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國小科學《用擺計時的鐘》評課

國小科學《用擺計時的鐘》評課

所有的課程要一分為二的看,預設與生成永遠都不會統一。魏老師今天執教的《用擺計時的鐘》一課的設計可以用大膽創新、簡單明瞭、樸素平實、收放自如、以人為本五方面來進行研討。

國小科學《用擺計時的鐘》評課

大膽創新:魏老師將《用擺計時的鐘》一課和《丈量擺的快慢》一課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為一課典型的科學探究課,使課堂的主脈更加清晰,內容更加豐富。讓同學親歷了一個完整的研究擺的過程。

簡單明瞭:一是教學環節的設計簡單明瞭,目的性強,其實整體設計就分為兩大局部:先認識擺的構造並通過丈量一分鐘百的次數這個實驗來揭開本課重點問題的研究。魏老師沒有單純地利用這個問題做過渡,在這裏,讓同學通過多測幾次來體會重複實驗的重要意義——科學、精準的數據是要通過多次丈量才幹得到的。這一重要的科學思想為下一個環節“研究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鋪墊。二是教師語言簡單明瞭,問題設計邏輯性強、指向性強。五年級同學表達能力已經較強,教師的問題就不能過碎,讓同學有一個連貫性的思維過程。魏老師在這一問題上做的比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導同學評價,以促進同學自身的思維發展。

樸素平實:有些老師上觀摩教學好用一些動畫片和色彩鮮豔的實驗器材來吸引同學的注意力。我不否認,這樣往往課堂氣氛比較熱烈。但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準備一般不適合上日常教學,這樣的觀摩課學習的東西不多。但魏老師這節課從電教手段上只用了一個演示文稿,協助同學回憶了學過的計時器和看了擺的構造,為後面的同學敍述作了語言上的鋪墊,並加深了對擺德感性認識。效果也很好。而且實驗器材簡單適用,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潛移默化地使同學理解科學的生活化,感受身邊處處是科學。教師在課堂上從擺的構造到猜想影響擺快慢的因素,再到設計實驗驗證猜想,都力求同學通過獨立考慮,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方式親歷親為每個探究活動。操作前,教師更是利用師評、生評等多種方式使同學明確了實驗目的,過程等。力圖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體現科學的嚴謹性。

收放自如:在探究環節,教師採用了先扶後放的教學戰略,同學在制定計劃的過程是一個思維開展的過程,對這一過程,教師給予了指導並直接參與同學討論。魏老師收放的尺度比較恰當,更重要的是魏老師明顯的先扶着同學經歷了擺重因素影響擺的快慢的過程,使同學明確了控制變量的重要性,從而為後面放手讓同學獨立設計和操作對比實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人為本:本節課始終都是同學自身發現感興趣的問題,自身設計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案,自身通過各種途徑去獲取有關結論和信息,能主動地把研究結果進行總結交流,這裏魏老師就是在努力為同學創設參與學習的條件和機會,支持和促進同學發展,協助同學在參與中自身建構知識,自身鍛鍊能力。真正讓同學成為學習的主體。

但本節課也存在着缺乏:如自制擺後,教師説我們擺得擺重各不相同,擺繩也不相同,那它們在一分鐘內擺動的次數是否相同呢?這裏的順序顛倒了,應該在丈量完本組實驗後問為什麼大家的擺一分鐘內擺動的次數不同,讓同學去發現問題。而且教師在每組測完第一組數據後,這裏重要滲透的是一組數據能不能代表你的擺每次都是擺相同的次數呢?從而引出要反覆實驗多收集幾組數據才幹得到較準確地自制的擺在每分鐘內擺動的次數。並滲透重複實驗的重要意義。但在這裏魏老師有些急於讓同學多收集幾組數據為後面發現問題作鋪墊。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求出每組的平均值,使同學得到一個自身的擺單位時間內較精準的擺動次數。使我們的.實驗有一個結果。而且在比較數據的時候應該先比較每組四次的德次數分別是多少,再比較同一次不同組數據的變化,從而引出為什麼不同?這樣結構比較分明。

在扶着同學設計“擺重”是否影響擺的快慢的時候,我們不只要引導同學瞭解控制變量的重要性,也要規範操作。如放兩個鈎碼作為擺重時,兩個鈎碼是並排掛還是豎直掛,怎樣控制擺幅相同等問題,可以利用同學説,教師演示的方法來使實驗更科學、更嚴謹。不然我們扶着走的意義也大打折扣。

最後就是對於生成性問題的處置,比方在同學總結擺重到底是否會影響擺的快慢時有兩個同學與大家的意見不統一。認為有關係,這時作為教師不能什麼都留到課下讓同學去處置。我們可以讓他説明理由,大家一起分析,這是訓練同學思維的現成素材,我們要掌握。最起碼,也可以讓他和下面要研究的問題一起研究。

這節科學課上魏老師不只注重教給同學有形的知識,更重要的她偏重在訓練同學的無形的能力上。我們每個科學教師都清楚一個道理,就是交給同學查字典的方法,要比教給他每一個字發生的效能會更大。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有不當之處請多加指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1466m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