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凡卡》教學分析

《凡卡》教學分析

《凡卡》一文敍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被爺爺送到城裏鞋匠阿里亞希列那裏做學徒,受盡了折磨,他寫信給爺爺,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這激起了人們的深切同情。

《凡卡》教學分析

在教學這一課是,我有這幾點感受:

  一、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考慮到本課篇幅較長,我讓學生事先預習課文時認真朗讀課文,課堂中就帶着自己的問題和小組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例如:有位學生説到:“我認為凡卡太傻了,怎麼就不知道跑回鄉下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請全班同學幫他解決,因為所處的環境沒有見過雪,學生不能理解凡卡沒有鞋穿就無法回到鄉下,同學們結合課文裏的具體情節來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餓等多種因素使凡卡無法回到鄉下。這更烘托出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帶着疑問理解課文,尊重學生的獨特個性,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終抓住文章的主線。我們應該鼓勵這種個性化的理解,進行地交流讀書體會。

  二、學生為主,教師引導整篇課文

我一直把學生置於主動、互動的平台上,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學課文、體悟情感等,學生自主質疑、釋疑,指導學生交流、研討,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薰陶。

  三、把握時機,引入背景

本篇課文作於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圍繞這一歷史背景,讓學生課前查閲資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環境,窮苦勞動人民是沒有地位的,這種“人吃人”的剝削制度遲早都會被消滅,社會需要的是平等、和平。結合背景理解抓住文章的主線,對於凡卡的命運就更激起了學生的'同情。

  四、異曲同工,發展創造性思維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脱習慣性的思維形式。

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以做夢結束,似喜似悲,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引導學生對比進行思考探討。我説:“凡卡是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有想到爺爺是永遠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運將怎樣呢?”學生的回答都帶着明顯的同情。“那既然凡卡無法擺脱這悲慘的命運,那麼文章結尾又有什麼含義呢?”有的學生回答:“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學生説:“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針對這一懸念式的結尾,我再安排學生續寫,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想象,文中都寄託了對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標籤: 凡卡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3133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