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創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學案例與分析

創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學案例與分析

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自主性特別大。開學時學校發給我們六年級數學老師每人一本蘇教版數學第十一冊教材之後,一直到現在十二月份我們都是利用這唯一的參照本行進在課堂內外。沒有教師用書、沒有優秀教學設計、沒有掛圖、沒有幻燈片等教學參考資料,就連教室裏的投影儀、電視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也形同虛設,不是不好用,就是使用效果不佳(電視屏幕太小,不能照顧所有學生,後面幾排總有看不清楚的。)。因此唯有靠自己通讀教材與課程標準,深鑽教材,與同伴們切磋,再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才能進入課堂授課。可想而知,要想設計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案,又要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確實存在着一定的困難。因此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常常是在絞盡腦汁也想不到好方法卻又在不經意的時候順手拈來,讓人驚喜不已。

創造性使用教材的教學案例與分析

下面我把最近兩次自我感覺良好的教學案例片段拿出來與同行們切磋切磋:

一、本冊教材第五單元“認識比”,是學生初步認識比的開始。而教學新知識的第一堂課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關鍵,既讓學生樂學,又要學生學得輕鬆,在不知不覺中發現新知識,學懂新知識,應用新知識。

教材中例題一:媽媽早晨準備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2杯果汁和3杯牛奶圖),可以怎樣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我覺得課本這樣的設計一來與大多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不相符,一般的家庭只有2—3口人,一人一杯比較符合常規;二來攜帶這麼多杯子進課堂不方便,在講台上做完演示實驗後的果汁和牛奶會不太衞生,倒掉實屬浪費。於是改變了教材資源,採用了談話導入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拋出這一挑戰性的開放題:張老師要配製一種藥水,藥的成分佔2份,水的成分佔3份,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你會怎樣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學生思索片刻,開始有人發言了:藥的成分比水的成分少1份,水的成分比藥的成分多1份;藥的成分佔水的三分之二,水的成分佔藥的二分之三;藥的成分是水的三分之二,水的成分是藥的二分之三;有預習自學過的同學説水與藥的成分比是3?2,藥與水的成分比是2?3。“説得真好,”我由衷地讚美他們。後面説的“水與藥的成分比是3?2,藥與水的成分比是2?3”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內容“認識比”(板書課題)。中間兩點叫比號,讀作“比”,(示範比號的寫法與書寫要求,要與冒號相區別,學生在練習本上練習寫3?2、2?3)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後面的數叫做比的後項。你能準確地找到這兩個比的前項與後項以及各代表什麼數量嗎?很多同學舉起了手。

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我讓學生説説生活中常見的比。有説班上的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門與窗户數的比,燈與電風扇數量的比,比賽結果的比分……。對於比賽結果的比分是不是比,我請同學們繼續認真聽課,呆會再來判斷。張老師收集了兩個有趣的關於比的問題:①小明身高1?2,他爸爸身高178c,怎樣表示他們的身高比?②把一個圖形分成兩部分,使陰影部分的面積是空白部分的三分之一,怎樣表示陰影部分與空白部分的面積比?請幫忙解答。教室裏漸漸地有了交流與討論的聲音,一會兒有人説我知道了。我鼓勵同學們大膽彙報:學生説①中小明身高與爸爸身高單位不一致,不能直接寫比。要把單位轉化一下,變成相同的單位就可以寫比。小明與爸爸的身高比是120?178(c做單位)或1?2?1?78(做單位).②應該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陰影部分佔三份,空白部分只佔一份,陰影部分與空白部分的面積比是3?1。還可以怎樣説?交換兩個數量的位置同時交換比的前後項這樣説也行。看着①②,邊看邊想,全班同學一起説一説。

在新課的後面環節中,讓學生重點探討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先回顧除法與分數的關係,小組合作完成表格填寫。被除數相當於分子,除號相當於分數線,除數相當於分母,商相當於整個分數值。再將比納入得出三者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比的前項相當於被除數、分子,比號相當於除號、分數線,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數、分母,比值相當於商、分數值,這是聯繫;區別在於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一種數,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其中除法與分數都有一個什麼特殊規定,還有印象嗎?很快有人想到:除數、分母都不能為0。根據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你能想到比的什麼也不能為0?比的後項不能為0是比的一個特性,那比賽的比分如果是幾比0能否算作比呢?同學們一致認為不能,原因就是比的後項不能為0。因此比賽的比分與今天這節課認識的比在意義上有本質的不同:比賽的比分表示比賽雙方的結果誰輸誰贏或是平手;數學中的比是表示兩個數量相除。

二、教學第六單元例題三“林陽國小去年有24個班級,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一共有多少個班級?”我沒有象以往那樣由梯度練習引入,而是和同學們玩了個分數遊戲。

教室裏第二、三小組人數相等(都是6人),請第二小組的同學起立,第三小組前面的同學注意,起立人數是第二小組的1/2,應起立幾人?大家盯着第三小組前面慢慢地站起了三個人。我追問怎樣想的'?第二小組的1/2就是6的1/2,用6×1/2=3,所以三個人起立才對。我説非常正確,請第三小組後面的同學注意,起立人數是第二小組的1/3,應起立幾人?怎樣想?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肯定是2人……。我説沒錯,請第四小組後面的同學注意,起立的人站在第三小組的後面,使第三小組比第二小組多1/3,應起立幾人?怎樣想?經過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最後站了2人,就是第三小組比第二小組多6的1/3,用6×1/3=2(人)。以上游戲始終把第幾小組看作單位“1”?讓學生明確單位“1”始終是第二小組。遊戲之後再進行例三的教學,許多學生便能很順利地根據數量關係畫出線段圖,正確地進行列式計算了。

以上的案例片段之所以取得教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1教學是構建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這些教學資源是孩子們現年齡階段完全可以理解、領悟、處理的。這些教學資源也是建立在同學們已有數學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的新知拓展、延伸。整個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過程,它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教育教學規律。

2教學是基於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經歷的事物,積累的經驗往往是較好的教學活動材料,尤其是諸於實驗、遊戲活動更是人人樂於參與的源泉。有人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3教學構築在教師的厚積薄發之上。曾經有位上課上得好的老教師回答他人的提問,道出自己課上得好的原因,不是僅僅備課的幾十分鐘,而是用他的一生不停地備這堂課。確實以上的教學資料來自我平時的留心積累與頓悟,取之精華,去之糟粕,再進行合理改進,形成一套自我獨特的教學風格。

不妥之處,請各位同行及專家批評指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elj49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