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山行教學設計(精)

山行教學設計(精)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行教學設計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行教學設計(精)

山行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認識10個生字,學會寫6個生字。

【教學重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在讀中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課件、楓樹葉卡片、一枝鉛筆、寫有古詩的白板紙。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

同學們,喜不喜歡聽故事呀?老師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好嗎?唐朝啊,有一位大詩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歡到大自然中去欣賞美麗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車裏在山上行走的時候,看見了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雲漂浮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有幾處人家呢!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真美極了,它的顏色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豔,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團燃燒的烈火,實在是太迷人了,於是他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這美麗的景色,並且還高興地寫了一首詩呢!詩的名字就叫《山行》,齊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古詩

1、你們想聽老師配上音樂來讀一讀這首詩嗎?

2、詩人杜牧只用了28個字,就把我們剛才看到的美麗景色全寫下來了,景美詩更美!你們想讀一讀嗎?跟着老師一行一行來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三、學習生字、誦讀古詩

1、學習古詩第一行:

(1)這首詩呀,老師還給它配上了美麗的畫面,你們看(出示第一幅圖)誰能説説在這幅圖上,你都看到了什麼?

(2)我們看,這正是深秋季節,深秋時節的高山會是什麼樣呢?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樹葉有深黃色的,有淺黃色的,還有紅色的,真是五彩斑斕。山上還有一條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們知道這幅畫面説的是我們詩中的哪一行嗎?

(3)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一行詩。

(4)學習生字“遠”: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們上學期學過一首詩就叫《畫》,還記得嗎?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個老朋友你還認識嗎?

(出示“遠”字字卡。)

②“遠”字在這裏也是指遠近的意思,它是什麼結構的字呢?我們在書寫的時候應該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呢?

③還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我們再來讀一讀帶有“遠”字的那一行詩。

(5)學習生字“徑”:

①這個字寶寶是我們的新朋友,它讀作(jìng),拼讀、齊讀、開火車讀。

②這個“徑”字在詩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頭鋪成的,我們叫它(石徑),再讀。

(6)學習生字“斜”:

①這條石頭小路是什麼樣的呢?古詩中用了一個字來形容它,是哪個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

②同學們觀察老師手中的這枝鉛筆,這是(立),這樣就是(斜)。

③詩中的這個“斜”字是彎彎曲曲的意思。

④你能給“斜”字組個詞麼?

⑤第一行詩的生字我們都認識了,再來讀,相信你們都得會更好!

2、學習古詩第二行:

(1)(大屏幕)在那白雲漂浮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幾户人家,這又是詩中的`哪一行詩呢?

(2)齊讀第二行。

(3)同學們想一想:

白雲浮動,炊煙裊裊,當落日的餘暉灑滿整個山林的時候,你説這座山林美不美啊?

(4)這麼漂亮的景色,我們在讀的時候,應該怎麼讀呢?這回我們把前兩行連起來讀一讀。

(5)讀的時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間的小路上一樣,多美的景色啊,真讓人陶醉啊!誰願意再把這兩行詩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

3、學習古詩第三、四行:

(1)詩人走在石頭鋪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麼?

(道路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葉,很美麗。)

(2)説得真好,這麼美的楓樹林,杜牧實在是太喜歡了,他都不想走了,於是他把車子停了下來。下車後站在那裏細細地欣賞這迷人的景色,這就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3)學習生字“停”“亭”:

①詩人杜牧實在是太喜歡這深秋的美景了,於是把車子(停了下來),這個字就是“停車”的“停”。

②為了更好地學習這個生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你發現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了嗎?

④這個“亭”是哪個“亭”呢?它又是怎麼來的呢?(演變):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裏,就照樣子畫了下來,我們來仔細觀察,這像什麼“(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裏。)經過很多很多年的演變,變成了這樣,最後又通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就變成了現在要學習的“亭”字了。

⑤你能給這個“亭”字組詞嗎?

⑥下面我們就來寫一寫這個“亭”字。

教師範寫──學生書寫。)

⑦那你能不能用左邊的這個“亭”字來幫忙記住右邊的這個“停”字呢?

⑧説得很清楚,説到“停”字,我們就真正停下來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來活動活動吧?

(4)學習生字“車”:

①活動之後,我們就要馬上回來抓緊時間學習了,因為時間就像小馬車一樣,飛快地向前跑,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這個字就是“小馬車”的“車”字,(出示“車”字字卡),拼讀音節,小組拼讀。

② “車”字是一個簡化字,在我國的古代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

③大家看,這就是古時候的車,人們照着車的樣子畫了下來,同學們看像不像?仔細觀察,這裏像(車把,車轅,車輪。)後來經過很多很多年的演變變成了這樣,這就是繁體的“車”,最後簡化為我們今天學習的“車”字了。

④説一説帶有“車”字的詞語或成語。

⑤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車,對車也有很多的瞭解,下面我們就來寫一寫這個“車”字。(大屏幕書寫“車”。)看老師在黑板上書寫,注意觀察每一筆的位置。

⑥誰想讀一讀帶有“車”字的那行詩?

(5)學習生字“霜”:

①詩人為什麼把車子停下來了呢?他被什麼所吸引了呢?

②具體地説是被那些秋霜打過的楓葉所吸引了,因為楓葉在經歷了霜打之後它就會格外的紅,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③這個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讀、齊讀、小組讀。

④這個字裏面還有一個我們要學習的新部首。(雨字頭)書空“雨頭”。

⑤請同學們觀察,當“雨”字變成“雨字頭”的時候發生了什麼變化?

⑥帶有“雨字頭”的字還有很多,你能説出幾個嗎?

⑦誰能來分析一下“霜”字的結構?

⑧在深秋的早上,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地面上、草地上會有一層白色的東西,太陽一出來,它就沒了,看見過嗎?那就是“霜”。

⑨你們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過的楓葉啊?(圖片欣賞)

⑩從同學們的表情中和驚歎中,能看出來你們非常喜歡這美麗的楓葉,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想做點什麼呢?

如果我來到了這篇美麗的楓樹林,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首詩的後兩行來: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我們一起來誦讀古詩的後兩行好不好?

四、鞏固生字

1、認讀字卡:

(1)這些字寶寶我們都認識了,我們開火車來讀一讀這些生字。

(2)趙老師今天還為大家準備了幾片美麗的楓葉呢?看,好看嗎?楓葉的後面還藏着我們今天學習的字寶寶呢!誰想來摘楓葉、讀字卡?

(3)現在我們把這些帶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還會讀這首詩嗎?(齊讀)

(4)同學們非常喜歡這片楓樹林,假如你來到了這裏,心裏多美啊!那我們在讀的時候就要帶着高興的語氣來讀,要有感情來讀。

2、遊戲鞏固:(小白兔過河)

同學們讀得真好,山上美麗的風景不僅吸引了詩人,還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誰啊?他正準備上山看風景呢!可是面前的石頭擋住了他的去路,我們快來助他吧。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隨着詩人杜牧領略了深秋時節楓樹林的美麗風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你也會發現它的美!

六、興趣作業

今天的作業就是把這首詩背誦給你的家人聽,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誦。

【教學反思】課堂上,不時引導學生們走上台來,操作學習,以強化記憶。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態學習空間,老師和同學的有效互動,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在情景中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學設計 2

教學目的: 憂國憂民思想

重點難點:

課型教法: 分析鑑賞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幻燈片號:

教學過程

1、 練習

下列對《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分析,正確的是:abd

a、 本詩以七言為主,

b、 句式多變,

c、 節拍有緩急,

d、 其目的是表達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

f、 類似楚辭,

g、 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h、 本詩反映了詩人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i、 積極面對人生與社會態度。

j、 本詩是借惜別的話題,

k、 以遊仙詩的形式,

l、 表現自己的政治態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紹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稱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稱杜拾遺、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與“李白”同為唐代第一流詩人,並稱“李杜”,因有別於杜牧,亦稱“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轉衰之時,其詩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被稱為“詩史”。

3、 結構

(一)秋風破屋

動詞妙處:“怒號”“卷”“三重”“飛”“灑”“掛”“飄”

(二)羣童抱茅

動詞妙處:“欺”“忍”“呼不得”“似歎息”;寫出無可奈何心情。

(三)長夜沾濕

“長夜”一語雙關,自己的處境,國家的處境(風雨飄搖之中)

“何由徹”意味深長,一作結,二鋪墊。

(四)崇高思想

安得歡顏獨破受凍

秋風破屋風白天室外事

板書:現實羣童論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長夜沾濕雨黑夜室內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廣廈千萬間(點睛之筆)他人(疾苦)

4、 小結

1、 主題:從推己及人中,

2、 表達了關心民生疾苦,

3、 憂國憂民的崇

4、 高思想。

5、 層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歸心似箭)

杜甫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憂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憂民)

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

別林斯基: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因為他是社會、朝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對聯: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社會病態,振筆疾呼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詩歌鑑賞練習

1、下邊是晚唐詩人聶夷中的《傷田家》,對它理解錯誤的一項是:a(1—186)

二月賣新絲,五月新谷。

醫得眼前瘡,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錯誤!未定義書籤。,只照逃亡屋。

a“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寫“田家”雖然貧困,但尚有“絲”、“谷”可賣。

b“眼前瘡”和“心頭肉”是比喻的寫法,“眼前瘡”喻眼前急難,“心頭肉”喻“絲”、“谷”等農家命根。這兩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會現實。

c“綺羅筵”與“逃亡屋”構成鮮明對比,更增強了詩的藝術力量。

d全詩言簡意足,充滿詩人對田家的同情、對君王的諷刺。

山行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寫好生字。

2、理解重點詞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馬車,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注意:行的讀音是後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二、詩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請大家自由讀古詩。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斜”在這裏應該讀xié,有人認為應該讀古音,但現在不提倡。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詩人描繪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學生自讀。

2、同桌互説。

3、指名説。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看文中插圖。

這幅插圖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什麼叫“寒山”“石徑斜”

[ 多媒體演示:小徑彎曲、人家在白雲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歎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解決關鍵詞“坐愛”“ 楓林晚” “於”的意思,先讓學生説,教師再點撥。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①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鞏固練習

1、找出古詩中要求寫的生字。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後找小夥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範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4、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雲 人家霜葉

情: 熱愛自然

教後記:

發現的問題有:

1、課堂上教師的話比較多,而讓學生自己思考表達的時間不夠充分,讀詩還顯得不夠,特別是對於基礎較弱的學生,如果沒有課前充分的預習,似乎聽得一知半解。

2、古詩的每句話裏都有十分重要的詞語,只有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才能理解詩意,進而感悟情感。在教學每句詩時,應該更加紮實地讓學生知道詞語的意思,讓他們説説,進而用自己的話説説本據詩的意思,而不是蜻蜓點水式地想當然以為孩子們會知道,其實,真正不需要老師點撥學得好的學生是非常少的,老師的教是服務於學生的學。

3、提問不夠整,沒有明確的主問題貫穿整節課,或者是備課時有這種想法,但課堂操作中卻被學生牽着鼻子走或是無法靈活應付,這也説明課前的預設還不夠充分,備課還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課是一門藝術,當我們設計某個教學環節時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我設計這個環節目的是什麼?有效嗎?這個環節能達到本節課的目標嗎?如果熱衷於表面的熱鬧而變成低效的課堂,受害的不僅是老師,更是學生們。

其次,對於知識點的講解一定要清楚明瞭,因為語文本身是個包羅萬象的科目,教師不要以主觀的臆想或感覺來告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鑽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讀課文,課前做做必要的習題,先考慮教什麼,再考慮怎麼教,這才是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

最後,教學時應該有貫穿全課的主問題,這首詩應該緊緊抓住“詩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麼?”來教學,找出景物,理解關鍵詞,初步感知詩意,配合圖片創設情境悟出詩情,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詩歌的味道。

山行教學設計 4

一、學習目標

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字。

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4、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5、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識字、寫字 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三、教學方法

教法:引導自學、小組合作 學法:自主、小組合作討論

四、教學時間

2課時,本課是第二課時

五、教學流程設計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説説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日標

三、“扶放”結合學習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户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説説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2.“想象漫遊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 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説説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五、指導誦讀詩句。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1)帶着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六、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山 行》説課稿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教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餘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

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説説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123下一頁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着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户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説説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遊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説説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着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 行》教後心得

特意選在深秋季節,來學杜牧這首《山行》,也許也是自己偏愛,總想在一個合適的季節來與學生共同品賞。

一、粗讀。

滿黑板連綿的羣山,滿山火紅的楓葉,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學生帶入瞭如夢如詩的境界。看着這樣的景緻,學生彷彿一下子明白了詩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讀起詩來。

二、明義。

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於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後,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師結合板畫:“石徑斜”“白雲生處”(體會與“白雲深處”的不同之處。“白雲生處”更有動感!)幫助學生理解。

三、昇華。

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簾?當我們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讚道:霜葉紅與二月花。 四、吟誦。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悽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 在學習的過程中,並沒有過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適當地點撥。學生用自己的話語,自己的朗讀還學懂了課文。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量的古詩需要學生自己去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山行教學設計 5

目標預設:

1、學會古詩《山行》,讀準“斜”,理解“寒山”“坐”“石徑”等字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山行》,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説説詩歌的意思,並能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重點難點:

1、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古詩。

2、難點:讀懂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設計思路:

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於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後,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方法:

自主識字、小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引入:

1、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穫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2、板書課題。

3、介紹作者:

同學們,你們知道杜牧嗎?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4、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輕聲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朗讀古詩,正字正音,引導讀出古詩的節奏之美(斜:xia)。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麼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景色?

4、師生交流。

板書:(山 石徑 白雲 人家 楓葉)

三、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麼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説説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遠處看到了什麼?這幾户人家在什麼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雲深處”。説説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在山上飄浮白雲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山行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瞭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悦。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麼?(生思考,後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説)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穫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板題】: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自由朗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4、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註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5、小組彙報交流。

點撥: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⑵、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⑶、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裏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雲生處與白雲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雲繚繞的地方,也説明那地方比較高。)

⑹、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⑺、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⑻、紅於: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6、理解詩意:

⑴、學生根據理解講解詩句內容。

⑵、教師點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説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藴含多層意思:

(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瞭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麼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想象漫遊: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4、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業佈置:

畫一幅秋色圖

山行教學設計 7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作者主要以秋天為主題、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瞭解、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詩人筆下的深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瞭解詩句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古詩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敍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設計思路】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藴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於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播放香山楓葉的錄像)

師:你們感覺這怎麼樣這麼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麼做讓詩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2、板書: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引導學生自讀。

3、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我們怎麼才能把它學好呢(學生各抒己見。)

師:説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後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

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二、品讀古詩、領悟意境

1、明確目的、交給方法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但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還要能理解古詩的意思、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呢你們都知道哪些好辦法呀(學生自由説)

下面我們就運用剛才大家説的這些方法同位合作學習這首詩。學習要求:

(1)讀一讀這首詩。

(2)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

(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互相討論、再和同伴説一説詩的意思。

2、再讀古詩、品讀詩句

(1)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書)從這些景物中、你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為什麼

(2)解讀感悟詩句。(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誰來讀第一句通過自學你弄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相機點撥: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斜:作傾斜解釋、這裏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雲生處:生、生出、存在。指白雲繚繞的地方、也説明那地方比較高。

②説一説第一句的意思這些景物給了你什麼樣的感受

③誰來讀一讀(個別讀、齊讀)

過渡: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映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這麼一幅寧靜、悠遠的景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麼呢他看到什麼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①欣賞楓林、感悟詩境。(出示楓林圖)

師:同學們、這些楓葉美嗎在你的眼中這些楓葉又像什麼呢

生:紅葉像天邊的火燒雲那樣鮮豔、那樣壯觀。

生: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麼嬌豔。

……

②師:在作者的眼裏、這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豔、還要美。誰來説説、春天的花是怎樣的

生:爭奇鬥豔。

生:五彩繽紛。

生:生機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楓葉為什麼紅於二月花呢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後更加明豔動人。

④還從哪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豔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相機理解"坐"。)

⑤同學們、詩人喜愛楓林僅僅是因為楓林很美嗎感受楓葉不怕霜凍、越冷越紅的精神氣質。

⑥指導朗讀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傍晚的楓林美得像一幅畫、連站在林中的詩人也成了畫的一部分、他怎能不發出這樣的感慨、誰來讀一讀第二句

(3)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1、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不僅自己讀懂這首古詩、還讀得很有感情。那麼、誰能看着畫面、邊想象邊用自己的話再來描繪這深秋的山林景色(生看着畫面説)

2、配樂背誦

(1)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2)配樂齊誦

四、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深秋山林圖的練習紙)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五、總結學法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正確流利地讀古詩、看圖片想象畫面、理解詩意、學完以後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希望同學們以後也運用這樣的方法多讀、多背古詩。

六、識字、寫字

1、徑、霜:怎麼記住這兩個字看田字格、同桌記一記。

2、指導寫"霜":説説要注意什麼

3、教師範寫。

4、學生描紅、臨寫。

【作業設計】

1、回家給畫塗上顏色、放進你成長記錄袋裏。

2、收集兩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寒山石徑

山行白雲人家

(喜愛讚美)楓林霜葉

《山行》教學設計 篇【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認識10個生字,學會寫6個生字。

【教學重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在讀中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課件、楓樹葉卡片、一枝鉛筆、寫有古詩的白板紙。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

同學們,喜不喜歡聽故事呀?老師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好嗎?唐朝啊,有一位大詩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歡到大自然中去欣賞美麗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車裏在山上行走的時候,看見了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雲漂浮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有幾處人家呢!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真美極了,它的顏色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豔,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團燃燒的烈火,實在是太迷人了,於是他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這美麗的景色,並且還高興地寫了一首詩呢!詩的名字就叫《山行》,齊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古詩

1、你們想聽老師配上音樂來讀一讀這首詩嗎?

2、詩人杜牧只用了28個字,就把我們剛才看到的美麗景色全寫下來了,景美詩更美!你們想讀一讀嗎?跟着老師一行一行來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三、學習生字、誦讀古詩

1、學習古詩第一行:

⑴這首詩呀,老師還給它配上了美麗的畫面,你們看(出示第一幅圖)誰能説説在這幅圖上,你都看到了什麼?

⑵我們看,這正是深秋季節,深秋時節的高山會是什麼樣呢?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樹葉有深黃色的,有淺黃色的,還有紅色的,真是五彩斑斕。山上還有一條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們知道這幅畫面説的是我們詩中的哪一行嗎?

⑶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一行詩。

⑷學習生字“遠”: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們上學期學過一首詩就叫《畫》,還記得嗎?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個老朋友你還認識嗎?

(出示“遠”字字卡。)

②“遠”字在這裏也是指遠近的意思,它是什麼結構的字呢?我們在書寫的時候應該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呢?

③還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我們再來讀一讀帶有“遠”字的那一行詩。

⑸學習生字“徑”:

①這個字寶寶是我們的新朋友,它讀作(jìng),拼讀、齊讀、開火車讀。

②這個“徑”字在詩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頭鋪成的,我們叫它(石徑),再讀。

⑹學習生字“斜”:

①這條石頭小路是什麼樣的呢?古詩中用了一個字來形容它,是哪個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

②同學們觀察老師手中的這枝鉛筆,這是(立),這樣就是(斜)。

③詩中的這個“斜”字是彎彎曲曲的意思。

④你能給“斜”字組個詞麼?

⑤第一行詩的生字我們都認識了,再來讀,相信你們都得會更好!

2、學習古詩第二行:

⑴(大屏幕)在那白雲漂浮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幾户人家,這又是詩中的哪一行詩呢?

⑵齊讀第二行。

⑶同學們想一想:

白雲浮動,炊煙裊裊,當落日的餘暉灑滿整個山林的時候,你説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這麼漂亮的景色,我們在讀的時候,應該怎麼讀呢?這回我們把前兩行連起來讀一讀。

⑸讀的時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間的小路上一樣,多美的景色啊,真讓人陶醉啊!誰願意再把這兩行詩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

3、學習古詩第三、四行:

⑴詩人走在石頭鋪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麼?

(道路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葉,很美麗。)

⑵説得真好,這麼美的楓樹林,杜牧實在是太喜歡了,他都不想走了,於是他把車子停了下來。下車後站在那裏細細地欣賞這迷人的景色,這就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⑶學習生字“停”“亭”:

①詩人杜牧實在是太喜歡這深秋的美景了,於是把車子(停了下來),這個字就是“停車”的“停”。

②為了更好地學習這個生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你發現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了嗎?

④這個“亭”是哪個“亭”呢?它又是怎麼來的呢?(演變):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裏,就照樣子畫了下來,我們來仔細觀察,這像什麼“(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裏。)經過很多很多年的演變,變成了這樣,最後又通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就變成了現在要學習的“亭”字了。

⑤你能給這個“亭”字組詞嗎?

⑥下面我們就來寫一寫這個“亭”字。

(教師範寫──學生書寫。)

⑦那你能不能用左邊的這個“亭”字來幫忙記住右邊的這個“停”字呢?

⑧説得很清楚,説到“停”字,我們就真正停下來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來活動活動吧?

⑷學習生字“車”:

①活動之後,我們就要馬上回來抓緊時間學習了,因為時間就像小馬車一樣,飛快地向前跑,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這個字就是“小馬車”的`“車”字,(出示“車”字字卡),拼讀音節,小組拼讀。

②“車”字是一個簡化字,在我國的古代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

③大家看,這就是古時候的車,人們照着車的樣子畫了下來,同學們看像不像?仔細觀察,這裏像(車把,車轅,車輪。)後來經過很多很多年的演變變成了這樣,這就是繁體的“車”,最後簡化為我們今天學習的“車”字了。

④説一説帶有“車”字的詞語或成語。

⑤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車,對車也有很多的瞭解,下面我們就來寫一寫這個“車”字。(大屏幕書寫“車”。)看老師在黑板上書寫,注意觀察每一筆的位置。

⑥誰想讀一讀帶有“車”字的那行詩?

⑸學習生字“霜”:

①詩人為什麼把車子停下來了呢?他被什麼所吸引了呢?

②具體地説是被那些秋霜打過的楓葉所吸引了,因為楓葉在經歷了霜打之後它就會格外的紅,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③這個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讀、齊讀、小組讀。

④這個字裏面還有一個我們要學習的新部首。(雨字頭)書空“雨頭”。

⑤請同學們觀察,當“雨”字變成“雨字頭”的時候發生了什麼變化?

⑥帶有“雨字頭”的字還有很多,你能説出幾個嗎?

⑦誰能來分析一下“霜”字的結構?

⑧在深秋的早上,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地面上、草地上會有一層白色的東西,太陽一出來,它就沒了,看見過嗎?那就是“霜”。

⑨你們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過的楓葉啊?(圖片欣賞)

⑩從同學們的表情中和驚歎中,能看出來你們非常喜歡這美麗的楓葉,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想做點什麼呢?

⑾如果我來到了這篇美麗的楓樹林,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首詩的後兩行來: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⑿我們一起來誦讀古詩的後兩行好不好?

四、鞏固生字

1、認讀字卡:

⑴這些字寶寶我們都認識了,我們開火車來讀一讀這些生字。

⑵趙老師今天還為大家準備了幾片美麗的楓葉呢?看,好看嗎?楓葉的後面還藏着我們今天學習的字寶寶呢!誰想來摘楓葉、讀字卡?

⑶現在我們把這些帶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還會讀這首詩嗎?(齊讀)

⑷同學們非常喜歡這片楓樹林,假如你來到了這裏,心裏多美啊!那我們在讀的時候就要帶着高興的語氣來讀,要有感情來讀。

2、遊戲鞏固:(小白兔過河)

同學們讀得真好,山上美麗的風景不僅吸引了詩人,還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誰啊?他正準備上山看風景呢!可是面前的石頭擋住了他的去路,我們快來助他吧。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隨着詩人杜牧領略了深秋時節楓樹林的美麗風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你也會發現它的美!

六、興趣作業

今天的作業就是把這首詩背誦給你的家人聽,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誦。

【教學反思】

課堂上,不時引導學生們走上台來,操作學習,以強化記憶。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態學習空間,老師和同學的有效互動,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在情景中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讀懂《山行》,用自己的話語説説古詩的意思。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感情。

4。學習寫詩,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積累語言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此環節檢查上節課所學古詩背誦情況。

2。憶學習古詩的方法“讀、悟、想、品、誦”

讀————詩文思—詩意想———畫面誦—— ——全詩

表揚大家學習古詩的熱情,今天在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資料準備:(杜牧是唐朝詩人,擅長寫景,人稱“小李杜”。)(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溶前賢闊大僕茂的精神,創與之個性相適應的新風格。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解題:山行,你認為是什麼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麼呢?請同學們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詩。

三、學習詩文。

1。初讀古詩,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初步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同桌讀、分組讀,交流杜不準的地方。

(2)指名讀、齊讀、範讀等,初步瞭解古詩內容。

2。通過學法自學古詩。(通過小組討論,主動探究,理解詩句。)

(1)小組討論,抓住關鍵詞“坐”、“於”、“霜”、“寒”、“斜”等詞語,用、查找資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提出來小組共同解決。

3。總結學習情況,師生共同交流。

(1)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彙報,交流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問題全班共同交流討論。

師重點準備指導:坐是“因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

學生根據詞義大致説説詩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

在山上飄浮白雲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夕輝晚照下的楓樹林,要好好欣賞一番。)

4。想像畫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寫的是深秋季節的景色,詩中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人寫的是楓葉紅的季節,楓葉紅的季節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寫的是秋季的景色。

詩人筆下的深秋季節的山林景色圖,還寫了哪些景物?你覺得怎樣?

詩人筆下除了寫楓林外,還寫了寒山、石徑、白雲,這四樣構成了一幅秋色圖,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想像畫面。

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你會想什麼?説什麼呢?讓咱們一起走近詩人共同欣賞。(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讚道:霜葉紅與二月花。)

四、賞意境。

1。觀看錄像《山行》

2。啟發學生説出感覺最美的景色。此時此刻,你想説什麼?你想做什麼?

自由抒發心中的情感。

(1)唱讚歌來表達。可以鼓勵用熟悉的曲調吟唱,再請全班同學跟唱

(2)誦讀詩文表演。

(3)照一張相。

(4)畫一幅畫。

(5)當導遊介紹此處美景

五、誦讀(或吟唱)。

1。指導誦讀(看誰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讀出節奏美、看圖中景物感悟讀,配以古箏樂最好,分自由讀、小組讀、齊讀、範讀、指名讀。先請學生範讀,讀出“遠上”強音,“石徑”次強,“白雲”強音,“有”次強,“楓林晚”強音,“二月花”弱音。

2。試背。

六、延伸。

1.創意寫詩。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悽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想做小杜牧嗎?學習作者寫景的方法寫一下深秋的校園報答一下你對校園的熱愛。

2.背出描寫四季景色的其他詩人寫的詩句。

《泊船瓜洲》、《望廬山瀑布》、《絕句》、《春曉》等。

3.課下讀杜牧詩集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量的古詩需要學生自己去學習,多積累,多背誦。大膽嘗試寫作,早日出傑作。成為小小詩人。

板書:山行

杜牧

遠景:寒山、石徑、白雲,人家

近景:楓林,霜葉

山行教學設計 9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敍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時間,引導學生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而對於古詩文的體會、感悟,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肯定難以理解。在教學《山行》這首詩時,我出示事先抄寫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1)、知詩人,解詩題。(2)、抓字眼,明詩意。(3)、想意境,悟詩情。(4)、背詩文,能默寫。然後向學生介紹了作者杜牧,讓學生自己解釋了詩的題意。然後我就引導學生通過或結合詞語手冊理解個別難字,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也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二、注重課堂生成,調整教學方式:

學生四人小組學習完畢,我正想讓學生交流小小組學習成果時,學生小張站起來説:老師,我認為詩中'白雲生處有人家'的'生'字寫錯了,應該是'深淺'的'深'。我一聽緊皺眉頭,心想這首詩我教過多次,有許多孩子曾經把生'寫成了深',現在我還沒有提醒,結果有孩子居然説認為詩中寫錯了呢?看到這樣,我想一時回絕,告訴他應該寫生活的生。但轉念一想,這樣不好,扼殺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於是我就把這個問題反拋給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覺得怎樣呢?有沒有其他的餓看法?沒想到另一名學生小王又舉手説:老師,用這個'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書上看見過的。面對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大家各抒己見。贊同用深的學生説:有白雲繚繞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該用'深'。有的還引用了另一句詩來説明:'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與這裏的'白雲生處'的意思是一樣的.,都説明山很高。贊同用生的學生有的説:用'深'太死板了,白雲繚繞,白雲在升騰,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樣。有的説:應該用'生活'的'生'。因為雲很高,這表示產生白雲的地方。有的説:'有人家'讓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雖然是深山,但也充滿着生機,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還有的説: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麼美,霜葉比二月紅花更美、更豔,春天是生機勃勃的,此時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機勃勃的。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後誰也説服不了誰,但是我想:這節課孩子們的收穫比我預期的還要大,因為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分析,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了。

在現實的課堂中,面對意外,教師不應固守預設,而應尊重學情,關注課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課堂生成,力求在對話中生成對話,這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應有的情懷。對學情的尊重是主體性原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體現。教師面對意外,不是避而不見,讓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時抓住並有效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且適度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對話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創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簡筆畫,幫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就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户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後有人經過着裏,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塗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山行教學設計 10

預習展示:

1.瞭解作者相關情況

2.積累字詞

3.能提出1-2個問題

相關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説讀寫的相互聯繫,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繫。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

2.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3.培養用比較的思維方法進行閲讀的習慣

評價任務:

1.朗讀詩歌,劃分節奏。

2.給詩歌擬恰當的標題。

3.瞭解作者抒發的情感。

4.比較《山行》《漁家傲》《蘇幕遮》三首詩詞的情調有何不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著有《樊川文集》。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讀準字音

石徑斜( )( ) 霜葉(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獨倚( )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詩歌,劃分節奏。

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解釋題目,理解詞語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

“坐”因為。

3、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霜葉

4、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山林秋景圖。

三、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1、作者説“白雲生處有人家”,這裏用“白雲深處”也是可以的,“生處”與“深處”有何區別?

深是濃厚,濃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處”和“深處”都給人有點朦朧飄渺,產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動人的。但“生處”為雲之源頭,給人高山之巔、更為遙遠的感覺,同時又有云騰霧湧、白雲飄忽的動態感。應當是“生”字好於“深”字。

2、“霜葉紅於二月花”中“紅於”改為“紅如”效果一樣嗎?

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四、賞析詩歌,體會詩情。

1、前兩句寫景和後兩句寫景有何區別?

前兩句寫的是遠景,詩人只是在作客觀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是為了引出下文的內容。後兩句寫遠景,寫出作者內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成就了詩的個性化立意。

2、“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對比、比喻新異。一般而言,秋葉意味着飄零、衰落、蕭條,二月鮮花意味着新生勃發,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將兩者在共同點上聯繫起來的。詩人不僅將經霜的楓葉比作二月鮮花,而且説比這春天裏最為鮮豔的花朵還要鮮豔。

②情感獨特,一反歷來悲秋之調。落腳在紅色,強調紅色。引起的聯想是“紅得鮮豔,紅得旺盛,紅得熱烈,紅得有生命力”。並且又説秋葉的紅勝過了新生勃發的新春之紅。詩人從秋天裏感受到的,就迥異於一般詠秋詩的“悲壯”之調,而是甚至勝過春天的勃勃生機。詩人的情感是獨特的。

③富有哲理。這是此詩句成為千古絕唱的一個重要特點。把楓葉經霜喻理、象徵為經受挫折、磨難,然而“經霜色愈濃”,因而“霜葉紅於二月花”有種對世間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勵人們的作用。

3、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

本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描述畫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象,該會用怎樣的語言描述呢?

學生自由發揮。(略)

五、學習《漁家傲》《蘇幕遮》

1、瞭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在詩詞文章方面都有名篇傳誦於世。曾守衞西北邊疆多年,政治上主張革新,他的詞風格明健,對蘇軾、辛棄疾豪放詩派的形成有很大影響。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讀詩歌,體會詞意。

要求把握字音、節奏、語速、情感。

3、兩首詞描寫的景色一樣嗎?

《漁家傲》描寫了邊塞秋景圖,刻畫出邊塞風景的“異”:異寒、異聲、異勢。

《蘇幕遮》描繪了絢麗高遠深秋圖,通過色彩和視覺的變化,營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兩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從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漁家傲》抒發了守邊將士建功立業之志和思鄉之情。從“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可以看出。

《蘇幕遮》抒發了作者濃重的思鄉和思念親人之情。從“黯鄉魂,追旅思”“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可以看出。

六、比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發的感思,三首詩詞表現的情調各不相同,區別在哪裏?

《山行》的情調:熱愛、讚美大自然。

《漁家傲》的情調:悲壯。

《蘇幕遮》的情調:悲涼。

2、這些差別,從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處”、“坐愛”、“紅於”。

《漁家傲》:“燕然未勒歸無計”。

《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寒煙翠”、“相思淚”等。

3、三首詩詞景物描寫各具特點,主題的表達也不一樣,談談你的認識。

《山行》:由遠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漁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蘇幕遮》:描繪色彩,借景抒情。

七、達標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石徑斜( )( ) 霜葉(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羌管( ) 不寐( ) 獨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個錯別字,找出並改正。

①衡陽燕去無留意。 ( )

②四面邊生連角起。 ( )

③山應斜陽天接水。 ( )

④芳草無晴,更在斜陽外。 ( )

3、解釋加點的詞的意思。

①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寐:

②黯鄉魂。

黯:

③明月樓高休獨倚。

休:

4、三首詩詞分別描繪了什麼景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八、作業設計

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書寫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學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訓練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緊扣學習目標展開教學,目標教學貫穿課堂始終。 注重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分析,對富有表現力的詞句進行賞析。 學生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從整體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繪的圖景和表達的感情。 教學時對《漁家傲》和《蘇幕遮》的講解不必過細,主要是進行比較閲讀,不可耽誤太多時間。 訓練學生對作者所描繪的景物進行擬標題訓練,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勵學生有自己的主見。

山行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古詩《山行》。

2.學會古詩《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理解古詩《山行》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用具:小黑板,音樂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1.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後人傳頌。

3.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麼景色呢?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麼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麼景色?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徑”“飄”

2.讀這兩個字,應注意什麼?

3.指名讀課文。

4.回答問題: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理解詩句。

1.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2.為什麼稱為“寒山”?

3.用自己的話説説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説説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遠處看到了什麼?

讀第二句。

理解“白雲生處”。

説説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説説。

4.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麼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麼?

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第三句話的意思。

5.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於”。

紅葉比什麼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説説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説説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六、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七、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山行教學設計 12

【教學內容】

浙教版國小語文第9冊第15課《古詩四首》之《山行》與《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理解詩義。

2、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閲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蒐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台,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瀰漫着一種較為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説説

“愁”字上頭為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繫。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

小組合作,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為什麼而愁。意象統整: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為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説些什麼。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教學片段】

片段一:

師:古人説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説詩中的景物背後隱藏的就是詩人的感情。請同學們反覆讀詩,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景物進行擴充,聯繫自己進行想象,體會一下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

生A:烏鴉在樹上呱呱地叫着,十分淒涼、恐怖。詩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麼孤獨、哀愁啊!

生B:詩人心中充滿哀愁,卻沒有人可以讓他傾訴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漁船裏的燈火,心想漁民今天夜裏捕魚大豐收,多高興啊,自己什麼也沒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麼冷,詩人的心跟這寒霜一般冷。

……

師:詩人徹夜難眠,他為什麼而愁呢?

生A:詩人可能因為做生意虧本了,欠了一屁股債,怕債主逼債而愁。

生B:我查過資料,詩人因為趕考沒考中而愁。

生C:詩人可能為覺得辜負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師:想象一下,詩人臨行前,母親會為他做些什麼?對他説些什麼呢?

生A:母親會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親會囑咐他早日回來。

……

師:這讓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詩——

生:(會意,背《遊子吟》)

……

片段二:

師:從《山行》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色來看,杜牧的心境跟張繼一樣嗎?

生:一樣,也是悲秋。

師:你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生A:我是從“寒山”上看出來的。“寒山”是樹木葉子落了,光禿禿的山,看了讓人覺得哀愁。

生B:我從“石徑斜”中看出“愁”來的。石徑彎彎曲曲,路一定很難走,怎麼會不愁呢?

師:你們講得有點道理。不知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一路的紅葉?這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啊?我們來欣賞一下。

(欣賞紅葉圖)

説説你們的感受。

生:(説感受,誦詩句“霜葉紅於二月花”)

師:二月春花是怎樣的,回憶一下以前課文中描寫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綠的葉,各種色彩鮮豔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

師:(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覺得這二月春花怎麼樣?

生A:五彩繽紛。

生B:生機勃勃。

師:可是這霜葉卻比“二月春花”更紅、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張繼一樣嗎?

生A:有點不一樣。開始他是愁的,後來看到了這麼美的楓葉,就不愁了。

生B:楓葉不經受寒霜就不會這麼紅,人不經歷困難也不會成熟。杜牧明白了一個道理,就不再憂愁了。

……

片段三:

師:讓我們來個異想天開,假如讓杜牧遇到張繼,會對他説些什麼呢?

生A:張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難免會有挫折。其實,挫折有什麼不好呢?它可以使你變得成熟。古話説得好:“失敗乃成功之母。”你要堅信它,不要再傷心了,快從逆境中爬起來吧!樂觀點,做一個生活的強者。記住,只有經歷風風雨雨的打擊,千錘百煉的磨練,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壞事。俗話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穩重。人生道路如果沒有坎坷,而一帆風順的.話,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讓我們重新開始,快樂地面對每一天。落榜沒事,我們還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倆相遇便是有緣。我也勸你一句:遇到傷心事不要悲觀,要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失敗,問題在哪裏。做事不要太魯莽,否則後果難預料;也不要太傷心,命運不相信眼淚。

……

【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教學古詩總是側重於詩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較少涉及詩歌意境的感悟,認為意境感悟對國小生而言是比較艱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詩歌教學中缺席。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詩歌意境教學漸漸被重視,而且出現了一些優秀的課例,如王自文的《古詩二首》、鄭雪琴的《江雪》等。這一變化十分可喜,因為只有意境才能使詩歌發揮陶冶心靈的作用。

如何引導學生那顆幼小的心靈深入到那優美而又深邃的詩歌意境中去呢?我以為對話就是一道通向詩意的橋樑。如何展開對話?以上課例使我深受啟發。

1、以互文構建廣闊的“對話場”。

有人説,“詩不是鎖在文句之內,而是進出歷史、空間裏的一種交談”。這話指出,想要與詩交談必須先得做到能夠“進出歷史、空間”。學生相應的知識、經驗的儲備成為他們能否與詩對話,走進詩歌意境的關鍵。現代解構主義互文讀解理論認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並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這些他文本有助於此文本的讀解。因而,教師應該根據古詩文本,去喚起或開掘學生隱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經驗文本,構建廣闊的“對話場”,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詩意的理解。

以互文構建“對話場”,我認為可以運用以下策略:補充,如,課前秋詞、秋詩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種氣氛,與新授古詩構成一個“意境圈”,使詩意感受顯得豐滿;聯繫,如通過聯繫《燕子》一文中有關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關春花的句子,讓學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豔,從而體會到霜葉的絢麗,作者對它愛得深沉;整合,如將《山行》與《楓橋夜泊》這兩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詩歌整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閲讀,意境更加立體。

2、以想象催動心靈的對話。

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主要元素,體悟詩意絕對不能迴避意象。意象就是飽含着詩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過這些形象營造的情境進入詩人的心靈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過程,這一切必須藉助想象。想象是學生與詩人、與文本對話的橋樑。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聯繫經驗,尋言明象。語言背後形象的喚起,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催化。在讀詩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加以擴展,想象連綴成畫面,便能獲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時,讓學生對景物進行擴展,然後切己體察,從而感悟詩人的情感:有的從“江楓”生髮,擴展為隱隱約約的江楓,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楓,從中感受到詩人的孤獨、憂愁;有的從“霜滿天”入手,擴展為寒冷的霜,瀰漫江天的霜,想到詩人冷得發抖,想到詩人心冷,從中悟到詩人的愁。

(2)創設情境,連類萬象。所謂情境實質上就是一個富有形象感,充滿感情色彩的場景或氛圍。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轉化成了豐富的形象,豐富的形象又生髮出更為多彩的畫面,使靜態的閲讀注入了動態的生成,使隱含的詩歌意境逐漸顯現,逐漸展示出它的美麗與動人。如展示紅葉圖片,喚起了學生心中“紅葉似火”,“紅葉像天邊的火燒雲那樣鮮豔,那樣壯觀”,“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麼嬌豔”等等形象,充分領略了“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絢麗景緻,體驗到了詩人對秋天熱烈的歌頌與深沉的愛戀之情。

山行教學設計 13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目標預設』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話語説説古詩的意思。

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設計理念』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藴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於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設計思路』

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了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深秋在詩人筆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學的過程中,在以識字為重點的基礎上,我利用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練習説話,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過程』

一、觀看楓葉,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請學生説出它的名字並説一句説話(可以是介紹楓葉的,也可以是讚美楓葉的)。看誰説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同學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設計意圖:一下子就使得學生進入課堂學習,提起興趣。】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説説知道了什麼。讀了詩題,還有什麼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杜牧,唐代詩人,有“小杜”之稱,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流傳下來的詩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馬車,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4、(放音樂)師:同學們可以隨着音樂再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首先先了解詩題的意思與作者,為學好古詩打好基礎。配上音樂讓學生讀,意境更唯美。】

三、設置情境學詩,隨文識字。

1、配樂齊讀古詩。

2、出示幻燈片(老師將圖片順序打亂)學生討論:

(1)每幅圖上畫的是什麼?(學生自己選擇想説的圖片)

圖意:第一幅: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第二幅:山頂上白雲繚繞,飄着縷縷炊煙;第三幅:夕陽下詩人停下車來駐足楓樹下欣賞讚歎;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楓葉。

練習説話:讓學生總結每一幅畫上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學習了古詩,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再次討論:每幅圖片的內容和詩中的哪一句有聯繫?

3、既然我們已經觀看了和這首詩有關的圖片,那請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及身邊的“無字詞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4、小組彙報交流。

(1)一條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頂,詩中是怎樣寫的?

(生:遠上寒山石徑斜)哪個字寫出了石板路的特點?(斜)

(2)楓樹覆蓋的山頂上飄着縷縷炊煙。從詩中哪個詞看出人家在哪兒?(白雲生處)指導朗讀:白雲生處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楓葉,詩中説:霜葉紅於二月花,為什麼説紅於二月花呢?(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後更加明豔動人。)

(4)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

(5)從哪句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答: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豔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6)師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致作為名句千古流傳。請同學們帶着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在頭腦中展開豐富的想象。

5、指導朗讀,進行朗讀比賽。

(1)瞭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麼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練讀。指名讀。

(3)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4)想象漫遊: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5)對呀,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讀,不但讓學生融入了美麗的秋景中,而且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從讀中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

五、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1、想象着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後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圖畫,然後指導背誦。

六、作業。

請你今天回去畫一幅秋景圖,然後配上這首古詩,並把古詩美美地背誦給父母聽。

山行教學設計 14

教學要求: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講故事,讓學生在瞭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感受詩人作詩時的情景。

(二)介紹《山行》詩人。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一)配樂範讀古詩,讓學生在老師的範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味。

(二)學生自由讀詩。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於、白雲深處……

(學生髮現交流,在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魚。)

3、句子的理解: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雲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歎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① 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② 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 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④ 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 配樂齊讀

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b、山上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户人家。

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説説古詩的詩意。

(自己説、同桌説、指名説)

(四)看楓葉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想像,練習説話。

從同學們的表情中和驚歎中,能看出你們很喜歡這美麗的楓葉,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會怎麼樣呢?

假如我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我會忍不住吟誦起這首詩的後兩句——

三、作業

1、背誦《山行》,並能説説意思。

2、默寫古詩。

山行教學設計 15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感知美

1、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大家從小到現在一定會背不少詩吧!現在,請你們自由背誦你最喜歡的那一首。(學生紛紛自由背誦。)

師:同學們真棒!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山行》。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一幅雲霧繚繞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的楓林圖,並伴以婉約動聽的古箏曲。

師:同學們,你們看見了什麼?想到什麼?(讓學生展開想象盡情地説。)

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熟讀古詩,感知美: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現在就讓我們跟着作者一起走入這美麗的圖畫中吧!同學們,預習後你們獲得了那些有關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組交流彙報查閲的有關資料。)

注意課內外結合,通過讓同學們,瞭解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詩範讀等資料;自主感知古詩的畫面美。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我們怎麼才能把它學好呢?(學生各抒己見。)

師:説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後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覆誦讀中,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領悟意境,品讀古詩,欣賞美

1、理解詩意,領悟意境: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

(分小組學習討論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的學習熱情很高,現在來把你們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分享分享。

(小組彙報學習情況,師隨機出示多媒體等電教手段。)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現,我們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

(表揚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讀、説説、想想、議議中自我品味語言,感悟詩意,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2、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讀懂這首古詩。誰能用自己的話再描繪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畫面説,師點撥。)

師:作者欣賞着美麗景色想到了什麼呢?(引導生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讀古詩,欣賞美:

⑴“緊扣詞句”。

師:同學們,説得太好了!此時此刻我相信大家與作者一樣陶醉於火紅的楓樹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們來誇一誇這首詩讚一讚美麗的深秋,好嗎?四人小組的同學再朗讀全詩,説説詩句中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四人小組朗讀討論,師巡視。)

生:我最喜歡“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他讓我看到了火紅的楓樹林,比春天的花還要紅。

……

品味詞句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

⑵“想象漫遊”:

師: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畫下來。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三、美讀品味,感悟詩情,表達美

1、美讀品味:

師:美麗的秋景,生動的詩句,同學們我們怎樣美美地朗讀呢?老師準備了一段樂曲,你們在優美的伴樂下盡情朗誦吧!(生找小夥伴有感情地背誦、師抽生朗讀、背誦。)

2、感悟詩情,表達美:

師:小朋友,通過學習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麗,你們願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感受到的美嗎?出示表達方式: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寫一寫。(生自由選擇,小組合作,表達美。)

語文課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多種教學形式,轉換課堂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投入地學、生動地學,再盡情展示學後的成果。在這一環節中,盡力做到了開放思維、激發想象、發揮潛能。

四、訓練遷移

師:學了這首古詩你們準備完成什麼作業?

生:課外朗讀杜牧的詩,抽時間與同學交流。

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過一把當老師的癮,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於切合不同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分層教學,最大限度發掘孩子的潛能,發展創新能力,使每個孩子都品嚐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hy/sheji/0ell5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