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農村產業調查報告

農村產業調查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對我們來説並不陌生,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村產業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村產業調查報告

農村產業調查報告1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對我國的影響巨大,隨着時代的變遷,舊的產業結構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必須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證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為了瞭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現狀,正確的認識和研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相關問題,本人於20xx年7-8月份暑假期間對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野雞坪鎮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中採用了個案調查、實地考察、尋訪資料等方式從多方面對野雞坪鎮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深入分析,總結了經驗、教訓,並對當地今後的調整提出了建議。

一、野雞坪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

野雞坪鎮位於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東南部,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春多陰雨,夏暑期長,秋多幹旱。耕地29萬畝,其中水田24萬畝,森林覆蓋率32%,是一個農業大鎮。近年來,野雞坪鎮緊抓機遇,結合本地實際,明確指導思想,確定工作目標,突出工作重點,抓住了鄉域特色,大力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據調查得知,野雞坪鎮在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整:

1.主要糧食種植種類調整

水稻是野雞坪鎮的傳統優勢農作物,近年來,在保證水稻產量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對主要糧食種植種類進行了大力調整。由於野雞坪鎮容易受到旱災的影響,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加大了旱糧生產力度。玉米、紅薯、馬鈴薯是當地主要的旱糧作物,經過調整後,旱糧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大增加,如今的種植面積比5年前增加了30%左右。

2.糧食生產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在政府的領導下,野雞坪鎮的糧食生產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政府資助購進了催芽機、拋秧軟盤等設備,建成了多個催種温室,在多個村實現了統一浸種、統一育秧的生產模式。另外,逐步採用以“天燈地鴨”、“豬—沼—糧”為核心的無公害栽培技術,以旱作節水、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為主的抗災避災技術等。

3.經濟作物生產發展較快

野雞坪鎮的主要經濟作物有黃花菜、柑桔等。邵東黃花菜是地理標誌產品,野雞坪鎮的黃花菜產量十分可觀,種植黃花菜成為當地人民提高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邵陽柑桔產業曾一度輝煌,現正在向柑桔產品加工轉型。野雞坪鎮作為邵陽柑桔的主要產地之一,大力發展柑桔種植確實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4.農業生產產業化

薯片粉加工是野雞坪鎮的特色產業,有近百年的歷史。如今已經產業化生產,以平陵、聯誼、建新三個村為中心向周邊村輻射,從業人員達300多户20xx餘人,年產值達3000萬元。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後,農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經濟效益明顯,同時也產生了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野雞坪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觀念。

野雞坪鎮有許多農民都習慣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他們在種植的種類很多,但是生產的產品數量少,只能到附近的集市上出售,獲取的利潤低。他們對現代農業產業結構不瞭解,不願改變。

2.不知道如何調整。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許多農民怕吃虧,不願意去冒險。而且農民普遍知識水平較低,對市場變化規律不瞭解,對能夠帶來高利益的新技術也難以掌握。在野雞坪鎮,許多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靠經驗經營,看大眾行事,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方法不瞭解,不知道如何調整。 3.經營規模小

經營規模小是野雞坪鎮在農村產業結構產業調整中存在的大問題,野雞坪鎮雖然已經逐步實行承包和合作社等制度,但是以户為單位的經營模式還是隨處可見。由於缺乏農民合作組織,難以形成對種植的統一規劃、指導,也難以形成由市場規範的收購加工體系,造成生產率低、無序競爭、產業化發展嚴重滯後等後果。

三、解決野雞坪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解放思想,提高農民覺悟

政府應該利用各種渠道來宣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關知識,並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增加商品意識,科技意識,創新意識,破除小富即安、滿足現狀的思想,提高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

2.進行產業化經營

農業不僅天生就脆弱,而且利潤很薄。一旦遇到天災還可能虧本。因此要將農業生產產業化,即實現產品、加工、銷售、商品一條龍服務。產業化可以將許多小農户組織到一起進行大規模種植,這樣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而且產業化生產過程中對農產品進行了加工,實現了農產品多次增值。野雞坪鎮的黃花菜和柑桔若能加工後再出售,定能提高農民收入。

3.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必須符合當地自然經濟條件特點,優化地域佈局,發展農村特色產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關鍵在於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即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不同地區憑藉各自的比較優勢,發展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黃花菜和柑桔是野雞坪鎮的特色農產品,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應該繼續完善相關產業。

4.加大政府推動力度,提供服務與政策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離不開政府對農業的支持。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災能力和農產品的調劑運輸能力;建立健全農業的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促進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質量的提高,使之適應國際市場的要求;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提供與農業發展相關的各種信息,指導農民有目的地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市場交易規則並確保能夠得到執行,保證農產品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

經過調查,可以看到近年來野雞坪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施上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實踐表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有關部門應該利用有效資源,發揮地區優勢,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農村產業調查報告2

近年來,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後被評為省市農業產業化先進單位、省市勞務經濟開發先進縣、全市農辦系統先進單位、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縣。

一、統籌城鄉發展,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高標準高起點完成了規劃編制。二是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民收入顯著提高。三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農村各項公益事業蓬勃發展。四是村莊改造穩步推進,村容村貌明顯改觀。五是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民主管理成為主流。

二、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壯大產業基地規模。穩步發展了優質稻板塊基地45萬畝、優質雙低油板塊基地40萬畝、優質棉板塊基地16萬畝、蔬菜板塊基地20萬畝。全縣已建成萬頭豬場11個,萬隻以上的蛋雞養殖場478個,千頭奶牛場2個,規模肉牛場9個,規模養羊場18個,畜禽養殖大户達到4000户以上。建成水產板塊基地18萬畝,小龍蝦養殖基地7.6萬畝。

二是壯大龍頭企業,強化帶動效益。近年來,全縣已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7家,國家級1家,省級8家,市級17家,縣級11家,形成了糧食、油料、棉花、水產四大加工體系和畜禽養殖體系。

三是加大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實行產業集羣發展。着力推進了食品工業園和散花水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先後組建了中禾糧油集團和水產集團。

四是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全縣有286個農產品獲得國家“三品”認證,其中綠色食品28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258個。“”牌水產品已打入等國際市場。“”、“”牌水產品商標成為全市知名商標;7家企業生產的產品進入家樂福、中百倉儲、黃商集團等大中型超市。

五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全縣已登記註冊合作社23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會社員達到3.8萬人,帶動農户11.8萬户,涵蓋了種、養、加、產、供、銷等多個行業。

六是創新體制機制,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中禾糧油公司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雙明糧棉油公司推行“公司+基地+農户”模式,帶動農户發展。

農村產業調查報告3

春節期間,筆者通過走訪鄉鎮幹部、鄉鎮廣播從業人員和農村有線電視用户,對農村有線電視產業的現狀有了較為直觀的感受,總體來看,農村有線電視事業發展速度緩慢,經營效果較差,與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還有較大差距。

一是有線電視通村入户率較低。目前,全縣光纖架設里程為323.7公里,杆路建設302.2公里,通村355個,通村率59.4%;有線電視通社1227個,入户20604户,在線用户僅14390户,通社率、入户率、在線使用率分別為25.4%、10%、7.19%。絕對數量不及周邊縣市的五分之一。

二是發展極不平衡。一方面是發展規模不平衡。楊家、諸家等鄉鎮,用户數均在600户以上;天成、銀漢等鄉鎮,卻只有幾十户。另一方面是技術力量不平衡。金溪等鄉鎮擁有技術人員4—5名,而向東等鄉鎮無一名技術人員。

三是網絡建設質量普遍較差。由於我縣農村廣播電視長期實行“縣鄉共管,以鄉為主”的管理體制,作為業務主管部門的縣廣電局對全縣農村廣電事業的行業管理和業務指導政策實施困難,農村廣電網絡建設的經營方式五花八門,嚴重失調。不少鄉鎮在各自利益的驅動下,招引公司、廠家,購置器材、設備隨意性很大,導致農村網絡建成後,在很短的時間內系統設備就出現大量故障和損壞,難以正常運行,影響用户收視,網絡發展出現萎縮。

四是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全縣原有廣電從業人員154人,20xx年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撤銷了鄉鎮廣播電視站,與文化站等部門合併設立了宣傳文化中心,裁減廣電從業人員56人。留下的98人中,有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27人,真正懂技術、懂管理、懂經營的不足10人。

五是債務沉重,化解困難。全縣因發展有線電視產業而產生的總債務達20xx多萬元,扣出城網負債,鄉鎮平均負債30餘萬元,其中,周口鎮、相如辦,負債均高達100餘萬元。

究其原因,我以為主要有四:

1、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一是部分鄉鎮領導思想認識不夠。有的對加快廣電事業發展不以為然,其注意力主要放在所謂的政績工程上;有的認為發展廣播電視是廣電部門的事,於己無關,甚至乾脆撒手不管;有的簡單地把發展廣電產業視為創收的一個渠道。二是廣電從業人員缺乏危機意識。隨着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海外媒體的直接進入和海外文化產品的大量湧入,對廣播電視行業構成了多渠道、多品種、多層次的滲透和衝擊;隨着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信息來源多元化的局面已形成,各媒體間的融合、滲透、競爭加劇,廣播電視“主流媒體”的地位面臨挑戰;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羣眾對廣播電視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廣大廣電工作者,尤其是鄉鎮從業人員對新形勢普遍認識不足,固步自封,難以把事業做大做強。三是部分羣眾認識不到位。在市場經濟還不健全的情況下,由於宣傳不到位、不深入,部分羣眾對動員全社會力量來辦廣播電視事業不理解,認為廣播電視是一項純公益性事業,應由政府負責。

2、管理體制上不盡合理。目前,我國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管理模式。即人、財、物等方面均以所在鄉鎮黨委政府管理為主,業務上接受主管部門的指導。二是“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模式。即人、財、物以及廣播電視業務等方面均以主管部門管理為主,鄉鎮予以配合。三是組建網絡公司的企業化管理模式。即把行政管理與事業管理分開,實行“行政整合、市場運作”,按企業化管理方式由主管部門統管。機構改革後,我縣實行的是第一種管理模式,即“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管理模式。管理體制轉換後,出現了許多不適應:

一是有的鄉鎮“應管不善管”,而主管部門“會管不便管”。由於無制約措施,很難有效地調動鄉鎮站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造成管理上的空檔。特別是去年機構改革後,將鄉鎮廣播電視站與文化站等單位合併成立了宣傳文化中心,搞文化工作的抓廣播電視,搞廣播電視的又抓文化工作,眉毛鬍子一把抓,最後造成工作互相推諉、誰都不重視。

二是中心工作與業務工作的矛盾突出。特別是機構改革後,縣上出台的各項配套政策沒有完全落實,致使個別鄉鎮廣播電視工作人員,名義上是從事廣播電視工作,實際上是計生員、打字員、駐村蹲點幹部。三是管理鬆散。鄉鎮各自為陣,各行其是,有線電視的安裝、收視、維護等收費項目沒有統一名稱(也有初裝、收看、收視維護的稱謂)、統一收費標準(户均安裝費300—450元不等,户均收視費8—10元不等)。四是對承包經營制止不力。部分鄉鎮政府因資金運轉困難,將已建好的有線電視網絡承包給個人,美其名曰“引進業主”。個別承包人只管賺錢,忽視網絡發展,對工程質量更是極不負責,如線路的架設用鐵絲捆,以樹為杆,接頭使用的材料及線路不規範,導致信號傳輸質量差,大大地挫傷了羣眾的入網積極性。

3、從業人員參差不齊。

一是人員分佈不盡合理。周口、相如辦、錦屏、河舒等條件較好的鄉鎮人員過多,技術力量相對較強;向東、黃坪、新河等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的鄉鎮,從業人員則較少,尤其是技術骨幹嚴重缺乏,這些鄉鎮只能長期靠請外面的技術人員幫忙維護設備、維修線路。

二是人員業務素質普遍較低。近年來的機構改革使許多長期從事廣電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因沒有獲得勞動人事編制而被清退,留下來的大多數是六、七十年代招聘進來的大集體人員,文化層次較低,加上年齡偏大,思維滯後,對現代網絡技術想學也學不進。雖然近年來補充進一部分復員退伍軍人和大中專畢業生,充實了隊伍力量,優化了隊伍年齡結構,但這些從業人員真正學廣播電視專業、懂廣播電視技術的極少,培訓難度大。有些雖有一定技術基礎,但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不願下苦功鑽研業務、更新知識,形成了“想幹的幹不了,幹得了的不想幹”的尷尬局面。

三是廣電隊伍人心渙散。去年機構改革後,留在廣電隊伍中的從業人員許多都由財撥改為了財政差額撥款或自收自支。由於鄉鎮政府運行困難,廣電人員應得的工資和補助無法按時兑現,有的甚至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證,新河、銀漢、福德、白玉、石孔等鄉鎮的廣電人員因此而外出打工以求生計,造成人為的人才流失。由於缺乏系統的技術理論知識,羣眾急需解決的線路維修、用户故障排除等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導致用户意見很多。

4、發展資金嚴重短缺。

一是先期建設網絡用户少、負債多。農村幅員遼闊,用户分散,網絡建設成本高,這是農村廣電事業發展的一大難點。我縣網絡建設的先期成本投入平均每户就高達420元左右。由於鄉鎮政府債務沉重,運轉困難,財政支持乏力,有的鄉鎮依靠廣電從業人員自己通過借、貸的方式籌集資金啟動建設和發展事業,致使各鄉鎮廣播電視站債台高築。

二是網絡營運收入和支出矛盾日趨突出。一方面由於技術人員匱乏,網絡日常的維護、維修跟不上,用户服務質量得不到保證,傳輸信號不好,收視效果差,收視費的收取相當困難。另一方面由於舉家外出務工農户增加,供銷社、食品站、糧站等一些單位相繼改制,電視用户數量減少,整體收入大幅度下降,而經費開支又居高不下,網絡建設和投入形成了惡性循環,廣播電視負債有增無減已成為普遍現象。

三是廣播電視專款不能專用。機構改革後,鄉鎮廣播站的經費實行零户統管,由於缺乏必要的監督約束機制,擠佔、挪用廣播電視專項經費的現象屢見不鮮。

針對新形勢下廣電事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尤其是有線電視的自身優勢,更好地服務於農村羣眾,我認為,必須明晰思路,強化舉措,着力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強化宣傳,着力解決認識上的問題。廣播電視產業是一項朝陽產業,有着自身獨特的發展優勢。廣播電視部門一方面要加強自我宣傳,擴大影響。另一方面要做好針對農民羣眾的宣傳工作。要讓農民羣眾真正瞭解到廣播電視不僅僅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而且也是人民羣眾掌握致富信息的一個重要窗口,是豐富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深化改革,着力解決體制上的問題。深化鄉鎮廣播電視事業改革,改“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現行管理模式為組建網絡公司的企業化管理模式。把廣播電視從業人員從宣傳文化中心剝離出來,在縣廣播電視網絡傳輸總公司的基礎上,組建鄉鎮廣播電視網絡傳輸分公司,進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經營管理。原廣播電視站的辦公場所、播控場所、工作用房等財產由各鄉鎮政府依據國家相關產業政策提供使用,納入政府投入成本和分公司運營成本進行管理。從宣傳文化中心剝離出來的專門從事廣播電視工作的人員自進入公司後,3年內逐步與財政脱鈎。各鄉鎮廣播電視站的債務,經審核用於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由新成立的鄉鎮廣播電視網絡傳輸分公司承擔;不是用於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債務,由各鄉鎮政府逐步消化處理。對已承包的鄉鎮有線電視站、網一律依法收回,向政府繳納的承包費按合同約定進行妥善處理。

3、發展經濟,着力解決投入上的問題。農村廣播電視建設是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一項重大工程,農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決定了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速度。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空間十分廣闊,前景十分光明。但我縣同時也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縣,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廣大農户由於經濟條件制約,大多使用的黑白電視機,只能收到10多個台。分鄉鎮仍在使用已經相當落後的電視差轉枱,致使大部分鄉鎮的村通、社通入户率一直較低。另有一部分鄉鎮的農户違規私自安裝了小衞星地面接收設備,可以收到80多套節目,而且安裝價格在290元左右,又不交收視費,老百姓趨之若鶩。由此可見,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才是我縣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4、完善機制,着力解決從業人員素質上的問題。事業的競爭,關鍵在於人才的競爭。廣播電視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特別是隨着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員素質的提高、人才的開發與合理利用顯得尤其重要。

一要完善招引機制。運用聘用制、合同制和任期制等形式,儘量把宣傳的“筆桿子”、技術的“行家裏手”和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招攬到廣播電視這一朝陽事業的麾下。

二要完善激勵機制。把經濟效益與工作業績掛鈎,實施嚴明的考核、考評制度,以實績論留任,營造“領導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良好工作氛圍。

三要完善培訓機制。要在積極引進有用人才的同時,加大對現有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人員的素質。

5、強化行業管理,着力解決運行效益上的問題。廣泛宣傳法規知識,積極培訓執法人員,不斷規範執法行為,為廣播電視採編、製作、播放、傳輸、接收活動和設施保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開展衞星電視地面接收設施、鄉鎮廣播電視和境外衞星電視傳播秩序專項整治活動,嚴厲查處違紀違規行為。建立健全廣播電視的《目標管理制度》、《有線電視管理制度》、《廣播電視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安全播出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節目審查,嚴把播出關口,規範廣告播放,確保播出質量。

農村產業調查報告4

根據市政府辦公室安排,為掌握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對勞動力吸納情況,找出轉移中存在的制約因素,研究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我們採取調查統計與典型分析相結合的形式,就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的帶動和影響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情況。

調查情況表明,自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培育壯大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農村勞務經濟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全市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在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效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深刻變化。據初步調查統計,到底,全市鄉村總人口645.7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355萬人,其中,從業人員為343萬人,常年性剩餘勞動力資源約20萬人,季節性臨時剩餘60萬人。其中按從業結構分,從事第一產業的197萬人,佔從業人員的57%;從事二三產業的146萬人,佔43%。在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中,行政區域(指縣市區)內就近就地轉移就業73.4萬人,行政區域外勞務輸出72.4萬人,境外就業人員1926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近50億元。綜合分析,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帶動促進情況,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以種養業為主的現代集約型農業呈現出吸納農村勞動力的'潛力巨大。以露地瓜菜、反季節精細瓜菜、苗木花卉、特色種植和規模養殖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把現代農業科技與傳統精耕細作、精養細管相結合,呈現出對農村勞動力較強的吸納潛力。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促進畜禽、林果、瓜菜和優質專用糧棉油等主導產業規模的迅速膨脹,把越來越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吸納到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上來。金鄉50萬畝大蒜,僅收穫季節就吸收15萬外來打工勞動力。

二是農業產業經營已成為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經營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許多地方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200餘家,其中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810家,年銷售收入280億元,吸收本地和外地15萬勞動力就業。像兗州綠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鴨飼養、苗鴨孵化、飼料供應、肉鴨宰殺、出口創匯為一體的大型肉鴨綜合加工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現擁有固定資產1.4億元,年銷售收入4億多,該企業從基地養殖、生產經營管理到肉鴨加工、市場開拓、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吸收當地和外地不同層次技術、管理和普通工人共1900餘人就業。菱花集團是一家擁有固定資產8.2億元、年銷售收入12億元、以玉米為主要加工原料的味精企業,僅在濟寧本地就吸收3200名勞動力就業。

三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已成為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主體。近年來,農村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等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吸收和消化農村富裕勞動力重要載體。到底,僅全市24.3萬户個體工商户和民營企業,就吸收120多萬勞動力就業。

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已成為農村富裕勞動力就地消化的新途徑。近年來,農村道路、交通、農業設施建設以及以荒山、荒灘、荒水、陷地治理、中低產田改造等各類農業綜合性開發,也吸納了一批富裕農村勞動力,併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新途徑。

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吸納農村勞動力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整分析,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呈現出領域不斷拓寬、容量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但就總體上看,通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農業產業經營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不夠強,消化吸收的農村勞動力數量不夠多、質量不夠高,無論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還是與農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都不相適應。其主要原因:

一是農村勞動力的思想觀念落後。受傳統陳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影響,認為在農業內部從事種養業生產經營,是沒有出息和沒有本事的表現,主觀上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

二是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低。從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看,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佔82%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18%。受過專業技術培訓學習、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特長的僅50%左右,有相當比例的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沒有一定的技術特長。由於文化素質低下、專業技術水平差,嚴重製約和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就業。

三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目前就全市來講,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農業結構調整的數量規模小,農業結構調整的質量檔次低,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這些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

四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小、規模小、帶動能力弱,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小、檔次不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發育緩慢,造成農業產業化工水平提升不快,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五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不夠快。受經濟基礎、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條件制約,我市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與省內外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出較大差距,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深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

針對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轉移就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擴大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吸納的容量,通過對落後的農業生產條件、低水平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的全面改革創新,通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方位開發等來挖掘農業農村內部的就業潛力。下步工作中應採取以下對策措施:

一是以農業適用技術培訓為重點,強化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適應能力。以新世紀青年農民培訓、農民綠色證書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創業培訓等一系列提高農民素質培訓為重點,切實搞好對廣大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的科技、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特別是針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需要,搞好訂單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從業適應能力,為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二是以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為主線,深度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通過發展規模經濟和現代集約型農業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立的農村五大主導產業,適應市場需求,藉助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膨脹產業規模,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大力發展高市場佔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品,通過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市場為導向,依據資源特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又為深化農業內部就業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一方面,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要求農業生產應發展滿足市場需求的優質農產品,調整過程中必然要求更多的勞力、資金、技術等資生產源要素的投入,因而會產生更多的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根據加入wto後農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依據我市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特點加快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包括棉花、糧食、油料、畜產品、水產品以及水果、花卉等農畜產品生產業。加快農業生產從耕地密集型產品為主向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轉變,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產生更大的勞動力需求。

三是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實行農產品產、供、銷對接,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從而改變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渠道僅侷限於農業生產部門的局面,形成農村勞動力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多部門就業的新局面。適應現代農業、市場農業發展的需要,採取力度更大、更直接的措施,特別是對市場前景好、規模大、帶動輻射能力強的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在用地、用電、用水、税收、貸款、出口退税等方面,進行多方面扶持。通過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快速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通過產業化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借鑑學習經濟發展地方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制定鼓勵和支持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通過農村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消化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五是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通過培植農村經濟新增長點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繼續加大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良好機遇,通過爭取上級政策支持、自身立項和制定更寬鬆的政策調動基層等多種途徑,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吸納更多的臨時性、季節性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農村產業調查報告5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快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連廣生、許謙迎帶領調查組,在去年調查的基礎上,於今年9月中、下旬對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這次調查採取聽彙報、召開座談會、察看現嘗走訪龍頭企業和農户等方式,調查了除中區之外的11個縣市區,34個鄉鎮,27家龍頭企業,並走訪了50多户農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

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黨抓經濟,重點抓調整”的總體思路,圍繞市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提出的調整建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明確主攻方向,把握關鍵環節,狠抓措施落實,全市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勞務經濟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穩步發展,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114.8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林牧漁增加值54.8億元,同比增長4.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長20.7%。綜合分析,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六個方面的成效。

(一)宣傳發動廣泛,形成了良好的調整氛圍。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各級把能否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作為調整成敗的關鍵,堅持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入手,採取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廣泛宣傳,層層召開會議部署發動,外出參觀學習開闊思路,致富典型現身説法,算帳對比引導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激發廣大農民調整的積極性。鄒城、泗水、嘉祥召開10萬多人蔘加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動員大會,任城、魚台、汶上、梁山組織由農業專家和致富典型參加的農業結構調整巡迴報告團進村入户宣講。初步統計,全市組織外出參觀考察3萬餘人次,舉辦專題報告會1200多場次,發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萬餘冊。通過宣傳,廣大農民轉變了思維方式,增強了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加深了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增收致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端正了調整的態度,逐步實現了“要我調”向“我要調”的轉變。

(二)規劃目標明確,把握住了調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立足當地資源、區位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發揮比較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制訂了符合當地實際的三年調整目標和規劃佈局。全市計劃用三年時間拉長做強五大產業鏈: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247萬畝,優質專用玉米154萬畝;大陸瓜菜260萬畝,大蒜105萬畝,反季節精細瓜菜76萬畝;勞務輸出60萬人,勞務收入30億元;新發展速生豐產林92萬畝,種苗花卉40萬畝,經濟林35萬畝;畜牧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名優水產品產量佔總產量的比重達到60%以上。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三年調整規劃。任城區“擴大苗木面積,擴大以瓜菜、甜葉菊為主的經濟作物面積,擴大以長溝葡萄為主的經濟林面積,擴大以優質生豬為主的畜禽養殖規模,擴大沿湖水產養殖面積,提高糧食作物品質和產量”;兗州市“發展三林一帶,構築三大示範區”;泗水縣“南北山區抓林果,泗河兩岸抓瓜菜,全縣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勞務,持之以恆抓水利”;微山縣“種植抓優質高效,水產抓名優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勞務抓協調服務,畜禽抓規模帶動”;金鄉縣“加快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形成獨具特色的大蒜經濟”;汶上縣“抓亮點、重點突破,點帶面、整體推進,建設綠色大縣”;梁山縣“突破三大片,兩區加一灘,間作為主線,增效為重點”。

(三)工作重點突出,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條產業鏈”建設作為一項工作重點,採取措施,強力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果。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糧經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類經濟作物面積540.8萬畝,比去年增加47.5萬畝,其中瓜菜278萬畝,增加28.8萬畝;棉花162萬畝,增加17.5萬畝;花生98.6萬畝,增加1.2萬畝。林果業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萬畝,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萬畝,內有經濟林15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35萬畝;發展苗木花卉11萬畝;建設綠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業穩步發展。牛存欄42萬頭,羊350萬隻,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豬存欄280萬頭,同比增長4.3%。禽類飼養呈恢復性增長。肉類總產33萬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萬噸,增長6%;奶類1.8萬噸,增長37.4%。漁業放養力度加大。養殖面積達到61萬畝,同比增長18.8萬畝;水產品產量8.5萬噸,同比增長6.2%。農村勞務經濟發展強勁。全市以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東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訓”三大工程為重點,努力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勞務收入。全市在縣外務工人員達到69萬人,新增勞務輸出18萬人,其中市外勞務輸出8.5萬人,新增勞務經濟收入4.25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步伐加快。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發展到220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52家,過億元的32家,帶動各類生產基地230萬畝,帶動農户64萬户。兗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最快,現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8家,其中固定資產超千萬元的13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0家,過10億元的2家,有2家企業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扶持的龍頭企業,其中綠源公司被國家確定為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並且形成了以華龍、正龍、華豐三大方便麪生產企業為主體的糧食加工企業羣和以綠源、嘉隆為主體的畜禽加工企業羣,該市每年可加工轉化糧食130萬噸,加工肉雞、肉鴨2800萬隻,保證了優質農產品全部實現就地加工轉化增值。

(四)培植生產基地,出現了一批主導產業和產品。各縣市區本着做大做強的原則,積極探索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和產品。特別是以無公害綠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豐產林、中藥材等為主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生產基地規模不斷膨脹。目前,種植業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230萬畝

和以金鄉為中心的90萬畝大蒜基地,以魚台為中心的20萬畝圓葱基地,以泗水縣泗水鎮、楊柳為中心的10萬畝優質西瓜基地,以任城李營為中心的10萬畝苗木基地和以南張為中心的3萬畝甜葉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鄉胡集、嘉祥金屯為中心的5萬畝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為中心的6萬畝中藥材基地,以微山、梁山為主的5萬畝蘆筍種植基地;養殖業建成了1260餘處規模養殖場區,年出欄萬隻以上的禽場562處;林果業形成了100萬畝的速生豐產林基地、90萬畝的經濟林基地和23萬畝的苗木花卉基地。

(五)強化服務措施,克服了調整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圍繞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一家一户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各地從強化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服務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幫助農民克服調整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產前重點抓信息服務。以市坷垃網為依託,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網絡終端向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村、專業户延伸。二是產中重點抓技術服務。以解決結構調整中的技術難題為重點,採取送科技下鄉、舉辦專題講座、發放明白紙、培訓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範户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指導。濟寧市農科院在任城區喻屯鎮、嘉祥縣金屯鎮、金鄉縣胡集鄉舉辦“甜瓜穴盤育苗技術現場觀摩會”,近200名農民技術員和瓜農接受了技術指導,取得良好效果。三是產後重點抓農產品營銷服務。在抓好農產品推介宣傳,搞好區域特色農產品市場銷售的同時,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從重點產業和產品入手,抓了訂單農業,全市訂單合同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任城區喻屯鎮組織機關幹部進駐大中城市,幫助農民銷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點抓資金服務。市、縣、鄉都分別出台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優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財政資金已達1.8億元,其中鄒城市達到6000萬元。全市各級農業銀行累計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季節性流動貸款7.6億元,出口退税4435萬元,簽發銀行承兑匯票2.77億元。同時,農業招商引資也成為一個新的亮點,汶上縣南站鎮引進益普山莊有限責任公司建立圓葱生產基地,目前該公司已投資360萬元。

(六)各級領導重視,確保了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級不但把搞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一項經濟工作,而且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關部門具體抓,並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沉到基層,抓好每一項措施的落實。市、縣、鄉實行了領導包保責任制。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包縣市區,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加強了工作調度。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已召開大型專題調度會議4次,一些縣市區還實行了定期調度制度,做到了及時掌握情況,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全面開展。泗水縣實行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直接調度結構調整制度,每週至少調度鄉鎮書記、鄉鎮長一次。堅持了嚴格考核。市產業化辦公室組織140餘人,採取抽樣調查和重點項目考察相結合的辦法,從2月中旬至3月中旬,對xx年度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對位居前列的3個縣市區、5個先進部門以及18名有功人員給予了隆重表彰獎勵,發揮了抓先進,帶後進,促全局的作用。

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全市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邁出了較大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特別是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的形勢相比,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工作開展不平衡。從縣市區、鄉鎮之間比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幹部羣眾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形成共識,措施有力,工作進展快,成效比較明顯。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難發愁,認識不深,動作不大,進展不快,形不成大規模,沒有大變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處於不願調、不會調、不敢調的狀態,工作成效不明顯。有的地方複種指數已經超過300%,三種三收或四種四收,而有的僅為200%,仍沿用傳統的一麥一棒種植模式。金鄉縣糧經比已達到1:9,但有的縣糧經比6:4,相差甚遠。從各產業之間比較,種植業結構調整相對較快,林牧漁業形成主導性產業較慢,農村

二、三產業明顯短腿,一產不優、二產不強、三產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變。

農村產業調查報告6

根據縣政府的安排,近日,××縣副書記(村扶貧小組組長)楊永發,西南林業大學教授白順文(幸福村駐村小組一祕),××縣農業局局長黃蓉,××鎮副鎮長彭長虹,,××翠宮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雲霧茶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陸仲榮, 和其他茶業研究小組深入XX鎮安樂村,實地考察幸福村茶園的現狀和發展

一、茶園現狀

(一)種植品種。福鼎大白茶是幸福村的主要茶樹,當地品種和野生品種較少,面積約400畝。

(二)種植面積。茶園與自然村落相對毗連,採用寬窄行種植模式。

(三)茶園管理。茶園多年無人問津。走進茶園,就像走進森林。生長良好的茶樹約5米高。由於一些茶園經濟收入的損失,茶樹被農民清理,被銀行家重新種植。

(四)種植時間。茶園建於80年代,大部分種植後已經營4年。由於缺乏專業加工,收入低,農民放棄了對茶園的持續經營,多年來,茶園自然生長。

總體情況:面積比較連片,茶園種植時間較長,部分已失去經濟價值,部分茶園具有改造價值,茶樹生長旺盛。

二、茶園改造

(一)轉化方法

1、打掃茶園。清理茶園雜草和叢林,保證茶樹生長環境。

2、樹木的改造。第一,皇冠轉型。因為茶園多年不經營,茶樹高,芽眼少。通過修剪茶樹樹冠,可以提高茶樹枝條的頂端生長優勢,使茶樹矮化,誘導新芽生長。第二,根系改造。茶樹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長關係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當地面的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圍生長時,地下分枝也向下延伸並向周圍擴展。吸收根系越發達,茶葉產量越高。根系改造以深耕為基礎,切掉部分老根,誘導新根生長。

3、園林土壤更新。茶園土壤是茶樹生長的水分和礦質營養來源。由於茶園多年不經營,茶園土壤具有土層淺、肥力低、土壤質量差的特點。園林土壤的改造應加強深耕,增加有機肥或農家肥的施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4、清除老茶樹,重新種植新茶樹苗。茶園長久,茶樹衰老。研究小組的技術人員建議我們可以選擇重新種植新苗。

(二)價值轉化。

1、改造老茶樹。通過老茶園改造,可以快速實現採茶,快速實現經濟效益。面對茶園建成後,農民因經濟效益低而對種植茶葉失去信心的情況,這可以使農民有較快的經濟收入,有助於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加快茶產業的發展。但課題組技術組介紹,茶園高產期為種植後5至xx年,而幸福村茶園種植時間超過了高產茶樹的生理週期。改造後的茶園產量仍然很低,收入不如新種的茶園。

2、種植新的茶樹幼苗。種新茶苗的時候,要三年才能進入高產,然後才有經濟收入。但是,從長遠來看,種植新的茶樹種苗,農民的收入會更好,但也存在農民接受度低、宣傳難度大、茶業推廣難度大等問題。

三、對幸福村茶業的思考

(一)茶樹的適宜性。幸福村茶園多,氣候條件好,趙家雲茶園(海拔1370m)最適合茶樹的生長生理,具有很強的茶業發展潛力。

(二)以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發展茶產業。依託“雲茶種植專業合作社”,茶農發展成為合作社成員,合作社負責對種植户進行管理和指導,統一管理模式和種植技術,實現標準化生產。

(三)品牌建設。以XX翠宮茶葉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率先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開發研究,打造優質、安全、有特色的高端茶葉品牌。

(四)基地建設。以自然村為單位,以農民自願為原則,發展相對毗連的茶園。在一定區域內建設初級加工廠,對採摘的新鮮茶葉進行初級加工,確保產品質量。

農村產業調查報告7

一、調查對象: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二、調查內容:

1、農村產業結構是如何調整的?

2、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農業税收又是逐步取肖的。

3、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何在?

三、調查主式:查閲資料、問卷調查、實地調查等。

四、調查目的:瞭解農村、關注農村的發展,進而,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認識能力。

五、調查小結:個人對農村產業結構調配整的觀點及想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目前,我村集體經濟實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構的雙層經營體制。而如今為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生產力發展,在我村書記主任幹部等人的領導下,我們正在將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化農業,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生產、加工、銷售有關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經營方式。當然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與幫助、政府部門的關心與引導以及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 如:國家在近年來制定了有利於保護農民利益,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的價格政策。比如説今年糧食價格已漲到9毛/斤;與此同時又適當降低了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的銷售價格。另外,今年區財政拿出30萬元作為農機發展專用基金,對於獎勵在推進農機化發展和建設農機化示範中突出的鎮(辦)村組、農機經營服務組織。因而,我村現已基本上實現了農機化發展,大多數家庭已經擁有了拖拉機,甚至還有農民買起了聯合收割機等機械設備,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進而減少了勞作時間。而且,國家還向農村提供了財政投入來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村路網、電網等基礎設施,這對農民而言實在是一件好事!

在發展現代農業的時,發生了一次突破性的變化。那就是農業税已經取消了。這無疑是件好事!另外在農民發展農業遇到困難時,政府能夠及時地下發文件資料等來幫助農民度過難關。比如説去年那場50年不遇的風雪災害性天氣,對我村農業產生造成的較為嚴重的不利影響,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損失,政府部門專門及時地下發了農業一防災抗災專款,還派專家親自下田給農民講授生產自救的相關知識。政府對那些損失嚴重的家庭還給予了補貼。由此可見政府對農民的關懷,不僅僅體現在取消農業税上。

那麼什麼是農業税呢?農業税是國家依法向從事農業生產並取得農業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種税。這也就是説凡是從事農業生產有農業收入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去納農業税。而如今農業税的取消發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農民切實得到實惠,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那麼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查又有何意義呢?首先我認為農民是這最直接的受益者;其次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符合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而減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全體人員的共同富裕。這也不就達到了小康社會的要求了嗎?同時也就為全體人民的最高理想——實現共產主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此,我個人觀點是:調整產業結構不僅僅表現在農業上,積極大力發展工業、第三產業也是不容忽視的。況且發展現代農業關鍵是依靠科技,而有些農民為了提高單產,盲目地擴大耕地面積,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雖然,我們的村主任、領導幹部向廣大農民發放了農業知識宣傳單,但是許多農民都沒有認真去學習,過後就當垃圾丟掉了。顯然,這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的表現。因此,我們的村幹部應當引導農民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可以通過開辦夜校等讓專家們為他們現場解答疑難問題。或許這樣更為實在些;其次我認為在農村可以發展旅遊業。因為在這裏空氣清新,到處都是鳥語花香。特別是到了油菜開花時節,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即可以領略到山水田園的風光,又可以品味到農家的美味與佳餚。還有那熱情好客的農民,未嘗不讓人感覺到心靈的放鬆和一種濃濃的家的温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onl9k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