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產業調查報告(15篇)

產業調查報告(1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產業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產業調查報告(15篇)

產業調查報告1

【摘 要】北票市委市政府對肉雞產業化經營一直高度重視,為進一步瞭解肉雞產業基地經營情況,

【關鍵詞】北票市 肉雞產業 經營 調查報告

肉雞產業已成為北票的龍頭產業,為進一步瞭解肉雞產業基地經營情況,本人於2008年6月份對北票市動物衞生監督管理局進行了走訪,詳細調查情況如下:

一、肉雞產業化概況

產業化經營水平是顯得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標誌。多年來,北票市委市政府對肉雞產業化經營一直高度重視,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將肉雞作為重點開發的產業,不斷加快龍頭和產業化基地建設步伐,特別是朝陽市委八屆五次全會後,進一步提出了“以產業化經營為手段,立足優勢,突出發展‘三禽’,重點發展生豬,積極發展草食家禽,鼓勵發展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的發展定位,通過採取同意規劃、政策扶持、項目支撐、典型引路、服務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推動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建設肉雞養殖基地,發展養殖專業大場大户,打造肉雞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以此來推進全市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宏發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肉雞“養、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生產體系,完善了集種雞飼養、雞雛孵化、飼料生產、肉食加工、技術服務於一體的肉雞產業化生產鏈,年屠宰加工能力達到6000萬隻,同時企業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密切協作,在全市已建設22個肉雞養殖重點鄉鎮,建設肉雞養殖小區100多個,發展規模飼養户2400多户。2007年,全市肉雞飼養量達到2750萬隻,農民沒飼養一隻肉雞獲利3元,農民年增收6000多萬元,體現了產業化經營在畜牧業發展中的作用,彰顯了肉雞產業在農村經濟中重要地位。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龍頭企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帶動力不強。蛋雞生產龍頭企業規模小,產業鏈不完善,拉動力不夠,導致雞雛供應不足,肉雞飼養規模與加工能力不平衡,需要擴大養户數量、擴大規模飼養程度。

二是經營方式比較落後,農民大多還沒有擺脱傳統飼養方式的束縛,飼養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不高,飼養工藝、技術水平比較低。主要是科技意識有待提高。

三是小區建設標準化程度不高,設施不完善。有的對防疫衞生、病害物污染處理設施建設認識不足,病害物和糞污未進行有效處理,污染了水源和空氣;有的建築佈局和建築結構不合理,不利於畜禽生長環境條件控制。這些均不適應畜牧業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

四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仍需要完善。我市動物衞生管理體制改革後,基礎設施和社會化管理、服務功能得到了加強,但由於新納入的人員大多來自其它行業,專業技術水平不高,技術服務能力還達不到要求。基礎實施不完善,市級化驗室建設、區域所儀器設備配置,還沒有達到省市的要求,距其他縣市還有一定差距;綜合改良站建設還是空白,需要加大力度解決。

五是資金不足。這幾年政府工作力度和資金支持力度都不斷加大,但在產業化建設中,水電土地資金等方面制約因素仍很多。

產業調查報告2

20xx年,國際金融危機尚未完全消退,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造船行業仍處於復甦過程中,國際航運和造船市場形勢複雜多變。“轉方式、調結構”是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造船產業做為我市臨港產業的重點,造船產業辦緊緊圍繞省建設半島藍色經濟區、市建設北部沿海產業帶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港口、岸線、腹地等資源優勢,大力實施“以港興市”戰略,深入產業研究,努力克服產業政策調整、後金融危機等帶來的不利影響,堅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努力實現造船重工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一、全市船舶工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依託港口、岸線、腹地等資源優勢,大力實施“以港興市”戰略,把船舶重工作為發展重點,深化產業研究,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造船業滯後性影響,繼續加大防風險、保生存、渡難關工作力度,積極扶持企業轉型升級,強化海洋工程及船舶配套招商引資,全市船舶工業總體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一)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按照“修造船與海洋重工並舉、主導產品與配套產品並重”的產業發展思路,我市規劃了北溝鎮、經濟開發區、潮水鎮三處船舶重工配套園,加快產業培植。目前,全市造船重工企業由20xx年的2家增加到22家,新建成30萬噸級船塢1個、萬噸級以上船台5個,年造船能力達到100萬載重噸。20xx年,全市造船重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0.3億元,利税4.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9%和22.5%。20xx年6月,我市被命名為“省船舶工業聚集區”。京魯船業、渤海造船被列為重點扶持企業,成為全省重要的船舶工業基地。

(二)骨幹企業生產能力得到提升。產業發展關鍵靠龍頭拉動,沒有龍頭,檔次上不去,鏈條拉不長,產業做不大。基於此,我們傾注力量,傾斜資源,大力實施引大培強工程,初步形成了京魯船業、巨濤海洋重工、渤海造船等一批骨幹企業羣體。

京魯船業是全省重點項目,20xx年4月開工建設,佔地100萬平方米,已累計投入10億元,建成30萬噸級船塢1座、3.5萬噸級船台2座、500噸龍門吊1座及各種造船專用設備700餘台套,年造船能力達到100萬載重噸。目前正投資8-10億元進行技術改造,達產後,年造船能力將達到200萬載重噸,可進入國內各大船廠排名前五位。目前,京魯船業已交付3艘5800噸成品油船、3艘75200噸散貨船,實現銷售收入18.5億元,利税2.1億元。目前正在洽談多艘3.5萬噸、8.2萬噸散貨船訂單。

巨濤海洋重工是市第一家單體投資超過1億美元的外資企業,自20xx年5月正式投產以來,已累計投入7.14億元,目前正在為澳大利亞、中海油等建造LADUR淡水電站模塊、PC-375370海上吊機、海洋石油161平台改造等項目,正在洽談包含海洋石油模塊、海上風電等項目將近100個。20xx年,該公司投資9400萬元建設亞洲最大的45000噸海工製造出運滑道。20xx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利税2.78億元,實現出口14922萬美元。

渤海造船是國內全迴轉拖輪行業前六強,在做大做強全迴轉拖輪的基礎上,積極開發三用工作船、化學品船等高附加值的特種船舶。目前正在為新加坡、荷蘭、德國、英國等建造集裝箱、多用途散貨、化學品、多用途拖輪等船舶共19艘。20xx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2億元,利税1078萬元。

(三)經濟指標穩步增長。20xx年全市造船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億元、利潤2.3億元、税收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4%、98%和45%。20xx年,實現銷售收入40.3億元,利税4.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9%和22.5%。20xx年1-3月份,全市船舶重工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7億元,利潤7531萬元,税收495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8.1%,20.4%,39.5%。

(四)科技創新取得一定進展。造船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為打破技術力量不足的困境,我們在產業規劃發展之初,即把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高點起步,組建研發機構,開展與高等院校和國內外船舶設計公司的合作,依靠技術進步,打造核心競爭力。京魯船業在推進項目建設的同時,高標準組建了技術研發中心,邊建設、邊研發、邊生產,僅一年多時間,就被德國、法國、英國船級社聘為中國技術委員會委員,併成為韓國現代重工在中國的唯一戰略合作伙伴。渤海造船公司依靠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內建造全迴轉拖輪的重點專業廠家之一。在中國目前港作拖輪企業中,第一條出口中東的全迴轉拖輪、最大功率的全迴轉拖輪、第一次使用可調螺旋槳技術的全迴轉拖輪,均由渤海造船公司製造。在省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中,京魯船業的冷藏集裝箱運輸船、渤海造船的多功能供應船(三用工作船)被列為全省20個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研發項目;渤海造船的“高技術含量的海洋工程輔助船的研究與開發”被列為全省10項關鍵共性技術;京魯船業與江蘇科技大學建立的“船舶工程技術研發平台”被列為全省10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及研發平台;興華公司的“管件及舾裝件加工配送中心”被列為全省三大生產加工配送體系。

(五)船舶配套業發展有所突破。造船產業70%-80%的利潤來自配套產品加工。發展配套項目,既是產業體系建設的需要,也是提高產業整體效益的關鍵。立足龍頭拉動,我們根據《關於加快省船舶配套業發展的意見》和市船船產業配套發展的要求,研究彙總了150多個配套品種,市內市外並舉,大力發展船舶配套項目。市外,選擇韓國、日本、歐洲以及國內上海、江、浙等產業密集區,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十一五”期間,相繼引進斯瑞爾重工、福源船舶設備、冶鑫船舶設備、星都重工、天一重工、新和重工等17個配套項目。市內,發揮汽車零部件產業優勢,鼓勵機械加工企業進入造船配套領域,加速推進本地化配套。市興華機械工業公司是改裝車和汽車配件專業生產廠家,在我市產業辦的幫助指導下,向船舶配套產品大膽延伸,目前,已有21個系列、713個品種的舾裝配件獲得船級社認可,年新增銷售收入1億元,其“管件及舾裝件加工配送中心”被列為全省三大生產加工配送體系。

二、造船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薄弱環節

經調研,船舶重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

(一)生產設施和能力不足,產業規模相對不大。目前我市京魯船業主要建造10萬噸以下巴拿馬型船型,渤海造船主要建造1-2萬噸特種船舶,巨濤重工主要建造導管架等海洋工程配套產品,浩通造船主要維修3000-5000噸級別船舶中小船,除渤海造船公司外,均處於投產初期階段,船舶工業產值及利潤相對不高,總體規模不大,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足。

(二)船舶配套基礎十分薄弱,產品生產能力小。目前,京魯船業在發動機方面與現代重工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但其舾裝、管件等主要由大連船舶舾裝公司負責,成本相對較高,而且受大連船舶重工公司影響較大,有可能造成配套不及時等問題。渤海造船公司除船東自帶設備外,其餘大部分由江浙企業配套,成本相對較高,容易出現配套企業資金等方面出現問題而造成配套不及時等問題。而我市目前僅有船舶配套企業22家,均為近年來引進,僅有部分企業投產,大部分企業尚在建設期間,產品主要為舾裝件、管件等產品,生產能力小,產品檔次不高,缺乏高附加值的船舶機電等配套產品。配套基礎薄弱將嚴重影響整船企業的生產,尤其在市場低谷時間,配套成本增加及配套不及時將嚴重影響交船期,從而影響整船企業的生存。

(三)技術與創新能力不強,高級技術人才及高級技師人才不足。企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企業沒有形成自主研發能力,缺乏科技後勁。由於大部分企業為新建企業,僅能做部分生產設計工作,技術能力相對不足,高層次的設計人才缺乏,造成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型海洋工程產品的開發力度不足。京魯船業正在研發多用途冷藏集裝箱運輸船,巨濤重工公司計劃開發海洋鑽井平台生活模塊、FPSO模塊、深水導管架以及非海工機械等項目。

三、下步工作建議

面對當前的新形勢、新變化,要實現造船產業健康平穩發展,就要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開展工作,我們將積極貫徹落實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部署,積極發展面向國內外的船舶及配套業和海洋重工產品,重點發展造船、海洋工程、修船、船舶配套及遊艇。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企業為龍頭、以北溝、開發區兩大專業園區為載體,以自主創新和有效投入為動力,堅持船舶製造與海洋重工、船舶配套並舉,以“高技術、高端產品、高配套率和較大產業規模”為目標,優化產品結構,推進產業集聚,實現船舶工業跨越式發展,將我市建成省重要的船舶工業基地。

一是加快建設、重點發展北溝船舶工業園、經濟開發區海洋重工產業園。北溝船舶工業園在繼續發展現有造船產業的基礎上,重點引進海洋工程、海洋石油鑽探設備、海洋工程船舶和重型裝備製造等項目,重點推進京魯海洋工程裝備、齒輪箱裝配出口基地、大馬力船用柴油機等項目。20xx年內爭取將北溝船舶工業園列為省級船舶工業園區。

經濟開發區海洋重工產業園要依託巨濤海洋重工項目,大力發展海洋鑽井平台、FPSO等高科技產品。依託大金重工,加大海上風電零部件的引進力度,發展海上風力發電設備製造、安裝的總裝,打造海上風力發電產業園。依託浩通造船,大力發展修船,並向現代遠洋漁船建造發展。依託現有港口岸線資源優勢,積極利用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大型人工島等項目優勢,大力引進海洋空間利用大型裝備、跨海橋樑工程裝備、重大成套設備、高技術裝備以及高技術產業發展所需關鍵裝備,建設省級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園區。

二是加大與中央直屬企業、世界500強、國內500強、高等院校、行業龍頭企業的聯繫,爭取以訂單、投資、技術等方式開展強強聯合、戰略合作,爭取產業培育取得新突破。重點推動京魯造船與中集集團、華彬集團、省海洋投資公司等企業的全面戰略合作,渤海造船與國外石油公司的戰略合作。加快大金重工項目建設力度,依託大金上市公司雄厚資金實力,積極引導大金公司擴大在蓬投資規模,新上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

三是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船舶製造方面:在努力實現10萬噸以下散貨船、油輪、集裝箱船及特種工程船舶的批量生產、系列化、標準化、品牌化的基礎上,加快開發低温冷藏船、化學品船、豪華遊艇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搶佔發展先機。

海洋工程裝備方面:在做好現有石油導管架、鑽井平台模塊、單點繫泊、海水淡化裝置、三用工作船等產品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大型石油鑽井平台、浮式生產儲油輪(FPSO)、起重鋪管船、多用途工程船等。加快大金重工項目建設進度,積極開發海上風力發電塔架基礎等新產品。

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產品方面:重點推動國內外設備著名企業以品牌、技術、組裝等方式與我市企業在發電機組、柴油機、螺旋槳、齒輪箱、焚燒爐、海水淡化裝置、通信導航設備、深海鑽機成套設備、井控設備、水下生產系統及海底電纜、繫泊鏈、螺桿鑽具、鑽井泥漿泵等產品開展合作。同時,大力引進船舶配套物流配送中心項目。

四是幫助企業積極調整,加強內部管理。通過召開企業座談會、外出考察學習,瞭解國內外造船重工產業動態,探討產業發展思路。引導企業抓住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格局調整機遇,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增加國內訂單比例;鼓勵企業多承接海洋工程、修船及改裝船等訂單,規避造船訂單風險。加強與船東的聯繫力度,加大訂單及在建船舶生產管理力度,保訂單、保交船。

五是強化校企合作,促進人才建設和產學研聯合。爭取引進國內外研發設計力量,強化海洋油氣裝備的概念設計、基礎設計,深化詳細設計、生產設計,提升我市海洋油氣裝備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同時引導我市企業與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江蘇科技大學、職業學院、商貿高級技工學校、高級職業學校等開展合作,共同打造產學研聯盟,建立人才實習實訓基地,實行訂單式培養,培訓行業技術工人。

六是組建行業協會,推動行業協調發展。籌備成立我市船舶重工行業協會。為了增進全市船舶行業的溝通與交流,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行業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動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擬籌備成立由船舶製造、海洋重工、船舶維修、船舶配套、人才培訓機構等單位組成船舶重工行業協會,為企業提供信息、技術、人才、市場等服務,幫助企業更好地開拓國際國內市場。

產業調查報告3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快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連廣生、許謙迎帶領調查組,在去年調查的基礎上,於今年9月中、下旬對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這次調查採取聽彙報、召開座談會、察看現嘗走訪龍頭企業和農户等方式,調查了除中區之外的11個縣市區,34個鄉鎮,27家龍頭企業,並走訪了50多户農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

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黨抓經濟,重點抓調整”的總體思路,圍繞市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提出的調整建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明確主攻方向,把握關鍵環節,狠抓措施落實,全市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勞務經濟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穩步發展,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114.8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林牧漁增加值54.8億元,同比增長4.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長20.7%。綜合分析,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六個方面的成效。

(一)宣傳發動廣泛,形成了良好的調整氛圍。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各級把能否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作為調整成敗的關鍵,堅持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入手,採取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廣泛宣傳,層層召開會議部署發動,外出參觀學習開闊思路,致富典型現身説法,算帳對比引導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激發廣大農民調整的積極性。鄒城、泗水、嘉祥召開10萬多人蔘加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動員大會,任城、魚台、汶上、梁山組織由農業專家和致富典型參加的農業結構調整巡迴報告團進村入户宣講。初步統計,全市組織外出參觀考察3萬餘人次,舉辦專題報告會1200多場次,發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萬餘冊。通過宣傳,廣大農民轉變了思維方式,增強了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加深了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增收致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端正了調整的態度,逐步實現了“要我調”向“我要調”的轉變。

(二)規劃目標明確,把握住了調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立足當地資源、區位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發揮比較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制訂了符合當地實際的三年調整目標和規劃佈局。全市計劃用三年時間拉長做強五大產業鏈: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247萬畝,優質專用玉米154萬畝;大陸瓜菜260萬畝,大蒜105萬畝,反季節精細瓜菜76萬畝;勞務輸出60萬人,勞務收入30億元;新發展速生豐產林92萬畝,種苗花卉40萬畝,經濟林35萬畝;畜牧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名優水產品產量佔總產量的比重達到60%以上。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三年調整規劃。任城區“擴大苗木面積,擴大以瓜菜、甜葉菊為主的經濟作物面積,擴大以長溝葡萄為主的經濟林面積,擴大以優質生豬為主的畜禽養殖規模,擴大沿湖水產養殖面積,提高糧食作物品質和產量”;兗州市“發展三林一帶,構築三大示範區”;泗水縣“南北山區抓林果,泗河兩岸抓瓜菜,全縣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勞務,持之以恆抓水利”;微山縣“種植抓優質高效,水產抓名優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勞務抓協調服務,畜禽抓規模帶動”;金鄉縣“加快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形成獨具特色的大蒜經濟”;汶上縣“抓亮點、重點突破,點帶面、整體推進,建設綠色大縣”;梁山縣“突破三大片,兩區加一灘,間作為主線,增效為重點”。

(三)工作重點突出,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條產業鏈”建設作為一項工作重點,採取措施,強力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果。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糧經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類經濟作物面積540.8萬畝,比去年增加47.5萬畝,其中瓜菜278萬畝,增加28.8萬畝;棉花162萬畝,增加17.5萬畝;花生98.6萬畝,增加1.2萬畝。林果業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萬畝,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萬畝,內有經濟林15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35萬畝;發展苗木花卉11萬畝;建設綠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業穩步發展。牛存欄42萬頭,羊350萬隻,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豬存欄280萬頭,同比增長4.3%。禽類飼養呈恢復性增長。肉類總產33萬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萬噸,增長6%;奶類1.8萬噸,增長37.4%。漁業放養力度加大。養殖面積達到61萬畝,同比增長18.8萬畝;水產品產量8.5萬噸,同比增長6.2%。農村勞務經濟發展強勁。全市以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東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訓”三大工程為重點,努力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勞務收入。全市在縣外務工人員達到69萬人,新增勞務輸出18萬人,其中市外勞務輸出8.5萬人,新增勞務經濟收入4.25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步伐加快。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發展到220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52家,過億元的32家,帶動各類生產基地230萬畝,帶動農户64萬户。兗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最快,現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8家,其中固定資產超千萬元的13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0家,過10億元的2家,有2家企業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扶持的龍頭企業,其中綠源公司被國家確定為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並且形成了以華龍、正龍、華豐三大方便麪生產企業為主體的糧食加工企業羣和以綠源、嘉隆為主體的畜禽加工企業羣,該市每年可加工轉化糧食130萬噸,加工肉雞、肉鴨2800萬隻,保證了優質農產品全部實現就地加工轉化增值。

(四)培植生產基地,出現了一批主導產業和產品。各縣市區本着做大做強的原則,積極探索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和產品。特別是以無公害綠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豐產林、中藥材等為主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生產基地規模不斷膨脹。目前,種植業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230萬畝

和以金鄉為中心的90萬畝大蒜基地,以魚台為中心的20萬畝圓葱基地,以泗水縣泗水鎮、楊柳為中心的10萬畝優質西瓜基地,以任城李營為中心的10萬畝苗木基地和以南張為中心的3萬畝甜葉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鄉胡集、嘉祥金屯為中心的5萬畝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為中心的6萬畝中藥材基地,以微山、梁山為主的5萬畝蘆筍種植基地;養殖業建成了1260餘處規模養殖場區,年出欄萬隻以上的禽場562處;林果業形成了100萬畝的速生豐產林基地、90萬畝的經濟林基地和23萬畝的苗木花卉基地。

(五)強化服務措施,克服了調整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圍繞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一家一户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各地從強化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服務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幫助農民克服調整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產前重點抓信息服務。以市坷垃網為依託,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網絡終端向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村、專業户延伸。二是產中重點抓技術服務。以解決結構調整中的技術難題為重點,採取送科技下鄉、舉辦專題講座、發放明白紙、培訓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範户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指導。濟寧市農科院在任城區喻屯鎮、嘉祥縣金屯鎮、金鄉縣胡集鄉舉辦“甜瓜穴盤育苗技術現場觀摩會”,近200名農民技術員和瓜農接受了技術指導,取得良好效果。三是產後重點抓農產品營銷服務。在抓好農產品推介宣傳,搞好區域特色農產品市場銷售的同時,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從重點產業和產品入手,抓了訂單農業,全市訂單合同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任城區喻屯鎮組織機關幹部進駐大中城市,幫助農民銷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點抓資金服務。市、縣、鄉都分別出台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優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財政資金已達1.8億元,其中鄒城市達到6000萬元。全市各級農業銀行累計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季節性流動貸款7.6億元,出口退税4435萬元,簽發銀行承兑匯票2.77億元。同時,農業招商引資也成為一個新的亮點,汶上縣南站鎮引進益普山莊有限責任公司建立圓葱生產基地,目前該公司已投資360萬元。

(六)各級領導重視,確保了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級不但把搞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一項經濟工作,而且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關部門具體抓,並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沉到基層,抓好每一項措施的落實。市、縣、鄉實行了領導包保責任制。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包縣市區,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加強了工作調度。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已召開大型專題調度會議4次,一些縣市區還實行了定期調度制度,做到了及時掌握情況,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全面開展。泗水縣實行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直接調度結構調整制度,每週至少調度鄉鎮書記、鄉鎮長一次。堅持了嚴格考核。市產業化辦公室組織140餘人,採取抽樣調查和重點項目考察相結合的辦法,從2月中旬至3月中旬,對xx年度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對位居前列的3個縣市區、5個先進部門以及18名有功人員給予了隆重表彰獎勵,發揮了抓先進,帶後進,促全局的作用。

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全市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邁出了較大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特別是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的形勢相比,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工作開展不平衡。從縣市區、鄉鎮之間比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幹部羣眾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形成共識,措施有力,工作進展快,成效比較明顯。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難發愁,認識不深,動作不大,進展不快,形不成大規模,沒有大變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處於不願調、不會調、不敢調的狀態,工作成效不明顯。有的地方複種指數已經超過300%,三種三收或四種四收,而有的僅為200%,仍沿用傳統的一麥一棒種植模式。金鄉縣糧經比已達到1:9,但有的縣糧經比6:4,相差甚遠。從各產業之間比較,種植業結構調整相對較快,林牧漁業形成主導性產業較慢,農村

二、三產業明顯短腿,一產不優、二產不強、三產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變。

產業調查報告4

羽絨服裝業是的兩大支柱產業之一,起步於年,在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引導扶持下,發展成為有大小加工企業100餘家,加工點近500個,從業人員近5000人,年羽絨服產量1500餘萬件,產值2億元以上,税收200萬元左右的強大產業,形成了以羽絨服裝生產銷售為主,印染、繡花、輔料生產等配套完善的產業鏈,產品遍銷全國各地,是轉變單一的青石開採加工經濟結構的優先發展產業。

一、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我鎮羽絨服裝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還存在許多制約進一步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企業規模較小。我鎮羽絨服裝生產企業雖然有100餘家,但達到一般納税人規模的只有紫雲服飾等2家,工人最多的也只有260人左右,其它為個體工商户,工人大多在30人左右,少的只有五六個人。

二是產品檔次較低。我鎮羽絨服裝產品以背心為主,面對中低檔市場,出廠價格每件15元左右。雖然大多都註冊了商標,但沒有一個有影響的品牌,產品品種單一,附加值不高。

三是生產方式落後。我鎮羽絨服裝行業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但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廠房、倉庫設在家中,幾台機器、幾個工人就是一個工廠。規模較大的也由於廠房和工人等問題,採取分散設點的方式進行生產,加工點遍及全鎮及周邊鄉鎮和縣區,安全隱患大,不利於先進工藝的實施和企業的管理,以至於在境內甚至無法找到一家有一定規模、較為正規的羽絨服裝廠。

四是擴大生產困難重重。由於我鎮羽絨企業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沒有可用於進行質押的固定資產,無法獲取貸款,企業很難做大。同時由於受場地、職工宿舍硬件設施等制約,也難以擴大生產規模。

五是行業管理鬆散。我鎮羽絨企業户數多、規模小,缺乏統一的行業協調管理,沒有技術研發、原料採購、市場營銷等行業服務組織,各自為政,相互競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差。

六是財政貢獻率不高。我鎮羽絨行業年產值2億元以上,但財政貢獻率卻很低。一方面是由於企業採取分散設點的生產方式,有的加工點在外鄉外縣,税務部門無法掌握真實的生產銷售情況,很難做到應收盡收。另一方面由於沿海等地區在開具增值税發票時給予較大優惠政策,許多產品進超市需增值税發票的企業都在外另設公司,導致大量税源外流。

二、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

1、產業鏈條完整,成本優勢明顯。我鎮有羽絨服裝生產企業100餘家,絨毛加工、印染、繡花、輔料生產、包裝等配套企業30多家,布料、羽絨等主要原材料也有固定的供應商,產業鏈條完整,生產成本競爭優勢明顯。

2、銷售網絡健全,市場空間廣闊。我鎮羽絨背心遍銷全國各地,在各大中城市都有直銷點和代理商,與500餘家大型超市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加上每年秋冬季節遍及各地的企業直銷短期門店和攤點,市場網絡健全,銷售方式靈活,若不斷推出新產品,適時拓展國際市場,市場前景必將更加廣闊。

3、人力資源豐富,發展後勁增強。我鎮羽絨服裝產業經過長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熟練工人和經營管理銷售專業人才,創造了“公司+農户”的靈活經營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營管理經驗和擴大再生產的資本。隨着我鎮青石行業扶大抑小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必將使大量資本轉向羽絨行業,為羽絨服裝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推動力。

4、宏觀環境優化,發展時機成熟。我鎮距羽絨名城共青不足10公里,蘇共大橋的建成通車為我鎮利用共青的羽絨服裝產業資源、承接產業發展、融入共青經濟開放區和湖生態經濟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家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擴大就業、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一系列政策,為我鎮羽絨服裝產業的加快發展提供了宏觀政策支持。同時,隨着“xx”規劃編制及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的啟動,用地等制約發展的問題得到解決,加上3。5萬伏變電站、萬噸自來水廠等項目的投入使用,羽絨服裝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加快發展的條件充分,時機較為成熟。

產業調查報告5

在中國,老齡事業是由政府主辦的、以老年人為對象的公共服務事業,是非贏利性的。本報告中的“養老產業”是以高齡者為對象,以滿足高層次生活、文化需求為目標,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相關民間營利事業活動的總稱。

到20xx年底,中國65歲以上老人所佔比例已經達到91%,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養老產業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單純的國家福利已經難以滿足老年人生活多樣化的需求。面對老年人口的現狀,中國未來可能通過財政補貼、減免税收、購買服務甚至養老專項按揭貸款等手段加快解決老齡問題。養老正在突破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形成家庭、社區、市場化養老並存的局面,出現了異地養老、以房養老、“侯鳥式”養老以及生態養老等新模式。養老產業開始走出一條與國際經驗接軌的社會化、市場化的道路。

養老產業具有產業鏈長、涉及領域廣等特點,並對上下游產業具有帶動效應。老齡人口的增多拉動產生老齡人羣的服務需求增長,比如對醫療衞生、休閒保健、託管託養、家政服務、文化娛樂、信息諮詢等服務需求。當前我國老年消費市場開發仍處於初級階段,養老服務產品的供給不足、比重偏低、質量不高,這些都不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從國內市場來看,養老產業尚處於“沉睡”階段,很多商機有待開發。

“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出現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新增800萬,總數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老年人口比重將由133%增加到16%,人口老齡化進程將加快,社會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需求將大量增加。未來510年間,中國養老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中投顧問發佈的《20xx年中國養老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紹了養老產業的概念及特徵,養老產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等,接着分析了國內外養老模式及中國養老產業的總體概況。隨後,報告具體介紹了中國養老產業的區域發展狀況,並深入分析了老年住宅、養老服務、老年用品等細分領域的發展狀況。最後,報告對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前景進行了科學的預測。您若想對養老產業有個系統的瞭解或者想投資相關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產業調查報告6

20xx年,中國通信電源市場實現銷售額43.4億元,同比增長7.4%,增長幅度較20xx年略有下滑,.中國通信電源產業調查報告。20xx年,隨着中國3G網絡建設的鋪開,中國通信電源市場保持了穩步增長,據諮詢機構初步統計,20xx年度市場銷售額達到46.5億元。

數據雖然喜人,但背後也隱藏着諸多問題,比如技術的老化,環保對企業的更高要求,運營商對電源設備的重視不足等,阻礙着這一產業的更好發展。

基於上述原因,本着為企業制定科學戰略規劃、產業和諧健康持續發展,中國電源產業做大做強提供一份可信、可靠的參考,飛象網於20xx年12月~20xx年1月曆時兩月,聯合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媒體、諮詢公司,對中國通信業電源市場進行深入調查,做出這份詳實的調查報告。

問卷説明:通過“你認為中國三大運營商在產品招標過程中最規範、服務意識最好的是?”這項提問,意在調查目前運營商招標過程中的基本情況

簡評:參與本題問卷的對象主要為電源企業,他們大部分將票投給了中國電信,理由是中國電信自3G之後才啟動電源設備的統一採購,無論是招標流程的設置還是對待企業的態度,都更為規範和人性化,調查報告《.中國通信電源產業調查報告》。而中國移動憑藉其行業地位,在招標過程中的強勢較為突出。

相比之下,中國聯通則顯得比較中庸,無論是招標流程還是與企業的配合意識,都屬中等水平.

問卷説明:通過“你認為20xx年中國電源市場需求和20xx年相比情況將是?”這項提問,意在調查行業對市場的未來預期。

簡評:本題中,絕大部分參與調查者選擇了“高於20xx年”,理由為: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消退,3G網絡建設以及國家節能減排戰略將共同推進這一行業市場。

不過運營商人士中也有認為會“低於20xx年”,他們的理由是:3G的大規模網絡建設已在20xx年結束,而運營商對節能減排戰略的踐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問卷説明:通過“電源企業目前內部最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這項提問,意在調查阻礙企業發展的瓶頸。

簡評:在調查數據面前,“技術革新”毫無懸念地成為電源企業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在技術導向上並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和促進:運營商希望電源企業提供更好的產品,企業寄望於運營商給予更多的引導。

“產品成本”作為企業關注的第二大問題,屬於意料之中,畢竟在各種電源設備招標中,產品的高性價比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衡量參數。

問卷説明:通過“電源企業最為關注的焦點是?”這項提問,意在調查行業對市場的未來預期。

簡評:對於國外電源企業來説,中國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市場,對國內電源企業來説,這一市場更是重中之重。“國內市場需求”成為電源企業最為關注焦點,實屬正常。

“產品價格”和上題中的“產品成本”屬一類問題,要想在不降低產品質量的情況下拉低價格,市場規模與技術革新是決定因素。

問卷説明:我們通過“你認為未來對電源需求拉動最主要因素是?”這項提問,意在調查行業對市場的未來預期。

簡評:作為20xx年對電源市場拉動最大的主導因素,3G網絡建設在20xx年仍然被賦予了最多的期待。不過面對20xx年3G網絡建設投資將少於20xx年的必然趨勢,如何找到新的增長點,是一個需要分析研究的話題。

節能減排,作為一個國家戰略,對於通信電源業的影響不可忽視,但在節能技術的選擇和推廣上,需要產業達成共識,否則企業很容易陷入盲目的技術更新漩渦中。

問卷説明:我們通過“你最希望媒體機構為企業做好哪方面的工作?”這項提問,意在使媒體在產業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簡評:從對運營商和企業的調研來看,雙方對於媒體發揮橋樑作用的意願比較強烈。此外,運營商希望媒體正面引導輿論、推動產業良性發展的傾向比較明顯。

產業調查報告7

根據縣政府的安排,近日,××縣副書記(村扶貧小組組長)楊永發,西南林業大學教授白順文(幸福村駐村小組一祕),××縣農業局局長黃蓉,××鎮副鎮長彭長虹,,××翠宮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雲霧茶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陸仲榮, 和其他茶業研究小組深入XX鎮安樂村,實地考察幸福村茶園的現狀和發展

一、茶園現狀

(一)種植品種。福鼎大白茶是幸福村的主要茶樹,當地品種和野生品種較少,面積約400畝。

(二)種植面積。茶園與自然村落相對毗連,採用寬窄行種植模式。

(三)茶園管理。茶園多年無人問津。走進茶園,就像走進森林。生長良好的茶樹約5米高。由於一些茶園經濟收入的損失,茶樹被農民清理,被銀行家重新種植。

(四)種植時間。茶園建於80年代,大部分種植後已經營4年。由於缺乏專業加工,收入低,農民放棄了對茶園的持續經營,多年來,茶園自然生長。

總體情況:面積比較連片,茶園種植時間較長,部分已失去經濟價值,部分茶園具有改造價值,茶樹生長旺盛。

二、茶園改造

(一)轉化方法

1、打掃茶園。清理茶園雜草和叢林,保證茶樹生長環境。

2、樹木的改造。第一,皇冠轉型。因為茶園多年不經營,茶樹高,芽眼少。通過修剪茶樹樹冠,可以提高茶樹枝條的頂端生長優勢,使茶樹矮化,誘導新芽生長。第二,根系改造。茶樹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長關係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當地面的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圍生長時,地下分枝也向下延伸並向周圍擴展。吸收根系越發達,茶葉產量越高。根系改造以深耕為基礎,切掉部分老根,誘導新根生長。

3、園林土壤更新。茶園土壤是茶樹生長的水分和礦質營養來源。由於茶園多年不經營,茶園土壤具有土層淺、肥力低、土壤質量差的特點。園林土壤的改造應加強深耕,增加有機肥或農家肥的施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4、清除老茶樹,重新種植新茶樹苗。茶園長久,茶樹衰老。研究小組的技術人員建議我們可以選擇重新種植新苗。

(二)價值轉化。

1、改造老茶樹。通過老茶園改造,可以快速實現採茶,快速實現經濟效益。面對茶園建成後,農民因經濟效益低而對種植茶葉失去信心的情況,這可以使農民有較快的經濟收入,有助於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加快茶產業的發展。但課題組技術組介紹,茶園高產期為種植後5至xx年,而幸福村茶園種植時間超過了高產茶樹的生理週期。改造後的茶園產量仍然很低,收入不如新種的茶園。

2、種植新的茶樹幼苗。種新茶苗的時候,要三年才能進入高產,然後才有經濟收入。但是,從長遠來看,種植新的茶樹種苗,農民的收入會更好,但也存在農民接受度低、宣傳難度大、茶業推廣難度大等問題。

三、對幸福村茶業的思考

(一)茶樹的適宜性。幸福村茶園多,氣候條件好,趙家雲茶園(海拔1370m)最適合茶樹的生長生理,具有很強的茶業發展潛力。

(二)以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發展茶產業。依託“雲茶種植專業合作社”,茶農發展成為合作社成員,合作社負責對種植户進行管理和指導,統一管理模式和種植技術,實現標準化生產。

(三)品牌建設。以XX翠宮茶葉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率先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開發研究,打造優質、安全、有特色的高端茶葉品牌。

(四)基地建設。以自然村為單位,以農民自願為原則,發展相對毗連的茶園。在一定區域內建設初級加工廠,對採摘的新鮮茶葉進行初級加工,確保產品質量。

產業調查報告8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對我國的影響巨大,隨着時代的變遷,舊的產業結構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必須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證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為了瞭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現狀,正確的認識和研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相關問題,本人於20xx年7-8月份暑假期間對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野雞坪鎮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中採用了個案調查、實地考察、尋訪資料等方式從多方面對野雞坪鎮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深入分析,總結了經驗、教訓,並對當地今後的調整提出了建議。

一、野雞坪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

野雞坪鎮位於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東南部,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春多陰雨,夏暑期長,秋多幹旱。耕地29萬畝,其中水田24萬畝,森林覆蓋率32%,是一個農業大鎮。近年來,野雞坪鎮緊抓機遇,結合本地實際,明確指導思想,確定工作目標,突出工作重點,抓住了鄉域特色,大力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據調查得知,野雞坪鎮在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整:

1.主要糧食種植種類調整

水稻是野雞坪鎮的傳統優勢農作物,近年來,在保證水稻產量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對主要糧食種植種類進行了大力調整。由於野雞坪鎮容易受到旱災的影響,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加大了旱糧生產力度。玉米、紅薯、馬鈴薯是當地主要的旱糧作物,經過調整後,旱糧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大增加,如今的種植面積比5年前增加了30%左右。

2.糧食生產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在政府的領導下,野雞坪鎮的糧食生產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政府資助購進了催芽機、拋秧軟盤等設備,建成了多個催種温室,在多個村實現了統一浸種、統一育秧的生產模式。另外,逐步採用以“天燈地鴨”、“豬—沼—糧”為核心的無公害栽培技術,以旱作節水、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為主的抗災避災技術等。

3.經濟作物生產發展較快

野雞坪鎮的主要經濟作物有黃花菜、柑桔等。邵東黃花菜是地理標誌產品,野雞坪鎮的黃花菜產量十分可觀,種植黃花菜成為當地人民提高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邵陽柑桔產業曾一度輝煌,現正在向柑桔產品加工轉型。野雞坪鎮作為邵陽柑桔的主要產地之一,大力發展柑桔種植確實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4.農業生產產業化

薯片粉加工是野雞坪鎮的特色產業,有近百年的歷史。如今已經產業化生產,以平陵、聯誼、建新三個村為中心向周邊村輻射,從業人員達300多户20xx餘人,年產值達3000萬元。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後,農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經濟效益明顯,同時也產生了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野雞坪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觀念。

野雞坪鎮有許多農民都習慣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他們在種植的種類很多,但是生產的產品數量少,只能到附近的集市上出售,獲取的利潤低。他們對現代農業產業結構不瞭解,不願改變。

2.不知道如何調整。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許多農民怕吃虧,不願意去冒險。而且農民普遍知識水平較低,對市場變化規律不瞭解,對能夠帶來高利益的新技術也難以掌握。在野雞坪鎮,許多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靠經驗經營,看大眾行事,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方法不瞭解,不知道如何調整。 3.經營規模小

經營規模小是野雞坪鎮在農村產業結構產業調整中存在的大問題,野雞坪鎮雖然已經逐步實行承包和合作社等制度,但是以户為單位的經營模式還是隨處可見。由於缺乏農民合作組織,難以形成對種植的統一規劃、指導,也難以形成由市場規範的收購加工體系,造成生產率低、無序競爭、產業化發展嚴重滯後等後果。

三、解決野雞坪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解放思想,提高農民覺悟

政府應該利用各種渠道來宣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關知識,並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增加商品意識,科技意識,創新意識,破除小富即安、滿足現狀的思想,提高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

2.進行產業化經營

農業不僅天生就脆弱,而且利潤很薄。一旦遇到天災還可能虧本。因此要將農業生產產業化,即實現產品、加工、銷售、商品一條龍服務。產業化可以將許多小農户組織到一起進行大規模種植,這樣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而且產業化生產過程中對農產品進行了加工,實現了農產品多次增值。野雞坪鎮的黃花菜和柑桔若能加工後再出售,定能提高農民收入。

3.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必須符合當地自然經濟條件特點,優化地域佈局,發展農村特色產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關鍵在於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即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不同地區憑藉各自的比較優勢,發展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黃花菜和柑桔是野雞坪鎮的特色農產品,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應該繼續完善相關產業。

4.加大政府推動力度,提供服務與政策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離不開政府對農業的支持。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災能力和農產品的調劑運輸能力;建立健全農業的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促進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質量的提高,使之適應國際市場的要求;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提供與農業發展相關的各種信息,指導農民有目的地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市場交易規則並確保能夠得到執行,保證農產品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

經過調查,可以看到近年來野雞坪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施上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實踐表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有關部門應該利用有效資源,發揮地區優勢,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產業調查報告9

為加快我市蔬菜產業化步伐,最近,我們專門深入到新洲、白衣等鄉鎮街道進行調查,並就如何推進蔬菜產業化建設進行了認真思考。

一、發展的優勢

1、有成熟的種植技術。我市陽由垸歷年來有種植蔬菜的傳統,早在六十年代,就是聞名全省的蔬菜種植基地,當地的農民大多是種植蔬菜的行家裏手。近幾年,在發展傳統蔬菜的基礎上,還大面積種植了反季節蔬菜。出產的蔬菜以其色美、鮮嫩、質優、產量高、品種多等特點聞名於湘鄂,產品不僅供應本市城區,還遠銷全國各地。白衣、保河堤等地種植藠果歷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種植技術。

2、有可觀的經濟效益。種植蔬菜與稻穀比,有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從兩者的成本核算來看,稻穀每畝的生產成本400元,露地蔬菜800元;每畝稻穀淨收入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是稻穀的近9倍;如果反季節種植,則會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如我市澧陽社區菜農宋進宜,一年種蔬菜3畝,年收入就有1萬多元。種植蔬菜的高經濟效益,已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

二、取得的成績

2、蔬菜加工初具規模,出口創匯初現端倪。近年來,我們通過探索蔬菜產業發展新途徑,大力發展蔬菜加工項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引進發展了綠康食品、大瀝環球食品、豐蓮食品、金宏菜業、金達食品、藍籌食品、平和食品、廣源蔬菜等蔬菜加工企業,年消化鮮菜6萬噸,年加工產品1、1萬噸,出口產品0、4萬噸,出口創匯達100萬美元。

三、存在的問題

1、部分幹部觀念落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幹部羣眾不斷拓寬發展思路,善於把握市場機遇,着力建基地、抓生產、拓市場、促銷售,使蔬菜產業逐年穩步發展。但有的同志、特別是部分幹部對發展蔬菜產業缺乏足夠認識,思想保守,觀念陳舊,認為發展蔬菜產業是農民自己的事,政府缺乏應有的引導和服務,導致蔬菜產業發展不快,曾一度為湘西北最大的蔬菜生產、批發集散地的光環隨之消失。

2、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一方面,蔬菜生產主要靠農户自身投入,基地到主公路的交通條件落後,田間便道路況更差,菜農無力投入改造,天晴一把刀,下雨亂糟糟成為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另一方面,排灌設施差,受天氣影響變化大,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蔬菜生產基本處於粗放經營狀態,直接影響到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3、企業加工環節滯後。近年來,我市蔬菜加工企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產量直線上升。但因加工企業技術落後,加工檔次低,精、深加工極少;企業規模小,加工產品單一,加工鏈條不長;加工龍頭企業少,加工率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導致****的多為時鮮產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產效益不高。

4、市場集約化程度低。一方面,我市蔬菜生產仍以單家獨户生產經營為主,缺乏必要的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檢測,各家各户的蔬菜產品直接進入市場,難以保證市場上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難以創名牌產品。另一方面,菜農賣菜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使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不易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四、幾點建議

1、要切實重視蔬菜產業發展。一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當前,關鍵的是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思想意識,清除因循守舊、停滯不前等思想障礙,把發展蔬菜產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委、政府要成立發展蔬菜產業的專門工作機構,把重點生產基地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要大力宣傳蔬菜產業發展中的好典型、好經驗,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發展合力,切實推動蔬菜產業化。二是搶抓機遇,因勢利導。發展蔬菜產業,關係到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的原則。既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又要從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印,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既不能在市場商機面前猶豫不決,喪失機遇,也不能在一些必要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一哄而上。要咬定青山不放鬆,把發展蔬菜產業的工作堅持不懈地抓下去,真正形成蔬菜產業化。

2、要加大蔬菜基地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資金投入。要抓住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加大投入的時機,加大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的力度,加大對蔬菜基地水利、交通等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要大力提倡蔬菜生產企業和個人投資興建基礎設施,並對水利等設施實行有償使用,調動全社會投資興建基礎設施的積極性。二是加大幫扶力度。財政、科技等相關單位要從促進蔬菜產業發展角度,對生產大户、新品種應用、科技推廣給予一定資金扶持。金融部門對積極從事蔬菜生產、加工、營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低息或貼息貸款,放寬抵押貸款條件,支持蔬菜產業的發展。保險機構要根據國家對農業的產業保險政策,做好保險工作,解除農民發展蔬菜產業的後顧之憂,促進蔬菜產業發展。

3、要培育蔬菜產業龍頭企業。一是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要儘快組織有關部門研究蔬菜龍頭企業的發展問題,出台支持蔬菜加工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對龍頭企業在項目的申報、融資等方面優先考慮。對於國家和市裏支持的政策性資金,要向龍頭企業傾斜。要大力搞好招商引資,創辦更多蔬菜加工企業。二是建立完善利益機制。按照公司+農户的方式,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要指導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委託生產、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等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方式,密切與農户的經濟聯繫,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4、要提高蔬菜產品質量檔次。一是大力推廣新品種。認真抓好種苗和良種選育,大力推廣先進技術。注重培養科技骨幹,積極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搞好協作,瞄準國內外市場需求和蔬菜發展動態,積極進行蔬菜新品種的研究和試驗推廣工作,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着力建設好1萬畝根莖菜、1萬畝菌類蔬菜、1萬畝多年生蔬菜三大特色基地,下大力氣培育一批名優蔬菜品種,使我市的蔬菜種植由特色產品向優質產品、相對集中向區域化轉變。二是大力引進新技術。在鞏固現有大棚、拱棚、地膜覆蓋等技術的同時,着力發展温室栽培、無土栽培等技術。大力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產新技術、新材料、新農藥、新肥料,提升蔬菜產量、質量和檔次。三是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要在蔬菜生產環節堵住農藥殘留。向農民推薦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推廣殺蟲燈、遮陽網、防蟲網、生物肥料等無公害控制性設施,從源頭上保證蔬菜的質量。要建立完善監測體系。蔬菜市場要建立檢測檢驗機構,配備一定的人員和必要的檢驗設備,對進入市場的蔬菜加強檢測,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場,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要對農民種植的蔬菜實行動態管理,不定期進行抽查。繼續完善無公害蔬菜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範。進一步強化對無公害蔬菜知識的宣傳,組織技術人員對農民開展無公害知識培訓教育。加大蔬菜產品註冊商標、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認定工作力度。

5、要完善蔬菜產業服務體系。一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要指導建立蔬菜行業協會、蔬菜專業合作社,使之成為與外地銷售網絡接軌的專業組織,在信息諮詢、規範經營、協調價格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要充分發揮強村、強企、能人的作用,創辦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工商部門要及時審批頒發營業執照,在收費上給予適當的照顧;税務部門對新辦的中介組織要給予一定的税收減免。要選拔一批頭腦靈活、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農民擔當蔬菜銷售經紀人,對他們進行市場營銷知識培訓,指導他們制定有效的銷售策略,逐步建立起由農民組成的銷售網絡。二是加強信息體系建設。充分利用蔬菜營銷協會,設立蔬菜信息中心,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預測、信息發佈工作,及時反饋國內主要產地的生產狀況和主要蔬菜批發市場的品種、數量、價格,以及國外市場的需求信息,逐步實現與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聯網。

各蔬菜基地要在產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建立信息發佈點。通過建立比較完整的信息網絡,使蔬菜生產、經營、加工、銷售等各環節能夠做到有效銜接。三是加快市場建設步伐。建設一個集蔬菜展銷、檢驗檢疫、儲存配送和信息發佈中心為一體的蔬菜綜合批發市場。同時,進一步配套和完善各地農貿市場,逐步形成一個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以產地交易市場為基礎,以農民產銷組織為補充的現代物流體系,進一步促進我市蔬菜產業發展壯大。

產業調查報告10

荔枝具有營養價值高、成熟期集中、特色鮮明、效益穩定、競爭力強等特點,是促進熱區農民脱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荔枝生產國,種植面積及產量均佔世界的60%以上。為全面瞭解我國荔枝生產和市場狀況,促進荔枝產業可持續發展,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受委託成立專題研究組,通過查閲資料、電話諮詢、企業調研、生產基地調研等方式,總結分析當前產業形勢,科學把握產業發展趨勢。荔枝作為我國熱區特色優勢農產品,成為了農户增收的重要渠道。20xx年-20xx年,我國荔枝種植面積基本保持穩定,產量穩步增長;消費以鮮食為主,可加工產品較多但比例較小;上市期從每年的4月份至8月份,受“大小年”影響,荔枝綜合平均價格呈現年際波動;鮮荔枝保持淨進口,荔枝罐頭則為淨出口。未來3-5年,預計我國荔枝種植規模及產量穩中增長,出口不斷增加。消費需求不斷增長,荔枝產業鏈將不斷擴寬延長。

一、荔枝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荔枝生產國,種植面積和產量均超過世界總量的60%。20xx年我國荔枝種植面積769.8萬畝,比上年減少了8.3%,較20xx年減少了9.7%,佔全國熱帶水果總面積的27.5%,是我國熱區栽培面積最大的水果;總產量260.8萬噸,比上年增加了8.9%,較20xx年增加了xx.5%,佔全國熱帶水果總產量的9.6%。我國荔枝種植以‘黑葉'’妃子笑‘品種為主(產量佔比約20.6%、xx.0%),主要有三大產區:廣東、廣西、海南,其中廣東是我國荔枝最大產區,產量佔比約51.4%。

(二)消費。我國荔枝上市期從4月中旬至8月末,消費以鮮食為主,約佔總消費量的95%。當前我國荔枝年人均消費量約為1.2千克,為蘋果、梨等傳統大宗水果消費量的十分之一。荔枝在產區和非產區的消費比例約為7∶3,東北市場主要消費荔枝青果,各大中城市和海外市場主要消費荔枝熟果。

(三)加工流通。荔枝加工產品仍以荔枝幹、荔枝罐頭等傳統加工產品為主,加工率僅為5%。目前,荔枝加工企業主要分佈在廣東茂名、從化、惠來和惠州,廣西北海、貴港,以及福建漳州等地。據統計,20xx年荔枝總加工原料消耗量xx萬噸,比20xx年的9萬噸增加了近一倍,約佔總產量的6.9%。

(四)進出口。荔枝貿易以荔枝罐頭為主,荔枝幹和鮮荔枝有少量出口,20xx—20xx年荔枝總出口29.6萬噸,年均出口5.9萬噸,出口額由20xx年的7456.4萬美元增至20xx年的8xx5.1萬美元。荔枝鮮果進口主要來自越南、泰國,佔進口總量近90%;主要出口到東南亞、歐洲、美國和我國港澳地區。

(五)市場價格。從荔枝年度綜合價格變動情況看,20xx-20xx年荔枝綜合平均價為每公斤11.1-xx.9元,20xx年荔枝價格創近年來歷史新高,全年綜合批發價每公斤xx.9元,這是由於20xx年受暖冬影響荔枝各主產區出現大幅減產,市場供應量嚴重縮減。按品種看,優、良、中、低荔枝品種間綜合批發均價差異較大,其中,’桂味‘價格最高,20xx年批發價每公斤xx元,是’黑葉‘的2.8倍。’懷枝‘和’黑葉‘的價格較為接近,在主栽品種中價格最低(表1)。

(六)成本收益。從成本投入來看,近5年全國荔枝成本1700-2100元/畝,人工成本和生產成本是影響總成本投入的兩大重要因素,福建閩東地區人工成本最高,每畝人工成本約佔總成本的65%,從而導致投入成本過高,雲南保山地區人工成本也相對較高,約佔總成本的60%,海南地區土地成本較高,每年600-1000元/畝,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使其總成本過高,而廣東湛江地區化肥和農藥投入較高,每畝化肥農藥總投入約佔總成本40%,致使總成本偏高。

從收益來看,近5年全國荔枝收益1100-2400元/畝,不同地區間差異較大,其中海南海口的淨利潤最高,達到3500元/畝,四川省僅次於海南省,瀘州地區淨利潤達到3000元/畝,主要由於其成本低,且以晚熟品種為主,價格相對較高。雲南和廣西每畝淨利潤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xx00-2500元/畝區間內,廣東和福建省內不同地區收益水平差異較大,其中廣東粵西地區明顯高於珠三角地區,福建閩南地區每畝淨利潤高於閩東地區。

二、荔枝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全國荔枝生產規模將穩中增長。物以稀為貴,我國荔枝上市時間只有130天左右,且受氣候影響,荔枝產量年際波動較大,但荔枝的市場需求不會因為產量波動而減少,相對於其他種植業,種植荔枝仍有利可圖。預計後期全國優質荔枝園面積將達約600萬畝,總產量達300萬噸,果園銷售產值達500億元以上,一二三產總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

(二)消費增長潛力較大。荔枝作為特色熱帶水果之一,越來越受到北方市場的歡迎,現代物流的快速發展,為北方消費者品嚐到高品質的荔枝提供了便利條件,擴大了荔枝的銷售半徑。優良荔枝品種的廣泛推廣,將刺激荔枝消費需求。

(三)出口將不斷增長。國際市場上,東南亞國家由於距離近,果實鮮銷容易。歐洲市場對荔枝汁需求量較大,我國加工的荔枝果汁及濃縮汁95%出口到歐洲,且在歐洲市場仍具有較大增長空間。日本及歐美國家還用荔枝做西餐的果醬、水果沙拉、冰淇淋、酸奶等食品,對荔枝罐頭需求較大。

(四)產業鏈不斷擴展延長。荔枝可開發加工品包括制幹、制罐、制汁、制酒等大宗產品,也可制醋、果醬、酸奶、冰淇淋、加工麪包等。當前,我國荔枝產業鏈不斷拓寬延長,加工業蓬勃發展,有望形成年產40萬噸以上的加工能力,可研發上百種加工產品。

三、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雲南荔枝栽培地區較分散,主要種植在保山市隆陽區、德宏州盈江縣、玉溪市新平縣、臨滄市永德縣和紅河州元陽縣、屏邊縣。新平縣成立了新平縣荔枝產業協會,有2家擁有註冊商標的龍頭企業,在公司及產業協會的扶持下,大部分荔枝果品以禮品盒裝銷售,使得該縣荔枝價格穩中有升。保山市隆陽區荔枝主要由外地批發商收購銷往大理、麗江和德宏等地,由於近幾年到該區收購荔枝的外地客商較穩定,因此銷售價格也相對穩定。盈江縣由於交通及天氣等限制,大多在當地及鄰近的保山市銷售為主,雖有品種優勢,但銷售價格無法提高;永德縣及元陽縣荔枝均主要在產地銷售,價格較低,且波動較大。屏邊縣被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列為石漠化地區技術扶貧縣。20xx年xx月,農業農村部第一批熱作標準化生產示範園落户屏邊縣,在國安水果種植有限公司的荔枝基地設立雲南省屏邊縣國安荔枝標準化生產示範園。

(二)主要經驗做法

1.“龍頭企業+農户”模式。通過加工龍頭企業示範帶動加工品銷往國內各地區及世界各地,在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2.“合作社+農户”模式。成立荔枝專業合作社,以科技為依託,從產前、產中、產後全產業鏈環節為農户提供指導服務,幫助農户建立荔枝品牌,提升當地荔枝產品競爭力。

3.“互聯網+農户”模式。鼓勵農户使用“互聯網+”模式,利用電子商務,如微信、淘寶等平台銷售荔枝,不僅大幅增加了荔枝的銷量,還提升了荔枝品牌知名度。

(三)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雲南屏邊縣荔枝產業發展。荔枝是屏邊縣重要特色產業,屏邊縣依據海拔氣候特徵,將荔枝種植分為低、中、高區域種植,形成早、中、晚品種佈局,使得各品種有序上市。荔枝經濟效益較高,荔枝產業已經成為屏邊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以1畝荔枝樹為例,按畝產700公斤,每公斤8元測算,則1畝荔枝樹的經濟價值是5600元。屏邊縣荔枝管理上比較粗放且產量有一定保證,需要投入的人工成本低,相對經濟效益就高。因此,保留好屏邊本地荔枝優良品種,加強肥水、修剪等管理,可以創造更大價值。

經驗啟示:一是規劃先行。立足屏邊山區立體小氣候特點,突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將“十百千”(荔枝、獼猴桃、枇杷各發展10萬畝、建設100個示範基地、培育1000户種植大户)工程和“百萬畝綠色產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二是政策引路。縣政府下發了《屏邊縣加快推進產業扶貧實施意見及三個配套實施方案》《屏邊縣“十百千”產業扶貧貸款方案(試行)》等文件,以解決貧困户後顧之憂。三是科技助力。藉助外力,從農科、林業等部門抽取科技人員分產業建成6個專家技術團隊,每年奔赴各貧困村開展技術培訓、指導產業發展。四是創立品牌。屏邊荔枝已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屏邊’妃子笑‘荔枝多次獲國內、國際金獎。

案例2:白河鎮臘哈村發展集體經濟,助力脱貧攻堅。臘哈村通過股份合作,成立眾和果蔬產銷合作社,逐步形成“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户”發展模式。一是發展“一海拔一產業”立體式農業發展空間佈局,形成香蕉、荔枝、芒果、柚子、檸檬等規模產業,打造“一村一品”產業格局。二是加強線上線下流通。建設熱果交易市場,配備大型冷藏庫和汽修服務站等設施,每年儲藏集散、交易水果1.2萬噸以上,僅20xx年上半年,接收農產品銷售訂單7000個、36萬元。實現“土地租金+務工+分紅”多種收益方式,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經驗啟示:一是主動作為,牢牢牽住集體經濟的“牛鼻子”。通過發展合作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二是精準發力,下好產業發展的“先手棋”。臘哈村發揮自身優勢,催生時鮮水果等新興產業,“接二連三”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三是多管齊下,通盤整合資源要素的“活水”。最大限度爭取政策資金、聚攏民間資本、整合土地資源,激活了“一池春水”。四是毫不放鬆,緊緊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堡壘”。黨員和致富帶頭人發揮了良好的模範帶頭作用,增強了羣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風險

(一)主要問題

1.果園基礎設施落後。一是果園設施建設少,道路建設落後,農户對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接受度不高,未能應用普及。二是冷鏈技術落後,荔枝主產區冷庫建設少,未按標準建設,仍然採用冰塊泡沫簡易包裝。三是電商場地和加工設備簡陋,專業化程度低,難以滿足高品質需求。

2.管理成本高,價格低迷,農民種植熱情下降。據調查,20xx年人工噴藥xx0元/天,部分地區高達150元/天,化肥每100斤240元。人工成本及農資費用畝均需約xx00元,佔生產成本的80%且居高不下,而荔枝地頭收購價長期低位運行(在集中上市期僅1-2元/斤),嚴重影響果農積極性。

3.資源利用率低及利用過度現象並存。資源利用不足主要體現在欠管、失管果園比例較大,大型化、高性能、多功能農機具應用不足,同時肥料、農藥、除草劑等農業投入品使用過頻、過量,導致投入品支出在荔枝園總成本中佔比高達35%,間接抬高了有機肥等高質量投入品的推廣門檻。

4.低成本物流處理環節限制荔枝產業發展。荔枝易腐爛,自然保鮮期只有幾天,而大規模的商業儲運還停留在傳統的樹葉保鮮階段(帶葉採摘裝運),較好裝運保鮮條件也僅為泡沫加冰袋。荔枝的採後貯運保鮮技術成為生產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風險分析

1.價格週期性波動。主要表現在荔枝“大小年”現象普遍。即在該年結了很多果後,下一年結果量將減少或甚至完全不結果了,通常“大年”市場價格較低,“小年”市場價格較高,“豐年果賤”的現象時常出現。

2.國際市場競爭。主要表現在國際市場進口衝擊越來越大。我國荔枝90%從越南進口,據越南海關總署統計,20xx年荔枝供應季期間,越南企業出口到中國的荔枝總量超過83500噸,價值超過3390萬美元。越南荔枝較國內荔枝早大約20天上市,且勞動力成本低,荔枝價格低,給國內荔枝市場鮮銷帶來一定衝擊。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加快培育特早特晚熟、品質優異新品種。深度挖掘利用種質資源,開展特早熟、特晚熟等重要品種分子標記和基因鑑定研究,提高育種成效。以高品質、特早特晚熟、高抗性為目標,研究優質品種育種技術。

(二)加強機械機具研發和節本增效技術集成應用。以小規模種植為主的經營方式,多數小農户既無實力、也無必要單獨購買大型農機具。創新機制,鼓勵企業和種植大户購買使用大型農機具,發揮農機具的示範帶動作用。荔枝園使用農機具是節勞增效、節肥節藥和建設現代荔枝產業的必由之路。

(三)培育優勢品牌產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導產業轉型,瞄準高端市場領域,合理進行生產佈局,培育優勢產品,打造品牌效應,形成我國荔枝產業的引領優勢,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保障農户生產收入,確保產業積極健康發展。

(四)大力發展荔枝加工業。首先着眼於國內市場,以國內廣闊的市場為立足點,加快產品研發與龍頭企業培育,培育出成熟的產業發展模式體系,然後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提高我國荔枝產業的出口能力。

(五)推動產業大數據建設與智慧農業應用。建立產地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信息收集發佈平台,及時發佈國內外熱帶水果的生產、價格、需求、貿易等信息,同時對未來市場走勢進行有效的科學研判,根據實際情況發佈預警信息,及時應對潛在風險。

產業調查報告11

××的橡膠產業自20世紀80年代起步發展以來,曾經取得過驕人的業績,創造過輝煌的歷史,在××省石化系統中掀起過“遠學吉化、近學萬橡”的活動,橡膠製品在全國膠管膠帶行業中至今仍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但是××橡膠產業起步雖早,卻始終沒有做大做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橡膠製品的市場佔有率呈下降趨勢。橡膠產業作為××縣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如何謀求復興,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思考。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思考一、××橡膠產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科技創新投入嚴重不足。一是怕投入,進行科技研發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企業擔心萬一項目未找準,或者科技研發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成果,科研項目一旦失敗,企業就可能舉步維艱,甚至雪上加霜,這種憂慮導致企業在科技創新上不敢投入。二是缺項目,有的企業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也想開發新的產品,研究新的工藝,但由於對橡膠行業的發展動態把握不準,不知道主攻哪些項目前景比較好,不敢輕易投入資金進行科技創新。三是沒資金,現在××橡膠企業的經濟效益並不是很理想,資金週轉比較困難,即使找到好的項目,也由於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而讓一些能使企業煥發生機的技術創新胎死腹中。

2、經濟效益日漸下滑。近年來受原材料特別是天然膠價格驟漲的影響,致使我縣橡膠製品企業的生產成本急劇提高。例如三角帶的車間成本率已達63%,編織膠管的車間成本更是高達87%,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橡膠製品的銷售市場日益萎縮,市場佔有率下降幅度較大,銷售收入僅佔最大生產能力的三分之一,大量生產能力閒置,企業經濟效益也不容樂觀。

3、企業管理有待改進。××五家橡膠企業中雖然有三家通過了iso9000體系認證,但多數企業並沒有真正運用先進手段來管理企業,在管理觀念上仍然停留在經驗管理上,沒有建立大工業的管理理念,沒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有效管理。

4、企業之間無序競爭較為嚴重。××橡膠產業現在共有5家規模較大的企業,但從其發展的淵源看,其中有三家實質上是從原國營××橡膠廠改制而來的,換言之就是一分為三,這些企業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就是產品品種基本相同,都以生產三角帶、編制膠管為主;客户市場基本相同,多是以前××橡膠廠的老客户,對新客户發展不多。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已經建立了橡膠產業協會,但協會沒能夠發揮實質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我們的企業經常出現通過相互貶低、相互濫價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來爭奪老客户,搶佔市場分額,最終影響到××橡膠產業的整體發展。

思考二、××橡膠產業有做大做強的可能性

在確定發展一項產業之前,先要理性分析這個產業是否具有做大做強的可能性,其比較優勢何在。調查發現,××在發展橡膠產業上已經具備了三個方面的優勢:

1、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有5家規模以上企業從事橡膠製品生產,分別是××橡膠有限公司、××橡膠製品有限責任公司、××膠帶有限責任公司、××橡塑有限公司、××晴樂橡塑有限公司等五家較大的企業,其生產產品的結構基本相同,主要生產普通v管(三角帶)、編制膠管等,產品質量水平基本達到國家標準,5家企業最大年生產能力總和可達2億元,20xx年共實現銷售收入6000萬元,產品主要銷往××、湖南、湖北及西南諸省,是江南較有影響的三角帶、氧氣乙炔管生產基地,其中××膠帶有限責任公司還是長江以南最大的氧氣乙炔管生產企業。

2、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橡膠產業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在市場上已經樹立了較好的品牌形象,名聲較大。浙江橡膠產業在起步之初,曾走過自己生產產品,卻出錢貼××品牌的發展之路,從中可見××橡膠的品牌效應在當時是非常高的。雖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橡膠的品牌效應正日益式微,但二十年在客户心中樹立起的“質量好、品質優”的形象必將在一段時間內存在。而且××的橡膠企業也正逐步走上規範化發展道路,五家企業中有3家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有限公司生產的普通帶(三角帶)是省重點保護產品,多數企業的商標都已獲省著名商標、市知名商標。

3、具有一定的人才儲備。××橡膠產業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的技術骨幹和熟練的生產工人,其中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並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劉國賢最為出名,這些技術能人仍然活躍在橡膠行業,而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孕育了一批會跑市場的營銷人才,為××橡膠產業的重新崛起奠定了紮實的人才基礎。

思考三、××橡膠產業如何才能復興

××橡膠產業雖然暫時遇到了一些困難,存在一些問題,但××橡膠產業長期建立起來的產業基礎、品牌效應、人才優勢仍將存在一段時間,這為××橡膠產業走出 困境、做大做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只要找準問題,對症下藥,××橡膠產業就一定能夠再創輝煌。

1、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激發現有企業潛能。“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一個民族是如此,對一個企業來説同樣如此,只有通過科技研發,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推出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不斷降低產品成本,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要解決橡膠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問題,首先是要讓企業由怕投入轉為要投入。要讓企業明白不進行科技創新、不開發新產品、不應用新工藝,企業只會難上加難,企業的市場只會越來越小,直至被市場無情的淘汰出局;要讓企業不滿足於現有的市場佔有率,鼓勵企業進行二次創業,研發新產品。其次要解決企業缺項目的難題。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校加強合作,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發體系,通過認真做好前期市場調查,在充分掌握橡膠行業發展動態的前提下,找準項目,認清行情後,集中人力、物力進行科技攻關。

2、加強產業資源整合,強化行業自律意識。××5家橡膠製品企業雖然都是以生產三角帶、編織膠管為主,但5家企業在側重點和生產優勢是有區別的,如××橡膠有限責任公司在三角帶生產上佔有有技術、質量上的優勢,而××膠帶有限公司在氧氣乙炔管的生產上更具優勢。面對這樣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必須加強溝通交流,分析各自在產品上的優勢與劣勢,對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各企業專注做自己更佔優勢的產品,或者組建集團,強強聯合,從而達到資源互補,品種多樣的局面,有效的避免本地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要強化企業的行業自律意識,在市場競爭中能夠運用正當的方式,在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上相互競爭,而不是通過相互貶低、相互壓價來搶佔市場,避免損害到整個××橡膠產業的發展。

3、搭建政銀企合作平台,破解企業融資難題。調查中發現,多數企業都有進行科技創新的想法,而且有的企業已經找到具有市場前景的項目,但普遍受困於缺資金這一難題。要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要政府、銀行、企業三方的通力合作。一方面企業要樹立誠信意識,規範財務管理,不斷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級,同時將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包裝後向社會推介,吸引民間資本的投資。另一方面政府要積極推進銀企合作,定期組織開展“銀企洽談會”等活動,溝通情況,研究問題,密切銀企關係,同時建立和完善財政有限介入的信用擔保中心,為企業貸款給予一定的信譽擔保,解決橡膠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對科技創新,獲得國家、省市名牌稱號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激勵企業走創新、創名牌之路。

4、有針對性的開展招商引資,提升產業檔次水平。當前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相關行業迅速發展,對橡膠製品的需求量不斷上升。浙江、山東等地的大型橡膠企業都有擴大投資的意向,但浙江、山東這些沿海地區土地成本較高,而且經常出現電荒、民工荒等問題,而且出於拓展中西部市場的需要,這些企業都有意在內地投資辦廠。我們要充分把握這次橡膠產業轉移的大好機遇,緊緊盯住浙江、山東等地的'大型橡膠企業,廣泛宣傳××在橡膠產業已具有的技術、人才、品牌優勢,有針對性的開展招商引資,以相對低廉投資成本,力爭吸引幾家大型橡膠製品企業落户××,進而帶動本地企業的發展,使××的橡膠產業形成集羣效應,重新走上輝煌的發展道路。

產業調查報告12

一、核桃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及產業發展優勢

核桃是深受市場青睞、人民喜食的優良乾果、油料樹種;它既優化生態,又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核桃種植具有投資小,見效快,銷路好,效益高,易管理,多代受益等特點,也是丘陵、山區羣眾脱貧致富奔小康的一條好門路。近年來,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核桃需求量日益增大;加快核桃種植和開發,對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縣委、縣政府及扶貧、林業部門高度重視核桃基地建設,把核桃基地建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大事來抓,林業部門在核桃產業發展中,堅持“規模化栽植、集約化經營”,嚴把種苗關,嚴把穗條質量關,按照羣眾投入與政府扶持相結合,積極爭取上級補助資金的支持等,採取多種措施,積極引導、扶持我縣核桃產業健康發展。

(一)我縣種植核桃的自然條件優越。核桃屬於喜温、喜光、深根性樹種,適宜生長的條件是:年平均温度9度--16度,全年日照時數在小時以上,無霜期210天以上,要求土層深厚(大約1米)、疏鬆、排水良好。我縣境內山區面積大,屬亞熱帶向暖温帶過渡氣候,全年平均氣温14.2℃,晝夜温差大,年均日照時數~2600小時,無霜期217天,年平均降雨量600—700毫米,有利於核桃生長和提高果實質量。

(二)我縣種植核桃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我縣大面積坡耕地缺少灌溉條件,種植農作物產量低,不少地方屬於“望天收”,經濟效益較差,而在這些地類上種植核桃的經濟效益明顯高於種植農作物,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能有效帶動農民增加收入。同時,我縣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大部分屬於水土流失嚴重、亟需治理的區域,還有很多適宜種植核桃的宜林荒山荒地。我們充分利用此類土地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既可以增加地被覆蓋,減緩水土流失,促進林業生態建設,又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羣眾脱貧致富。

(三)羣眾種植核桃收益好、積極性高。核桃栽植三年掛果,五年進入豐產期,平均畝產核桃200斤,按照目前15元/斤計算,畝產收入在3000元左右,遠高於種植一般農作物。近兩年,核桃銷售的形式很好,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二、核桃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調研中發現,我縣核桃產業在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

(一)核桃面臨品種更新和改造。在我縣現有的核桃種植面積,70%的面積是藉助退耕還林政策發展起來的,實行一家一户經營管理模式,真正成規模的大户所佔比例很低。由於每户栽植面積小,前期沒有經濟效益,而且還需要一定的管理投入,不少農户栽植後管理粗放,任其生長,有的還套種了玉米等高杆作物,導致核桃樹勢衰弱,病蟲害嚴重,產量低而品質差;近年來,我縣逐步引進了“漾鼻大炮”等一批優良品種,但由於核桃嫁接技術難度大,成活率偏低,推廣範圍有限。

(二)核桃產業化水平不高。長期以來,由於乾果的生長週期長、結果晚等原因,許多地方在經濟林發展上,存在重水果、輕乾果的現象。種植核桃3年見果、5年才能形成經濟產量,廣大幹羣僅把核桃作為一個普通經濟樹種來對待,沒有形成規模化、規範化、品牌化發展的產業意識,在核桃發展上,隨意性強,導致我縣核桃產業始終難以做大做強。同時,因為沒有專業核桃種植合作社或協會,致使核桃栽培技術落後,長期處於粗放型管理,核桃銷售市場混亂,導致農民無法得到最高經濟效益。

(三)政策和資金投入有限。資金投入有限,技術力量薄弱。我縣核桃發展長期缺乏政策扶持和專項資金投入,近年來的發展主要依託退耕還林等項目資金,其投入十分有限,不能夠充分調動羣眾的積極性。同時,由於資金缺乏,新品種推廣力度小,技術培訓跟不上,長期以來缺乏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懂核桃生產的專家能手,嚴重製約了我縣核桃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四)核桃育苗問題突出。一是成品嫁接苗木缺口大。二是政府投資偏少。核桃育苗是一項投資較大的產業,畝均投資都在8000元左右,且技術含量高,風險較大,相對這麼高的投入來説,政府補助資金偏少。三是育苗基地比較分散。四是技術力量不足。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核桃基地建設,釋放核桃產業生產力。做好新舊核桃基地的銜接,對原有核桃種植面積進行有效地統計及管理,對低質低效林進行改培,更換優質品種,進行撫育和復壯,在面積不變的基礎上提高核桃產量和質量,充分釋放原有核桃基地的生產力。

(二)在坡耕地進行種植結構調整,需要相關部門大力支持發展核桃產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目前推廣的核桃新品種,要求有深厚的土層。各地的生產實踐表明:土層厚度達到0.5米以上,是保障核桃正常生長和豐產的一項基本條件。若土層較薄,核桃前期生長尚可,但後期樹勢衰弱很快,產量難以保障。因此,我縣在規劃發展核桃時,必須立足於我縣土地現狀,將土層深厚的宜林荒山和坡耕地作為重點區域。但坡耕地不是林業用地,進行種植結構調整,需要國土、農業等部門支持。

(三)樹立品牌意識,培育龍頭企業,推動核桃產業化進程。培育龍頭加工企業。核桃進入盛果期後,每年核桃乾果總產量將達到200萬斤以上。除部分用於直接食用外,絕大部分需進行深加工。因此,我縣必須引入或建立龍頭加工企業以解決核桃銷路。

建立專業協會。通過大户牽頭、自願組合、滾動發展的方式,組建專業協會。由協會為平台建立網絡組織,提供諮詢和服務,組織經常性的技術培訓、組織申請品牌保護以及開展營銷活動等,形成通暢的技術培訓和核桃銷售渠道。

優化發展模式。核桃產業化發展可採取兩種模式:一是通過土地流轉,鼓勵大户承包,實現規模化發展;二是採取專業合作社模式,分户種植,集體經營。通過走訪羣眾,羣眾普遍認為實現規模化發展和集約化經營是我縣核桃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而採取每家每户分散經營,往往導致後期疏於管理,產量低。

形成產業鏈。在抓好核桃產業基地建設的同時,通過財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手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提高核桃乾果深加工能力,挖掘核桃的潛在經濟效益,不斷拉長核桃生產的產業鏈條,逐步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一是依靠現代化生物技術,大力發展綠色保健食品,如利用核桃油中的亞油酸製造具有保健和醫療功能的軛亞油酸膠囊和利用核桃蛋白生產營養保健價值更高的蛋白肽等。二是開發核桃花粉、核桃青皮、核桃殼的綜合利用項目。三是大力發展林下養殖和林下種植產業,拉長產業鏈條。

(四)加大核桃生產技術培訓力度,建立優質核桃種苗基地。做好核桃育苗。在核桃苗木準備上,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苗木和接穗問題,要堅持本地就近育苗為主的原則,通過嚴把種源質量關,確保核桃造林質量和後期經濟效益。一是要擴大核桃育苗面積。二是要規範化建設良種採穗圃,以適宜我縣生長的品種為主。建立示範基地。在全縣規劃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示範基地,每個示範基地連片種植面積在50畝以上,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產業調查報告13

據新華社信息哈爾濱10月13日電(記者高淑華 王建威)有關中國農業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將受到進口農產品衝擊的憂慮,似乎正在應驗,大豆作為我國入世之初最早全線開放的農產品,其整個產業正遭遇國際企業和國外大豆主產國壟斷的危機。有關專家認為,我國大豆產業已處於不安全狀態,國家應關注大豆產業戰略安全,儘快採取有力措施。

--國內大豆加工業遭遇外資“控盤”危機

據瞭解,目前已進入我國市場美國ADM公司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美國邦基公司收購了山東日照油脂廠、菏澤油脂廠等企業;美國嘉吉公司收購了華農集團東莞油脂廠、廣東陽江豐緣集團等企業,還在南通新建了年處理30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新加坡來寶集團收購了廣西欽州大洋油脂廠;新加坡豐益集團分別在山海關和青島新建了年加工150萬噸和12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研究所首席教授蓋鈞鎰説,我國大豆加工業正在遭遇外資“控盤”危機。

黑龍江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仁禮告訴記者,現在我國大豆產業的外來投資者大都是跨國糧商,他們投資我國大豆加工業是以銷售“洋大豆”為前提的。這些跨國糧商在我國大豆加工業或獨資或參股經營,參股但一般不要求控股,如ADM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30%的股份,卻取得了其70%的原料採購權。這説明跨國糧商並不想利用我國大豆加工企業來賺錢,更不想冒大豆加工業的風險,只是想通過參股來獲得進口大豆的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大豆企業不可能因為與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而做大做強。

目前,外資對我國大豆加工業的控盤使行業產能遠超需求,加工設備一半閒置。由外資控制的大型油脂企業,正迅速擠佔市場。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鋭減,利潤總額從2003年的21.8億元減到2004年的3.7億元。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跨國公司在我國大豆行業的低成本擴張還在繼續,目前,ADM、嘉吉、邦基等跨國公司已紛紛向黑龍江九三油脂提出合資合作信息,有的提出合作條件是九三油脂要把在大豆產區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分離出去。一旦九三油脂與之合作,我國大豆市場90%以上都將受制於國外。

值得關注的是,現在企業加工進口大豆具有倉儲成本低、批量大、信用證結算、質量均一、運距短等優勢,而企業加工國產大豆卻有以下自身無法解決的難題:

一是產區大豆加工企業流動資金成本高。在大豆產區黑龍江,企業要達產,必須一次性儲備一個榨期的大豆,按現行貸款利率算,每加工一噸大豆約需支付銀行利息70元,如九三油脂年加工國產大豆200萬噸,僅原料收購每年就需要40多億元。

二是產區大豆加工企業收儲成本高。在國內收購大豆,需面對千家萬户,原料到達廠內需包裝、運輸、儲存等費用,每收購一噸大豆約需收儲費用75元。在沿海,每噸大豆到達車間的費用不足25元。

三是我國大豆產業競爭的起跑線在沿海,黑龍江大豆運到沿海地區每噸要增加約70元的運輸成本。

同時,企業目前收購國產大豆還面臨税收難題。按國家税收政策規定,“糧食加工企業收購農民的糧食,進項税抵扣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13%”。在黑龍江收購大豆半徑一般是200公里,多數農民只能通過糧食經銷商把大豆交到工廠。但税務部門不能把糧商視為“農民”,企業若上門收購面對千家萬户成本太高,若收糧商的大豆則無法享受國家的税收優惠,還有偷税嫌疑。在沿海,進口大豆增值税發票一船一張,非常方便。這樣,誰還願意加工國產大豆呢?

--“洋大豆”打壓國產大豆 部分豆農棄種大豆

黑龍江省農委有關人員介紹,由於種大豆比較效益差,今年一些地區出現了豆農棄種大豆的現象。據瞭解,由於豆價傷農,我國大豆主產區的黑龍江部分農民已陸續改種玉米、水稻,但黑河、大興安嶺等黑龍江北部地區有近2000萬畝的大豆種植面積沒有替代作物,這裏的40餘萬户豆農將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一旦我國沒有足夠的大豆產出,國內的大豆價格、日常消費、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都會受到巨大威脅。由於作為大豆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的大豆加工業被外資所控,不僅會使上游種植業遭受嚴重打擊,還將讓下游養殖業難逃噩運。豆粕為養殖業提供60%的蛋白原料,如果大豆受控,勢必帶動下游養殖業成本上漲,影響城鄉農副產品價格,畜牧業也將受制於人。屆時,我國大豆產業的上、中、下游環節將全盤為外資所控。

--專家認為,我國大豆產業應自主沉浮

大豆加工業作為我國大豆產業鏈條中的關鍵環節,不僅影響上游4000多萬豆農的利益,關係大豆產業鏈上1億多名從業人員的生計,還關係到我國糧食戰略安全。為此,大豆主產區幹部、農民、大豆加工企業和有關專家一致呼籲,我國大豆產業應自主沉浮,國家有關部門要儘快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大豆產業健康發展刻不容緩。

首先,有關部門應從國家糧食戰略安全考慮,加強宏觀調控,聯合制定國家大豆產業振興戰略,將大豆加工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應急體系。從國家戰略規劃、產業政策上,重新調整大豆加工產業發展方向與產業重點。同時加強對進口大豆總量和節奏的控制,切實維護我國大豆加工企業和豆農的利益。

其次,儘快成立涵蓋大豆種植、加工、流通、進出口貿易在內的非盈利性的中國大豆產業協會,改變我國大豆生產、加工、貿易等環節組織化程度低的現狀,提高大豆產業組織化程度,增強我國在國際大豆市場的話語權。

第三,加快出台反壟斷法,全面評估外資壟斷對就業、市場和產業安全的影響。完善外資併購政策,由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外商併購投資項目導向政策和核準管理辦法,建立多部門聯合審查機制,嚴格大豆壓榨項目的審批。同時,限制跨國糧商進入期貨市場。

第四,建立對外聯合採購機制。儘快形成一個或幾個大豆採購同盟,調控大豆進口數量、節奏和價格;對進口大豆採取全國統一招標制。

第五,出台政策鼓勵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加工國產大豆。可按企業加工國產大豆比例確定其進口總量,對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給予補貼或減免税政策。同時,對中小糧商交到加工企業的糧食視為農民銷售,允許企業抵扣進項税。

第六,實施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生產支持政策,建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充分發揮國產大豆非轉基因與高蛋白質優勢,採取產品差別戰略,從生產者補貼、市場價格等方面支持國內大豆生產。

產業調查報告14

近年來,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後被評為省市農業產業化先進單位、省市勞務經濟開發先進縣、全市農辦系統先進單位、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縣。

一、統籌城鄉發展,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高標準高起點完成了規劃編制。二是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民收入顯著提高。三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農村各項公益事業蓬勃發展。四是村莊改造穩步推進,村容村貌明顯改觀。五是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民主管理成為主流。

二、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壯大產業基地規模。穩步發展了優質稻板塊基地45萬畝、優質雙低油板塊基地40萬畝、優質棉板塊基地16萬畝、蔬菜板塊基地20萬畝。全縣已建成萬頭豬場11個,萬隻以上的蛋雞養殖場478個,千頭奶牛場2個,規模肉牛場9個,規模養羊場18個,畜禽養殖大户達到4000户以上。建成水產板塊基地18萬畝,小龍蝦養殖基地7.6萬畝。

二是壯大龍頭企業,強化帶動效益。近年來,全縣已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7家,國家級1家,省級8家,市級17家,縣級11家,形成了糧食、油料、棉花、水產四大加工體系和畜禽養殖體系。

三是加大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實行產業集羣發展。着力推進了食品工業園和散花水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先後組建了中禾糧油集團和水產集團。

四是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全縣有286個農產品獲得國家“三品”認證,其中綠色食品28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258個。“”牌水產品已打入等國際市場。“”、“”牌水產品商標成為全市知名商標;7家企業生產的產品進入家樂福、中百倉儲、黃商集團等大中型超市。

五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全縣已登記註冊合作社23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會社員達到3.8萬人,帶動農户11.8萬户,涵蓋了種、養、加、產、供、銷等多個行業。

六是創新體制機制,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中禾糧油公司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雙明糧棉油公司推行“公司+基地+農户”模式,帶動農户發展。

產業調查報告15

為了全面掌握我鎮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探索出適合我鎮羣眾發展農業產業的路子。最近鎮政府組織鎮村幹部深入村社農户家中,就我鎮當前農業投入及產出情況做了詳細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各類農作物投入與產出的調查情況:

這次農作物調查,我們主要對當前羣眾種植面積最大的蘋果、小麥、西瓜、玉米和洋芋等作物進行調查,涉及全鎮19村部分農户,採取隨即抽樣入户的辦法進行。通過調查,得出以下結果:

(一)蘋果業。我們隨即對抽取的8個農户進行了入户調查,主要從蘋果畝產量和畝投入資金兩方面進行調查。此次抽取的農户既有川區的又有山區的,以川區羣眾為主,畝產量從5000市斤到7000市斤不等,平均畝產量為6062.5市斤;投入資金主要從農藥、水費、化肥、套袋、地膜、零工費及其他方面調查,畝投入資金最高為2120元,最低為1551元,平均為畝投入資金1903.4元。按照調查數據推算,在不含人工費的前提下,平均每斤蘋果成本價格為1903.4元÷6062.5斤/畝=0.31元;如果將投入的人工費計算在內的話,按照每個勞動力年外出勞務收入5000元,每個勞動力管理2畝果園計算,畝投入資金為4403.4元,則每斤蘋果成本價格為4403.4元÷6062.5斤/畝=0.73元,按蘋果市場銷售價1.20元/斤計算,資金投入低於產出,蘋果成本價低於市場價格0.47元,每畝蘋果除人工費淨收入為2849元。

(二)冬小麥。我們仍隨即對抽取的8個農户進行了入户調查,主要從小麥畝產量和畝投入資金兩方面進行調查。此次抽取的農户既有川區的又有山區的,以山區羣眾為主,畝產量從400市斤到600市斤不等,平均畝產量為452.5市斤;投入資金主要從農藥、籽種、化肥及其他方面調查,畝投入資金最高為125元,最低為83元,平均為畝投入資金110元。按照調查數據推算,在不含人工費的前提下,平均每斤小麥成本價格為110元÷452.5斤/畝=0.24元;如果將投入的人工費計算在內的話,按照每個勞動力年外出勞務收入5000元,每個勞動力管理8畝農作物計算,畝投入資金為735元,則每斤小麥成本價格為735元÷425.5斤/畝=1.62元,按小麥市場銷售價0.65元/斤計算,資金投入高於產出,小麥成本價高於市場價格0.97元,種植小麥每畝要虧本412.70元。

(三)西瓜類。我們對隨即抽取的4個農户進行了入户調查,主要從西瓜畝產量和畝投入資金兩方面進行調查。此次抽取的農户既有川區的又有山區的,以川區農户為主,畝產量從4000市斤到6000市斤不等,平均畝產量為5500市斤;投入資金主要從地膜、農藥、籽種、化肥、水費及其他方面調查,畝投入資金最高為335元,最低為275元,平均為畝投入資金320.50元。按照調查數據推算,在不含人工費的前提下,平均每斤西瓜成本價格僅為320.50元÷5500斤/畝=0.06元;如果將投入的人工費計算在內的話,按照每個勞動力年外出勞務收入5000元,每個勞動力年管理3畝西瓜計算,畝投入資金為1986.5元,則每斤西瓜成本價格為1986.90元÷5500斤/畝=0.36元,按正常西瓜市場銷售價0.30元/斤計算,資金投入高於產出,西瓜成本價高於市場價格0.06元,種植西瓜每畝要虧本330元。

(四)玉米類。我們隨即對抽取的6個農户進行了入户調查,主要從玉米畝產量和畝投入資金兩方面進行調查。此次抽取的農户既有川區的又有山區的,以山區農户為主,畝產量從800市斤到1500市斤不等,平均畝產量為1017市斤;投入資金主要從地膜、農藥、籽種、化肥幾方面調查,畝投入資金最高為220元,最低為135元,平均為畝投入資金174.70元。按照調查數據推算,在不含人工費的前提下,平均每斤玉米成本價格為174.70元÷1017斤/畝=0.17元;如果將投入的人工費計算在內的話,按照每個勞動力年外出勞務收入5000元,每個勞動力管理8畝農作物計算,畝投入資金為799.7元,則每斤玉米成本價格為799.7元÷1017斤/畝=0.78元,按玉米市場銷售價0.60元/斤計算,資金投入高於產出,玉米成本價高於市場價格0.18元,種植玉米每畝要虧本183元。

(五)洋芋類。我們隨即對抽取的5個農户進行了入户調查,主要從洋芋畝產量和畝投入資金兩方面進行調查。此次抽取的農户全為山區,畝產量從XX市斤到4000市斤不等,平均畝產量為2600市斤;投入資金主要是化肥,畝投入資金最高為102元,最低為60元,平均為畝投入資金86.4元。按照調查數據推算,在不含人工費的前提下,平均每斤玉米成本價格為86.4元÷2600斤/畝=0.03元;如果將投入的人工費計算在內的話,按照每個勞動力年外出勞務收入5000元,每個勞動力管理8畝農作物計算,畝投入資金為711.4元,則每斤洋芋成本價格為711.4元÷2600斤/畝=0.27元,按洋芋市場銷售價0.20元/斤計算,資金投入高於產出,洋芋成本價高於市場價格0.07元,種植洋芋每畝要虧本182元。

按照上面調查結果,農作物投入低於產出的只有果品產業,其他農作物計算人工費的話,全部要倒貼資金,因此我們只有依託區域優勢,實施農業反哺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果品這一支柱、富民產業,才能真正使羣眾走向富裕。

二、當前我鎮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鎮充分發揮優勢,塊帶結合,基地示範,大力推進了果品這一支柱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快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截至目前我鎮果園面積已達1.4萬畝,其中掛果面積達到6000畝,果品年收入3000萬元,人均果品收入1577元,佔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0%,果品產業已真正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主導產業。在果品這一支柱產業的帶動下,我鎮農業產業化已初具規模,主要表現在:

(一)農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產業化格局趨於合理。近年來我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從XX年開始到XX年,新植果園面積以每年平均3000畝的速度增加,現在川區8村實現果園化,東山樑細灣、常坪等村社也基本實現果園化,今年依託老山林整村推進,高標準建成xx西山農業示範園區,至目前全鎮果園面積1.4萬畝,套袋4000萬隻。全植已形成以川區為主、輻射帶動東山,大力培育下西山的果業發展格局

(二)大力發展無公害果園,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我們加快xx河流域萬畝果品優質生產基地建設,已建成綠色標準化生產示範園5000畝,其中省、市認定無公害果園面積1000畝,我鎮果品的主要向生產標準化、綠色化、無公害化方向發展。我們將全面提升果品市場競爭力,使xx蘋果能真正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標籤: 調查報告 產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0259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