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關於三問“古詩詞拓展聽讀教學”的教研論文

關於三問“古詩詞拓展聽讀教學”的教研論文

古詩詞教學一直是中國小語文教學的難點,難教,難學,難有收效。我在國小高年級推行“現代經典篇章聽讀實驗”,於《中國教師》發表了階段總結──《聽讀,為閲讀打開一扇窗》。受到該實驗的啟發,我又嘗試以聽讀的方式推行“古詩詞拓展教學”,也收到切實有效的效果,參與實驗的兒童皆感受益。

關於三問“古詩詞拓展聽讀教學”的教研論文

古詩詞拓展聽讀教學,教什麼?

首先澄清兩個概念。其一,聽讀。讓兒童對照文本靜心傾聽示範朗讀的音頻信號。耳入後心意通。聽讀數遍後,兒童能對文本有直觀的聽覺感受,能形成信息轉化,將優質的音頻信息轉化為儲備的語感。隨後進入模仿誦讀,將儲備語感和文字信息融合,聽者能形成對文本鮮活的感受,體悟,最終能走進文本,通達意境。其二,古詩詞拓展教學。所選的古詩詞來源於兩個部分,《課程標準》中的“優秀詩文推薦背誦篇目”和有口皆碑的古詩詞經典篇目。常規教學中的“課文”不在此係列。同時,儘量下載,收集著名播音員或者是標準規範普通話錄製的,配合背景樂的朗誦音頻資料。這樣的遴選標準意在儘可能地拓寬兒童課外古詩詞閲讀視野,積累名篇佳句,親近經典,促進語感形成,提升語文素養。

古詩詞拓展聽讀教學,怎麼教?

聽讀古詩詞的基本流程為六部教學法。選擇好篇目後,要求聽者同步下載該篇目的紙質文本,包括詩詞內容,關鍵字註解,全文析意三個部分。在進入課堂前,兒童需先熟悉文本內容,自行通讀一兩遍。此後正式進入聽讀程序。(1)視文本長短,難易等具體情況,播放音頻兩三遍,聽者靜心傾聽的同時提筆做好標註。此步驟旨在通過聽獲取音頻信息,初步感受優質的示範朗讀,標註並發現朗讀中涉及的輕重音,長短調,停歇,平仄變化,語氣語調,顫音技巧等。(2)聽者配合文本,再次聽讀。這一步意在對接文本信息和音頻信號,調動,激活聽者的視覺和聽覺共同參與,介入全腦式學習。(3)依照文本的邏輯停頓,以隨機暫停的方式播放音頻,要求兒童配合資料中的“關鍵詞註解”,在暫停時師生互動,嘗試將古典詩詞翻譯成白話。(4)通篇播放,輕聲跟讀,反覆感受。(5)關閉音頻播放,模仿朗讀數遍。(6)暢談聽讀學習的感受,嘗試記憶並模仿示範進行誦讀。值得強調的是,並非每一次的聽讀都要按部就班執行六個步驟,具體操作時可以依據不同的聽讀課型有選擇,有側重進行。

按照聽讀素材的不同,聽讀教學有七種不同課型。

(1)聽記課。播放音頻,傾聽多次就為熟悉,記憶,背誦服務。此類課型重在訓練兒童記憶背誦古詩詞的能力。機械記憶是古詩文學習的法寶,也是傳統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手段。但現實情況是兒童不喜歡這類型的記憶方式,單純地讓兒童背誦,很容易產生厭煩感,這正是以往簡單化教學挫傷兒童學習積極性的表現。我們引入聽讀訓練,即訓練了機械記憶這一不可或缺的能力,又使兒童在全過程中不感覺厭煩。優質音頻是誦讀聲,背景樂聲的結合體,本身這樣的結合就能消除疲勞,再加上藝術家誦讀時很好地把握押韻,平仄,間隙,輕重,氣息,語勢,語調,發現並體驗古典詩詞,篇章中“起”“承”“轉”“合”的變化,這些因素使得聆聽誦讀成了藝術享受。如果適當配合教師的講解,師生互動的文本翻譯,加上音樂的起伏節奏,就為“機械”二字添加了潤滑,讓背誦記憶變得簡單,有動感,有趣味。我們曾播放文意相對淺顯的《陋室銘》,兒童聽讀數遍後就自然跟讀,下課前幾乎全班都能自由背誦,而且語調也毫無往日拖沓平白之感,原來他們在自然地模仿着音頻中的優質範讀。聽得入耳入心,讀得入情入境。

(2)聽趣課。播放音頻,按步驟傾聽後只為對古詩詞產生趣感,以趣為“敲門磚”,帶兒童入門。古詩詞的面孔一直有些生冷,因為“文以載道”的思想根深蒂固,許多篇章幾乎都帶着教育意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病梅館記》《勸學》……單看篇目名就已經知道意欲何為,如果教師教學過度,古詩詞中原有的文學價值就可能被淹沒,教化功能被擴大,直至以兒童視之生厭,避而不及。在古詩文學習的起步階段,我們有意選擇帶有趣味性,幽默特質的篇章讓兒童傾聽,目的就是讓兒童感受其中真趣,進而因趣生愛。例如清代林嗣環的《口技》一篇,文章特別有意思,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賓客聽口技表演時的種種表現,文章的佈局安排,這些都可以構成“趣點”。我們選擇的音頻版本優質,虹雲老師的誦讀張弛有度,節奏隨故事情節而變化,製作者配上同樣變化的背景音樂,風聲,火聲,呼喊聲,口技中描繪的情境雜聲,再加上貫穿全文的或輕或重的鑼鼓喧鬧譁笑聲,簡直是一台精彩聽覺大戲。孩子聽到“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時笑聲漸起,到“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歎,以為妙絕”笑聲揚,“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時笑聲盛,到“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更已是滿座歡顏了。初學古文就進入這樣的課堂,古文感染力,學習延續力可想而知。

(3)聽賞課。播放音頻,多次重複傾聽只為欣賞優質的朗讀。古詩詞中藴含的音律,節奏,氣韻,平仄,聲調,這些審美需求都可以通過傾聽得以傳遞達成。兒童在傾聽的過程中接受美的浸潤滲透,其效果遠比教師條分縷析地介紹,費勁賣力地講解好之千百倍。例如欣賞詩經中的名篇《伐檀》,我們不求兒童理解詩歌中藴含的道理,表達的情感,思想。既然是課外拓展教學,教師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針對不同文本內容,不同學習對象,教學能有所側重。《伐檀》的句式組成極為有規律,三小節詩歌以相似的句式反覆出現,典型地展示了先秦時代民歌的創作特色,誦讀能明顯表現語句的節奏,能讓聽者體驗到極富音樂韻律的美感。我們採用的是配有鍾罄敲擊背景音樂的音頻素材,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男聲誦讀配合悠揚古樸的鐘板繞耳,聽者瞬間穿越到先秦時代,眼前彷彿能出現“坎坎伐檀”的勞動場景,也能依稀感覺詩句中透露出來的些許歎怨,這是教師個人即興朗讀所不容易達到的。大音希聲,美是不需要多費口舌註解的,我們能分明地發現兒童在欣賞詩歌時臉上的形色變化,他們已自覺從傾聽中模糊領會詩歌所藴含的強烈情感。聽《望嶽》,詩句不多,但兒童分明從專業的朗誦中感受到“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這些詩句,詩人杜甫在平仄,押韻等處理上的匠心,教師隨機點撥出詩需要講究對仗工整,平仄相對,讀起來方能富有節奏感。聽賞課上,兒童可以輕聲附和,跟讀,可以邊視文本邊聽音頻,也可以靜默伏案,側頸聆聽,心動即可,點到為止。

(4)聽仿課。播放音頻,傾聽多次後模仿誦讀。不少兒童將古詩詞讀成了平淡無味的白話,有的也拿腔拿調地唱讀,雖也能一字不差,但毫無雅緻意趣在其中,聽起來味同嚼蠟。這些誤讀其實是糟蹋了富含音韻美的經典辭章。古詩詞是可歌可泣的,可吟可唱的,可以激昂高亢,可以婉約歎息,亦可以聲斷而氣絲相連,不同意味的詩詞要用不同的音調來詮釋根植於文字間的意境。教師個人的理解以及朗誦水平可能對兒童造成限制,聽讀正能彌補此缺漏。我們選擇的音頻資料皆源自朗誦專家,如:張家聲,丁建華,喬榛,曹燦,鮑國安,濮存昕……他們對古詩詞的解讀以及聲音的表現力是非播音專業的教師所能及的,但由於資訊的發達卻可以為我所用,為教學服務。聽仿課重在“仿”:仿專家誦讀時的語速,語氣,語調,氣息,停頓,重音,輕聲,咬字,平仄等,“仿”更要求“真”,儘可能讀得和專家範讀一模一樣,甚至是一些泣聲,拖音,嘶啞的模糊發音也仿到位。例如我們以曹燦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聽仿課素材,先請兒童聽兩遍,之後提筆在範讀特殊處理處做好標記。聽數遍後,兒童逐漸能捕捉到專家誦讀時雄渾豪邁的發音主旋律,當同時也關注到一些不同的處理節點。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這屬於高亢激昂;“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屬於平緩輕巧;“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又可以略顯低沉悲涼。隨後輕聲跟讀直至自由誦讀,兒童樂在其中的同時,課堂直逼無師自通的有效教學最佳境。

(5)聽賽課。播放音頻,傾聽多次後與原聲賽讀。此舉意在利用兒童好勝心理,在歷經一段時間的聽讀訓練後,以賽促進兒童朗誦古詩詞水平的提高。記得我們首先挑戰的'是著名錶演藝術家張家聲的誦讀作品,高起點帶來賽事的高潮迭起,促成高誦讀水平的形成。事先我們收集了張家聲的系列古詩詞誦讀作品,如: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作品都很短,但其完整和諧的音韻美,富有感染力的聲音質感都極具藝術魅力。賽前先介紹張家聲的朗誦藝術成就,這是在亮明挑戰對象;隨後播放他的原聲配樂音頻資料,這是“對手展示”;之後展開形式多樣的賽讀,可以是個人和專家賽,集體和專家賽,還可以邀請教師和專家賽。賽讀的結果是為了提升兒童的誦讀水平,因此不簡單評選一二三等獎,而是分項評獎:金嗓子獎,最佳表情獎,最佳體態語言獎,入情入境獎,勇氣可嘉獎……總之,每個參加的兒童都能在自己最為突出的優勢上獲獎。短篇福的現場賽,長篇幅的回家準備後專門找時間賽,以賽促練,以賽促進步,效果很明顯。更妙的是,賽後知不足,兒童會自覺地在聽讀訓練中標註專家誦讀的停頓,重音等技巧運用處,賽後自學訓練。問其故,答曰:屢戰屢勝,勝而不驕,君子有所不戰,戰必勝矣。

(6)聽譯課。播放音頻,按六步驟傾聽後,特別強調第3步,嘗試集體合作翻譯成白話。學習古詩詞,翻譯是必過的“坎”,也是教學難點。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變義,生僻字詞翻譯,視讀直譯……記得我們在中學學習古文時,最害怕的就是翻譯。然而參與聽讀試驗的兒童能比較輕鬆地參與集體翻譯,學習效果大為改觀。原來,翻譯之所以難,除了語法,詞性,句式組合等多方面古今差異造成困難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譯者否能準確斷句,合理歸併詞組,藉助漢語一脈相承的發展關聯,靠語感和用語習慣大致翻譯。示範朗讀中的標準停頓,邏輯重音設置,誦讀中的情感滲透等因素都能給聽者帶來啟發,輔助其“不求甚解”地粗鄙翻譯。例如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語言簡練,質樸自然,讀來琅琅上口,文中描繪的情節新奇趣味,能引人入勝。聽讀數遍後,我們在每一分句子的標點停頓處暫停,讓聽者即興翻譯分句。在互動中,兒童互相借鑑他人見解,你一言我一語熱烈討論,嘗試,翻譯成了趣味遊戲。兒童在好勝心,模仿特質,從眾心理的作用下普遍獲得成功體驗。此案試驗中,唯有“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成為翻譯難點,原來是兒童對於“秦,漢,魏晉”這樣的中國歷史發展脈絡瞭解欠缺。此時配合上教師適當講解以及材料中的註釋,也能解決。全篇通譯後,全班古文學習的信心大增!

(7)聽評課。播放音頻,按六步驟傾聽後,師生互動展開評議。古詩文的意味悠長,如果能借助聽讀的信息儲備,增加自由評議訓練,這無疑是教學的有效增值。特別是對國小高年級兒童進行辯證的思維訓練,闡述觀點以及批駁爭論的言語表達訓練,都是提升個體文化以及語文綜合素養的有益行為,也屬於教學的必須範疇。聽評課的側重點就在於“聽明白後思考,想清楚後發表”不但要能自圓其説,還可以與之辯駁,思維碰撞,引經據典,言語互動,以求共同進步。例如聽讀北宋學者周敦頤所作的一篇議論散文《愛蓮説》後,可以讓兒童談談自己所愛的“草木之花”。有的説愛荷花,因為它與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有的愛竹,兒童能自覺援引鄭板橋的《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有的同學認為愛牡丹不是錯,牡丹是“花之富貴者也”,很多家庭中就有牡丹圖;一些預習充分的同學則提出:愛什麼花是次要的,作者要通過愛蓮花表明作者的見解。這篇文章中的花都是人品質的代表,蓮花就是潔身自好的代表,也是作者自己的代表。我們認為,不管能説到這份上的兒童有幾多,哪怕有一人足矣。師生互動,教學相長,互相浸潤影響,我們追求的是課堂教學的整體有效性。

古詩詞拓展聽讀教學,教學有效麼?

聽讀古詩詞教學的優勢顯著。推崇古詩文教學,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蘇霍姆林斯基説:不怕學生做壞事,就怕學生不去做好事”。接觸古詩文經典,不管是聽讀還是視讀,本質就是好事。對兒童的終身發展而言,其優勢更是明顯可觀。

(1)拓展空間。聽讀古詩詞有益於兒童增廣見聞,開拓視野。著名學者錢理羣先生説: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矇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自然領悟經文中某些無法或無須言説的神韻,然後再一遍一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觀念,像釘子一樣地楔入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裏,實際上就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後老師再稍作解釋,要不厭其煩地點撥,孩子自然就懂了。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隨着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閲歷,是會不解自通的。真是至理名言。我們知道古典詩詞洋洋大觀,浩如煙海,璨如星河。我們也知道所實驗的“古詩詞拓展聽讀教學”不過是滄海一粟。但即便這樣,於個體,集體均已受益匪淺。它是課內教學的有益補充,能有效拓寬兒童的課外閲讀視野,通過“經典古詩文”這個渠道通往更為廣闊的國學,人文,藝術,美學,宗教,哲學的空間。

(2)變化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人的氣質變化要靠海量的閲讀和生活閲歷的累積。古典詩歌的閲讀正是氣質變化的重要因素。我們讓兒童聽讀這些篇章優美,語質絕佳,千古流傳的文本,它就能調整兒童的審美取向;我們推薦富有詩情畫意的文字讓兒童吟誦,記憶,自然能讓其性靈得以滋長,身心變得愉悦,審美品味得以提高。此外,聽讀經典古詩詞還能有效培養兒童的耐性與毅力,消除浮躁心態,這也是一種品性的陶冶。自古以來就是文以載道,經典的古詩文更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最好載體,藴含着兒童成長處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修之倫理。所以,聽讀,記憶,背誦這些經典古詩文,對孩子們的開放眼界,開拓胸懷、浩養正氣、培育品格等都極為有益,能有助於兒童的氣質變化。

(3)提升素養。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項評估報告:94.2%的家長和100%的老師認為背誦古詩文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有好處。因為古詩文在遣詞造句中講究平仄、對仗、韻律;古典詩詞的內容多樣,春、夏、秋、冬,寫景、詠物、抒情,應有盡有。讓兒童聽讀古詩詞,一方面可以培養語感,鍛鍊清晰、準確、流暢的誦讀表達,同時還可以積累大量經典的詞彙,豐富自身的語言表達,提升語文素養。此外,聽讀時的專著,記憶時的投入,翻譯時的思索,背誦時的喜悦,長期堅持的恆定精神,這些都有助於兒童的人格修養。古人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多聽讀古詩詞,能為兒童今後形成高雅風趣的談吐,妙筆生輝的寫作打下結實的基礎,切實為語文綜合素養提升服務。

(4)訓練記憶。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是不同步的。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一至三歲既有顯著的發展,幼兒期是人的記憶發展的黃金時期。到了兒童時期發展極快,13歲達到高峯。而國小高年級進行聽讀古詩詞實驗,正是因循了兒童記憶發展的規律,配合進行適當的提升型訓練,以期達成最佳效果。於兒童而言,這個階段大量的背誦記憶正是他們的強項,但也容易被其自身的惰性所掩蓋。所以,我們要通過聽讀這一獨特的方式來降低記憶難度,提升訓練效果,讓處在記憶黃金階段的兒童多背經典著作和篇目,多接受有效訓練,這將成為其終身的文化儲備。

(5)培養情操。經典古詩詞中藴含着豐富的愛國精神和儒家道德情操,聽讀有益於其高尚道德的養成。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曾對開展“古文誦讀”工程的試點校進行評估,報告指出:73.1%的家長和86.7%的老師認為背誦古詩文能夠起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88.7%的家長和96.7%的老師認為背誦古典詩文對孩子的個人修養和人格發育有好處。其實,誦讀也好,聽讀也罷,其對象──古詩文,正是我們苦苦找尋的文化根源,民族的歸屬,是每一個炎黃子孫光榮與自豪的最佳載體。讓兒童自小就紮根在本土文化的經典中,紮根於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學土壤中,這本身就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兒童徜徉於經典的聆聽,誦讀中,接受着傳統文化的薰陶,感染,在潛移默化之中吸收着古老的中華文明精髓,其一生都將受益。

衷心希望您和我們一起推行古詩詞拓展教學的聽讀實驗。讓兒童在聆聽詩詞韻律中親近母語,在誦讀的聲韻起伏中發展語言,在接觸經典中感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讓我們幫助兒童釋放雙耳,成為一個有根的中國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r6q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