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淺談古詩教學仍須“抑揚頓挫”

淺談古詩教學仍須“抑揚頓挫”

抑揚頓挫,指聲音起伏動聽、悦耳和諧,多形容讀書聲、説話聲,也常被用來描述文章的特點。宋代陳亮在《復杜伯高書》中説:“兩賦反覆不能去手,意廣而調高,節明而語妥,鋪敍端雅,抑揚頓挫,而卒歸於質重。”魯迅的《藤野先生》中也有這麼一句:“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

淺談古詩教學仍須“抑揚頓挫”

“抑揚頓挫”一詞,“抑”指聲音降低或收抑,“揚”指聲音升高或揚長,“頓”即停頓,“挫”本義指摧折、折斷,這裏引申指聲音的斷挫、急促。對於古詩而言,因有其規範的平仄聲律,遵循“平長仄短入挫”的傳統吟誦規則,抑揚頓挫的樂感被突顯。但自從白話文盛行,否定了聲韻的意義後,吟誦之美便從中國的課本和課堂上消失了。其實,古代的詩歌,原就是吟誦着創作的,所以有屈原“行吟澤畔”,劉勰則“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杜甫是“新詩改罷自長吟”。傳統吟誦,本就是古詩創作、教學的基本方法。通過吟誦,使詩的音義與字義相結合,方能真正體悟出完整的古詩含義。

“抑揚頓挫”地吟誦時,有些字音拉得很長,字音本身的聲音意義就被放大、加強、誇張,於是詩的音義也就突出了,表達出更內在更豐富的情感。如,我引導學生品讀《紅樓夢》中《石上偈》這一首七絕時,採用吟誦方法,一下子就讓學生品味出了字面未表達出的作者的深層情感。

《石上偈》這首詩的內容是:“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這首平起、首句押韻的七言絕句,用的是下平的“一先”韻。“an”韻,常是用來表達深情的,這裏所表達的正是深深的激憤、悲歎之情,所以這裏三個韻字“天”“年”“傳”要拖長音吟誦,重點突出。另外,按“平長仄短”的吟誦方法,這首詩要拖長音讀的字還有:材、蒼、塵、前、誰、奇。

第一句裏,重點拉長的音就是“材”、“蒼”、“天”。屈原滿腔悲憤中有“天問”,而這裏不正是曹雪芹式的憤慨的“天問”嗎——“蒼天”啊,你為何看不到我的“材”呢?“材”、“蒼”、“天”三字的拉長突出,明確地表達出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憤與悲歎。“無材可去補蒼天”一句,從字面意思看,指“我”沒有修補蒼天的才能,這是自慚。但用吟誦的方式卻讀出了作者的真正意涵——這是懷才不遇的自歎,這是不隨俗流的自傲。第二句讀時重點突出的是“塵”、“年”,説明作者紅“塵”碌碌,已浪費這麼多“年”了。這是虛度年華的慨歎。第三句拉長讀的字是“前”,則是説明對於幻形人世的石頭來説,這是它的身前身後事,但對於曹雪芹來説,這裏所講的正是他的身“前”事。(教學論文 )末句吟誦時需拉長音讀的字是“誰”、“奇”、“傳”,這樣讀表明了作者雖是迫於當時的社會而説這只是一個虛幻的.故事,其實他是多麼希望有知音啊,有“誰”能理解他的真意,能把這個“奇傳”流傳?

再以葉紹翁的《遊園不值》為例:“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也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韻的七言絕句,依“平長仄短”的方法來讀,正與前一首《石上偈》一樣,相應位置上的字要拉長吟詠。這裏需拉長音讀的字是:第一句“憐”、“蒼”、“苔”,第二句“扉”、“開”,第三句“園”,第四句“枝”、“牆”、“來”。我帶着學生這樣吟誦了幾遍以後,一學生説:這讓我感受到了作者是那麼地“憐”愛“蒼苔”;站在門外,他是多麼希望園“門(扉)”能“開”啊;後來,雖只看到一“枝”出“牆”“來”的杏花,但在作者的心裏,已有滿“園”的春色。

這樣的吟誦,真正體現了音義與字義的有機融合,而使詩的韻味更濃了。正如課標研製核心專家方智範教授所説:“誦讀是我國語文教育優秀傳統中一種有益於積累、有效提高語文能力的好辦法……誦讀比簡單的朗讀更有助於從作品的聲律氣韻人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

“抑揚頓挫”地吟誦時,頓挫感尤其突出,這就能表達出停頓時或錶轉折或示壓抑或指期待等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言外情、音外意,表達出斷挫時或斷然決絕或跳躍輕快或幽咽急促等的入聲字所傳達的別樣涵義。現在的普通話中,已沒有了人聲字,這也就使現在的古詩朗讀缺少了頓挫之音,於是也就缺少了頓挫的節奏之美、音律之義。而用吟誦的方法,則能還原這種美、這層義。

還是以葉紹翁的《遊園不值》來説。詩中有一句千古佳句,“一枝紅杏出牆來”。其實前人早有類似之句。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給這句注出了前人相似的詩句,如唐吳融:“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宋陸游:“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這句呢?除了意思靈秀外,當然還有音韻的魅力。這裏“一”、“出”是兩個人聲字,斷音頓挫,前者“一”表示一枝之少、之俏,後者“出”表示伸出之動感、之鮮明,讓人有眼前一亮之感。如果換了兩個不是入聲的字,如“幾枝紅杏過牆來”,少了頓挫,就沒有了這種意趣。而且這裏的“一枝”與前一句的“滿園”也形成了鮮明的映襯,字義上用“一枝”來襯托出“滿園”的春色,字音上,“一”的斷音頓挫也是與“滿園”的悠然綿長相映成趣。這樣,“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能超過前人而千古流傳,也在情理之中了。再説説柳宗元的《江雪》。這是一首千古第一孤獨的五言古絕,教學時.我們一般都只從字義人手。有的是抓一個“釣”字來突破:“釣”起一江雪,“釣”起一生愁,“釣”起一腔志,“釣”起一世孤獨。有的則是抓住每句詩的首字來突破,解讀出“千萬孤

獨”的情懷。不可否認,這樣的教學點抓得很準。但是,如果能將這首詩的字義與音義結合起來教學,則能品出這首詩更豐富的內涵。這首詩押的是入聲韻,“絕”、“滅”、“雪”,以吟誦方法來讀這首詩,則每句讀起來均以急促決然的斷音戛然而收,自有一股悽切又斷然的情感,表達出的正是作者極絕的孤獨,毅然的志行。我教這首詩時,就將這首詩每句的首字(千、萬、孤、獨)與每韻句的末字即韻字(絕、滅、雪)結合起來品析吟誦,這樣,析字吟詠首尾呼應,字義音義互相觀照,學生領略到更深妙的古詩境界。

近年來,許多專家關於古詩教學提出了這樣的口號,“用古詩的方式教古詩”。這裏,“古詩的方式”即“傳統吟誦”。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也認為:“吟誦是詩歌活潑的聲音。不會吟誦,詩歌的生命是僵硬的。”

古詩教學,用傳統吟誦的方式,以“抑揚頓挫”的聲音來喚醒古詩的靈魂和神韻,與學生的感受體驗接壤融合,或許能更好地引領學生解開古詩韻律的密碼,體察古詩語言的精妙,回到古詩的原點,領悟古詩完整的意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3kp4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