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集合15篇)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集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評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集合15篇)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

聽了靳老師講的這節解決問題的課,我感覺最大的亮點是給我們展示了一節環環相扣的課堂,能讓學生在40分鐘的課堂上學到更多的知識。

首先,在課堂設計上,以練習為主,在練習中提升知識的運用。教學中,靳老師從剛開始的温故互查環節,就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總結解決問題的6個步驟,然後讓學生以這6個步驟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思路,從出示的例題,以至於後面的練習題,都是圍繞這一思路完成。每道題都分析了題目中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哪一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從哪裏可以看出?它們成什麼關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以下兩個問題討論,並嘗試列示。解答完後提出還需要檢驗。通過例題的教學引導學生熟練運用解題步驟:整個教學環節都貫穿在這一環境中,這種聯繫實際的方式,學生倍感親切,興趣盎然;同時能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其次,靳老師緊緊圍繞教研主題主題“重點導學、疑點導練”,教學目標明確,在導學時言簡意賅。例如:每一道題目中“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哪一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從哪裏可以看出?它們成什麼關係?”這些問題作為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關鍵去共同交流,然後讓學生在練習中發現問題,在疑惑中解決問題,成就了高效的課堂。

最後,我覺得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發揮較好。課上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自主學習和互動交流,很快掌握了本節課知識。在教學中力求通過知識的遷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實際教學中,將課堂的主動權放手學生,讓學生在自己探索、獨立嘗試、同桌交流、概括小結、拓展延伸中輕鬆,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建議:1、引導學生説出檢驗的方法。2、有些題可以適當的計算一下。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2

聽了史老師執教的《倒數的認識》一課,收穫頗多。總的認為這一課設計巧妙、思路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充分發揮了學生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之中,運用所學知識推到出倒數。具體評議如下:

1.重視課的引入,創設情境。教師利用生活中的朋友和中國的文字,很形象地讓學生對倒數有了直觀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繫,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2.對教材內容理解透徹。教學過程思路清晰、流暢;環節設計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到位;教學設計嚴謹,語言簡練;對教材理解全面、深刻。例如新課之前通過好朋友,在理解“互相”的同時,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學習倒數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同時為學生整體感知倒數和求倒數做好充分的準備。

3.充分體現新理念,讓學生充分感知、發現概念。知識的學習以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討論為主要形式。教師充分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對概念的認識,從意義到求倒數的方法都是由學生來嘗試、探索,效果非常好。對0和1有沒有倒數的'認識更是充分聽取了學生的意見,從多角度進行了分析、驗證。如:讓學生試着把每組的兩個數相乘,發現規律,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從而引出了倒數的概念。

4.及時質疑點撥,做好歸納小結。在給出倒數的概念後,教師讓學生認真讀概念,概念中的重點內容,教師並用彩色的粉筆標出。概念給出後,教師立即詢問學生“互為”是什麼意思,並讓學生及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好的理解倒數這一概念。在探索分數的倒數、整數的倒數、帶分數的倒數及小數的倒數時,先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後,教師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並給予總結歸納,讓學生的知識更加條理和系統。這樣下來,便於學生做一些判斷題。

5.教師注重及時對學生的表現作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學習較差的學生做出正確回答時,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6.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重難點一目瞭然。強調了倒數的概念和求倒數的方法。

建議:

1.在剛開始探索倒數的概念時,教師應讓學生先觀察每組兩個數的,讓他們逐步感知兩個數之間存在的內部關係,不應直接告訴學生去將兩個數相乘找規律。

2.內容有點多,學生接受起來比較費勁,應準備兩課時教學。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3

那天,我校開展數學教研活動,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師給我們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這節課。聽了這節課,我感觸良多,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本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上進行的,我認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能從課題出發,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可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計算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方法,並小組內試舉簡單的例子試算,然後小組彙報方法,學生分別説出了計算方法,然後老師再出示習題,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計算,在彙報計算中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最後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個探究新知的過程都是有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學習分數除法的意義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學習內容無法完成。

2、應該板書出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4

高啟傑老師上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讓我領略了高老師與六(2)班的小夥伴們的風采,讓我獲益頗多。

本節課的亮點:

1.本節課有生活中實物(垂線錘)引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其體積的大小、用量杯測量體積的方法;再與不能用量杯的方法來測量生活中圓錐形屋頂的體積,產生矛盾,引入探究圓錐體積,暴露學生的思維。

2.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讓學生體驗非常深刻:實驗中每倒一次水就讓學生體驗一次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關係,逐步感知兩者之間的'倍數關係。這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

……

同時也存在一些遺憾:

1.例題中的數據不理想,不便於計算;計算方法比較單一;計算的技巧缺乏指導,比如×31可以與題中數據進行先約分再計算,這樣可以使計算方便,提高正確率。

2.練習層次有待調整。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5

本課是在學習了分數除以整數和整數除以分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初步感受到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時要變除為乘,去乘除數的倒數。這節課則是進一步豐富分數除法的內涵,擴展到分數除以分數,並由此統一分數除法的法則。

教者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引導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得出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並用不同的策略來驗證此猜想是正確的。然後再進行歸納總結出分數除法的統一計算法則,最後再經過一系列的練習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的基礎上加以鞏固。

1、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大膽重組教材。

課始讓學生先來編幾道分數除法的算式,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進行分類,這樣既對已學的分數除以整數和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進行了梳理,又很自然的過渡到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重點,併為探究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法則做好了鋪墊,同時深化了學生對知識之間內在聯繫的理解。

2、滲透學習策略,有效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出現了分數除以分數的題目之後,教師鼓勵學生主動思考,並且憑藉自己的感覺和猜想直接嘗試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學生興趣盎然地接受挑戰。然後再組織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測。正因為教師相信學生有這樣的能力,才有這樣的設計,才有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交流。最終證明了同學猜想是正確的,讓大家體驗了成功的快樂。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信心無疑會得到增強,並樂於在今後的學習中運用“觀察比較——提出猜測——探索驗證——解決問題”這樣一種學習策略。

3、充分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不管是在導入部分學生編題得到的除法算式,在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的`探索驗證中,在後面的每一個練習中,甚至是在課堂小結中,教師都是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在前後或小組內進行交流,再進行集體交流,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個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4、練習設計體現較強的針對性和拓展性。

例如:先計算再比一比的題目安排,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方法運用這一層次,而是引導學生建立一種宏觀視野,在熟練運用計算方法時,探討分數除法中的規律,這是一種更高的系統化。

建議:

1、對於學生每次做題的結果應該及時進行評價,讓所有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特別是在學生自己獨立猜想方法嘗試解決了分數除以分數的題目之後,應該重點鼓勵,讓他們感受快樂,增強信心,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去。

2、教學中引導的語言如果能注重一些細節主,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6

上午三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後兩節課,都是從解決問題出發,緊扣了這次數學教研專題。我覺得上午的課有以下共同點:

一、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師的《分數與除法》,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利用3個小圓片平均分成,

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理解了3個塊就是3133塊,而3塊的相當於1塊的,也就是塊。444414像周凌鶴老師的《根據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公式解決問題》,通過三個典型的已知半徑和高,直徑和高,底面周長和高這樣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並小結出了求圓柱的表面積的一般方法,教會了學生思考問題。再如莊芷荻老師的.《統計》,一句“你會看統計圖嗎?”,點燃起學生想嘗試看圖的慾望,接着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統計圖,讓學生自主探究獲取信息。教師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自然會告訴你,他是從哪裏看到的信息。從而引導學生初步領會標題、橫軸、縱軸所表示的內容,總結也看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先看標題,再看橫軸,後看縱軸。我們知道,內隱的思維過程需要外顯的語言傳遞,在這一過程中,正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了表達。

二、紮實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去我們的教學往往重視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比如拿到一道題目,首先讓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然後再去解決問題,但周老師在教學例4(廚師帽)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當學生在取近似值與實際情況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實際情況需要用進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師的課堂中,我們看到了老師非常重視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當然由於教師經驗不足,有時對課堂生成的資源挖掘得不夠,比如莊芷荻老師的《統計》,在第一個環節,當問到怎樣才能知道我們班一共需要訂製哪幾種校服?學生的回答是:可以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這樣就可以知道我們班一共需要訂製哪幾種校服,可能教師原先預設的答案是:可以製成統計表。當動態生成的資源與教師的預設不一致時,教師有點着急,以致於過早出示統計的學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學生填表。其實教師可以接着追問:那除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還有什麼方法?一句話,輕輕帶過,很自然地引回到學生填表這個環節來。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7

今天聽了馮老師的這節公開課後,給我的觸動很深,她紮實的教學功底,嚴謹的教風很值得我們學習,本節課的亮點有:

1、複習題的設計抓住了新舊知識的連結點,為概念的學習作好鋪墊。

本課中,教師抓住了新舊知識的聯繫點點,設計了鋪墊練習,為實現知識的正遷移作好準備。先是用填空題的訓練,給學生複習了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然後引導學生聯繫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説一説這樣做的依據是什麼。這樣設計複習題,有助於學生通過尋求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建構比的基本性質這一概念,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遷移規律。

2、很好的運用了猜測——驗證——應用的教育理念。

首先讓學生提出課本中的問題:聯繫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想一想,在比中有什麼相應的規律?然後先讓學生説出個人的猜想,再自己舉例驗證,或者四人小組分工合作舉例驗證。通過交流,使學生看到各種角度(除法與比,分數與比)、各種方式(同乘,同除)的驗證情況。接着得到了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教師通過找關鍵詞的方式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通過活學活用的練習。

(1)4:5的前項擴大2倍,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後項應該()

(2)、如果3:2的後項變成10,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前項應該為()這兩題及時鞏固了新知,非常合理。最後學生會發現學習逼得基本性質的作用是為了化簡比,進而學習如何化簡比的方法,順理成章。

3、練習形式多樣,紮實有效。

既有隨着知識學習的反饋練習,也有集中練習,既有口答的練習,又有動筆完成的訓練,真正起到了練習的效果。

建議:給予學困生思考的時間,放慢語速就更好了。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8

在公開課中上六年級課的不多,上六年級複習課的更是少見。在以往的畢業班數學教學實踐中,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六年級的教學任務重要性與困難性。在分數百分數應用題這一塊知識體系中,許多學生在理解上存在弱點,周老師運用他多年的教學經驗,融入現代教育思想,把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中的`許多思考方法,像一條珍珠項鍊一樣連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周老師為學生安排了多個層次的練習,採用步步深入的方法,知識從易到難,學生得到了全面的訓練,更獲得了綜合能力的提高。

1、練習內容豐富,選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體現數學教學的本質特徵。練習內容包括: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知道單位“1”求對應量,以及求單位“1”的量等等。

2、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進行練習,體會數學知識的前後聯繫。周老師設計的這些練習題都是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規律出現,而且問題都不是直接出示,而是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再自主解決問題,把知識讓學生自己梳理,規律讓學生自己尋找,錯誤讓學生自己判斷,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課給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周老師不僅交給了學生靈活的解題技巧,而且交給了學生更加實用的數學思想。《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思想方法是對數學規律的理性認識。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目的,應在教學中加強滲透。”本課中周老師適時恰當地對數學方法給予提煉和概括,讓學生有明確的印象。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9

《解比例》本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樑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課前準備充分,看得出老師平時上課就很重視學生的聽課效果,學生上課聽課的積極性高,配合的較好,掃除了所授新課中的障礙。如: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等積式。在設計各個環節時,注重了知識的層層遞進,各個環節銜接自然流暢,從學習前的温故知新,到引入新課解比例,再到最後的練習環節,無不體現了教師的備課功底。

2、本節課內容較簡單,重點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教師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方法是掌握了,老師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在重難點的處理上,教師也是費了一番功夫:從環節的命名上來看,新穎的名稱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讓他們能在學習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從練習設計來看,所出示的題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正考驗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3、老師非常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步的算理的理解,這對學生理解數學問題非常有幫助。

4、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只是引領,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0

縱觀全課,蔡老師能細研教材,結合實際,靈活組織教材,通過截取“乘法口訣”、“數的排列”與“圖形排列”三個知識環節,引導學生探求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及其變化趨勢,鼓勵學生探索數字之間、圖形之間以及現實生活中藴涵的數學規律。現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賞析及商榷,評得不到之處請見諒。

一巧妙創設情境,讓孩子在輕快、神祕的魔術色彩中進入新課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好的開課能讓人耳目一新,通過“猜數魔術”開課,能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教師的語言及教態,此時都能散發出一種強大的氣場。稍為遺憾的是教師陳述結果時不夠乾脆利落,還略有疑慮及出錯現象,這稍有降低“魔術”的神祕色彩及吸引力;另外,由於時間關係,在課尾沒有看到這個“魔術”的揭祕環節,略為遺憾。

二關注情感,讓學生在愉悦體驗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不僅是認知的參與,更需要情感的投入。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了人文和諧的師生對話情景,旨在為學生營造一種寬鬆、愉悦的氛圍,讓學生在自由、輕鬆的氣氛下,盡情地發揮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地學習。

三關注過程,讓孩子在思維活動中體悟成功的快樂

通過呈現“乘法表”讓學生觀察表格探索其中的規律,教師能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及滲透思維的有序性,把以前分散學習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幫助學生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繫,此環節個人感覺還是挖掘得不夠,如:當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在橫看豎觀的觀察層面時,教師還可以啟發或呈現斜看或其它更多的觀察層面所隱含的規律,如第一行“9的.乘法口訣”中乘積的兩數之和都等於9這些規律,同時引伸拓展能被9整除的數的特徵,以及如何判斷等,又如尋找乘積相同的兩個因數成反比例關係的規律,旨意在於拓寬孩子的思路,滲透多層面尋找事物之間所隱含的規律性。

通過呈現“數的排列”及“桌椅的擺放”知識,讓學生探索研究並填空這兩個環節,教師能啟發學生逐一進行充分探究,抓住變與不變的規律去解決問題,還從多角度地揭示規律並反饋交流,引領孩子在採擷豐盛的思維成果時體悟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感覺在時間的分配上有失偏頗,在挖掘規律的深度也有待商榷。比如“數的排列”環節,能否只選取其中三幾個題例進行精講,其餘略講,放手給學生嘗試練習,又比如有“桌椅的擺放”環節,能否將孩子找出來的各種字母表達式:6+4(n+1),6n—2×(n—1)……作一個合併同類項的計算,揭示出最簡字母表達式:4n+2。

總的來説,教師都能根據本班實際情況對教材作一個重新調整,細緻的分析,引領孩子充分地探究,只是在時間的安排上略為遺憾,沒能看到孩子當堂在練習中去檢測知識的鞏固運用。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1

今天上午第二節,有幸走進六三班聆聽孟晴老師的公開課,孟老師的這節課主要是複習估算知識。其實,老師們都不喜歡講複習課,感覺複習課教學環節不好設計,重難點不好把握,教學效果不好,不容易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可是孟老師卻敢於挑戰、勇於創新,輕鬆自如的完成了這節複習課,從這節課中我收穫不小。

通過舉生活事例引入本節課,讓孩子們感受估算的重要性,接下來拋出問題“什麼是估算?”,挑個別孩子解釋估算,老師總結不精確、不準確就是估算,孩子們很輕鬆的理解了估算。然後,老師先示範,再讓孩子們舉出生活中有關估算的例子,讓孩子們進一步認識到估算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本環節設計簡單,同時讓孩子們感受到本節課複習的內容十分重要,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梳理舊知環節,孟老師藉助5道估算題,讓孩子們説方法進而總結出“去尾法、進一法、四捨五入法”這三種常用的估算方法,穩中有序的梳理了本節課的知識點,同時突破了本節課的複習重點和難點。

聯繫生活用估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環節,孟老師選取座位夠不夠、買書、買不同價格的足球、打字等這些典型的生活實例,通過孩子們獨立解決、老師提問的形式,檢驗孩子們對估算方法的掌握情況,既鞏固了知識,又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慾望。

小組合作環節,合作目標明確,以選擇合適的電影院的實例,通過孩子們先獨立完成再組內討論,在交流中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展示交流環節,充分展示了部分孩子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口頭表述的'能力,充分突出了估算解決問題的快捷性。在回顧拓展環節,孟老師引導孩子們發現進一法、去尾法、四捨五入法、精確值之間的大小關係,讓孩子們真正理解估算的重要性。

一節複習課,在孟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大膽表述,整個教學環節流暢,內容多卻張弛有度。這節課有許多亮點值得我學習,通過這節課,我看到了短短的一期多時間,孟老師的業務水平有了飛速的提高,教學語言是那麼的簡練,各個教學活動組織的是那麼的有序,別人肯定料想象不到她是一位剛入職不久的新教師。回過頭看看自己,雖然工作時間不斷,但是在業務水平上遠遠不及像孟老師這樣的一批新教師,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找出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積極進取,加油!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2

1、本課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設計逐步推進的教學進程,層層推進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完整地遞進地經歷了:體驗、探索、綜合應用、課後拓展延伸,讓學生經歷了感悟解決問題的策略的過程。

2、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教者在教學例題1和例題2及相應的練習中做到有目的、有層次地設置疑問,耐心地引導學生分析、探究、解疑,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直到掌握能夠獨立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你認為適合用“倒推”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及時小結反思,學生討論、交流後,達成共識,進一步深化了策略。

4、課堂結束時主學生自己小結,給每個人提供了總結學習內容和學習情況的機會,並引入我國古代數學家編寫的`數學問題,既富有情趣,又引導學生課後進一步思考本節課的解決策略,繼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5、教學過程中注重激勵性評價,有效關注了板書設計。

建議

1、對課中關於“一半還多一張”這一題可再深入地研究,可以和“一半還少一張”進行對比,進一步來突破這一難點的。

2、課始可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引入,例1果汁容量教學也可採用實物,增強具體形象的感知。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3

1、突出概念的本質

“比”與“除法”不是等價概念,顯然文本中描述的: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並不是“比”的本質概念。於是,本節課將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創設配製糖水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和探究的樂趣。學生從三次配製糖水中理解了“比”是兩個量對等關係的記錄,“比”是一種對應。知道了,在比中相應數量的糖只有一個相應數量的水與之對應,破壞了這種對應關係,比值就變了,即糖水的甜蜜度(狀態)也隨之變化。糖水的甜蜜度(狀態)雖然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可以通過可測量的糖和水來記錄的。原本這是一個理解的難點,但因為這是學生所熟悉的情境,他們具備這樣的生活經驗,就能輕鬆地領悟了“比”的內涵。

2、滲透函數的思想

現在學習的“比”是為後面比例的.學習作鋪墊,其實更體現了一種函數思想的滲透。以照片引入情境,緊扣“像與不像與何有關”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自主探究發現“長與寬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比”的本質概念。再通過多次在座標中做照片、找照片的思考與想象,孩子們不僅理解了“比”是一種對應,一種狀態。在他們的頭腦中還能夠清晰地刻畫出兩個變量間的關係,這正是函數作為研究現實世界的一種重要模型。

3、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比”雖然不等同於除法,但它與分數、除法有着密切的聯繫;“比”並非是比多比少,但比中也透露出兩個量相差份數的信息。溝通好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能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比的知識和靈活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探索研究中,通過按“前後項的相差數配製糖水”的教學環節,學生並不是簡單地理解“今日之比並非是之前的比多比少”了,他們更加清楚的是兩者之間的區別與關聯,順利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在練習中,充分發揮習題的功能,利用一題多變,激活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造性。(1)學生在“判一判”的練習中既鞏固了求比值的方法,也更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有序性以及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尤其是通過第6小題的辨析,學生深入理解了比是兩個變量間的對應關係。只要其中一個量發生變化,另一個量也隨之變化,只有確定了其中一個量,另一個量才能被確定。(2)學生在“找一找”練習中不僅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寫出了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比,還大膽創造出三個數的比。這樣,培養了學生類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同時,也拓寬了比的視野。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4

複習課它既沒有新授課的“新鮮感”,也沒有練習課的“成就感”。但是聽了陸老師執教的《平面圖形的複習課》一節課,讓我們受益匪淺。

這節課陸老師以一句“生活中的圖形無處不在,那麼其中哪些是我們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呢?”引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讓學生説出學過的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圓),以及各圖形面積的推到過程,老師只是在學生講解時出示相應的`圖形面積推導的多媒體動畫,讓其他學生更好的回顧。體現了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

小組活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將課前剪好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圓,貼在大紙板上,形成知識網絡,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乏味的複習課充滿活力,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在練習設計上形式多樣,既有基礎練習,又有拓展練習,既重視數學知識的練習,更重視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特別是最後一道題:這是學校校園平面圖!

在這道題講解中陸老師巧用電腦,讓學生在畫圖板上通過對圖形的切割重組,更好的理解,讓數學知識與實際應用互相結合,這既有利於知識的鞏固和內化,也有利於學生髮展思維,提升應用能力,同時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中體驗、感悟數學知識的價值。

總之,陸老師的課前準備充分,課上合理分配時間,把握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不僅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更是以學生為之主體。是一節很成功的示範課。

當然,我們的老師的課都不可能達到100%的完美,所以就這節課個人有以下幾方面意見:

周長和麪積公式的推導是平面圖形的一個重點,本節課卻沒有提及周長,應該讓學生明確知識的形成,以便更好的掌握與運用知識。

課堂中運用幾何畫板過程中環節過渡不夠自然,以後有機會老師和學生應多運用。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5

今天聽了馮老師執教的《比的基本性質》一課。馮位老師圍繞活動主題,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注重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教學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效果良好。

優點:

1、課堂教學中都體現了類推的數學思想,轉化的思想,開學伊始對分數基本性質、除法商不變性質的複習,在教學中,由最簡分數到最簡整數比,這些由舊知的複習到新知的引入與理解,充分體現了數學中的類推思想和轉化思想,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2、教學中做到了分散難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在課堂教學中,抓住了理解比的基本性質,利用學生課前閲讀,各類判斷題的判斷(前項後項乘的數不同,前項後項運算不同,沒有加上0除外等等),讓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並在教學中,有效建立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性質與比的基本性質的關係,分散了教學的難點,抓住重點,突破了難點,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3、課堂容量大,馮老師的`教學根據六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堂教學容量大,將課堂教學看作是考試一樣,引導學生在緊張、高效的情況下學習、瞭解、鞏固、提高。

建議: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在判斷中理解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與求比值的區別,但缺乏學生親自動手化簡的過程,如果讓學生自己親自去化簡,會充分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的基本性質。

標籤: 評課 六年級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pmkv5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