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國小數學教學探究

國小數學教學探究

學生被動學習是傳統教學的弊端之一,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積極性得不到發揮,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學效益低下,怎樣促進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呢?首先想到學生是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內驅力,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習效率。

國小數學教學探究

一、 創設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定向,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

(一)、注重體現學生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避免把現成的理論知識搬上講台,首先設計問題,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多樣化的探究活動來完成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並在此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培養情感。例如,教學一年級的“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球的認識”,通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圓柱有什麼感受,你發現在哪些地方見過?)找一找(找身邊有沒有?)摸一摸、比一比(它們是上下兩個面一樣嗎?)玩一玩(玩圓柱,找發現)等活動讓學生即用眼又用手和腦,在用口,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思維意識得到培養。

(二)、重視自主確定解題策略,鼓勵算法多樣化

教師不急於教給學生算法,而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獨立去探索,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有機會展示個性,探索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錯誤是先導,是通過成功的階梯。學生犯錯的過程應看作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對待學生的學習錯誤,我們更多地把“錯誤”當成教育的敵人,“以至於不錯成了我們不懈的”追求。在實踐中則把重點放在分析錯因,制定對策上。這一點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把錯誤看成閃光的“火花”,若能善待寬容“錯誤”,則能激發學習興趣,激活創新思維,提高反思能力,為學生開闢出一片“新田地”

二、給學生留有廣闊的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機會。

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大量合作與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自由發展見解,學會傾聽意見,合理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為完善的認知狀態,獲取自主學習的成功。

(一)、自主探索得到多樣化的結果,成為豐厚的交流基礎。

如“在教學27-8時,首先讓學生分組操作,説想法,結果説出幾種不同的分法。第一種:從2捆中拿一捆拆開與7根合起來,先用17-8得9,9再加幾得19;第二種:從2捆中拿一捆拆開,先算10-8得2,再把2根和17根加起來是19根;第三種:先拿一捆拆開1根給7根合起來,即8-8得0,剩下19根是結果;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個個精神抖擻。教師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它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這是學生認知的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

當教師講的天花亂墜,學生聽的津津有味的課,未必是一堂好課,這種表面上“課堂流暢”可能把教師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藏了,把所經歷的曲折或最有意義的感性東西抽掉了,學生認為“我真苯”。不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形成,所以教師不僅要有範例,還應展示失敗和挫折,讓學生了解探索的艱辛。在交流中暴露思維過程,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訓練了思維,更重要的是能從中體驗到成功,如:教學“乘數是10”的口算,當學生列出5x10這個式子後,教師並不急於講解課本中的算法,而且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結果學生合作商量後想出,有的説將原題變成10x5,有的説5x1=5,直接在5的後面添上一個0,還有的説:先算5x9=45,再算45+5=50等多種不同的算法,這裏不但找到口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解決問題的愉悦,創造的潛能得以開發,同時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良好的情感體驗

按照新的教學理念,學生學習數學要能積極地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對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密切聯繫生活的素材,讓學生經歷操作實踐過程,通過合作交流,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事物的意識和興趣,感受數學的價值與作用。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由於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學生在家庭中接觸、使用人民幣的機會是很多的,對“元”、“角”、“分”、的基本票面的人民幣及其使用並不陌生,教學時,教師考慮到這些因素,教師大膽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購物活動遊戲中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去規範和加深對元、角、分的認識,及愛護人民幣的價值,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生活的需要。

四、培養學生自主性。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遊”。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着,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學生學習,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索,給學生一定條件和問題,讓他們各抒己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他們去合作、去創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具備了自主性才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和實踐性。

總之,在現實教育中,有一些教師進功即利,對待學生“拔苗助長”,急於求成,導致學生只能“守株待兔”,墨守陳規,沒有創新意識。教育面對着新一代,沒有創新的一代就是沒有希望的一代,沒有創新的民族就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作為教育工作者,教會學生知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塑造一個有創新意識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4m6e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