萬家低段的老師齊聚一起共同研究戴校長區教研課《倍的認識》。

《倍的認識》是二年級學生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戴老師設計了三個不同的環節:第一環節新概念的引入,戴老師設計了三個題型的對比清晰地引出了倍的概念;再通過三個不同的變式讓學生更進一步的理解倍。第二個環節幾倍的概念的昇華,戴老師的教學設計在不變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不變。首先通過每一份的個數不變,倍數因份數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初步理解了“幾份就是幾倍”。接着通過總數不變,倍數因每份個數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進一步加深對倍的理解。第三個環節,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解決生活中玩具店裏倍的問題。雖然是新的概念,但是學生掌握的情況還是比較紮實的。

課後,田老師對戴老師的這堂課給出了肯定,尤其是在錯列的應用方面。同時田老師以小見大,提出來《倍的認識》這樣的概念課應該如何來上的問題。田老師指出概念課應該是從學生形象具體的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通過不斷的觀察、操作體會概念含義。就如今天倍的.認識中,首先從實物通過動手畫一畫、圈一圈讓學生理解倍的概念,之後更應該昇華到除去實物,建立一個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概念課如何根據概念的本質內涵和外延來設計教學環節,田老師指出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應該有細分的目標,做到環環相扣,設計開放式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快樂學習。

雖然只是一節試教課,但是卻能以小見大,擴到概念課的範圍,給我們所有老師更好的經驗,田老師的親臨指導可謂細微處見真情!

國小數學評課稿8

“圓的認識”一直是老師們研究的典型課例,本次優質課又是這一內容教學的比拼,又一次領略到了老師們的智慧,感觸頗深。

一、組織教學應該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

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完全可以看課本自學,何需老師花時間“表演”。學生只有親自經歷一回、體驗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數學知識,並從中培養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努力實現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相結合。上課的四位老師都用到了“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撕一撕、找一找、猜一猜、模仿騎車、尋找寶物”等基本活動,給學生視覺和觸覺上的充分體驗。

二、尋寶活動是讓學生理解“圓,一中同長”的很好的學習活動。

“尋寶”是同學們很喜歡的遊戲活動,只要“尋寶圖上的提示語”設計用圓的特徵,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與基本活動結合在一起了。宣峯老師的“尋寶活動”設計首尾呼應,讓學生通過“尋寶”很深切地領悟了圓“一中同長”的特徵。

三、抓住學習線索,重點突出、學習全面。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很多,要認識很多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點,要想在一節課時間裏清晰透徹地讓學生掌握,需要老師有精當的教學設計,才能是同學們輕鬆地學會。因此,老師備課必須“深入”,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突破口,使學生輕鬆地展開學習,稱之為“淺出”。圓的各部分名稱雖然也有出處,但是更多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不必安排時間進行探究,而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等特徵就必須安排探究時間,所以,認識各部分名稱只要求認識,教師就可以以安排學生探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和關係”為主線,組織開展各項學習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我們今天只要解決一個問題”,並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老師心中定下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此時,學生的學習感受是“淺”,他們只要完成一個任務,而學生的學習結果是“深”,他們學會了很多。

國小數學評課稿9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起始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前後、上下、左右來表示物體的具體位置。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能準確地用“數對”表示出物體的位置。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既是對前段學習內容的發展,又為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在空間的具體位置打下基礎。由此,我確定了以下3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體會用數對錶示物體位置的必要性和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數對”的表示方法以及運用數對解決問題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

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三、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四、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本節課,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運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引導學生在“玩”中感知數學;在“動”中體驗數學。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想通過我的教學流程圖談談信息技術及媒體在我這節課中的運用及效果。本課的第一個環節是:

1、創設情境,激趣引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一開始,我首先為學生播放了“嫦娥奔月”的錄象(課件展示)。嫦娥一號繞月衞星之所以能夠成功發射,是因為科學家通過精密件計算,讓衞星在規定的時間到達準確的位置,進入到與地球同步軌道,一旦錯過準確位置,衞星就有可能飛往茫茫太空。課件確定位置是多麼重要,由此揭示課題《確定位置》。

(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現衞星發射壯觀而令人激動的場面,一下就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確定位置在科學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為後面的教學作好了鋪墊,同時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2、探索新知,活動體驗

我運用課件模擬本班的學生上課的情形,班長站起來正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演示課件)。面對課件,正面觀察,班長的位置在第幾排,第幾個一目瞭然。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逐步引導學生用數對來表示位置。信息技術將現實的生活情景帶入課堂,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方便,便於學生觀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數對的意義。

緊接着設計了三個有趣的活動,説一説我在哪、猜一猜他是誰、找一找他坐哪。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開展了遊戲活動,感覺數學真好玩。

然後,我再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教室中的位置抽象為方格圖(演示課件)。我們把一個組用一條豎線表示,一個橫排用一條橫線表示,那麼每個同學的位置就成了一個點,可以抽象成這樣的圖形,讓學生在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課件動態演示,從具體到抽象,學生一目瞭然,在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水到渠成。此處的學習也為學生到中學學習座標圖打下了基礎。

“數學來源於生活”。接着,我用課件展示了門牌號、火車票的.座位號、電影票的座位號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生活中的情景帶入了課堂,從而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運用知識,內化提升。

在這個環節,我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創設了3個有趣的練習:對號入座;火眼金睛;破譯密碼。(邊放課件邊説)這幾個習題的設計形式新穎,藉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把知識應用與愛國主義融合在一起,具有趣味性,挑戰性。

4、 總結學習,拓展延伸。

最後一個環節是本課學習內容的拓展,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北京在地球的位置。從火箭發射到茫茫宇宙,信息技術跨越了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把天文、地理與數學知識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將書本上沒有介紹的信息呈現給學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珍惜現在,展望未來,放飛理想,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了更廣闊的宇宙空間。至此,本課也劃上一個圓美的句號。

六、教學創新點

本節課,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的資源,使得本課“視聽交融,動靜交錯”。動:一是“生動”,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為一體的現代教育技術,使抽象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得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就如觀看一部精彩的動畫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是“主動”,多姿多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由“被動”變“主動”,讓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積極亢奮狀態,提高了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深刻性。

以上是我的説課內容,懇請各位領導和同行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國小數學評課稿10

一、教學風格——大氣親和

在這節課中,劉老師的語言簡潔流暢、乾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與學生的互動上親切自然,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跟一年級的學生上課像在談心一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更時時用親切的語言表揚他們:我請做得好的同學説,誰誰表現真好等。

二、教學藝術——順勢而導

劉老師的.眼中有數學,心中更有學生,做到了尊重學生,順勢而導,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深入。如:第一幅與第二幅為什麼能很快描述出來,第二幅為什麼不能呢?等引導學生進入深入思考,課堂中到處是這種順勢而導情境。

三、教學過程——抓住核心

劉老師這節課中緊抓住核心進行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數學好“玩”

劉老師首先從孫悟空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讓學生跟孫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誰更厲害把學生帶入一個有着魔術味道的學習過程。先讓學生看3組圖再讓學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圖是怎樣的這樣,一下子把孩子們引入到一種好玩的遊戲情境中,激起了孩子們的參與熱情。這樣,就會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輕鬆快樂。劉老師的整節課,從材料選擇上、方法上等,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數學好玩。

2、“玩好”數學

把一節數學課上得有趣,這一節課成功了一半。還要“玩”好數學,才是一節完美的數學課。“玩”好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數學學習的興趣上,它還應該引導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習得數學技能,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形成對數學價值觀的認同。劉老師的課在這方面給予我們很好的啟發。

(1)關注數學知識本質,引領學生學習有價值數學內容。

劉老師在這節課中不僅僅引導學生看好玩的圖片,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好玩背後知識本質。如引導學生説出圖片是怎麼排列的,按形狀、顏色、大小一組一組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這樣,既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又引導學生進行了數學化思考與數學化表達,讓學生用語言清晰表示規律,掌握規律本質知識。

(2)關注數學思維特質,引領學生參與有層次的思考過程。

這節課中劉老師不但引導學生關注數學知識本質,更是抓住時機通過深化,強化等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如學生找出規律後,通過追問:第10組第1個是( );第30組第2個是( );第100組第3個是( )。指引學生的思維一步步走向深層。這樣,學生通過推理等活動也豐富了數學活動經驗。

國小數學評課稿11

20xx年10月14日,聽了賀東梅老師的《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堂課,本節課的教學亮點很多,現評課如下: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力求讓學生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通過嘗試、探索與交流,切實經歷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推出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方法。

賀老師十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精心設計各項活動,從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開始,組織學生開展探索、嘗試、交流、實踐多種活動,全課教學活動中有以下特點:

1、創造良好的認知準備狀態。

一般説來,課堂上學生的學習達成度與學生的認知準備狀態直接相關。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與兩位數乘兩位數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一個因數由兩位數變成了三位數,由此,賀老師設計安排了豐富的複習活動,激活學生已經掌握的.口算、估算、筆算的知識和經驗。這裏特別突出了筆算,既指定學生報演,又要求每個學生在練習本上算一算。使每個學生都經歷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過程,既與學生共同檢查豎式中每一步的結果,又請學生回憶交流“怎樣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認知,創造了良好的認知狀態。

2、認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實現“遷移”。

圍繞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教學。賀老師精心設計組織解決實際問題,展示交流,嘗試經歷,比較歸納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首先放手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自己生成了估算、筆算、用計算器等多處解決問題的方法,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讓學生在比較中,經歷和發現總結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過程,由解決小明家鄉到重慶有多少千米的問題遷移到“試一試”、“練一練”,再到比較和歸納,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切實經歷了知識遷移的過程,提升學生筆算乘法的認識。

3、發揮數學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數學有獨特的育人功能,這節課賀老師圍繞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精心選擇設計課件,組織教學活動,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結合。第一、把計算置入解決問題的活動之中,調動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第二、請學生自主選擇並展示交流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請學生獨立完成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相互評價。第三、呈現錯例,請學生檢查改錯,學生在檢查改錯活動中,加深了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過程的理解和感悟。

整節課,從激活學生已有的乘法計算知識和經驗開始到設計購票方案,圍繞學生探索。掌握筆算方法展開豐富紮實的教學活動,學生在探索、嘗試交流中獲取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國小數學評課稿12

本次學習彙報活動中,王澤霞執教的《折線統計圖》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並學有所獲。

首先是教師親切的話語、適時的評價都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享受到快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敢説、想説,在生生、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本課由學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遊”引入,通過教師統計遊客的數量,從而統計近幾年遊客的數量。這個環節,教師沒有直接展示折線統計圖,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先展現了條形統計圖,進而生動形象地演示了整個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這樣做既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也為後面自己繪製折線統計圖,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找出折線統計圖的要素,學生彙報時顯得比較零散,於是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着重觀察了統計圖上的對應點,及對應點之間線段的變化趨勢。從而學生感知到數據的變化,即遊客數量逐漸增多,呈上升趨勢。此時教師拋出“根據上升趨勢,你又什麼感想?”,激起學生的深入思考,讓學生聯想到今年遊客的`數量應該會更多,由此體現折線統計圖的應用價值,對未發生的事件進行合理的預測。

第三個環節,特意出示了原來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學生通過對比,小組討論二者的異同,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徵:繪製簡便,能更好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

此外,教師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折線統計圖的實例,如心電圖、學生跳繩統計圖、身高統計圖。進而感知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最後繪製統計圖的過程,可先讓生自己討論要注意的問題,再通過課件演示,指導他們正確畫圖。

國小數學評課稿13

這節數學課《確定位置》給我的總體印象是:

一、這節課給我的感覺

1、楊老師的談話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過創設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員,並説明神舟7號發射成功,圓了幾代中國人漫步太空的夢想,讓全中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科學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準確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員的位置,首先要確定好什麼?由此引出學習確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個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使學生感到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加深了學生對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例如用數對寫出小青的位置,根據領到的數對找到自己的新位置,這些活動都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回顧這節課,學生在有意創設的來源於生活又富有活動性的學習情境中,學得積極主動,趣味盎然,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充分利用實物數學,讓學生動手、動眼,利用小組工作,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整個課堂還是很活躍的。

二、三個方面可以肯定

1、目標定位準確,能很好的根據這一學段的教學目標。切實可行的定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教學設計合理,能充分考慮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的引導和以學生為主體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得整節課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3、教學理念新穎,在課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充分使用實物教學、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能恰倒好處的進行引導,課堂氛圍良好,師生關係融洽,教師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熱情。

4、學生知道細緻、學法深入,通過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方法變了。通過教師耐心、細緻的引導的學生學習,使她感到了學習的快樂。

三、整節課特色

1、能在教學當中注重學生的年齡特色,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個性教育。

2、構建合理。能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特點。構建、營造出新穎,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3、層次清晰,能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有的放失的層層推進,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使教與學的過程一目瞭然。

四、提幾點建議

1、要重視課堂評價,在課中對學生應進行及時準確的評價,增加他們學習的信心。

2、教學語言不太規範,有些慣用語言應儘量少出現。

3、要重視小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於形式。

這就是楊老師這節課給我的總體印象

國小數學評課稿14

聽了XX老師執教的五年級數學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深切的感受到只有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才能發展學生思維,激活學生的智慧點,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分析的能力。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1.導入部分通過交流問題生成單,讓學生提煉出最想提最有價值的問題,找準了學生的問題點,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營造了學習氛圍,使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在小組活動時,XX老師多次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並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交流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發了學生的轉化思想。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從不同角度思考,發現了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進行計算,這一環節使課堂充滿了實效性,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3.課末檢測的設計有層次、有梯度。設計了A類和B類,有基礎性練習,也有拓展思維練習,使不同學生有不同發展。

國小數學評課稿15

符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下冊《平移》一課,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了重難點,我就來談談幾點感想。平移這一概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講比較抽象、複雜。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把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訴學生,可能相應的練習學生會掌握得很好,而到實際生活中如何化抽象的概念為通俗易懂的生活現象呢?課前[內容來於Y-Y_課-件_園]符老師收集了一些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圖(遊樂園的遊樂項目)如:遊覽車、摩天輪、風車等,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一、從動態的素材中抽象出數學概念。

本節課符老師運用多媒體“動”的特性,衝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各種電教手段,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為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如:在初步認識平移時,課件先整體呈現一組畫面,再逐一的放大,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表象認識。同時通過課件的演示,動態地呈現了平移的全過程,有助於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與把握。又如:當學生對“平移”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又提供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讓學生觀察、判斷,加強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把握。在操作驗證時,課件上的小房子可以隨機點身上的每一個點進行移動,解決了學生回答隨機性的困難,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二、在豐富的活動中理解數學概念。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説:“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得不到發展。”這節課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發展。

平移的現象在生活中雖隨處可見,但平移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於是,教師用動作的準確性(用手勢比劃、肢體演示)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在教學平移的現象時,教師讓學生用手勢比劃平移的運動方式;在教學物體往垂直方向平移時,我讓學生用身體演示電梯上下運動的方式。讓學生在比劃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轉的運動方式。

三、重視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能正確判斷方格紙上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和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是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符老師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機會,並讓學生想辦法驗證得到正確的結果,先讓每個學生通過數一數、移一移,明確移格的方法,再讓學生數一數,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確定圖形平移的距離以及確定的方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不僅解決了問題,還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在這節課中,符老師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課的知識點,有效地解決了難點環節,真是“潤物細無聲”。

標籤: 評課 國小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w0yv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