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濟現狀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1

一、我市鉛鋅工業發展現狀

xx的鉛鋅礦主要集中在成縣、西河縣和輝縣。它們東西長85公里,南北長7-12公里,面積1200平方公里。金屬儲量約2800萬噸,平均品位4.5-12%。它們是中國第二大鉛鋅礦體。作為不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越高,鉛鋅消耗越快。隨着發展水平的不斷深入,發展成本不斷上升,比較優勢和競爭力逐漸喪失,必然影響到依靠資源的隴南經濟發展。按照現在的開採情況,十幾年後資源就會枯竭。因此,如何提前規劃和發展替代產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是隴南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課題。

(1)支柱產業的作用明顯

截至xx年底,xx市共有鉛鋅生產企業98家,其中礦山企業86家,冶煉企業12家。從xx市的整體經濟形勢來看,鉛鋅工業在xx市的經濟發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已經成為xx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xx年鉛鋅價格高,xx市鉛鋅工業工業增加值達到35.12億元,佔當年隴南市gdp總量的31.41%;鉛鋅企業上繳利税9.67億元,佔當年xx市財政總收入的59.99%。

(2)金融危機的影響嚴重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以鉛鋅工業為主的xx市工業經濟受到重創。在全國和全省工業經濟恢復增長的背景下,xx市工業經濟仍保持低水平運行。到xx年底,xx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預計僅與去年持平。xx工業經濟對鉛鋅工業的過度依賴造成了xx工業經濟的巨大波動。xx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達到20.33億元,同比下降13.8%,尤其是鉛鋅為支柱的成縣、西河縣、輝縣分別下降35.1%、13.7%和8.9%。

(3)鉛鋅行業的繁榮在短期內並不樂觀

根據國際權威鉛鋅監測團隊的預測,在國家刺激政策的支持和下游行業一定復甦的影響下,中國鉛鋅市場的數據在xx前三季度出現了一些樂觀跡象。但是,在全球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中國鉛鋅市場仍難以快速復甦,復甦之路依然艱難。

(4)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加大

xx市鉛鋅工業發展的特點是企業數量增加,生產規模擴大,而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水平、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進展緩慢。資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污染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等深層次問題是主要問題。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國家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按照一體化的要求,無論是資源、環境還是市場供給,隴南市的鉛鋅企業都承擔不起。

二、鉛鋅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產業升級和環境保護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如果不及時徹底解決,企業的生存將面臨巨大的壓力。xx市的鉛鋅企業也面臨着如此巨大的挑戰。

(1)工業重組

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有色金屬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提出總量控制、淘汰落後、技術改造和企業重組為重點,旨在幫助大型企業在行業低迷時期緩解經營壓力,實現低成本跨越式發展。《規劃》將通過大規模推動產業併購來助推有色金屬市場,鼓勵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進行多種方式的重組,規劃建設3-5個有實力的有色金屬綜合企業集團,使銅、鋁、鉛、鋅骨幹企業的產量佔全國的比重。比例從目前的70%、55%和40%分別上升到xx的90%、70%和60%,目前隴南的鉛鋅企業很多,全國十大鉛鋅冶煉企業中,隴南沒有一家企業。企業產生的盈虧平衡點仍然高於同行業。鉛鋅冶煉企業有89家,但集約化經營程度不高,小企業數量太多,企業重組成為必然趨勢。

(2)環境保護問題

xx市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資源,這使得這種增長越來越受到嚴重限制。支撐xx市工業經濟的鉛鋅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發展將日益受到制約。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面臨着日益嚴峻的市場壓力,難以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作為國家的有形財富,政府對資源開發的宏觀調控將進一步加強,資源地區的大規模開發和環境保護等問題將面臨更多限制。今年發佈的《鉛鋅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實施細則》已經提到了全國鉛鋅產業產能淘汰的目標。由於xx市鉛鋅企業粗放的生產方式,以及鉛鋅企業仍然依靠高資源消耗來促進增長,生產集中度低,資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環保壓力大。

(3)可持續發展問題

隴南鉛鋅企業主要從事簡單冶煉,無下游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低,產業鏈短。鉛鋅行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非常脆弱,普遍面臨接續和替代產業發展滯後的問題,尤其是在隴南,影響了隴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隨着礦產資源的開採,現有礦山鉛鋅原料產量的持續增長明顯減弱。以目前的開採速度,鉛鋅資源探明儲量只夠開採xx年左右(不含遠景儲量)。原料的生產可能滿足不了冶煉的生產。鉛鋅工業的發展仍以粗放經營為基礎,採用投資發展模式,擴大冶煉能力,實現增量。這種發展模式忽視了資源和市場需求的支撐能力,受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驅動,盲目性大,難以獲得可持續的投資效益。

三、鉛鋅產業轉型和產業鏈延伸

根據xx市鉛鋅形勢,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xx市必須抓住機遇,實現產業調整和企業規模化經營,這是xx市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推進產業融合

金融危機的爆發和低碳經濟模式的實施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鉛鋅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而是為鉛鋅產業的戰略重組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必然會推動產業重組和資源整合。根據《有色金屬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和《國家礦產資源規劃(20xx年)》,國家將盡快推進鉛鋅企業一體化,通過採礦、冶煉、加工企業相互參與,進行聯合重組,形成有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有色金屬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時,建立健全落後產能退出機制,進一步規範投資行為,停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複建設落後產能,嚴格執行新開工項目投資管理相關規定,規範投資行為,嚴格控制高耗能新項目。xx市應抓住這一機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2)實現企業集約化管理

根據產業整合的要求,針對隴南市小、散、厚鉛鋅產業的現狀,應及時進行結構性戰略調整。通過兼併、重組、聯盟等形式,建立一批大型鉛鋅礦企業或集團公司,實現規模化生產。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領域,成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主導力量,帶動了隴南企業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市發改委、經委等部門要統籌考慮資源、環境、能源等條件,制定鉛鋅產業發展規劃,指導隴南市鉛鋅產業發展。出台優惠政策,充分發揮成州、包惠、巴羅等重點企業的帶動作用,整合重組審批程序,提高產業集中度,擴大產業集羣規模和效益,提升產業集聚優勢和競爭力。

(3)延伸產業發展鏈

利用鉛鋅企業積累的財富、技術和人才優勢,按照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思路,加強上下游合作,構建技術聯繫與合作緊密的產業鏈,走鏈式發展道路。一是引進並啟動一批產業鏈完整的採礦-選礦-冶煉-深加工企業,拉長鉛鉛合金生產鏈,打造資源型企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大力發展鋅合金零部件,加快鍍鋅管、鍍鋅板、建材發展,積極培育鉛鋅鍍鋅鋼板產業鏈——汽車產業。三是加大鉛鋅產品市場應用領域的研究力度,不斷開發新的鉛鋅產品。

(4)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

按照國家環保標準,市發改委、環保、國土、安全生產監管、工商、電力、税務、財政等部門應當建立聯動機制,並按照產業政策和行業規劃的要求,從佈局和外部生產條件、工藝裝備、節能降耗、資源消耗、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方面入手,加強檢查、跟蹤監督,綜合運用行政和價格手段,使現有生產規模小而不一致。

(5)抓住產業轉移機遇,降低隴南工業經濟對鉛鋅工業的依賴

目前,沿海發達地區正在積極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促進高能耗、高排放、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騰出空間。國家還支持和鼓勵沿海產業梯度轉移。各有關部委積極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規劃,引導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計劃在中西部地區確定一批重點加工貿易承接基地,並會同國家開發銀行出台政策支持承接基地發展,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抓住沿海產業梯度轉移難得的歷史機遇。xx積極制定各項政策,高度重視主導產業的培育和扶持,積極引進產業鏈長、輻射效應大的產業項目,列為支柱產業進行扶持。承接產業轉移有利於盤活現有資源,發展地方經濟。我們必須開動腦筋,開闊視野,在更大範圍內尋求承接產業轉移的途徑,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充分把握沿海產業轉移趨勢,積極做好沿海產業轉移對接工作,以此為契機,推動xx市工業化進程,加快經濟發展。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2

一、村級集體經濟的基本情況

1.村級集體經濟資產情況。鄉村級集體經濟總資產20xx萬元,主要為村民自籌、財政投入和社會資本,主要包含:集體林地1.2619.08萬畝、土地706.2畝、農業種植機械設備4套,流動性資產約302萬元。

2.九環沿線的3個村主要以旅遊觀光產業為主,村民建立合作社與社會資本合作發展,採用股份制管理模式,年底合作社和公司按比例分紅,高半山的2個村主要以蔬菜種植產業為主,黨員幹部帶動村民建立合作社,統一購買和銷售。

3.5個村均為合作社代村民管理集體資產。

4.經驗啟示

20xx年起,各村積極落實松潘縣委縣政府建設國際旅遊勝地戰略部署,黨支部帶領黨員幹部羣眾,利用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自然環境和獨特的文化優勢,積極爭取項目資源,紛紛成立專業合作社,作為產業發展的實施載體,採用“支部+農户+公司”模式,規範旅遊市場,降低經營風險,拓寬就業渠道,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探索出了一條羣眾自籌一點、政府補貼一點、企業投資一點的“三個一點”現代農村產業發展道路。

二、堅持黨支部帶動引領

近年來,各村黨支部鋭意進取,不斷創新,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並重,以黨的組織建設理念抓合作社管理和人才建設,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和管理能力提升,為以黨建促發展找到了契合點,為深化黨的先進性建設搭建了平台,村支部的創新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不斷增強,實現了管理有序。

三、堅持黨員幹部帶頭示範

羣眾看幹部,幹部看黨員,黨員看組織,越是在發展集中的地方越是需要有一支強有力的黨員幹部隊伍。黨員幹部大力支持合作社發展,發動羣眾積極響應、踴躍參加,在建設過程中堅決服從組織領導,在半農半牧的基礎上建立了旅遊服務產業主導,實現了幹部有為。

四、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戰略

依靠產業支撐,突出基礎先行,為重構產業發展秩序,圍繞一系列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做好推進服務工作,帶領全村羣眾堅定推進幸福美麗家園鞏固提升工程、大骨節病試點成果鞏固提升項目、民族團結進步中藥材種植項目、安全飲水項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等一系列重點工程項目,實現了基礎先行。

五、堅持強化村民綜合素質能力

為走好鄉村生態旅遊這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嚴格規範村民議事規則和各項管理制度,所有重大事項均召開班子會議或村民大會一致通過決定。合作社還通過帶動部分貧困户參與旅遊經營,解決閒散勞動力就業,為貧困户脱貧致富奠定了基石。注重通過加強技能培訓,提高村民素質,鞏固發展成果,多次組織外地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廚藝、家政、禮儀培訓,按照“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接待、統一收入、統一宣傳、統一培訓”的管理模式,提升川盤整體形象。注重維護團結穩定局面,以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切實轉變幹部作風,努力解決羣眾實際困難,密切黨羣幹羣關係,維護全村和諧穩定,近年來從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刑事案件及涉穩事件,實現了社會和諧。

(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制約因素

近年來,各村各項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但與經濟發展需要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受氣候影響,高原地區各項基礎建設使用壽命有限,後期管理維護往往難以跟上,社會公共服務設施使用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在當前全國安全生產總體形勢下,對鄉村旅遊服務業的規範和監管存在一定真空,受發展規模影響,各村難以開展民族傳統食品和酒類的文化體驗等經營活動。

(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政策建議。

進一步加快道路、飲水、排污、用電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涉旅產品質量監管,規範旅遊市場秩序,擴大旅遊品牌宣傳,推動農村產業健康發展。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3

一、調查目的

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我認為研究農村經濟的現狀是很有必要的一項課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關係到農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國經濟騰飛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因為面對8億農民的龐大數字,我想到不是促進落後地區發展的巨大困難而是應該盯住這個龐大的市場,正逢利用這一機遇發揮好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擴內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們利用暑假時間對農村經濟的現狀作了一次調查。通過對山西省天鎮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遼寧省葫蘆市市農村經濟現狀的調查,瞭解當前政府對農村發展所實施的政策,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現狀,研究提高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方案,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二、具體情況調查

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製作調查問卷(見調查報告下方附件)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項目;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税、小額信用貸款等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羣男女性別比為22:11。

調查人羣的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羣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羣中3/4的人具有國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羣受教育程度高於40歲以上的人羣。從婚姻狀況來看,90%都已婚。從職業狀況來看,80%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家庭平均人口為5人左右。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隊農村經濟現狀的瞭解情況

調查中的相關問題有4道小題,在此引用兩道小題,分別用表格形式展示:

在您家每月總支出中所佔比重最大的是:

種類

比例

日常生活必需40% 品

教育支出 20%

贍養老人 9%

農業成本 20%

其它

11%

您家一月的總收入大概是:

範圍 比例

1000元以下 5%

1000元到三千30% 元

三千元到五千50% 元

五千元以上

15%

三、調查時間:

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0日

四、此次農村經濟現狀調查的體會:

對國家政策的認識: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普遍認為國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為老百姓謀福利,但是其執行到地方以後已經有所變味甚至扭曲。

(一)、據本次調查所知,80%的村民反映沙河市某鄉新農村醫保政策就存在較多不透明的現象。鄉衞生所的藥物的價格更是高出當地藥房藥品價格的好幾倍。並且有些村級醫療合作社的醫生在村民購買藥品時,找藉口甚至推脱,不願意為其進行優惠。這裏面可能也有他、們的難言之隱,因而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另外,我也瞭解到國家制定的這些政策中所包括的藥品種類與村民所用的藥品存在不對稱現象,也就像市場上的商品供求信息不對稱類似。新農村醫療合作政策是一項解決農村治病難、看病難這個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而制定的,可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一些地方,它並沒有起到它應有的那種效果。

(二)、在前幾年,剛瞭解到家電下鄉政策之後,認為這是一項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內各個大型商場及走訪農民得知,享受家電下鄉優惠政策的家用電器種類少且偏低端產品,並且優惠款額較低,50%的人認為這不會影響他們是否購買家電的意願,並且優惠款額很難返還到村民手中,並且手續繁雜。

(三)、談到國家對農民種田的各種補貼,如種子補貼、糧食補貼等,但是由於中國農民數量多,這些補貼僅僅相當於每年上漲的農業生產用品價格的一小部分。因為隨着化肥種子農藥等價格的上漲,農民的種糧成本在逐年增加,可是糧食的收購價的上漲幅度卻相當小,在這裏我們不得不考慮到中國人口這一客觀因素,但是這也需要國家在制定政策時更加考慮到它的可行性以及具體性。

(四)、面對這一優惠政策,許多農民只是聽説過根本就不瞭解。一個是宣傳的原因,另外就是其手續繁雜。在貸款機構裏,農民多感覺到能夠取得貸款的多是關係户或是其本身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羣,而對於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來説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對農村收入來源的認識:在農村調查的這幾天,我們發現農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普遍情況都是靠種地獲取糧食收入,但是其所佔農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減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農民收入來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業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數賣土地所有權所得。在農户收入中,糧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差距卻很明顯。

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一直在躍躍欲試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識和能力去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去了解整個社會的全貌。我來自農村,也瞭解農村,每天都在感受着它的日新月異,對農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無時不刻在關注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從家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到完成行政村規模的調整,這一切讓我歡欣鼓舞。因此,今年暑假,我選擇新農村建設作為自己的調查主題之一,對沙河市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情況作了為期幾天的調查。通過實地調查,採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深入政府村委會和農户中進行調查。我認為,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正在摸索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資金實力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農村幹部素質不高,沒有調動村民的熱情,村民文化活動單調等,建議要調動普通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熱情,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附近一個新農村建設工程現在就處於擱淺的狀態,原因是資金不足,建設工程無法繼續下去。

五、以下是我們通過這幾天的調查所得到的關於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1、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有效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農產品面臨國內各地農產品的強有力競爭是不爭的事實,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從北方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點看,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是把糧食做為產業種好,提高糧食作物品質與產量;二是注重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建昌縣利用優越的自然資源,發展野果加工,但關鍵是找到銷路,現在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2、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增加農民勞務工資收入。

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城鎮化率為78%,中等收入國家為49%,世界平均水平為46%,而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32%,這説明,我國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務工的潛在空間巨大。因此,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性收入就成為現實選擇。

其主要途徑是:

①積極發展小城鎮,盡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民轉移到城鎮,比如説沙河西部山區的一些農民出行非常不便,這不僅僅影響他們的生活,更是對當地的農業、加工業甚至手工業都造成了很多困難。同時,不斷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就近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例如沙河市的田安小區就是其中的代表,集中羣眾,既避免了住宅地的浪費,又可以對農業實行規模化管理。

②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進城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該享有長久居住權,享有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③加快農村富餘勞力轉移步伐,大力組織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從事非農業和跨地區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建立鄉鎮勞動力轉移指導站或勞動保障事務所,開設農村勞動力職業介紹窗口,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向小城鎮,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

3、積極創辦鄉鎮企業,發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加農民工業化收入。鄉鎮企業外連市場,內連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的終端,也是產業化的重要載體。鄉鎮企業的基本作用有三個,一是可以開闢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解決農民“賣難”,實現農民的生產目的;二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納剩餘、閒餘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為此,各鄉鎮應依託本鄉鎮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大力創辦或通過招商引資創辦農產品加工型、流通型鄉鎮企業;沒有條件的,要主動依託社會上已有的鄉鎮企業。這一點從沙河市就明顯地表現出來,在沙河市的各個鄉鎮中農民的收入就明顯地跟當地的鄉鎮企業數量掛鈎。可見鄉鎮企業對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4

現狀:民營企業迅速崛起,工業發展勢頭強勁

民營企業已成為市域工業經濟的發展主體。從20xx年起,該市大力推進“國退民進”、“兩個置換”、“產權多元化”等改革措施。到20xx年底,全市工業企業改革基本完成,國有、集體企業全部退出市域經濟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民營企業和產權清晰的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的蓬勃生機全面激發了市域工業經濟的發展活力,市域工業經濟駛入了快速發展期。目前全市共有規模工業企業43家,工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已由20xx年的17%增加到37%;規模工業實現的產值由20xx年的5.48億元增加到13.4億元。全市工業税收由20xx年的98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所佔比重由20xx年的20%增加到44.4%。

工業園區已成為市域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近三年來,該市着力抓好太子廟生物醫藥園、蔣家咀棉麻紡織工業園、城關鎮楊木及食品加工工業園的建設,培育了棉麻紡織、食品加工、黑楊加工、生物醫藥、汽車製造及新材料、精細化工六大市域支柱產業。從入園企業户數來看,三大園區規模企業户數較3年前增加了一倍。20xx年三個園區僅有規模企業18家,目前已達36家。從園區工業產值看,三大園區規模企業產值是3年前的近三倍。20xx年末三個園區規模企業產值不足3個億,今年可達8.5億元。目前三大園區規模工業實現的現價總產值佔全市規模工業的90%。從入庫税收來看,三大園區規模企業入庫税收較3年前翻了三倍。20xx年末三個園區規模企業入庫税收只有500萬元,今年將達1500萬元。從園區工業投入來看,三大園區近3年新增項目投入5億元,是前20年工業投入總和的1.3倍。

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成為市域經濟的主要特色。目前全市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39家,其中規模企業26家,出口規模企業5家。20xx年全市產值過1000萬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7家,其中產值過5000萬元的2家,產值過億元的2家。“榮祺牌”茭頭、“紅菱牌”水生蔬菜、“福景牌”木製品等成為場上的知名品牌。黑楊加工產業發達,全市楊樹面積達50萬畝,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黑楊生產基地市,並獲得了“中國黑楊之鄉”的美譽。苧麻加工業已與全國20家大型紡織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伙伴關係,產品遠銷安徽、廣東、上海等10多個省,並出口西歐、北美、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或地區,去年苧麻產品出口交貨值1320萬元,出口創匯150萬美元,特色產業規模集羣效應初步形成。

良好的政策環境成為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制定優惠政策,把投資商請進來;創造優良環境,讓投資商留下來;提供優質服務,使投資商富起來”已成為全市招商引資、發展市域工業經濟的共識。主要的政策有:一是引導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出台了《加快工業發展的決定》、《扶持、指導規模企業做大做強的意見》、《優化經濟環境,大力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等政策文件。二是鼓勵企業發展的獎勵政策。全市設立了納税大户獎、企業上台階獎和創品牌獎,重獎對工業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民營企業主。20xx年市政府財源建設獎勵支出200多萬元。同時,給予民營企業主相應的政治待遇,積極推選他們擔任省、、市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並在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上重點宣傳推介,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保護企業發展的服務政策。全市實行了市級領導聯點企業、“一站式”審批、重點企業掛牌保護、經濟環境“黃牌警告”等政策制度,打造誠信政府,強化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意識,為民營工業的發展保駕護航。通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市工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對投資者吸引力不斷增強,4年來,全市引進投資300萬元以上項目52個,投資額5.3億元。

問題:規模不大,產業不強,投入不足,體制不順企業規模較小,整體素質不高。全市現有規模工業企業43家,年產值13.4億元,實現税收1800萬元。但其中税收過千萬元的企業目前還沒有一家。由於部分民營企業是由原國有企業改制轉換而成,一些陳舊的設備和廠房無力及時更新,導致產品檔次低,效益差。就農產品加工業而言,同樣存在重視粗放產品加工,忽視產品的深加工增值問題。

產業不強,缺少龍頭品牌企業。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集中不夠,大型現代企業少。雖然在棉麻紡織、黑楊加工上形成了一定特色,但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形成一個產業的規模。二是產業鏈條不緊,上下游產品脱節現象嚴重。如紡織企業由於產品的結構雷同,科技含量低,企業之間缺乏專業化的分工協作,不但沒有形成特色產業鏈,相反往往同類企業爭原料、搶資源、拼場、打價格戰。三是“家長式”管理、“家族式”的經營,企業經營管理機制不健全,降低了企業駕馭場、抵禦風險的能力。四是企業缺乏科技人才。從對10家企業的4780名員工調查來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僅506人,佔總人數的10.6%,具有高級職稱的僅6人,初級以上職稱的624人,佔13%。75%以上的民營企業家沒有技術職稱和大專以上文憑;企業產品更新難,大多數為傳統的、技術含量低的低附加值產品,企業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來降低生產成本,在場上沒有競爭力。

投入不足企業發展缺乏後勁。中小企業發展最需要的是資金,貸款難,籌資難,已成為制約市域工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究其原因,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商業銀行為追求最大效益,對市一級下放的貸款額度很小,不僅沒有將信貸資金向中小企業傾斜,反而將從市級吸收的存款轉移到大中城,有的銀行對市級只存不貸。二是中小企業起步基礎差,特別是財務制度、財務管理相對不規範,不穩定,缺乏透明度,經營風險和人為風險高,使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望而卻步。三是中小企業信用觀念淡漠,抵押與擔保受限。四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尚未建立,企業籌資缺少信用服務平台。

體制不順,使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缺乏動力。一是行政體制方面,近年來,隨着一些職能部門劃歸“線管”,市級政府職能越來越弱,這種“條塊分割”的局面使得市級政府經濟調劑缺乏手段。如工商、税務、國土、質監等部門上劃後,市級的調控能力下降了,收費優惠等承諾難以落實到位。二是財税體制方面。實行分税制改革後,市級財力相對減弱了,增值税、所得税增量部分大頭被中央、省級拿走,嚴重挫傷市級發展工業經濟的積極性。三是投資融資體制方面主要向大城、大型企業傾斜,也不利於市級中小企業的發展。四是受國土、電力等宏觀調控因素的影響,加大了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的困難。

對策:突破瓶頸,培育特色,築巢引鳳,打造品牌

拓寬融資渠道,破解瓶頸難題。一是要抓好企業誠信建設,營造誠信環境。建立企業信用管理協會,負責制定行業規範,監督信用行為,組織信用評估。把不守信用的企業及法人代表列入黑名單,使之難以在*場上立足。二是幫助企業摒棄落後的家族管理模式,優化股權結構,逐步實現資本社會化,管理職業化,建立符合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三是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市級財政應設立工業發展專項基金,主要用於重點項目的貸款貼息,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大規模,支持本地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四是要抓好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公司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可採取政府投入、企業參股、民間集股等辦法建立擔保基金。五是要激活民間資金,引導民間投資轉移到工業項目上來。六是要支持鼓勵企業上,發揮企業直接融資的功能。

突出特色,培養龍頭企業。特色就是優勢,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的出路在於經營特色。要立足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打造特色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產業鏈條長、輻射帶動作用大、場佔有率高和發展前景廣闊的龍頭企業。如的苧麻產業,省政府將苧麻產業納入了全省七大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規劃,市被列為基地建設項目市。務必抓住這一發展良機,在加緊規劃種植的同時,加大規模加工企業的擴張改造,開發延伸下游的印染、服裝等“鏈條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加快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是要根據園區的不同功能與特色,突出重點,科學規劃,提升園區品位,為民營工業上規模上檔次提供一流的設施和一流的服務。二是要明確主導產業,創新機制,加快產業集聚。要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轉移淘汰產業的歷史機遇,發揮比較優勢,緊緊圍繞業已形成的支柱產業,按專業化分工協作要求,優化整合,形成地域產業鏈。三是要全方位、寬領域、多形式的招商引資。要立足資源特點和區域優勢,認真篩選、編制、準備一批建設條件成熟、場前景廣闊、預期效果理想的新項目,為園區做大做強夯實項目基礎。

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產業特色。實施品牌戰略,首先是要抓“原創”,把產品質量搞上去,把品牌數量積起來。要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要幫助企業關注科技*場,捕捉科技信息,主動積極尋找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合作伙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鼓勵企業主動靠大投強,以特色創優勢,以優勢創品牌。其次要抓“整合”,利用已有的特色品牌資源,實行品牌擴張,發揮品牌價值倍增作用和行業帶動效應。第三要抓宣傳和服務,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場佔有率。第四要抓獎勵,對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業要分層次給予重獎。同時,要引進和培養一支高技能的人才隊伍,積極實施“名企、名牌、名人”工程,不斷提高企業的對外影響力和品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特色的不斷提升。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5

民營經濟走過25年曆程,經歷了從小漸大、從弱到強、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作為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區作為瀘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全市七個縣區中的“老大哥”,其交通發達、物流通暢、信息和勞動力資源得天獨厚,因此在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中佔具了有利地位。但隨着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也遭遇了一些瓶頸。下面結合個體、私營經濟的實際情況談談我的看法:

一、區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及現狀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積極評價了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並系統闡述了非公制經濟的基本方針和政策:“兩個毫不動搖和一個統一”,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進而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黨和國家又提出了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生產力的力量來評價,明確指出:“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並進一步提出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方向,即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樣,黨和國家為個體、私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理論條件。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新一輪的跨越式發展是時不待我,不進則退。

近年來,區委、區府為推動經濟的發展,提出了“重工活貿、強農興旅、城鄉並舉、富民興區”的發展總思路,區個體、私營經濟由此得到了快速發展的契機。從企業數量上講,區個體、私營經濟在全部企業中已佔具了絕對多數。就其性質而言,區個體户、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是主體,是普通羣眾依靠自身力量實現小康的基本形式;私營經濟中的股份制經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它是一種混合經濟,具有資本社會化的明顯特徵,也是我區私營經濟發展的方向。總之,個體、私營經濟作為“民本經濟”,已成為千萬老百姓通過自主創業而從事的經濟事業,是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的經濟,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承擔者,是人民羣眾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創造社會財富的基本源泉。因此,大力鼓勵和發展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我區實現“十一五”規劃的經濟目標,促進我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的重要措施。研究我區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狀況,發現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影響因素,探討加速我區個體、私營經濟良性、快速發展的措施,對於實現我區經濟騰飛,具有巨大的現實與長遠意義。

二、區個體、私營經濟的特點

1、數量多,規模小

據調查,截止底,我區繳納國税的個體工商户和私營企業共計4885户,佔全區納税總户數的83.23%。其中個體工商户4626户,佔納税總户數的78.82%,私營企業259户,佔納税總户數的4.41%。雖然數量佔具了絕對多數,但由於其中個體工商户又佔大多數,企業相對較少,因此整個個體、私營經濟的總量在全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佔得不高。以“兩税”收入為例,江陽區全年“兩税”收入為9155萬元,個體“兩税”收入為766萬元佔8.37%,私營企業“兩税”收入為942萬元佔10.29%,個體、私營企業加起來還不到“兩税”收入的20%。而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個體、私營企業税收一般都佔整個收入總量的30%以上,有的甚至能達到50%,差距十分明顯。被調查的個體、私營企業還普遍存在創建時間短,企業規模較小,生產方式單一,發展緩慢等問題,只有少部分註冊資金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能夠通過自身“造血”機能發展壯大,大部分個體、私營企業都由於先天不足,淘汰更新率高。

2、區域分佈集中

區由於地域較廣,所屬十幾個鄉鎮街道的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差距較大,企業的地域分佈較為集中。總的説來市區(中心半島)發展好,鄉鎮差;離市區近的鄉鎮發展好,較遠的發展差。而在兩次調增增值税起徵點後,有的鄉鎮個體集貿税收就幾乎沒有了。從調查的259户私營企業來看,其中區本級的有140户佔54.05%,藍田(包括茜草、鄰玉兩鎮)有86户佔33.21%,其餘的十幾個鄉鎮總共才有33户僅佔12.74%。

3、產業結構較單一

經濟歷來主要有三大支柱:白酒、化工、機械製造。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的根植性,區個體、私營經濟主要由傳統產業衍生而來,其企業主要由關鍵企業帶動而產生。加上區位處城區,流通業發達,商貿企業也是個體、私營經濟的支柱。以調查的259户私營企業為例,其中製造業160户佔61.78%,批發零售業72户佔27.8%,水、電、煤等資源企業3户佔1.16%,農林牧漁業4户佔1.54%,其他行業20户佔7.72%。製造、商貿企業佔具了私營企業的近90%。至底,在4626户個體户中,批發零售業3470户佔75.01%,製造業875户佔18.92%,商貿、製造業更是佔具了近95%。總體而言,個體、私營經濟產業結構高度集中。

4、資本來源渠道單一

個體、私營經濟的特點就是經營方式靈活,注重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確保對企業的控制權和對利潤的最大佔有,因此大部分私營企業在經營理念上都不願與他人聯營或向他人借貸。再加上現在銀行對私營企業和個人貸款條件的種種制約,私營企業的融資環境較困難,造成其資本來源渠道單一。從調查的259户私營企業看,私營獨資企業有205家佔79.15%,私營合夥企業13家佔5.02%,私營有限責任公司41家佔15.83%。其資本來源渠道絕大多數是利用自有資金,與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發展方向不相適應,也制約了企業的更進一步發展。

5、個體、私營經濟增長貢獻不明顯

“十五”期間我區私營經濟增長較快,但由於基數低,經濟貢獻的絕對量仍不夠大。私營企業納税共371萬元,到就達943萬元,五年納税共增長254.18%,年均增長達50.84%。但由於國家政策因素影響(兩次提高個體税收的起徵點,使納税個體户鋭減近70%,説明我區個體工商户經營規模較小),個體經濟所貢獻的財力比重略有降低。個體納税達1696萬元(包括個人利息所得税495萬元),到為1660萬元(包括個人利息所得税894萬元)。

三、區個體、私營經濟存在的問題

1、管理不規範。

從調查情況看,我區私營企業大部分與現代化企業制度要求相距甚遠。有限責任公司僅佔六分之一,沒有一家股份制企業,大部分企業投資者、經營者合一,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產權不明晰,責任不清楚,家族式管理普遍,家長式作風盛行,決策缺乏科學化。雖然規模較小的家庭式企業並不等於必須實行家長式管理。但由於創業者並不一定就是最佳的管理者,企業規模較小的優秀管理者並不一定能管好大型企業。因此,個體、私企要發展壯大必須從制度入手進行分清產權和責任,從管理入手加強人力資源、財務、質量、市場等基礎性管理。

2、融資困難。

個體、私營企業融資難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這當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企業內部原因。一是金融機構的信貸差別對待不同所有制企業。貸款難就成為私企融資的最直接的體現。二是民間資金缺少規範的融通渠道,而民間借貸風險大、成本高,也讓很多私企望而卻步。三是股票、公司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門檻過高,手續繁雜,耗時過長,致使大多數中小企業難以利用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四是信用擔保體系尚未形成構架,擔保機構少,品種單一,制度不完善,造成企業尋保難。五是部分個體、私企缺乏誠信,加之個人、企業信用信息徵集與評價體系缺失,造成金融機構對其“惜貸”的現象。

3、產業升級困難較大。

由於我區多是規模小、檔次低的中小私營企業,多數企業產品科技含量較低,生產設備工藝落後,勞動生產力低下,企業生產成本較高,且缺乏市場競爭力和長遠的發展規劃,只能走仿製的路子,或生產低檔產品,形不成名牌企業和拳頭產品。特別是我區酒類企業十分明顯,由於有“瀘州老窖”這一大品牌,許多小酒廠都靠生產其下游低端產品“過日子”或摸仿老窖打“擦邊球”,而一旦老窖打個“噴嚏”,許多企業就得倒閉。

4、政府服務體系還不健全

政府職能上還需進一步轉變,從體制上改變監管過多服務過少的現象。政府部門在對個體、私營企業的支撐上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一是還存在歧視性政策。在行業準人方面還存在對個體私企的諸多限制,在土地徵用、人才引進、信息的獲取、户籍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公平待遇。二是缺乏統一歸口的宏觀管理部門,對個體、私企存在多頭管理,宏觀管理體制不順,統計口徑不一。三是部分基層行政執法單位執法素質差、執法混亂,特別是對個體户、私營企業的諸多不合理收費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性遏止。一些執法部門的基層站所,有名目繁多的收費或花樣很多的攤派,不斷翻新,什麼換證費、檢查費、報刊費、管理費、伸縮性很大的罰款以及各種“為難”行為等等,企業難以正常經營。

5、人才匱乏。

一是投資經營者的文化水平和素質偏低。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受投資經營者素質的影響最大,特別是在我區私營獨資企業佔多數的情況下,投資經營者的思想觀念、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對所從事行業的熟悉程度等都決定了私營企業的經營好壞。但從調查情況看,我區個體、私營企業投資經營者的文化素質都不高,雖然大多都是從事自己熟悉的行業,但由於個人的侷限性及資金、技術的限制,大多都是對我區傳統產業的重複投資,對新興產業、高科技、高技術產業涉及不多。二是專業技術人才、專業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選人用人,但個人為了發展更要選擇企業。個體、私營企業由於自身實力所限,加上地處西南內地,高素質的專業技術、管理人才,特別是那些能“畫龍點睛”的關鍵人才難以引進和留住。

四、大力發展個體、私營企業所應採取的對策

1、高度重視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

黨的十六大指出: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一樣都是我國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承擔者,為社會主義市場體制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6

近年來,雋水鎮各村、社區充分利用城區優勢,千方百計引導農民增加收入,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各項經濟指標逐年攀升,基層組織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號召力顯著提高,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發展,農村社會穩定,各項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總體來看,雋水鎮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普遍偏弱,發展步伐滯後,村級招商引資困步不前,產業結構落後,調整優化乏力,歷史債務負擔沉重。如何抓住機遇,加快村級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培育集體經濟發展後勁,全面推進我鎮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是擺在新一屆鎮黨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我鎮村級集體經濟概況

1、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情況。我鎮共有21個村、社區,農業人口近4萬人。20xx年全鎮村級收入843.5萬元,村平40.17萬元,其中集體經濟收入280萬元,僅佔33.2%,;實現集體經濟收入上5萬元的村8個,僅佔38%,不足萬元的村6個,佔28.6%,其中無集體經濟收入的有銀城、銀山2個社區,佔9%。

2、村級集體企業情況。就村級集體企業而言,全鎮現共有18家村級集體企業,其中僅寶塔砂布廠和寶塔造紙廠兩家年產值過千萬元,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26萬元,佔全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的45.7%。年產值過百萬元的有寶塔茶廠、寶塔紙箱廠、寶塔磨料磨具廠、旭紅砂布廠等4家企業。由村集體直接經營管理的有寶塔砂布廠、桃源茶葉加工廠2家,其他16家企業均發包或租賃給個人經營。

3、產業分佈情況。20xx年村級集體工企業收入176.2萬元,佔全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的62.9%,退耕還林及其它農林產業收入76.9萬元,佔27.5%,其它產業收入26.9萬元,佔9.6%。

二、存在的問題

1、產業層次低,規模小而單一,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薄弱。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全鎮只有佔38%的8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萬元以下的有6個村,佔28%,整體經濟實力薄弱。8個集體經濟收入上5萬元的村中,只有寶塔村形成了塗附磨具、銅材及其配套產業,資產及年產值在千萬元以上,科技含量較高,其他村集體經濟收入則主要來源於磚廠、門店租金、茶廠和退耕還林的政策性收入等低層次產業,對環境破壞大、管理粗放落後、規模小效益低,難以形成市場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全鎮20xx年實現的28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中,寶塔一個村就達140.8萬,佔50.3%,比其他20個村(社區)的總和還多,而寶塔村的經濟收入又集中在寶塔砂布廠一家,其每年上交120萬,佔全村收入的85%。由於收入來源過分依賴於單一產業,一旦行業經濟效益滑坡,必然會直接導致村級集體經濟出現大幅震盪。

2、融資難度大,發展後勁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薄弱。

目前,由於一些村負債情況還比較嚴重,銀行存在惜貸現象,貸款手續繁多,審查苛刻,導致一些村級中小企業貸款積極性下降。在我鎮,特別是10個社區的集體企業發展資金,60%以上靠如土地開發等方式自我積累資金來發展集體經濟,30%的資金通過其他渠道籌集,銀行貸款不到10%。過多的非正規渠道融資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同時也增加了融資風險和社會不安定因素。而且各村在進行土地開發過程中,沒有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的思路下進行大開發和大整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一步分散。以村一級自身的經濟實力,難以實現土地的高標準開發建設,致使土地的開發利用初級化,回報收益最小化,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造成村級集體經濟難以在上規模、上檔次上有所作為,可持續發展能力薄弱,發展後勁不足。

3、幹部思想保守,觀念滯後,創新發展能力薄弱。

有些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的理解比較片面和滯後,認為集體經濟就是集體辦企業、上項目,集體經濟集體管,由於管理跟不上,集體資產流失嚴重,挫傷了幹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有顧慮;部分羣眾怕搞垮了受連累,背上新的債務,思想上有障礙。有人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大局。個別村幹部則存在小富則安、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保守思想,缺乏艱苦奮鬥和創新發展的精神,發展觀念滯後,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思路不多,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導致村級集體經濟一直不能取得創新和發展。

4、發展不平衡,差距明顯,不利於整體發展。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村與村之間發展水平差距明顯,且呈日益加大之勢。單就8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過5萬元的村來説,最高的為寶塔140.8萬元,最低的是雁塔5.3萬元,兩者相差26倍,與旭紅29萬元相比,兩者相差也達5.5倍。從而形成寶塔一枝獨秀的單極發展趨勢,對我鎮經濟的整體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將延滯我鎮實施工業化發展戰略的步伐。

5、村級債務包袱沉重,不利於全力發展。

至20xx年底,全鎮村級債務總額累計達1071.9萬元,村均51萬元。有債務的村、社區14個,佔66.7%,其中白沙、桃源、柳巒、石泉、新塔5個村(社區)債務均超過百萬元,共計733.87萬元,佔全鎮村級債務總額的68.5%。形成這些債務的原因較多,主要是經營性虧損、老財貿任務借款、基礎設施投資、各類達標升級及非生產性支出等。村級班子很大的精力用於清償債務,難以全力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6、村級招商引資困步不前,不利於突破性發展。

近幾年,我縣雋水、錫山等省、縣級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但由於村一級招商引資在土地開發、基礎設施、政策措施、投資服務體系等軟硬環境上無法與省、縣級工業園相比。因此雖經努力引來一些客商前來考察、諮詢,但最終能夠成功落户的沒有幾家,不利於集體經濟取得突破性發展。如下闊去年花很大精力引入的一個肉牛養殖項目,實地考察後一去不返;一位老闆有意在石泉投資鐘錶廠項目,卻找不到一塊條件適宜的地盤,最後落户麥市工業園。

三、 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1、堅持以人為本,加快乾部意識轉變,建設強有力的村級班子。

有沒有一個敢於創新、富於開拓的強有力的村級班子,有沒有一個敢於創業、善於管理的好班長,是決定村級集體經濟能走出多遠的關鍵。要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採取公開招聘、異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職等形式選拔懂經濟、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進入村級班子,並牢固樹立只有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才能解決辦事難的問題,才能為羣眾興辦各種福利事業,提高羣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基層黨組織才能贏得羣眾信賴,凝聚力、戰鬥力才會不斷增強的發展意識。鎮黨委、政府要經常組織村級班子成員進行思想意識、管理知識的培訓,制訂政策解決基層幹部福利待遇、醫療養老保險等切身利益問題,解除後顧之憂,使之全身心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2、因地制宜,選準集體經濟發展的好路子。

在選擇發展路子時,要本着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避免跟風上、盲目投資現象。一是興辦村級集體企業,象寶塔一樣,走工業興村的路子;二是興建或經營專業市場,走商業興村之路;三是發展立體林業。比如東港、桃源每年在林業上分別可收入4萬元、8萬元,可在此基礎上,擴大規模、調優品種結構、引入深加工等配套項目,走立體林業的發展路子;四是興辦第三產業,城區內幾個社區可大力發展餐飲、娛樂等服務業;五是創新資本運營手段。以現有土地、資金、資產入股或合資、合作興辦企業或參與企業發展;六是經營集體土地和物業。發揮城區優勢,開發建設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倉儲設施和商住樓等二、三產業載體,對外出售、租賃,走物業經營的路子;七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生產。村委會可以在技術、貯藏、加工、銷售等環節上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解決一家一户辦不了的事,培植集體農業生產基地,走特色農業、服務農業、規模農業的發展路子。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營造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

要落實縣、鎮招商引資政策或創造性地建立招商引資責任機制和激勵機制,鎮一級要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的思路下對村、社區實施傾斜的扶持政策,結合各村、社區的優勢、特色,實行統一政策、統一宣傳、統一引進、科學佈局,充分整合招商的人、財、物資源,集中力量,明確主導產業,重點突破,把一些規模相對較小不適宜在省、縣級工業園區發展的項目引薦給村、社區。並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村級在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上的積極性。

另外,各村組目前掌握着大筆土地補償金,可否借鑑深圳等沿海地區及寶塔村的經驗,鼓勵、引導其集中資金開發一批標準化廠房用來出租給企業,既可以避免集體土地的大量流失,又發展了集體經濟,增加了收入,同時解決了投資商將大量資金用於投資廠房和設備,導致流動資金週轉困難的實際問題。

4、強化管理,千方百計盤活資產,化解村級債務。

村級集體資產管理水平弱,是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管好並盤活存量資產,使其保值增值,比新增資產投入更為重要。積極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完善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的同時,推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兩分離,並對集體資產的佔有、經營及日常管理做出明確規定,定期公開帳目。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積累機制,實行集體經濟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總量控制,防止分光吃光,積蓄集體經濟發展後勁。加大村級債務清償力度,通過增收還債、清欠還債、節支還債、歸責還債、降息減債、核銷減債等手段減輕村級債務壓力,集中精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7

近年來,民營經濟在太和鎮鎮域經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認真實施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戰略,促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民間資金向民營資本、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變,掀起新一輪發展民營經濟的高潮,掃清民營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障礙。最近,我對太和鎮地區民營經濟的現狀與發展作了深入的調查。

一、太和鎮民營經濟的現狀

太和鎮地處縣城,具有得天獨厚發展經濟的優勢,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鎮城鄉集體企業達到鼎盛時期,當時8萬多人口的太和鎮共有集體企業40餘家,其中城鎮集體企業13家,農村集體企業28家。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政策的宏觀調控能力減弱,集體企業固有的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員工年齡大、文化素質低等矛盾日益突出,體制的弊端,產權不明晰,加之流動資金短缺,銀行不注入資金,使全鎮集體企業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體企業85%以上處於嚴重虧損狀態。1997年起,鎮黨委政府開始實施“騰籠換鳥”的辦法,通過賣、並、破、租、轉等形式,讓集體資本退出,為民營經濟騰出空間。從當時的天府人革廠實施“零價轉讓”到全市最大的鄉鎮企業——四川富士電機有限公司改製為民營,通過改制培養民營企業10家。截至20xx年7月底,全鎮已累計發展個體工商户9000餘户、民營企業152家,從業人員13380人,民營經濟總產值實現8.6億,佔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的79.6%;銷售收入完成10.3億元,利潤5899萬元,國税、地税收入20xx多萬元,佔全部税收總額的80.5%。

二、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因素

與發達地區相比,我縣民營經濟的發展還存在着明顯的差距,突出表現在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和經濟規模上。

第一,觀念陳舊滯後。受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雙重影響,思想觀念保守,小農經濟意識濃厚,冒險精神不夠,怕投入了無產出、無回報,創業衝動不足。

第二、管理體制制約。政府職能部門對民營經濟實施多頭管理,缺乏對民營經濟的整體佈局和長期發展的引導和規劃。有的工作人員仍有“管理就是開會,發展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亂”現象屢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場環境制約。民營經濟間的不正當競爭、製假、售假等問題還十分突出,社會監督力度、打擊力度還不夠。

第四,技術水平制約。在技術裝備上,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依然是手工勞動或半機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資源制約。人才市場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資源嚴重缺乏。

第六,民營企業自身的問題。主要突出表現在經營者整體素質較低,管理問題較為嚴重,產業結構趨同,對所辦企業缺乏科學論證和合理規劃。有的法制觀念淡薄,甚至違法違紀違規。民營企業呈現出小的`多、大的少,經營型多、生產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營企業不多。

第七,外部環境較差。各地出台的優惠政策,雖然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但是“縱向不到底,橫向不到邊、競爭不平等”。導致外地企業引不進來,本地企業又留不住,國有企業有的改制不徹底,民營企業又發展不起來。特別是項目審批、土地徵用、電力分配、拆遷還房等方面與外來企業極不平等,主要表現在辦理程序繁瑣,中間環節太多,經營性的水、電、氣價格太高。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本地民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三、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

首先,要樹立先進的思想理念。在發展民營經濟上,我們過去曾錯誤地認為私營經濟是“資本主義尾巴”,個體經營者是“新生的資產階級”。改革開放後,認識逐步提高,從“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有益和必要補充”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限制到發展,從允許到鼓勵,政策逐步放寬。因此,我們必須抓住新的機遇,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內容來抓,讓人民羣眾真正得到實惠。

其次,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在全社會形成“崇商重商”、“親商護商”的發展環境,提倡勤勞致富光榮。各級各部門要充分運用輿論工具,宣傳發展民營經濟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給予民營經濟優惠政策,在執行政策時,服務要周到,從各個方面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第三,要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發達地區在改革開放和發展民營經濟中,創造了許多精神財富,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發。我們要學習温州人“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費比投資”的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滿足,奮鬥不止”的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自我加壓,你追我趕,揚長避短,開拓前進。

四、創新思路,推動民營經濟超常發展

要促進民營經濟超常發展,各級各部門都必須強化創新意識,要敢想、敢説、敢做,凡是沿海已經實施的政策,我們都要學習;凡是內地成功的經驗,我們都要借鑑;凡是其它地方採取的措施,我們也要敢於實施。當前,我們應當從以下七個方面來抓好民營經濟的發展。

(一)抓思路創新,激活民營

大力倡導民營企業的發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強,真正把我鎮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

(二)抓產權改革,催生民營

要堅定不移地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民有民營為取向,以產權賣斷為主要手段,退集體進個體,以產權改革推動企業的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實現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抓招商引資,擴張民營

要把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成鎮域經濟的主體,僅依靠自身積累顯然速度太慢,依靠改制轉化畢竟潛力有限,還必須把好的機制同外來資本有機嫁接,才能更好地積累發展資本,更快地聚集發展能量,使民營經濟呈現爆發式的擴張態勢。各級各部門要牢固樹立“你投資我支持,你發財我發展,你創業我就業”的大開放意識,形成全鎮上下人人蔘與招商引資的良好氛圍。

(四)抓政策啟動,扶持民營

省、市、縣明文規定的給予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鎮內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執行,應該落實給民營經濟的政策,都必須全面落實到位,堅決取締對民營經濟的各種歧視性規定,徹底打破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性、體制性障礙,放心、放手、放膽促進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

(五)抓典型引路,帶動民營

要大力鼓勵機關幹部離崗創辦、領辦民營企業,帶動民營,讓人力資源活起來。要有重點、有目的地樹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業特色的民營經濟典型。要充分運用電視、廣播、報紙、會議等多種形式廣泛宣揚在發展民營經濟中湧現出的各方面的先進典型及其優秀事蹟。年終,黨委政府要將民營經濟中表現突出的經營管理者及其員工納入全鎮經濟工作統一表彰,讓同行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六)抓優化環境,服務民營

民營經濟的發展,企業是主體,而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政府卻是主體。現代經濟的競爭,實質上是區域生產要素聚集能力的競爭,説到底是環境的競爭。環境決定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嚴格按照縣委、縣府的要求,堅決做到“四不準”、“兩逗硬”。即:不準任何部門、任何單位向民營企業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不準干預民營企業的合法經營活動;不準對民營經濟發展設立障礙和壁壘;不準侵吞、強佔民營企業的資產。“兩逗硬”是:在提高辦事效率和優質服務上要逗硬;在查處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事件上要逗硬。

(七)抓素質提高,推動民營

各級幹部要轉變發展民營經濟的觀念,增強服務本領,民營企業家要提高綜合素質,增強自身的管理才能,民營企業職工要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克服“幫人”思想,愛廠如家,“廠興我榮,廠衰我恥”,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推動民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8

農民是核心,農村是基礎,農業是關鍵。農民、農村、農業這一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也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對農村的實地調查我們發現,農業基礎薄弱,農業效益比較低下,農民收入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大,農村經濟的總體實力不強。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後

一是中國小辦學條件差。部分學校還存在髒亂差現象,一些中國小校舍簡陋,教師學歷層次較低。

二是衞生基礎設施落後。鄉鎮政府所在中心醫院的醫療衞生設施相對較好,但大多數農村僅有一兩家個體性質的私人診所,,技術落後,只能治療頭疼感冒之類小病。

三是公共文化設施不足。農民科技知識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現代文化設施如公共圖書館、公共娛樂室、網絡建設等均非常稀缺。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

水利設施抗災能力弱,目前的農田水利設施大多是在人民公社時期集體興建的,因此多數設施呈現老化狀態。許多水利設施因為缺乏維修和保養,功能逐漸退化,使得農業抗災能力下降,大量的水利設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澇設施老化,農業抗災能力弱。

3.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業效益低下

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最重要的原因是農村落後的生產經營模式,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生產技術含量低,勞動者素質低。農業結構單一,沒有形成特色化農業生產結構。

4.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農村基層運轉困難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沒有後勁,村級公益事業長期投入不足,生產和生活條件難以得到改善;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村級經濟及社會各項發展緩慢。村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造成農村基層組織運轉困難。

5.勞務輸出整體素質不高,農民工就業增收能力不高

農民工整體素質不高,獲取市場信息和外出務工渠道狹窄,農民工收入偏低,工資待遇低、勞動強度大、權益難保障,應對風險能力較弱。由於文化素質的欠缺,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競爭力不夠,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

6.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薄弱,信息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開發,發佈渠道不暢,信息內容與現實脱節、針對性不強;農業基礎研究投入不足,農業科技人員緊缺;農民瞭解農業新品種、種植養殖技術、農業病蟲害處理等方面信息來源渠道過於狹窄,過於依靠農民自身的經驗和途徑,政府未能提供相應的輔導培訓和技術支持;農業發展缺乏統一規劃,農民生產沒有總體性的指導。

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統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道路建設。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加大路網建設,方便羣眾生產生活,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交通環境。

二是農田設施。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加強河流溝渠治理,配套田間水利設施,加快發展節水灌溉,整體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確保基礎水利設施安全有效運行。

三是電力通訊。大力開展信息入村入户工程,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電話、寬帶網絡等設施建設,進一步拓寬農村信息渠道。

2.促進農村鄉鎮企業發展,推進工業化進程

促進農村鄉鎮企業發展。促進產品生產多樣化,擴展鄉鎮企業產品銷售市場。引進先進生產機器和技術,提高管理者才能,進行加工、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形成科學合理的供產銷產業化鏈條。

3.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業,焦點在農村,因此必須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立足實際,發揮區域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嚮導,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作強,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是以規模化養殖為重點,加快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畜牧業是實現糧食轉化增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大力發展規模經營,搞好農產品深加工。

4.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是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確保糧食、蔬菜等豐產豐收,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三是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市場。四是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

繼續加大農村剩餘勞力的轉移力度。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5.選優配強村級班子,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帶頭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必須首先着眼於農村黨支部班子的加強和幹部隊伍素質的提高。選好村領導班子,把那些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強烈意識、開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辦事的人選進班子。實行村領導班子年輕化,有計劃地培養一批熱愛家鄉,紮根家鄉,立志於改變家鄉面貌,事業心和責任感強的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輕一代。同時,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幹部的培養教育。充分利用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的資源優勢,大力加強資源的整合力度,發揮好遠程教育的作用,培養一批科技致富帶頭人,從而帶動農民羣眾科技致富的積極性,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

6.落實中央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一是加強農村各項事業建設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教育救助;繼續搞好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農民參加率,擴大合作醫療的覆蓋面;發展農村衞生事業,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科技、衞生、文化“三下鄉”活動,傳播先進文化,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改變農村面貌。

二是廣開創收渠道,化解基層債務,增加財政收入,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調動幹羣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三是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投機行為,完善農資流通渠道,降低農資價格,切實給農民減負。

四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落實涉農優惠政策,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9

隨着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和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X縣XX鎮農業生產在保持較快發展速度的同時,“一村一品”、“百千億”等產業規劃也取得明顯成效,但農民創收增收的長效機制仍未真正建立,城鄉差距還在進一步加大,因此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發展、繁榮農村面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是當前尤為迫切的任務。進入“十二五”時期,我國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農”問題成為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現根據鎮黨委、鎮政府的統籌部署,對鎮域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門的調研和思考。

一、基本情況

XX鎮地處四川盆地南緣,為X縣的北大門,是縣城所在地和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川、滇、黔結合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全鎮幅員面積xx7.6公里,轄26個村、6個社區居委會,農業社186個,總農户14679户,農業人口47748人,耕地11167畝,林地xx萬畝,是川南最大的建制鎮。

截止20xx年底,全鎮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為3:5:2,種植糧食主要以玉米、小麥、紅苕為主,經濟作物有蔬菜、薯類、瓜果、豆類、茶葉等,養殖業以豬、牛、雞、兔、魚等為主。據鎮政府提供的統計報表反映,20xx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29.8億元,農户固定資產總投資完成2558萬元,完成糧食總產量xx116噸、蔬菜總產量31421噸、肉類總產量591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7038元。完成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1.9萬餘人,實現勞務收入1.35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產生活條件差。多年來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以幾近成倍的速度增長,但受自然條件和地理位臵的限制,加之鎮村財力緊張、前期成本過高,全鎮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依然較差,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是生產生活用水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儘管實施了山區微水治旱、人畜飲水工程,廣修水利,但仍有相當數量的田地存在靠天吃飯的現象。二是道路交通困難。自實施“交通大會戰”、“公路村村通”以來,農村交通得到較大改善,但道路交通網絡還未真正形成,嚴重製約了農業生產資料運輸和農副產品對外銷售。三是住房條件差。雖然大部分農户建起了樓房,改善了居住條件。但仍有相當一部分高山、深山區農户,因經濟困難,至今還居住在破敗的土牆房裏,居住條件較為惡劣,甚至有的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四是就醫條件差。隨着鎮衞生院的改造升級及村級衞生站的成立,一般的感冒等小微病症可就近醫療外,但稍有些難度的病症還得到縣級醫院就醫。

(二)農民創收增收機制缺乏。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以及不懈地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羣眾收入得到穩步提高,但鎮域農民創收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真正建立。主要原因有:一是增收方式單一。除了農業生產和部分從事經營服務、外出務工收入外,幾乎沒有其他收入渠道。二是農業生產效益不高。由於受生產條件的制約,農民科學文化水平不高,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能力差,農業產出效益低。三是農技服務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儘管上級相關部門也到鎮村舉辦一些如科技趕場、結帶幫扶等形式的培訓活動,但缺少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和配套政策,尤其是山區農業,更加需要加強示範帶動。四是農副產品市場商品性差。部分羣眾市場經濟意識不強,農副產品產銷不對路,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生產積極性。五是農業資金貧乏。在鎮村幹部的引導和幫助下,有的羣眾逐步樹立了市場經濟意識和發展意識,也尋找到了一些致富項目,但就是手頭缺乏資金,無法實施發展規劃,失去了致富先機。

(三)環境污染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由於鎮域內煤礦山資源的大量開發、城鎮化快速發展與城鎮綜合承載力之間的矛盾、自然條件等原因,固體垃圾、氣體污染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一是農民生存環境惡劣。水質、空氣污染使得農民的生存環境變得非常惡劣,不但當地羣眾身體健康受到威脅,給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進一步改善也帶來了更高的成本。二是環境污染嚴重製約農業發展。因垃圾污染造成農業生產用水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山區水源匱乏、沉陷區面積不斷擴大,導致種植業產量存在下降的隱患,家禽和牲畜死亡率明顯增高,生產出的農副產品品質低劣,缺乏市場競爭力,嚴重製約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三是基層組織凝聚力受到嚴峻考驗。部分村社因污染問題得不到解決,村民正常生產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村組幹部在羣眾中的威信和信譽降低,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三、對策措施

農民創收增收不能就農業談農業,必須將其臵於整個國民經濟中,在城鄉統籌發展會考慮。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關鍵是要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通過制度創新,解決農民創收增收的制度性障礙。XX鎮結合實際,提出“123456”戰略(即打造一個旅遊品牌、實施兩大轉移工程、健全三項服務體系、探索四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完善五套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六大產業化基地)推動解決農民創收增收的後勁問題,力促農民創收增收保持穩定、持續發展。

(一)打造一個旅遊品牌。

即打造“龍茶花海”旅遊品牌,做大做強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立足獨特的自然區位條件、秀麗的茶花風光與古樸的僰鄉文化資源優勢,以“XX花海”旅遊品牌及一年一度的“X

花節”為契機和重要載體,打響“休閒XX”、“養生XX”、“神韻XX”等休閒觀光產品,凝聚更多的人氣和商氣,做大做強“龍茶花海”旅遊品牌,打造全市首個花卉苗木億元產值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區。據統計,X縣XX花卉園藝公司聘請當地農民做工,每年可解決當地農村勞動力近200人,公司規劃在未來2—3年內規模再增長一倍,即時可輻射帶動當地農户2000多户致富。2011年3月,“XX花海”旅遊品牌推介會的成功召開,共接待遊客13.8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0餘萬元,招商引資突破1億元,推動了以觀光旅遊為主要的現代服務業新突破,為XX鎮乃至X縣旅遊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實施兩大轉移工程。

一是實施部分農民搬遷轉移工程。對居住在高(深)山區、交通條件不便、生活用水困難的農户,按照“政府主導、和諧搬遷、統規自建”的原則,實施“山上向山下轉移”戰略,切實做好新農村村莊規劃和村組農户集聚區的水、電、氣和道路、電視、有線電話等基礎配套,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距。這不僅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需要,也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的必然要求。

二是實施勞動力轉移工程。以XX、XX兩個園區建設為契機,着力引導農民轉變“固守一畝三分地”的傳統思想,做好用工政策諮詢和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逐步建立和

完善勞務輸出網絡,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充分轉移、充分就業。同時,要加強鄉鎮農村勞動力市場建設,健全勞動保護機制,做好法律援助服務,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三)健全三項服務體系。

一是建立農業科技服務網絡體系。調整充實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在鎮村兩級建立一個覆蓋全鎮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經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間,對農業生產進行適時的技術指導,而非等農民上門來問。廣播站要開闢農業服務專題節目,及時向農户宣傳農村實用技術和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方法,報到天氣預報和防蟲防災、防病防疫信息,提醒農户做好技術管護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二是健全農業產品信息網絡體系。建立農村信息服務中心,加大對農資產品和農副產品生產、銷售信息的收集,及時宣傳推廣極具市場競爭優勢的品種。成立農副產品營銷服務機構,積極與營銷大户聯繫落實訂單,努力組織好本地產品的對外營銷工作。

三是完善農村技術教育培訓網絡體系。繼續推進農村遠程教育站點的改造升級,健全農村技術教育網絡體系,加強對種養殖業技術和病蟲害防治、衞生防疫的系統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户科學種植、科學養殖的技能水平。探索成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充分依託城鎮職業教育資源平台,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和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千方百計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四)探索四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一是引進優質高效品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引進週期短、風險低、見效快的品種項目,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快經濟運行速度,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如田壩村的反季節葵瓜,一年出2—3季產品,提高土地產出總量;引進二元雜交母豬和三元雜交商品豬等優良品種,縮短成欄週期;發展土雞、野兔等家禽養殖業,力爭一年出三欄,提高出欄效率和產出效益。大力發展優質時鮮蔬菜種植業和家禽、牧畜養殖業,形成糧食、蔬菜作物種植和家禽、牲畜養殖並存的農業經濟結構。

二是培養種植大户,突出示範帶動作用。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要切實加大對XX花卉、XX建司、XX木業等骨幹工企業和XX生昊、XX經果林等專合經濟組織的扶持與培育力度,重點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經濟基礎、掌握一定農業技術、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種植、養殖示範大户,積極培育農村新型經紀人和農業實用人才,以點帶面推動全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是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有償流轉,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總結推廣X縣XX花卉有限公司租用農民土地、打造萬畝X花基地的成功經驗,積極引導農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有償轉讓,進一步整合農村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規模化。

四是積極構建現代農業企業制度。探索試行“訂單式”

農業,即由公司與農户簽訂農副產品生產、收購協議,農户負責按照訂單生產,公司負責產品收購;不斷完善“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户”式農業,即將整個農業項目全部實行公司化運作,公司自行負責生產經營管理,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農户僅以僱工形式受聘於公司進行生產作業。這不僅有利於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有利於農業生產效率、農副產品質量和農業產出效益的提高。

(五)完善五套基礎設施網絡。

一是加強水利建設,改善生產生活用水條件。落實專項資金,在符合條件的村組修建小型水庫;加大財政獎補力度,鼓勵農户修建蓄水池,改造升級、引進購臵新型提灌設備,確保農村生產用水和人畜飲水需要。

二是加強村社道路建設,改善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加大對村社機耕道的改造力度,在實現公路村村通的基礎上,力爭實現入户路硬化率xx0%;拓寬村級以上道路,進一步改善路面狀況,提高運輸能力。

三是發展廣電事業,解決農村電視收視難問題。實行政策傾斜,因地制宜地發展山區農村廣電影視事業,實現公共信息資源的城鄉共享。在場鎮周邊村社大力發展光纖電視;在遠離城鎮的山區村社發展衞星地面接收系統,並在安裝收費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徹底解決長期困擾農户的“有電視無節目”的尷尬問題。

四是加強學校建設,改善農民子女上學條件。積極爭取

上級有關部門支持,及時對鎮域內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進行整合或擴建,進一步優化配臵教育資源,不斷改善農村教育條件,大力促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五是加強衞生體系建設,改善農村就醫條件。加強對農村醫療衞生站的技術指導,建立健全農村醫療網絡,加大投入引進或購臵一些必備的醫療設備,加強鎮衞生院基礎建設,優化鄉鎮醫生隊伍結構,鞏固農村醫療隊伍。

(六)建設六大產業化基地。

一是打造工業園區輻射範圍內“第二產業新農村”。以餘箐、塘壩工業園區為軸心,加快周邊“服務工業、反哺農業”為模式的新農村進程。在加大大項目招商力度的同時,注重帶動周邊村社為之配套形成產業鏈,積極引導周邊村社企業做大做強房產、物流、機械、建材、礦產品深加工等支柱產業和發展農貿市場、商店、飯館等服務業,使周邊村社成為工業園區“編外”的生活配套區,使農民能實實在在地享受着園區工業化帶來的成果。

二是打造XX村林畜一體化農業示範基地。圍繞發展節約型、健康型、生態型畜牧養殖業,推行林畜立體化養殖,實現林下畜牧養殖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按照“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的原則,以XX、XX等xx個村為主,發展XX南部規模最大特色優質的經果林5000畝以上,並充分利用果林地資源,加大林地改造,擴大林下餵養土雞、珍珠雞、貴妃雞等名貴雞種和圈養野兔、肉羊、梅花鹿等畜牧產業規模。截止目前,該產業項目帶動農户6xx2户,助農增收人均達xx00元,預計在3年之內實現規模化養殖年產值達xx00餘萬元,項目區人均收入將突破萬元。

三是打造XX村縣城後花園觀光農業帶。充分利用緊鄰城郊、交通便利、基礎較好的優勢,圍繞生態農業與鄉村旅遊,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規劃公路沿線生態林、山區經果林和庭院花卉繁育,綠化荒山荒土,全面完成“兩林一花”產業發展4000畝任務,進一步發揮XX作為縣城“肺葉”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重點發展田園特色種養植業,興辦農家樂,進一步發揮XX作為縣城“休閒地”功能,突出城郊型農村經濟特色,努力把XX村建設成為“縣城後花園”。

四是打造XX優質水產品養殖基地。按照鎮域經濟發展規劃,以XX水產養殖基地為平台,以優化配臵漁業資源和旅遊資源為抓手,以實現三大產業的相互融合、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為目標,採取點面推進、連片開發的方式大力發展無公害水產養殖500畝以上。充分發揮農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以水產養殖協會為龍頭,自主推廣“稻—魚”、“鰱魚、鯽魚混養”等特色養殖模式,並外聘專家組織培訓,加強技術指導,努力打造以養殖、垂釣、觀光、餐飲、度假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進一步提升“一村一品”的影響力。

五是打造田壩高山生態蔬菜基地。由於XX村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村民種植的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已深得市民喜愛。

為突出“一村一品”特色,應儘快制定XX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業綜合發展規劃,利用高山竹林發展林下養殖,牲禽糞便可以為蔬菜產業提供肥料,蔬菜種植業殘留的“垃圾”可以為林下養殖提供飼料,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可以説是一項低成本高效益、真正體現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的朝陽產業。

六是打造XXX鄉特色商業新圈。為加快區域商貿流通,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及現代公務、會議旅遊產業,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斥資將川南綜合市場附近失地農民遷建形成的城市次幹街道進行改造升級,將其打造為以大空間商業街為核心,以單位商業店鋪為主導,實現建築品質、開發品位及社會美譽三豐收,最終形成以僰鄉特色商品生產、深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川南特色風味的精品商業步行街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10

x市工業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這些年來,xx市大力實施“項目立市、工業強市”戰略,立足本地資源和產業特色,突出抓好工業園區建設,營造優良政策環境,積極招商引資和激活民間資本,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現狀:民營企業迅速崛起,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民營企業已成為市域工業經濟的發展主體。從xx年起,該市大力推進“國退民進”、“兩個置換”、“產權多元化”等改革措施。到xx年底,全市工業企業改革基本完成,國有、集體企業全部退出市域經濟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民營企業和產權清晰的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的蓬勃生機全面激發了市域工業經濟的發展活力,市域工業經濟駛入了快速發展期。目前全市共有規模工業企業43家,工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已由xx年的17%增加到37%;規模工業實現的產值由xx年的5.48億元增加到13.4億元。全市工業税收由xx年的98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所佔比重由xx年的20%增加到44.4%。工業園區已成為市域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近三年來,該市着力抓好太子廟生物醫藥園、蔣家咀棉麻紡織工業園、城關鎮楊木及食品加工工業園的建設,培育了棉麻紡織、食品加工、黑楊加工、生物醫藥、汽車製造及新材料、精細化工六大市域支柱產業。從入園企業户數來看,三大園區規模企業户數較3年前增加了一倍。xx年三個園區僅有規模企業18家,目前已達36家。從園區工業產值看,三大園區規模企業產值是3年前的近三倍。xx年末三個園區規模企業產值不足3個億,今年可達8.5億元。目前三大園區規模工業實現的現價總產值佔全市規模工業的90%。從入庫税收來看,三大園區規模企業入庫税收較3年前翻了三倍。

xx年末三個園區規模企業入庫税收只有500萬元,今年將達1500萬元。從園區工業投入來看,三大園區近3年新增項目投入5億元,是前20年工業投入總和的1.3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成為市域經濟的主要特色。目前全市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39家,其中規模企業26家,出口規模企業5家。xx年全市產值過1000萬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7家,其中產值過5000萬元的2家,產值過億元的2家。“榮祺牌”茭頭、“紅菱牌”水生蔬菜、“福景牌”木製品等成為x場上的知名品牌。黑楊加工產業發達,全市楊樹面積達50萬畝,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黑楊生產基地市,並獲得了“中國黑楊之鄉”的美譽。苧麻加工業已與全國20家大型紡織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伙伴關係,產品遠銷安徽、廣東、上海等10多個省x,並出口西歐、北美、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或地區,去年苧麻產品出口交貨值1320萬元,出口創匯150萬美元,特色產業規模集羣效應初步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成為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制定優惠政策,把投資商請進來;創造優良環境,讓投資商留下來;提供優質服務,使投資商富起來”已成為全市招商引資、發展市域工業經濟的共識。主要的政策有:一是引導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出台了《加快工業發展的決定》、《扶持、指導規模企業做大做強的意見》、《優化經濟環境,大力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等政策文件。二是鼓勵企業發展的獎勵政策。全市設立了納税大户獎、企業上台階獎和創品牌獎,重獎對工業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民營企業主。xx年市政府財源建設獎勵支出200多萬元。同時,給予民營企業主相應的政治待遇,積極推選他們擔任省、x、市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並在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上重點宣傳推介,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保護企業發展的服務政策。全市實行了市級領導聯點企業、“一站式”審批、重點企業掛牌保護、經濟環境“黃牌警告”等政策制度,打造誠信政府,強化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意識,為民營工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通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市工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對投資者吸引力不斷增強,4年來,全市引進投資300萬元以上項目52個,投資額5.3億元。問題:規模不大,產業不強,投入不足,體制不順企業規模較小,整體素質不高。全市現有規模工業企業43家,年產值13.4億元,實現税收1800萬元。但其中税收過千萬元的企業目前還沒有一家。由於部分民營企業是由原國有企業改制轉換而成,一些陳舊的設備和廠房無力及時更新,導致產品檔次低,效益差。就農產品加工業而言,同樣存在重視粗放產品加工,忽視產品的深加工增值問題。產業不強,缺少龍頭品牌企業。

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集中不夠,大型現代企業少。雖然在棉麻紡織、黑楊加工上形成了一定特色,但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形成一個產業的規模。二是產業鏈條不緊,上下游產品脱節現象嚴重。如紡織企業由於產品的結構雷同,科技含量低,企業之間缺乏專業化的分工協作,不但沒有形成特色產業鏈,相反往往同類企業爭原料、搶資源、拼x場、打價格戰。三是“家長式”管理、“家族式”的經營,企業經營管理機制不健全,降低了企業駕馭x場、抵禦風險的能力。四是企業缺乏科技人才。從對10家企業的4780名員工調查來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僅506人,佔總人數的10.6%,具有高級職稱的僅6人,初級以上職稱的624人,佔13%。75%以上的民營企業家沒有技術職稱和大專以上文憑;企業產品更新難,大多數為傳統的、技術含量低的低附加值產品,企業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來降低生產成本,在x場上沒有競爭力。投入不足,企業發展缺乏後勁。中小企業發展最需要的是資金,貸款難,籌資難,已成為制約市域工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究其原因,

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商業銀行為追求最大效益,對市一級下放的貸款額度很小,不僅沒有將信貸資金向中小企業傾斜,反而將從市級吸收的存款轉移到大中城x,有的銀行對市級只存不貸。二是中小企業起步基礎差,特別是財務制度、財務管理相對不規範,不穩定,缺乏透明度,經營風險和人為風險高,使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望而卻步。三是中小企業信用觀念淡漠,抵押與擔保受限。四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尚未建立,企業籌資缺少信用服務平台。體制不順,使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缺乏動力。

一是行政體制方面,近年來,隨着一些職能部門劃歸“線管”,市級政府職能越來越弱,這種“條塊分割”的局面使得市級政府經濟調劑缺乏手段。如工商、税務、國土、質監等部門上劃後,市級的調控能力下降了,收費優惠等承諾難以落實到位。

二是財税體制方面。實行分税制改革後,市級財力相對減弱了,xx、所得税增量部分大頭被中央、省級拿走,嚴重挫傷市級發展工業經濟的積極性。

三是投資融資體制方面主要向大城x、大型企業傾斜,也不利於市級中小企業的發展。四是受國土、電力等宏觀調控因素的影響,加大了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的困難。

對策:突破瓶頸,培育特色,築巢引鳳,打造品牌 拓寬融資渠道,破解瓶頸難題。一是要抓好企業誠信建設,營造誠信環境。建立企業信用管理協會,負責制定行業規範,監督信用行為,組織信用評估。把不守信用的企業及法人代表列入黑名單,使之難以在x場上立足。二是幫助企業摒棄落後的家族管理模式,優化股權結構,逐步實現資本社會化,管理職業化,建立符合x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三是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市級財政應設立工業發展專項基金,主要用於重點項目的貸款貼息,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大規模,支持本地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四是要抓好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公司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可採取政府投入、企業參股、民間集股等辦法建立擔保基金。五是要激活民間資金,引導民間投資轉移到工業項目上來。六是要支持鼓勵企業上x,發揮企業直接融資的功能。 突出特色,培養龍頭企業。特色就是優勢,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的出路在於經營特色。要立足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打造特色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產業鏈條長、輻射帶動作用大、x場佔有率高和發展前景廣闊的龍頭企業。如xx的苧麻產業,省政府將苧麻產業納入了全省七大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規劃,xx市被列為基地建設項目市。xx務必抓住這一發展良機,在加緊規劃種植的同時,加大規模加工企業的擴張改造,開發延伸下游的印染、服裝等“鏈條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加快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是要根據園區的不同功能與特色,突出重點,科學規劃,提升園區品位,為民營工業上規模上檔次提供一流的設施和一流的服務。二是要明確主導產業,創新機制,加快產業集聚。要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轉移淘汰產業的歷史機遇,發揮比較優勢,緊緊圍繞業已形成的支柱產業,按專業化分工協作要求,優化整合,形成地域產業鏈。三是要全方位、寬領域、多形式的招商引資。要立足資源特點和區域優勢,認真篩選、編制、準備一批建設條件成熟、x場前景廣闊、預期效果理想的新項目,為園區做大做強夯實項目基礎。 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產業特色。實施品牌戰略,首先是要抓“原創”,把產品質量搞上去,把品牌數量積起來。要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要幫助企業關注科技x場,捕捉科技信息,主動積極尋找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合作伙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鼓勵企業主動靠大投強,以特色創優勢,以優勢創品牌。其次要抓“整合”,利用已有的特色品牌資源,實行品牌擴張,發揮品牌價值倍增作用和行業帶動效應。第三要抓宣傳和服務,提高品牌知名度和x場佔有率。第四要抓獎勵,對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業要分層次給予重獎。同時,要引進和培養一支高技能的人才隊伍,積極實施“名企、名牌、名人”工程,不斷提高企業的對外影響力和品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特色的不斷提升。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11

一、基本情況

市境內藴藏着豐富的煤炭資源,有滕南、滕北、官橋三大煤田,是國家確定的重點產煤基地。現已探明地質儲量達49億噸,含煤面積800平方公里,煤層賦存穩定,對比可靠,地質構造簡單,煤種多,開發開採條件相對比較優越。目前,滕州市煤炭系統共有煤礦9對,其中生產礦井7對,基本建設礦井2對,另有煤矸石熱電廠一座,年發電量7200萬度。近年來,煤炭系統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級煤炭管理部門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煤電聯產、煤化聯營、煤與建材互動發展的工作思路,向煤炭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綜合利用發展,拉長產業鏈,放大能源效應。

全年生產原煤24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7.91億元,利税4.26億元,利潤3.23億元,上交國有資產收益8000萬元。

我市煤炭主管部門嚴格依法管理,整體協調推進,促使了煤炭資源有效整合,資產不斷優化,資本聚集能力大大增強,基本做到了煤炭資源的合理有序開發利用。但同時存在下列問題:

1、後續資源匱乏。從我市煤炭工業自身實際來看,滕州境內煤炭可採儲量為29億噸,並均已探明,新的可利用儲量基本沒有,且外區市在滕開礦者數量多、規模大,屬我市開採的煤炭資源十分有限,只有4.8億噸,煤炭主業在境內進一步拓展的空間不大。綜合考慮我市煤炭生產現有規模及長遠發展,煤礦平均服務年限約為60年,煤炭經濟的結構調整及循環經濟發展迫在眉睫。

2、基礎薄弱。我市煤礦大多建礦時間較長,設備老化,雖經近幾年的技術改造、人才培養引進,但與煤炭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仍然滯後。同時,我市地方煤礦煤層較薄,煤質整體不高,盈利空間被壓縮。隨着新建礦井的投產,小槽煤開拓的加速,亟需創新工作思路,搭建適用地方煤炭品種、體現資源優勢的煤炭經濟新格局。

3、產品結構不太合理。目前,我市煤炭經濟主要靠煤炭的生產銷售,雖有煤電聯產項目,但項目規模小,盈利空間不大,缺少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煤炭深加工、精加工項目。產業結構單一,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還不強。

二、運營模式

↗塌陷坑治理、鋪路、造地

矸石→→→↘→→→→↘

↗↗發電↘↘

煤礦→煤炭→精選→煉焦→渣→→建材(磚、水泥)→地方建設

↑↘↘化工↗↓

↑↗礦井防塵↓

↑礦井水→澆地↓

↑↘工業用水↓

←←←←←←煤礦建設←←←←←

1、突出煤炭主業,整合煤炭資源,提高煤炭生產集約化水平。在煤炭後續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本着“穩產、節約、高效”的原則,根據區域煤炭賦存情況和煤礦規模,整體規劃佈局,整合煤炭資源,促進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在確保鄉鎮既得利益和留足發展空間的前提下,

通過股份制改造,已將鄉鎮煤礦收歸市屬,實現煤炭正規合理開發和有序發展。同時,將市屬煤礦進行改組、改造,設立滕州辰龍能源集團,提高煤炭生產集約化水平。發揮集團優勢,有效配置資源,積聚能量加快我市煤炭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我市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2、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加大資金投入,提高煤炭採掘裝備水平,穩步推進綜採、綜掘技術,向現代化、機械化轉變。加強對監測監控系統的管理和運用,培訓專業人才,開發適用功能,建立安全科技支撐體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逐步把煤炭這一傳統產業建設成為安全優質高效、管理手段先進、發展後勁充足的產業。同時珍惜煤炭資源,把低於國家規定厚度(低於0.7米大於0.5米)的煤層也納入礦井可採儲種。精采、細採、提高礦井回採率,最大限度延長礦井服務年限,發揮資源效能,增加經濟效益。

3、向煤的深加工、精加工延伸,綜合開發利用煤矸石,推動煤炭工業向循環、節約型經濟發展。

一是運用生態學規律重構經濟活動流程。加大對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力度。以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為突破口,促進工業經濟優化升級。在節約資源、尋求替代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通過技術改造和清潔生產降低資源消耗,大力發展相關資源的綜合利用,打造“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循環型經濟體系。煤炭系統所屬企業既有煤炭企業,又有電廠和砌塊廠,煤礦產出的煤矸石用作熱電廠的能源,電廠的灰渣既可用於製造砌塊,又可作為製造水泥的填料,提高水泥質量,形成煤炭→電力→建材產業鏈,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無害化。

二是發揮集團優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把煤炭主業作為催生非煤產業、延長產業鏈條的“酵母”,從縱向上努力延長產業鏈條,拓展資源加工深度,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煤的深度轉化和着力打造原煤→煤化工產業鏈,努力建設關聯度較高、帶動效應較強的非煤支柱產業。

三、循環經濟模式效益分析

行業實行循環經濟模式後,生態、經濟、社會效益良好。

(一)利用粉煤灰(渣)生產硅鈣磚及砌塊

為保護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限制燒磚佔地毀田,大力發展新型牆體材料,加快住宅產業現代化步伐,推進建築節能和建築科技進步。匯金煤矸石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建設硅鈣磚和爐渣砌塊生產線,硅鈣磚和爐渣砌塊是低能耗、無污染、高強度的極佳生態建材。熱電生產過程中的廢渣(灰)全部就地加工,可有效杜絕二次污染。項目產品不僅可節約砌牆用磚量和用漿量,而且能夠提高施工效率、縮短施工週期、降低工程總造價,為居民提供優質、高檔全面複合節能建築標準的住宅。同時新建硅鈣磚和爐渣磚生產用的粉煤灰和沸騰渣全部自給,充分消化公司生產過程中的粉煤渣(灰),實現加工增值。匯金電廠年消耗煤矸石60餘萬噸,產生粉煤灰約19萬噸、沸騰渣約19萬噸,遠遠不能滿足自身生產需求。同時又購買滕州境內電廠的灰渣,降低了污染。下步可用鳳凰化肥公司的爐渣,再行擴大生產規模,建成產能匹配,無壓渣堆的循環產業鏈。

項目投資5200萬元人民幣,生產能力為6000萬塊硅鈣磚(240mm115mm53mm)、6000萬塊空心砌塊(390mm190mm190mm)通過調整還能根據市場的需求生產各種類型的廣場磚、地面磚、文化石、路沿石等高檔市政建設材料,硅鈣磚銷售價格和數量預算表

品種

銷售量

(萬塊)

銷售價格

(元/塊)

銷售收入

(萬元)

標準磚

砌塊

6000

6000

0.3

0.7

1800

4200

可為企業每年帶來利潤980.57萬元

(二)煤化工

煤的焦化、氣化、液化,煤的合成氣化工、焦油化工和電石乙炔化工等,都屬於煤化工的範圍。煤化工利用生產技術中,煉焦是應用最早的工藝,並且至今仍然是沒化學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的氣化在煤化工中佔有重要地位,用於生產各種燃料氣,是乾淨的能源,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環境保護;煤直接液化,即煤高壓加氫液化,可以生產人造石油和化學產品。在石油短缺時,煤的液化產品將替代目前的天然石油。

滕州鳳凰粉煤加壓氣化國產化大化肥多聯產項目以化肥、化工、新材料為主要產品,工程投資22.9億元,建設年產50萬噸醇氨、50萬噸尿素項目,佔地面積600畝。

大化肥多聯產項目是結合辰龍集團發展定位向煤的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延伸的項目,該項目的建設可充分發揮地方煤炭資源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拉長集團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結構,走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積蓄企業後發優勢,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大集團發展格局,增強集團整體實力。

該項目的建設可把我市區域資源優勢同國家的宏觀政策有效結合起來,其產品有甲醇、尿素等,屬應用廣泛的工業生產原料、燃料替代品、支農產品,項目建成後,將大大促進我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循環經濟體系的形成。

財務評估及效益分析:原料進價(不含税價):原料煤283.186元/噸(含税價320.00元/噸),燃料煤353.982元/噸(含税價400.00元/噸)。

製造成本:合成氨1203.24元/噸,尿素879.53元/噸,甲醇1079.18元/噸。

項目年均銷售收入95253.12萬元,年創銷售利潤25856.17萬元,所得税後利潤總額17323.63萬元。投資利潤率為11.06%。貸款償還期為8.(含建設期2年),項目財務內部收益率:所得税前15.69%、所得税後12.16%,項目財務回收期:所得税前7.37年、所得税後8.41年(含建設期2年)四、建議

1、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推進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在煤炭資源開採、加工、運輸、消費等環節建立全過程和全面節約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構建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廣先進的節煤設備、工藝和技術。強化科學管理,減少煤炭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的損失和浪費。大力開展煤炭節約和有效利用,制定有利於節約用煤的政策、技術標準和法規,利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實行全面、嚴格的節煤措施,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環境。在推進煤炭資源綜合利用中,要按照高效、清潔、充分利用的原則,開展煤矸石、煤泥、煤層氣、礦井排放水以及與煤共伴生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

2、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努力延長產業鏈。調整和完善產業結構,首先要尊重實際,立足於實際,着眼於切實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充分而合理地發揮依然處於主體地位的現有產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從現有基礎和前景看,煤化工是我國煤炭企業最有優勢、最有成長潛力的產業鏈。從全國產業發展戰略看,煤化工是“十一五”期間及以後一個時期國家確定的12個重要產業之一。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為發展能源、煤化工等產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鑑於此,要使煤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須着眼於延長產業鏈,着力建設煤化工基地。

一是大力發展煤-氣-化聯產,發展以煤為原料的新型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優先發展以甲醇為代表的煤化工產業。甲醇用途廣泛,污染輕,市場前景好,效益好,是目前煤化工業的成熟項目。二是大力發展煤-焦-化聯產,以“焦”為輔,以“化”為主,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三是大力發展煤、電、冶、化聯產,整合礦區資源,抑小扶大,加快提升電力、冶煉行業技術及裝備水平,配套發展高耗電、高附加值的冶煉和機械加工產業,實現電力二次增值。以煤為依託,加快煤、電、冶、化、焦等一體化的工業鏈成型。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的經濟增長模式

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在規劃選擇所有新上項目中,堅持立足地方實際與現有產業鏈條,將上級產品的“廢物”變為下個項目的“原料”。同時採用先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走出一條符合滕州市實際的節能降耗,良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12

近年來,民營經濟在太和鎮鎮域經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認真實施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戰略,促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民間資金向民營資本、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變,掀起新一輪發展民營經濟的高潮,掃清民營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障礙。最近,我對太和鎮地區民營經濟的現狀與發展作了深入的調查。

一、太和鎮民營經濟的現狀

太和鎮地處縣城,具有得天獨厚發展經濟的優勢,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鎮城鄉集體企業達到鼎盛時期,當時8萬多人口的太和鎮共有集體企業40餘家,其中城鎮集體企業13家,農村集體企業28家。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政策的宏觀調控能力減弱,集體企業固有的規模孝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員工年齡大、文化素質低等矛盾日益突出,體制的弊端,產權不明晰,加之流動資金短缺,銀行不注入資金,使全鎮集體企業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體企業85%以上處於嚴重虧損狀態。1997年起,鎮黨委政府開始實施“騰籠換鳥”的辦法,通過賣、並、破、租、轉等形式,讓集體資本退出,為民營經濟騰出空間。從當時的天府人革廠實施“零價轉讓”到全市最大的鄉鎮企業——四川富士電機有限公司改製為民營,通過改制培養民營企業10家。截至xx年7月底,全鎮已累計發展個體工商户9000餘户、民營企業152家,從業人員13380人,民營經濟總產值實現8.6億,佔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的79.6%;銷售收入完成10.3億元,利潤5899萬元,國税、地税收入xx多萬元,佔全部税收總額的80.5%。

二、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因素

與發達地區相比,我縣民營經濟的發展還存在着明顯的差距,突出表現在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和經濟規模上。

第一,觀念陳舊滯後。受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雙重影響,思想觀念保守,小農經濟意識濃厚,冒險精神不夠,怕投入了無產出、無回報,創業衝動不足。

第二、管理體制制約。政府職能部門對民營經濟實施多頭管理,缺乏對民營經濟的整體佈局和長期發展的引導和規劃。有的工作人員仍有“管理就是開會,發展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亂”現象屢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場環境制約。民營經濟間的不正當競爭、製假、售假等問題還十分突出,社會監督力度、打擊力度還不夠。

第四,技術水平制約。在技術裝備上,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依然是手工勞動或半機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資源制約。人才市場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資源嚴重缺乏。

第六,民營企業自身的問題。主要突出表現在經營者整體素質較低,管理問題較為嚴重,產業結構趨同,對所辦企業缺乏科學論證和合理規劃。有的法制觀念淡薄,甚至違法違紀違規。民營企業呈現出小的多、大的少,經營型多、生產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營企業不多。

第七,外部環境較差。各地出台的優惠政策,雖然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但是“縱向不到底,橫向不到邊、競爭不平等”。導致外地企業引不進來,本地企業又留不住,國有企業有的改制不徹底,民營企業又發展不起來。特別是項目審批、土地徵用、電力分配、拆遷還房等方面與外來企業極不平等,主要表現在辦理程序繁瑣,中間環節太多,經營性的水、電、氣價格太高。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本地民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13

從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看,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發展縣域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和任務。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戰略性調整的新的歷史階段,“三農”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亮點之一。農村信用社如何更好地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服務和經營同步,是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筆者對以來轄內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是傳統的農業縣,面對中小型企業甚少這一經濟格局,農村信用社按照“立足社區,服務三農”的戰略定位,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創造性地開展金融支農工作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1、農户小額信用貸款成為支農服務的重點品牌。農户小額信用貸款以其靈活和便捷的管理方式,深得農户青睞。以來,縣聯社把其當作支農的品牌來經營和打造,對農户的生產、生活、消費、多種經營等領域進行了大力扶持,使農户小額信用貸款成為農村信用社資金營運的主渠道,成為農村家喻户曉,深受農民歡迎的服務品牌。截止4月末,全縣發放農户貸款證22050户,對21589户農户發放了農户小額信用貸款,佔轄內農户總數的61.48%,累計發放農户小額信用貸款21558萬元,佔貸款累放的57.18%,農户小額信用貸款餘額達8534萬元,佔貸款總額的41.15%,基本上解決了農民貸款難問題。

2、培優培強農業主導產業,提升農民增收水平。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山上辦綠色銀行,山下建優質糧倉,水裏興特色養殖”的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思路,縣農村信用社充分發揮信貸槓桿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不斷加大信貸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和引導農民向“專、精、特、新”種養殖業發展,造就了食用菌、水產業、烤煙業多個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亮點。

例一:以來,累計發放食用菌貸款2560萬元,扶持了4780户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户,目前全縣從事該產業的農户佔30%,且規模不斷擴大,茶菇、爆花菇、草菇發展至千家萬户,僅栽培量就達1.2億筒,實現產值1.6億元。僅生產經營食用菌一項,每户農户户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且純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有近100户。如德勝鎮黎明村、宏村鎮孔沅村、龍安鎮王沙坑村等已成為食用菌生產基地和依託食用菌的富裕村,食用菌也已成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之一。

例二、投入信貸資金861萬元(其中:90萬元、155萬元、306萬元、210萬元)重點扶持了養殖週期短、見效快、效益高、市場穩定的美蛙養殖業,放款量佔全縣農村信用社水產養殖貸款的70%,扶持面為美蛙養殖户的90%,養殖規模由的10户,養殖面不足十畝,增加到目前的186户,近460餘畝,有效地帶動了水產業的迅猛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

例三:烤煙是近兩年縣委縣政府在全縣農村推廣的又一富農產業,農村信用社對這一新優農副產品進行了大力扶持。為524户農户發放烤煙貸款191萬元,使當年烤煙種植面積發展至1000多畝。今年1-4月又投入烤煙生產資金近400萬元,支持1312户農户做大做強烤煙種植業。由於有農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農民打消了因資金緊缺的顧慮,種植烤煙的積極性高漲,全縣烤煙種植已形成規模,種植面積擴大到8500畝,是的八倍之多,烤煙又將成為興縣富民的又一特色產業。

3、以推行營銷貸款為着力點,延伸服務觸角。隨着傳統農業向多元化經濟農業的轉變,大規模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銷售及農村個私經濟,個人消費等領域的資金需求不斷增大,特別是去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高漲,但農户小額信用貸款由於受使用範圍侷限性的限制,難以滿足農户對貸款的需求。縣聯社適時創新經營理念,在信貸產品中引入營銷機制,推行全員營銷貸款,送貸上門,把資金送到急需資金的客户手中。到4月末,全員營銷貸款147人,累計發放營銷貸款4346萬元,較好地推動了農產品的發展進程,形成了以西城、宏村、樟溪等鄉鎮的白蓮種植基地;日峯、厚村、中田、荷源、源坊等鄉鎮的三元雜交豬養殖基地;日峯、中田、洵口水產品的養殖基地,成為繼農户小額信用貸款之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又一信貸品牌。

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縣域資金需求與農村信用社供給不平衡。一方面,農村信用社以貸款種類多、手續簡便、放款及時、服務優良等優勢,吸引了大批客户,成為支持縣域經濟的中堅力量,但同時增加了自身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隨着轄內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機構網點的逐漸收縮,農行撤消了縣城以下全部農村網點,目前農村市場的資金需求呈現農村信用社“孤軍作戰”的格局。再則,商業銀行貸款權限上收,貸款總量呈逐年下降趨勢,支持縣域經濟的作用弱化,僅轄內四大國有 商業銀行貸款總量就比上年減少2831萬元,減幅達10.87%,相應增加了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的壓力。就來看,除農業發展銀行外,全縣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貸款17370萬元,其中農村信用社為14604萬元,佔累放的84.08%。今年4月末這一比例增加到91.86%,比上年同期增長7.78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由支農主力軍完全變成支農“孤立軍”,有限的資金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資金需求。

(二)資金不足,削弱了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實力。一是組織資金困難,一方面農村信用社由於受結算渠道狹窄,電子化結算手段落後,匯路不暢等硬件制約的影響,在同業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很多異地結算頻繁的客户都不願意在農村信用社開户存款,而這些客户又正是資金雄厚的優良客户。另一方面,由於社會上對農村信用社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到農村信用社存款有風險。多年來,農村信用社雖然採取各種措施,做了大量的宣傳和實質性工作,但一些黃金客户和穩定性較好,且成本低的行政、企事業單位存款的組織工作仍就舉步維艱,該類存款的市場份額一直較低,公存款只佔轄內公存款總額的16.3%。二是農村資金分流嚴重。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從退出農村市場轉而爭奪農村儲源市場,成為農村信用社強硬的競爭對手。另一方面,郵政儲蓄全面向農村滲透,分割農村金融資源。從來看,全縣金融機構存款淨增14106萬元,農村信用社僅增2468萬元,佔17.50%,而郵政儲蓄其淨增額則達5579萬元,佔39.55%,是農村信用社的兩倍以上,其存款總量也從的18166萬元,增加到今年4月末的30398萬元,增長了67.33%,超出全縣平均增幅31個百分點。且郵政儲蓄不是“取之於農,用之於農”,而是將存款上存,造成農村資金嚴重流失,致使農村信用社難以有效吸納農村富餘資金。如:近幾年,且宏村、樟溪兩鄉鎮的農村信用社累放1000多萬元,扶持當地130多户農户在廣州、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經營傢俬生產,產值過億元,形成了較好的規模效益,並帶動了兩地5000餘户農村勞力致富。相對而言,兩地農村信用社存款總量只上升了740萬元,為貸款累放的7.17%,貸款發放大部分是通過人行支農再貸款和農村信用社內部調劑資金等渠道解決。縣農村信用社為了支持“三農”,一直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存貸比例失調,信貸資金嚴重匱乏,削弱了農村信用社支農實力。

(三)服務層次不全,難以涉足縣域經濟的方方面面。農村信用社因其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和資金限制,信貸資金的投向以滿足“三農”為主,存在重“三農”輕城鎮居民、重生產輕消費、重個體輕企業的現象,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大。經調查的11家中小企業中只有5家與農村信用社建立了信貸關係。究其原因,一是農村信用社長期以來缺乏為企業貸款的有效風險管控辦法。加上轄內中小企業的市場風險大,生產的穩定性、管理的規範性較差,信息透明度不高,增加了農村信用社拓寬信貸支持面的顧慮和難度。二是一些信用度高、經濟效益好的企業雖表示希望得到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支持,但因貸款利率比商業銀行稍高,企業從經營成本角度考慮還是不願到農村信用社借款,出現農村信用社“一頭熱”現象。三是對一些實行“家族式”方式管理的企業,農村信用社難以摸清其家底,不敢任意放款。對此,縣聯社出台了一系列辦法,力爭攻破中小企業這一“堡壘”,但涉足中小企業的貸款佔比仍就不高,使農村信用社服務面難以有效拓展。

(四)信用環境較差,逃廢債務現象嚴重。一方面,社會信用意識淡薄,逃廢農村信用社債務的現象比較嚴重。如:一些黨政幹部自借和擔保的貸款,不是守信自律,而是不理不問,催收時往往是認賬不還,甚至賴賬,長期佔用農村信用社資金。另一方面,少數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從地方的短期利益出發,維護企業利益多,把農村信用社看成是一塊“大蛋糕”,在處理農村信用社維護金融債權和企業逃廢債務的問題時,過於維護地方和部門利益,或明或暗地支持、縱容企業利用改制機會逃廢債務,進行“暗箱操作”,損害農村信用社的利益。再則,訴訟案件執行難,由於受執法力度不強、債務人信用意識差等因素的影響,許多進入依法清收渠道的貸款,雖説贏了官司卻收不到錢,部分借款人或企業甚至有意、惡意逃廢債務。以來法院已判決但仍未執行的縣農村信用社訴訟案件就達46件,標的為419萬元。大量不良貸款長期佔用了農村信用社有限的信貸資金,不僅降低了信貸資金的流動性、效益性,也遏制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成為阻礙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三、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目前,農村信用社面臨發展和服務兩大重任,要使農村信用社更好地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政府部門和農村信用社應攜手同行,切實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大政府部門的支持力。各級政府部門要真正認識到支持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就是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工作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不但要在輿論上支持,更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1、要儘快落實國家為改革中的農村信用社提供的各項優惠政策,幫助農村信用社消化歷史包袱,提升農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後勁。

2、要協助農村信用社組織資金,撤消限制有關部門到農村信用社開户或存款的相關規定,按照省財政廳《關於財政涉農資金支持農村信用聯社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贛財庫[]17號)文件精神,把縣財政涉農資金存入農村信用社;協助農村信用社吸收農村富餘資金,防止資金外流;鼓勵、引導縣直各單位、部門、團體到農村信用社存款,壯大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實力。

3、要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信用環境。倡導“誠實守信”的美德,通過創建“信用”、“信用村鎮”和“信用農户”的評比活動,提高民眾的信用意識,黨政幹部要成為守信的模範,民眾的表率,儘快建立良好的信用環境。

4、要堅決打擊和制止信用缺失行為。對拖欠貸款的黨政幹部,要採取強有力的行政措施協助農村信用社共同清收;對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個人,政府要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嚴厲打擊;敦促司法部門加大對農村信用社信貸訴訟案件的執行力度,維護農村信用社債權。

5、要找準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縣域實際情況,科學決策經濟佈局,引進和開發特、優、高效產品,打造市場化、規模化、效益化的龍頭企業和主導產業,以此促進農村信用社扶持資金的快速回籠,提高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

(二)、增強農村信用社的競爭力。農村信用社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在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力軍地位和作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做大做強業務規模,才能更好地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

1、要充實資金實力。通過建立農村信用社vi標識系統、加大宣傳力度、實行優質服務等手段,增強民眾對農村信用社的瞭解度和支持度,從而主動到農村信用社存款;通過實行個性化、親情化、標準化客户服務方式,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贏得公眾信任度。同時,積極完善金融服務機制,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服務手段、服務產品、服務工具、服務方式上有所突破,儘快開通全國通存通兑、銀行卡等便民業務,以此帶動服務質量的總體改善,提高吸儲能力和同業競爭力;通過注重市場營銷,督促有關部門逐步消除相關歧視性政策,重視對優質客户的公關工作,增加政府部門、企業、機關團體、農村財政性存款比重,在與政府及其它經濟組織的合作中,尋求最大限度地發掘信用資源的潛力,獲得充分的資金來源,並實現有效的資金運用。

2、要拓寬服務領域。“三農”經濟佔據着縣域經濟的絕大部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農村信用社應堅持“立足社區、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在進一步強化“三農”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拓寬服務面。通過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的徵信體系,在調查、瞭解、摸底的基礎上,為有金融需求的中小企業建立檔案,形成相關的資料信息庫,以解決信息不對稱,難以有效拓展服務面的問題。同時,充分發揮營銷貸款的作用,積極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發展、工業園區建設等經濟活動中發掘優質客户,把服務延伸到縣域經濟的方方面面,實現社會效益和自身效益的“雙贏”。

3、要提升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農村信用社應利用自有資金、支農再貸款和政府及其它經濟組織的信用資源,在充分發揮四大信貸品牌作用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開發適用型信貸服務產品,以滿足縣域經濟發展中多元化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同時,及時跟進地方政府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路,全方位、多領域地發展貸款業務,大力扶持和打造品牌工程、亮點工程,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縣域經濟發展戰略之中,為之提供高效益、低風險的金融服務,為縣域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標籤: 調查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p3qp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