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企業管理 >

關於引鑑企業管理理論,實現高校管理的論文探討

關於引鑑企業管理理論,實現高校管理的論文探討

一、高校管理就是高校管理者在教育組織中利用其資源來實現教育的目標。

關於引鑑企業管理理論,實現高校管理的論文探討

從高等學校的主體性行為來看,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育、科研與社會服務,因此相應的管理內容就有“教育管理、科研管理、社會服務管理稱之為高校管理的任務。從“教育管理”、“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管理”的發生學角度看,高等教育管理又以“教育管理”為首位,因為高等教育系統的主要目標是一種教育目標,而高校管理就是使培養人才各種要求的具體化,為了發現中國企業管理和學校管理在概念、思維、觀念上的差異,以企業戰略管理和企業文化為參照,我們通過表列舉了部分涉及管理主要職能領域的管理習慣用語並進行粗略的比較。當然,這些詞彙的分類是不盡嚴格的,也沒有列出交叉詞彙,這只是為了示例的方便並就普遍現象而言,就具體企業或學校的具體問題而言卻是千差萬別的,甚至許多近年來企業創辦的學校、民營資本介入的獨立學院、商業類高職高專,已經在企業管理詞彙上多有引鑑和融合。一切的落後首先始於思維、觀念的落後。企業管理領域中科學的思維方式、正確的思想觀念,正是學校領域需要學習和革新的地方,當然這並不排斥企業管理者需要學習和引鑑學校管理者很多積極的詞彙和成功的做法,二者應該是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引鑑企業管理的理論模型和分析方法促進高校管理創新模型是真實世界的簡化描述,它致力於捕捉真實世界運動發展的基本要素並揭示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和運動規律。無論是定性的還是定量的模型都代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它是抽象的、直觀的、簡潔的,但是非常有助於複雜管理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專家小組法、德爾菲法、頭腦風暴法三種定性方法和趨勢外推法、因果關係法、統計規律法三種定量分析方法可以應用於高校管理多個領域的決策。比如,戰略管理。美國弗雷德R戴維的綜合戰略管理模型是研究和實施學校戰略管理的很好方法。其對目標和任務陳述要素的九種要素特徵的有助於我們完成學校戰略管理過程中最公開、顯眼的部分。波特的五種力量模型、SWOT分析模型用於競爭分析;外部因素評價(EFE)矩陣、競爭態勢矩陣(cPM)用於教育行業分析方面,內部因素評價(IFE)矩陣用於內部戰略管理分析。一體化戰略、加強型戰略、多元化戰略、防禦型戰略共四類十三種戰略類型可資學校戰略管理之參考。又如,人力資源管理。美國學者薛恩(E.Shien)提出了管理的人性觀演進的四階段説(理性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複雜人);美國學者斯科特(R.Scott)以人性觀作縱軸、以環境觀作橫軸提出了管理思潮演進的四階段模型;中國學者餘凱成提出管理思潮演進的雙螺旋體模型。他們都揭示了人與物、人性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對這些理論模型理解和把握,非常有助於高校管理者強化認識:對人的管理是現代管理的中心任務,人本主義管理是基本的並正在上升為主流的管理價值觀。行為描述面試法ehaviorDe?scriptionInterview、人才測評中心技術、職業能力傾向模式、卡氏“16PF手冊”可在管理者選聘以及學校就業指導中應用;以360度績效考評法、行為錨定評分法、關鍵事件法、強制選擇法、量表考績法、考核清單法、評語法、為分級法為代表的績效考評法,特別是前三種方法更值得我們推廣應用;以標尺評分法、因素比較法、標尺套級法、排序定級法為代表的評價方法用於職務評價;市場定價法和海氏系統法用於管理人員的工資設計。這些方法可以引鑑到包括選、訓、考、用、留五大基本任務以及組織設計體系、薪酬設計體系、績效考評體系三大基本體系的人力資源管理中。

二、高校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區別

(一)目的和效用不同,評價方式應不同從人類進化的起點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為了其生存、繁衍和發展,必須始終把握以下三個基本生存元:其一是生產,其二是生活,其三是教育。作為人類活動基本元,其特點是人類如果離開了這個基本元,就將面臨消亡。企業和高校,分屬在不同的基本元中,一個為生產,一個為教育。首先,二者的目的不同,企業主要以贏利為目標,而高校是非贏利組織,主要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人才;其

次,二者的效用不同,企業注重經濟效用,教育關注社會效用,目前舉國上下都關注教育的公正和公平;其三,從評價方式看,企業管理的績效可以進行明確的量化評估,如利潤多少,產品數量多少,質量達到什麼級別;但是教育是一個特殊的領域,它有很多東西不能用數量指標去衡量,如人的品德、教師的愛心、人們的誠信度、學生的能力、教師的水平、校長的領導力等等。因此,我們要區別對待不同的事物,不要為了追求所謂的科學管理,盲目設定各種不合理的非科學指標,把一切都量化。量化考核貌似科學,但是有的數量指標由於主客觀條件不成熟而無法達到,如果涉及到學校或個人的利益,人們為了避免損失只好拼命造假,這無異於逼良為娼。如果我們不想重蹈“大躍進”的覆轍,就必須停止那些不適當的評價方式。

(二)環境不同。文化也應不同企業為了將生產和服務持續下去,要求有相應的環境和文化,常見一些企業的文化帶有威脅和控制的性質,激勵主要靠發獎金,靠高壓和制度去控制員工,造成員工沒有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以企業為家的精神,沒有以工作為榮的自豪感,士氣低落,人員流失嚴重,這些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學校和企業的環境不同,文化也應該不同。作為高校,育人的環境和文化要配合教育的目的,優美的環境可以讓師生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管理師生不能主要使用控制和威脅的手段,今天為了培養創新人才,創設一個學術自由的'空間,建設一個思想解放,暢所欲言的校園更是師生所期盼的。高校管理者要改變對待人的態度和行為,用信任代替控制,用領導力影響校園文化。

(三)各有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應不同企業服務的對象是消費者,服務的方式主要是提供產品和服務,消費者可以不管過程只看最終的成果,他們可以比較產品和服務質量後進行有選擇地購買。但是,教育主要提供的是服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不對稱,而且受教育者不可以隨便選擇學校和教師,他們要通過艱辛的大學聯考才有機會被某一所大學錄取,雖然他們可以添報志願,但是最終決定權還是在學校。學生在學校學習,要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過程才可能知道某一門課是否能滿足自己的學習願望,所以在教育領域,過程更顯得重要。既然各有不同的服務對象,就應該採用不同的服務方式,教育更應該強調教師服務的過程,認真備課、講課,採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率先垂範等等方式,而不是僅僅看老師是否完成教學工作量,學生考試分數等最終結果。

三、高校管理應以人為本,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管理模式

高校管理的主體、客體都是人,作為一種培養人、塑造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以人為本”無疑是高校管理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要做到以人為本,首先需要了解人性,即人的共同屬性,因為對人的基本看法將直接決定管理的具體管理方式與管理方法。人的本性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在中外歷史上已爭論了很久,在中國,孟子的“性善説”和苟子的“性惡説”影響深遠,西方有基督教的性惡論、亞當斯密的“經濟人”、梅奧的“社會人”、馬斯洛的“自我實現人”、沙因的“複雜人”等假設,此外還有“政治人”、“文化人”等等,眾説紛紜,見仁見智。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的含義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人的自然屬性,這是人與動物都具有的,是無法把人從動物中分離出來的;二是人的社會屬性,這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之為人的特性。筆者認為,人的自然屬性與動物相同,即人主要滿足自己兩個基本需要:生存的需要和繁衍的需要;人的社會屬性主要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產生的,體現在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政治人、複雜人等等,2006年筆者還提出了比較人的觀點[g]。高校管理者應針對人性的特點,從滿足需要,合理引導,平衡協調發展出發,根據不同管理對象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管理模式。

四、結語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中國經濟市場和教育市場也逐步開放,國內國際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給予高校管理創新賦予極大的壓力和動力。中國高等院校有必要從戰略發展的高度,把握高校引鑑企業管理理論方法以實現管理創新的目標、原則和內涵,有計劃地、選擇性地引鑑企業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各種先進的元素,全面實施高校的管理創新,促進自身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提高以及整個管理科學的發展。烏申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應當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因為教育的力量僅僅來自人的個性這個活的源泉。任何規章制度和綱領,任何人為設置的機構,不管它設想得多巧妙也罷,都不能取代教育事業的個性。”總之,高校管理要在不斷借鑑企業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創造有利於教育發展的管理模式,營造一個快樂幸福的學習工作樂園,讓各個層次的各類優秀人才脱穎而出。

參考文獻

1 吳志宏。教育管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母國光,翁史烈。高等教育管理學[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3 卓文傑。高校管理中的問題解決模式[J]。新西部,2008(4)。

4 邢麗雲。新形勢下企業管理模式的研究[J]。管理科學文摘,2007(3)。

5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 陳烈。公路工程項目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F71公路工程施工監理規範(JTG G10———200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7 王延樹。建築工程項目管理[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

8 本書編委會。施工項目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5。

9 盧寶祥。柔性管理:教師激勵的新視角[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2)。

10 張偉江。淺論教育服務產業[J]。中國高教研究。2001(1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qiye/7w0l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