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電視熒屏呼喚傳統文化之美

電視熒屏呼喚傳統文化之美

近年來,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綜藝節目早已成為各大衞視的重要籌碼。就在一些節目由於過度依賴明星、有意思沒意義,甚至觸及道德底線等問題被質疑和詬病時,另一個問題也被屢屢提出——背靠五千年傳統文化底藴,中國的電視節目究竟能否呈現中華文明之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傳統文化類節目是否真的無法獲得觀眾喜愛?娛樂之外的文化精神是否已經被電視人遺忘?

電視熒屏呼喚傳統文化之美

兩年前,河南衞視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中央電視台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都曾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它們之所以成為焦點,不僅是因為在當時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更因為在大量娛樂至上的綜藝節目中,它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敬畏與追尋激發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用實踐證明了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節目並非不能獲得觀眾和市場的認可。近期,湖南衞視播出的《中華文明之美》再次成為這樣一檔在堅持文化追求的'同時受到觀眾喜愛的節目

《中華文明之美》每期8分鐘,通過“老夫子”和“小阿毛”之間充滿童趣的教學互動,用情景再現的方式,生動形象地講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禮儀和傳統習俗,集知識性、文化性、趣味性於一體。

“作為大眾文化的主要傳播者,電視在實現文化啟蒙、溝通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等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但文化節目如何讓普通觀眾接受和喜愛,做到雅俗共賞,是當下許多文化類節目的瓶頸所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説。

對此,《中華文明之美》製片人秦明也感觸頗深。他表示,在節目的研發和製作中,如何將傳統文化之美與電視節目規律相結合,進而使有意義與有意思、思想性與觀賞性實現最大平衡,是節目創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為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中華文明之美》通過內容系列化突出故事性,每週推出一個緊跟社會時事或傳統節令的系列,近期就播出了“夏日抗暑系列”“八一建軍節之古代英雄特輯”等。其中“夏日抗暑系列”從大家日常熟悉的西瓜、扇子、防蚊、洗浴4個方面分4期講述與夏日有關的文化故事。比如在“扇子”節目中,以《史時集解》中的記載來介紹扇子的由來,講述扇子的發展變遷過程,從類型劃分、考究製作等介紹扇子的典故和文化。

此外,為了讓節目吸引更多青少年,《中華文明之美》大量運用動畫形式來講故事,讓一些抽象難理解的文化信息變得容易理解,同時在節目中巧妙運用當下的常用詞彙,以古人的口吻來表達當下語境。近幾期節目中,創作團隊又加入了説唱環節,兩位説唱歌手在手繪動畫背景中以説唱的方式唱出大閘蟹、北京烤鴨的由來。“比起傳統説教,説唱的形式更貼合當下年輕人的口味,更有益於新媒體的傳播。”秦明説。

早在2013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出台規定,上星綜合頻道公益性節目播出比例要達到30%。規定中所説的“公益節目”,指的是新聞、經濟、文化、科教、生活服務、動畫和少兒、紀錄片、對農等節目類型,但事實上,在具體節目的操作中,是否具有公益性並不由節目類型決定,而應該由節目的創作初衷和文化定位決定。

“一檔節目好不好看、觀眾愛不愛看、收視率高不高、賺不賺錢,跟它是否服務於社會和文化發展、是否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有關,並不是非你即我或背道而馳的關係。相反,電視台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對輿論的正面引導和對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是所有節目都應當具有的品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説。

也正是因為這樣,不少業內人士早就指出,電視節目不能以公益與否進行劃分,真正優秀的電視節目必然是公益性與經濟效益兼具,既能引導觀眾思考、激發觀眾的文化自信,又能讓觀眾在觀看節目時獲得樂趣。

在《漢字英雄》《成語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引發了觀眾對漢字及其背後深厚的傳統文化的觀照之後,《中華文明之美》的成功再次證明了觀眾對文化類節目的期待。畢竟,中華文明深厚豐美,用電視節目將它呈現給更多人,讓更多人找尋到自己的文化歸宿和文化自信,是一代電視人的文化使命。

標籤: 熒屏 呼喚 電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pk1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