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哲學 >

論《西方哲學史》教學中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論文

論《西方哲學史》教學中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論文

關鍵詞:西方哲學史; 工匠精神; 培養;

論《西方哲學史》教學中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論文

Abstract:At pres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 which sets forth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and cultivating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we can cultivate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terms of the free spirit of unifying the truth, the goodness and the beauty, the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and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of innovation.

Keyword: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craftsmanship spirit; cultivation;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經濟轉型升級不斷推進, 我們要從製造業大國轉變成製造業強國, 要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這對“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培養提出了要求。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的體現, 是從業者在職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職業理念和精神追求, 最終反映了從業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工匠精神”不能僅僅侷限在相關行業或職業上, 在高校的教育、教學不斷進行深刻轉型的背景下, 高校要更加重視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哲學, 特別是西方哲學, 是一門“愛智慧”的學問, 是“關於人的存在方式及其與世界關係的反思”[1]1, 關注的是人類的思維和精神的產生、發展、不斷成熟的過程, 學習西方哲學也就是沿着人類思維的曲折歷程重新走過一遍, 完成某種精神上的再生的過程。在《西方哲學史》的教學中, 除了基本範疇、觀點體系、流派人物等識記性知識的傳授, 更重要的是要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理解西方哲學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西方文明的氣質、文化內涵、精神理念等, 以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 塑造多樣的思維方式, 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素養。這其中所涉及的價值觀念和精神理念, 與由真善美相統一的自由精神、執着而超越的敬業精神、鋭意進取的創新精神等構成的工匠精神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在《西方哲學史》課程的教學中, 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大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養。

一、培養工匠精神首先要培養一種真善美相統一的自由精神

黑格爾在談到西方哲學的基本精神時説:“哲學本身正是人的精神的故鄉;我們在哲學裏所從事的, 乃是思想, 乃是我們內在的東西, 乃是擺脱一切特殊性的自由精神。”[2]159自由也是亞里斯多德關於哲學產生的三個條件之一。由此可見, 自由精神是西方哲學的最基本的精神, 哲學對人與世界之間關係的反思就是一種自由的理性思維。所以在《西方哲學史》教學中, 要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首先就是要培養一種自由的精神, 而這種自由是真善美的統一。

工匠精神的真就是要看到技術的背後是對客觀事物的客觀規律的自覺或不自覺的認識和利用。高明的工匠, 嫻熟的技術只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對技術背後的原理、理論、規律的掌握, 既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對技術掌握才會從自在狀態走向自為狀態, 才能不斷地根據具體情況和時代變化改進技術和創新技術, 使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從基於經驗的小技巧走向有科學根據的現代技術, 從單一的技術走向面向大系統的集成技術。所以對技藝的磨練和追求, 最終會走向求真的境界, 看到技術後面的科學真理。這也是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所説的“臣之所好者道也, 進乎技矣”的道理。對於大學生而言, 求真的精神體現在學習上就是求真務實的精神, 對於知識的追求要有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的謙虛態度, 同時對知識的探索既要知其然, 也要知其所以然。而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 要有陳寅恪先生所説的“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做大學問、真學問, 腳踏實地, 甘坐冷板凳, 務求有自己的創見。

工匠的工作是與個人和人類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從而讓平常的工作和更高、更大的目標聯繫起來, 被賦予更豐富的意義。工匠的工作不是單調重複的、令人厭煩的、只與物打交道的勞作, 他們創造的每一個產品都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 為社會創造價值, 產品質量越優異, 產品的效用就越大, 為他人提供的滿足程度就越高, 其勞動在社會中的意義就越大, 對社會進步的貢獻就越大, 工匠們本身的存在價值就越能凸顯。而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使社會不斷變得更美好, 就是一種對他人的善, 對社會的善。這就是作為自由精神的工匠精神裏的善的方面。《西方哲學史》的教學也會涉及對善的講授, 但這個善更多的是從作為世界最高的本質或主要從抽象的倫理道德方面而言的。對於大學生, 更加重要的要培養他們從個人的學習和生活中體會和追求善的境界。例如, 要正確認識個人的學習與社會、國家的密切關係, 端正學習的目的和態度, 學好專業知識, 為他人創造價值, 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平時在生活中要做一個積極向上, 充滿正能量的人, “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 自覺抵制社會上的不良風氣, 大力弘揚浩然正氣, 培養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礎上所達到的更高境界。作為工匠精神體現的工匠的生產不僅僅是作為物的產品的生產, 也不僅是技術的流程, 從更高的層面來講應該是一種藝術, 要把物的生產當成是一件藝術品的創作過程, 而這就是一種美的創造。把產品當成藝術品, 體現了工匠對自己作品的熱愛, 可以體驗到自己生活中健康、積極、和諧的內容和形式, 肯定了自己的本質的豐富性和創造性, 也只有這樣才能在產品的質量上不斷地精益求精, 在技藝上精雕細琢, 生產出越來越美好的產品, 從而也讓社會越來越美好。在《西方哲學史》的教學中, 一方面可以從哲學的層面讓學生了解作為理念的美的概念, 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審美意識包括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等, 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發現美, 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創造美, 做一個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的美好的人, 過一種外環境和內環境都美好的生活。

能實現三者的和諧統一就是達到了一種自由的境界。這時, 工匠的勞作和產品製造本身已經不是目的, 而是人成為了目的, 這時辛苦的勞作不復是讓人無法忍受, 讓人避之不及的煎熬, 而是一個讓人嚮往, 令人陶醉的美的創造過程, 是一個為社會創造價值, 實現人生意義的過程, 是人的體力、智力、情感的解放的過程, 從而達到自由、全面的發展。《西方哲學史》教學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求真、向善、愛美的自由的人, 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與統一, 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

二、培養工匠精神要培養一種執着而超越的敬業精神

執着的敬業精神是工匠精神培養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經常説, 發乎於心, 踐之以行, 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熱愛、珍惜乃至崇敬自己所從事的事業, 才能夠靜下心來, 耐住性子, 堅持不懈, 產生巨大而持久的激情和動力, 全神貫注做好自己的事業。當全力以赴專注做好一件事, 並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事業中時, 就會領悟到自己從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價值和意義, 感受到自己事業的偉大和非凡的成就感。這種敬業精神也是一份來自於對事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 是一種超越了物質和個人層面的擔當。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固然是個人生存發展的基礎, 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但工作不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和賺取利潤的方式。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看, 每個人的工作和每個行業的發展都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需要每一個人把工作當作事業用心來做, 通過卓越的產品和優異的服務來為社會和國家創造價值, 而絕不能僅僅從物質效益層面和局部的私利出發粗製濫造, 以次充好, 用投機取巧的手段謀取短期利益, 導致浪費資源, 留下隱患, 給整個社會造成風險。所以在工匠精神中培養一種超越的敬業精神, 是個人履行工作職責的需要, 更是對事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和擔當。

對大學生而言, 工匠精神中的敬業精神就是對學習的執着和對知識的敬畏。對學習的執着就是要明確學習的目的, 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利用合理的學習手段堅持不懈, 持之以恆最終有所收穫達成自己的目標。對知識的敬畏就是在追求學問, 進行發現創造過程中要能夠靜得下心, 沉得住氣, 坐得下來, 鑽得進去, 以一種咬定青山不放鬆, 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得到自己的一孔之見, 能提出新見解、新觀點, 進行新創造。由此, 對待學習和科研就要有一種為學習而學習, 為知識而知識的超越精神, 能夠不為外界的功利所幹擾, 能夠克服眼前利益的誘惑, 拒絕短、平、快的速成, 杜絕浮躁, 不忘初心, 執着前行。哲學的主旨之一就是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 是對人與世界之間的根本問題的根本回答, 是一種無用之大用, 具有一種很強的超越性。哲學史上偉大的哲學家之所以偉大, 也是因為他們對世界本質的執着追問, 對人類命運的強烈關懷, 對現實世界的深刻反思, 以及由此帶給人們的啟示和智慧。在《西方哲學史》的教學過程中, 要抓住哲學知識超越性的特點和偉大哲學家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見解, 培養學生對學習和知識的敬仰之情和敬畏之心, 激發執着探索的動力之源。

三、培養工匠精神要培養一種鋭意進取的創新精神

工匠的工作就是一種“行動上的主動創新”[3]23。培養工匠精神就要培養一種不斷超越現狀, 超越自我, 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高度的創新精神是開展創新活動的前提, 只有在強烈的創新精神引導下, 才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 充分發揮創造力, “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新技術、新理論、新觀念、新辦法, 這是工匠人才的創新能力的最突出的表現”[4]。從表面上看, 工匠的工作機械重複, 工作過程一成不變, 單調乏味。但實際上, 工匠的工作是一種造物的過程, 是把一個器物從無到有的製造出來的過程, 是一種為了人的需要而從事創造的過程。不斷超越的創新精神是一種凡事不墨守成規, 不因循守舊, 不斷創造新構思、新設計, 運用新方法、新方案, 全方位永無止境地不斷追求極致的精神。這種精神能夠激發人們的興趣和熱情, 聚精會神如醉如痴地投入其中, 不斷地調整改進, 克服缺陷和不足, 精益求精力求達到完美的理想狀態。每一個過程和最終的成果無不體現着工匠的體力和智力的付出, 都留下了追求超越的個人印跡, 這既是艱辛的創造過程也是愉悦的享受過程, 體現着工匠的創造性勞動的價值。

大學生處於精力最為充沛, 思維最為活躍, 創造力最為旺盛的時期, 也是束縛和負擔最小, 可以從零開始盡情暢想和擘劃自己的學業和事業的最佳時期。目前國家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大學生也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力量, 大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 也要積極主動地進行創新創業, 提高實踐能力, 培養一種鋭意進取的創新精神。這種創新精神體現在學習上就是對未知永不停歇, 永無止境地追求和探索, 同時又勇於質疑成見、敢於挑戰權威。這種創新精神體現在職業規劃和創業實踐上就是能夠利用自己所學, 發揮自身優勢, 瞄準社會和市場需要, 提出新的想法, 發明出新的技術, 創造出新的事物。

在《西方哲學史》的教學過程,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其實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方式。正如有學者説:“哲學本質上是一種批判的反思性思維活動, 批判的思維活動就是更多地利用否定性話語;或者通過批判修補了原有的觀點, 從而實現了超越;或者經過批判而摧毀了原有的體系, 從而完成了背離。”[5]只有通過這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 才能對現實進行不斷地超越, 達到新舊不斷更替的創新。

在《西方哲學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師生之間相互詰問的對話”[5], 通過揭示不同流派理論體系之間的爭論、批判、繼承, 讓學生逐漸領悟到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

四、結束語

就當前的社會發展而言, 新時期的工匠精神不能只侷限於手工業者的職業道德追求, 不能僅僅侷限在相關行業或職業上, 它也是各行各業的人的一種工作態度、行為方式和精神追求, 所以對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對象要放到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內來理解。由於大學生的特殊性, 對大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養更應關注對其進行人文科學素養和精神理念的培養, 而不能侷限於作為工匠精神承載的器物的技術生產, 工匠精神應是“經驗、知識、器物、審美的統一體”[6]。現在對大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 也是為了在其步入社會開始職業生涯後, 更好地踐行工匠精神, 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 《西方哲學史》課程由於其對人的關注, 對精神理念和思維方式的關注, 是可以在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中大有作為的。

參考文獻

[1]龐學銓.哲學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5.

[2][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59.

[3][英]A.N.懷特海.教育與科學理性的功能[M].黃銘, 譯.鄭州:大象出版社, 2010.

[4]韓英麗, 馬超羣.論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工匠精神培養[J].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 2016 (6) :91-94.

[5]韓震.西方哲學史 (序言) [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

[6]李宏偉, 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養[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5 (8) :54-59.

[7]張婷婷, 裘傑.哲學視野下的技術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 2016 (06) :253-25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hexue/ep92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