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數學課後反思(15篇)

數學課後反思(15篇)

數學課後反思1

眾所周知,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是從活生生的生活中來的。

數學課後反思(15篇)

在教學時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在小數除法中商的各數位的意義。反饋甲、乙商店牛奶的價格時,我把握好教學的基點,在反饋甲商店的牛奶價格後,就引導學生更多地去關注直接用豎式計算小數除法的方法,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然後在反饋乙商店牛奶的價格時,又讓全體學生都經歷探索小數除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不斷髮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覺得理解什麼、掌握什麼、運用什麼都不應該是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學生通過上這樣一節實踐活動課,使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數學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 。同時在學生出現兩種算法中,我還能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算法的優化,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在計算過程中,小數點的位置是關鍵,在教學中出現了學生不知道商究竟商到哪一位的現象,於是藉此機會在教學中就小數點的位置在哪兒進行學生辨論,或許這樣學生對小數點的位置確定會更全面、更深刻。但是關於“是先點上小數點,還是最後再點上小數點。”還可以通過小數的意義和計數單位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在讓學生討論如何計算11.5÷5時,如果有學生能夠用計數單位來解題,教師也應當給予肯定,11個1除以5就是把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個1還餘1,在商的個位上寫2,再把1跟十分位上的5合起來,就是15個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個十分之一,先在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在十分位上商3,所以商是2.3。在教學中就有一些學生表述的非常不錯。這節課的內容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商的小數點處理好了,對後面的學習至關重要。所以在課堂上我特別注意了一下幾點:1、整數除以整數,商是小數的計算題,學生容易遺忘商的小數點。2、商中間有零的除法掌握情況不太好,需要及時彌補。3、整數部分不夠商一要寫商零的道理。4、除不盡的時候一定要補零繼續除。

課堂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但我們寧要有缺陷的真實,不要虛假的完美!只有堅守誠信的數學教學,才能讓數學課堂流露出原有的本色,才能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真實的教師,真實的課堂,真實的數學和真實的自我。

數學課後反思2

本節課是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複習課第一節的內容,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什麼是方程?什麼是一元一次方程?什麼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體會從算式到方程是數學的一大進步;會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通過找相等關係列方程解決問題。方程的概念在國小階段已經出現過,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更高一個層次認識方程、運用方程呢?我的教學策略是:第一步,通過“設疑引讀”提出問題;第二步,通過幾個例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總結歸納出結論。先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

一、成功之處

(一)、能進行一題多變,引發學生的認知失衡。先向學生展現比較簡單的辨別一元一次方程;再進一步引出例題一和變式練習。並及時引出解方程的步驟,在學生找問題中理清解方程的思路,這一道題讓他們體會到解方程的實質,使他們認識到有進一步學習方程的必要性。

(二)、對學生進行了數學文化的滲透。方程的概念在國小已經出現過,七年級再次學習方程應該讓學生們更高一個層次認識方程,因此通過介紹字母表示未知數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層面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愛數學,展示數學的文化魅力。

(三):分層次設置練習題,逐步突破難點。七年級學生在解應用題時,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1)抓步住相等關係;(2)找出相等關係後不會列方程;(3)習慣用算術解法,對用代數方法分析應用題不適應。其中,第一個方面是主要的,解決了它,另兩個方面就都好解決了。今天主要是訓練學生解方程,方程會解了,再在下一節重點訓練學生找相等關係、列方程;其實本節是為下節作了很好的鋪墊。

(四)、營造了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本節課的數學從始至終,教室都是面帶笑容的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時給學生鼓勵與肯定,消除學生由國小升入國中因環境變化而引起的心理障礙,激活學生的思維,保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二、不足之處

(一)、最後的變式練習2、3的難度過高。因為這一問題屬於多解題,課前我考慮到這一題雖然有一點難度,主要是想激發優等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我沒有預料到會忽視其他學生。

(二)、教學容量偏大,本學課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後,設計了一組判斷題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進行辨析。課後我想到這節課的難點是怎樣解方程,應該淡化概念,如果刪去這道練習題就可以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練習解方程的方法了,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三)、對學生的情況不夠熟悉。因為我是剛接的這個班,所以我對許多學生叫不出名字,雖然課堂上還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學回答問題,但是課後仔細想來,做好中數學教學工作,不僅僅是教學內容設計上的銜接,而應該是多方位的銜接,其中就包括教師應儘快瞭解、熟悉學生,這樣可以幫助消除學生對陌生老師的許多不適應。

數學課後反思3

(1)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

高中數學教學應體現知識的來龍去脈,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數學模型,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可以更好的理解數學概念、結論的形成過程,體會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對於抽象數學概念的教學,要關注概念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克服機械記憶概念的學習方式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必須以確定學生主體地位為前提,教學過程中要發揚民主,要鼓勵學生質疑,提倡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閲讀自學等學習方式。對於教學中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儘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使學生切實體會到自主探索數學的規律和問題解決是學好數學的有效途徑

(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向量的數量積這一節新課標規定在2課時內完成2.3“平面向量的數量積”3小節的教學內容,為了貫徹新課標的精神,體現新課程理念,我們做了如下的調整:把“兩個向量的夾角”這個概念放到2.1.1“向量的概念”中講,把向量在軸上的正射影這個概念放到2.2“向量的分解與向量的座標運算”,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定義及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運算律到第一課時,把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性質及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座標運算與度量公式放到第二課時。

我感覺不足的有:

(1)教師應該如何準確的提出問題

在教學中,我提出問題,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定義中你認為應注意哪些問題?這個問題問的不夠具體,學生不知道給如何回答。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曾考慮過該如何問,只是沒有找到更合適的提問方法,能力有待加強。(2)教師如何把握“收”與“放”的問題

何時放手讓學生思考,何時教師引導學生,何時教師講授,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3)教師要點撥到位

在學生出現問題後,教師要及時點評加以總結,要重視思維的提升,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質

數學課後反思4

一、目標中指出要積累長短的經驗

長和短是相對而言的,是通過相互比較得出的,所以“比”這個能力和方法,一定要教給幼兒。但是整個活動中我都沒有很重視這個能力,在活動一開始,大家找自己位置這個環節,我將椅子拿起來把彩條進行了對比,粗略地讓幼兒感知了“比”這一方法。而後的動物(大象、兔子、長頸鹿)比較中,沒有具體的維度,只是用眼睛觀察發現,應該確定一個維度來比較,比如用尺或者繩子等,讓幼兒有一個量的感知,否則就沒有科學可言(現實中大象的耳朵比兔子還長呢)

二、材料準備上:

1.教師操作材料

(1)我事先準備的在魔術箱裏放了兩條長短不一的繩子,但是活動中發現短的那條繩子沒有放進去,只有一條長繩,當時有點無法收場。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改為變出一根繩子問問幼兒它是長是短,説長,再變出一根更長的繩子,再將兩根繩子進行比較,讓幼兒明白要通過“比”才能知道長短。在分長短食物的環節,我準備了兩個長短不一的盒子分別給長頸鹿爸爸和長頸鹿寶寶。可是也由於疏忽大意落在了教室裏,只能用兩個椅子代替,失去了原先的遊戲性和情境性

(2)比較長短這一技能上,還需要一個參照物(中間物),尺或者繩都可以替代,作為衡量長短的標準,而不能只是肉眼觀察

(3)對於小班幼兒,遊戲性、情境性要求很高,温暖活躍的氣氛也很重要,教師可在開始環節加點音樂,“今天動物園要進行比賽,內容是比長短,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先請小朋友們入場,按照我剛剛説的要求找到你們的位置啊”

2.幼兒操作材料

(1)長短不一的紙條在找好位置後,就顯得很多餘,無法再利用上,我覺得在找的時候就可以用貼的,撕下不乾膠,將自己的彩條貼在椅子上的彩條下面,這樣一來長短一目瞭然,就免去了後面有些幼兒拿着彩條不知道放哪兒時就一直拿在手上玩

(2)長短不一的食物,其分辨率也不是很高,我沒有拎出來先認識一下,而是讓大家直接就開始去分。我發現大多數幼兒都是隨便在放食物,根本沒有顧及它的長短。此環節教師應該要先將這些操作材料與幼兒認識清楚,讓幼兒弄懂了長短的食物,搞清了任務才去行動。

數學課後反思5

尺規作圖七年級才開始接觸的,有必要講清他的意圖,首先要強調直尺和刻度尺的不同,這樣在講畫一條線段與已知線段相等的時候,學生就會明白為什麼不能用尺子直接量出長度,而且也避免學生在以後的作圖中,還是習慣性的用到刻度尺進行測量。

而教盲生畫圖,我在課前就預設了各種困難,針對盲生動手能力差,學生差異性大的特點做好準備,分成小組,讓每個小組的小組長組織小組內學習。譬如有的盲生不會用尺子畫直線,主要存在問題是不懂得如何將尺子用手固定起來,固定起來之後如何沿着尺子的一邊畫直線,很多同學的手不知道是如何放在尺子上,例如用手按住的直尺的時候,手會擋住要畫直線的筆,如果手不按那麼多的話,很難將尺子固定住,所以我想下次教畫直線的時候,可能借三角板給學生,他們手抓的地方更大,可能更容易操作。而且膠紙都很難固定在膠版上,作圖對盲生的難度還是遠遠大於正常學生的。

尺規作圖,往往很枯燥。要牢牢記住畫圖的步驟,否則就畫不出你要的圖形。我反問了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但是通過本次尺規作圖的教學,學生對尺規作圖有了一個具體直觀的認識,我覺得效果很是不錯的。

數學課後反思6

《組合圖形》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基本圖形後的一節複習整理課,在這節課中我注重把握以下幾點。

一、創設問題情境,自主體驗

在新課開始,我則是在大屏幕上出示七巧板的基本圖形,然後演示將七巧板的基本圖形拼成一個小房子的形狀的運動過程。接着讓學生觀察後説一説感受。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認識了組合圖形,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出組合圖形這個概念。這樣的設計不但分散了難點,而且對下面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作了鋪墊。

 二、突出重點,自主探索。

在知識新授部分,首先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創造性地活用了教材,將書中的例題稍作了調整。多媒體出示少先隊隊旗,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根據對組合圖形的理解,大膽地猜測一下用什麼方法能求出它的面積,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所説的那樣,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允許學生思維的多樣化和思維的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由於每一種方法都是學生自己積極探索得出的,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完完全全地被調動起來了,這樣他們各個都很有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想法。我就趁熱打鐵,接着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畫一畫,折一折,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測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積來。於是學生在自己驗證這種方法時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悦,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彙報出許多方法時,體現瞭解題方法的個性化。然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進行方法的優化,選擇最好的方法解決問題,我們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原有的認識上,如果學生的思維停止不前,教學就失去了意義。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思維逐步發展的過程,要讓學生在眾多方法中學會比較、學會發現、學會反思,積極地進行揚棄,保留自己好的方面,捨棄不好的,並能從別人的方法中吸取好的方面,優化學生的思維,例如學生得到許多個性化解題方法後,我並沒有終止學生對問題的探索,而是充分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反思,重新構建自己的認識,選擇最優化方法。

三、實踐應用,關注應用性的數學。

在本節課的練習中,設計了許多與生活實際有關的問題,如求學校錦旗的面積、路邊標識牌的面積,游泳池的面積等等,這些問題無不讓學生深深地體驗到了數學問題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也深刻意識到了數學是源於生活而又用於生活的,同時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實用價值。

總之,本節課教學我不僅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由猜測到驗證這一過程的培養。在師生觀上實現了師生角色的徹底改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活動的操作者、觀察者、討論者、交流者,教師是活動的導演,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研究者,我認為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夠真正得到培養。

數學課後反思7

平移和旋轉是物體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學習這兩部分內容,將有助於學生了解變換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知他們的作用,並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觀念。教材將平移和旋轉安排在兩課時,本節課把它們安排在一節課上,目的是加強兩種變換的對比。這節課我做到以下幾點:

一、注重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物體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平移和旋轉的運動;讓學生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進行分類,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在解決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時,我從生活入手,呈現出常見的生活現象,如:教室門的開與關、電風扇的轉動、拉抽屜、鬧鐘指針的運動等,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的興趣便更加濃厚。同時讓學生藉助肢體動作表演進一步加深對平移和旋轉的感知。之後,又讓學生玩一玩含有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玩具,激發興趣,深化理解。學生在大量直觀形象的操作活動中較好的形成了概念。

二、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課的導入是動態出示學生喜聞樂見、親身經歷過的遊樂項目:旋轉木馬、摩天輪、太空火箭、青蛙跳,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在學生認識了平移和旋轉現象之後,我又啟發學生尋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如:司機開車轉動方向盤師旋轉;開抽屜是平移;拉拉鎖是平移;直升飛機的螺旋槳是旋轉;鐘錶上的針在旋轉等,巧妙的拉進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轉的特徵。實際教學中,我還藉助推拉窗户和拉窗簾的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了平移是物體整體的移動,平移過程中,物體的形狀、方向都不發生變化。

三、巧妙突破平移距離的難點。

判斷圖形在方格紙上開始位置至終止位置間的平移格數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學生常常為認為兩個圖形中間空了幾格,就是平移了幾格。新課程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對於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學生是很難想到只要去數某個部分移動的格數就可以了。因此,教學中,我將問題簡單化、具體化、層次化,設計了點的平移、線的平移再到簡單圖形的平移,很自然的把學生的注意引向了點的移動。發現: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格,只需看某個點移動了多少格。

在整個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協同研究,都讓學生自主完成,老師是以參與探索的身份出現,與學生一起研究,這樣,師生間建立的是平等、和諧、夥伴的關係。

數學課後反思8

教材分析

兩步乘法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的訓練目的,一方面是鞏固兩、三位數的乘法計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正確分析數量關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今後進一步解決較為複雜的問題奠定基礎。本節課的知識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會用表內乘法以及運用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呈現給學生一幅廣播體操表演的情景圖,圖下面小精靈明明提出的一個問題:3個方陣有多少人?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接着,顯示出學生收集數學信息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它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教學目標

1.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能從多個角度解決同一個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

3.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分析數量關係,能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

二、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學校開展運動會競賽圖片

1.課件出示學生練廣播操的三個方陣的主題圖,通過觀察畫面,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重點解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探究其它的解決策略

學生觀看圖片學生收集到的信息會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個方陣。學生可能提出每個方陣有多少人?兩個方陣有多少人?三個方陣有多少人?……學生觀察畫面,收集解決問題的信息數據,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預設:大部分學生都會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決方法:先求每個方陣有多少人,再求三個方陣有多少人。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交流解決策略。預設:學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幾種策略:①把三個方陣作為一個整體橫向看,先求三個方陣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熱愛體育運動的思想教育。學生彙報的時候教師及時演示課件,讓學生清楚看到方陣中的每行、每列。主題圖為學生創設愉悦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準備。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説清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考過程,發現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綜合算式。由於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三年級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很強。所以,在學生彙報方法的時候,教師及時演示動態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種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決問題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鞏固練習

四、總結全課

3.優化解題方法。

4.小結:

1.課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雞蛋問題,指導學生解決“一共有多少個雞蛋?”

2、讓學生解決練習二十三第1、4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比較這幾種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學生總結學生先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並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於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決方法也就不同,解決“一共有多少個”的方法可能會出現多種。

同一應用題,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識,就會找到不同的“思路”,並能從“多解”中通過“比較”,找到“巧解”。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做到先想後説,能完整、準確、有條理地説清楚解決問題的思路。思維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訓練,有利於規範學生有序嚴謹的思考過程,正確分析數量關係進一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練習題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並且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通過這道題引導學生利用學會的思維方式,掌握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全面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幫助學生初步應用分析、綜合的邏輯思維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板書設計

連乘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1個方陣有多少? 3個方陣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個方陣有多少人? 3個方陣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裏面的問題都是用紙條貼出來的)

教學反思

1.本節課我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為出發點,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從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所以整堂課,我始終貫穿着陽光國小舉行體育運動會這一主線,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利於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的理解。

2.加強小組合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從問題入手,找出需要的數學信息,然後進行獨立思考再小組探究,從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説説算式表示的實際意義,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再配合課件動態演示每種方法的每個步驟,從而讓學生在説算式的意義、説思路、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本節課中我覺得學生在分析數量關係,清晰地理清解題思路及用不同的解決辦法方面掌握得比較好。

3.本節課中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我也注重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在交流之前,我都會安排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有序思考的習慣——在交流時,説説你先求什麼?再求什麼?讓學生掌握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認真傾聽的習慣——在別人回答問題時,認真聽,這樣才會發現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

4.由於我本人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不是很強,課堂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我覺得自己的語言不夠精練,不時過於羅嗦。學生能説的問題,我總生怕他們不會,而“扶”得太多,沒做到“扶放結合”,有時還沒做到關注全體;課堂上我給學生的激勵語言還是比較少,該表揚時又忘了,沒能調動學生的情緒,這是我今後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節課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較紮實,學生也有些所獲,如果再讓我重新上這節課,在學生解答出第一種方法後,我會讓尋求到第二或第三種方法的學生自己上台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讓他們有個互相學習的機會,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題方法,同時還要提高自己課堂的駕奴能力。

數學課後反思9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了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之後,通過動手拼組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徵及圖形之間的一些關係。圖形的拼組是一節操作性很強的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參加活動親身體驗、合作交流來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

每次上新課時,我都格外用心,我喜歡學生接受新知識時表現出的新鮮,喜歡自己上新課時表現出的熱情。這兩天上了圖形的拼組,雖然圖形都是上學期所接觸過的,不過增加了一些動手操作的部分,學生似乎顯得更為活躍。一年級的學生太喜歡自主了,讓他們自己動手安排活動或是在老師指導下活動,他們的熱情度會比平時增加一倍,所以有時候我的課堂思路總像斷了線的風箏,我無法迴避他們激情充滿幻想的問題。為了更好的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一、複習回顧,探究發現。

二、動手操作,感悟新知。

三、鞏固練習,綜合運用。

四、總結,引入下節。

經過實際教學和反思之後,我覺得這節課有如下可取之處,也是自認為亮點的幾處:

1、新課伊始,帶領孩子們回顧已經認識的平面圖形,並讓孩子大聲地將他們叫出來,隨着各種圖形“蹦蹦跳跳”地進入,隨即也帶來了兩個問題。將孩子們的興趣調動起來的同時也將要解決的知識點拋了出來。可謂“巧妙”。

2、將教材重新調整,把作風車調到最後的綜合運用環節。這個做法來自於領導的大膽創新和對學情的準確把握。應該説直接受益的不僅是我的學生還有我。把這個環節放到最後,我們都是輕鬆的。當看到孩子們用他們靈巧的小手和我一起幾乎同步將風車做好時,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對教材的重組可謂“英明”。

3、課件發揮的巨大作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媒體對教學的強大推動力。看着可見孩子們學得高高興興的同時,看得是清清楚楚,那最後當然就是聽得明明白白。

4、 與孩子一起動手才能體諒孩子、學會等待。今天這節課我始終和孩子一起動手操作,所以對時間的把握、可能遇到問題的估測就都做到了心中有數,我不止一次地説:“老師等你!”感覺整堂課的環節還是較為清晰的,比較適合孩子的學習節奏。

數學課後反思10

今天上了《圓柱的體積》一課,覺得比以前上得輕鬆,回到辦公室細細品味上課的過程,頗有幾分感受:

在本課中,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情境—“圓柱的體積該怎麼求?”時,能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根據已有的知識作出 “轉化”的判斷。當然,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表達得不是很清晰。但學生的這些都是有價值的。這些“猜想”閃爍着學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學生的創造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利用已切開的圓柱體教具進行驗證,在討論聲中,學生獲得了真知。可見,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創造熱情並給以科學探究方法的引導,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在這點上,我對學生的探究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節課再次讓我知道了,相信學生的創造力是我們設計教法的前提。

在引導學生解決“粉筆的體積”等這個問題時,課堂上有學生把它當作圓柱體積來求,提出:“誤差這麼小,是可行的。”而且那位學生要求的僅是一個大約的數值,所以用這種方法可以。但這種計算粉筆體積的方法可行嗎?如果我不提出疑義,也不加以説明,就會給學生造成“圓台的體積可以用這兩種方法來計算”的錯誤認識,對學生的後續學習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我就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使學生髮現平面圖形中的一些規律照搬到立體圖形中有時會行不通,懂得知識並非一成不變的,有其發展性,初步理解三維空間物體與二維平面圖形的聯繫與區別,為進一步學習積累經驗。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雖不能很快獲得結論性的知識,但卻嘗試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增進了情感體驗。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創造性,又保證了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就學生的發展而言,誰能説讓學生經歷這樣探究的過程,不也比獲得現成的結論更富有積極的意義?

數學課後反思11

教學目標

1、系統整理與乘法有關的知識,熟練運用2~5的乘法口訣解決實際問題。

2、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系統整理複習一、二單元的乘法知識。

2、用乘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體會解題方法多樣性和最優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孩子們:今天我們來到了一個新教室上課,猜猜為什麼要到這來上課呢?這是因為今天我們要參觀一個節日廣場。十月一日是什麼節日?國慶節的時候到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有一個節日廣場更是熱鬧非凡。想去看看嗎?

二、整理複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仔細觀察:圖上畫些什麼?有一個老朋友他也來到了節日廣場,他是誰?智慧爺爺説了什麼?

1、 整理複習乘法知識。

(1) 什麼是乘法?怎樣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舉例説明。老師也想了一個算式:a+a+a+a,能改成乘法算式嗎?你怎麼想的?

(2)乘法算式的得數叫什麼?(積)那求積用什麼法?(乘法)求和呢?求差呢?求商呢?(3)你是怎樣算出乘法算式的積的?乘法口訣熟嗎?開火車對口訣。

(3)有個同學在計算4×6=?一時忘了乘法口訣了,該怎麼辦呢?4×6表示什麼意思?它們的樣子不一樣,意思卻完全一樣,結果也一樣。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觀察第一幅圖。你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

生:氣球每束有8個,4束一共有多少個?

4×8=32(個)

生:一共有多少盆花?

師:這些花分幾部分?(2部分:外面的和裏面的)怎麼算?

先算外面的:每種顏色有8盆,有4種顏色,一共有多少盆?4×8=32(盆)

再裏面的花:3×4=12(盆)

最後算一共有多少盆花:32+12=44(盆)

(2)觀察第二幅圖。

生1:每列有3個人,有6列,一共多少人?3×6=18(人)

生2:每排有6人,有3排,一共有多少人?

生3:穿每種顏色的衣服有6人,有3種顏色,一共多少人?

觀察同一幅圖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最後的結果應該是一樣的。

旁邊看跳舞的小朋友也想來跳舞?可以怎麼算呢?

生:3×6+5=33 這個算式還可以寫成什麼?生:4×6-1=33説説你怎麼想的?

(3)請你來當小老師提問。生解答。

生:照相的每組有4人,3組有幾個人?4×3=12(人)

(4)請你在本子上提一個問題,並解答。

3、小結。

今天你在節日廣場玩得高興嗎?學到了什麼?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得知道什麼?解決乘法問題的2個數學信息之間必須有什麼關係?(是幾個幾的關係。)

課後自評

這節課是一、二單元的整理複習課,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有2個:一個是對乘法知識的系統整理,一個是運用乘法知識實際解決問題。在複習乘法知識時,主要抓住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乘法口訣這幾部分知識。在解決問題這一部分,主要通過第一幅圖解決簡單的乘法問題和較為複雜的問題。第二幅圖解決觀察同一幅圖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第三、四幅圖請學生來當老師,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最後學生在作業本上自己提問解決問題。

上完課後,我發現自己語言還需要錘鍊,更精煉些,提問更準確些。在處理學生解決問題時,時間的調配還掌握得不夠好,對於簡單問題應該很快的一筆帶過。把精力重點放在解決複雜問題,解決學生思維的爭議點,學生的出錯的地方。

數學課後反思12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於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本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並瞭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1.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

我個人認為本課的重點就應該是讓學生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並能夠會在具體的情境中能夠靈活應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付錢、找錢、換錢能實際問題。而這些本領的獲得更多的需要學生自己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

所以在上課時,我採取了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來認識人民幣。因為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學生並非是一張白紙,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是先讓學生自己來説一説對人民幣有哪些認識。通過交流了解到其實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有的甚至已經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礎上我就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來介紹自己認識的人民幣,而課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幣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了,我就讓學生看了一下,瞭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讓學生來介紹市面上流通較多的版本。學生介紹的很好,不僅能説出看到人民幣上的數字和單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還能説出為了防偽上面還有水印,還可以怎樣來識別真幣和假幣等等。

學生在介紹的時候很積極主動,儘管他們介紹的內容有的甚至與本課無關,但是內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還不瞭解的,讓學生來唱主角,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也體現了教學相長。

2.可以發揮小組活動的優勢,解決問題。

做一做中有一個練習是給學生3種人民幣,問學生拿出5角,可以怎樣拿?這道題的方法不止一種,而學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換成5個1角和幾個2角,不明白題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這裏我就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然後再和同桌交流,最後到4人小組裏説一説,那樣效果會好一些的,讓學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讓學生養成一種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後,再和其他同學交流,可以比較自己的答案和別人不同的地方,獲得更多的方法,以開拓自己的思路。最後全班總結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對於這樣有一定難度的題目,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啟發,豐富了課堂活動的形式,也能起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不能怪學生的。

數學課後反思13

教材分析:

本節課在二次函數y=ax2和y=ax2+c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y=a(x-h)2和y=a(x-h)2+k的圖象,並探索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各自性質。旨在全面掌握所有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變化情況。同時對二次函數的研究,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先從y=x2開始,然後是y=ax2,y=ax2+c,最後是y=a(x-h)2,y=a(x-h)2+k,y=ax2+bx+c。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體會建立二次函數對稱軸和頂點座標公式的必要性。

教學片段:

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引入的。

[師] y=3x2的圖象有何特點?

[生]很快能説出函數圖象以及相關的性質。

[師]y=3x2+5的圖象有何特點? y=3x2+5和y=3x2的圖象有何關係?

此處的安排是為了讓學生明確加上5會使函數圖象向上平移5個單位,為本節教學y=a(x-h)2和y=a(x-h)2+k的位置關係埋下伏筆。當然在前一節課已經讓學生明確了y=ax2和y=ax2+c的位置關係。並告訴學生口訣上加下減,位變形不變。

[師]y=3x2-6x+5的圖象與y=3x2有何關係?

[生]猜想:向上平移5個單位,向左右平移6個單位。

[師]到底向左還是向右?或者是否就是我們所想的這樣先向上平移5個單位,向左右平移6個單位?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二次函數y=ax2+bx+c的圖象(板書課題)

教師和學生一起對y=3x2-6x+5進行配方化為y=3(x-1)2+2的形式。

此處的處理感覺很不自然,但是從y=3x2-6x+5再引出新課這一作法又讓我不捨得放棄,希望行家提出好的過渡方法。

[師]研究y=3(x-1)2+2的圖象比較複雜,你準備先研究什麼函數的圖象?

[生]可以先研究y=3(x-1)2的圖象。

前面複習過y=ax2和y=ax2+c的位置關係,而且經過課題學習學生已經學會了把複雜問題通過先簡單化的這一學習方式。

讓學生完成課本P46的表格。

在校對答案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先讓校對3x2的值,然後再填寫3(x-1)2的值,但並不是全部校對,在回答到x=-1時,y=12時,停頓。讓學生不急着給出下面的答案,先讓學生思考從表格中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快的發現第三排的值剛好是把第二排的值向右平移一個單位。由此猜想當x=0時,y=3。然後引導學生驗算。發現剛好相等。繼續完成表格的第三排的函數值,發現都有相同的特點。

此處的設計是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從表格裏發現函數圖象的平移。

[師]根據表格所提供的座標,大家去猜想y=3(x-1)2與y=3x2的圖象有何關係?

[生]猜想:把y=3x2圖象向右平移一個單位就可以得到y=3(x-1)2的函數圖象。

[師]請大家根據表格所提供的座標描點、連線,完成y=3(x-1)2的函數圖象。看與我們的猜想是否一樣。

通過學生的描點、連線、並觀察發現確實符合自己的猜想。經歷這樣的研究過程學生能形成較為深刻的印象。

教師進行對比教學。繼續研究了y=3(x+1)2與y=3x2的圖象位置關係。進而研究他們的圖象的性質,然後再研究了y=3(x-1)2+2與y=3x2和y=3(x-1)2三者的聯繫和區別。總結出口訣上左加下右減,位變形不變便於學生記憶。

反思:

函數的教學,尤其是二次函數是學生普遍感覺較為抽象難懂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多動手畫圖象,加深學生對函數圖象的瞭解,加深他們對函數性質的瞭解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函數圖象和性質的探索中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本節中通過表格上函數值的變化讓學生猜想函數圖象的位置變化,給學生留下較深刻的印象。然後加以口訣的形式,學生普遍能較好的掌握圖象的平移規律。

數學課後反思14

今年三月份參加市骨幹教師培訓時,史紅桃老師帶領我們數學班學員開展《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專題研修,先由兩位老師講《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之後老師們互相交流評議。大家都覺得小數概念的引入不夠理想。回來後我也積極進行了探索,覺得以名字引入效果較好。

教學內容:

義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七冊P117—118的例1、例2及相關的“做一做”。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小數,體會小數的含義;初步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法。

2.通過自學嘗試、合作討論的形式展開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3.注意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具準備:

1.教具:投影儀、若干明膠片、米尺;

2.學具:仿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人民幣學具若干,直尺一把。

案例分析:

1.複習鋪墊,啟發思維。

⑴説一説以下各圖陰影部分用什麼分數表示。(出示陰影圖)

⑵1米=()分米1分米=()釐米1元=()角

評析:複習分數的知識,為蒐集、準備有效的信息,誘發知識間的正遷移,溝通分數與小數之間的內在聯繫,做好鋪墊。

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你在家時媽媽怎麼喊你?(小名××),在學校大家又怎麼喊你呢?那你有幾個名字?(兩個)同學們,在我們的數學王國裏也有像×××同學這樣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數學王國裏的新“朋友”,板書課題:小數。

評析:聯繫學生的實際,由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出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幾乎每一位學生在家中都有小名,因此,引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全體學生都踴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真實性和現實感。

3.認識小數。

(1)教師出示1米長的尺子,問: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用分數表示,應是多少米?(板書1/10米)。在生活中為了便於使用,又把1/10米,寫成0.1米(板書)讀作零點一米。就像×××同學,你在家媽媽叫你××,在學校大家又叫×××一樣,實際上還是同一個你。

評析:由直觀引入小數的概念,讓學生認識到小數產生於生活之中

(2)自學嘗試,分組討論。如果是5分米,你能不能用與上題相同的方法説一説?學生思考後分組討論,各組組長召集小組同學討論,並推選出代表説一説本組的想法,通過全班討論,引導學生學會説“5分米,用米作單位,用分數表示是5/10米,用小數表示是0.5米”。

評析:學生的嘗試,不僅僅是對小數的進一步認識,更重要的是學生運用數學思維的一次再創造行為,讓學生主動地探索,類推出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希望大家予以指導!

數學課後反思15

孩子從小就富有強大的想象力,他們的想象空間是大人所不能及的,經常會有天馬行空的創意和想法,尤其在孩子三歲的時候。這個時候,大人不要限制和束縛孩子的想象力,不要對孩子的想象力加以評論和判定。最為教師要多多鼓勵孩子的想象力,要豐富孩子的想象力,這樣才能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財富。我執教的數學活動《蠟筆拼圖》就很好地體現了孩子們極強的想象能力。

上課前,我仔細閲讀了數學指導綱要,其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我們知道蠟筆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物品,也是小朋友很喜歡玩的東西,本次活動就是利用身邊的非常熟悉的蠟筆來拼圖,再進行點數,表現各種不同的形狀,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體驗到用蠟筆拼圖的樂趣。

在課上,我發現在幼兒實際的拼搭過程中,幼兒都能數出一共用了幾根蠟筆,而且能創造不同的形狀,比如軒軒拼出了三角形,鑫鑫拼出了小房子(三角形和正方形組合),亞倫拼出了小汽車(組合圖形),幼兒都十分有創意,沒有侷限在我示範的幾個圖形中。當我提問幼兒“你的圖形寶寶用了幾根蠟筆”時,幼兒都能通過點數來回答,(按照正確的數數量的方法),並且答案都正確。但在《幼兒畫冊》的作業中,由於蠟筆頭有的沒有畫出來,幼兒很自然地數了點子二沒有數蠟筆,導致結果的錯誤,對於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在幼兒進行作業操作前對幼兒説明這一情況,讓幼兒點數蠟筆的根數,不要只看蠟筆頭,加強引導,避免錯誤的發生,使活動的效果更好。

整個活動過程非常活躍,幼兒都能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都能在輕鬆愉快地氣氛中操作、學習,動手操作方面都能認真對待,獨立並出色地用蠟筆拼出不同的形狀,體驗用蠟筆拼圖的樂趣,從而獲取多方面的新知識。活動開始時,幼兒一看見蠟筆就十分興奮,當我示範用蠟筆拼出各種形狀時幼兒都高興地拍起了手來,表示十分喜愛。

標籤: 數學課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l62l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