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課堂上的三個尷尬

課堂上的三個尷尬

在落實新課標的過程中,音樂新課程也和其它學科一起走進了學校,步入課堂。很多音樂老師在音樂課堂上舉行“小小音樂會”,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審美體驗渠道,但是“小小音樂會”是重結果還是重過程,教師如何參與、參與的程度如何,音樂知識、識譜還要不要了。教師對新理念要有深刻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否則就會遭遇“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的尷尬。

課堂上的三個尷尬

尷尬一:做秀

音樂教育要喚起人人生來具有的音樂本能。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通過提供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有些教師在上課、尤其是在上公開課時,為了追求課堂完美展現,事先為學生策劃演出程序、節目編排、場地佈置、選擇節目服裝等等,忙得焦頭爛額。整節課,學生在教師預先安排的條條框框中表演所謂的“完美”,咋看好像氣氛活躍,條理清晰,有條不紊。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學生像是教師手中的木偶。

新課標告訴我們音樂學科具有不同於其它學科的特徵,它本身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學習方式——體驗的方式,大膽放手,相信學生中藴藏着極大的潛力,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實踐。讓學生全方位的、全身心的參與,親自、主動、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對音樂真正理解和把握。教師只要擇機恰當幫扶,

對個別小組,個別學生編演排練中遇到的困難及時給予幫助。例如:提供排練場地、修改樂譜、聲樂訓練、演奏技術指導、策劃中提出的合理建議、必要的伴奏、及時的評價等。

尷尬二:忘本

音樂的本質是審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並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習最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技能技巧。課堂“音樂會”是一種綜合藝術實踐課,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育行為。如果教師對課堂“音樂會”的認識有所偏差。課堂“音樂會”就會盲目的、隨意的、膚淺的侷限於表面的活動,例如在教學《可愛的家》第一課時時,授課教師先簡單的讓學生欣賞跟唱了四遍,接着教師進行費勁心機設計的以家為主題的“音樂會”,整個環節以小品《家》為主線,從中穿插了配樂詩朗誦、歌伴舞、情景模擬等表面形式。卻忽視了引導學生從本課歌曲《可愛的家》音樂要素入手,(節奏、旋律、音色、和聲、力度、速度等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體會樂曲的魅力。

從以上的課例中我們能夠理解,授課教師的本意是想把新的理念帶進課堂,但卻步入了另一個誤區。新課程強調音樂審美體驗,淡化雙基教學,但不是不要雙基,而是應該正確看待兩者的關係。首先要確立以審美體驗為主,音樂知識技能為審美體驗服務的觀點,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應滲透在音樂審美體驗中。

尷尬三:“爛”媒

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手段,能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立體化。它的合理使用,可以將悦耳的聲音、優美的'畫面完美地融為一體,使學生從音樂中欣賞到美、感受到美;啟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使學生的感受和理解,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美好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合理的使用多媒體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上公開課時,一種情況是將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做成動畫,牽強附會地使用課件,變成了機械操作,這樣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還適得其反,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忽略了人的個性化。還有一種就是花了大量的時間製作了多媒體動畫,在上課時沒有充分的利用,把它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像是風吹山頭,收效甚微。

啟示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去掉課堂教學中的浮華,還課堂教學以真實面目。

標籤: 課堂 尷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r6dv9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