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導學案的教學模式使用誤區分析

導學案的教學模式使用誤區分析

 篇一:

摘要:

導學案的教學模式使用誤區分析

從五個方面簡單闡述了導學案使用的誤區,以引起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導學案的注意。

關鍵詞:導學案;使用誤區;作用。

《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一書中強調:“我們反對教教材和學教材,主張把學習權還給學生。我們認為,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可學習能力總需要一個來源,這個來源只能是導學案,我們形象地將之比喻為渡船。”

導學案,是教師精心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創新的材料依據,從教師備課的角度看,編寫導學案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在創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導學案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由於設計和使用中存在的誤區,一些導學案正在由“學步車”變成“輪椅”。

一、學習目標缺乏導向性

很多導學案的編制忽視了學習目標的引領作用,學生不知道該掌握到什麼程度,再加之三維目標混淆,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更有甚者,導學案中的學習目標是抄襲、下載、拼湊而成的,出現了一些目標有而內容無,或內容有而目標無的怪現象。因此,學生無法依據學習目標展開自學,只能侷限在導學流程的內容中,步步亦趨,從起點上就出現了偏差。

 二、學習內容缺乏創新性

很多導學案的編制體現不出“用教材教”這一理念,完全就是“教教材”,導學內容針對的就是教材中的知識點,完全是你説一來我説一,你説二來我説二,沒有對教材的一點點創新,只是對教材的搬運和照抄。學生被教材和導學案中一片片瑣碎的知識點包圍,根本把握不了知識體系,無法從宏觀上認知和感悟,學了很長時間頭腦中也只是一些支離破碎的記憶,更談不上自主創新和發展,從“背教材”變成了“背導學案”。

三、學法指導缺乏科學性

很多導學案中的學法指導缺乏過程性和發展性,沒有體現出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沒有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千篇一律。有的是“看書某頁到某頁”,有的是“獨學幾分鐘,對學幾分鐘,羣學幾分鐘,展示幾分鐘”,有的是“第一步基礎知識,第二步能力提升,第三步展示提升”。從學法指導中看不出學科特色,也看不出內容差異,學生也只能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還只能“在摸索中前進”,找不到一條捷徑,只能被導學案牽着鼻子走。

  篇二:

摘要:

導學案作為高效課堂的路線圖和方向盤在課改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隨着高效課堂在全國的廣泛推廣,其使用越來越普遍。我校也嘗試把傳統的“教案”改為“學案”,用“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提高課堂實效。

 關鍵詞:導學案 課堂實效。

我們高中數學在實施這種教學模式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問題和誤區,而導學案的編寫與使用關係我校“高效課堂改革”的成敗。本人將導學案編寫和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做了一些反思和總結並提出了自己的一點見解。

導學案編寫應遵循的原則

1、課時化原則。

儘可能的將一課時的內容寫成一個學案。按課時內容確定導學案的內容編寫。這樣,有利於調控課時學習的知識量,加強授課的計劃性、針對性、時效性推進高效課堂。

2、問題化原則。

將教材中的知識點引入創設的材料情景(生活場景)或課堂活動中。設置的問題應由淺入深,既有利於學生打好基礎又能加強知識的拓展,強化與生活的聯繫,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3、方法化原則。

在學生讀書、思考、解答問題等環節的學習中,教師都要站到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以使能夠及時適時的點撥學

  篇三:

誤區一:重“顯性目標”,輕“隱性目標”。

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着重視“知識和能力”目標,輕視甚至忽視“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現象。前者為顯性目標,顯而易見;後者是隱性目標,滲透在平時的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運用之中,對知識的掌握之中,體現在師生交流、合作之中。

但是隱性目標的價值在於對學生的影響是恆久的。顯性目標固然有利於評價,具有導向作用,卻會束縛人的行為,導致機械性,而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潛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顯性目標起着干擾或促進的作用。

教師要善於挖掘知識與技能習得過程中的方法與情感因素,讓學生學會、會學、樂學,並最終實現創造性學習。

誤區二:重課前預設,輕課堂生成。

導學案是一個既有預設又要考慮生成的過程性開放性設計。所以在導學案設計中留出了課堂上師生交往互動和動態生成的空間。但是在教師使用導學案的過程中,往往受傳統教案觀念的影響,不考慮課堂上的的動態生成性,不進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情調查,以至於課堂出現生成時,教師顯得手足無措、難以應對或者無視生成、按部就班地執行預設的導學案。

在導學案的使用中,一方面要考慮導學案設計中那些開放性問題,有可能出現的多種生成性結果,做好相關的預設,以便在課堂上做到有備而來;另一方面,要靈活處理課堂上即時性生成。看那些是有效生成,那些是無效生成,那些可以再課堂上討論,那些可以在課後去研究。

誤區三:重導學案的使用,輕教材的使用。

導學案畢竟不能包攬學生課堂學習的一切內容,導學案設計問題的來源主要取決於對教材或其他教學文本內容的選擇,是“二次加工”的過程。很多情況下它不能脱離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而單獨存在,就像“導航儀”之於汽車一樣,單獨使用沒有意義。導學案一定要和文本結合。

筆記本、作業本可以和導學案、教材整合。現行的教科書上留出了很多的'空白,學生完全可以在旁邊做相關的標記、備註或者解讀等。這樣比單獨寫在筆記本上更能體現學習的過程性和情境性,更適合階段性學習反饋。

 誤區四:重導學案使用,輕導學案“再設計”。

導學案設計貫穿教與學的全程,除了課前的“預案”,還要體現在課中的“續案”以及課後的“補案”。所以,導學案的使用過程,實際上也是導學案的再設計。

這種再設計主要體現在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上的教學策略調整,基於課堂學情調查後的教學方案調整,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自主產生的問題設計,課堂學習評價反饋後的反思設計等等。這些往往被老師所忽略,由於缺乏“再設計”,使課堂學習進程不能有效推進,導致某些環節上出現低效或無效教學行為。

誤區五:重統一性評價,輕差異性評價導學案使用。

一方面要加強個別指導,一方面要組織好組內幫扶,尤其是在評價使用上要進行分層次評價。導學案應該給學生不同學生提供“自選式”的問題和達標訓練,學生只要完成相應層次的基本要求就可以。

誤區六:重“講”輕“學”、重“學”輕“導”。

在導學案使用和課堂學習中容易導致的兩個極端就是:重“講”輕“學”和重“學”輕“導”。導學案是高效課堂形態得以具體呈現的有效載體,所以高效課堂上如何理“活”與“實”、“放”與“收”的問題同樣體現在導學案使用上。

實際上解決重“講”輕“學”和重“學”輕“講”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好課堂上導學案使用中“活”與“實”、“放”與“收”的問題,解決好使用導學案的“度”的問題。“收”得過緊就成了傳統課堂上的包辦代替,把導學案當成了傳統教案。認為“導學案”設計的開放性問題,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太耽擱時間,總不如自己講效果好,忽視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忽視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是重“講”輕“學”。

“放”得過寬,就成了教師不作為的“放羊式”課堂,由於缺乏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學習處於自由散亂狀態,獨學迷失方向,合作缺乏目的,探究不能深入,拓展偏離主題,生成沒有價值,目標沒有達成等等一系列問題。年輕教師容易犯這種毛病。“以生為本”、“以學為本”是處理“收”與“放”、“活”與“實”關係的原則。

  篇四:

用學案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促進教師角色的轉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學案教學也容易走進一些誤區,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就影響學案教學的效果,甚至影響“以學論教”原則的實踐。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有些教師認為學生自主學習就得大量做題,所以在設計學案時,機械照搬課本內容,把教材內容簡單地編成一道道的習題,認為這就是“學案”。如果按這樣的“學案”進行教學,學生就容易去抄課本、死記硬背教學內容、簡單機械地尋找答案。

整堂課就成了師生對答案的過程,根本無法發揮“學案導學”的優勢,更談不上“以學論教”。編制學案的具體方式雖然可以多樣化,但是其原則一定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核心,要在指導學生學習上下工夫,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達到通過學習提升能力的作用。

把學習目標定位在教學目標。有些教師在編寫學案時,把教參上或其他資料上的教學目標照搬到學案上來充當學習目標。由於教學目標是針對教師的,不是圍繞學生學習確定的目標,所以課堂表面上是師生、生生互動,但實質是無效互動,沒有真正的學習目標,學生根本無法有效自學。學習目標應該是學生學習掌握本節課內容的指南針,是以學生髮展為出發點的。

學習目標的制定要關注學情,尊重學生的意見;在內容體系上要瞻前顧後,要把培養和發展能力放在首位。在具體設計時,除了要列舉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把握層次,還要將本節內容與各節、各章內容聯繫起來,構建起學科內容網絡;更要注重方法性、延展性的目標。此外,學習目標要具體、可操作、有層次,利於不同學生分別實現。三、自主學習等同於放任自流。有些教師認為“學案導學、交流展示、鞏固提升”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因此該講的也不講,該引導的也放給學生去。“死啃”,結果不僅效率低,而且出現了很多學習上的“死角”。“學案導學”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學習不等於教師完全放手,更不等於放任自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種主體地位要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才能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不能不管不問;學生討論時,教師要了解情況,掌握全局,及時參與、指導。

教師實施教學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1.把目標交代清楚。

2.教師一定要進行全班巡視,檢查學生的學案,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困難、疑惑和帶有共性的問題,及時指導和進行二次備課。

3.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

4.對學生學習中的困難、疑惑和帶有共性的問題,如果學生自己解決不了,教師必須講,而且要講明、講透,以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熱衷於互動交流。忽視了獨立的思考和自主訓練。很多學生在學案導學的課堂上,熱衷於互動交流,討論、辯論非常熱烈,學習氣氛也非常活躍,可是卻往往忽視獨立思考和進行自主訓練。在教學中必須強化學生獨立自研、自做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提升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把自學、自做與交流討論嚴格區分開來,先讓學生自學自查後,再進行討論交流。

2.強化多人次的板演展示,反饋學生思維與結果的準確性,用板演促進學生認真獨立的自研自做的習慣能力的培養。

3.對學案要收回認真查閲,從中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加以個別或整體的糾錯輔導。

4.要有階段性糾錯措施,促進每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訓練獨立學習的規範性,提升效率,實實在在地落實“學案導學”。

教師不批改學案。很多教師認為學案上的問題在課堂上已經解決,教師不需要再進行批改。其實,在課堂上仍然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不能及時在學案上做筆記,不能認真完成學案上的鞏固提升訓練。教師應定時或不定時檢查、批改一部分學生的學案,及時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補充教學。

標籤: 教學模式 學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7wmdp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