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書籍 >

書籍讀書心得

書籍讀書心得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書籍讀書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書籍讀書心得

書籍讀書心得1

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讀書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鬥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必須先讀書,教育者必須持續不斷地學習的時刻鞭策。尤其是一名國小教師讀書以明智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陽光雨露。為成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充滿生機活力的國小教師而努力!

最近我有幸讀到《國小數學名師高效教學設計藝術》這本書,讓我得以在家中領略名師的風采,感受名師們的課堂教學藝術。本書介紹眾多國小數學界的名師:有追尋常態下生命課堂的劉可欽老師,有抒寫課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師,有展示瘋狂數學和諧魅力的華應龍老師,也有表現課堂樸素之美的徐斌老師,有注重“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師,有引領讀者感受數學課堂魅力的錢守旺老師,有一切服務與學生讓數學教育更有價值的夏青峯老師,還有以“為學生所需而教為樂”的田立莉老師。品讀着他們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絕。

激動於名師們在書中留下的真知灼見:多問“怎麼想的”少問“為什麼”;簡單的錯,不簡單的處理;讓學生學會選擇、學會探究、學會玩、學會發現、學會應用、學會欣賞;為學生所需而教;放開手,他(她)們走得很好……

感慨於課堂説真實話比説正確話更重要,追求樸實無華有實效的劉可欽老師;感慨於將責任和追求寫進課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師;也感慨於立足學生個體差異,促使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的田立莉老師……

欽佩于徐斌老師的智慧、華應龍老師的“瘋狂”;也欽佩於在同一個地方不重複講同樣課的錢守旺老師;更欽佩於“從打工仔”到“全國數學課堂教學第一名”的夏青峯老師……

如:劉可欽: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雙基”,使之紮實到位;用居家過日子的心態,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與學生共度分分秒秒,讓課堂生活迴歸常態;用自己的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真心鼓勵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感到來自教師的關愛和激勵;用積極的行動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樹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已經選擇的這份工作,不斷豐富自我,適應變化,追求變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節課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課堂的每一分鐘裏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讓學生去説、去想、去討論、去對話、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探索和獲取新知……。劉老師上課,並沒有依賴精妙的課件,用的大多是傳統的教育媒介,但她與學生的交流自然、流暢,給學生充分的發表風解的機會,關注每個孩子的心靈感受。比如劉老師認為“某某同學説得很,誰能比他説得更好?”這樣的話傳遞給發言的學生的是何心情?“誰能比他説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恰恰忽略了發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正是經常重複這樣的錯誤嗎?劉老師認為不妨換成這樣的話語:“某某同學讀得相當好,還有誰也想試一試?”這樣才會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用劉老師的這種方法,關注每一位學生。

要笑着做老師,把陽光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蹲着看學生,學生會回報你每天的驚喜;樂着做同事,盡享工作帶來的友情,不斷吸收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長的快樂。

細細品讀每一位專家的觀點都讓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峯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為學生所需而教。他們都是站在生命成長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無私的愛去澆灌每一位學生,注重用恰當的方式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

每次讀到這些文字都觸動着我的心靈,感動的同時,暗自下決心也要做一名這樣的教師,為了學生的成長,給予他們最有價值的東西。縱觀專家們的成長之路無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着收穫。最讓我們學習的是專家們對教育孜孜以求的態度和如痴如醉的迷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以大師為榜樣,學習-實踐-反思,在三尺講台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書籍讀書心得2

第一次接觸華東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是在灌南交流學習期間。還記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縣六塘國小教科室相帆主任榮膺灌南縣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稱號,縣教育局為了勉勵大家,特選贈了幾本具有紀念價值的教育專著作為獎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隨後,相主任就在每週舉行的“主題分享”活動中,將這本書推薦給了學校的每一位教師,從而,在六小校園內掀起了一股研讀“生本”,踐行“生本”的改革熱潮。

現如今,我縣教育局也將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為我縣教師今年上半年的必讀書目,足見這本書的教育指導意義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書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紹到,他是通過以一個低年級成功的教育實驗改革實驗,作為引發思辨的源點,真實生動地闡述了生本教育體系。生本教育體系似乎開創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讓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學生的潛能得到激發,學生的天性得到發展,學生的收穫像鮮花怒放。“我們把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稱為生本教育體系。”隨後,提出了“各個年級都行嗎?”迫切疑問,繼而通過大量的,真實的,鮮活的案例佐證這樣的觀點“只要保持生本狀態,只要不斷開發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不是封閉它,只要始終保持情境的適度挑戰性,只要讓學生有適合其年齡特徵的舞台,只要永遠使學習帶有與他們個體相聯繫的意義,在他們所認識到的越來越多的事物的比較和啟發之下,他們的求知和表現的要求就會更為強烈。”

生本教育實驗的目的是要讓兒童取得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兒童的內部自然來進行教育或教學。筆者認為,生本,生本,即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根本,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根本,以充分發掘學生潛能為根本,以強力保持學生追求的天性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對現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對人性迴歸的深切呼喚,郭教授作為“生本理念“的吶喊者,倡導者以及踐行者,很是關注現行教育是否能夠依據“人”自身發展的規律進行教育教學,他顯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標杆,是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隨者:找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鬧、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書籍讀書心得3

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被書裏的孫悟空的頑皮和大鬧天宮的威風,還有保護師傅的盡責,時而讓我哈哈大笑,時而讓我緊皺眉頭,時而然我感到佩服。看完這本書,我都得了很多道理,文章中的孫悟空是一個從石頭裏蹦出的猴子,調皮、機靈,噹噹上了美猴王時覺的武器不好用,到東海龍王得到了如意金箍棒,隨後大鬧天宮,因失敗被壓在五指山下,最後被唐僧救下。

孫悟空拜唐僧為師,為師父得到了白龍馬。因為孫悟空是齊天大聖,所以一路上威風凜凜,小怪什麼的都不在話下,然後又在雲棧洞又收了豬八戒為徒,豬八戒是元帥,孫悟空是齊天大聖,那更是威風凜凜,然後又在流沙河沙悟淨展開大戰,豬八戒KS沙悟淨,元帥KS元帥,這真是一場大戰,最後收了沙悟淨為徒,豬八戒是元帥,沙悟淨也是元帥,孫悟空是齊天大聖,還有白龍馬,那可是超級的威風凜凜,因為每次孫悟空在豬八戒、沙悟淨、唐僧以及白龍馬被抓到時,孫悟空總能想出辦法就出唐僧、豬八戒、沙悟淨以及白龍馬,所以取經很順利,孫悟空他麼成功的返回。但是,還有一劫沒過,所以還要過,當然,這一劫他們也順利的通過了。孫悟空:鬥戰勝佛,豬八戒:淨壇使者,沙悟淨:金身羅漢,白龍馬:八部天龍馬,唐僧: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他們都很厲害,所以我很喜歡它,這就是我喜歡的理由。

《西遊記》中的四個主角形象塑造十分鮮明。

其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孫悟空。孫悟空是勇敢的化身,七十二變和騰雲駕霧的本領讓我每次無不歎為觀止,唐僧,執於善心善念,一心向佛,認為世間的所有物都是善良的,卻多次因此被妖魔鬼怪捉去。他的善性太過於偏執,而不能明辨是非曲直,幾次錯怪孫悟空並將其趕走,這也是我討厭唐僧的重要原因之所在。但因為他一直堅定着想要普渡眾生的信念,才團結了取經隊伍。

而豬八戒,他好吃懶做,做什麼總想着吃和偷懶,不能消除雜念一心取經,幾次三番的慫恿取經隊伍散夥,並多次在唐僧耳邊吹風,説孫悟空的壞話。但也在一直盡力努力的保護唐僧西天取經。

沙和尚,給我的感覺一直是憨厚老實、任勞任怨的形象。隊伍裏的行李一直都是他在挑着,但他並沒有絲毫抱怨。他十分平和安靜,以至於很多時候讓人都忽略了他的存在。他在隊伍裏能力最弱,到也在一直盡心盡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給別人添麻煩。

這對我們今後的寫作,塑造人物形象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西遊記》是一部十分優秀、具有價值意義的神魔小説,無論看多少遍都無法厭倦。

書籍讀書心得4

一個人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向世界證明,我是實實在在的,真正的活着,只有證明了這一點,在自己重新迴歸大自然的時候,才能自豪地説:這輩子沒白活!人活着,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要想説這輩子沒白活!就永遠都不能説放棄!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安妮日記》,作者如實記錄了為躲避納粹法西斯的戰爭迫害兩年間隱祕、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和對戰爭的人性思考。記錄了她在上個世紀最黑暗的日子裏努力不使希望破滅的心路歷程,動了無數的心靈。她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法西斯納粹德軍鐵蹄下人們生活苦難的目擊報道。

這些日記充分展現了人性深處閃光的靈魂,生動逼真地描述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生命的讚歌。

今天的中學生,沒有經歷過戰爭,更沒有在戰爭的罪惡中還能堅信人性之美的人生體驗。我們對於戰爭與和平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小説或是電影電視節目的印象上。

這篇課文,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歷史,更重要的是能夠喚醒我們對生命的關注,對人性的尊重,對生活的感悟,樹立面對困境,卻始終相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的、人人不絕望、決不放棄生命和理想的積極的人生觀。

點評:小作者對《安妮日記》這篇課文的學習和理解都比較獨到,特別是能對當今和平年代的中學生提出了對生命的關注,對人性的尊重,對生活的感悟,樹立面對困境,始終相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的、人人不絕望、決不放棄生命和理想的積極的人生觀的呼喚值得我們每一個讀者思考。

書籍讀書心得5

《特殊兒童個案研究》分上、下兩篇。上篇收集了國內外大量研究資料和相關成果,並予以分析、概括和梳理,全面、系統、深入介紹了特殊兒童個案研究方法的有關理論和具體技術,觀點闡述正確、內容結構合理、資料介紹詳實、方法可行性強、行文條理清晰。下篇彙集了30個接受教育干預的各類特殊兒童典型案例。這些案例都是來自特殊教育的實踐,貼近鮮活的生活和特殊教育實際,能為讀者尤其是特殊教育一線的工作者提供豐富的有關各類特殊兒童特點、教育評估以及康復訓練的成功經驗。

下篇的案例分析小魔王轉變法、鬆開緊咬着的嘴,通過對文中小彬、小軍的訓練,使我體會到了對待這樣的孩子,在訓練時要綜合運用多種治療和訓練手段,不僅從兒童本人、班級集體、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着手,而且將各方面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向着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並能針對兒童行為問題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及時糾正,使兒童的不良行為得以消退。

又如案例肚子疼痛的背後,通過讀這一案例,讓我體會到了對於輕度弱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功能,幫助學生獲得成功,增強自信;要運用集體的力量,讓學生感到同學的關心,消除交往的顧慮;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理解孩子的想法,維護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另外,對智力落後兒童的教育訓練要持之以恆,因為智力落後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作為老師要有充分的耐心。

再如案例我也會打電腦,文中小青學電腦收穫的知識,改變了我認為弱智兒童學電腦是不可能的錯誤觀點。首先,弱智兒童雖然學習能力差,身心各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具有學習電腦的能力。通過以上事實也證明,弱智兒童學電腦是完全可行、可信的。其次,他們有掌握和使用現代化工具的權利。全社會要愛護、欣賞他們,為他們提供嘗試現代化工具的機會。我們應該以學生為本,注重他們的發展,愛護、欣賞他們,為他們今後能適應、融入信息化社會打下基礎。

案例學習成績提高了,給了我以下幾點啟示。首先,教育者自己要樹立信心,認識到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所以要避免急躁,做好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寬容地對待學習困難學生,並且信任他們。在教育中,要針對學習困難學生的特點,採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幫教,使學習困難學生獲得進步。其次,幫教應該從重新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自信心開始。判定一個學生有學習困難後,要找出他們學習困難的原因,也要發掘其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對學習的自信心。最後,要為學習困難學生創造一個寬鬆、接納的學習氛圍。

其他案例分析也都帶給我不小的收穫和不同的感受,但由於時間倉促,我只是大略地瀏覽了一遍,沒能夠進行深入思考。今後,我會繼續研讀這本書,讓書中成功的經驗來指導我的工作,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更好地學生服務。

書籍讀書心得6

《愛的藝術》是打印出來看的,也幸好如此才得以在上面圈圈點點,因為讀書的慣性思維不容易看懂作者的西方思維,讀第一遍的時候亂了,再讀才有點頭緒。

最深的感受:要想被愛,先學會如何去愛。不要再覺得愛情的先決條件是能否被愛,其實是能否重視愛的各種因素;不要再認為簡單的是愛本身,難的是沒有愛的對象,其實所有人都是愛的對象;也不要再將過多的精力放在名利、權力上,那和愛沒有關係,愛是一種能力。

愛情有着最為重要的因素和廣泛的對象。

1、愛情的因素

我認為全書中最為精闢,個人最能接受和理解之處在於對愛情積極性的解釋:給、關心、責任心、尊重、瞭解。

愛情是積極的,是發自內心的行動,它的第一要素是“給”,“給”不是被別人拿走東西,也不是一種自我犧牲,而是為了體驗快樂,他體現生命力的昇華。不論是在性範疇還是物質範疇,“給”都能夠帶來快樂。在人的特殊範疇裏,通過“給”,提高的對方的生命感,喚起了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這表現在愛情上,便是用對他人的愛去換取他人對自己的愛。如果雙方都能深刻理解愛的積極性,那麼這種雙方的互動就會帶來充滿活力而不是被動的愛。如書中指出,克服人的孤獨感最有效途徑是創造性的勞動,一個人如果缺乏生產性傾向,不信賴自己的力量和達到目的的勇氣,那他就怕“給”,也就害怕愛,最終仍會陷入孤獨。

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就像上帝所説的,愛的本質是創造和培養。人們認為應該把全部的關心給未來將要出現的愛人,這其實是本末倒置。如作者在博愛中解釋:只有當我愛那些與我個人利益無關的人時,我的愛情才開始發展,所有的人呢都應該是平等的。那些藏着內心的熱情對周遭表現冷漠等待愛情的人應該開始學習這一點,開始關心周圍的人,或許就能培養出美好的愛情。

責任心是我對另一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的答覆。責任心不是義務而是一種完全主動的思想和行動。經常只有成為了愛情的雙方,人們才會表現出精神上的關心。正如大多數人體會到的,我們只是很吝嗇地將這種責任心給某一個人而且還可能是未出現的人。

尊重是有能力實事求是地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不要再臆想將你愛的對象改造成你想象的更好的樣子。你因為他是他而愛上他,如果愛他就應該愛他的成長,愛他本來的面目。同時,給予對方自由也要讓自己獨立,雙方相對的獨立才會有自由而長久的愛情。

愛情之所以能使人逃避孤獨,是因為能認識“人的祕密”,逐漸瞭解對方,瞭解對方的深度。在深入對方中,雙方找到了自己,發現了自己,也就獲得了愛情。

2、愛情的對象

愛情不僅僅是隻找到一個愛的對象,所有的人都是愛的對象。學會了愛,就不僅愛一個人,而是其他人和世界。愛情和所有人相關,這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愛情體現。

不具獨佔性的博愛關心尊重所有人,並且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要學會博愛就要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窮人以及陌生人。在這個過程中,瞭解和認識會發揮它們的重要作用。

真正有能力愛的母親的對象是正在成長或者分離階段的孩子、自己的丈夫以及其他孩子。通過這樣的愛,母親感到自己是一個創造者,並且會滿足於這一創造性的勞動而排遣孤獨。

性愛也具有獨佔性,但只表現在性結合這點上,只同一個人完全地、即在靈魂和肉體上融為一體,但不是在更為深刻的博愛的意義上。同時、性愛也包含意志的因素,愛情不僅是一種感情,而且也是一種意志支配的行為。

愛的能力適用於所有人,如果説自愛只是利己,而不愛他人,那麼這種愛的能力並不成熟。有能力愛別人的人也一定能愛自己,反過來,利己者沒有能力愛別人也就不能愛自己。雖然自愛的對象是自己,但自愛的人有了愛他人的能力,只是這些不同的對象體現在不同的形式中。

神愛的對象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到最後只是一種象徵,真正愛神的人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一種象徵而愛。通過學會愛的能力在內心實現神的人,可以把任何人和事物統一於內心的神。

當然,這本書只是作者個人觀點,我覺得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討論。

對於神愛的影響,導致東西方思想“寬容和努力改造人自身”和“不寬容、教義和科學,天主教和原子能的發現”的差異,我認為是以偏概全了,一個社會思想和科學的發展不應僅僅只限於某一方面的因素。

作者在最後認為把愛情看作是防止孤獨的避風港是西方社會愛情衰亡的形式,與此相左的是第二章着重説明的是愛情是對人類最大的需要——克服孤獨感的迴應,這又該如何理解?

作者與佛洛依德關於“愛情和性”觀點,通俗地説是先戀愛後結婚還是先結婚後戀愛的差異,我認為不是絕對的。在現實生活中,性與愛的先後順序有着不同的狀況。先戀愛後結婚是在瞭解對方的基礎上決定結合。但先結婚後戀愛也未為不可,當雙方通過性結合,兩性意識到了結合便開始瞭解對方,他們有克服兩者之間的隔離的願望,直至長久生活在一起,學會去愛對方是可能的。

書籍讀書心得7

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能夠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就應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作為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這正是我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人就應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一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説: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説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説如果不能從心底裏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到達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甯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裏真的為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才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這天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我們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所能給了孩子一切,讓孩子覺得理解別人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而愛的缺失,不僅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後的羣眾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覆向他的學生所強調的,這也就應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恆中心。

《論語》所傳遞的第二個生活的要訣,便是持續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樣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夠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説: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並不依靠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説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為君子務必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持續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應能夠持續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就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點説來容易,但它需要個人有足夠的決定力,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世界,才能夠明白什麼是自己就應堅持的,什麼是能夠包容的,什麼是就應反擊的,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個人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最能體現這種獨立性的,便是那句的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負責的態度。有了精神的獨立性,便能夠在任何狀況下獨立承擔其自己的職責,而不是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藉口,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奮發而起,不論外界條件是貧是賤,是亂世還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除了這些精神層面的生活以外,孔子還很關注人們日常的行為。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對玩的態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遊戲。在志於道、依於仁的同時,他也不忘遊於藝,當他閒居在家時,一改在朝中謹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鬆自然。當看到別人飽食終日,他便勸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動。總之,生活的快樂總是能夠自己尋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就應是單一的。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就應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這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書籍讀書心得8

開學初學校給我們每位課改班的老師發了《讓教師愛上教學》這本書,利用工作之餘我便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下面我就簡單説説我的感想。

這本書從書名看起來應該是如何讓老師愛上教學,但實際上講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課,教我們如何進行課前準備,如何進行課堂講授,課堂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教學點撥、方法指導和調控管理等,認真讀了這本書,我學到了不少知識和方法。

反思這一節我覺得講得非常好,“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説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為老師也許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懶惰導致很少寫反思,每次學校組織要求寫的時候才逼迫自己像擠牙膏一樣擠出一點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光多寫課後反思,更多的要寫課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後行”方能提升教學效果。要反思課前目標是否明確,內容是否恰當,情境是否適用,反思學生的認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課件的使用是否得當,利用課件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精神等有很大的優越性,利用課件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該用則用,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圖省事,每次上課直接打開課件一步步給學生看,一節課下來黑板上還是空空,這種教學模式並沒有利用現代技術突破陳舊的傳遞式教學設計,削弱了教師的主體作用,也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失去了應用課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義共識還是需要在黑板上進行書寫,因為課件一閃而逝的效果很難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了教學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賴課件,電腦壞了,課件用不起來就不知道怎樣上課了,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中該板書的還是要板書。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講、精講,講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講的是作者自己上歷史課上總喜歡在講台上講個沒完,而忽視了學生們的感受。我覺得這一節我和作者很類似,也有同樣的毛病,同樣的感受,課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絕,學生卻是苦悶難耐,望天發呆,一節課講完,累得疲憊不堪,可謂口乾舌燥,效果卻是不怎麼好,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自己卻不明白,讀了這一節我找到了答案,我應當選擇嘗試提問,討論式,並配合多媒體教學,應儘量做到少説少講,用材料或者問題去誘導和啟發學生思考。當然材料和提問一定要緊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這一目的,在具體的操作上,特別是所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注意恰如其分,還要設計出能激發學生求知興趣的問題,並且要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能進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試探性地上了一節課,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整節課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講和精講,所以只要老師把知識點講清,把難點講明,學生就會在合作學習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完成得盡善盡美。

教學中常常會遇到令我們特別頭疼的學生。本書中最後一章是調控管理篇。在課堂中,我們需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調控,需要排除學生的打斷和干擾,在需要的時候還得對付破壞活動。那種傳統教學中令教師“頭疼”的學生行為背後,往往藴藏着豐富煩人教學資源和良好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善於課堂調控的教師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實教學計劃,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還能大大地增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歐冠,教學過程有條不紊,教學任務高效完成,不僅是學生的知識得到增長,智力得到啟迪和開發,道德、情感得到昇華,而且教師本人也從中樹立了威信,獲得了尊重,課堂氣氛融洽。

趙國忠老師教給我們的這些方法,讓我們每個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愛上教學並持之以恆,一定能成為一個好老師,為我們每位青年教師成為名師指明瞭方向,確實是一本很不錯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讀。

書籍讀書心得9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幾乎都是完美的,充滿了快樂與温馨,但是當我讀過了高爾基的《童年》一書才感覺到,他的童年竟然是這樣充滿了苦難,和他相比我感到我十分地幸福,同時對阿廖沙的堅強、勇敢感到佩服。

作者運用生動的語言、細緻的描述、反覆的襯托、層層的鋪墊,將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使人物“活”了起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鮮明個性——勇敢正直的阿廖沙;善良樂觀的外祖母;自私殘暴的外祖父;貪婪惡毒的舅舅們;活潑開朗的小茨岡;快活善良的葉芙蓋尼婭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栩栩如生。

阿廖沙的外祖父和舅舅們是那麼的吝嗇、貪婪、殘暴、自私,整天的爭名爭利,這樣的家庭使得阿廖沙過早的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而他的童年中卻缺少了應有的歡樂。但是即使在這樣的環境裏,也不缺乏温暖和光明,例如他的外祖母,她慈祥、善良、聰明,有着寬廣的胸懷,她就像一盞燈,是阿廖沙童年生活中的光明,對他的影響也十分大。這就使人們在黑暗中有望見了光明,望見了善良和人性的光芒。

作者在寫作時,運用兒童視角和成人的視角交替使用的方法來描述,而主要是從兒童的視角,使文章生動搞笑;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視角來評點生活,使文章含義更加的清晰、深刻,有思想、有哲理。《童年》的語言也十分生動活潑,場面描述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感受到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不幸,也覺得我們的幸福生活就應倍加珍惜。

書籍讀書心得10

今天,我讀了法國著名文學家凡爾納寫的科幻小説《海底兩萬裏》。這本書講述的是阿龍納斯教授和他的僕人康塞爾掉進海里,而且幸運地登上了潛水艇。那是一天夜晚,阿龍納斯被邀請去美國,途中,阿龍納斯乘坐的驅逐艦被一隻“獨角鯨”給撞翻,阿龍納斯教授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躺在一艘不為人知的潛水艇鸚鵡號上,這艘潛水艇與世隔絕,潛水艇的船長尼摩為了不讓世人知道,不讓阿龍納斯教授離開潛水艇。阿龍納斯教授和他的僕人為人真誠,便什麼也沒説就答應了,跟着尼摩船長周遊了世界四大洋。最後,阿龍納斯教授因為那時的環境,從而分期僥倖逃出了潛水艇。

讀完了這本名著,我深有感觸。我最佩服阿龍納斯教授那種誠懇待人的精神;佩服康塞爾那種對待主人禮貌、誠實的性格,無論什麼事都是他搶先幫主人做的。故事中阿龍納斯教授跌入海中,康塞爾也緊跟着跳入海中,冒着生命危險救自己的主人;還佩服尼摩船長的那種勇敢的精神,他在關鍵的時刻去幫助教授。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海底兩萬裏》的作者也是巧奪天工。當時他們的科技還沒有這麼發達,作者卻想出了這麼一部科幻小説。

書籍讀書心得11

《感悟中醫》這本書通過集成創新、智慧之學、靈驗之術、文化之花、感悟隨筆、師友隨感六個部分,系統的闡述了著名中醫學者和科普專家馬有度數十年的行醫經驗及概要。讀過《感悟中醫》這本書後,其中細細品味,主要還在“感悟”二字,‘感’代表對於祖國中醫的深深情感,對於中醫的信任及堅持都能讓讀者深深的感受到;‘悟’更是重要的心得體會,作為一位醫學大家,集齊一生領悟到的中醫內涵真理,告知於廣大中醫學子、同行。

本書集成創新部分,先分別闡述了學習中醫,新一代的中醫人,不僅要習得經典著作,更要在紮實的基礎上,要創新。既要發揚優良的醫學傳統,又要走出自己的獨特道路,不拘泥於格式。其中又對四川名醫宦世安給予高度評價,不論是醫德、醫術,還是對於中醫的赤誠之心,都讓我們新一代的學習者領悟到,‘一片丹心在玉壺’。在21世紀的今天,中醫學的發展在國內取得重大的突破發展,在國際上也取得深遠的影響,相信加以時日,得到全世界醫學界的認可指日可待。針對僅僅依靠傳統中醫研究方法進行臨牀,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還是應該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來研究,即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探討。馬有度教授針對麻芩止咳糖漿的領悟,就是上述方法的運用,事實證明療效才是根本。

智慧之學——中醫思維,中醫模式。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指導着我們的正確的生活態度,從而才會取得成功。現今社會,治病不僅僅治療身體的疾病,作為醫療工作者,更需要從環境、心理等因素更詳盡的體察病情,中醫更需要與時俱進。智慧,必然是超越普遍規律的獨特見解,治未病就是中醫大智慧之一。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先安未受邪之地,這些優秀的醫學思維,無不指導着我們在治療方法,治療模式中所持的態度,以達到更好的臨牀療效。尤其對於“亞健康”這種類疾病的身體狀態,人體正氣虧虛,精神虧損,雖沒有達到西醫臨牀診斷標準,但所表現的臨牀症狀,中醫則確診為虛證。社會在進步,科學在發展,但中醫傳統思維方法,仍然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人們越來越無法忽視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給人體帶來的副作用及耐藥性、菌羣失調。故百家爭鳴之地,還看今朝。

靈驗之術必靈驗,我們這些莘莘學子,最感興趣、最想學習的莫過於名師前輩們的臨牀經驗與名醫驗方。鍼灸推拿、中藥治療,其神奇的功效,都得到了國內外廣泛的認可。拜讀《領悟中醫》時,才瞭解到很多名師大家,成名之前,都有‘切身體會’,或自幼體弱或親人受病痛折磨,故下決心既救己又渡人。其中,我又深深的感悟到“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更是我們這些稚嫩的學子需要學習的品質。書中,廣泛的列舉出,名方中靈驗的例子,如治療失眠中可適量加入肉桂、附子,聯繫到古方中的交泰丸(黃連六兩,肉桂一兩),治療心火亢盛,腎水不濟所致心腎不交的失眠,其中黃連傾瀉心火,肉桂温補腎陽,以達到心火下降於腎,温暖腎水,以致腎水不寒,腎水上濟於心,制約心陽。作為臨牀醫師,僅具有豐富的基礎理論,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臨牀療效。書中從臨牀技巧、整體的辯證論治、知常達變等方面詳細敍述了治病過程中應掌握的基本症候、基本治法、基本方藥。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傳承下去。沒有傳承,就沒有創新。那面對中國最具特色的中醫又如何傳承呢?培養強大的中醫自信心,堅定並且毫不猶豫的走下去。中醫發展是前進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這點毋庸置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人誠不欺我。

馬有度教授的感悟隨筆,提到培養興趣,並且有計劃、由淺入深的博覽羣書,方能算是中醫入門。科學的學習方法,吃苦耐勞的精神,都是我們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枴杖’。馬教授在隨筆中,向讀者介紹了眾多優秀的書刊,其中尤其推薦清代程鍾齡《醫學心悟》這本書,其對《傷寒論》的見解領悟,都值得我們學習。

通讀《感悟中醫》這本書後,我又進一步瞭解到中醫深刻的內涵精髓。中醫,即‘中庸’的醫學之道。何謂中庸?中醫認為體內疾病的產生是由於陰陽失衡,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以致病邪猶生。故中醫治法,即是調節陰陽,以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中醫博大精深,我還需要學習很多知識,從書中吸取了強大的信心,相信在荊棘的道路上,我會更有力量的前進!

書籍讀書心得12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書吧!我也不例外,我喜歡的書有許多,其中有一本叫《第七條獵狗》這本書我看了之後,眼淚像水滴一樣流淌下來。

我喜歡的這本書是沈石溪寫的,沈石溪又叫沈一鳴,我很喜歡看他的動物小説。第七條獵狗的名字叫“赤利”,它很忠誠。但是,有一個謠言傳開了,大家都説“赤利”是會帶來不吉利的事情,於是它的主人知道了,終於到它的“末日”了,大家都很開心,它的主人拿起木棍,就要砸到它了,它突然跳起來,躲開了木棍。它不明白主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它傷心透了。有一次,它的主人帶它去捕捉獵物,它突然“汪汪汪”的叫了起來,是應為它發現了一頭豪豬,它的主人在對付豪豬的時候,赤利在一堆草後面的發現了一條巨大的眼鏡蛇,它怕那條蛇傷害主人,於是它去對付那條蛇,突然豪豬把大豬手拍向它的主人,它的主人急忙喊着:“赤利、赤利。”可是赤利正在對付那條眼鏡蛇,根本沒有聽到主人在叫它。主人看赤利沒來,就以為它是怕死鬼,不敢來。突然豪豬抽搐了一下,原來豪豬是被身後的刺扎進肉裏了,於是它的主人立刻拿起武器往豪豬身上打,過了一會豪豬死了,赤利也剛好把眼鏡蛇殺死了。它的主人不知道它殺了眼鏡蛇,以為是它怕死不敢來救自己。回到家後,赤利的主人又拿起木棍打它。最後一次捕捉獵物,赤利為了救自己的主人死了!

這本書十分感人,一隻好獵狗十分忠誠,以前有許多出賣國家的人,這些人還不如這條忠誠的獵狗,我們長大後可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國家,一定要有出息,加油!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哦!長大報效祖國。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希望大家以後也要多多看書哦!

書籍讀書心得13

泰戈爾説: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樂觀是一種人生態度,樂觀的人生不怕風雨,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挫折,都能積極地去面對,在看似絕望的處境種找到生的希望。或許,你的人生不是一帆風順,或許,你的人生有許多的苦難,但請不要對它失去信心,這都是上天給你的考驗,正所謂

陽光總在風雨後,經歷了風雨,才能見到彩虹,經歷了考驗,才回發現生活的美麗。你給生活投去一個燦爛的微笑,生活也許會回報你一個大大的擁抱。

《安妮日記》,不用我説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本由一個名叫安妮的小女孩寫的日記。如果只是一本簡單的日記,它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這本書記錄着二戰時期,猶太人慘遭誅殺,安妮一家為了保命,在密室過着不見天日的生活。陰冷,幽暗的密室,連空氣都令人覺得壓抑,在密室的生活中,所有人都承受着無數來自心理和生理的壓力。安妮更是如此,作為一個個性開朗活潑的女孩,關在密室的生活已嚴重地壓抑了她的個性,更辛苦的是,她還要承受承受密室裏其他成員的指責,美其名曰教育。所謂指責,大部分也是無中生有的訓斥,只是他們無法宣泄心中的不快,就讓安妮當他們的心靈垃圾桶。而安妮還只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孩,根本沒有能力反抗,唯有忍氣吞聲。試問誰受得了那麼多的壓抑與指責呢?安妮找到了唯一的傾訴對象,Kitty,一個精美的日記本,從此,每天的生活,不管開心還是痛苦,安妮都會,都只會和Kitty分享內心的喜怒哀樂。

我很驚訝,在外面戰爭不斷,每天提心吊膽的日子裏,安妮想着的不是生活有多麼的不公平,不是無止境地抱怨生活,而是一心向往着美好安定的生活,滿懷希望地等待重見天日的那天。有時候她也會埋怨,也會在日記本中宣泄內心的不快和對某人的不滿,但過後她就會反思,會為自己的出言不遜感到羞愧,然後又燃起對生命的希望和對外面的世界的嚮往。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更應該感到羞愧。在當下,我們過着無比安逸的生活,沒有沉重的課業負擔,也沒有社會生活中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但是,我們又是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着生活。與安妮的積極、樂觀、上進比起來,真的是覺得羞愧難當。在如此安逸的生活中,我卻沒有想着如何去改變生活,去提升一下生命的意義,每天過着養老般的生活,雖然樂得輕鬆,卻收穫寥寥。這樣的生活,是否真有意義?之前看到一條微博説,大學這四年,之所以把兩年可以上完的課分成四年來學,就是要讓學子們在輕鬆而又碌碌的生活中把志氣打磨,把理想湮滅,讓人變得現實,才能夠適應現實的社會。為何我們就沒有那種積極客觀的態度呢?安妮在密室中生活,都能每天學着一些東西,包括文化,包括做人的道理,還有對這個社會的認知。而我們呢?

還生活一個積極樂觀的笑臉吧!在困難的日子裏,要記得堅強;在安逸的日子裏,更不要忘記積極!

書籍讀書心得14

時間過得飛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幾年了。送走的學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樣,也體會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總覺得現在的學生真是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曾幾何時漸漸和瀟灑自如越離越遠,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

前不久看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一書,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歎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回顧這些年的教育教學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問題。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祕,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關的。也只有這樣的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説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作為教師,自己的責任心很強真是把他們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嚴格要求,關愛有加;可是今天想來,自己對他們又瞭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樣與他們聊天、談心,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也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對那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不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當然是越看越喜歡,也自然給他們的機會多一些;而那些所謂的“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有時就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長此以往,孩子的發展當然是越來越失衡。這些都是我們所不願看到了。因此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階段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諧了。

隨着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教師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以前教師説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性,也在不斷提倡“人性化服務”。説到底其實我們的教育更應人性化,我們一直在説: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説話,就是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説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為人師表。

書籍讀書心得15

我經常對家人説,當老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幹家務活。對朋友説,當老師很累,沒有意思。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備課輔導、談話開會理論學習等等,連一分鐘空閒的時間都沒有。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心累,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簡單的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主動去做。教師的任務比較繁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歎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着這個問題,我閲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後的日子裏加大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標籤: 書籍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shuji/on0j5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