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職場文書 >

口腔外科護理論文範文

口腔外科護理論文範文

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和現代人們意識的不斷提高,口腔科護理人員的職業危險也隨之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小編收集了口腔外科護理論文範文,歡迎閲讀

口腔外科護理論文範文

  口腔外科護理論文範文【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上海市浦東醫院住院的經口氣管插管患者118例,男62例、女56例,年齡(41.6±25.4)歲。插管時間(6.5±4.5)d,住ICU時間(20.5±15.5)d。顱腦損傷39例,腦出血27例,外科大手術後16例,多發傷14例,重度有機磷中毒7例,胸外傷6例,脊髓損傷7例,運動神經元病2例。神志不清76例,神志清楚42例。排除插管前存在口腔及牙齒疾患者。將患者按插管順序排序,規定序號1~60為觀察組(60例),序號61~118為對照組(5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

1.2.1口腔護理方法

觀察組用EOW進行口腔沖洗加擦洗,對照組用生理鹽水進行口腔沖洗加擦洗。兩組患者從插管當日開始口腔護理,頻率為每日2次,均由2名護士共同完成。護理程序如下:①協助患者頭偏向一側,抬高牀頭30°~45°;②徹底吸痰,用5mL注射器將氣囊內的氣體抽空,檢查是否漏氣,再注入氣體3~5mL,注意氣管插管的氣囊壓力保持於2.45~2.94kPa,以防分泌物下滑至肺部;③評估口腔衞生狀況;④先按護理學基礎中口腔護理步驟擦拭頰、牙齒外側面、牙齒咬合面、牙齒內側面、齶、舌面、舌下及口腔中的插管部分,然後用20mL注射器去掉針頭吸取EOW(觀察組)或生理鹽水(對照組),從上口角,牙墊孔處緩慢注入口腔,然後從下方口角插入吸痰管,吸出液體,反覆幾次,直至吸出原液為止;⑤操作後再次評價口腔衞生狀況,測口腔pH值,檢查口腔菌斑指數(PLI),確認插管深度後更換紗帶重新固定,聽診雙肺呼吸音。

1.2.2評價方法

①PLI。本研究按照Ramfjord提出的方法,檢查指定的六顆牙[2]。由同一檢查者使用棉籤蘸取菌斑顯示劑(2%鹼性品紅)對指定的6顆牙進行塗抹染色,滯留1min後行口腔沖洗,留在牙面上的着色斑點即是菌斑。PLI採用Turesky等[3]改良的計分標準:0分為牙面無菌斑;1分為牙頸部齦緣處有散在的點狀菌斑;2分為牙頸部菌斑寬度不超過1mm;3分為牙頸部菌斑覆蓋寬度超過1mm,但少於牙面1/3;4分為菌斑覆蓋面積佔牙面1/3~2/3;5分為菌斑覆蓋面積佔牙面2/3或以上。將各牙面的PLI相加除以檢查的牙面總數即為患者的PLI。②按常規微生物化學方法取咽拭子細菌培養。③測量患者口腔pH值。以上指標評估時間分別為第1天、第3天、第7天口腔護理後。④口臭、牙齦出血、潰瘍等口腔併發症。觀察終點為第7天。其中口臭檢測採用感官法(OrganolepticTest,OLT)檢測。同一例患者的口臭檢測由2名經培訓的護理人員在口腔護理操作前完成,評分標準採用Oho等[4]提出的0~3分制:0分為沒有口臭,1分為幾乎察覺不出來的口臭,2分為輕微的但可明確聞到的口臭,3分為重度口臭。口臭值為1分者須另行再約複測核實,將口臭值為0分和1分者歸為無口臭,2分和3分者歸為口臭。牙齦出血、潰瘍於每次操作前後2h觀察。

1.2.3統計學方法應用

SPSS14.0軟件處理數據,行χ2檢驗及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討論

2.1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的重要性及方法

隨着經口氣管插管在ICU的應用日益廣泛,由於氣管導管和牙墊的存在使傳統的口腔護理無法徹底清除口內分泌物,且在插管後,口腔長期處於持續性開放狀態,容易造成患者口腔黏膜乾燥、唾液減少,口腔的自淨作用和局部黏膜抵抗力減弱,使大量細菌在口腔內繁殖[5]。口腔的.細菌有機會下行至肺部,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風險增加。有研究發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會導致呼吸機使用時間、住院天數延長,併發症、病死率升高及醫療成本增加[6]。又由於經口氣管插管和牙墊攔住了口腔護理的通道而無法進行漱口,實施口腔護理操作一直是ICU護理工作的棘手問題。王榮梅等[7]對北京市6所三甲醫院105名工作1年以上的護士調查結果表明,護士在實際工作中,簡化了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操作的過程,難以保證口腔護理的質量。因此做好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的意義特別重大。

2.2擦洗法和沖洗法聯合口腔護理的安全性

本實驗採用了與國內外一致的口腔護理方法,即擦洗法和沖洗法相結合。而誤吸致吸入性肺炎為沖洗法口腔護理中較為嚴重的併發症[8-9]。我們在每次操作前正確安置好患者體位,頭偏向一側,確保每次沖洗液不宜過多,確認氣管插管氣囊充盈度,操作前後吸痰,操作後聽診肺部呼吸音。本研究中兩組在實施沖洗法口腔護理過程中,未發現誤吸和脱管意外情況。

2.3EOW口腔護理的效果分析

實驗證明,EOW具有殺菌譜廣、殺菌迅速、無毒副作用、使用方便、對環境無污染、腐蝕性小、價格低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等優點,已在一些領域被廣泛應用[10-11]。本研究中採用EOW和生理鹽水對OETT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定期跟蹤口腔護理後pH值和PLI變化及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兩組患者口腔護理2h後咽拭子培養結果,發現EOW能顯著降低口咽部細菌的粘附和牙菌斑(均P<0.01),而兩組口腔ph值變化無顯著差異(p>0.05)。分析兩種護理液的作用機制,EOW具有低pH值(pH為2.0~3.0),高氧化還原電位(ORP≥1100mV),有效氯濃度20~60mg/L,使微生物膜電位發生改變,導致細胞膜通透性增強和細胞酶受到破壞,進而殺滅微生物[11],發揮消毒殺菌作用後一段時間即轉化成普通水,因而未改變口腔內pH值;生理鹽水對病原微生物無殺菌作用,也無抑菌作用,對患者的口咽部病原微生物只發揮着稀釋和機械沖洗的作用。本研究觀察組口臭和潰瘍的發生率顯著低於對照組(均P<0.01)。據報道,用EOW漱口治療口腔潰瘍有效率100%,治癒率76.48%,可防治牙周炎、咽喉炎等,且清菌效果優於生理鹽水[12]。本研究結果與該報道相符。生理鹽水進行口腔護理後,水分蒸發成為高滲溶液,氯化鈉沉積在口腔黏膜上,上皮細胞因脱水、皺縮而破裂[13],導致口乾、牙齦出血等,故用生理鹽水為經口氣管插管患者進行口腔護理效果不佳。

3小結

本研究用EOW進行口腔沖洗加擦洗預防口腔併發症明顯優於生理鹽水,可減少或控制口咽部細菌寄居數和牙菌斑,具有一定臨牀實踐意義。但還需進一步探索ICU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護理最適宜的間隔時間及患者舒適度。

  口腔外科護理論文範文【二】

目的通過對口腔科消毒室護士的職業暴露,進行自我防護,杜絕院內感染和職業感染的發生。預防控制院內感染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在社會上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方法強化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管理防護措施。對在日常操作中注意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慎獨精神的培養,強調消毒室護士在回收用過的污染物品器械時必須帶防護用具:帽子、口罩、面罩、手套、圍裙等,避免在消毒清洗過程中的飛濺污染,對用過的鋭利器械連同治療盤一起收回避免走動傳遞時的相互刺傷。如不慎被污染的鋭器刺傷,立即處理傷口及時上報院內感染科採取預防處理,做到人人都熟知應急處理程序,提高對HIV、HBV、HCV的高度重視。根據傳染病的流行特點按操作規程嚴格區分: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定期做好各種監測。(1)化學檢測對各種器械包、儲物容器貼有滅菌指示卡醫學`教育網或3M膠帶滅菌後看有無變色。(2)生物監測對高壓滅菌器進行嗜熱脂肪芽孢桿菌監測。(3)嚴格標明物品的開啟時間。(4)質量控制隨時抽查發現問題隨時修改。結果多年來通過護理人員自覺主動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認真執行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嚴格把好消毒滅菌質量關,沒有引起護理人員自身感染和院內感染的發生。結論因口腔科器械在臨牀治療過程中,接觸病人的唾液、血液、污染比較嚴重。消毒室護士承擔着回收消毒滅菌工作,污染的器械對護士的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據統計口腔科醫務人員因接觸HBV患者發生污染機會可增3~6倍。口腔科醫務人員血清HBsAg陽性率是其他科室人員的4倍[2],是感染HIV、HBV、HCV的高危人羣。而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無法確定每個就診病人是否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因此我們採取嚴格的預防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口腔科;消毒室護士;防護

口腔科是醫院交叉感染管理的重點科室,消毒室是口腔科器械回收發放的重要部位,也是口腔科預防院內感染的重要環節。口腔科器械在臨牀治療過程中,接觸病人的唾液、血液、污染比較嚴重,消毒室護士承擔着回收清洗消毒滅菌工作。污染的器械對護士的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消毒滅菌不徹底直接造成院內感染和疾病傳播。為了杜絕院內感染和職業感染的危險因素我們強化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管理防護措施,最大限度控制院內感染髮生,把院內感染控制在零。強化職業防護意識確保醫療質量和職業安全工作順利進行。

強化各項管理制度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杜絕減少職業危害和預防院內感染髮生。

1消毒室護士危險因素

1.1生物因素

主要病原微生物包括HIV、HBV、HCV等經血液傳播的病毒。口腔科醫護人員在治療過程中接觸病人的唾液、血液、受到污染的器械,護士在回收消毒清洗傳遞過程中是疾病傳播的重要途徑,而我國是乙型肝炎感染較嚴重的國家,乙肝病人唾液中HBsAg陽性率為50%~60%,説明通過病人唾液、血液而引起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較大[1]。口腔科醫務人員接觸HBV患者發生污染的機會可增加3~6倍,口腔科醫務人員血清HBsAg陽性率是其他科室人員的4倍[2],是感染HIV、HBV、HCV的高危人羣[3]。而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無法確定每個就診病人是否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因此我們採取嚴格的預防措施是很重要的。

1.2潛在因素

特別是經過病人唾液、血液污染的器械如口腔科專用鑷子、探針、拔髓針、洗髓針、擴大針、注射空針等,在回收分類消毒清洗過程中不慎被刺傷都會造成感染機會。據統計護士在針傷中佔80%,因血源性傳染污染的針頭刺傷佔60%.

1.3各種消毒液的應用

常用的過氧乙酸、含氯消毒液、戊二醛對地面、物品、空氣、桌面、消毒使用等都會引起工作人員機體出現不同程度的症狀,造成化學物品的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傷害。

2方法和措施

2.1加強預防感染知識培訓,嚴格執行各項消毒隔離制度及操作規程

強化防護意識,提高醫療安全,減少職業傷害的發生。結合本科室院內感染的特點完善科室的各項規章制度規範化管理。

2.2加強自我防護和預防措施

消毒室護士應加強自我防護在回收用過的污染物品、器械時必須戴防護用具:帽子、口罩、面罩、手套、圍裙避免接觸消毒過程中的飛濺污染。對回收的物品分類處理、存放、浸泡在指定容器內防止交叉感染,對用過的鋭利器械集中浸泡鋭器盒內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2.3提高對HIV、HBV、HCV的高度重視,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根據傳染病的流行特點按操作規程嚴格區分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對用過的鋭利器械連同治療盤一起收回避免走動傳遞時相互刺傷,不要將用過的針頭套回針帽,注意病人和工作人員的雙方防護。在進行操作時應特別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鋭器劃傷刺破,如不慎被污染的鋭器刺傷時應立即擠出傷口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沖洗再用碘伏消毒,必要時去外科進行傷口處理,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及時上報院內感染科採用藥物預防處理。

2.4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定期做好各種監測

(1)化學監測:對各種器械包、紗布、棉球等儲物容器貼有滅菌指示卡或3M膠帶滅菌後看有無變色;(2)生物監測:用熱耐受力較強的嗜熱脂肪芽孢桿菌對高壓滅菌器每月定期進行生物監測確定滅菌效果確保醫療安全實施;(3)使用的物品嚴格標明開啟時間;(4)質量控制組隨時檢查、評估,發現問題隨時修改並落實,對各種制度執行情況進行評估。

3小結

口腔科護士的自我防護和控制預防院內感染是我們工作中的重點。院內感染在社會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已經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因此我們在日常操作中注意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慎獨精神的培養,使護理人員自覺主動為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而努力。多年來由於我們認真執行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嚴格把好消毒滅菌質量關,沒有引起護理人員自身感染和院內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方惠娜。口腔科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控制。中華護理雜誌,1998,9:133-139.

2冷泰俊。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醫源性傳播問題。中華醫院感染雜誌,1991,1:50.

3盧愛工,李莉莉,劉東水,等。口腔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研究。中華醫院感染雜誌,2006,16-19.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wenshu/5qr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