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實用)找規律評課稿15篇

(實用)找規律評課稿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評課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該怎麼去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找規律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找規律評課稿15篇

找規律評課稿1

二年級下冊《找規律》是在一年級所學的找簡單規律的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教學目標定位於學生能知道稍複雜的循環排列規律,感知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是隱含着數學知識的,初步培養學生髮現規律和欣賞規律美的意識。

公老師緊抓教學目標設計、編排教材,從生活實際入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循環排列的數學知識。聽了公老師的'課,感覺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學習。

一、課前準備充分。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髮展特點,老師做了非常精美實用的課件,直觀的向學生呈現出循環排列的變化。各種教具、學具,讓學生不僅可以看,可以説,還可以自己動手做一做,通過實踐加深孩子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以及理解。

二、課堂角色定位比較恰當。

從新授到練習再到活動,劉老師的設計都是以學生為主題,從“説一説你觀察到了什麼?”到“你能動手設計出漂亮的圖案嗎?”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測、驗證等學習過程。整節課公老師有意識的放手讓學生去説,讓學生去做,老師則是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進行歸納總結,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老師的作用是恰到好處。

三、課堂學習方式多樣化。

新課標提出,除了講授之外,學生主動探究、活動實踐和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上,公老師通過讓孩子觀察、探究、獨立思考找出圖案中四種圖形是通過循環排列的規律排列的。後面的練習環節,則是孩子在與同伴的交流合作中檢驗並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

幾點建議:

一、教學活動中要適當的留白,耐心的等一等,給孩子充足的思考時間。

二、對於這種抽象的規律能不能賦予其生活意義幫助學生聯繫生活,從生活中找一找這種規律的應用,比如跳長繩、循環換座位等,從具體事物的角度來理解抽象數學問題。

找規律評課稿2

本學期在教務處的組織下,我共聽了20節課。在這20節課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劉xx老師的課。劉老師主講的是《找規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學具與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特點:

1、動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精心設計了課件,在本課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主題圖,生動形象的圖片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隨即提出要求,讓學生認真觀察,找出這些圖形的規律。教師講明要求,學生馬上主動並且迅速拿出手中圖片在桌子上擺。隨後教師又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使本節課知識重難點“循環排列規律”馬上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一目瞭然。

2、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與探索性。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劉老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以“猜想—實踐—驗證—反思”等一系列的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充分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去探索。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生在具體的操作中體驗可能性,探索數學思想、方法並獲得結論,且能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悦。

3、課內向課外延伸,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課堂上,劉老師通過讓運用所學知識,根據所出示的三組水果圖的規律,找出第四組水果擺放的'規律以及找出地面磚的規律等練習。使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例子,活動中愉快發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為此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節課中教師準備了充足的教學用具,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題。在鞏固練習第一題,給出一組圖形,讓學生猜猜第二組圖形會是什麼?出示的學具是紅色正方形、紅色圓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認為圖片過小,不利用後面同學觀察,教師用膠帶把一組圖形連接,不利用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可以設計四種不同顏色的圖片,或四種不同類型的圖片,以免學生在交流彙報時即要説是什麼圖形,又要説是什麼顏色,造成個別學生表述不清楚,使聽者也不清晰。

2、低年級的課堂中應該多運用一些兒童化語言,以及鼓勵性的語言。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找規律評課稿3

今天下午參加了翁洋二小的小班化教學研討會,可惜只有一節王旭曉老師執教的數學課《找規律》,感覺少一些。

先説説本課中個人感覺的幾點亮點: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其中複習鋪墊環節複習了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行規律。分別以文字、圖片、數學三種形式呈現,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此環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題來完成,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課展開學習中,讓學生分別選擇二個字母,三個字母,或者五個數學來創造規律中,教者也比較集中體現了這種思想。

(2)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説的意思了嗎?獨立思考,同桌互説,小組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注重利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如在比一比動物排隊與圖形排行的有什麼相同嗎?在學習總結環節中讓學生比較新舊與舊知的聯繫。對學生主動建構新知應該是有幫助的。

(4)教學設計合理,看得起來比較花心思,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彩,分層目標要求明確。同時,力求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教學意圖。

其實作為一線教師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幾個問題:

(1)複習鋪墊這一環節在本課時的教學有沒有必要?個人感覺必要性不強的情況下,因為這一課時的找規律與一年級的規律沒有學生最近學習發展區的關聯,關係不大,屬於規律兩種的不同類型,一種是簡單排列,一種是循環排列規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導入新課,必竟低段的學生注意力在課時的前十五分鐘的黃金時間。

(2)規律個人認為是指重複出現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個整體,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脱離整體來表述,如第一列與第二列的關係,可以四列一起來看,從上往下的規律,或者是從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規律。再譬如新課環節中○△□☆、△□☆○請學生畫下去,這個規律應該説是不完整的,學生如果沒有上面動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這二列循環,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環。○△□☆、△□☆○、○△□☆、△□☆○……我可以以二列為一單元循環排行,所以筆者認為至少要出現三列才算科學。

(3)找規律一課的重點當然也是難點,讓學生能找出其中的規律,找是本節課的重要教學手段,教者沒有提供學生學具進行操作,只有個別學生上來板演,感覺學生對於循環排行規律的認識可能還是單薄一些,我們不能因為操作可能產生對課產生的負面影響還不讓學生親力實踐一下。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數學廣角的內容比較開放,與學生的生活聯繫也比較密切,同樣也適合低段學生的心理認識特點,所以應多挖一下這方面的教學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筆者就認為教材上的例題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來用。

找規律評課稿4

宋老師執教的一年級《找規律》一課,是一年級小朋友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通過塗、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送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各個教學環節緊湊,又十分適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活潑設計,下面談談幾點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是以遊戲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活動。一節課是否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宋老師在教學“找規律”這節課時很自然地設計師生互動“拍掌遊戲”,老師示範學生跟做,有意識有規律地呈現,提問學生掌聲中是以什麼方式呈現的?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出來,幫助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有利於全體學生參入,有利於拉近師生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嘗試、參入、思考,讓學生在遊戲中感知規律的存在,從而達到事倍功半之功效。

二是準確把握教學時機讓學生有效地動手操作。宋老師在導入、課件展示、擺一擺、畫一畫時讓學生動手操作,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感受自己請自動手帶來的快樂,這種體驗讓學生享受參入的幸福。尤其是擺圖形時,宋老師的指導、參與,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物體排列的規律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發展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還有就是在讓學生動手改一改同伴的學習作業時,小老師的幸福感別提多高興啦!整堂課教師都在跟着學生學生走,教學任務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心領神會。

三是表揚鼓勵恰到好處,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信。課堂上師生相互的自信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這種自信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宋老師從導入開始把對學生的信任放在了第一位,及時的表揚鼓勵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四是小組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完成課堂練習作業時,宋老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自主探究完成練習作業,然後由小組自主檢查評析,最後全班交流展示學習成果,讓學生體驗了自己即使學生又是小老師,這種體驗足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五是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為了促進教學,讓教學更加直觀形象,但切不可以做秀使學生眼花繚亂。宋老師簡單的四張PPT展示恰到好處,既直觀形象又發揮了作用。

整節課教學節奏緊湊,設計合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極具低年級教學特色,確實為一節好課。

找規律評課稿5

x老師上的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這節課與傳統概念教學相比,特別是新授課開始有很大的改進,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下面幾方面值得借鑑:

一、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往往只重視對結論的記憶和模仿,而新課導入時x老師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觀察——小組討論——歸納”的教學模式。在新課例題教學環節,x老師給學生提供了一生動貼近學生年齡特點的材料———密碼門,放手讓學生讓學生去觀察、感悟,並且進行大膽探索,動手擺一擺,在小組共同探討中得出結論,進而又進行了驗證。x老師設計的這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知道這些規律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

二、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循環排列這一規律環節,x老師利用小精靈當嚮導,從畫外音帶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密碼門的設置,把知識與日常生活掛鈎,又不失兒童喜愛的童話世界,如此生動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探索規律的慾望。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各種各樣的有效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兒童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他們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數學之美,感受學數學之樂,孩子們才能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快樂數學的綠洲。

三、注重學生語言的培養。

由於低年級學生語言運用上會有一些障礙,但在這教學環節上,x老師循循善誘,激勵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雖然有的學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瑣不清晰,特別是當個別學生不能用流暢的語言表述排列的規律從左往右看,或從上往下看得規律時,x老師就充分展現教師的組織者合作者以及引導者的地位,步步啟發,引導學生讓簡潔完整的數學語言去表述規律,展現數學的簡潔之美。

x老師的課上得精彩,學生學得開心。這成功離不開x老師的精心備課,以及對課獨到的見解,本節課是成功的一堂課。

找規律評課稿6

一年級下冊《找規律》評課稿《找規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排列的規律。回顧陶老師的教學全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巧妙的“設”

導入部分陶老師巧妙地創設了一個比較兩幅圖的情境,一幅圖是有規律的排列,另一幅圖雜亂無章的,讓學生説説哪一幅圖好記憶,並説明原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從這環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有規律的事物不僅便於記憶,還更美觀,自然引入課題,為下面學生探索規律,體驗規律做了充分的準備。

二、大膽的“放”

在新知傳授過程中,陶老師能夠充分相信學生,大膽得“放手”於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出示的主題圖中自主探索、尋找、認識、感受、發現規律的存在,並突出“找”這一過程。通過“找”彩旗、“找”彩燈、“找”小朋友的排列特點,有哪些規律,讓孩子們動手圈一圈,畫一畫,引發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使學生在充分發現規律、感受規律的同時,體會成功的喜悦。

三、適時的“動”

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動的`過程。陶老師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技術輔助教學,精心設計課件,達到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學課堂教學的良好整合,非常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並設計了圈一

圈、塗一塗、畫一畫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去發現,去創造,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找規律評課稿7

一、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應建立於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知識基礎。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嚴老師重組教材把教材中的牆面、地磚改為了綠、藍、紅、黃四種顏色的正方形,畫面簡潔、清晰,這樣有利於學生髮現並表達圖形中的規律。其次,嚴老師還把一年級的規律與二年級的規律進行對比,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有人曾説過“教育是即見樹木,又見森林的活動”,這樣的設計,不僅溝通了數學與學生的聯繫,也溝通了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繫。

二、精心設計數學活動

在探索圖形循環規律中,嚴老師設計了轉盤從而把靜態的規律動態化,再組織學生髮現4行圖形組成方陣中的規律,先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探索其中的規律,並與同桌交流自己的發現,由此我們看到了學生多種的發現,學生在其中有話可説、有話想説,交流後通過擺一擺、電腦動態演示,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循環規律的表象。

三、提供充足的規律素材

嚴老師的這節課,循環規律的.模型不僅僅停留於最基本的4行圖形一組,還進行了變式,由方陣式的規律每組3行、每組4行、每組5行到橫式的規律。同時規律的素材有圖形構成的、有數字構成的,在觀察規律時還引導學生橫看、豎看、左邊看、右邊看、順時針、逆時針看那題體會不同的順序的循環規律,還延伸到找第5行、第6行……的規律,讓學生頭腦中表象的循環規律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整節課活動豐富,給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間,也給學生提供了嘗試成功和欣賞數學美的機會。

在此也有幾點小建議:

1、嚴老師那麼好聽的聲音,如果能加上更加豐富的評價語,那麼學生參與其中的興趣會大大提高。

2、學生在教學中已經發現規律、用規律,為何不增加讓學生創造規律的內容,讓學生把學到的規律素材展示出來呢?

3、在觀察每組4行圖形的規律時,學生行列規律表達不清的時候,如果橫看時,把方陣一行行分開;豎着看時,把方陣一列列分開,那麼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規律會更加清晰。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

找規律評課稿8

章老師的這節課——《找規律》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的五(下)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我們知道,以往這些內容大都出現在奧數輔導和比賽中,是對學有餘力的學生提出的較高要求,對於鍛鍊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很大幫助。那現在新教材把這些內容安排到了教科書中,一方面可見這些內容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可見我們教育工作者對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視。

《課標》指出:數學的學習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數學課堂應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從課程標準的表述裏我們能夠體會到,探求活動、探求過程比探求結論更加重要。如果教學的着眼點、着重點不放在活動的過程與方法上,而過分關注結論,可能導致教學從探索發現規律變成接受記憶規律。因此,教學不是為了形成某個數學概念或記住某種法則,而是開展數學活動,積累探索規律的體驗。

章老師的這節課,《找規律》力求重心放在“找”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全過程,體現新課標的核心理念。具體如下:

1、充分利用導學指南,打造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先進的高效的課堂。

這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週期問題”、“植樹問題”、“搭配問題”?這些內容基礎上學習的,學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章老師設計了課前探究活動——《導學指南》,這樣設計既為課堂教學節省了許多時間,又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實踐操作,初步感知其中的藴藏的規律。

2、注重在體驗中發現

找規律的教學要讓學生體會規律本身內涵外,還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形成對規律的體驗,提高發現和概括數學規律的能力。就這一點,章老師出示了例題之後,先放手讓學生交流、彙報,問“你是怎麼得出的?”“能説一説自己的想法嗎?”“能演示一下嗎?”先彙報了框2個數,師生共同體驗了思考過程,操作過程,得出“列舉”“計算”“平移”等不同的方法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要做到有序、不重複、不遺漏,“平移”這種方法最好,有了“有序、不重複、不遺漏”這樣的認知,在平移的過程中,學生就會自覺地注意到這關鍵點。接着研究如果框3個數結果又會怎樣?通過指名學生上台操作,共同來平移。在這兩次操作的基礎上,部分學生對於這類問題的規律已經有所感悟了,接着提問,引起思考:用平移的方法比較麻煩,我們能用別的方法來找規律嗎?於是,在第三個問題“如果連續框4、5個數”時,不少學生根據規律已經能直接想到答案了,再次框一框,驗證計算的方法是否正確,從而確定規律。

經歷了這個“填表—觀察—對比—發現”的過程,其實就是傳遞給學生數學思考方法和數學活動經驗,就是教給學生今後遇到數學問題可以怎樣去研究、怎樣去提煉、怎樣數學地表達。只有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上去研究我們的教學內容、去構思教學設計,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打開一扇窗,讓學生領略到數學教學以外的東西,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數學教育。

3、及時反饋,拓展提升。俗話説“學以致用”,我們的課堂不是演戲,熱鬧,好看,而是要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在得出了計算的方法之後,章老師通過幾道有層次的題組練習,讓學生運用所找到的規律,獨立解決具體問題,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問題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習興趣。如座位——小方和小英坐在禮堂的那一題,連續設計了3個問題,(左右固定、左右不固定,由一橫排到圓圈)左右不固定討論“為什麼要乘2?”,其中如果18個座位圍成圈形,學生自覺議論開來,教師再次利用課件圍成圈形,讓學生直觀思維。”再如日曆題(其實是加法原理),這些變式題的設計,大膽的拓展了課程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以點到面,從一個問題推廣到所有類似問題,提高應用能力。

4、公式體會符號算式(公式)的內涵,這樣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階段,使學生對數學規律有了更為理性的把握。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大部分學生從“不知道到知道、從無序到有序、在有序思考的基礎上,發現現象中的規律、在獲得找到規律的成就體會有序思考的價值”的圖形覆蓋的規律;

6、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本節課,教師利用課件輔助教學,動畫演示,讓學生清新直觀感知移動的`過程,數出移動的次數,為理解規律墊底了基礎,大大增加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直以來,我個人都認為一節數學課,應該具備以下兩點:

1、注重激發學生內在的興趣

2、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而今天章老師的課正是具備了這兩點,總之,老師實現了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教學,以現代的觀念、巧妙的設計、靈活的方法、愉悦的情感,清晰地思路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不足之處:

作為以“找規律”為課題的數學課,把握找規律的落腳點——找規律重在“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變能力有待提高,有時忽略學生的想法,沒能及時捕捉到學生精彩發言中出現的有價值的數學思維動態,並使其得以延續。希望章老師更要注重傾聽和思考。

找規律評課稿9

《找規律》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通過活動發現最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吳老師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過程和體驗,讓學生自己去“感悟”。

這部分內容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注重過程體驗,同時在過程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能力。所以吳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經歷過程。

吳老師是這樣導入的:再過一個多月“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你們高興嗎?到時候我們要把自己的教室佈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們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從來也沒有親手佈置過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麼佈置的?(出示主題圖)感覺怎麼樣?問:

1、你們看到了什麼?

2、這些彩旗、彩花、燈籠是不是隨隨便便、亂七八糟放的?讓學生去看、去説,當時學生特別興奮,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學生七嘴八舌,議論開了,雖然話語不夠標準,但是他們感悟到這些排列是有規律的。

接着去找找彩旗的規律:(出示課件:彩旗按紅、黃交替出現,最後一面沒有顏色)。請大家猜一猜,最後這面彩旗會是什麼顏色?看看對不對(課件:最後一面變成黃色)?。你們是怎

樣想的?(課件:出示規律的劃分線説説彩旗的規律是什麼?再採用2人小組討論的形式找彩花、燈籠和小朋友隊伍的規律。

二、藴涵情感和數學美,讓學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裏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裝飾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慶祝圖”作為課的開頭,讓學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規律,在課堂中其實也要藴涵數學美,因為美就在我們身邊。

三、增強運用意識,讓學生自己去“聯繫生活”。

加強運用意識的培養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因此吳老師在課中設計了“説一説生活和學習中的規律”這一壞節,有學生説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有規律的,學生恍然大悟,哦,原來音樂中的節奏也是有規律的。這樣,把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有的説過馬路時的紅綠燈是有規律的,有的説人行道上的斑馬線是有規律的,有的'説教室裏的電燈排列有規律,還有的人的兩隻走路時也是有規律的。讓學生感受了生活中處處有規律。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説得流暢、合作得

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美當中,感悟着各種有規律的排列。

找規律評課稿10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有效。在新課的導入階段,出示學生喜聞樂見,喜歡的六一節日的裝扮主題圖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十分親切自然,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接着,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燈籠,男女生的排隊跳舞的情境,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用自己的話表述規律和猜測接下去物體的排列規律。在教學課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物體的擺放都是以兩個或三個為一組的,看起來更加一目瞭然。學生在觀察、探究、猜測中發現規律。

練習多樣,層次分明,鞏固有效。在練習中,屠老師通過塗一塗,説一説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練習,由易到難。從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欣賞規律,讓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每個練習都精心設計,有明顯的針對性,鞏固性,實現了練習的實效性。給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習慣培養,始終如一。屠老師針對低段學生學習培養的特點,採取課堂中教師的提醒,學生的互相學習,口號提醒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

這節課值得商榷的問題是: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會找規律了。問題是:當學生找到規律後,是否要求他們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將找到的規律表示出來,又該要求學生的表述達到怎樣的程度?還是隻要學生感悟到規律,會擺,會畫就行了?

找規律評課稿5

本學期聽了胡老師的找規律這一節課,現在説説我的感受。兩節課兩位老師都合理運用了課件,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收放自如,以生為本,課堂互動良好。在最後的練習方面,練習內容還要甄選一下。找規律的過程要深入到數學的本質。對於一一間隔的排列規律,學生通過數一數、比一比是很容易找到的。教學走到這一步還是淺層次的,是遠遠不夠的`,要引導學生去進行思考: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規律?要引領學生走到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的層面:一一對應,讓學生藉助這個工具,達到對規律的本質認識。

規律的描述不應強求統一,而應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習慣。不少教師教學時,先借助主題圖教學“兩端的物體”“中間的物體”,再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其實教材沒有給出標準的敍述。我想教材的意圖還是讓學生自由表達,只要準確就可以了,不要給學生太多的限制。

要通過變式去理解規律,形成良好的認識結構。一一間隔的排列形式,除了例題中的兩端相同的情況,還有兩端不同,排成圓形的情況。通過畫圖、實物展示、動畫演示使學生認識到:如果兩種物體一一對應,有剩餘,排在外面的多;如果沒有剩餘,就同樣多。通過變換的形式去認識不變的本質。

找規律評課稿11

今天聽了周xx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她分別從猜謎導入,引出規律、創設情境,探索規律、動手操作,感受規律、聯繫實際,尋找規律、運用規律,解決問題、總結評價,延伸規律這十二個層次展開教學。

一、猜謎導入,引出規律

讓學生從簡單的猜謎遊戲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通過先出示熊貓、小狗,讓學生猜後面的動物,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這一環節,教師利用主題圖,為學生創設了紅花和藍花的問題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題探索活動,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動手操作,感受規律

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使學生把獲得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逐步上升為數學思考,初步感受有關的簡單數學模型。並通過讓學生從前往後看和從後往前看,感知不同的規律。

四、聯繫實際,尋找規律

通過欣賞與廣泛尋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規律的現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啟發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佈置開放性作業,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晚會時用的禮帽,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用數學知識裝扮生活,美化生活的愉悦。

找規律評課稿12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本次同課異構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其共同點有:

1、注重創設學生較為熟悉與喜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裏特徵。本節課中連碧琴老師創設的“聰聰與明明佈置房間”的情境與陳樂清老師創設的“動物王國體操比賽”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兩節課的教學設計都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課堂中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的觀察、發現找出了圖形排列的一些規律,並能應用所雪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課堂中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交流、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學會了有序觀察、有序思考。進一步掌握和發現了圖形的排列規律,積累了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

4、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不同之處:

1、地面磚的排列規律陳樂清老師比連碧琴老師處理得好。連老師對地面磚排列的規律只是一筆帶過。而陳老師能夠留給學生充足觀察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其排列規律,並提出問題接着往下排該怎麼排?進一步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陳樂清老師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多樣化的特點。練習的內容不只侷限於課

本當中的,有圖形排列規律、數字排列規律、漢字排列規律等等。

3、連碧琴老師安排“創造規律”環節,能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學生能根

據所學知識創造自己喜歡的規律,思維更開發了,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讓學生彙報圖形排列規律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時讓全體學生都跟着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課堂生成的處理。如第一節課有位學生從右往左觀察了,老師別打斷他,應該讓他説完,説不定他的發現也有獨特之處。

找規律評課稿13

找規律的教學要讓學生體會規律本身的內容,並能初步運用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更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運用了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對規律的體驗,提高發現和概括數學規律的能力。

王老師在《找規律》一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認知特點,有簡單到複雜有層次的進行教學。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出示了例題之後,放手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後逐一彙報,課堂上得到了“列舉”、 “計算”這樣兩種不同的方法。老師先讓學生用有序列舉方法找到答案,再引導學生研究了框2個數,接着馬上研究如果框3個數結果又會怎樣?在這兩次操作的基礎上,部分學生對於這類問題的規律已經有所感悟了,於是,在第三個問題“如果每次框4個數時,不少學生根據規律已經能直接想到答案了。之後,老師把活動中“每次框幾個數”“平移的次數”“得到幾個不同的和”作為表格欄目,引導學生結合每一次操作的過程和得到的具體數據進行填表和思考。用表格的.方式呈現數據,便於簡明地反映“每次框幾個數”、“平移次數”和“得到幾個不同的和”這幾組數據的關係。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將各次活動得到的感性認識加以適當提升。提出“平移的次數和每次框出幾個數有什麼關係?”以及“得到不同和的個數與平移的次數有什麼關係?”這兩個問題,啟發學生作進一步思考和交流。並通過老師啟發性的提問,幫學生理清了思路,這樣便能引導學生順利發現並概括相應的規律。本節課學生是自主探究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在自主體驗的過程中切實掌握圖形覆蓋問題的規律。

最後,老師在本節課中讓學生直接用找到的規律計算進行解答;我想是不是還可以介紹直接框出最後一組數,直接得到答案。對於這兩種方法,讓學習自主感悟到這兩種方法各自的優勢所在,從而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學生能夠有選擇的使用最為合適的方法來進行解答。

找規律評課稿14

賈老師的這節《找規律》課,是一年級下冊的內容。

一、是一堂“看似簡單,實則豐富”的課

賈老師在彩旗這一教學內容中,通過讓學生找其中的規律,在學生的不斷説出紅、黃、紅、黃時能夠適時引導“小朋友都提到了紅、黃就稱為一組”,緊接着課件移動這一組“像這一樣的叫做重複”。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倒出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當學生找出了燈籠中的規律時,學生表述“紫、黃、紫、黃”時,賈老師馬上引導“你可以説得更簡單點嗎”,重點直指本節課的重點。

二、是一堂“形式簡單,層次分明的”的課

在教材主題圖的內容中,先是彩旗重點教學規律的內容,花朵和燈籠則是再次突出找規律的內容,在小朋友這幅圖中則讓學生體會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觀察得出不同的規律,一層一層逐步遞進,突出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在練習中,也通過顏色、形狀、顏色和形狀、兩個一組、三個一組、四個一組,對學生的要求依次提高,最後更是讓學生創造規律和欣賞生活中的規律,體現規律的美和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

縱觀整節課,內容很紮實但有顯得內容樣式不足。一個概念包括了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節課很好的紮實了規律這一概念但卻在概念的外延上稍顯不足,如可以在規律的形式上,有聲音的`、肢體的,而不僅僅體現在顏色和形式上,去開闊學生的思維。在規律上規律的樣式不僅可以是—(橫排的樣式)找規律,可以以(環狀的樣式)、(豎排的樣式)。在豐富的材料中,使學生的每個感知都充分去體驗規律的意義和美。

找規律評課稿15

我有幸參加了市“關注常態課堂,聚焦有效教學”教研活動,每節課短短的四十分鐘,讓我記憶深刻,頗有收穫。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教態親切、自然,表現出良好的素質和紮實的基本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單國友老師的課,他執教的五年級教材《找規律》,在教學中他注重於設置疑問,注重了動手操作活動的細節,然後通過啟、引,讓學生在自己的主動思考中學到知識,不斷的引導學生從問題中尋找答案。單國友老師的這節課則與眾不同,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以下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創“生活”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陶行知先生説過:“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潛在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善於運用課件、配音等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從上海世博會入手,讓學生解決“在62天中選擇兩日遊,一共有多少不同情況” “我們可以選擇7月份2日~9日這8天時間來研究,一共有多少種不同情況。”這樣一個複雜到簡單的問題”。選用學生能接受到的實際例子來引課,創設有利學生髮現、探究的學習心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參與慾望,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通過積極思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維處於最佳狀態,學習起來就特別有興趣。這樣為學生創設與生活實際有聯繫的問題情境,引起認知衝突,同時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慾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布“探究”境,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發揮主體作用

葉聖陶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習新知,新課程也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老師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設置了三次探究的機會

1、第一次探究:先讓學生用已有的方法自主探索。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有序列舉以及瞭解平移的方法,並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數”和“一共有幾種情況”之間的關係。

2、第二次探究: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並通過平移得出“三日遊”一共有幾種不同情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經歷“先猜想”“後驗證”的過程,感悟出“平移的次數”和“剩下數的個數”有關。

3、第三次探究:經過兩次探索,學生對規律已經有了感性的瞭解,但還沒有上升到理性高度。所以,本環節通過“不用方框找”這一做法,引導學生把通過操作而形成的感性認識進行“內化”,為下一環節總結規律做理論上的準備。

經過三次探索,學生對藴涵的規律有一定的瞭解,但這種瞭解還是分散的,片面的。經過全班交流之後,這種理解就變的全面、豐滿、深刻,從而在理論的高度給予總結,並構建了相應的數學模型。

學生的對規律的提煉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多層次的發展和提高。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自主的、探究的的過程。

三、迴歸生活廣闊天地,應用數學。

教師設計了兩個環節的知識技能訓練:思維應用、開放拓展。既鞏固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順着“上海世博會”這條主線設計了“購買連號券”、“父女選座位”、“逛世博中心漢字方陣”等一組題目,既在內容上有機相連,又在思維坡度上層層遞進。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應用了本節課的新授知識,學會了解決問題。運用“化繁為簡”的思想總結出了規律,但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才是學生學習的根本目的。所以,通過一組由淺入深,形式多樣的世博題進行鞏固練習,既凸現了本課的一條“主線”,又照顧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於對新課程的不同理解,我通過反思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應在課堂中對後進學生多一點注重

雖然學生對《找規律—圖形覆蓋的規律》課時的知識已經掌握,但仍有少部分學生在解決生活中問題時存點困難,根據的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堂中多去關注後進學生的學習狀況。

二、可適當滲透情感教育,讓知識與生活情感緊密聯繫

如:在課始,課中“上海世博會”題材中可以讓學生,表達、抒發出自己的情感。

總之,感謝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領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使枯躁的數學課變得生動活潑,使常態課堂教學更具有有效性與實效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pm46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