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鎮農村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報告

鎮農村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報告

20xx年1月,我在xx縣城關鎮32個村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兩個村,對村上的人力資源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現將調查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鎮農村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報告

  一、基本情況及農村人力資源現狀

調查過程中,我選擇的兩個村分別是1村和2村,這兩個村的人口和自然條件基本相似,交通比較便利,但在人力資源方面有較大差異。1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817户2761人,其中男2009人,女752人。耕地面積2683畝,人均0.97畝。2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646户2331人,其中男1814人,女517人。耕地面積2980畝,人均1.64畝。通過調查,瞭解這兩個村人力資源的現狀差異是:

(一)受教育程度的差異

在這兩個村,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還沒有完全實現,但就是現有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有一定差異。2村目前15歲以上人口文化程度的具體結構是:文盲半文盲佔總人口的11.1%,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總人口的59.2%,高中或中專程度的佔總人口的14.3%,大專及以上程度的僅佔總人口的0.2%,在主要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人數少。1村目前15歲以上人口文化程度的具體結構是:文盲半文盲佔總人口的4.8%,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總人口的77%,高中或中專程度的佔總人口的6.1%,大專及以上程度的僅佔總人口的1.8%。相比而言,羣眾受教育的總體情況好於前者。

(二)科技素質整體水平低

由於農民文化素質低,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高,加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及農業技術人員奇缺,其中大部分只有中專學歷等原因,導致很多農業新技術、新品種不能在農村推廣或推廣緩慢,農業新技術優勢得不到充分地發揮,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民帶來效益。

(三)社會心理素質差

由於對農民思想教育途徑和方式方法還不完善,加之農民自身教育的不到位,導致農民傳統的自給自足、小富即安、因循守舊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他們不願意冒風險去接受新事物,只關心眼前的經濟利益,缺乏進取心,而且自強自立的心理素質也不高,甘於貧困和碌碌無為的精神貧困現象長期存在。

(四)有能力的人員素質不高

主要是相對於知識貧乏的農民而言,受過一定教育並在農村起着領導和帶頭作用的鄉村幹部、青年骨幹及黨員等人。隨着科技發展,他們中有一部分思想先進、眼光敏鋭的,能及時地學習新知識,採用新方法,為農村的發展做準備。這部分人雖然能主動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有儘快帶領羣眾致富的想法,但面對落後的自然條件和素質普遍較低的人力資源現狀,辦法還不多,還不能帶領大多數農民致富。

(五)農業人力資源浪費嚴重

為了適應農村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生存成本不斷加大的現狀,近年來,農村不少主要勞力都想方設法外出務工,以解決子女上學、家人就醫以及農業生產投入之需。這其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成家年齡較大的,在外務工基本是季節性的,為了接濟家庭支出,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適應外界環境能力的下降,最終回家守田,繼續過傳統農民的生活,沒有把最富有想法、富有闖勁的年齡留在農村創業上,而是用在了在外務工上,這也是由於生計所迫。另一種是受過一定教育年齡較小的,外出務工一方面是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一方面是為了尋找就業機會,據統計,調查涉及的這兩個村,具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就有600餘人,佔到總人口的12%,而這些人可以説是村裏文化程度最高的人羣。外出務工回家創業的僅有1人,所剩幾乎長年在外。這兩種情況都是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浪費。

  二、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兩個村人力資源現狀的分析,説明農村人力資源剩餘勞動力多、農民素質低等,這些勢必會影響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一)直接限制了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隨着農業生產中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和農民經營範圍的日益拓展,農村人力資源的文化素質差異成為農民收入差異的主要因素。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就會阻礙農村科技進步,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普遍偏低,使得農民收入結構比較單一,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現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對其收入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響性,農民素質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其收入必然越多。拿在外務工人員來説,學歷層次高的、可塑性強的一般從事技術含量高的工作,收入普遍高於那些學歷程度較低、只能從事餐飲等服務行業人員的收入。

(二)嚴重影響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業勞動力轉移主要是以發展鄉鎮企業為載體,採“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就地轉移方式。但進入九十年代以後,由於鄉鎮企業技術進步,資本密集度迅速提高,其自身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能力下降,而且農民自身素質也無法滿足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同時,隨着城市下崗職工的不斷增加,農業大量剩餘勞動力擁向城市從事非農工作的機會也在不斷減少,即便進入城市,低素質的農民只能從事傳統的、低級的、簡單的、收入很低的勞動,嚴重限制其收入長期穩定增長。因此,農村人力資源素質低是制約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主要因素。

(三)影響農業科技推廣的深度及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科技興農是通過實施農業高新技術成果,達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產品的.單位產量,改善農產品的品質,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增加農民收入。由於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對新科技、新成果吸納和應用能力差,思想觀念過於守舊,心理素質脆弱,不輕易,甚至不敢接受新技術,所以造成了許多先進的農業技術成果無法應用推廣。

  三、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農村教育體系

農村人力資源的素質提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強農村教育。近年來,我縣在加強農村人才教育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但是,農村人力資源的素質提升是一個多項的系統,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在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對農村人才教育應增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建立健全以以農村基礎教育、農村高中教育為主體,以農村幼兒教育、學前教育為基礎,以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農村成人教育為輔助的農村教育體系。同時要以就業為導向,縱向上要健全並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橫向上要廣泛適應一、二、三產業的職業技術需求以及勞動力的轉移方向,切實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知識和技能,促使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農村成人教育應當在掃盲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培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

(二)建全農村培訓機制

從整體情況看,目前農民培訓力度還不大,參與培訓的農村勞動力數量還比較少,農民參加培訓的數量和質量還很不均衡。雖然我縣堅持對農村幹部進行政策方針、農業技術、市場經濟等知識培訓,使農村幹部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但畢竟覆蓋面十分有限。從發展趨勢來看,在農民培訓工作上要整合資源,統籌規劃,進一步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民培訓工作體系。明晰培訓工作部門的職責,理順培訓工作體系,避免資金的浪費和培訓內容的重複;依據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以及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有效開展各級各類培訓。

(三)充分扶持並利用各類教育資源

城市教育應增加服務功能,擴大服務對象,在為城市居民服務的基礎上,全方位為農村人力資源服務。加強對轉移到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民的教育,注重城市務工農民子女的教育,要面向農村,按產業調整需要,全方位開展各類職業技術教育。積極倡導人才迴流。農村勞動力通過轉移過程中的工作和學習,掌握了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開闊了視野,培養了新的意識和觀念,如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價值觀念、法律觀念等,進而可以全面促進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提升。

(四)做好勞務輸出的培訓

從人多地少,分散經營的現實出發,通過農民的非農化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減少農村人口數量,使得農業可以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從農勞動者的收入。因為農村轉移一個勞動力,農業的年總收入幾乎沒有變化,而農民總收入將增加5000元左右,致力於有效的勞務輸出的培訓,有助於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當前,勞務輸出已成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渠道和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面對勞動市場的新態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做好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前的培訓工作。根據外出農民所從事行業的技能需要,對農民有組織、有目標的進行分批技術培訓、實地參與式操作培訓,同時通過電視、廣播等多種渠道對農民進行職業道德培訓、法律知識介紹等,以提高農民的勞動技能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增強勞動輸出的競爭力,保證勞動力轉移的成功率,進一步優化農村人力資源結構。

(五)有計劃的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比傳統計劃經濟時期趨於合理,但是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就是缺乏正確的引導和規劃。所以,要進一步重視農村黨員和鄉村幹部科技素質的提高,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培訓,切實提高廣大農村黨員和鄉村幹部發展農村經濟的本領,促使他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原則,服務、服從於經濟建設,在不增加農村行政機構的前提下,利用現有的組織資源傳播信息、推廣技術,引導農民自我開發,維護農民羣眾的合法權益上,做到有計劃地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減少由於農民素質低、技能差、想致富沒出路或隨大流等原因所帶來的不必要的人才損失。

(六)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全面發展

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及農民收入的增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加強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總體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農村消費。同時,搞好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還為農村地區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直接增加農民收入。這些不僅有助於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有助於縮小城鄉間和地區間發展的差距,以加快農村全面發展的步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2m3r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