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農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

農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

農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1

人總是要老的,這是一種客觀的不可逆轉的趨勢。人老的直接後果就是獲得生存條件的各種能力逐漸喪失,那麼,曾經為這個社會做出過貢獻的老人們在其獲得生存的能力逐漸失去時,誰應該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為其提供物質和精神的幫助呢?這就是養老問題。隨着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的實施,擁有中國大多數老年人口的農村地區將迅速出現家庭小型化的傾向。同時,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農村年輕一代道德觀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形式面臨着嚴峻的挑戰。不難想象,在新的世紀,農村養老問題將是我國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有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國家。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帶來深刻影響,也給安老養老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當前表現出“兩高、兩大、兩低”的基本特徵,即高速、高齡、基數大、差異大、社區養老社會水平低、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意識低,與經濟較快發展的態勢相比,社會老齡保障事業顯得明顯滯後。面對日益凸顯的老年人問題,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個方面都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

一:農村養老問題的情況

農村養老的形勢基本可分為四種

(一)家庭養老:這是當前中國農村使用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具體體現。這是一種最完美的養老方式,它所具有的優越性是任何其他養老方式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在現有經濟水平條件下及傳統文化模式下,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國農村的主流養老方式。

(二)集體養老:集體養老就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完善和物質的豐富,存在的心理基礎是老人社會交際的廣泛和子女對養老認識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和農民意識的落後直接影響了集體養老的普及化和規模化。

(三)養老保險:面對農村老年人口數目的迅速增長和家庭養老的弱化,農村養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從1991年開始,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民政部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組織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險改革的試點。到1998年底,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xx多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養老保險改革試點,有8200多萬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10)應該説,農村養老保險從無到有並初具規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四)儲蓄養老:依靠平時的積蓄用來防老,在農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場。

二、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

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家庭養老是當前農村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隨着子女紛紛外出,老人與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後,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會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一)、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及養老設施狀況

據統計,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有1億4千9百多萬,佔總人口的11.3%,佔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當於歐洲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總和,約為總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城市獨居老年人佔49.7%,農村亦達38.3%。農村老年人收入低,醫療保障覆蓋率低。常感孤獨的老年人,在城市為18%,農村為30.9%。而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也超乎我們想象。據測算,到20xx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的數量還要翻上一番;而到20xx年,中國每3到4個人當中,就會有一個是老人。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我們國家就是在99年進入老齡化的時候,我們人均收入呢就是800美元,而世界上其他國家,進入老齡化,他的人均收入應該是在5千到1萬美元左右,所以我們體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特徵呢,就是未富先老。

龐大的老年人基數,無論是贍養還是醫療都得花錢,但對於中國來説,光靠國庫是很難支撐起這樣一大筆數額的。中國各地的公辦養老院,目前都出現了排隊現象,等上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住進養老院的情況普遍存在。

根據權威統計,目前我國1.49億老人當中,想在養老院安度晚年的約佔5%,這樣就需要有700萬個牀位才能滿足需要。而目前全國養老院的牀位,總共只有150多萬張,缺口高達550萬。為了解決養老設施不足的問題,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很多人都在努力。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統計呢,就是全國的養老機構,服務人員呢,將近30萬人,取得職業資格的,只是30萬人當中只是兩萬人,非常少,所以這個是導致我們現在,整體上的養老機構,就是服務水平呢,上不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二)、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制度建設空白

一是城市無工作居民的養老問題;二是城市無工作居民的醫療問題;三是農村還沒有養老制度安排;四是農村的醫療保障問題;五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問題。

當前要着力解決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養”和“醫”的問題,把城鄉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以及城鄉貧困老年人的醫療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來。在此基礎上,再逐步發展和完善遺屬保險、護理保險、以房養老等新的保證措施,使城鄉老年人都能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三)、不容樂觀的安老養老狀況

1、老年人的劣勢

現代的老年人,既沒有傳統社會裏憑輩份“倚老賣老”的優勢,也沒有發達社會中的社會福利優勢。相比之下,卻存在着年齡、體力、精力等方面的劣勢。不少老年人當下的生活處境是比較窘迫的。

第一,多數老人的收入在中下等水平。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恐怕是最苦的,他們根本就沒有“退休”一説,很多人一直要勞作到最後一息。在城市,“啃老”現象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不少老人要間接地承擔其失業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費用。

第二,老人就醫狀況令人擔憂。老年人體弱多病,需要經常看病吃藥。他們的收入本來就不高,加上近年來醫藥價格飆升,更使老年人在看病、醫藥方面陷入窘境。

第三,老人出現瞻養危機。一方面,家庭養老的觀念、意識在淡化,家庭贍養的功能在弱化,過去是“父母在、不遠遊”,現在是高齡老人、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如居巢區某村莊,有7個70歲以上的老人,自己已是風燭殘年,為外出務工的子女守攤子、看房子、帶孫子。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又十分薄弱。多年來,我國在社會養老保障方面嚴重欠賬,特別是為數眾多的農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會保障之外。

2、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嚴重不足

老年人退休時間早,中青時年實行低工資制,並沒有享受到多少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沒有真正享受到新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成果。對高齡老人,我國已開展了某些老年福利工作,例如城市高齡老人公共場所優惠待遇、五保老人的照料與服務等,使得他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但總體上看,廣大老年人的基本經濟保障仍然十分薄弱。

目前,城鎮一塊的老人,因為有了城鎮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總算是有了“最後一道防線”;而在農村地區,老年農民除了家庭贍養以外,基本沒有其他養老收入,養老風險很大。《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雖然出台了,但是由於宣傳貫徹的力度不夠,贍養糾紛案每年遞增。據調查,自20xx年以來,無為縣檢察院審查起訴的涉及贍養糾紛案及老年人合法權益被侵害的犯罪案件共有37件,其中20xx年8件,20xx年11件,20xx年1-9月18件,雖然此類案件所佔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趨勢,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3、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明顯滯後首先,養老社會服務化的載體不足。全國城鄉仍有相當數量的五保老人沒有實行集中供養,散居的五保老人有很多,空巢老人數量更多。他們的生活起居、生災害病等,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顧、護理。

其次,各種養老機構收費偏高。調查發現,社會化的養老院,平均收費在每人每月800元左右,高級一些的老年公寓等則需要1300元以上。倘若兩位老人沒有子女,每月僅靠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過活,怎麼可能負擔得起這筆費用呢?但這些社會化養老機構也感到苦惱,他們的資金來源渠道狹窄且數量不足,不收取較高的費用就無法運轉下去。

再次,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素質不高。目前,在各種養老院、敬老院工作的服務人員,多數文化程度不高,專業技能缺乏,服務質量跟不上。特別是有少數服務人員,內心裏看不上這份職業,只是苦於別無出路,才勉為其難地曲就於此,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敬業愛崗,更談不上以一片愛心善待老人了。

三、思考與建議

第一,要把安老養老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強老齡工作”。各級應把此項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建立長效機制,不能以“濟貧”的思路來考慮問題,更不能以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為理由,虧待了老年人。建議將“老年社會化服務項目”納入市、縣兩級招商引資範圍,變過去“以市長主導”為“以市場主導”,轉變思想觀念,對現有的社會化服務的老年公寓給予充分的鼓勵、引導和扶持,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儘快建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以社區基層組織為主導,發揮政府、社區、家庭和個人的力量,充分利用社區中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不斷提高定補幅度,拓寬定補範圍。不斷完善困難弱勢老人醫療保險制度以及城鄉老人醫療保障制度,切實減輕老年人的醫療負擔。加快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務體系的建設。

第二,逐步建立有各市特色的安老養老安全網。而各地目前正處在由家庭養老保障向社會養老保障過渡的階段,特別是在農村,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從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老年人現狀及家庭承受能力來看,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居家養老”之路,是解決我市養老問題的正確選擇。這裏所説的“居家養老”是堅持和完善家庭養老,推進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建立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外圍,以社會養老制度為保障的居家養老體系,逐步形成適合各地市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網、社區養老服務安全網、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網。第三,突出解決農村安老養老問題。過去,各地農村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是家庭贍養和土地收入。隨着形勢的變化,這兩種養老保障方式不論是在保障能力上,還是在保障的可靠性上,都顯得很不穩定了。必須從各市農村實際情況出發,尋求新的養老辦法。根據全國一些地方以及有關部門多年來的實踐探索,有條件的地區已經開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即採取儲蓄積累的方式,為農民建立個人賬户,個人交費為主,集體交費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將個人和集體繳納的保險費記入個人名下,為個人所有,到老齡後根據個人賬户的積累額計發養老金。這種養老保險方式還必須同家庭贍養、土地保障結合起來,才能為農民養老建立一道比較可靠的養老民屏障,才是解決農民養老問題的現實選擇。

第四,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要圍繞“五個老有”工作目標,既要滿足和改善老年人對物質生活的特殊需求,也要不斷滿足和豐富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千方百計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促進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衞生、老年體育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想法設法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會交往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渠道,消除老年人遊離於社會之外的感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

敬老、愛老、安老、養老,各級政府責無旁貸,社會各方義不容辭。要在全社會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觀,弘揚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使老年人在經濟上得到保障,生活上有人照顧,精神上得到安慰,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新運行機制,建立“以人為本,代際和諧,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讓老人們深切地感受到“夕陽無限好,人生仍燦爛”。

農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2

一、農村養老的形勢基本可分為四種

(一)家庭養老:這是當前中國農村使用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具體體現。這是一種最完美的養老方式,它所具有的優越性是任何其他養老方式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在現有經濟水平條件下及傳統文化模式下,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國農村的主流養老方式。

(二)集體養老:集體養老就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完善和物質的豐富,存在的心理基礎是老人社會交際的廣泛和子女對養老認識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和農民意識的落後直接影響了集體養老的普及化和規模化。

(三)養老保險:面對農村老年人口數目的迅速增長和家庭養老的弱化,農村養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從1991年開始,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民政部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組織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險改革的試點。到1998年底,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xx多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養老保險改革試點,有8200多萬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10) 應該説,農村養老保險從無到有並初具規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四)儲蓄養老:依靠平時的積蓄用來防老,在農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場。

二、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

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家庭養老是當前農村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隨着子女紛紛外出,老人與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後,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會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1、生活來源得不到有效保障。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勞動所得和子女的經濟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調查顯示,空巢老人的年人均純收入大多數低於農村人平收入,有的子女每年只給父母一些口糧,逢年過節送

一點錢物。隨着孝道觀念的不斷淡化及物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子女寄錢回家標準低且缺乏持續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不僅沒有錢寄回家,而且留在農村的孫子上學及生活等費用還要靠老人來支付。由於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差,許多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較艱苦。

2、精神沒有寄託。由於子女不在身邊,空巢老人特別是單身老人、體弱多病的老人感到特別無助。老人最怕的是孤獨,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獨感,有事無人幫,有話無處訴説。他們常常一邊為外出打工的子女擔心,一邊為了生活還要辛勤勞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情感孤獨。農村老年人幾乎沒有文化娛樂活動, “空巢老人”活動空間十分狹小,孤獨、壓抑的情感有增無減。

3、勞動責任沒有減少。農村“空巢老人”除了需要負責全家的農事勞動,還要負責外出務工者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學習,如洗衣做飯、上下學接送等,本來應該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農村老人們,又重新挑起了家務生活的重擔,他們倍感心力交瘁,十分無奈。

4、生病得不到及時治療。老弱多病是自然現象。農村“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較普遍,許多人是多病纏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沉重的醫療費用,使不少家庭陷入貧困境地,“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在農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於治療不方便和怕給子女添負擔,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捨不得及時到醫院治療。

5、集體養老只能作為農村養老的重要補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員所言成為家庭養老的替代形式。

6、由於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仍比較落後,且地區間極不平衡,差異

較大,社會保險發展很慢。

7、低利率、高膨脹、天文數字的醫療費以及農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儲蓄養老已失去太大價值。

三、思考與建議

養老問題的出現,暴露了我國人口老齡化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解決好農村養老問題,是政府和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1、加快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政府要加快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使農民在年老時,也能像城市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一樣領取養老金,這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擴大農村低保醫保範圍,提高低保、醫保標準,讓生活困難的老年人都享受到低保、醫保待遇。同時加大對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補助力度,對喪失了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的高齡老人,政府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助。

2、加快農村養老福利事業發展。加快農村養老機構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政府要結合實際出台系列優惠政策措施,支持、鼓勵農村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有條件的地方,可由鄉、村組織牽頭,通過招商引資及當地能人、善人投資等多渠道興辦養老院。要新、擴建一批鄉鎮養老院,接納更多的老人進來養老。對於不能進養老院的老人應由政府出資建設困難老人集中居住點,專門用於贍養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五保户、鰥寡孤獨老人,政府要根據情況部分和全部負擔農村老人的生活、醫療費用。

3、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人們的思想都在發生新的變化,全社會都要注重加強對孝文化和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宣傳與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通過村民公約的全面推行、落實好家庭贍養協議書,由村組織、老年協會督促子女贍養老人,按時付給生活費,對尊老敬老的羣體和個人要大力表彰,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

4、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基層老年組織建設。要將老齡組織機構延伸到村、組,同時加強農村老年活動場所的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老年協會護老維權的作用。同時以老年協會為平台,組織老年人蔘加各種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自娛自樂、互助互愛等多種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豐富多彩的活動。

5、建立黨員、幹部義務服務制度。村黨支部、村委會要充分發揮其戰鬥堡壘作用,結合開展基層黨建和創先爭優活動,對轄區內的高齡空巢老人做好登記造冊,實行“一幫一”的義務監護和幫扶制度,不僅在物質上給予幫助,而且要給予精神予以安慰,切實解決老人的孤獨寂寞,讓農村老人精神愉快的生活。

農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3

摘要: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旨在改善農村的醫療現狀,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這是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必須面臨的重要環節,但是,在堅定不移地實施廣覆蓋、低水平的醫保政策的過程中,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並沒有隨之而消去,而醫保制度的缺陷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通過抽樣調查及網上調查的方法對湖南省**農村的問卷調查,探討了農村醫療保險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關鍵詞:農村 新型醫保

近年來,醫療保險覆蓋面在逐步擴大,很多農民們也都加入到了參與醫療保險的隊伍中。投保無疑能給農民們帶來巨大影響,在面臨高額醫藥負擔時,是真正能夠給農民們帶來實質性幫助的措施之一。我國的醫療保險大體上有合作醫療、醫療保險、統籌解決住院費及預防保健合同等多種形式,其中合作醫療是最普遍的形式。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支持、農民羣眾與農村經濟組織共同籌資、在醫療上實行互助互濟的一種有醫療保險性質的農村健康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旨在改善農村的醫療現狀,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

暑假期間,調查了**縣**鎮的一些村,以及結合網絡瞭解了其他的一些村鎮對目前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情況的看法,得出了一些結論,進行了一下分析:

1.農民對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滿意度不高

通過分析調研結果可知,農民對農村醫療保險制度表示很滿意和

滿意的分別為13%和24%,其中49%的人表示一般,而還有12%的村民反映不滿意,2%的`人反映很不滿意;這足以説明農村醫療保險體系還得不到廣大農民的認同。由此知道,農村醫療保險體系在落實和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2.相關部門對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宣傳嚴重缺乏

在對相關部門對農村醫療保險的宣傳的調查中。呈現出一個嚴峻的事實。其中55%的農民反映因為宣傳不到位,他們對這項制度也就不瞭解,也就無法信任它,到最後農民是基本享受不到這種保障。另外,有18%的人反映相關部門是通過海報和傳單來宣傳的,18%的人表示是通過口頭宣傳的,並且很多村民反映雖然這是一種最蹩腳也是最原始的宣傳,但由於很多村民不太識字(在這次的調查人羣中。就有9%的人是文盲。而分別有13%和22%的人學歷是國小和國中)所以相比之下這種方式比較受歡迎,也普遍反映效果較好。還有9%的人表示自己村是通過其他一些方式來進行宣傳的。

3.農村醫療保險中個人所承擔費用偏離

農民是一個十分重視既得利益的羣體,期望着最少的付出獲得儘可能多的回報,調查顯示,農民期待合作醫療能夠報銷60%~100%的醫藥費用,然而截至20xx年6月底,全國4194萬人次13.94億元的醫藥報銷費用佔籌資總額的46.14%,住院醫藥費用平均有27.25%得到報銷,實際的報銷比例與期望的巨大差距使農民心理產生一種失衡的矛盾,直接影響了農民參合的積極性。在對醫療保險個人所承擔的費用的合

適程度的調查中,分別10%和29%的人分別反映過高和高,佔將近50%的比例,47%的人表示基本適合,而只有分別為2%的人選擇了低和太低。這足以説明醫療保險中個人所承擔的費用偏高,這會導致下面提到的有些問題。

4.現行農村醫療保險制度還存在很多缺陷,亟待改善

調查結果顯示最嚴重的缺陷是政府宣傳力度不夠,這個問題已經在上面強調過,所以不再贅述。其次是普遍反映農民的受益面窄,佔20%。還有分別為16%、15%和15%的人表示常見病多數不在保險範圍內、手續多。成本高以及政策透明度低。前面兩個其實也是主要的原因,據我瞭解的情況來看,很多農民反映大多數常見病都不在報銷範圍之內,投保就會有點被騙錢的感覺,雖然我們都清楚,醫療保險制度完全是為了能讓農民受益而制定實施的,但最後使有些農民得出這個結論便是制度的失敗所在了。由此可知,醫療保險制度的瓶頸其實不僅在於制度本身,更在於人為因素,主要是各部門在保障制度良好落實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完善。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家庭收入支出中的比例並不低,醫療支出不僅是每個農民甚至可以説是每個生命個體健康發展必需的,但對農民而言醫療消費與吃飯、穿衣、孩子上學等剛性消費支出相比,看病花錢是次要的、隨機的,在經濟不寬裕的情況下要農民對潛在的醫療風險進行預期支付,是部分農民不會接受的選擇 。

5.醫療保險政策得不到落實是農民不參保的主要擔心原因

通過對在調查過程中表示不參保的村民的進一步調查,他們不參保原因的結果顯示,分別有10.7%、15%、20%和6%的村民表示擔心管理存在漏洞、害怕得不到保險賠償、不瞭解內容和程序以及政策不穩定,總結一下,其實就是農民擔心農村醫療保險政策得不到落實。他們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尤其是在對政策不完全瞭解的情況下,出了狀況也不知道該如何去保障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所以乾脆就不拿出這個錢。

另外,還有15%的人表示投保沒有足夠的資金。這是出乎意料的,農民的自我保護意識還太淺了。只有7.7%和5%的人反映投保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在外務工的醫療費用不能回户籍地報銷,這分別是個人的經濟原因和政策政策所存在的一點漏洞。

針對調查分析的結果,提出以下幾條措施:

(1)重視醫衞知識宣傳,促進全民健康意識,提高健康水平。

(2)加強醫療保險政策宣傳,普及醫療保險。尤其是社保性質的醫療保險。加強正確的輿論導向,把醫保改革的意義講透內容講清,政策講準。按國力發展水平,在國力資助下逐步覆蓋全民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3)重視疾病治療標準化指導。如住院天數、醫衞服務、高效藥物、高效設備、指導價格都應有國內外統計數據反饋給醫院及保險機構並對外公佈,促進提高醫衞效率,促使大病治療費用下降。

(4)醫衞管理部門及保險機構應與消費者保護協會加強對醫衞機

構的監督,反對一切不正當行為。保證醫保費用正常使用。

(5)加強立法,在國家機關和人民羣眾的監督下保證醫保政策落實。

相信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改革,我國的醫保制度會得到全面落實,並真正做到衞人民羣眾服務,實現其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p5n94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