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教師的教學隨筆15篇

教師的教學隨筆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的教學隨筆,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的教學隨筆15篇

教師的教學隨筆1

今天上的是《圓柱的認識》,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自我感覺不錯。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就想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但上課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帶着這種不安開始上課,隨着教學內容的進行,我這種不安也隨之消失,學生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

在本節課中,我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感知圓柱的有關特徵後,展開驗證性的操作活動(主要驗證兩個關鍵問題:“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和“側面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學生以活動小組為單位進行驗證。方法由學生自定,完成後全班交流。從活動後的反饋來看,活動效果較好。如在驗證“兩個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圓”這一知識點時,學生不但驗證成功,而且方法也較多。一種是説量一下底面圓的直徑,直徑相等,他們的周長、面積相等。第二種用線圍,量圓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長,再用此線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長,用的線長度相同,説明兩底面相等。還有學生想出了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的底面畫下來,然後把圓柱的另一底面直接與畫在紙上的圓進行比較。體現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效果也相當不錯,有的小組沿高剪,得到長方形;有的小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邊形。由於我準備的疏忽,剪開的圖形沒有出現正方形的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了沿高來剪,還有可能出現正方形的情況。並説明如是正方形應具備的條件。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

教師的教學隨筆2

開放性閲讀教學是針對傳統閲讀教學中的封閉性特點提出的,它充分顧及學生在閲讀態度上的主動性,閲讀需求的多樣性,閲讀心理的獨特性和閲讀方式的探究性。在開放性的閲讀教學中應營造開放性的氛圍,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倡導質疑、感悟學習,探索個性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對國小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閲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為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閲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閲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閲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閲讀教學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同時閲讀教學是培養聽説讀寫能力的重要環節。閲讀教學有豐富知識,鍛鍊思維,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的作用。

傳統的閲讀教學,課堂氣氛嚴肅,師生互動缺乏,國中語文教師只是對課文做一些純理性的,甚至是機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標準、結論、答案的統一,忽視了學生在閲讀中的情感體驗,壓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閲讀的規律,把“分段”、“概括段意”、這個手段變成了必不可少的訓練程式,這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想我們當時所受的中國小教育,不難發現,我們的教師始終給我們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在課堂上教師的思維方式主宰了我們,師生互動的機率極低,唯一的互動方式就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式的,而且始終侷限於課文本身,學生只是知識的單向接收者。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信息的流動方式基本上是單向性的,既師→生,這種封閉的信息系統,導致了信息的淤積,學生的想法得不到表達與交流,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教師的教學隨筆3

[片斷]:

用小棒擺平行線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請同桌互相檢查。

生:他擺的不是平行線。這兩條線向下延長後會相交。

生:向上延長就不會相交。

師:那它們是兩條平行線。

生:不是,上面不相交,但下面相交了就不是平行線。

師:你怎麼知道下面會相交。

生:延長後他們會連的越來越緊,最後連在一起。

師:延長後他們間的距離會越來越近,最後相交。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你怎麼證明。

生:延長後不會相交。

師:為什麼不會相交呢?怎麼知道你擺的就是平行線呢?

生:我把兩根小棒緊靠着直尺擺,然後再抽出尺子,兩根小棒就不會跑了,就擺出一組平行線。

師:你用直尺固定小棒,這個方法不錯。

生:我用尺量,我這兩根小棒的左邊寬5釐米,右邊寬也是5釐米。

師:兩邊寬一樣就是平行嗎?

生:兩邊一樣寬,怎麼延長都不會相交,它們的寬始終是5釐米。

師:如果兩邊寬不一樣呢?一邊是3.1釐米,另一邊是3.2釐米,它們會相交嗎?在哪邊相交?

生:會相交,短的一邊相交,延長後短的一邊會越來越短,最後就交在一塊了。

師:原來兩條平行線兩邊的寬相等,如果不相等,延長後就會相交。

師:中間放把尺子後,兩邊的寬度怎麼樣?

生:兩邊的寬度也是一樣的。

師:其實這兩種方法道理一樣的,都可以幫助我們擺出平行線。

……

[反思]

以往教學平行線的畫法時,許多學生對教材上介紹的方法不理解,大多數學生都是用模仿的方法在畫平行線,至於為什麼這麼畫,學生們知之甚少,再加上如果按標準的畫法畫又比較麻煩,師生都愛在這上面偷懶,導致不少學生畫得很隨意。如何讓學生掌握平行線的畫法,感知平行線的特點是畫好平行線的第一步,平行的兩條直線延長後為什麼不會相交,是因為兩條平行線中間的距離是保持不變,無論怎麼延長,兩條平行線的距離始終不變,這樣他們就不會相交。掌握了這一點,可以幫助學生從距離不變的角度思考:怎樣才能使兩邊的距離不變呢?只能通過平移,隨手平移尺子容易移動,不容易畫,最好的方法是能夠找到一個靠山(尺子),引導學生思維向這方面轉變,讓學生通過自己嘗試找到方法,經歷畫平行線方法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平行線的畫法。

不過,這只是教學的理想狀態,效果還要等學生真正學過畫法後才能下定論。

教師的教學隨筆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而實際學生表現出的往往是不願學或是泛泛地學、完成任務地學。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在於學生是否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況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極為短暫而有限。如果學生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的話,他是不可能主動參與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現出在做這件事,那也是為完成老師的任務而迫不得已。因此,教學總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此我認為: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1.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課堂活力

低年級的學生,其直觀思維佔主導,他們對教師的言行、動作尤其喜歡模仿。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設計時,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滑稽的動作,一句幽默的話語,一個誇張的手勢……都可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進而將專注的目光投向於你。同時,教師還應該對教材爛熟於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多鼓勵,多賞識,讓學生在學中變得自信

對於一個低年級的小孩子,他們不懂得什麼叫自信。但他們都喜歡在集體中表現自己,喜歡在競爭中獲得勝利,進而獲得老師和同學賞識的目光。作為老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也應該利用學生這種心理,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合適的場合予以鼓勵、表揚,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悦,進而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如果我們老師能夠發現他們的優點,哪怕是很微小的一點成績,老師的鼓勵,説不定就會喚起他沉睡的心靈,繼而獲取更大的成功。 當然,表揚與賞識、鼓勵,要適度,要因人而異。對於“優生”不能過分地表揚,那樣會讓這類同學飄飄然,變得驕傲自大,自以為是。而對於差生,我們必須呵護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用心去溝通,去鼓勵,讓他們摒棄“破罐破摔”的心理,進而取得一點點的進步。

  3.注重因“趣”利導,激發學習熱情

每個人都是隻有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就一定會表現出熱情,有了熱情就會完成得很出色。國小生都具有好動的天性、愛玩、有強烈的求知慾這些潛在的興趣傾向。在教學中,教師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導,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靈活的教學程序、探索性的教學活動,積極把學生潛在的興趣轉化為現實性。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的信息激情並主動參與其中,還培養了他們的閲讀興趣。

  4.注重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作業的設計要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説、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

教師的教學隨筆5

我叫章濤,是一名支教生,踏上教師這個神聖的崗位已經一年多了,每當我想起教師這個名詞的時候,心裏總是會有一種優越感,認為作為一名培養祖國未來花朵的園丁是一件很高尚的事。去年我剛到這個學校的時候,學校分配我六年級的語文,可以説算是我的強項了,但是我知道作為要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來説我肯定會因為諸如教學經驗之類的不足難免犯一些錯誤,因此我在教學生怎樣學習的同時也在虛心向老教師學習,最終在小升中的時候得到一個差強人意的成績,也算是不負我站在這個講台上。本學期開學,因師資問題,我又被任命教四年級的數學。老實説,我本身數學不是很好,讓我來教數學,總是有點害怕誤人子弟,心裏一直是忐忑不安。幸好本學期全省組織“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的活動,我心想機會來了,這不正是一個學習的良好時機麼,通過觀摩別人的教學,再把所學運用到我自己的教學中去是一個很有效的學習途徑。

我這次比武要講的內容是《線的認識》,是第二單元的第一個知識點,這堂課的主要知識點就是直線、線段、射線三種餡的認識及其區別與聯繫,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我特意設計了以動畫片《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金箍棒的變化引入直線的概念,在整個課堂中,我也穿插了好幾個活動的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中掌握新的知識,並學會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經過半個月的準備,並在第三週語文組教學比武的參與中吸取經驗和好的方法,我精心的設計了教案,準備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製作了一些課堂中可能會用到的小道具,然後又很是熟悉了一番教材,明白所授課程在整個數學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還特意試講了一節課。

上完公開課後,我虛心聽取了各位同事和領導的點評:基本功紮實、課前準備充分、可見製作精美、善於利用多媒體手段與傳統教育方式結合,課堂氣氛濃烈積極,通過動畫片介紹孫悟空的金箍棒引出直線的概念、手電筒發出的光線引出射線概念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入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主觀能動性,同時猜謎語的活動更是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對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聯繫生活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把握比較好。不足之處在於對課堂的時間把握不夠,活動的時間顯得繁長,聲音比較小的同時也略顯怯場,希望吸取經驗與教訓、學習老教師的經驗與方法的同時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點從而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通過這次的教學比武,我充分的認識到了要想上好一堂課,不是單單教材上的內容給學生念一遍就完事,而是要採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學的方法,鍛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在玩中學、並且能把實際生活與我們課本知識有效的聯繫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培養其爭取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同時,教師的教學還應該考慮到孩子們的心理特點與個別差異的存在,既要做到抓住重點,又要不放棄基本知識。

這一次的教學比武,對於年輕的剛從事教師這個職業的我們來説不單單是一場活動,更是一場洗禮,在比武的同時,通過觀摩同事們的教學,開闊了我的視野,拓展了我的教學手段,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及學習心理。我常對學生説“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也是我的座右銘,我堅信,只要我肯努力,不斷的通過學習和請教來充實和豐富自己,我也將擁有一個輝煌的明天!

教師的教學隨筆6

大班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剪紙練習,許多動手能力較差的孩子也可以沿線剪出各種圖案;幾個比較好動的孩子也逐漸能靜下心來參加活動。實踐證明,孩子在趣味性較高的活動中堅持的時間長。

本學期,雖然是新接的班級,可根據我對大班幼兒年齡學習特點以及日常的觀察、瞭解,發現這個班孩子們動作能力差異很大,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和促進其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首先,我努力創設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環境。

在活動室的牆壁上,通過展示摺紙、剪紙範例示意圖、摺紙、剪紙細化目標以及粘貼剪紙作品,通過欣賞以及環境的潛移默化,逐漸孩子們對剪紙的興趣油然而生。為了激發孩子們學習興趣,我還通過家園互動在活動室投放大量的有關剪紙的圖書,推薦和鼓勵隨時翻閲。

剪紙活動一開始對孩子來説困難很大,不是剪壞了,就是折錯了,常常是手忙腳亂。這時我就及時幫助孩子們找出原因,第一部不能折錯,要不就會前功盡棄。然後耐心指導剪法;另外,請能力強的孩子做榜樣,開展一幫一活動,效果挺不錯。

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後,孩子們能得心應手的剪出各種圖案。這時孩子們就會覺得沒意思,簡單的剪幾下,就放在一邊又去拿一張紙剪,這樣既浪廢紙,作品又沒有新意。於是我拿起一個窗花提議:“小朋友咱們來個“剪窗花”比賽好嗎?看誰剪的窗花與眾不同。”孩子們立刻高興的拿起剪刀,認真的剪了起來。活動結束後一看,孩子們的作品多種多樣,棒極了!

在剪紙活動中,我首先幫助孩子們克服困難;接着是堅持每天練習,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後是不斷變換剪紙的花樣,讓孩子們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悦,激發孩子們對剪紙活動的興趣有增無減。

因此,在剪紙活動中孩子們變得比以前認真、專心多了,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學習的堅持性。老師做事的態度直接影響着孩子們的耐心,沒有耐心的老師很難培養出有恆心的孩子們。同時,孩子們從老師的“表現”中領悟到了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的道理。

教師的教學隨筆7

凡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在執行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之時,心中總大致有個對教學評價的標準,不管是不是清晰。評價一堂課是否有實效,我認為,這是首先要思考的問題之一。

一直以來很多公開課特別注重磨課,特別注重形式和熱鬧,但也隨着時間的推移,通過比較和反思,讓我看清了這種課的不實在,讓不少教師勢必要或很可能要對上過的公開課再回爐再補課,尤其現在考試的語法含量相對較高(越來越高),走花俏圖熱鬧的路子,註定要接受這種結果。我深信,教師其實個個心裏都很清楚,要上那種平時很實在的課,追求實效才是務實端正的教學行為。我結合新課程教育理念和課程標準,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也許老早就知道了:在課堂教學中擔任什麼角色,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哪些原則來因勢利導,怎樣地調控課堂最大限度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怎樣結合課堂生成巧妙利用好備課才有助於導向學生所需而不是呆板地死用原先的備課,清晰判斷近期近階段學生的接受情況和進度任務之間的關係,這是提高國小英語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所在。

基於此,在備課前,我要再三審視教學目標的設定,看看有哪些不合適的,能不能更好些;教學活動目的性明確與否——是形式多還是實效多;教學活動消耗資源多時間多費時費力嗎;參與活動的學生多不多,呈現信息準確不準確、清晰不清晰、及時不及時;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把握得如何;課堂拓展的內容深度和時機是否恰當等等,時時困擾着我們教師的教學上的具體大小問題能否清晰化解決掉。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在不斷探討和反思中,在相互的學習觀摩研討中才可以不斷得到完善和解決,使自己有效成長。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師需要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兩個方面的不斷提高,再加上教師有效地設計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教案整合,不定時集體備課教研,課後及時反思教學環節及方式、方法,累積教學經驗,積累教學機智,從此必能從學生實際能力出發,實施生本教育,實施我們所謂的有效教學。

和同行交流,借鑑他人的教學課件、蒐集優秀的教學案例反覆揣摩,也是提高自身教學實效性的一個有效途徑。

和學生多些正常交往,無論課上還是課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得一些後進生始終不失去進步的意向。教學上的成功,要更多地關注後進生羣體,扭轉他們的習慣和態度,激發他們的鬥志,這也許會至關重要地影響他們一生的發展,這比我們説培養了幾個優秀的學生更有意義。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需要很多個性化和共性化的東西整合起來,精心提煉,並最終付諸實踐!

教師的教學隨筆8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而在期初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學生要學習的是非常抽象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它本身沒有意義,對於善於直觀形象思維的一年級新生來説更是枯燥單調乏味。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我採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還是比較有效的。

一、創設故事情境學習漢語拼音。

如ü在j q x後面要省去兩點,這個拼寫規則對一年級孩子來説是個“老大難”,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給孩子們講了個故事:小ü是個特別愛哭的孩子,這不,今天就他一個人在家,多沒意思啊,他越想越傷心,哭得眼淚吧嗒吧嗒地直掉(師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正好jqx走過他家,聽見哭聲就去敲門,jqx知道原因後對小ü説,你別哭,把眼淚擦乾淨了我們就陪你一起玩。小ü聽了,連忙把眼淚擦掉(師擦去兩點),然後和jqx手拉手(板書:ju qu xu)一起玩。(教讀ju qu xu)再用順口溜“小ü碰到jqx,擦乾眼淚再拉手”。再如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的時候,我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園去玩,來到公園門口,他們碰到了Y和W,Y拉着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i,w拉着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wu,剩下小ü一個人站在公園門口,它又傷心得哭起來,看看,眼淚又流出來了(同樣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y聽見了,回到門口對小ü説:“我也喜歡和你做好朋友,不過你得把眼淚擦乾,我再和你拉手。”小ü聽了馬上擦乾了眼淚和大y拉手,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變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u。到後面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e的時候,我還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過後面讓學生自己猜猜:大y説üe必須答應它一個條件它們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條件是什麼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多學生都能説出y後面的ü也要把兩點去掉。我想這樣的故事一定能讓他們牢牢記住j、q、x和y後的ü是要去掉兩點的。

二、在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中學習

以多種形式的遊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學完平舌音和翹舌音後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把一句繞口令傳下去)、變一變(b、d、p、q這四個聲母很容易混淆,學生自制卡片拿出來擺一擺,再讓它們翻個跟頭變一變)、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看誰讀得快又準)、寫一寫(用拼音寫寫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着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長頸鹿請客(叫出用音節標出的菜名)、摘蘋果(蘋果形狀的紙上寫着各種拼音,誰讀對了就把蘋果摘回家)等。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練得紮實。

三、聯繫生活親密接觸漢語拼音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課程來源生活,生活即課程,課程即生活。漢語拼音本身就是學習漢字的工具,因此漢語拼音學習應該重在運用。在學完了全部拼音之後,我就讓學生為教室裏的一些物品用拼音寫出它們的名字,如電視機、電腦、黑板、課桌、凳子、門、窗、日光燈、電扇等等,讓學生在多讀多練中熟練掌握音節的拼讀;每天送學生一首詩,讓他們自己去拼讀,自己去讀詩;國慶節期間,我讓學生試着用繪畫和音節記錄下看到的聽到的或想到的,寫得好的貼到“學習園地”展出;讓學生帶一本課外書利用中午時間進行課外閲讀等。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而在期初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學生要學習的是非常抽象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它本身沒有意義,對於善於直觀形象思維的一年級新生來説更是枯燥單調乏味。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我採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還是比較有效的。

一、創設故事情境學習漢語拼音

如ü在j q x後面要省去兩點,這個拼寫規則對一年級孩子來説是個“老大難”,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給孩子們講了個故事:小ü是個特別愛哭的孩子,這不,今天就他一個人在家,多沒意思啊,他越想越傷心,哭得眼淚吧嗒吧嗒地直掉(師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正好jqx走過他家,聽見哭聲就去敲門,jqx知道原因後對小ü説,你別哭,把眼淚擦乾淨了我們就陪你一起玩。小ü聽了,連忙把眼淚擦掉(師擦去兩點),然後和jqx手拉手(板書:ju qu xu)一起玩。(教讀ju qu xu)再用順口溜“小ü碰到jqx,擦乾眼淚再拉手”。再如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的時候,我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園去玩,來到公園門口,他們碰到了Y和W,Y拉着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i,w拉着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wu,剩下小ü一個人站在公園門口,它又傷心得哭起來,看看,眼淚又流出來了(同樣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y聽見了,回到門口對小ü説:“我也喜歡和你做好朋友,不過你得把眼淚擦乾,我再和你拉手。”小ü聽了馬上擦乾了眼淚和大y拉手,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變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u。到後面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e的時候,我還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過後面讓學生自己猜猜:大y説üe必須答應它一個條件它們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條件是什麼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多學生都能説出y後面的ü也要把兩點去掉。我想這樣的故事一定能讓他們牢牢記住j、q、x和y後的ü是要去掉兩點的。

二、在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中學習

以多種形式的遊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學完平舌音和翹舌音後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把一句繞口令傳下去)、變一變(b、d、p、q這四個聲母很容易混淆,學生自制卡片拿出來擺一擺,再讓它們翻個跟頭變一變)、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看誰讀得快又準)、寫一寫(用拼音寫寫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着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長頸鹿請客(叫出用音節標出的菜名)、摘蘋果(蘋果形狀的紙上寫着各種拼音,誰讀對了就把蘋果摘回家)等。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練得紮實。

教師的教學隨筆9

一年級的孩子好比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才能發育滋長。一年級又是學生各種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作為教師只有抓住習慣養成的良好契機,施展教育教學的魅力,就一定會促使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年級學生要養成的習慣涉及到方方面面。課前、上課、放學、作息……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無一不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教育,如此多的"該"與"不該"往往使剛入學的國小生顧此失彼、應接不暇,單憑老師的説教很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針對一年級孩子活潑好動的個性特徵,我用一些朗朗上口的韻語兒歌來教會他們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因為兒歌朗朗上口、生動有趣,對學生又具有吸引力,一個學期試下來,效果不錯。

課前,上課鈴聲響後,學生會在小班長的帶動下邊拍邊唱:“上課鈴聲響,快快進課堂,上課守紀律,坐正看前方。”在兒歌的帶動下,學生會由喧鬧變為安靜。

課上,我讓他們念:“小眼睛亮晶晶,上課專心聽,開動小腦筋,做個小精靈。”每每唸到這首兒歌時,一些正在溜號的孩子就會很自覺地坐正重新認真聽起來。

排隊時,他們會念:“昂着頭,挺着胸,我們都是小士兵。聽音樂,做早操,天天鍛鍊身體好。”或是“我是守紀小標兵,站起隊來快、齊、靜”。

當學生握筆姿勢不規範時,我又用這首兒歌來做規範:“兩指握住筆,中指託下底,筆桿小淘氣連忙往後移。”

這樣把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要求編成兒歌,符合國小生心理生理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而適時的讓學生誦讀,使其明白了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不知不覺中行為得到規範和強化。

説起兒歌,不管是作為幼兒老師,還是作為幼兒家長,都對這個不陌生。在幼兒園裏,不管是哪方面,都會一大堆的兒歌可以使用。例如上學有上學的兒歌,吃飯有吃飯的兒歌,洗手洗臉刷牙也有相應的兒歌,當然,還有一些純粹是文學性質的兒歌。

有時候,我就有這個疑問了,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要編出一個兒歌來之後,再交給小朋友呢?難道不能直接交給小朋友嗎?

現在,我也成為了一名幼兒老師,面對一羣活潑調皮,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們,我終於明白兒歌在我們教學中的重要性。

大道理我是説不上來,但是,兒歌的朗朗上口,和小朋友對兒歌的接受程度,比直接教學的接受程度要高這方面來説,兒歌在教學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從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來看,兒歌的重要性也非常之高。例如,如果就用道理告訴小朋友要刷牙,可能大多小朋友並不當回事。但是,如果交給小朋友一首簡單上口好聽的刷牙歌,那麼,也不知道他們是因為兒歌的趣味性,還是因為什麼,但是,總之,能夠刷牙的小朋友人數是增多了的。

所以,多創作一些好習慣兒歌,多教小朋友一些兒歌,慢慢的,你會看到他們會像你希望的方向變化。

教師的教學隨筆10

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在我的課堂上或是其他語文教師的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篇課文,教師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文章的整體意思不能體會得深刻。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訓練,效果出乎意料──許多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這就是語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在我們的語文閲讀教學中,尤其是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語感的培養。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説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能力。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教材,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反覆推敲、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義。而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作品的感染作用。

長期以來,語文課片面強調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讓學生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卻忽視了自悟自得,忽視了語感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説:“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鋭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確強調:“強烈敏鋭的語感,是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可見,語文大師一致認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透徹理解,是一個人語言素質的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感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語感培養是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教學設計:

國小語文課本選用的《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着四季常綠的枝條。和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着。”

讀這段文字後,我引導學生開展想象和聯想:可以從“細雨如絲”中聯想絲綿細密和柔軟;由“貪婪地吮吸”聯想到嗷嗷待哺的嬰兒;由“伸展”聯想到擺脱束縛後的輕鬆和舒暢。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將春雨中的楊梅樹想象成一個飢渴的嬰兒,在母親輕柔的撫摸和温暖的懷抱裏,飽吸甘甜的乳汁時,那種急迫的動作以及歡快與舒暢的情緒。

這一段文字所展示給人的意境,飽含春天裏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機。應該説這段文字處理是充滿了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象的餘地,否則“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狹長葉子的歡笑”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其中“貪婪”一詞本為貶意,但用在此處,即使人對久經飢渴的嬰兒在吮吸母乳時,那種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飾,那種急迫貪吃的稚氣的樣子頓生憐愛之情。

  教學反思:

學生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併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不是經過老師的分析和對詞語的直接解釋,而是想象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語感中的聯想和想象是學生在和言語對象接觸的過程中,不是隨意主觀,而是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構想出某種事物的形象。想象和聯想使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鮮活的形象,動人的景物,豐富的情感,嚴密的邏輯,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的愉悦,會在對言語的感受中源源不斷,源源而來。

學生閲讀得多,自然就會增加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我們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選取各種體裁、各種內容以及飽含喜怒哀樂各種情感的文章,使學生努力從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種詞彙、句式的特點,去感悟其表情達意上的“共鳴”。

在今後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我要堅持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教師的教學隨筆11

金風送爽的九月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同時對於我來説,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因為20xx年9月1日我光榮的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一轉眼我在教師這個崗位工作了快一年了,在這一年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痛並快樂着”,因為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處處都充滿着陌生,身心都要受到洗禮,但是看到我可愛的'學生又使我充滿着愉悦。我慢慢的喜歡上了這種感覺,這裏有我可愛的學生,有關心我的同事,對於學校領導和老師們對我的關心,我是深深的受到了感動,我真心的想對他們説:“謝謝你們了”。下面就是我工作以來的感受和心得體會。

首先,教育教學方面——認真備課,注重積累。

一是認真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一開始每備一篇新課時,我最苦惱的就是如何尋找備課的思路。因為第一年教學,沒有任何經驗,那這一學期該怎麼安排授課內容?成了我思考的問題。於是,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上,認真鑽研教材和教法,對照自己定的單元進行學習要求,找出重點、難點,進而組織安排上課的思路。此外,在備課的過程中,除了準備課本上要求的內容外,還儘量多收集一些有趣的遊戲作為補充,提高學生的上課的興趣。

二是重視課堂40分鐘的教學實踐。

辛苦的備課歸根到底還是為上課作準備的。我非常重視課堂的40分鐘,在教學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內容豐富充實,教態自然大方,語言生動活潑,並且每天都以愉悦、飽滿的精神面貌面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親切舒適的氛圍。在上課過程中,應留心注意學生的反應,及時變更教學的方法,注意加強和學生的交流,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是多聽不同老師的課,多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

身教勝於言教,教師們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值得我認真用心學習和領會。聽有經驗的教師的課,我次次都有不同的領悟,都能收穫到很多東西,經常有“聽君一節課,勝思一整天”之感。

其次,學習上——活到老,學到老。

我認為,學習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自身修養和業務水平,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的提高。要學習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學習教育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掌握本學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強科研意識和改革意識,積極參與教育實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不能滿足現狀,而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勇於在教學過程中實踐。還有就是我們每週都要寫讀書筆記,這對我們提高自身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對於一個新教師,一定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快速的成長。在09年的11月份和寒假,教育局組織我們新教師進行集中培訓,我十分感謝教育局和學校給我提供了這次的學習機會,通過這次教師理論培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內涵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使我受益匪淺。

最後,思想方面——積極進步,有責任心。

作為教師,責任心是工作成敗的關鍵,也是良好師德的具體體現。沒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是幹不好工作的,所以時刻要用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來約束、鞭策自己,緊記自己是教師的身份,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熱愛和關心學生。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教師的教學隨筆12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如何理解數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 、 創設情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感

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大面積參與,使抽象的數學具體化,緊張的情緒輕鬆化,“若隱若現”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後再把它們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鞦韆,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温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裏的活動器械嗎?”於是,國小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只滑梯,2個鞦韆,3只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 、體驗生活,在生活實例中啟蒙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鋭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

1.聯繫身邊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學認識數時,開展了“天天和數交朋友”辨論會,有的學生慷慨陳辭:“早晨要看手錶幾點起牀;打電話要看電話號碼;進教室要看幾樓幾班……我們每天不和數打交道就不行”……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中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數的意義,為建立數感奠定了基礎。

2.感受生活實例,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實例,並從中深刻領會數學知識,不僅能使學生加深數學與生活相聯繫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採擷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有些同學不理解5-0=□,我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説明為什麼5-0=5?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被充分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説有5個蘋果,吃了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吃,所以還剩5個,5-0=5。生2:今天媽媽給了我5元錢,我現在一點也沒用,還有5元錢,列式5-0=5……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確了不管5個蘋果,5元錢還是其他物品,只要減去0,就都是從5個東西里去掉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去掉,所以5減0還是等於5。從而在這些生活實例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了數感。

  三、活動激智慧,在活動中發展數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又是學生經歷數學化並自我建構數學知識過程的活動,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認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動中匯合並得到表現。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等活動的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1.構建活動平台,讓學生感應數在何處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幫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順序等相對關係,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應數無處不在,體驗數感的存在。如為了讓學生感應信息數字化,教師構建一個活動平台:讓學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證號碼抄下並且解讀。當明白了身份證號各位數字所代表的信息後,請學生當一次校長助理,仿照身份證號碼的設置,為學校設計全校學生的學號。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感應到數能表達和交流信息,而且數就在生活中。

2.開放活動時空,讓學生感受數有何能

學生對數學一般有枯燥無味、神祕難測之感。為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開放活動時空,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使之感受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認識釐米、米以後,我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一根5米長的繩子結合估算實際丈量校園內某一地方的長度,進一步加深對米等長度單位的認識。往後我又隨機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讓學生以繩子當籬笆,去圍一塊地,開展“看哪個小組圍得多”操作活動,學生很有創意的想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圍法,有在操場上圍成長方形的,有靠一邊圍牆的,還有找一個角靠了兩邊牆圍的……學生通過相互比較,最後擇優選定了操作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就使原來枯燥乏味的單位概念教學“鮮活”了起來,學生也更加喜歡數學,更好地應用數學,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以人為本”, 在估算中增強數感

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確計算。新課標也指出估算相對於精確計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廣泛的實際應用,更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各種有利時機,改變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逐漸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

如:“一本書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買一本大約需要多少錢?”在估算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為:“10×50 = 500,估計在500元左右。”有的學生認為:“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學生可能説:“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對於這些方法,教師都應該加以鼓勵,併為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不斷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發展估算的意識和策略,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自主的意識,進而形成一種習慣,使學生在不斷地估算中發展自己的數感。

綜上所述,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沉澱的、積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來。教師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深入鑽研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設有助於培養學生數感的情景,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良好數感,提升數學素養。

教師的教學隨筆13

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但是,這個人體動作,必須是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就是舞蹈化了的人體動作。它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着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現的人們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如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性格,創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蹈必須從小開始培養鍛鍊,在教師仔細的指導下,兒童才能在這藝術的薰陶下慢慢變成能表現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的演員。

而在舞蹈訓練中,不可能是每個人都可以每一次訓練每個動作都能做到認真完美,有時候認真也做不好,而有時隨便一做卻完美不一般,不知道為什麼舞蹈就是這麼不可思議,無法解釋。 舞蹈的訓練不僅僅要培養孩子的動作技術的規範,還有發展孩子們未來的行為藝術,讓她們站着美,坐着也美,運動起來更美 。由於一週練一次,沒有太多的時間投入訓練,孩子們必須堅持每週練,所謂“文火煮舞蹈”從小慢慢練舞蹈以後長大了美麗的樣子專業的動作,就是人見人愛的了。

但是往往家長等不急,只要孩子一訓練,家長就擔心孩子不認真,所以就隔窗觀望,看見孩子不認真了,偶然鬆散了就會感到特別失望,失去了繼續訓練的信心了,其實家長應該把心態端正讓孩子自由的聽老師指揮,把孩子交給老師,苦了讓孩子堅持,等到成功時候就陪她開心,多好!如果期待值太高,有時候就會適得其反。

教師的教學隨筆14

昨天星期一,我上完第一節課,剛走到樓下,就有兩個老人互相攙扶着來找我,孩子的奶奶拉着我的手,請我多多教育他們的孫子,説到傷心處,兩個老人潸然淚下,讓我於心不忍,心情也沉重起來。因為之前這個孩子四年級也是我教過的,所以對他的情況還比較瞭解。他有一個既特殊又貧困的家庭,爸爸是一位啞巴,幸好有一手木匠的技術,收入基本穩定,全家不至於潦倒到不能生活。媽媽是個外地女子,之前在老家結過婚生過子,現在又回老家去而不返了,只是偶爾打電話來問問孩子的情況。爺爺糖尿病,嚴重肥胖,眼睛近視得厲害,戴的眼鏡鏡片厚得像酒瓶底,加上併發症,他一條腿已經瘸了,走路極為不便。奶奶年邁,田裏的活家裏的活全靠她一人,還得操心老爺子的病和孫子的成長。這個孩子呢,基礎不是很好,四年級時,他的爺爺奶奶特地到學校找我談了家裏的情況,讓我多關心他,還硬要各塞一百元給我和另兩位老師,我們如何能收呢,恨不得要再捐點給他才好(後來為他申請了貧困生補助)。四年級時,我對他真的很關心,課堂上常喊他回答問題並及時鼓勵他,怕他因為家庭心理有陰影,經常和他談心,問他學習和生活上有沒有困難,他也很尊重我,聽我的話,語文進步很大,最後考得還不錯,他爺爺説很滿意,特地打電話來謝謝我,只是英語不成績不太理想,暑假裏還請了一位老師幫他補課,每天早上送中午接,下午送晚上再接,因為奶奶不會騎電動車,全是他那身體不好的爺爺,一天四次,頂着烈日酷暑。他們告訴我,這孩子不懂事,雙休日在家,不是看電視就是出去玩,根本不往學習上靠,週日和同伴出去一直到晚上六點多鐘才回來,讓兩人老人在家又擔心又着急,回來後不但不知錯,還對爺爺説“我不怕你”,老人氣得沒辦法了,才到學校來找我的。我一聽,心裏這火直往上竄,答應老人我一定會找他談談的,讓老人放心,有事就打我的電話,不要再專程跑來了,他家離學校挺遠的,這孩子平時坐校車上學。把兩位老人送走後,我真的想立刻就去把他叫來教訓一頓。我總以為,爺爺奶奶的苦與累,對他的操心與疼愛,爸爸的心酸與辛苦,他應該懂得並且體諒,不是有句古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為什麼他卻不是這樣呢?但我又想,孩子畢竟是孩子,從上學期的情況來看,他的本性還是純真善良的,現在只是一時認識不到爺爺奶奶的苦心吧,我勸自己還是先冷靜下來,不能急躁。第三課英語(因本校教師缺編,我兼任英語,真擔心誤人子弟呢,唯有自己先認真學,再認真教孩子們了)我還是照常上課的,課上見他聽得認真,回答積極,還表揚了他。

午休,一直在琢磨着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而又不傷害到他呢。到了下午,有我的一節品德課(又是我的課,我還真是多才多藝呢,苦笑,自嘲),我靈機一動,還不如利用這節課,對他也順便對同學們進行一次教育。我想到了以前在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個遊戲,決定從遊戲入手,效果應該比空洞的説教好得多。上課了,我邁進教室,問好後,我神祕地説:“同學們,今天我們的品德課不學書上的內容,我們先來做一個遊戲,請拿出筆和紙。”同學們一聽,炸開了鍋,邊拿紙筆邊興奮地議論着。我説:“遊戲開始後,不可以再議論,也不可以看別人寫的內容,誰違規誰出局。”頓時教室裏安靜了下來,我説:“請寫出你生命裏最重要的五個人。”同學們紛紛拿筆寫了起來,一臉輕鬆,他也是。我説:“同學們,由於他們的照顧與陪伴,你們是幸福的。可是,生活又往往是殘酷的,有時,我們不得不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生死相隔,現在死神將奪去這五人中的一人的生命,而選擇的權利在你手中,請劃去你將告別的第一個人!”學生們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毫不猶豫,等了有一分鐘左右,我又讓他們再次劃去兩個人,孩子們有的下不了手了,但是又不能不劃,在那裏猶疑着不動筆,也有的眼含淚水動筆了,我不動聲色地從走道里注意了一下他,他把“爺爺奶奶”劃去了,留下了“爸爸媽媽”,這也應該是大多數孩子的選擇吧,這可與我原本的遊戲目的有所不符呢,我臨時決定增加一個環節——“告別”。我説:“命運之神知道他們是多麼地捨不得離開你,也知道你是多麼地留戀他們,所以他決定給你們三分鐘的告別時間,讓你們把心中最想對他們説的話寫下來,他一定會代為轉達。”我拿出手機,用音樂來渲染感傷氣氛。時間有限,學生們略一思考,都動筆寫起來。時間一到,我讓孩子們輕輕讀一讀,有的眼含淚水,有的女同學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有的同學難過地趴在桌子上,默默無語……他的表情也沒有了先前的輕鬆,一臉沉重,然後我説:“同學們,如果不是在‘生離死別’的時刻,你們能説得如此動情嗎?生活裏不只有幸福和温暖,它有時很殘酷,甚至在一瞬間就可能奪去我們親人的生命。幸運的是這只是一個遊戲,我們還來得及珍惜最愛最關心我們的親人。你們準備怎麼做呢?”同學們紛紛發言,有的説:“爸爸媽媽在外打工,我要幫爺爺奶奶做些我能做會做的家務活,減輕他們的負擔。”有的説:“家裏人最操心的是我的學習,從今天起我一定努力,不讓他們失望!”……他們的發言獲得了同學們的掌聲。我鼓勵他也站起來説説他的想法,可惜他好像不願意,所以我沒有勉強,但從他的小臉上,從他的眼睛裏,我看到了羞愧,也看到了決心!果然,接下來的幾天他沒有讓我失望,作業越來越認真,上課也很專心。我悄悄打電話給他的家裏,爺爺奶奶都説這幾天回來像變了個人似的,懂事多了,我請他們要多多鼓勵孩子,表現好了就要及時表揚。孩子就是孩子,難免犯錯,我們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及時幫他們擦去心靈的灰塵,挖掘出他們本真的善!

教師的教學隨筆15

隨筆,顧名思義:隨筆一記,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下面是幼兒教師教育教學的隨筆,請參考.

不再直接給幼兒餵飯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個幼兒因為吃了涼的飯菜而嘔吐。嚇壞的我馬上帶幼兒到洗漱間進行清洗,並告訴了其他的教師,而大家卻覺得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視無睹。當時給了我很大的刺激。由於幼兒吃飯比較慢,冬天飯菜沒有吃完就已經冰涼。加之教師不停督促讓幼兒吃乾淨,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頓涼飯。所以我從那時起堅持每個中午晚回家一個小時,對平常吃飯慢的幼兒直接進行餵食。

我以為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去照顧好了孩子,是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做的。殊不知,由於我的餵食而剝奪了幼兒自己進食技能的培養。代勞不是幫助幼兒。

我們老師平時在工作的時候,往往是關心幼兒吃飯的多少,快慢、挑食等問題。很少考慮到幼兒進食時的心情,胃口等。這樣一味的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幼兒,所以才會出現催食、餵食等現象。有時,教師在反覆催食,或着特殊強調照顧時,也會給幼兒小小心靈帶來無形的壓力。進而更加恐懼甚至厭惡吃飯。

對待吃飯慢的,可以先給幼兒少盛,循序漸進。不要刻意的強調或者批評幼兒吃飯慢,少。或者直接代勞,拿過碗勺餵飯。但是我絕不讓幼兒吃涼了的飯菜。飯前食慾的調動,舒適進餐環境的培養,及時的表揚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會有利於幼兒的進食。看似無所為,其實功效卓著。

孩子是我們的監督者

記得我第一次下幼兒園見習時……

早上,我起了個大早來到幼兒園,跟主班老師打過招呼後,便來到洗手間洗手。這時第一位到園的孩子也來到洗手間洗手,小女孩望着我叫“老師”。“哎”我心裏高興的應着。不一會兒小女孩突然瞪着我説:“鄧老師昨天才説要節約水資源,洗手時不能開那麼大的水,你還開那麼大,哼!”我聽完她的話後又驚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後,我連忙整理一下臉部尷尬的表情。蹲下來對孩子説:“不好意思,我昨天沒來聽課,不過謝謝你告訴我,我以後一定注意的。你真聰明,老師説過的話都記着呢!”這時小女孩高興的對我説:“不用謝。”然後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兒園裏你的一行一舉都有這麼多的孩子在監督着,可不容得有一絲的錯誤和馬虎啊!

見習生活中,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

不要剝奪孩子動手的機會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只可惜太多的家長卻因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在有意無意中剝奪了孩子許多成長的機會。比如,生活中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孩子吃的橘子、雞蛋、蘋果、核桃等等,都是父母事先去了皮的,為的是孩子吃起來容易,更不會遇到什麼危險。可是不知道這些父母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為孩子提供這些方便的同時,不僅剝奪了孩子親手實踐的機會,而且剝奪了孩子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悦,甚至會因此養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進取的不良品性,從而耽誤孩子的一生。

多給孩子講故事

幼兒園的孩子們,大多3-6歲,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孩子多聽故事,多説兒歌,多朗誦散文,將對孩子以後的口語表達、説話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齡不大,但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聽故事。

早上,孩子們到園的時間等等不一,為了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不讓早到的孩子感到無事可幹。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帶或音樂磁帶。我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針對孩子們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將聽故事這一環節穿插在午飯、睡覺前後和放學前,個多月下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孩子們在午飯期間邊聽故事,邊做飯前的準備工作,一舉多得。

孩子們從聽的故事中學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規,自覺性提高了。

孩子們敢大膽舉手講話,並且口語表達能力大幅度提高。

講故事有諸如以上的好處和功效。我們當老師的又何樂而不為呢?

關注每一位幼兒

今天剛走進活動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掉在地上的兩幅畫。通過我的仔細觀察,屬人為破壞。

“一定是維鎮乾的。”我心想。

維鎮是我班年齡最小的孩子,活潑聰明又調皮,類似的事件他幹過不止一次,這次肯定也不例外。

維鎮來園後,我把它摟在懷裏説:“告訴老師,你昨天干了什麼?”“我跟媽媽去姨媽家,跟妹妹玩了。”我這才記起維鎮昨天沒來園。

“老師,這是寒寒弄下來的。”鑫源大聲喊道。

怎麼可能呢?寒寒是個愛靜的孩子,説話聲音也很小,經常讓人注意不到她的存在。

“真的是你弄下來的嗎?”我問寒寒。她笑眯眯的看着我沒有辯解。“是不是你看到畫太陳舊了,想換張新的?”“不是,我想讓老師叫我的名字。”

原來是這麼回事,每天老師都會表揚很多優秀的孩子,鼓勵一些表現較差的孩子,而寒寒既不優秀,也不頑皮,所以老師極少叫到她的名字,她想用這種方法引起老師的注意。

這件事給了我不小的啟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時刻關注每一個孩子,讓他們都能享受到老師的關懷和照顧,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於搶站排頭的孩子我是這樣做的

每次放學,我們班的孩子總喜歡搶佔排頭,喜歡插隊。目的是想跟老師挨的近一點,以“小老師”的身份在前面帶隊。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發現站隊搶排頭的孩子們越來越多。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滿足孩子們的心願,我想出了一個辦法。站隊前,我對孩子們説:“請把你們的小手伸出來”。孩子們高興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們身邊,一一和他們拍手,親切地在他們的耳邊説一句:“你的小手真有勁”。或者説:“你的小手熱乎乎的……”孩子們笑了,高興的也在我耳邊説一聲:“你的手也熱乎乎的。”或者説:“你的手和我媽媽的手一樣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隨後孩子們臉上都露出得意和滿足的表情。我説:“站隊吧!”話音剛落,孩子們個個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隊,沒有搶排頭的了。

標籤: 隨筆 教學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hy/jiaoshi/6vrj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