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染血的漢碑》課堂教學實錄

《染血的漢碑》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設想]

《染血的漢碑》課堂教學實錄

當集體研究式教學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已逐步進入一個成熟的階段。筆者卻以自己的目光剖析教改的現狀,發現曾經讓我們引以為豪的分組藝術、競爭機制等卻日益僵化。一些學生,尤其是高中生也對此產生了反感。在很多老師的眼裏,它們也成了純粹用於表演的作秀行為。

為此,筆者一直試圖尋找一種更合適的方式來激活課堂,調動學生。本課就是筆者所謂的“空白教學法”的一節探索課,現錄之如下,請各位同仁指正。

[具體操作]

第一環節:自學填補

(一)導課:同學們,都看過金庸先生的武俠名作《雪山飛狐》嗎?

(是學生熟悉的作品,為調動學生的興趣)

生:看過。

師:在小説的結尾處,胡斐和苗人鳳決鬥雪山之頂,苗人鳳剎那一個閃失,胡斐舉刀下劈,你能想象下面發生的故事嗎?金庸先生是沒有告訴我們的呀!

(霎時,學生爭論不休,有説劈下去的,因為父恨血仇;有説劈不下去的,因為若蘭之愛,總之,課堂氣氛比較良好。)

(老師順勢導入課文)

(二)、填充

師: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的空白值得我們去填充,尤其是閲讀文章的時候,要是我們將作者留給我們的空白填充好了,理解起來將會是另一番天地。下面我們學習著名作家李國文先生的小説《染血的漢碑》,請大家先聽錄音,然後思考。討論和填充以下三個空白,好嗎?

(老師一邊放錄音,一邊將三個問題寫在黑板上)

1、漢碑是如何奪回來的?想象當年發生的故事?

2、想象當年的顧康是怎樣的一個人?

3、填充肖林為什麼去S縣?在那裏發生了什麼事情?

(錄音放完後,讓學生討論、交流,然後彙報討論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們非常想了解的。)

(大體如下:1、當年日本人奪取中華民族的文物古蹟,漢碑就在其中,然後被以肖林老師為首的一個連發現了。為奪回漢碑與日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我們犧牲了好多的同志。戰鬥進入了白熱化,突然間肖林連長一下子從戰壕中躍出,追上抱着漢碑的一個日本兵,死死地與之爭奪。後來一羣日本兵也湧上來,用機關槍打得肖林連長渾身是血,而肖林連長卻死死地不放手,知道我軍戰士全部上來,消滅了日本兵。當我們的戰士將肖林連長和漢碑奪回來的時候,他那失去控制的鮮血點點滴滴地匯聚在碑刻的筆畫之中,成了這塊染血的漢碑。)

(同學們的想象非常的豐富。第二、三兩個奧賽小組還主動請纓,上台表演了當年的場景。投入、動情,也惟妙惟肖)

(2、顧康是肖林連長連裏的一名小兵,讀過幾年書,是一個文弱書生,打仗行軍的時候經常掉隊,有時苦了累了還會抹淚。但那一場爭奪漢碑的戰鬥中他表現得還是非常勇敢的,還受了傷。)

(3、肖林老師因年事已高,往往比較懷舊,尤其讓他難以割捨的是那片他曾經戰鬥過的土地。於是他去了S縣,想看看那塊曾經很貧瘠的土地上的善良的人們是否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於是他到了那裏,遺憾的是他看到了那裏仍然是滿目創痍。於是心痛的他與鄉親們談起了如何使山區脱貧的辦法。談話中,一些老人提到了當年不怕苦、不怕累、敢於創新的革命精神。有了這種革命精神,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於是鄉親們決定修一座英雄紀念碑,以求革命精神激發人們建設家園的熱情。在寫碑字的問題上,大家一致提議讓本鄉本土的顧康來寫。於是肖林老師主動要求,來京求字。)

説明:填充這三個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也是為揭示主題服務的。

第二環節:探究提升。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都很豐富,想象也非常合理。那麼綜觀全文幾次出現了漢碑?漢碑分別遭遇了什麼?説明了漢碑具有什麼樣的價值?

生:討論、交流、彙報結果。

(大體:三次。第一次血染漢碑;第二次被顧康之流糟蹋;説明漢碑不僅是一個歷史遺物,它還凝聚了革命戰士的鮮血,它更是一中民族精神和民族尊嚴的象徵。)

師:顧康現在是什麼樣一個人?肖林呢?二者比較説明了什麼?

(這裏用到了前面所填充到的空白。)

生:討論、交流、彙報結果。

(大體:顧康為了虛名而不惜折去漢碑幾十年的壽命,為了金錢不惜向自己的曾經的首長收錢,為了虛位而不去接自己的老領導。肖林一直保持着耿直的革命主義傳統,始終和人民保持血肉的聯繫。二者的對比説明了歷史發展到今天,很多人為了私利而喪失了革命的本色,忘記了革命傳統和曾經的苦難。)

説明:設計本題是想通過人物形象的對比,揭示文章主題。

第三環節:比較閲讀

師:(下發材料《哭泣的圓明園》)請同學們看材料、聽錄音,思考:

這兩篇文章的共同特點是什麼?主題方面的共同之處是什麼?

生:(聽錄音)討論、交流、彙報。

(大體:都是警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染血的漢碑》的主題是不要忘記革命傳統,《哭泣的圓明園》的主題是不要忘記過去的曾經的恥辱。)

師:現在我們來共同討論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留下來有沒有價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曾經的光榮和恥辱?

生:自由討論。

説明:這裏不需要固定的答案,只需讓學生明白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傳統也就夠了。

[教後總結]

本文試圖用“空白法”完善文本,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興趣。在課堂的操作過程中出現了邏輯不十分嚴密和拓展稍微偏離的不足。但課堂的整體氣氛還是非常不錯的,相對而言,筆者自以為是一次不錯的嘗試。

注:《哭泣的圓明園》附文:

一直以為圓明園是哭泣的。八國聯軍蹂躪着她的肌體,摧毀她的骨骼,沖天大火燃燒的是一個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樓的殘壁斷垣穿越百年的風雨永遠存在——佇立在西洋樓大水法的遺址前,我無法不感受圓明園的疼痛,感受一個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種切膚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圓明園。沒有人願意去,説是那麼遠又沒啥看的。我説我肯定要去的。

是陰悽悽的天,是冷颼颼的細雨和着秋風如刀子般的刮在臉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見一個人影兒。最後終於走到了那大水法遺址——儘管多少次從圖片從教科書中見過這遺址的照片,可當我立在蒼蒼的天空下,真實地面對這遍地的玉白石塊時,仍感到那來自心底的震撼!依舊華美——我撫摸那冰涼的玉石紋理;依舊精緻——那歐式拱門的曲線流暢又不羈;依舊貴族——斷碎的羅馬石柱在蒼天下筆直出一派偉岸和傲然。後來我就流淚了,好在四周沒有人。我沒有帶相機,但那些石塊石柱石雕連同那灰蒼蒼的天空一起烙在腦海,成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滅的壁畫。

十年後的今日,我説,再去圓明園。對我來説,去圓明園是一種憑弔,一種拜謁,甚至是一種提醒。説出這些我不怕別人説我矯情,我就是這樣想的。

進了圓明園,才發現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復存在,圓明園一片喧囂。柳綠桃紅藤紫滿目春色也罷,昔日皇族的休閒園址,也該咱平常百姓流連賞目;門票從五元漲到二十五元也罷,這遺址這偌大的園子要人管理也得養活自己。裝飾華麗的人力車左右纏着:去福海?去綺春園?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樓您哪!謝了您哪,我説,我就是想自個兒走走。

往前,沿着湖邊再往前,穿過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遺址,大水法遺址。

想不到的遺址這兒竟也有這許多的人!一羣系着紅領巾的孩子尖叫着互相擲石子;一羣看來是高中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兒在海宴堂遺址前高聲唱着“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幾位似幹部樣的人笑眯眯地擺好陣勢在鐫刻着“圓明園”字樣的石碑悽照相,那捧着相機的人説:“笑!笑啊!”這些人就腆着發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遺址前,就是那小時在書中看到的,十年前在那兒哭泣的五根大羅馬石柱那兒,一對情侶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

剎那,我有點不知所措。親吻示愛幹嗎到這大水法遺址前呢?在這樣殘破頹敗的亂石間,怎麼笑得出來?要唱歌蠻好去那桃紅柳綠的綺春園、長春園或泛舟福海啊!看着這羣在破碎的石塊遺址前歡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視那高高而殘破的羅馬廊柱,眼眶和心口就隱隱地疼起來。

歷史呢?恥辱呢?血性呢?

那些年,曾經圍繞這圓明園需要不需要重建有過爭論,結果是理智的人們理解了廢墟的價值,尊重了歷史留給我們的殘酷的真實,這片廢墟留下了。當時,我是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見到這麼多在廢墟上在遺址前歡笑嬉鬧的人羣,我有點懷疑留下來的必要了,在經歷了這麼多的歲月之後,眼前這般斷壁殘垣,還能提醒人們對一個多世紀前那場噩夢的記憶,那場中華民族的災難與奇恥大辱?!

該是來圓明園,天就要陰的。一陣沙塵撲面而來,豆大的雨點砸了下來,劈頭蓋臉。歡笑的人羣直往外衝。剩下我一人,靜靜地,在潔白的石塊上坐下,對着這大水法遺址,對着這華美殘破的羅馬石柱,和蒼天,和這些斷壁殘垣一起落淚哭泣……

以空白激發想象,點燃課堂

——教《染血的漢碑》

源於一箇中途休息的假期,無聊的我不喜歡抽煙,也不喜歡喝酒,就在百無聊賴中拿起了《當代西方文論》。突然,“接受美學”這一個槍眼的名詞躍如眼簾,無聊的我的狀態被好奇的心理擊退了。我便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原來讀者閲讀文本的過程就是讀者接受文本,並根據自己的社會閲歷、知識構成、審美修養等填充文本,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霎時,一種念頭湧如腦海:在日常教學中我何不利用文本中的.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同時,點燃有些乏味的課堂。於是就有了《染血的漢碑》的探索與實踐。

課堂的導入便以一個同學們都很熟悉和感興趣的武俠故事入手,讓學生明白空白的概念。同學們的興致比較高,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在具體授課過程中,筆者主要設計目的是突出漢碑自身的形象和價值,通過讓學生填充空白達到這一目的,同時將肖林這一形象凸現出來。填充顧康的形象是為了使之與當前的“自我”進行對比,漢碑的自身價值非凡的價值、變化的顧康和不變的肖林老師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可以映出文章的主題:歌頌老一輩革命者和人民羣眾保持血肉相聯的優秀傳統,鞭撻某些見利忘義,喪失革命者本色的人,警示人們不要忘記傳統和歷史。

誠然,授課的後半部分側重於人文關懷,引導學生學生正視歷史,關照現實,繼承傳統,屏棄不良,使整個“空白”課的有些“走樣”,但整個授課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欲還是比較強烈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作為一中嘗試,筆者以為獲得了初步的成功。

反思之,筆者以為,若要使“空白”教法真正活躍起來、使用起來,在空白問題的設置上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值性。一篇文章,尤其是小説,往往有很多懸念,可以説每一個懸念都是一個空白。倘若將全部的空白都留給學生去討論、去填充,同學們就會有疲於應付的感覺。學習或者是授課的本質應該是快樂的,是興趣盎然的,它不應該是一中負累。因此,我們在設置空白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價值或者是它的有效性。

二、趣味性。空白的設置或者可以説是空白教學法的嘗試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調動學生的參與欲,點燃課堂。因此,空白的設置應該注意到學生的興趣。當代心理學研究證明,興趣的客觀結果是促使體內激素分泌,從而刺激大腦皮層,活躍人的思維。當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能活躍課堂氣氛,形成教與學的和諧。趣味性的空白的設置要照顧到學生的人生體驗和知識構成,“投學生所好,教老師所教”應該是空白設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層次性。由於學生的個人體驗和知識構成所限制。很多的東西學生是不可能全然理解,並且文本中的空白也是行文的目的來限制的,它本身也包含層次的因素。因此,我們在設計空白問題時,不要一步到位,要在學生的無意識中有意識的設計空白。例如筆者在本文的設計過程中兩個空白問題的設計都是在學生的無意識中完成的。第一個問題是“漢碑是如何奪回來的?想象當年發生的故事。”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文本中能夠找到蛛絲馬跡,能夠給學生的想象提供良好的切入點,同時這個問題一箭雙鵰,既能體現漢碑的價值,又將肖林老師這一人物形象潛在地帶了出來。第三個空白問題的設置是一個綜合性的很強的問題,但在有第一個問題作鋪墊的前提下,自然也就化難為易了。(第三個問題是:填充肖林老師為什麼去S縣?在那裏發生了什麼事情?)

誠然,本課的授課多成中也出現了頗多的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筆者試圖從課堂內部機制上調動學生、激活課堂,自以為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在懇請各位同人批評指正的同時,也希望能拋磚引玉,喚起大家向課堂本身探究,以彌補只從外部激活課堂的做法,將課堂還給課堂本身,不斷地完善我們的集體研究是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6y4e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