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 >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的教學故事及案例所藴涵的教育思想比比皆是,對我們教師是很好地啟迪。

第一章‘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時,他談到: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老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要盡其所能挖掘學生的潛能,並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快樂的過程。再如書中還談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夠在閲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閲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P11)。同樣,在第48條建議‘要思考,不要死記!’中也提及了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師的任務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思考,自己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啊,這一點是我平日裏試圖努力嘗試的,可操作起來需要花費心思,由於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響,自己在平日裏所下的工夫還是不夠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自從大學畢業後,似乎就懶得拿起一本書細細品味,有的只是看看小説雜誌等閒散作品,大多數時候還是忙着批改作業、上課、備課,有多少時間經常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閲讀呢?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只有當老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P412)他還説道;真正的教學能手知道的東西,要比學校裏學習的東西多得多,以致於有經驗的教師注意的中心是教育過程,而不是教材內容。的確,要達到這種地步,是要建立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之上的。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還談到:沒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有關教師素養的論述,讓我深刻理會一名好老師的身後所凝聚的自身人格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歸納的有關教師的教育素養方面的看法,字裏行間體現了對教師素養的深刻理解。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大教育家對教育事業的拳拳之愛,殷殷之情,告誡我們的是更貼近實際教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他是一生都在做教育啊!教育的學問與藝術永無止境,教師的魅力在於不斷的孜孜以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工作室開班儀式上,導師彭才華老師的贈書中赫然躺着一本《給教師的建議》,這次“名師薦名著”活動,彭老師再次帶着這本書和他17年前的摘抄,懷着赤誠的期盼,再次開啟了學員共讀的熱潮。

翻開泛黃的書頁,還有當年閲讀的痕跡。這次閲讀,奔着標題而去,《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在今時今日特別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文中講到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向區培訓班學員、區教育局視導員呈現了一節非常出色的課,課後他被問到:“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他回答:“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一次線上培訓,朱煜老師説:“我一會還要備課,大概要花個十來分鐘。”評論區熱鬧起來,朱老師又道:“因為我對教材熟,對教法熟,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熟,所以我只用再看看課文就行了。”朱老師這段話給我留下難忘的記憶。

我不禁又想起吉春亞老師聽我們上課時,邊聽課邊在電腦上整理文稿或製作課件,課後,她極少全盤推翻教者的思路,而是在此基礎上,迅速地整理出一條完善的教學思路。我們要求她同課異構時,她也能很快理出兩條不同的思路。

我還想起近年來的比賽,多是採用提前24小時抽取課題的形式,在賽前緊張焦灼的夜裏,備課團隊在黑暗中左衝右突,那樣的記憶實在難忘。彭才華老師在全省首屆教學能力大賽國小教育組比賽的前夜,抽到《清平樂。村居》一課,小溪長流的獨特意向,詞人小家安寧則大家安定的家國夢想,讓觀課老師歎為觀止。彭老師一舉奪魁,他的那一夜一定不似我們這樣煎熬。

名師大家是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日不斷地讀書,讓潺潺小溪每日不斷地注入思想的大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廣博地閲讀,讓學校教科書變成我們知識大海里的一滴水,讓襯托教科書的知識背景越加寬廣,讓這一滴水越來越渺小,備課才能那樣輕而易舉,信手拈來。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談談“後進生”的工作》談到兒童的閲讀。

學習困難的兒童,他們理解和識記能力相對薄弱的`,教材內容已讓他們非常吃力,於是我們掰開了揉碎了地為他們講解教材內容,幫他們背誦、記憶,效果並不樂觀。於是,我們繼續沿着這個方向努力,因此也讓我們陷入惡性循環,他們越學不好教材內容,我們越跟他們死磕教材內容,我們的做法讓這部分兒童把學習僅僅侷限於教材,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缺乏思考,只會讓他們學習更困難。

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應該跳出怪圈,來擴大這部分孩子的閲讀視野。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挑選供他們閲讀和書籍和文章,讓他們接觸到鮮明有趣且形式引人入勝的知識,讓他們的頭腦中產生種種疑問,產生思考,讓思考刺激智力發展。同時,當教科書中的知識讓兒童感到困難時,課外閲讀為教科書知識提供一個廣闊的智力背景,同教師閲讀一樣的道理,襯托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教科書的知識就越如同一滴水一樣渺小。在這個基礎上,教會學生達到閲讀自動化的程度,即閲讀的同時能思考,思考的同時能閲讀,為學生順利學習和智力發展提供極其重要的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是偉大的教育實踐家,他不僅將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也將整個心靈獻給了同行。在這本書中,他生動親切地講述着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分享着自己的經驗,讓讀者感受到他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是一線教師最需要的。這本書還得反覆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hy/nongye/9ry6j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