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透過“筷子”看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透過“筷子”看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對於中國人來説,使用筷子過於習常,以至於熟視無睹。然而,筷子作為中華民族情感的載體和精神文化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中國人的思維和行動。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對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缺乏關注。但也正因如此,這種作用才更為無形和巨大。可以説,不管是筷子的起源、外觀或是命名都深深地打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

透過“筷子”看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一、從筷子的起源看中國傳統文化

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必定經歷過直接用雙手抓,捧而食的階段。然而,隨着進餐工具的產生和不斷演變,炎黃子孫最終放棄了用手指和刀叉而形成了用筷子進食的傳統,這背後隱藏着怎樣的文化背景呢?

1、吃熱食的飲食習慣

中國人的熱食習慣可謂是與生俱來的。從消化生理特徵上看,謝文偉的《易經於東方營養學》就提到:現代解剖學發現,東方人和西方人的消化系統的細微結構並不相同,各種消化器官之間的形態結構與組織結構也有差異。而東方人是偏向熱食、熟食的。因此,為了滿足這種消化生理上的需要,古人必然會利用一切條件創造人們所喜歡的熱食。而隨着火的發現和利用,先民們由於不能直接用手抓取熟食,就藉助竹枝來放置和翻動食物。經過長期的練習也就學會了用竹條夾取食物的方法,於是就有了?k,即筷子的雛形。

此外,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活動。而在祭祀中,進貢食物便是一項重要內容。又因為他們認為鬼神主要是吸收食物的精華,所以在生產技術較為低下的時代,烹煮食物所散發的熱蒸氣無疑被視為精華的最好體現。這也就造成了人們視熱食為禮食的傳統。而熱食的普及勢必會淘汰用手直接取食的原始方法。

2、傳統農耕文明

在遠古時期,先民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動物。然而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所以人們因飢餓所迫,便轉向了吃莊稼。而三大流域適宜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也使得中華民族的祖先們較早地進入了農耕文化形態,並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這也就決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便是粒食傳統。

不論是黃河流域的黍稞亦或長江流域的水稻,這兩種糧食都可以直接剝殼經過烹煮後得到飯和粥。而一旦確定以飯和粥作為主食,則必不會把刀叉作為主要進餐工具。另外,受農耕文化的影響,羹成為古代先人的主要菜色。而羹湯中的菜餚不僅不便於直接用手抓,更無法用刀叉切取,於是用兩根小木棍去夾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3、瓷飯碗的`使用

中國古代陶?發現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屈家嶺文化遺址中,瓷?則發現於漢代遺址中。而根據《説文》的解釋,?就是飯器。後來被寫作碗。可以説,飯碗作為盛食物的工具很早就產生了。然而飯碗不止侷限於盛放的功能,還可以作為進食的輔助工具使用。而隨着瓷的發明,碗壁的厚度也大大降低了,更加方便人們以口就碗啜飲。從而彌補了筷子不便獲取流質食物的不足,使其與筷子的配合更為天衣無縫。而筷子也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符號。

二、從筷子的得名看中國傳統文化

筷子的得名還經歷了由箸到筷再定為筷子三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在這種命名的變遷中,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傳統文化氣息。

早期的筷子被稱為箸,目前找到的最早提出著的典籍是戰國時期《韓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紂為象箸箕子怖。而箸這個名稱也被一直沿襲下來。直到明代,箸改名為筷。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中記載:民間諱俗,各處有之,而無中為甚。從箸改為筷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避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關並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此外,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崇尚偶數。因此,又在筷後面加上了子這一後綴,最終命名為筷子,使之更符合中國人的心理期待。

三、從筷子的外觀看中國傳統文化

其實,筷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表徵性符號從它的外觀就可見一斑。首先,首方足圓便是筷子最普遍的造型。而圓和方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造型,筷子這種方圓兼併的外觀無疑是中國人這種傳統造型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絕佳體現,也和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交相呼應。

其次,從筷子的外型所呈現出來的直、齊的特點來看,筷子不僅具有科學性,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眾所周知,筷子一定要直,不然就難以夾取食物。而這種直也符合中華民族寧折不屈的精神內涵。因此,帝王常常用貴重的筷子作為賞賜嘉獎臣子。古書上就有唐玄宗賜箸的故事,所賜之物,非賜汝金,蓋賜卿之?,表卿之直也。此外,筷子還藴含着中國人崇尚協作、重視配合的特性。而筷子成雙成對的形態就對此有所體現。我們知道,單隻筷子的功用是有限的。然而一旦把兩隻筷子放在一起配合使用,它就成了人類手指的延伸,手能做到的幾乎它都能做到。所以,學會如何協調兩隻筷子使其合作默契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從筷子的使用看中國傳統文化

筷子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價值取向。羅蘭巴特爾在《符號帝國》中這樣描述筷子: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成為和諧地被傳送的物質。他稱筷子與刀叉相比,有一種母性的温柔,因為筷子不切、不抓、不毀、不穿是在移動一個嬰兒時所表現出的那種謹慎的動作,它是一種力量,而非一種衝動的確,與西方人在餐桌上使用刀叉切割未完全熟透的肉食所表現出來的暴虐和張狂相比,東方人温文爾雅地使用筷子夾取熟食,確實要顯得內斂和含蓄。由此也可以看出,筷子隱含的中華民族傳統的和為貴的意藴。

此外,蔡元培先生曾對筷子和刀叉做過如下評述:中國遠古時代也曾使用過刀叉進食,不過我們民族是一個酷愛和平的禮儀之邦,總覺得刀叉是戰爭武器,進食時用它未免太不雅觀,所以早在商周時代就改用箸,世代相傳至今,中國人皆以用筷子為榮。中國古代對禮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對於筷子的使用也存在諸多規範和禁忌。如不能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餐桌上,這是不吉利的;不能將筷子直插在食物中,因為只有在供奉死者時才會那樣做;此外,做客時,只有主人先動筷,客人才能動筷;用餐時,用筷子在盤子裏翻挑也是不禮貌的這諸多的禮儀禁忌正是中國作為禮儀之邦重禮的體現。

結語

可以説,筷子不僅僅是餐具,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它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然而,我們也要看到當今社會一次性碗筷帶來的污染問題,讓筷子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受到了挑戰。因此,如何發揚筷子文化,從而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成為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標籤: 筷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owee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