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論中國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

論中國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

本文是由小編上傳的:中國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

論中國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

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少年的各種素質和能力據定了未來國家發展的高度和後續力,但據調查,青少年的素質近年來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根據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結果顯示,中國小生耐力、爆發力、速度等指標已連續20年持續下降,與此同時,肥胖人數在近10年裏卻上升速度逐年遞增,這些數據都顯示中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令人擔憂。其次是綜合素質,主要表現在自理能力差?實踐動手能力弱,自我認識能力差,特別是對美與醜?是與非的辨別能力不夠;在社會交往方面,過分強調自我,輕視別人,淡薄社會,個人功利思想嚴重;明顯缺乏協調合作能力和抗挫折的心理準備;歷史、哲學、中文基礎和寫作能力很差,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要求相去甚遠。

一、青少年素質教育現狀

(一)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根源和趨勢

青少年素質教育的下降和缺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素質教育的缺失是一種歷史的積澱。中國近現代教育是受西方功利教育思想的影響,強調科學知識的學習,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實用目的和功利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今後的飯碗,加上各種學校之間的教學比賽,大學的等級和父母的顏面等問題,是學生和教師、家長們只注重學生的成績,且通過各種方法、途徑,甚至不惜放棄學生的休息時間,讓學生學習,從而陷入嚴重的應試教育誤區。試想: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就沒有時間去從事其他的素質教育了,殊不知,人的良性發展需要的不單是知識,甚至知識之外的很多素質才是決定青少年成功與否的標尺。從大的教育方向來説,很多教育都放棄中國傳統文化以人格品質為首的那種厚重?那種"天下為公"的高端生命取向的教育思想,由來已久。沒有為青少年教之以灑掃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修身立志為學苦心之理?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正和諧"的傳統美德和智慧;沒有為青少年教之以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生活?如何審美?如何強身健體的為人處世之道;沒有教給他們對美與醜,對與錯、是與非的辨別能力。以分數?成績和升學的應試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占主導地位幾乎已成共識。文憑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標。

(二)學校素質教育未發揮應有的作用

有人説,現在是幼兒園學國小的課程,國小學中學的課程,中學學大學的課程,大學畢業,研究生畢業卻要學習紅燈停,綠燈行,不要亂穿馬路,靠右側通行的交通規則,卻要學不要隨地吐痰,坐車給老人小孩讓座等等;這些問題,雖説有點誇大,但是也是現實的一種寫照,折射出學校教育的問題所在。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之所以把傳道放在首位,結合現在的教育實際,就是説,育人應該放在教書的前面,其作用更為重要。但事實呢,由於學校現在只重知識和技術傳授,所以也基本不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人格品質教育盡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家長與學生之間,除教室中講課時間之外,幾乎不討論人生?理想?價值觀,相互討論的只是分數?成績,這樣培養出了的青少年將來前途堪憂。

(三)家庭素質教育缺失對子女教育的負面作用

在中國式家庭裏,作為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本無可厚非,但其願望、作法卻南轅北轍,現在我們有很多家庭是把孩子當成"寵物"來養。在青少年整個受教育階段,從幼兒園到國小、中學,直至大學,家長們都是排除一切干擾,車接車送、陪讀,調動一切因素,只為能多為孩子們擠出一點學習的時間。孩子們沒有時間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沒時間去球場上打籃球,沒有時間和同學們交流人生。作為家長,衡量孩子只有一個標準和任務:學習。

教育是應該使每一個受教的人做一個人,做一個士,還是培養把飯碗作為唯一的目標的人,這難道不應引起家長,學校,老師及一切關心祖國未來,關心孩子未來的人深思嗎?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給青少年素質教育一個重要的位置嗎?只要有明天,就有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必要,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平台,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質的途徑

(一)弘揚傳統文化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2004年雲南省教育廳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讀經教材《中國傳統文化導讀》(十一冊)由雲南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其後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劃課題實驗用書、全國兒童讀經評比活動統一讀本《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國家教育部下屬機構首次正式出版兒童學經教材。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格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2003年12月10日,《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羣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特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所有這些,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維繫和調節作用。

(三)深層中國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素質培養的關係

1.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

中國古代蒙學的教育切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在少年兒童模仿性極強,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很強的4歲開始到15歲期間,主要是通過聲音的模仿、跟讀、默讀、朗讀和誦讀把所需學的歷史地理,道德禮儀,生活知識,經典著作統統記到腦子裏,並藉助字形記憶得到強化;兒童在5-15歲,記憶力特別強,但理解能力很弱,從十四五歲開始,理解力不斷增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通過背誦和練字潛移默化地將歷史地理,道德禮儀,生活知識和識字閲讀能力結合在一起來學習母語,使青少年在讀誦的過程中語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從根基上自然生長獲得語感語境。於此同時,將歷史地理,道德禮儀,生活知識等教育潛移默化融入其中。

2.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是德育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以立志做人為首要目標,以生活常識地理歷史道德倫理行為規範為主要內容,強調榜樣示範作用,注重良好習慣養成,講求知行合一的實踐性?綜合性教育。

簡要地説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四大特徵:

(1)注重思想品德人格教育

所有的蒙學教材都有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如《三字經》中的勵學"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為艱"。《三字經》中"爾小生,宜立志。瑩八歲,能詠詩。爾幼學,當效之。勤有功,戲無益。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些思想品質和勵志與生活的教育通俗易懂,處處體現。兒童在背誦的同時,記憶到心中。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滲透到每一個字中。形成春風潤雨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2)注重接人待物,為人處事的生活習慣和人生哲理教育。

如《弟子規》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千字文》中"罔談彼短,靡恃已長。知過必改,得能莫忘。信使可覆,器欲難量"。還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道誰無煩惱,風來浪也白頭。"大量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

(3)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於增強大學生的智慧與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體現着中華兒女的生命歷程。其中飽含着先哲們的智慧結晶、文化信仰哲學思想、處事立身之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們當代人獲取智慧與能力的重要渠道。諸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會通之學來説,其意思為其善於集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説,從而豐富和完善自我。

《易傳》中的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就是會通之理的體現。又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要告訴今天的青少年在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的時候應該汲取的智慧,即學習不能僅僅侷限於專業領域,更要拓寬視野,廣泛涉獵多種知識,學習的知識越多,自身的文化底藴就會越來越深厚,同理,就會減少犯錯誤甚至是重犯錯誤的可能性,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和辦法就會越多,當面對大的挑戰時也會更沉着,更有信心。特別是面對當今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人生百態時,就能從傳統文化中獲取經驗,青少年在應對一些複雜的事情,就會從容、理性的為之。

(4)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於提高青少年的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良好的德育教育理念、崇尚德風的傳統,而且德育在中國傳統教育中有着顯著的地位,可謂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構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不體現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奮鬥精神和彰顯氣節、操守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憂國憂民的思想,意識對社會的責任感,強調集體意識與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教人如何做人的觀念和行為規範。其中,人的內省和慎獨這兩點尤為重要,體現了主體的內在道德功能和自覺性。故中國先哲們在教育方面重視對人心靈的啟迪,歸根到底要告誡人們某種社會與人生的哲理。

其中,儒家所提倡的思想更能説明這一點。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可謂是主流思想,依據儒家文化思想,個人如果是道德的,那麼由道德的人在一起組成的社會也是道德的;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要要服從道德。所以,儒家處事原則就是道德高於一切。儒家思想文化理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歷史長期積澱的產物,其中的道德倫理觀念、為人處世哲學等對於塑造、培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綜合素質和人文精神等方面都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3.青少年素質教育應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

近年來,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活動經常出現在學校的活動中,甚至成為學校每天必學的內容。例如,在很多幼兒園和國小,都開設有《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且每天都要進行學習;又如,在學校裏面舉辦以國學為主要內容的比賽活動,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和講座等等。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引起大多數國人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到國學的學習和傳承中來。這些現象都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功能。作為青少年更應該把平時的學習和素質的提高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完善自我,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具有較高素質的人。齊放的狀態。

三?結束語

《百家講壇》于丹教授的著作《論語心得》出版量為1200萬冊,創造了建國以來個人出版數量的記錄,同時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專門欄目,收視率一直在飆升,出現這一現象説明什麼?

2008年是中國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雪災、汶川大地震顯示的中國人的民心和凝聚力;奧運會上開幕式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三千弟子齊誦論語,數千子弟齊演太極,印刷術、指南針、水墨畫到火藥煙花展現給全世界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展現的是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展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展現的是中國人對自己傳統文化的自豪和驕傲;展現的全世界所有華人傳承、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和決心。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豐富的人生智慧,是我們寶貴的精神家園和精神財富,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質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目標?宗旨和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和選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2ewg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