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古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古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聽説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古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會寫“宮、侯”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古詩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9654;教學重點

1.學會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品味詩句,感知古詩大意。

2.指導背誦,積累古詩。

9654;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9654;教學策略

1.字詞教學

在字音教學上,要注意本課的多音字:“纖”讀“xiān”;“脈”讀“mò”。在字詞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先放手讓學生藉助課文中的註釋,聯繫上下文進行自學,説説詞語的大概意思,然後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詩句中去,試着講講詩句的意思。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適當點撥即可。

2.閲讀理解

本課的三首古詩分別寫了三個不同的節日,描寫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學習古詩時,可以引導學生藉助註釋、聯繫古代文化常識、結合課文插圖等理解詩句的意思。同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以豐富學生對古詩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學準備

1.預習提綱:完成《狀元大課堂8226;好學案》對應課文預習作業。

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字詞卡片。

9654;教學課時3課時

第1課時

《寒食》

9654;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2.邊讀邊看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象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能列舉一下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指名學生答)那麼,你們知道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什麼節日嗎?(寒食節)寒食節在我國很早就有了,許多詩人都曾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首——韓翃的《寒食》。(板書:寒食)

2.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談話導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利於學生了解寒食節的具體時間,為理解詩句打下良好基礎。

板塊二理解詩題,走近作者

1.交流資料,瞭解寒食節。

(1)同學們,通過預習查資料,你們對寒食節一定有所瞭解,誰來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學生説。

(3)教師小結:寒食節也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冬至後的第105天,清明節前1~2天。這一天,人們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盪鞦韆、踢蹴鞠、鬥雞等風俗。

課件出示

寒食節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2.瞭解作者韓翃。

課件出示

韓翃(719—788),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進士。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

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

3.指名學生讀詩。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設計意圖】交流資料既是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又培養了他們收集資料的良好習慣。同時,瞭解古詩的寫作背景有助於學生感悟詩情,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

板塊三初讀古詩,把握大意

1.自由讀詩,結合註釋説説詩句的含義。

2.解釋詞語。

課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園裏的柳樹。

漢宮:這裏用漢朝皇宮來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禁火,但朝廷傳賜蠟燭給公侯之家,受賜的可以點火。

五侯:這裏指天子寵幸之臣。

3.解釋詩意。お

(1)指名學生説。

(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處都飄散着落花,寒食節裏御花園中的柳樹在春風中搖曳。

(3)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宮裏忙着傳送蠟燭,蠟燭燃燒時升起的輕煙飄進了王侯貴族之家。

板塊四化詩為畫,體會意境

1.這首詩中哪些句子描寫了春意?

指名學生答。(課件出示: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詩人立足高遠,視野開闊,將全城景物盡收眼底。“春城”一詞,高度凝練而華美。“春”是自然氣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

2.詩人説“無處不飛花”而不説“處處飛花”,為什麼?

“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詩人不説“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説“無處不飛花”,用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地增強了肯定的語氣,有力地烘托出城內春意之濃郁。

3.誰能説一説“飛”字用得好在哪裏?

“飛”字極富動感,不僅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勃生機,還説明了詩人在描寫時措辭之精當。“飛花”就是指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説“落花”而説“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意藴深遠。

總結: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可以説,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得益於其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於一個“飛”字。

4.“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句詩的重點是什麼?

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園。園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影無形的,我們只能從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説來,“斜”字也是在間接寫風。

5.探討:《寒食》是按什麼順序描寫的?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指名學生回答。

按從白天到夜晚的時間順序描寫的,描寫了落花飛舞、楊柳搖曳、輕煙四散等景色。

6.寒食節那天全國禁火,夜幕降臨後,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宮裏卻出現了一個怎樣奇特的景象呢?是誰可以享有如此特權?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麼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宮廷裏卻正忙着傳蠟燭。(不滿,輕蔑)

7.“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

8.指導學生背誦全詩。

9.總結:這首詩主要描寫了寒食節裏,全城處處飄飛着落花,御花園中的柳枝隨風飄拂。夜幕降臨,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宮廷裏卻正忙着傳蠟燭,輕煙飄進了王侯貴族之家。詩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詩中描繪的景色,由這首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從所寫景物分析寄託的情思,是對主題的一個昇華,環環相扣,便於學生理解,引導學生層層深入。

9654;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迢迢牽牛星》

9654;課時目標

1.瞭解《古詩十九首》相關常識。

2.品味詩歌語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體會詩中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設情境,導入詩題

1.教師談話:大家一定誦讀過這樣的句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是《詩經》中人們的淺唱;“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這是漢樂府中人們的歌詠。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取法於《詩經》和漢樂府,但也有它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入《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牽牛星》。(板書詩題:迢迢牽牛星)

3.指名學生讀詩題。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並引導學生回憶所學或所瞭解的古詩,將學生帶入學古詩的氛圍中。1.課件出示填空題,比比誰回答得快。

板塊二初讀全文,讀通讀順

1.學生自由讀全詩。教師提出要求:讀準字音,把詩讀通、讀順。

2.課件出示易讀錯的字。

迢纖泣涕盈脈

3.指名學生讀字。

重點強調:“纖”讀“xiān”;“脈脈不得語”中的“脈”讀“mò”。

4.讀出節奏。

指名讀,讀出古詩的停頓和節奏。

課件出示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5.讀出韻味。

關注字音的同時,爭取讀出古詩的韻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師範讀。

7.自由練讀。

8.學生齊讀。

小結:學習詩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讓我們伴隨着朗朗書聲開始這首詩歌的學習。

【設計意圖】讀得正確,讀出節奏,讀出韻味,使學生在逐層提升的誦讀中感到學習古詩十分有意思、有情趣,為熟讀知意打下基礎。

板塊三探究內容,品味詩情

1.導入:讀懂詩,讀出詩裏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詩的正式開始。詩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仔細品味一番吧!

2.自讀自悟。

通讀全詩,思考:這首詩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3.討論彙報。

織女(河漢女)思念牛郎。織女是全詩的主人公。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調較為哀怨。

4.讀完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抒發你讀後的感受,你會用哪個詞語呢?

指名學生回答。(板書:傷感)

5.如果用一個詞語將詩中傳遞的情感描摹出來,你認為哪個詞語最合適?(板書:相思)

6.帶着這樣的感情,再讀詩歌,體會一下,詩歌藉助了哪些語句來傳遞這份相思的傷感與哀怨呢?指名學生答。

(1)課件出示詩句: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迢迢”指遙遠。今天這個詞語仍然富有生命力,我們形容路途遙遠,會説“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兩個詞相互呼應,相互補充,意思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相距十分遙遠,都很明亮。

牽牛星在遙遠的地方,這遙遠的距離使得主人公內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牽牛星真的離她那樣遙遠嗎?在詩句中有沒有其他的發現?

(2)課件出示詩句: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①“札札”是象聲詞,形容織布機工作時發出的響聲,給人一種靜謐中的雜亂之感。而“弄”這個字,是擺弄、撫弄的意思。一個動詞就透露了此時織女的心境,寫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寧的樣子。

②札札機杼亂人心,最是織女愁腸時。其實,《木蘭詩》中有一句與此句類似,同樣抓住了“機杼”這個意象,來寫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同樣是用有聲來襯寂靜,以有聲來傳悲情。

(3)課件出示詩句: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這三個字藴含着一個“思”字,揭示了織女的內心動態。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織女悲苦內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終日勞作卻“不成章”。

③“泣”的本義是眼淚,特指無聲流淚或低聲地哭。“涕”也是指眼淚。

④“零”本是指雨緩緩而降,引申為降落、落下。這裏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無法抑制的織女淚。這裏運用了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織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讀。

(4)課件出示詩句: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銀河清澈且水不深,他們相互之間的距離又能有多遠呢?

(5)課件出示詩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①“盈盈”寫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現水波的晶瑩,又能表現女子的魅力,還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熱淚的神態,令人回味無窮。“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兩情的象徵。

②“脈脈”用來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達情意的樣子。織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對方,卻不能説話。

7.齊讀古詩。

8.有人評價這首詩是《古詩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詩作,借天上之事,傳人間之情。再讀詩歌,讓我們體會一下這首詩歌“深深的話,淺淺地説”的語言之美。

疊字是指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又稱復字、重言。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修辭方法。兩字相疊被稱為單疊,四字相疊被稱為雙疊。在本課中,運用了“迢迢、皎皎、纖纖”等6個疊詞。這些疊詞無論是用於描摹景物,還是刻畫人物、敍述情境,都在反覆吟詠中創設出纏綿的意境。

9.指名讀詩,讀出疊詞的韻律美。

【設計意圖】詩詞的教學重點在想象、品讀、悟情。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交流,在關鍵處給予指導。最後緊扣人物心情,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反覆品讀詩句,讀出詩詞背後的那份情,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設計

9654;板書設計

第3課時

《十五夜望月》

9654;課時目標

1.正確、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並背誦古詩。

2.感受這首詩的畫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詩中抒發的感情。

3.學習生動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中秋佳節即將來臨,在這個傳統佳節裏,我們會做些什麼呢?(吃月餅,賞月)

2.圓月,是中秋的象徵。中秋的月亮,總是帶着些平日裏沒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對月提筆,一抒己志。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古詩《十五夜望月》。(板書課題)

4.交流: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麼?(這首詩描寫了詩人中秋夜賞月的情景)

5.瞭解詩人王建。

課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詩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王建是大曆進士,早年即離家寓居魏州鄉間。20歲左右,與張籍相識,一道從師求學,並開始寫樂府詩。他寫了大量的樂府詩,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時政弊端。他的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所作《宮詞》百首,在表達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詩選自《王司馬集》。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發展。思,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塊二初讀古詩,讀出韻味

1.自由讀詩,讀通讀順。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認真讀兩遍,第一遍讀準字音,把詩讀通、讀順;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圓。

2.指導朗讀,讀準字音。

(1)第一句中的“棲”讀作“qī”,在這裏是指“烏鴉在樹上休息”。

(2)“濕桂花”的“濕”是翹舌音,“冷露”的“冷”是後鼻音,“盡”是前鼻音。

3.賽讀古詩,讀出節奏。

讀詩不光要字正腔圓,還要讀出節奏。請男女生比賽讀,讀出這首詩的節奏。

課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讀詩的方法,由讀得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再到讀出音韻美。朗讀要求逐步提高,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古詩的美。

板塊三把握大意,整體感知

1.結合註釋,理解重點詞語。

課件出示

十五夜: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

2.指名讀第一、二句,並理解意思。

課件出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1)指名讀。

(2)指名説詩句的意思。

學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霜,樹枝上棲息着烏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讀第三、四句,並理解意思。

課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指名讀。

(2)指名説詩句的意思。

學生交流:今夜人們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的身上?

4.理解詩句,全班齊讀古詩。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課文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讓學生帶着理解朗讀古詩。

板塊四精讀古詩,感悟詩情

1.為什麼詩中寫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時節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農曆八月,也就是中秋時節盛開。

2.“人盡望”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描繪出了中秋之夜人們爭相賞月的情景。

3.詩歌前兩句描寫的景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景物?為什麼?

4.用自己的語言説説,“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中的“冷”字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它是從哪個角度來描寫的?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景色?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冷”字寫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從觸覺的角度寫的。這兩句詩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圖景,表現了詩人在異鄉孤寂、悵然的心情。

5.詩歌后兩句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鄉之情)

6.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詩人藉此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全詩營造了月圓人缺、靜寂孤苦的氛圍,抒發了詩人的離別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詩》在收錄這首詩時將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認為哪一個字更有表現力?

“落”字更有表現力,“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彷彿那秋思隨着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同時也與“無聲”相契合,凸顯月夜的靜。而“在”字則相形見絀,平淡寡味。

8.齊讀全詩,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體展示從不同角度所看見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樓新月、水邊望月等,學生根據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圖景發揮想象。

10.指導學生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11.請同學們課下收集其他有關表達遊子思鄉之情的古詩,並註明作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能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並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

[教學反思]

本課三首古詩皆包含着傳統節日的習俗。韓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了寒食節時皇城內美麗的春色和宮廷的生活場景;《迢迢牽牛星》借神話傳説中牛郎、織女被銀河隔開,只能在七夕相見一次的故事,抒發了女子因愛情遭受挫折而痛苦憂傷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繪了月朗風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環境氣氛,抒發了詩人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1.讀中理解。

在古詩的教學中,朗讀和感悟古詩意境是重點。首先就要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在讀準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文中註釋理解詩句。

2.讀中感悟。

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讀出韻味,感悟古詩所傳達的情感。例如,在讀中感悟詩人韓翃借古喻今,對現實不滿的情感;在讀中感受詩人王建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倍感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3.讀中想象。

讓學生通過尋找詩中描寫的景物,結合自身感悟和課件展示的美景圖等,再用自己的語言把想象的畫面描繪出來。在讀中想象,能幫助學生較好地感悟詩中的意境。

古詩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裏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際在於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鈀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着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後兩句寫的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年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裏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載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要求】

瞭解詩詞內容,感受古詩詞中描繪的鄉村風光,體會詩人在詩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培養閲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

【重點難點】

理解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前兩首古詩,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兩首詩。

〖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有關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資料,老師準備相應的音樂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老師:同學們,本單元我們隨作者領略了中外的田園風光,體會到了自然、質樸、和諧、靜謐的鄉情,今天,我們再來走進古代詩人為我們描繪的田園美景,學習《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你也一定會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務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前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三、學習第一首詩《鄉村四月》

1、作者簡介,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詩人,一生沒有做官,他的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

2、閲讀詩文:

⑴ 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結合註解,理解詩意。

⑶ 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3、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詩文,糾正字音。

⑵ 理解詩詞的意思: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裏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子規:杜鵑鳥。

句意: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滿是綠色,稻田裏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都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採桑養蠶,又是插秧種田。

4、讀詩文,想畫面,説感受:

(播放音樂帶,有感情的朗讀)。詩文展示四月的鄉間充滿生機,一派繁榮的景象,同時勾畫了農民在四月裏緊張、繁忙的勞動場景,表達出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

四、學習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

1、作者簡介:

範大成:蘇州吳縣人(今江蘇)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他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合稱“南寧四大家”。他的詩憂國憂民,多有佳作,晚年隱居,寫了《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他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反映農民的勞動生活和民生疾苦。這裏選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學習,瞭解詩意。

3、彙報交流,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⑴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耘田:除去田裏的雜草。績麻:把麻搓成線。

句意:夏季農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間鋤地,晚上要在燈下搓麻成線,農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未解:不懂。供:從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雖然他們不懂的耕種與織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樹陰下學着種瓜。

5、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説説你的感受:

(配樂朗讀)

詩文描繪了鄉村大人耕織,孩子也學耕種的情景,展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勤勞,是一副具有濃濃生活氣息的農家耕織的圖畫。

五、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課堂作業設計

1、把詩句補完整:

⑴ 綠遍山原( ),⑵ 童孫未解( )

子規聲裏( )也傍桑陰( )

2、請你説説“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景象,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3、我會背其他描寫田園的古詩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漁歌子》理解詞意,想象畫面,體會詞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這首詞。

〖教具準備

1、學生準備張志和的生平資料。

2、準備優美輕柔的曲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兩位宋代詩人為我們展現的田園風光,使我們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質樸,誰能想象畫面,再來背誦一下這兩首詩。

二、回顧詞的特點

1、誰還記的我們第一節課學的一首詞,你們還能背誦嗎?《憶江南》

2、詞有什麼特點:

詞有詞牌名,是詞的調子的名稱,詞調是寫詞時依據的樂譜。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憶江南》《漁歌子》但後人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就與詞牌無關了。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故又稱長短句。

三、學習第三首詞《漁歌子》

作者簡介。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被貶官後,不再復仕,放浪江湖間,自稱煙波釣徒,著有《玄真子》。

1、自讀課文:

⑴ 輕聲讀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對照註釋,結合畫面,瞭解詩意。

⑶ 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情。

2、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詞《漁歌子》糾正字音。

⑵ 説詩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句意: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閒自得,溢於其中)

3、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談談你的感受:

⑴ 配樂朗讀。

⑵ 談談你的感受:

作者將山前高飛的白鷺、岸邊盛開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鱖魚及斜風細雨中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翁,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清新、優美、充滿情趣的漁翁垂釣圖。展現了詩人悠閒自得的心境,也表達了他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

4、練習背誦。

四、總結拓展

1、學習了三首古詩詞後,你對鄉村生活又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背給大家聽聽。

〖板書設計

23 古詩詞三首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

翁卷(宋) 範大成(宋)朝張志和(唐)

綠白

鳥雨 生機 耘績 山鷺

閒人少 繁忙 各當家 勞動場景 花水魚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風細雨 情趣盎然

學種瓜 漁翁不歸

〖課堂作業設計

1、把下面詩句補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鱖魚肥。

( )箬笠,( )蓑衣,( )不須歸。

2、用自己的話把《漁歌子》第一句的畫面描繪出來

3、快來讀讀下面的古詩,想想描繪怎樣的畫面。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古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本文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其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認識課後3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兩首古詩。

3、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能力。

情感目標:本文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其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認識課後3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難點: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教學流程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自由讀詩,多讀幾遍,要讀通順,讀流利。

二、對照註釋,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説説詩句的意思。

2、師適當講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讀,體會意境

1、出示畫面和節奏提示,讓學生自主品讀,同桌合作讀讀聽聽

2、師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幫助詩人能表達的思想感情,歷代詩人對它的題詩

3、在熟讀讀的基礎上背誦。

四、檢查識字

五、練習

1、評一評

杜甫的詩:“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描寫的春景與本詩描寫的春景有什麼不同?(自由討論)

生:杜甫的詩寫花很多,千朵萬朵來表現春天,這首詩沒寫那麼多的花,而寫了燕子。

生:這首詩寫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黃四孃家的花是自己種的。

2、想一想:烏衣巷繁榮時是怎樣一種景象?

自由説,發揮想象力。

六、作業:背誦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使學生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要尊重農民,愛惜糧食。初步瞭解詩人所反映的當時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教學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朗讀、背誦。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

生字卡片、插圖、小黑板

主要板書計劃

20古詩兩首

鋤禾 憫農

日當午汗滴 春

一粒 盤中餐 辛苦

秋 萬顆

餓 死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描紅、仿影、臨寫、朗讀

課外: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古詩嗎?能背誦嗎?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板書:古詩兩首。解釋“古詩”的意思。詩歌以“首”為單位。

3、先學《鋤禾》

二、初讀指導

1、板書:鋤禾,領讀。解釋字意。

2、教師範讀、領讀全詩。

3、自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教師用小黑板揭示:鋤禾當午粒粒辛苦盤皆

(1)自由拼讀,讀準字音。

(2)指名認讀,提醒學生前鼻音的字。

(3)怎麼記住這些字?學生自主學習,然後交流。

4、指導朗讀,注意重音和停頓。

5、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三、精讀訓練

1、指導看書上的圖。這幅圖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畫的什麼?自由説説圖意。

2、當眾交流。

3、教師講“當”、“正是”等字詞意思。板書:日當午汗滴盤中餐辛苦

4、講解。

5、對照板書練習背誦。

四、作業

1、給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後再組詞。

2、讀拼音,寫漢字。

3、用“辛苦”説、寫一句話。

4、用自己的話講〈鋤禾〉的意思。

5、背誦〈背誦〉。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朗讀《鋤禾》。

2、用自己的話把《鋤禾》這首古詩的意思講一講。

二、初讀指導

1、板書課題,領讀。農民什麼地方值得人們同情呢?

2、教師範讀,領讀。

(1)自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收閒田農夫粟猶自由拼讀,讀準字音。熟記、練寫生字。

(2)指導朗讀,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頓。

(3)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三、精讀訓練

1、教師介紹粟。

2、學生查字典,弄懂“無”和“猶”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所以講一講。同桌試講,共同糾正。結合講解板書:春一粒秋萬顆餓死

4、檢查試講情況,指名講解。

5、觀察課本上的插圖,説説圖意。

6、為什麼豐收農民還要餓死呢?

7、對照板書練習背誦。

四、作業

1、畫去括號內不恰當的拼音。

2、解釋。

3、詩句中“一粒”的“粒”表示(),“萬顆”中的“萬”表示()。

4、用自己的話講《憫農》的詩意。

5、背誦《憫農》。

第三課時

一、複習檢查

1、朗讀課文。

2、指名用自己的話講〈鋤禾〉、〈憫農〉的意思。

3、背誦〈鋤禾〉、〈憫農〉。

4、再次朗讀〈古詩兩首〉,想:這兩首詩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二、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農收閒夫。

2、這幾個字裏,你認為哪幾個比較好寫?説説你是怎麼寫好的。學生自學後逐字講每個字寫時的注意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適當的補充和小結。

3、按筆順描紅。

三、作業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首詩的意思。

3、選擇一首古詩,用自己的話把詩意寫下來。

古詩教學設計5

一、目標直擊:

1、學會本課的生字,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認識兩個多音字。(重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重點)

3、初步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受作者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難點)

二、關鍵點:

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感受水鄉秀麗的風光和美好的生活,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要點分析: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和年齡特點、認知特點,本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古詩語言高度凝練、藴涵深刻和特點,學會本課生字,知道這些字在詩中的意思,並初步懂得詩的意思,感受大自然和美。

五、學習重點:

1、字詞記憶比比看:

nǎi、suí、qián、rùn、xì、xiǎo、mián

乃、隨、潛、潤、細、曉、眠

乃是、隨風、潛入、濕潤、精細、報曉、睡眠

乃至、隨便、潛水、潤滑、細節、揭曉、冬眠

乃發生、隨筆、潛力、潤物、細小、家户喻曉、失眠

隨時、潛伏、利潤、細雨

2、形近字辨得清:

乃(乃是)隨(隨風)潛(潛入)潤(濕潤)

及(及時)隋(隋朝)替(代替)閏(閏月)

細(精細)曉(報曉)眠(睡眠)

組(組詞)澆(澆水)民(人民)

3、多音字:覺jué(知覺)jiào(睡覺)、處chù(到處)chǔ(相處)

4、近反義詞:

近:時節——季節聞——聽落——掉

反:無——有來——去多——少

5、詞語講解:

時節:時令、季節。

當:正當、到。

乃:於是,就。

潛:本文指悄悄地,不為人所覺察。

眠:睡覺。

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聞:聽。

啼鳥:鳥的叫聲。

6、難句解讀:

A、當春乃發生:春天一到,雨就立刻下了起來。這既是前一行中“知時節”的具體化,也為後兩面行做了鋪墊。

B、隨風潛入夜:春雨輕輕悄悄,不為人知地落到地上,不張揚,卻充滿温情。下一行中“無聲”與此相應。

C、處處聞啼鳥:到處都聽見鳥兒的叫聲。表現雨後清晨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

D、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想起夜裏聽到的陣陣風雨的聲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7、主題思想:

感受水鄉秀麗的風光和美好的生活,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六、有關春天的古詩:

《春夜喜雨》

杜甫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七、課堂流程:

1、自主學習生字詞,初步瞭解古詩。

2、聽寫生字詞。

3、解題、知作者。研究學習古詩。

4、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去背誦古詩。

5、課外延伸。

第一課時

名言: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一、明確目標,教師引領。

1、導入:孩子們,現在是春天的季節,春暖花開,百花齊放,讓人的心情非常的舒暢,讓我不由想起了我們曾經學過的《春居》,草長鶯飛二月天(孩子們接着背完)……

孩子們真棒!今天我們要來學兩首有關“春天”的詩。

2、教師向孩子們解説作者。(都是唐朝詩人)

二、活動體驗,幫扶訓練。

1、教師範讀文,學生領讀文。

2、組長領讀文。

3、對子間合作讀文。

4、自主學習生字詞。

三、分享提升,穿插鞏固。

1、小組展示讀生字詞的拼音、偏旁、結構、組詞。

2、對子、小組展示課文。

四、達標測評,反饋矯正。

1、完成“快樂導航”第一課時。

2、當堂反饋矯正。

第二課時

名言: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一、明確目標,教師引領。

1、聽寫生字詞:乃是隨風潛入濕潤精細報曉睡眠

2、對子間批改。

二、活動體驗,幫扶訓練。

1、對子互讀文。

2、組內討論詩意。

3、教師點評、補允。

三、分享提升,穿插鞏固。

1、個人、對子、小組展示課文。

2、全班背誦展示課文。

3、點評反饋。

4、課外延伸有關春天的詩。

四、達標測評,反饋矯正。

1、完成“快樂導航”第二課時。

2、當堂反饋矯正。

課後反思:本課有兩首有關春天的古詩。一首為唐朝詩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前兩句讚美“好雨”下得及時,好像知道什麼季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雨來。後兩句寫春雨的特點:往往在夜間,趁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隨着春風輕輕地灑落,無聲地滋潤着萬物。另一首為唐朝詩人孟浩然所作的《春曉》。前兩句寫一覺醒來,不知不覺天已亮了聽到四處小鳥的婉轉叫聲。後兩句寫想起夜裏聽到陣陣風雨的聲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古詩教學設計6

一、古詩文本解讀

第18課是二年級上冊編排的第二次古詩文的學習,安排在第七單元——“想象”單元。本單元的語文訓練要素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情感體驗”,古詩的創作時間距離學生較遠,其畫面也與學生現在的生活實際情況相差甚多,這其實不利於學生將古詩內容和自己的生活聯結,但恰恰是因為如此,更利於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產生個性化的想象。

從古詩的內容上來看,《夜宿山寺》這首詩將大詩人李白的誇張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單從想象力這一點來説,值得學生好好學習一番了。李白深夜留宿山中廟宇,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於是來到廊上欣賞山中夜景,夜色朦朧什麼都看不到,但唯一能讓李白感受深刻的就是,我現在站的地方真高呀!有多高呢,“危樓高百尺!”百尺有多高,還感受不到嗎?就是我現在隨隨便便就能“手可摘星辰”了。你還不相信?我現在都不敢大聲説話了,生怕驚擾到天上的神仙清修。整首詩看完,請允許我為李白的誇張想象頂禮膜拜。

作為成年人,看到這樣的詩會拍手叫絕,但決不相信其真實性。但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可能真的會激發他們的無限想象,畢竟能摘到星星,能距離天上的神仙那麼近在他們看來是極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便是孩子眼中天真無邪的世界。因此在學習這首古詩時,不能一上來就告訴學生李白全詩用了誇張的手法,把不可能的事説的神乎其神,一下子幻滅了學生的想象小火苗。首先老師要做的就是藉助插圖和語言引導,把學生帶入到李白眼中的世界,圍繞着“高”這一顯著的特點,想象自己也能手可摘星、恐驚天人,給學生充足地表達個人感受的機會,其實這首詩在內容理解上並不難,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述詩中的畫面即可,教師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相機指導識字與寫字。

如果《夜宿山寺》能成功開打學生想象的閥門,《敕勒歌》的學習便變得容易得多。基於對學情的瞭解,《敕勒歌》是學生假期背誦的很熟練的詩詞,而且課文的插圖非常形象,詩歌的內容也不難。因此《敕勒歌》的學習,老師應該放手,讓學生嘗試運用想象這一能力自學。再利用小組合作把自己的困惑交流解決,最後在全班分享。

基於以上的分析,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二、學習目標定位

1.運用學過的方法識記“宿、寺”等12個生字,讀準字音;能規範書寫“危、敢”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根據老師的範讀讀出停頓、節奏。

3.藉助課文插圖,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並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自己的想象及感受,有情有趣地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三、學習活動設計

(一)舊知導入 破題

1.背誦《靜夜思》《望廬山瀑布》《古朗月行》等古詩,發現這些古詩的作者都是李白。猜測今天又要學習一篇李白的詩作。

2.根據預習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是李白的《夜宿山寺》,説一説自己對題目的理解,通過這個題目你瞭解到哪些信息。

3.指導“宿”的意思是住宿,“寺”根據字形理解,一寸一寸的土蓋起來的寺廟。

知道《夜宿山寺》的意思就是,李白今晚住在了山上的一個寺廟裏。夜晚、山上是題目告訴我們的信息。

(二)初讀古詩 讀通讀順

過渡語:李白又出來旅行了,看看他在寺廟住的這一晚創作的大作吧!

1. 自由朗讀古詩。要求一:把字讀正確;要求二:讀出自己的特點。

2. 第一遍教師示範朗讀。要求:認真聽範讀,聽完覺得哪些地方同學們可能會讀錯。

【隨文識記生字】

預設學生回答:

①星辰:指導辰的字形,是清晨的晨去掉日,意思是天上的

日月星星的總稱。

②摘:讀音要注意是 zhai 不是 zai。

③恐驚:都是形聲字,都和心情有關。

第二遍教師示範朗讀。要求:聽老師的停頓和語速,進行模仿。

3. 全班展示朗讀。

(三)細讀古詩 想象畫面

過渡語:真想知道李白今晚都看到了什麼呢?觀察插圖,先找一找李白在哪裏。

1. 思考:如果你是李白,你現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預設回答:很高(最佳回答)、很喜歡、怕黑、孤獨……

2. 圍繞“高”這一特點,理解古詩內容,想象李白眼前的畫面。

別忘了,這是晚上住在山上,李白雖然看不到什麼景色,但他一定能感受到自己在“很高很高”的地方。

①李白告訴你有多高了嗎?

預設回答:有百尺那麼高。

李白是古代人,請你用詩句回答我是——危樓高百尺。

(教師範讀突出“高”字,學生練習)

②為什麼是“危樓”,李白是住在一個危險的樓裏嗎?

預設回答:不是危險的樓,應該是太高了,所以顯得很危險。

【穿插指導“危”字書寫】

③可是,高百尺到底有多高呢?李白料定許老師肯定不知道,你能用他後面的詩句給我講一講有多高嗎?

預設回答:手可摘星辰。(能伸手就摘到星星那麼高)

帶着動作讀一讀。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都不敢説話了,怕被神仙聽到)

如果你現在就是李白,你要怎麼讀出這句詩。

(教師示範輕、慢地讀,學生練習)

【穿插指導“驚”字書寫】

(四)熟讀成誦

1.看着插圖,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朗讀古詩。(可以加入動作、表情)

2.合上書,電腦出示插圖、配樂,嘗試熟讀成誦。

(五)遷移應用 自學《敕勒歌》

過渡語:李白雖然愛旅行,但是從來沒去過大草原。因為在古代,草原是遊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漢人不在那裏生活。在這裏生活着一個民族,叫敕勒族,他們養牛羊、騎馬,為此他們還創作了一首民歌,就是我們課文中的《敕勒歌》。

1. 齊讀古詩。

2. 嘗試自學《敕勒歌》

自學步驟:①對照插圖,嘗試説一説從古詩裏自己看到了什麼?

②小組交流。把自己看到的在小組內分享,每個小組推薦一個人,(説的最完整、最美的)代表小組在全班分享。

③在分享過程中,教師相機指導較難理解的詞。

3. 預設講解內容:①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似”“籠蓋”是生字,似就是好像,籠蓋就是全部蓋住。

“穹廬”就是蒙古包上面的頂,學生從插圖中找到蒙古包,看一看它的樣子。

“四野”就是遼闊的草原。

引導學生再説一説這句話的意思:天像蒙古包的頂,蓋着遼闊的草原。

②蒼蒼、茫茫

蒼蒼表示天很藍。拓展:白髮蒼蒼

茫茫表示無邊無際。拓展:大海茫茫、雲海茫茫

引導學生説這句話的意思:天很藍,草原無邊無際。

【穿插指導“蒼、茫”的書寫】

4. 熟讀成誦

電腦出現畫面、配樂,學生邊想象邊背誦。(可以閉着眼睛感受)

(六)剩餘生字書寫指導

1.觀察四個左右結構的生字,根據之前學習的經驗

①先看寬窄

②再看長短

③ 關注關鍵筆畫、穿插筆畫

2.指導似、野的筆順。

3. 練習描一寫二,教師巡視指導。

作業:選擇其中一首詩,進行古詩讀寫繪。畫出自己想象的畫面,並把古詩中最能體現這一畫面的詩句抄寫在旁邊。

細節成就課堂

沒有天生會上課的老師,完美的課堂離不開深刻細緻的文本解讀、精磨的課前設計、包羅萬象的教學資源準備,以及不斷調整的課堂語言……

這已經是自己作為語文老師的第三個年頭了,脱離了新老師的稚嫩與生疏,經過一年多的磨合也對自己班級的學生有了相對全面的認知與瞭解,都説三年就到了一個老師突破自己的瓶頸期,今天竹平老師在評課時便點出了突破這一瓶頸的關鍵所在——細節。

拿備課這件事來説,半小時也能草草了事地準備一節課,無非就是讀課文、寫生字、課後練習題這幾個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但如果每節課都是如此敷衍、乏味、千篇一律,學生學的無趣,老師上的沒勁。因此一個老師想要成長,在備課這件事上就要下足功夫。

從這次《古詩二首》的課堂教學來看,很多環節拖沓,接不住學生的回答,都是源於在備課時沒有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想清楚,例如在“危樓高百尺”這一句時,“危”既是生字也是理解古詩內容的關鍵字,學生其實能夠説出“危”就是高的意思時,老師應該因勢利導繼續追問“為什麼是高的意思,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便會聯繫具體的詩句來解釋這個問題。除此之外,在學生朗讀古詩這一環節,作為老師就應該提前預設學生朗讀出現問題或朗讀的十分優秀時的引導語言,抓住學生自發生成的課堂資源,加以利用。

一直以來從竹平老師那裏學到的,就要培養學生一種很關鍵的思維方式——有理有據地表達觀點。課堂上的每一個回答都要源於自己的思考,要從文本中尋找依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學習活動都要反覆打磨,這些問題拋出去能夠讓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考,指向學生能力的訓練。自己這次要好好反思的便是課堂語言的準確性十分欠缺,教師的問題要有明確的指向性,要讓學生看到問題便明白我接下來要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因此在提問上“咬文嚼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經過這次上課的經歷,發現自己在面對教學這件事產生了懈怠,要及時收起自己得過且過的心態,用心地面對每一堂課。

古詩教學設計7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説、讀、寫的能力。”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如何才能做到新理念的要求呢 ?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熱情,克服教學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古詩教學中,應找準激情點,以此為契機,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下學習語文,使學生在語文課中獲得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情感,並背誦三首古詩。

2、認識“徑”、“斜”、“楓”等10個生字。會寫“斜”、“楓”等13個字。

教學重、難點:

1、讀懂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錄像,引出新課。

1、播放《山行》的畫面,讓學生自由説説觀看後的感受。

2、讓學生介紹收集到的有關詩人的資料,教師揭示課題。

二、欣賞詩歌,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配樂朗讀詩文)學生一邊聽,一邊瀏覽全詩,初步感受這着詩的韻律美。

2、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3、指生朗讀古詩,師生評議。

三、學法遷移,自讀自悟。

1、指導學生根據文中註釋及字典理解詞義。

2、用以前學過的“連詞解句意”理解詩句,同時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標註出來。

3、學生彙報自學情況。

四、師生共議,理解詩意。

1、指名朗讀全詩,討論根據詞義給多音字注音。

2、理解詩文

(1)通過註釋和工具書,你讀懂了哪些詩句?

(2)通過聯繫上下文你讀懂了哪些詩句?

(3)還有哪些詩句不懂?師生、生生互動討論。

(4)師生歸納整首詩文。

五、圖文結合,欣賞意境。

1、引導學生看圖(課件出示圖片)

思考:(1)這是一首什麼題材的詩。

(2)作者描寫它的什麼特點。

2、學生自由分組討論,討論後發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播放配樂朗誦帶,讓學生想象畫面。

4、小組合作,把想象的畫面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

六、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1、啟發:詩人對秋天的讚美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指導學生在體會詩人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住這首詩。

七、落實生字,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本節課要認的字,學生認讀。

2、課件出示本節課要寫的字。

(1)先讀,再交流識記的方法。

(2)指導書寫,由學生帶寫,師生評議。

(3)學生練寫。

八、總結延伸,拓展昇華。

1、整體回顧課文。

2、秋天,是詩人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季節,許多詩人都觸景生情,寫了許多優美的詩章,你能為大家誦讀一首嗎?

第二課時

一、交流資料,揭示課題。

同學們,荷花並非花中之王,但自古至今,它卻令眾多文人為之傾倒,為它寫下了優美的詩篇。相信你一定蒐集到不少有關讚美荷花的語句吧,我們來交流一下,好嗎?(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來學習楊萬里的一首有關荷花的詩。(出示課題)

二、實施鼓勵,自主習詩。

1、“諸葛獻策”。通過以往學習古詩的經驗,你有什麼好方法,能很快地熟悉古詩、理解古詩?

2、“爭分奪秒”。用我們總結的這些方法,看看誰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更多的收穫?(學生自主學習)

3、“初顯身手”。

(屏顯本課生字)(1)“我會認”。學生認讀並組詞。(檢查並鞏固字詞)

(屏顯整首詩文)(2)“我會讀”。先請兩名學生試讀,根據讀的情況,師生點評,指導學生有節奏地讀詩。

三、深入探究,交流詩意。

1、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先讀一讀詩句,思考每句詩的意思。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討論。

2、彙報交流。(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並傾聽、思考,為同學的精彩發言喝彩,若有不同意見,補充交流。)

3、教師點撥。

(1)引讀詩的前兩句,想想詩人在什麼情況下發出如此大氣的感歎?(感受詩人當時的心情)

(2)引讀詩的後兩句,抓住“碧”、“紅”、“無窮”、“別樣”等詞語,啟發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蓮葉之無窮,荷花之美豔,天地之寬廣的壯觀景象。

(3)你能把四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嗎?

四、引導發現,感受詩情。

1、有感情地讀一讀詩句,再讀一讀課題,你發現了什麼?(從詩題看,這是一首道別詩,而詩句卻讚美了西湖十里荷花美景,並沒有提及送別之事,二者似乎毫無聯繫。)

2、體會詩人通過對西湖荷花的極度讚美,婉轉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之情。

五、落實生字,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本節課要認的字,學生認讀。

2、課件出示本節課要寫的字。

(1)先讀,再交流識記的方法。

(2)指導書寫,由學生帶寫,師生評議。

(3)學生練寫。

六、情景再現,領會詩境。

1、播放“西湖荷花美景”錄像帶,學生一邊欣賞荷花,一邊配樂吟誦詩句,加深對詩句的理解,進一步領會詩的意境。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讚美荷花,如一幅漂亮的荷花圖,寫幾句優美的荷花贊,唱一首動聽的荷花曲……

3、欣賞學生佳作。

4、熟讀成誦。

第三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學們,你們看到過大草原嗎?(生答,並指名介紹看到的草原的景象)的確,大草原寬廣遼闊,使人心情舒暢,又能讓你忘記所有的憂愁與煩惱,你們想不想親自看一看這美麗的大草原呢?(生答:想)

2、教師播放多體課件(草原美景),學生欣賞。

3、指名説一説看到的情景,抒發自己的感受。

4、有許多人都曾經用自己的筆墨來描繪美麗的草原,而且在古代就有這樣一首詩也描寫了草原的迷人景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描寫北方草原美麗景色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賽讀,品味詩韻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首詩,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們平時喜歡的方法來解決,要做到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

順。(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多讀幾遍。)

2、通過剛才的讀文,你們覺得這首古詩好讀嗎?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3、同學就在小組內練讀,並互相檢查看真正做到了正確、流利。

4、教師針對讀的情況進行小結。

三、合作理解,領會詩意

1、剛才你們己經很好地朗讀了這首詩,那誰來給大家講講“敕勒歌”是什麼意思嗎?(學生根據課前查找的資料進行講解)

2、看來大家很會學習,自己能找到這麼豐富的資料,你們真棒!那這首詩的意思你們知道嗎?下面就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的註釋、及剛才看到的課件畫面,運用自己學習古詩的經驗和方法,在小組內與同學猜一猜、想一想古詩的意思。(學生小組合作,理解詩意,巡視指導)

3、哪個小組可以能給大家把整首詩的意思講一講呢?(指小組成員進行彙報。)師生共同補充並重點引導。

4、你們真聰明,現在我也想和大家共同學習,可以嗎?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我説詩句的現代意思,你們要以最快的速度説出相應的詩句,準備好了嗎?(師生共同對話,加深理解)

5、你們覺得這首古詩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意境呢?(遼闊壯美)那這首古詩應該怎樣去讀才能讀出味道呢?(重點要讀好停頓)對,請同學們看屏幕(出示帶有停頓符號的古詩)。

(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誰想來試着讀一讀?其他同學給他評一評。(師放音樂,指同學配樂朗讀,其他同學糾正讀音。)

師小結:看來大家真的學會了這首古詩,説明你們用心去學了,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學習中有更大的進步。

四、反覆誦讀,讀中想像

1、古詩的意思我們既然理解了,那就請大家選擇喜歡的方式,去盡情地朗讀,你可以低吟慢誦,也可以高聲吟唱,還可以默讀靜想,看誰讀得最投入,讀得最動聽。(學生再次自由練讀)

2、指名朗讀,並談朗讀古詩時,頭腦中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你有什麼感受?

3、看來古詩同學們讀起來己經朗朗上口了,那誰能試着背下來呢?(指2名同學試背、全班齊背)

五、指導寫字,引導運用。

(1)出示“籠”“蒼”“茫”三個字,指名分析三個字的異同點。

(2)師重點指導“茫”的寫法,要注意三點水在草字頭的下面。其它字學生自己練習書寫,並在小組內展示學習。

(3)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

六、回顧全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閲讀一遍課文,體會三首詩中情感。

2、描寫風景的古詩還有很多,誰能再給大家背誦幾首嗎?(指名背誦,師適時表揚)

3、閲讀《課外閲讀同步》

注:這一課還可以把三首古詩做為一個整體來把握,重要的是要適合教師當地的教學實際。教學是要因地制宜的'

古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有、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2、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帶領學生感悟古詩中的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準備】

1、用幻燈片出示2首古詩。

2、學生配詩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1、師:學習了前面幾篇課文,和你的所見所感,你覺得春天是怎樣的?

2、師:古代的人也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讚美春天,今天我們講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4、指名讀古詩名(題目);比較“春”和“村”的發音。

二、自學生字、自讀古詩

1、生自由讀詩:

師:一邊讀古詩,一邊把生字多讀幾遍。

2、指名讀生字,檢查自學情況:

師:要來讀一讀嗎?一定要讀準字音。

⑴區別平、翹舌音:詩、首、處—村、醉、散。

⑵字形:

①古:十+口;聞:門+耳

居:屍+古;童:立+裏

②詩:訁字旁;醉:酉字旁;忙—忄旁

3、口頭擴詞:

古()()()聲()()()

多()()()處()()()

知()()()忙()()()

4、同桌抽讀生字。

三、書寫指導

1、引導生觀察書寫、掌握要領。

2、師範寫,生觀察:

“古”字橫要長而凸。

“多”要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學生寫成一左一右。

“處”字是半包圍結構,要強調“包住”—把捺拖長。

“忙”字左邊豎心的“豎”要寫的垂直且稍長。

四、課外作業

查找有關詩人、古詩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欣賞導入

1、生看課文插圖,聽師配樂朗誦: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古詩兩首》,願意聽老師先來讀一讀嗎?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那你們也想來讀嗎?

二、朗讀、體會、理解古詩

1、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要想讀好這兩首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還要讀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覆多讀幾遍,因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達很豐富的意思。最後,還要看誰的想象力豐富,一邊讀詩,一邊能在大腦裏作畫!

2、生自願彙報讀。

3、生賽讀(同桌賽、小組賽、男女競賽)。

4、背誦古詩:

師:一不留神,老師發現有好多同學在熟讀的基礎上,都可以背誦古詩了,來站起來,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體會:

師:願意把你們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體會用畫筆畫下來嗎?選擇其中一首作畫。

間休:在作畫前,我想為大家朗讀一段文字。(教材簡説)。

交流詩畫,展開想象,暢談感受

師:誰願意帶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來,給大家談談你的感受。

三、完成“課後練習”

1、生口頭擴詞:

師:看看誰的詞彙量大,是我們班的“小詞霸”!

2、動手實踐:

師:希望利用週末或課餘的時間,同學們回家做一隻風箏,要記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參與動手哦!

古詩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①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③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①查閲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②課文插圖。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①板書課題。

②自由讀題,説説題意。

“鄉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③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④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覆誦讀,弄懂詩意

①教師範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②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③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④組內輪讀,試着利用工具書或文中註釋弄清句意。

⑤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①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②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讚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③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①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③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④背誦。

第二課時 《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①教師有感情地吟誦《漁歌子》,請同學們聽一聽,想一想:它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麼區別?

②你知道什麼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於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③你瞭解或背誦過詞嗎?試着背一背。

●反覆吟誦,理解詞義

①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②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説説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麼?

③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④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⑤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麼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了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①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②教師範讀,體會詩情畫意。

③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④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⑤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①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②背一揹你喜歡的詞。

③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教學設計10

一、教學內容,學習《望廬山瀑布》

二、檢查“預習”,作者簡介

(一)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什麼是唐詩。

(二)預習中哪些詩句讀懂了,哪些還沒讀懂,並劃下來。

三、讀《望廬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廬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理解詩意

(一)提問:這首唐詩是誰寫的?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知詩人。

(二)“望廬山瀑布”是什麼意思?

查字典“望”當什麼講?

“望”與“看”的區別是什麼?

“望廬山瀑布”就是遠看廬山的瀑布。

分別查出“廬山”和“瀑布”的意思。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他在遊廬山時觀賞了瀑布,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二步:解詩題。

(三)讀一讀古詩,弄懂詩句的意思。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三步:明詩意。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1.日照香爐生紫煙

“日”、“香爐”、“紫煙”各指什麼?

“生”是什麼意思?讓學生加以理解。

日:太陽。香爐:香爐峯。紫煙:紫色的煙雲。生:升騰起(變成了)。

太陽照射在香爐峯,高高的香爐峯上升騰起紫色的煙雲。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看”一詞説明作者站在哪兒觀察瀑布?

離瀑布較遠。因為瀑布高大,遙看才能觀其全貌。

“掛”、“前”、“川”各是什麼意思?放在一塊兒是什麼意思?

掛:懸掛。前:前面。川:河流。

掛前川:指瀑布遠看就像懸掛在山峯前面的一條大河流。

遠遠望去,瀑布就像一條懸掛在山峯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句的意思。

3.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麼特點?

水流快、山勢陡。

真有三千尺嗎?這是一種什麼修辭手法?

(誇張手法)

長長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

4.疑是銀河落九天

“銀河”、“九天”各指什麼?

銀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現出一條明亮的光帶,夾雜着許多閃爍的小星;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處。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稱為九天。詩裏形容極高的天空。

“疑”是什麼意思?作者疑什麼?

詩句的意思是什麼?

疑:懷疑。

真讓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流到了人間。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銀河,這是作者的一種奇特的聯想;將瀑布的高大、急的特點展示無餘。

5.讓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講一講它的意思。

(四)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四步:悟詩情。

(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師要給學生範讀,要讀出語氣、感情。

(六)學習有關的生字,教師重點指導。

“廬”和“爐”是同音字,要區別字形,會應用。

“紫”和“川”的讀音要讀正。

在學習生字時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已去分析、去記憶,培養自學能力。

五、小結

(一)你認為這首詩寫得好嗎?好在什麼地方?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二)出示掛圖,説説詩人是站在什麼地方觀察瀑布的?觀察的順序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來的?

(三)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觀察細緻?

“日照”與“紫煙”的因果關係?

“飛流”、“直下”對流速水勢的觀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對瀑布的長、大、高的觀察。

除觀察仔細、細緻外,本詩還有什麼特點?

豐富奇特的聯想,如“掛前川”,“疑是銀河落九天”。

本詩的寫作特點:觀察細緻有序,聯想豐富。

學習古詩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讀、查、究、誦、賞。

六、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古詩。

用自己的話説説詩文的意思。

古詩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會認“廬”等9個生字,會寫“吳”等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的實物投影。

2、課件。(瀑布映襯青山、飛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

望廬山瀑布

一、情境導入,理解詩題

1、(投影展示插圖)老師以優美的導語,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同時隨機講解“香爐”“廬山”等詞語。

2、理解詩題,認讀生字“廬”“瀑”。(注意“瀑”的讀音)

3、齊讀詩題。

二、吟誦感悟,想象畫面

1、自由吟讀,用筆圈出生字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自己讀完以後再讀給同桌同學聽。

2、結合插圖思考:

詩人站在哪裏?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物?

3、夥伴之間交流,老師隨機點撥。

4、組織交流或提出不懂的問題,老師進行指導,結合課件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紫煙”“遙看”“飛流直下”等詞語。

5、老師小結:

詩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產生了一種想象──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一樣!(學生齊讀後兩行詩句)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三、圖文對照,熟讀成誦

1、讓學生看圖讀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2、練習背誦,可同桌之間互相背。

四、鞏固生字

出示“廬”“瀑”“爐”“疑”,用卡片檢查學生認記情況,用組詞的方式理解字義。

五、學寫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會寫的字:

爐、銀、煙、流。

2、啟發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記憶字形,老師點撥。

3、重點指導“流”字。

(提示:“流”右邊的上半部分與“雲”的區別,右下部分三筆之間的間距要勻稱)

4、學生先觀察範字,再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六、個人建議

對詩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設計的問題比較好:“你看圖明白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

第二課時

絕句

一、複習導入

1、小組比賽背誦《望廬山瀑布》。

2、填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揭示詩題“絕句”,簡要説説詩人杜甫。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藉助生字表的拼音讀準字音,再讀正確、讀通這首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朗讀,齊讀,注音糾正讀錯的字音。(如“行”不讀xíng;“泊”不讀pò)

三、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老師範讀,要求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思考:

畫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樹,黃鸝,天上飛的白鷺,山上的積雪,江面上的船)

老師在學生回答後板書:

黃鸝白鷺雪船

2、看圖思考:

詩人是站在哪裏看到這些景物的?

(結合理解“窗含”“門泊”兩個詞語的意思)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先讓學生説説,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根據學生的提問師生一起答疑)

4、看圖讀課文,想象詩人欣賞大自然美景時的心情。

四、活動激趣,記誦詩句

1、找對應的詞語,老師讀一個詞語,要求學生找出與它相對應的詞語。

(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翠柳—青天窗—門西嶺—東吳千秋雪—萬里船)

2、師説生讀。

(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相對應的詩句)

3、讀詞連詩。

(老師出示詩中任意一個詞語,學生背出相對應的詩句)

4、情境背詩。

(讓學生扮演詩人,指點畫面上的景物吟詩)

5、集體背誦。

五、識字、寫字,完成課後練習

1、出示要求認識的字“鷺”“含”“嶺”“泊”“吳”,引導學生交流記字方法,練習組詞語。

2、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

“吳”“含”“窗”“嶺”“鳴”“絕”“泊”“柳”。

3、啟發學生説説自己記憶方法,識記字形。

4、重點指導“窗”與“柳”的筆順。

5、老師範寫。

(注意把字寫美觀,提示容易寫錯和不容易寫好的字)

6、學生先觀察田字格中的範字,再書寫,老師巡視。

7、完成課後“我會填”的第2道填空題。

六、課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試着背一背。

七、個人建議

背詩也要注意詩人欣賞大自然美景時的心情。帶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誦。

古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要求:

1、會認“澗”“滁”2個生字,正確讀寫“澗邊、花重、卷地”等詞語。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並能默寫。

能力培養: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

重點:體會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難點:體會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讀中感悟

教學內容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三首有關描寫自然美景的古詩。

板書課題。

二、讀中學

學習《滁州西澗》

1、學生自由讀古詩

要求:會認“澗”“滁”2個生字。

2、小組內讀古詩

討論:正確認讀、理解“獨、深樹、春潮”等詞語含義。

班級交流彙報。

3、小組比賽讀古詩

要求:讀出斷句,能讓聽眾聽出韻律感。

評出讀得好的小組給予表揚,讓同學説説讀的好在哪裏。

4、再讀古詩

要求讀出韻律

5、解義

小組合作:根據註釋和聯繫上下文的理解説説詩意。

6、思考:這首古詩寫的是哪一種美景?(野外)

你還讀過描寫美景的古詩嗎?説給大家聽。

7、擴展:你還知道王維的哪些古詩。

根據以上方法學習《春夜喜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三、開展賽詩會

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背誦古詩

五、練習默寫

六、課外擴展:

找出描寫美景的古詩,讀讀、背背。

板書設計

古詩三首

自然美景——野外、雨

滁州西澗 想象情景—— 一靜一動 一聲一色 一急一緩

春夜喜雨 想象 曉看 花重

望湖樓醉書 寫景:瞬間之事

教學總結

成功之處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初步會解釋大意。

不足之處默寫古詩時出現同音字混淆現象。

古詩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

古代詩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寫景抒情的詩詞,今天來學習其中三首。

二、學習詩句

1、提示學習方法和要求:

⑴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看註解理解詞義。

⑶ 連起來説説每句話的意思中。

⑷ 反覆朗讀,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2、學生自學,再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然後在班上集體交流,逐首理解。

三、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惑

四、教師小結(閲讀古詩的基本方法)

第二課時

一、指名分別朗讀三首詩詞

二、比較學習

1、引導比較異同:

師:三首詩詞有什麼共同的地方?不同之處又是什麼?

2、學生按上述要求進行自學思考,做好發言的準備。

3、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三、引導歸納

1、相同點:

詩人都在描寫一處景物,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點:

從詩人所在的地點、時間、觀察到的景物的特點,當時的心境等方面進行比較;對詩與詞的不同形式加以區別。

四、指導感情朗讀

體會三首詩詞中詩人的不同心境,用恰當的語調加以表達。

五、背誦,默寫

古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讀為主,再度中理解詩意。

2.讀中想象詩的意境,抒發情感。

3.復朗讀,熟記詩歌。

教學準備:古詩錄音,詩歌

教學過程:

一、 介紹作者:駱賓王 《詠鵝》

1.揭題《於易水送人》

2.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有很多詩人都以次內容寫過詩歌。

3.聽錄音。

4.自己讀詩,你讀懂些什麼?

易水:河流名

燕單:燕國太子,名單。為了報仇,請勇士荊軻刺秦王,可惜沒有成功。

沒:死去

冠:帽子

5.解釋詩意:

在易水河邊,荊軻向送行的太子告別。他知道此去刺殺秦王,兇多青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國,於是就大聲地唱起歌來:“猛烈的風啊刮起來,易水冰冷;勇士離開了這裏,也決不再回來。”荊軻唱着,慷慨激昂的連頭髮也一根根豎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頂起來。現在,雖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卻還是和當年一樣寒冷。

6.指導朗讀,提示: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它寫得與眾不同,借用激昂壯別的歷史故事,沖淡了眼前與朋友分別的悲傷心情。

7.熟記成誦。

二、 送朱大入秦

1.介紹孟浩然,《春曉》

2.揭題,朱大,作者的一位朋友。秦,指長安(今山西西安一帶)。

3.自讀詩歌,你讀懂了什麼?

遊人:遠出的人。

五陵:長安郊外的五處皇帝陵墓。這裏借指長安。

託:解下。

4.解釋詩意:

好朋友就要遠去,到那裏探尋自己的政治前途。分手之際,我對他説,寶劍是價值幹金的東西,它象徵着一個人的雄心壯志。我把它解下來送給你,這劍寄託譬我的良好祝願,願你能從此大有作為。

5.指導朗讀,提示:

這是一首鼓勵友人努力奮鬥的贈別詩,語義誠懇真切,表達了詩人自己不願虛度一生的抱負。

古詩教學設計15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

2.激發對古詩吟誦的興趣,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3.瞭解清明節人們踏春掃墓的傳統習俗。

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VCD教材。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觀察講述,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根據古詩講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圖片,提問,你在剛才的故事裏,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麼呢?(古時候的一個小孩,一個老人…)他們在幹什麼呢?(在問路,在説話…)天氣怎麼了?(下雨)

二、觀看VCD,觀賞體驗,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人們都要幹什麼啊?(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小結:清明節是人們踏春掃墓的日子。

古時候,有一位杜牧的詩人,就在這天寫了一首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4.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麼事啊?(請幼兒討論。)

5.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

三、教師朗誦,解讀詩句,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麼?

4.解讀其中的詩句,理解個別字詞“雨紛紛”、 “欲斷魂”、“借問”、“遙指”,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四、學習朗誦,表達感情,幼兒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慢慢跟讀。

2.幼兒分組學念,感受古詩意境。

3.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表演,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提醒,注意表達合適的感情,輪流請幾批幼兒。

4.請幼兒集體朗誦1-2遍,進一補感受古詩意境。

五、延伸活動。

1.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清明節來到時朗誦給爸爸媽媽等家人聽

2.在圖書區添設古詩圖書,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感受古詩意境。

活動反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如期而至了。清明節是我國許多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節日。每一個節日背後,都有一個相應的闡釋與表達系統,深入細緻地融入民眾生活。清明祭祖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優良傳統。清明掃墓不僅是人們從感情上與祖先相聯繫,也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基礎。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中華古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關注。

作為一線的教師將清明傳統與古詩巧妙地結合,使幼兒在詩情畫意裏感受由中華古詩詞的意境之美,體驗清明的民族文化傳統,使幼兒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欣賞與傳承。

標籤: 古詩 教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hy/sheji/4r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