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面積》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最合適,能用正方形作單位表徵簡單圖形的面積。

(二)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拼擺、度量等數學活動中,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知道確定面積單位的方法,培養初步的度量意識。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用不同圖形作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合理性。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度量意識的培養。

三、教學準備

課件,每組一張粉紅色紙(長18釐米、寬6釐米),一張綠色紙(長12釐米、寬9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認識面積

1.結合生活實際,引入“面”的概念。

(課件出示主題圖)

(1)想一想:打掃衞生時,如果兩個同學以同樣的速度擦黑板、擦國旗,誰先完成?為什麼?

預設:擦國旗的同學先完成,因為黑板面大,國旗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體都有面,他們是否也有大小呢? 請同學們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預設:

找一找:可能會找到數學書封面、課桌面、板凳面、地面、臉面、球面……

摸一摸:請學生摸一摸數學書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體的面……

比一比:請學生説一説兩個物體的面哪個面大?哪個面小?

(3)結合實例認識面積。

教師示範:課桌面的大小就是課桌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面的面積……

(板書:認識面積)

②學生舉例説明物體表面的面積。(動作與語言相結合,先説説身邊物體的面積;再通過想象,説説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

2.認識圖形的面積。

(1)物體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認識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圓等圖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課件出示認識的平面圖形)

預設:這些圖形也有大小。

(2)這些圖形也有大小,誰來説説它們的面積?

預設:正方形這個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積;三角形這個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例和學生所學知識,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説一説等數學活動認識到物體或圖形的表面有大小。教師結合實例,揭示面積概念,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幫助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

3.及時練習。

(1)完成第61頁“做一做”。(課件出示)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側面,説説哪一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2)為學生提供一個蘋果,請學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説一説什麼是蘋果的面積。

(3)將數學書按不同位置擺放,説一説封面面積的大小是否有變化。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認識到不僅物體的上面、正面有面積,側面也有面積,曲面也有面積,進一步完善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通過判斷不同位置擺放的數學書封面面積,使學生認識到,同一個物體無論怎樣放,面積大小不變,以此發展學生的面積守恆觀念。

(二)比較面積大小,發展度量意識

1.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1)下面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

(課件出示,同時為學生提供下面兩個圖形的紙片)

(2)學生自主比較,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2.交流比較方法,引發認知衝突。

(1)讓學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個面積大?

(2)用重疊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結果嗎?

(3)小結:用觀察、重疊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想一想有沒有其他辦法呢?

【設計意圖】通過比一比的活動,進一步認識觀察法與重疊法這兩種比較方法,同時也在比較中產生認知衝突,為激發用度量的方法進行比較奠定基礎。

3.探討度量單位,培養度量意識。

(1)你還能想到其他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嗎?

預設1:學生想到用學過的.圖形去度量。

預設2: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聽聽小精靈的建議。(課件出示)

(2)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利用學具在長方形中擺一擺。

(3)交流反饋,確定度量單位。

①組織學生反饋,説説自己選擇的是什麼圖形,是怎樣擺的。(學生邊説課件邊演示)

預設1:用圓形作單位。

預設2:用三角形作單位。

預設3:用正方形作單位。

②組織學生結合以上三組圖形思考:用這些圖形作單位能否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如果要準確測量出某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用什麼圖形作單位最合適?為什麼?

預設:能,用正方形最合適,因為正方形能鋪滿所測圖形,且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在擺放時不受擺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③教師介紹:國際上就是規定用正方形作面積的單位。

【設計意圖】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經歷用不同圖形作單位度量長方形面積的過程,在拼擺過程中體驗單位的價值和選擇面積單位的依據,通過比較感受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合理性,認識正方形是最合適的面積單位。

(三)應用所學,感受單位價值

1.完成第62頁做一做。

2.完成練習十四的第1、2、3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加深對面積的認識,同時使學生體會一個圖形中含有幾個面積單位,它的面積就是幾(個單位),感悟單位的價值。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在具體操作體驗中,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鍛鍊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面積的意義

教具、學具的準備:

課件、不同大小的圖形卡片、小正方形、圓形、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1條線)

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這一條線,我們通過測量可以知道它的長短。

(出示很多條線)

師:又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呢?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有關面的知識。

二、理解面積的意義

(一)理解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1.看一看、摸一摸(拿出一本書)師:這是一本書,一眼看去,你們先看到的是什麼?

師:誰願意上來摸一摸它的封面? (拿出一個長方體盒子)

師:那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摸一摸它的面。其他小朋友認真觀察。 (拿出一個球)

師:老師這裏還有一個皮球。誰能上來也摸一摸它的面? (同時拿出盒子和球)師:這兩個物體的它們的面有什麼不同?(平面、曲面)

師:其實,我們剛才摸的都是物體的表面。(板書:表面)

師:現在,請同學們從身邊任意找出一件物體,摸一摸它的表面。

2.比一比

師:現在再請學生們閉上眼睛,然後左手摸一摸書面,右手摸一摸桌面,你發現有什麼發現?(學生回答)師:物體的表面有大小,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板書: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3.説一説

師:那我們剛才説桌面比書面大,可以怎麼説? (桌面的面積比書面的面積大)師:誰還能舉例説一説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二)理解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1.塗一塗

師: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塗色比賽。先聽清楚比賽的要求。

師:每位同學桌面上都有一個信封,裏面有一張畫有圖形的紙。請你們給它們塗上顏色。時間為一分鐘,看誰塗的快。如果你有什麼疑問,不要急,等比賽結束後再舉手提出。開始。

2.比一比(圖形有大有小)師:時間到,請塗好顏色的同學把你的作品舉起來。

師:為什麼他們塗的快,而你們卻還沒有塗完呢?師: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圖形有大小。

3.辨一辨(圖形有開口和封閉的)

師:其他小朋友還有什麼問題?(展示2張作品)師:這幾個圖形和其他圖形有區別嗎?不一樣的地方在哪呢?師:封閉圖形可以確定大小,不是封閉圖形,很難確定它的面的大小。那你們有辦法幫幫這幾個圖形嗎,讓它們也能確定大小? (板書:封閉圖形)

(三)小結面積概念

師:你們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説一説什麼叫面積嗎?

三、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1)觀察法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拿出一大一小兩個圖形)那你們看這兩個圖形,誰的面積大?師:我們通過觀察能很客易知道它們的大小,這種比較的方法我們可以稱之為觀察法。

(2)重疊法(拿出兩個圖形)師:這兩個圖形的面積誰大誰小呢?(學生回答)引導學生疊在一起比一比。(測量法、重疊法)

(3)用圖形做標準間接比較

電腦出示兩個顏色不同的正方形和長方形,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師:老師倒是有個辦法,你們看行不行?用一些較小的圖形擺一擺,看哪個擺的多。

師:我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小圖形,請同桌的兩位小朋友擺一擺,然後比一比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學生合作完成後,展示學生作業。

師:你覺得用哪一種形狀的圖形來擺最合適?為什麼?

(4)比一比

師:這幾種圖形通過擺一擺、數一數都可以比較出圖形面積大小,不過用正方形的方法操作更簡單方便,這種比較的方法我們叫做數方格的方法,現在我們用這個方法來比較一下這幾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5)猜一猜

師:從剛才的例子中,我們發現了一些規律。現在請你們看屏影,這3個信封裏藏着一個圖形。格子我己經幫大家數好了,請你估計一下,哪個信封裏的圖形面積最大。 (學生回答)

師:説明單數格子多少還不能確定哪個圖形的面積大。那怎麼辦呢?師:説得好!要準確知道面積的大小,就要統一方格的'大小。其實在國際上己經有規定一定標準的正方形大小做為面積單位了,那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又是怎麼規定的,這些知識將在下節課學習。

師:這節課大家都學得很主動、很認真、太棒了!現在我想考考大家,請看題。

四、練習

1.判斷圖形是否有面積。

2.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五、全課總結

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學到了一些什麼知識?師:其實有關面積的知識還有很多,相信在以後的學習中,大家一定會學到更多的有關面積的知識。謝謝大家!

六、板書設計:

認識面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教後反思:

《認識面積》這一課的教學中,我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物體的表面,直觀感知面的大小。利用身邊的材料引領學生理解不同的面各有大小的基礎上,順勢指出物體“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並注意讓學生邊動手摸面的大小,邊用語言準確表達,建立正確的面積概念,。接着通過學生的舉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面積的理解。在比較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充分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找出比較面積的方法,在學生交流不同的方法時,考慮到後面學習的需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小紙片量的方法,初步感知比較面積的大小要用相同的單位去度量,既加深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又為後續學習做好了鋪墊。

在整個教學中我着重關注了以下兩方面:

1、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如果説生活是親切自然、豐富多彩的,那麼數學則是抽象嚴謹、精煉深刻的。數學教師要善於讓生活和數學有機融合。本節課,我選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體,如課本封面、課桌面、文具盒蓋面等,把間接的數學知識與直接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及時提煉、昇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了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體驗感悟方法。

對於國小生而言,概念教學可以適當地淡化它的定義,而要注重感知和體驗,在豐富和堅實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本節課先通過大小區別明顯的物體的面,給學生的感官以強烈的刺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來,在學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後引入面積概念,然後通過讓學生説一説、摸一摸、比一比、畫一畫等學習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領悟概念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合作探索,在相互啟發,相互碰撞中形成了多樣化的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較好地體現了策略多樣化的理念,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面積的含義,能用正方形作單位表徵簡單圖形的面積。

2.經歷面積與周長的區分,加深

學習重點: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學習難點:面積與周長的區分

學習準備:學具(方格紙、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課件。

學習過程:預設

一、激情導課

本節課我們學習與“面”有關的知識

二、民主導學

1.任務一:初步認識面

(1)摸一模,認識面。請學生用手摸一摸數學書封面,再摸一摸課桌的桌面。

通過更豐富的素材,積累比較面的的經驗。教師請學生觀察教室中黑板面和國旗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臉面與桌面的不同。

(3)認識曲面(蘋果、乒乓球)

2. 任務二:認識面積大家來進行塗色比賽。請一名同學上台來塗,其他同學在自己的座位完成塗色任務,最快塗完的獲勝。

2.探討比賽規則是否公平,知道“面積”的概念。

)結合實例認識面積。

教師舉例説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就是……(板書課題:認識面積。)

2.學生舉例説明物體表面的面積。

(1)動作、語言相結合,説明身邊物體的面積。

請學生邊摸邊説,什麼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什麼是課桌面的面積……

(2)通過想象,舉例説明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

請學生結合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邊想象邊説一説它們的面積。

3.用豐富的實例,進一步完善對面積的認識。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側面,説一説哪一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4.周長與面積的區別

5. 將數學書按不同位置擺放,説一説封面面積的大小是否有變化。

三、檢測導結

完成第62頁做一做。

交流時,讓學生不但説明自己所填的結果,還要説明自己是怎樣想的。

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組織學生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及觀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學生自己身邊熟知的事物,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面”,引發新知的生成。

在學生沉浸於生活體驗時,通過塗色比賽的活動,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在探討比賽規則是否公平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這裏所謂的大、小,實際上是説樹葉的面有大有小,進而引出“面積”的概念,為認識面積作好準備。揭示本節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及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為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為數學語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先就具體事物,説明“面積”的意義,為“面積”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摸身邊物體的表面,觀察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物體的表面,並且比較兩個面的大小,能加深學生對“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較大小”的認識,鞏固面積概通過完成做一做的練習,使學生體會一個圖形中含有幾個面積單位,它的面積就是幾(個單位),感悟單位的價值。

但反思整節課,還存在許多遺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學認識物體的某個面時,沒有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去多説説各種各樣的物體的面並説説什麼是它們的面積。雖然學生已經知道了課本封面的面積、黑板表面的面積等,但沒有延伸到課堂以外,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去。這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很好的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學生的小組合作活動組織的還是不夠到位。雖然已經特意明確了活動要求,但由於平時的課堂中缺少訓練,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仍顯亂糟糟。所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努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下,指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4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認識面積》。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第四單元第一課《認識面積》。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平面圖形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為後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奠定基礎。本課要結合實例直觀認識面積的含義,並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生興趣。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己經認識了平面圖形以及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大部分學生具備操作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極少部分學生需要幫助。

四、教學目標:

1、經歷探究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活動過程,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比較思想。

3、在探索與交流的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空間,激發學生興趣。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難點: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六:方法措施:

小組合作,動手實踐,互動交流。

七:教具學具

教具:PPT課件,長方體。

學具:球體,圓柱體,角,三角板,不封閉圖形。

八: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1、師出示一個長方體,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有幾個面,分別是什麼面?(生上台指出共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分別是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後面。)

2、師引導説出教室也是一個長方體,它的六個面分別在哪?(生按老師的要求指出來)

3、教室裏面的哪些物體上還有面?(生分別指出:黑板面、桌面、凳子面、玻璃面、門的面)

4、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認識與面有關的知識。(板書:面)

【設計理念】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的己有知識經驗出發,一步步引出探究的問題,體現了面源於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先認識體,再具體到面,培養了學生觀察物體的能力。

(二)新知探究

1、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①摸一摸,説一説。

師讓學生分別摸桌面,書面然後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自己摸到的面是怎樣的?(生有的`説面是光滑的,平平的,方方的)

師讓學生再摸一下球面,柱面,再説一説。(生説光光的,彎彎的)師引導學生把桌面與球面進行比較,發現這兩個面最大的區別桌面是平的,球面是彎曲的。

師讓學生分別摸桌子的面和凳子的面,發現最大的區別是什麼?(面有大小之分)

小結:像剛才這些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補充板書:面積)

師引導學生摸角和三角形,發現了什麼?(三角形能摸到三條邊,角只能摸到兩條邊。)也就是三角形表面有大小,而角沒有面。

小結:看來不是所有的圖形都有大小。

②看一看,想一想。

師讓學生觀察一組圖形,哪些圖形有大小,哪些沒有,你發現什麼圖形沒有大小?(生先將圖形分類,接着發現只有封閉圖形的面才有大小。)

小結:像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師要求學生用完整的語言描述面積。(生説書封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硬幣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長方形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

【設計理念】為了豐富學生對面的感知,正確建立面積的概念,除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腦想,在多感觀參與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建立面積的表象,同時滲透“面源於體”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的認知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過渡到二維。

2、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③猜一猜,比一比

直觀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師出示兩個面積大小不同的圖形,讓學生直觀比較,能用完整的語言描述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

用同一標準度量面積。

a、猜一猜。那個圖形面積大?

b、議一議。我麼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證明我麼的猜想。(4人小組討論,有的説用尺子量,有的説用擺小方塊)

c、做一做。師示範用硬幣度量,在老師的啟示下,學生分組活動,用剪、拼、量等方法來度量兩個圖形的面積。

d、説一説。小組彙報,結果發現同一圖形有的小組測量的是6個方塊,而有的小組測量的是24個,為什麼?讓學生進一步展開討論,從而發現度量的標準不一樣。

小結:要測量面積的大小,要用同一標準。

【設計理念】學生對面積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面積的大小還很模糊,通過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產生了認知衝突,從而獲得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練習設計。(詳見課件)

九、板書設計:

面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周長---長度

面積---大小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第60—62頁。

教材分析:認識面積是第五單元第一課時,面積概念也是貫穿於整個單元的核心內容,是學習其他相關內容的重要基礎。教材注重面積認識的直觀性和層次性,用豐富的實例讓學生在觀察、動手感知的基礎上,對認識“物體的面”及“面的大小”積累充足的感性經驗,進而很好的理解面積的含義。

學情分析: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最合適,能用正方形作單位表徵簡單圖形的面積。

2、經歷用不同圖形作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培養初步的度量意識,強化對面積的意義的理解。

3、使學生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便捷與合理。

教學重點:結合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度量意識的培養。

教學準備:比賽用圖,方格紙,圓片、三角形、正方形若干

教學過程:

4、塗色比賽,製造衝突

5、進行塗色比賽。請兩名同學上台來塗,最快塗完的獲勝。

6、探討比賽規則是否公平,知道“面”的概念。

7、結合實例認識面積

生活中很多物體都有面,他們是否也有大小呢?請同學們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8、初步認識面積

9、摸一摸,認識面。請學生用手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再摸一摸課桌的桌面。

10、比一比,知大小。請學生説一説:數學書封面和課桌的桌面比,哪一個面比較大?

11、通過更豐富的素材,積累比較面的'大小的經驗。結合課本情景圖請學生觀察、比較黑板面和國旗表面的大小。

12、結合實例認識面積

教師舉例説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國旗的面積。(板書課題:認識面積)

13、學生舉例説明物體表面的面積

(1)動作、語言相結合説明身邊物體的面積。

請學生邊摸邊説,什麼事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什麼是課桌面的面積......

14、通過想象,舉例説明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

請學生結合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邊想象邊説一説它們的面積。

15、用豐富的實例,進一步完善對面積的認識。

16、摸一摸字典的封面和側面,説一説哪一個面的面積比較大。

17、如果把字典的封面畫在屏幕上是什麼圖形?

(長方形它有面積嗎?它的面積是什麼?)

18、物體的表面還有可能是哪些圖形?

學生想一想、説一説,教師補充。

總結: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積。

19、將數學書按不同位置擺放,説一説封面面積的大小是否有變化。

20、探討比較面積的方法,發展度量意識

21、觀察下面兩個圖形,説一説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教師提問:你有什麼方法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

引導學生總結:觀察法、重疊法。

22、探討面積比較方法,發展度量意識。

23、比較下面一組圖形的面積:

24、交流比較方法,引發認知衝突。

嘗試用觀察、重疊的方法比較。

小結:用觀察和重疊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較出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還有其他方法嗎?

25、探討度量單位,培養度量意識。

引出小精靈的話:可以選用一種圖形作單位來測量。

討論:可以選什麼圖形做度量單位呢?

26、學生自主探究,體驗度量方法。

學生兩人一組,根據提供的學具,自主度量比較面積大小。

(5)交流反饋,確定度量單位。

學生反饋,説説自己選擇的什麼圖形,是怎樣擺的?再通過電腦一起回顧各種不同的方法(用圓片、三角形、正方形等)

組織學生討論:如果要準確地測量圖形的面積,哪種圖形作單位最合適?為什麼?

引導學生從兩方面體會:一是正方形能鋪滿(密鋪);二是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擺放時不受位置方向的限制。同時教師介紹,國際上就是規定用正方形作面積的單位。

27、應用面積單位表徵面積,感受單位的價值。

28、完成62頁“做一做”。

交流時讓學生説明自己是怎樣想的,注意引導:一是兩個半格算一格;二是可以將圖形進行割補,割補後圖形面積不變。

29、小小設計師:在方格紙上畫出面積等於12個方格的有趣的圖形。體會:圖形的面積相同時,形狀和周長不一定相同。

30、回顧整理,展望新知。

31、教師:回顧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面積的知識?

2、介紹:其實關於面積還有很多知識等着我們去研究,比如説面積的度量,國際上就是規定了用正方形作為度量面積的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這些面積單位留給我們下節課繼續研究。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有自選的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釐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

3、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面積”,第一課要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首先結合四對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或圖形,直觀説明面積的含義。接着讓學生從附頁中剪下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比一比它們的面積大小。解決這個問題的挑戰性在於單純依靠觀察難以判斷,要鼓勵學生嘗試尋找其他的比較手段和途徑。教材中提供了三種辦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幣擺一擺,再數一數;先畫格子,再數一數。不僅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其中擺硬幣或畫格子的辦法所藴含的思想,還為後來學習面積的度量埋下了伏筆。

第二課,是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有多大。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用畫方格數方格的方法測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測量結果的過程,並在對彼此不同的測量結果的質疑與反思中,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在這個基礎上,認識1釐米2的面積單位,並讓學生説一説自己身邊哪些東西的面積大約是1釐米2,使1釐米2這個面積單位變得直觀、具體,看得見,摸得着。學生有了對1釐米2這個面積單位體驗後,讓他們再估一估數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並用格子紙量一量,檢驗估測得準不準。這樣的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與估測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後續教材引導學生認識1分米2與1米2等面積單位的活動,也要經歷與認識1釐米2大體相同的認知過程,特別要體會學習1分米2與1米2這兩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獲得它們所示面積大小的具體體驗。因為不同大小的面積單位是根據具體情境或場合加以選擇使用的。

第三課“擺一擺”是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探索活動從估測3個長方形的面積開始,培養估測意識;然後用1釐米2的小正方形放在3個長方形上擺一擺,看需要擺幾行幾列,能夠分別把這些長方形鋪滿,從而獲得每一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麪積的關係數據;把這些數據記錄在表格中,進行觀察、比較,發現長方形面積與乘法的聯繫,從而建立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個實驗、探索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合情推理、建立數學模型的抽象思維的過程。有了建立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經驗,經過類比推理,學生就能夠得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第四課“鋪地面”,學習面積單位的換算關係(進率)。教材創設了“鋪地面”的問題情境,探索1分米2與1釐米2的換算關係。先讓學生估計1分米2=100釐米2的換算關係。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之後,就可能類似地推出1米=100分米2、1米=10000釐米2等結論。在掌握釐米2、分米2和米2之間的單位換算關係之後,再認識米2、公頃和千米2之間的換算關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憶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及其換算關係。例如,1米2=10000釐米2、1公頃=10000米2,這兩個換算關係有相同的進率;1分米2=100釐米2、1米2=100分米2、1千米2=100公頃,這三個換算關係也相同的進率--利用這種形式上的聯繫,也許有助於保持對它們的記憶。

三、重點難點

1、理解面積的含義,感受1釐米2、1分米2、1米2、1公頃、1千米2的實際大小。

2、會用合適的面積單位表示面積的大小。

3、會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4、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5、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6、會應用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教學建議

1、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教學重點

2、要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實踐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3、要重視估測活動的過程,鼓勵估測方法的多樣化。

4、要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

形的大小。

2.在體驗多種比較策略的基礎上,初步掌握數方格的比較方法,感受這一方法對於面積計量的意義。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鍛鍊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若干;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今天,老師帶大家認識數學王國的一位新朋友。(板書:面積)什麼是面積呢?讓我們從生活中開始研究。

二、摸一摸、比一比,初步認識面積含義

1.教學例1。

(1)摸一摸,感知面

出示情境圖,問:這是什麼地方?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

我們將利用這些物體認識面積。(補充板書:認識面積)

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課桌面的面,課本封面的面,文具盒蓋的面,認識面。133

(2)比一比,感知面的大小

觀察黑板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説説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觀察課桌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説説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指出:通過觀察發現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

(3)説一説,表述面的大小。

談話:現在誰來説一説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麼?課本的封面呢?

你們會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積和課本封面的面積的大小嗎?(在小組裏先説一説再集體交流)摸一摸,比一比練習本的封面,學具盒蓋的面和三角尺的面,哪個面的面積最大,哪個面的面積最小。

2.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體你能比較它們表面的面積大小嗎?

講述:通過觀察和摸物體的面等活動,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過渡:我們還可以通過研究圍成的封閉圖形更深入地瞭解面積。

ppt展示大小不一的封閉圖形。

二、塗一塗、比一比,豐富對面積含義的認識

1.出示教材第58頁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提出要求:把其中的正方形塗成紅色,長方形塗成藍色。

請你們拿出兩張這樣的紙片,有什麼辦法能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分小組討論。

集體交流。

課件展示。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面積的意義(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71—7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2、在具體操作體驗中,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耍性。

3、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鍛鍊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面積的意義

教具、學具的準備:

課件、不同大小的圖形卡片、小正方形、圓形、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岀示1條線)

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這一條線,我們通過測量可以知道它的長短。

(出示很多條線)

師:乂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呢?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有關面的知識。

二、理解面積的'意義

(一)理解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

1、看一看、摸一摸

(拿出一本書)

師:這是一本書,一眼看去,你們先看到的是什麼?

師:誰願意上來摸一摸它的封面?

(拿出一個長方體盒子)

師:那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摸一摸它的面。其他小朋友認真觀察。

(拿出一個球)

師:老師這裏述有一個皮球。誰能上來也摸一摸它的面?

(同時拿出盒子和球)

師:這兩個物體的它們的面有什麼不同?(平面、曲面)師:其實,我們剛才摸的都是物體的表而。(板書:表而)師:現在,請同學們從身邊任意找出一件物體,摸一摸它的表面。

2、比一比

師:現在再請學生們閉上眼睛,然後左手摸一摸書面,右手摸一摸桌面,你發現有什麼發現?(學生回答)

師:物體的表面有大小,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認識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難點

理解圖形面積的含義。

教具準備

兩個正方形紙,一大一小。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認識物體表面

1.摸一摸

同學們,拿出你們的雙手,摸一下你們的課本和桌子的表面。

2.比一比

你們説,課本和桌子這兩個面,哪一個面大,哪一個面小?(桌子)

再來找一找,你們身邊有沒有比課本的面小的物體?(練習本,鉛筆盒……注意要説清楚立體圖形的'哪個面比哪個面小)

老師拿了兩個正方形,我們來比一比,哪個正方形的面大?這些都是我們靠觀察就可以看出來的對不對?(板書:觀察比較)

3.引入

物體或者是圖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們有大有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來説明物體長短的叫什麼?(長度),那麼你們知道用來説明物體的表面或圖形大小的是什麼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新知識——面積(板書)

二、認識面積的含義

1.定義

物體的表面或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説一説什麼是面積?(個別説,集體説,讀定義)

説一説,你身邊的物體,哪裏是它們的面積?

2.比一比

拿出剪下來的兩張紙,先估計一下,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動手做,小組活動,用什麼方法知道面積的大小?

3.小組彙報

上台彙報,上來的小組説得出的結果,還有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出來的(取名稱,有割補法,摺疊法,數格法……)

(數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況下,格子多的面積就大)

三、圖案設計比賽

師:我們來做個比賽好嗎?這個比賽叫做“圖案設計比賽”,比賽的要求是:設計3個你喜歡的圖案,畫在書上的方格里,要求它們的面積都要等於7個方格。(教師觀察學生的設計情況,把好的設計展示出來並給予表揚)

四、練一練

1.習題1:下面方格中哪個圖形面積大?為什麼?(雖然形狀不一樣,但是格子數相同,所以一樣大)

2.説一説哪個圖形在面積大,哪個圖形在面積小。(用直觀的方法可以看出圖形面積在大小)

3.説一説每種顏色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第二個圖形同桌間互相交流,説一説是怎麼知道的

4.這兩個圖案哪個面積大?

小組討論,互相説説是怎麼知道的,把小組同學中認為説得最好的請上來,告訴大家他的方法。(不規則圖形面積的大小,注意不滿一格的情況)

作業設計

1.你能用小方格擺出更多更新穎,更有趣的圖形嗎?回去設計給爸爸媽媽看。

2.五星級對應的練習和“口算”對應的練習。

標籤: 教學 面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hy/sheji/l7rm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