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經典)三年級評課稿

(經典)三年級評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我們該怎麼去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評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經典)三年級評課稿

三年級評課稿1

《位置與方向》這節課是要讓學生能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更全面的感知和體驗周圍事物,發展空間觀念。

這節課是既是實在的又是實用的,老師以生為本,為學生創造最為合理的學習材料和教學路徑,體現了生命的課堂,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整節課,教師放手讓學生説,放手讓學生做,放手讓學生參與。善待了學生差異,將思考的權利、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學生在放手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了幾種不同的量角方法,老師一一給予反饋,師生之間保持着有效的互動。“你是怎麼知道的?”“你有什麼想説的或是想問的?”“誰還能再説一説。”課堂上我們不難聽到這樣的問話,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奇特的想法,侯老師創設了一種心理自由和安全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的心智和心靈能自由自在的放飛。

2、老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二次開發”。教師兩次巧用學生的認知衝突,以學定教。巧妙設問引發了學生的第一次認知衝突。學生髮現已有的知識已不能滿足需求,即同方向但不同角度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嘗試探究新知的慾望。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烈的.碰撞。這一環節的設計就巧在需要角度才能將物體的相對位置描述清楚這一知識點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發需要,而不是老師強加的。當學生在知道了用角度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後,老師再次巧設問題情境:我知道了2號目標在火炮的東偏北40°方向上,現在我能去了嗎?引發了學生的第二次認知衝突,即知道角度但不知道距離。學生感受到只有角度還是難以描述清楚的,距離就成為學生自身的一種需要。這一環節的設計與上一環節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最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層層深入的分層設計也有利於讓學生明白這個知識到底是怎麼樣形成的,明確方向和距離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讓學生經歷了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產生、形成過程,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評課稿2

10月29日上午,受學校領導指派參加“四校教學研修共同體”的第二次教學研討活動,一上午學習了兩節三年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課,一因為是新教材,二因為我是任六年級的數學課,對教材的把握可能不夠準確到位,所以説對兩位上課教師的課,談不上是評課,只是向大家彙報一下自己的收穫吧。

這兩節課各有所長,各有特點,王xx老師的課側重於學生對問題的解決,王奕老師的課側重於培養學生對學習方法的形成。王xx老師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在學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隱含的規律,掌握一些找規律的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掌握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由此而引申出來的數量關係,為以後學習更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知識打下基礎。課堂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動起來,以學生為中心,如: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小正方形和圓片,要做到一一間隔等),動筆圈一圈(一隻小兔和一朵蘑菇圈成一組等),動手畫一畫、數一數等這些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能力,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學習,我平時在這方面做得就不夠好。但是我覺得這節課中教師講的有點多,學生説的太少了,低年級的學生愛表現,學會了一點知識他們就愛炫耀,練習時就應該鼓勵他們,讓他們把學到的內容向老師、學生好好顯擺顯擺,這樣不就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了嗎?

王奕老師上的是“從條件出發,分析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段內容並不是給學生建空中樓閣,學生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於“從條件出發”的知識,而且在一年級的第八單元10以內的加減法的第一課時中,已經滲透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例題是圖中有2個小朋友在澆花,又走來3個小朋友,問一共有幾個小朋友?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條件出發(又走來),只不過那時學生的思考還處於經驗階段,並不知道解決問題時隱藏在“背後”但又支撐着問題解決所應用的策略。而王奕老師在處理這段內容時,他把例題的條件一個一個的出示,每出示一個條件,就在下面劃上紅線做上標記並且寫上條件一,給學生以適當的暗示,而且教師沒有直接出示問題,而是問學生從這些條件當中你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教師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走向解決問題的策略,這個地方不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學生的引領,都值得我學習,也許對於一些老師來説還不知道該怎麼向學生講明這是“從條件出發,分析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內容,王老師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地抓住了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多麼精彩的一次學習大餐哪!

學習完這兩節課我的最大感觸是:教師怎麼教可能只是一種形式,如何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內化吸收才是根本。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的共同活動,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課堂上我們對學生的參與度究竟關注了多少?

三年級評課稿3

這節課通過登山闖關的遊戲將知識與活動相結合,寓教於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每一關闖關遊戲都包含了如何做學習的有心人的方法:專心、耐心、恆心,讓學生嘗試克服困難,體驗成功的樂趣,又懂得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克服學習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品德教學也是源於學生的生活,因此教學中教師所選擇的`內容都是與學生的生活緊緊相聯繫。比如第一關的搶答題內容全部取自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學習的校園、熟悉的老師、生活的班級等。

在教學陳剛看病記的環節,讓學生討論幫助陳剛克服壞習慣的金點子時,個別學生的想法比較偏激從而引發鬨堂大笑。(為不讓他看電視,將他鎖起來。更有學生想以暴制暴,挖眼睛。)教師及時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並引導學生回到幫助他人的目的上。由於個別班級電腦的問題,課前製作的課件沒有在每個班級正常使用。教師就結合課本內容與板書帶領學生進行闖關遊戲,學生也學得津津有味。

三年級評課稿4

1.讓學生學喜歡的數學。

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才是學生最愛學的數學,為此張老師創設了為本班體操表演列隊形和解決本班籃球賽比賽場次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體育比賽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在數學課上,而是在為本班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出謀劃策。在這樣的情感支配下,學生自然在整個過程中欣然而為之,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問題的探討與思考之中。

2.讓學生學能學的數學。

在教學中,張老師改變教材中原有的教學情境,將兩項體育比賽融入到自己班級的體育比賽活動中來,使學習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學生也更加樂於探究。將列表格解決搭配問題的學習改為給出表格,讓學生來探究表格的意義,從而認識表格,進而學習利用表格解決問題,這實際是將較難的知識易化,改變學習方式,從不同渠道接受新知識。

3.為學生提供探索問題的空間。

在研究搭配結果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寬鬆的`探索空間。學生對找到結果進行不同方法的探索,並進行深入地交流與思考,對不同的辦法的研究與探討,突出思考問題的有序性,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年級評課稿5

崔老師的《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教學目標明確,能夠圍繞目標教學,過程設計條理清楚,突出重點,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突破難點,自主探索,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這一節有以下的優點:

1、教學內容設計實用,能以問題為主線,以老師的質疑為導,圍繞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層層深入授課。

2、新課的複習引入自然。先做有關乘4和除以4的口算練習,為後面的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作準備;再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説一説它的特點。為新知探究學習做好街接準備。

3、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崔老師通過出示了正方形情境圖,讓學生通過學具、電腦演示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明白正方形周長的概念,及計算方法。並讓學生思考:要求正方形的周長,我們必須知道什麼?讓同學們討論得出答案知道多種方法計算,充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培養了學生解題方法多樣化的能力。

4、在得出了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崔老師根據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不同層次,難度適中的練習,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正方形周長的.理解,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對知識進一步鞏固和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建議: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討論、計算,找到不同的計算方法後。再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找到最好的計算方法,從而歸納出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

三年級評課稿6

聽了三年級數學課改課《數與計算》後,發表一點兒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例如:0.07元 7角的大小比較,學生在進行比較時,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把0.07元改寫成0.7角,另一種是把7角改寫成0.7元,殊途同歸,均得到了正確的結論,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展示交流的環節注重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且展示交流有開頭,有結束,有點評,有補充,相對完整,只是學生在展示過程中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不夠嚴密,還得在平時的教學中繼續錘鍊,加倍努力。

三、數學課堂的細節處理上特別注重了學困生的輔導,我總是抓住難得的契機,對學困生進行個別指導,並給予了飽含真情的`激勵性評價,這樣的做法一定會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爭取進步奠定基礎。

課堂上,學生就分數的寫法發表了這樣的觀點:先寫分母,再寫分數線,最後寫分子,老師沒有評定正誤,仔細想想,應該當即向學生指明正確的方向:先寫分數線,再寫分母,最後寫分子。

張老師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老師,能積極參加課改,並能主動臨貼,精神可嘉,我們要以此為榜樣,全身心投入課改工作。

總之,這節課改課,課改模式較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相信,長此以往,一定會在課改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面對課改,全力以赴,致力於課堂教學改革,做好做實課改工作!

三年級評課稿7

劉主任的這節課主要是學習on ,under, in ,behind幾個方位介詞的用法。學習生詞的時候,劉主任並沒有用傳統的授課方法領讀,自讀,抽讀,而是通過看視頻,唱兒歌,用教具和手勢表演等直觀的手段,引導孩子們來學習,而且每個單詞的學習都列舉了大量的例詞,比如在學習“box”一詞時,利用以前學過的表示顏色和大小的單詞來加強記憶,“red box/yellow box/blue box/green box/big box/small box”。學習句型”It’s in/on/under/behind...”時,通過視頻引導孩子學習體會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物品,進而學習方位介詞的用法。除了劉主任大方得體自然的教態,流利的口語,掌控課堂的能力外,這節課應當説是一堂豐富、多姿多彩的課。可是,我卻感覺孩子們的'表現不佳!從他們的神態,上課接受能力來看,這些孩子底子很差!私下一打聽,才得知那兒的孩子大部分來自周邊的村子,很多孩子要麼是留守兒童,要麼是外地跟隨父母來這打工的。原來如此。我不禁想起了我們這的孩子,我們這的生源和那兒的差不多。

生源質量決定教學質量,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一個事實!從目前中國教育的現狀來説,名師擇名校,優生擇名校,已經成為不可逆轉之勢,那些名校已經形成良性循環!譬如,上北大、清華無疑讓莘莘學子實現與世界學術對接。以後,他們深造、就業、發展,空間巨大。我從教近二十年,感慨生源質量的因素取決於家庭因素、社區因素、學校文化氛圍,這三輛馬車,決定一個學生是否“跑得快”。試想想,一個年幼的孩子回到家,有的幫父母幹活而沒時間學習;有的甚至父母沒在家,孩子自己很難管束自己,隨心所欲;甚至有的父母給孩子傳播讀書無用的言論影響孩子的心理......作為一個老師,面對如此的問題,情何以堪?但作為一個老師,我知道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我所能做的就是針對實際情況,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們儘可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年級評課稿8

教學目標是:

1、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瞭解四邊形的特徵。

2、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奧祕。

龐學傑老師課前讓學生欣賞有四邊形構成的美麗圖形,感受四邊形之美。從而揭示課題四邊形的認識。然後從學生的原有基礎知識出發,讓學生説説自己心目中的四邊形是怎麼樣的?看看學生的知識水平基礎。其實學生的已經知道四邊形是怎麼樣的,再通過讓學生剪一剪,辯一辯、找一找,加深對四邊形的認識。最後歸納四邊形的特徵。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從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從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感知四邊形的特徵。

本節課的教學其實可以分成兩次分類,第一次分類是初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徵,第二次通過四邊形的分類,加深對四邊形特徵的理解。羅老師把第二次分類訂為本課的難點和亮點。通過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給不同的四邊形分類。(可以根據角的特點,也可以根據邊的特點)學生通過四人小組合作,共同探討不同的想法,時而加上老師的引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概括能力。

分類結束以後,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但是羅老師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太多的時間處理好這部分的內容。

本人有這樣的建議:如果這節課把重點和難點定位在第二次分類上,那就不需要再出現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徵的.內容,把分類講的透、細。這樣更加出彩。

還有一個想法就是第二次分類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出特殊的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那就沒有必要出現很多種的分法,簡單帶過就可以的。那花更多的時間處理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的理解上。,這樣可以挖的更深、更透。

以上是個人意見,個人的定位不同,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和想法就不同。有什麼值得商榷的地方,請多多執教。

三年級評課稿9

三天來,五位老師精神飽滿,神采飛揚,為我們展示了一節節教學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示範課,使我們受益匪淺。現在我代表三年級組對本週的五節課做評課發言。

共同優點:

1、課件製作精美,直觀,講解清晰透徹,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題型設計由易到難,有梯度,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都得到提高。

3、整堂課既有獨立學習,集體討論,又有小組學習,動手操作等,課堂參與方式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而且促進了學生多種能力的協調發展。

下面就三年級白老師這三節課進行講評:

1、一開始就創設了“小猴子下山”這個學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情景,導入新課,趣味性強。接着通過摸球遊戲來驗證“一定”“不可能”“可能”等問題,讓學生經歷了一個提出問題-提出猜想-動手實驗操作-得出結論的探索過程。

2、整節課給學生創設了積極思維、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氛圍,始終以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使課堂教學結構嚴謹,一環緊扣一環,師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3、課中的律動,貼切自然,事半功倍。

4、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説説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學以致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習慣。

不足之處:

1、討論部分佔用時間過多,對顯而易見的問題不需要進行討論,應針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

2、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濃,不能自主的質疑、發問,表達不同的意見,這也是這幾節課的共性問題,也是我們教者今後要改進的地方。

三年級評課稿10

昨天,我聽了骨幹教師陳xx執教的《數學廣角——集合》這節課。這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 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陳老師主要採用故事法、遊戲法、直觀演示法、講解法、師生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問題解決,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遊戲、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來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根據集合圖直觀形象的解決問題。

有以下的優點值得我學習:

1.陳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首先用故事“理髮師的.困惑”來引入“身份的重複”引入課題,接着利用猜拳和搶凳子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集合圖的理解。

2.在遊戲中引起矛盾衝突,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複。

3.藉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識,然後把呼啦圈印在黑板上,靈活地處理教材,動態生成了集合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集合圖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而且使學生對自己創造的集合圖很有成功感。

4 .在鞏固練習、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創設了情境——“花名冊裏的故事”,已經“社會調查”,注重聯繫生活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於生活,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5.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情緒飽滿,語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像一個講故事的大姐姐一樣帶領着學生學習數學。課堂上,學生也被教師的語言感染,積極地、主動地參加到數學活動中,思維活躍,陽光自信,對數學學習很有興趣。

6.教師 “以學定教”,關注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及時的評價與肯定,都是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合作者,真正實現了角色的轉變。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建議:

教學例題時,學生的列式來表達式,教師的強調不夠,只是問“為什麼減1?”“減的1是誰?”,尤其在後面的練習中根本沒有讓學生列式。我認為不僅應讓學生知道問題的答案,還要知道怎樣列式解決問題,以及算式中各個數字與符號代表的含義,這就是數學教學中的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符號化思想和建模的思想,這樣才更加具有濃厚的數學味,也是我們數學要達成的終極目標。

三年級評課稿11

這就是一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課文。吳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巧妙的利用網絡資源並且注意象聲詞的學習。

大自然就是美麗的、奇妙的,親近自然就是幼兒樂此不疲的事情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美妙的聲音在本節活動中她選擇了幼兒熟悉的鳥叫聲、流水聲、風聲、雷聲、雨聲作為探究的對象讓學生靜下心來去傾聽。

  二、品讀語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在教學中讓孩子們理性地去分析“什麼聲音美妙,怎樣美妙?”一句一句拆開來,揉碎來,那種美妙還能降臨孩子心間不?一句一句單獨來瞧,也能感受到聲音的妙處,但就是惟有把聲音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感受同樣就是風,同樣就是水聲音卻就是那麼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每一片葉子不同的聲音微風的輕柔狂風的雄壯……把這些放在一起來用心傾聽細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會直擊心房讓人流連讓人陶醉。感受的方法就是多樣的讀就是最主要的方法讀出聲音的變化聯繫生活實際體驗感悟也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三、重視學生對文章結構的認識。

另外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她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學習完課文後,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體地寫了大自然的聲音?學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第一自然段。啟發學生思考:第一自然段與24自然段就是什麼關係?。

吳老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體會大自然的奇妙。

  在教學中讓孩子們理性地去分析“什麼聲音美妙怎樣美妙?”一句一句拆開來揉碎那種美妙還能降臨孩子心間不?一句一句單獨來瞧也能感受到聲音的妙處但就是惟有把聲音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感受同樣就是風同樣就是水聲音卻就是那麼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每一片葉子不同的聲音微風的輕柔狂風的雄壯……把這些放在一起來用心傾聽細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會直擊心房讓人流連讓人陶醉。感受的方法就是多樣的讀就是最主要的方法讀出聲音的變化聯繫生活實際體驗感悟也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三年級評課稿8

昨天,聽了侯老師執教的《三位數加三位數》一課,再一次領略了侯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同時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

一、注重預習習慣的培養。

從教師檢查預習環節看出教師佈置預習作業不是流於形式,而是要求學生認真對待,並且要接受教師的檢查。這一點很有必要向侯老師學習。

二、熱身訓練形式新穎有效。

做起站起檢查,同桌交流做對的請坐,站着的同學説説注意什麼。這樣的方法便與教師很快了解學生練習情況,對不用心練習的同學也有了一定的約束,同時讓做錯的同學説説注意什麼有助於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評價的多元化。

這一點表現在好多地方上。如讓學生預習後説收穫,從信息中找數學問題,讓學生列式,估算、筆算、總結都引導學生在恰當的時機自己説出,教師真正發揮了組織、引導者的作用。有其精彩的地方時在學生彙報估算方法後,教師問還有其他方法嗎?一生估算的方法準確算出了結果,教師耐心聽完學生的算法並將他的算法巧妙地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區分了估算和準確算的區別。這裏提出個小的建議:應該對這個孩子的想法給予充分地表揚肯定,説明他的方法其實是一種簡便的方法。另外,教師在學生髮生錯誤時不急於當場指出而是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互評,自評從而深深地將錯誤的原因刻在孩子腦海中。

四、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及時糾正書協方面的格式錯誤。

在對445+298進行簡算時教師讓學生板書並及時讓學生暴露了書寫方面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書寫格式的重要性。

建議:

練習題可以少算一道,重點練練簡算方法。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地方。我是這樣想的,不過侯老師肯定有自己的設計打算,畢竟一節課這麼多知識點面面俱到是很難保證學習質量的。

三年級評課稿12

莫老師上的這節是單詞的新授課,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莫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是一堂清晰實在、紮實系統、動靜結合的國小英語課。

本課時的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能夠聽、説、認讀關於高矮、長短的單詞。莫老師通過呈現各種不同人物及物品的照片來創造真實的情境,拉近所學知識與學生間的距離,讓他們親身體驗,主動參與,真正達到語言的交際目的。

在課的開頭,莫老師將英語教學融於一定的情境中,這也是我校英語教學改革的特色。無論怎樣變革,英語教學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這是英語學科的教學特點。謝老師以學生喜歡的動物開始到最後描述動物的外部特徵,學生始終處於動物這一情境主題下,並且所訓練的'內容能與學生本身已有的對動物的感受和生活經歷結合起來,這也切合了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國小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一定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來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讓孩子在樂中學,在玩中學,通過表演,競賽等形式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中這種教學模式得到了充分體現。莫老師每教授完一個單詞就會用讀起來朗朗上口chant來加以鞏固,使學生進入愉快、興奮的狀態,既鞏固了單詞,提高了課堂實效,又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回顧本節課,雖然有值得稱讚的地方,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Let's環節,建議讓全班學生站起來一起做動作,更能活躍課堂。

2、在玩Actandguess的環節,建議讓學生進行小組間的比賽來增加樂趣。

三年級評課稿13

《同伴進行曲》是三年級上冊第二課中的欣賞曲目。這是一首用管樂器演奏的進行曲,作者泰克早年在軍隊中供職,在此期間創作了此曲,也稱《老朋友進行曲》《舊友進行曲》等,用以表示對舊時軍樂隊同伴們給予他的關心和幫助的感激之情。樂曲曲式結構為復三段體。徐建霞在本課的教學中,有以下特點。

1.從節奏入手開展教學。節奏是音樂的基石,徐老師從學生已學的四分、八分、十六分節奏和四分休止符中進行組合拍擊,讓學生模仿拍擊,熟記節奏,開展多聲部的節奏練習。從單聲部的節奏到多聲部的節奏,豐富的音響效果,鍛鍊學生的耳朵,感受多聲部的魅力,同時也為樂曲的欣賞做好鋪墊。

2.在對比中聽辨樂段。整首樂曲曲式為復三段體,而對三年級學生來説,只要求能聽出相同和不同的樂段就可以了,也就是隻需聽出ABA大致的三段體。樂曲中的A段和B段是完全具有對比性質的樂段,A段明朗活潑,旋律向上,很有精神,由高音樂器,如長笛小號等來主奏;B段則抒情平和,旋律上下回旋,由重低音樂器中音號薩克斯等樂器主奏。教師通過多種手法,如藉助畫圖形譜,冷暖色調,用不同的襯詞演唱旋律讓學生形象感知AB兩段音樂旋律和節奏的特點。A段明快用橘色的圓點畫出圖形譜,用bong來演唱旋律,B段舒展則用藍色的長線來畫,用lu來唱,學生通過看、畫、唱、動等一遍遍聆聽中熟悉了旋律,理解了對比樂段的各自特點,培養鞏固旋律聽辨的能力。

3.體驗歸納進行曲體裁。進行曲風格是感受與體驗是本堂課的重點,要感受體驗進行曲風格,一定要緊密結合相關的音樂要素:如旋律進行的特點、節奏特點以及節拍的強弱特點來感知。對於三年級的.孩子讓他一遍遍坐在座位上聆聽,肯定會枯燥無趣,所以我設計了不同的律動,讓學生在音樂中邊動邊聽,感受進行曲的特點,用雙手食指輕輕交叉敲擊表示斷音,通過從腰、肩、頭部等不同位置感受旋律向上,雙手向上緩緩打開表示連音,律動動作的設計必定是符合節奏、旋律及節拍的特點的。聽辨同伴進行曲中的相同樂段時,按音樂的節奏或段落的變化來表演,如A段邊聽邊做行進表演,B段則在原地律動。進行曲風格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運動員進行曲》《玩具兵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等介紹學生熟悉的音樂,對此類風格的歸類不難。

整節課的教學整堂課思路清晰,環節緊湊,重難點突出,設計符合學生的特點每個孩子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在律動中聆聽,在聆聽中思考,在思考中總結,課堂效果較好。如能在拓展部分進行一些隊列的律動表演則更佳!

三年級評課稿14

《螞蟻》是《科學》三年級上冊動物單元中的一個教學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能確定觀察主題,並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螞蟻,會積極動腦筋、採用多種辦法進行觀察,瞭解螞蟻基本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

2、能用語言、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並願意與同學進行交流和相互評價。姜老師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哪位同學先來介紹螞蟻呢?然後老師拿出自己準備好的螞蟻圖片貼在黑板上,分開展示在黑板上,可以讓學生清晰的看到螞蟻的三個部分,頭部,胸部,腹部,比較直觀。而從實際的檢驗來看,這一個教學設計,貫穿了整個科學觀察過程,也同時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我不由得想起,原來,教學就需要點撥啊。思路或許就在一瞬間產生,而影響一堂課的教學,這個地方是這節課很重要的一個亮點。

3、能積極查找關於螞蟻的相關資料或通過飼養螞蟻來了解更多關於螞蟻的知識。

而姜老師在上這節課時,首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有關螞蟻的資料,而後老師直接播放有關螞蟻的視頻,讓學生説出螞蟻的身體構造,我覺得這一環節應該放在學生觀察自己採集的螞蟻標本之後進行,對於身邊的昆蟲,先讓學生憑感覺説出,然後可採用競賽的方式一一判斷出哪種生物是昆蟲,哪種動物不是昆蟲,並説出理由,而不是由教師自己一一判斷出。

一節實驗課的成功與否,包括了很多方面:課前的材料準備,教師的合理引導和必要講解,教學設計,學生的已有經驗等,所以更加體會到備課的重要性,不僅要備教材,很重要的還要備好學生,瞭解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也就是説,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一節課是否有亮點,關鍵是看自身的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否引起其探究的興趣;另一方面,就是看執教老師能否不斷的挑戰學生思維,讓其自覺不自覺地跟着老師走,不斷的挑戰自我,迎接老師的挑戰,從而師生配合,共同完成本課的探究任務。

三年級評課稿15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一篇文包詩。課文主要講述了王維在重陽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藴含着濃濃的思念之情。郭越老師敢於選擇這樣的一種文體來執教,我很欣賞其挑戰自我的勇氣,讓我們所有語文老師都在思考:文包詩這種文體的課文我們該如何教?聆聽完郭越老師的這節課,以下幾點感受頗深:

一、教學設計基本體現文體特點。

“文包詩”這種文體是蘇教版教材的獨創。“文包詩”,“文”是對“詩”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詩”是對“文”的凝結和昇華,內核還是在“詩”。郭越老師從品讀古詩入手,因勢利導詢問學生:“王維在詩中表達的怎樣的感情?(思親)他為什麼會思念親人呢?”以這條主線導入到“文”的賞讀。教者充分挖掘“文”的作用,指導學生反覆賞讀、吟誦,不但拓寬、深化了對古詩意境的領悟,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語感,提高其理解與表達能力,收到了“讀文學詩”的雙重功效。最後回到“詩”主題上來:“現在你們還小,可多年以後,你們總要離開自己的父母,獨自一人在外求學、工作,這時,你們孤單在外,每逢佳節,就會想起故鄉,想起親人,你還會想起唐代曾經有個跟你一樣經歷的人,他就是——王維。於是,你看着窗外人們的歡度節日的場景,你一定會忍不住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郭越老師的教學設計基本體現了文包詩這種文體的特點。

二、教學中有語言訓練的意識。

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郭越老師在這節課中努力體現新課標關注語用的精神:上課伊始,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用這些詞語連起來説一句話;學習第二小節大街上熱鬧景象時,讓學生用成語描述看到的情景;緊接着讓學生聯繫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想象大街上人們還在幹什麼,進行句式練習:節日的長安街頭可真熱鬧呀!人們有的(),有的( ),還有的( ),真是( )。“學以致用”,只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堅持讓學生進行這樣的言語訓練,學生們的語文綜合素養會逐步得到提升。

三、指導朗讀有層次,重方法。

“朗讀”是語文課堂的.靈魂。從這節課中我們看到郭越老師在朗讀指導方面的可喜進步。可圈可點有兩處,第一:在指導第一自然段朗讀時,郭老師首先抓住重點詞理解詩人的孤獨情感後指導朗讀;接着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你離開過親人嗎?多久?心情怎樣?讓學生再讀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教者的朗讀繼續向縱深推進,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與詩人情感的共鳴,再次指導朗讀。第二:學習第三自然段時,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指導朗讀此句時,最後後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歎息後,讓學生加上了一個“唉”,加得妙哉,一個“唉”更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孤獨、惆悵、傷感的情懷。這對於一名青年教師來説,是非常難能可貴。

年輕人磨課是要促使他們進步、成長得更快,下面談幾點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第一:開篇可直接抓住“詩眼”導入教學。因為這篇課文是文包詩,我個人覺得沒必要讓學生説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直接出示這首詩,讓學生讀出詩的味道。然後問學生:靜靜地讀這首詩,有一個字表達了詩人的情感,是哪個字呢?接着緊扣“思”字追問:思誰?何時思?為何思?“獨、異、異”,這樣的幾個詞語一抓,詩人的情感也就初步體會了。下面由“詩”過渡到“文”的學習。

第二:可通過教師的指導來提高語言訓練的效果。在進行句式練習:“節日的長安街頭可真熱鬧呀!人們有的( ),有的( ),還有的( ),真是()。”時,學生回答:“人們有的賞菊,有的登高,還有的團聚聊天,真是熱鬧非凡。”這樣的表達太簡單了!怎麼辦?當第一名學生這樣説時,教師可以這樣評價:在哪兒賞着什麼樣的菊花?人們登上了什麼山?團聚聊天在聊些什麼呢?通過這樣的指導,學生會立刻心領神會,知道要表達得更具體,這樣才能達到提高言語表達的目的。

第三:可再凸顯“詩”在學習中的分量。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主編朱家瓏先生曾説過:“我們自主編寫了‘文包詩’的古詩故事,把詩詞的寫作背景、詩境賞析融在一篇文章中,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這説明“文包詩”是為“詩”的。

在學習完每個自然段後,段落下方就出現相對應的詩句,這樣方能凸顯“詩”在“文包詩”這種文體中的分量,更能體現文體特點。

第四:可緊扣“思緒萬千”進行小練筆。第四自然段説:“王維思緒萬千,提起筆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種詩。”在學習完前三個自然段後,可以設計這樣的小練筆:“王維此時此刻思緒萬千:他站在窗口,看着家家户户歡度重陽的熱鬧情景,他是那麼( );想起( ),他是那麼( );(),他是那麼( )……”這樣的練筆,既加深了學生對前三個自然段的理解,又更深地體會詩人此時此刻複雜的情感,可謂一舉兩得。

第五:教師可即興創作一首文包詩。郭越老師語文功底比較深厚,結合本單元的習作寫關於詩歌的研究報告,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根據同一題材,即興創作一首文包詩,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散發詩意的芬芳,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多好!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我們一同研究,一同探討,我們對“文包詩”這種文體的教學把握得會更加準確、精當。

標籤: 評課 三年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y57o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