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中國飲食文化(範例15篇)

中國飲食文化(範例15篇)

中國飲食文化1

中國綿延幾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們審視.在此基礎,導演把筆觸更多地運用在了美食背後的故事講述和情感醖釀上,“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讓女子同時,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人文情懷愈加升華鄉愁成為渲染的主題,餐桌上的美食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透過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認知、古老的東方國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藴。讓女子為之而自豪。

中國飲食文化(範例15篇)

美食家蔡瀾説;愛吃東西的人,多數不是什麼壞人。他們拼命追求美食,沒有時間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饞嘴,是完美的結合,這種女人多多益善,想來,女子能夠擠身其中的一員,笑談一下。因為自己也是一個吃貨。一個完整的女人,就應是既會穿優雅的高跟鞋,又能夠腳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氣而生活。既就應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奮鬥的價值,又懂得適當的轉換身份,輕盈的走入家庭-----楊瀾《一問一世界》裏如此睿智的回答。説得極是。

林語語曾説;‘我們的身體都有一個饕餮精神的人,無可無不可,是人吃的東西女子都吃,越沒吃過的越想嚐嚐,幾乎如俗語所説;天上飛禽不吃風箏,地上走獸不吃板凳,不食人間煙火才算高潔麼?恐是無人能做到吧!只有傳説中去尋覓了。

男人不可下廚房,這種頗舊的思想,很讓人費解,在女子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無論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會一個人生活,至少要會為自己準備簡單的飯菜,打掃房間,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的.話,啟算是一個正常人呢?對一個會做飯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會加分的,在我看來,鍋碗瓢盆裏碰撞交織的才是最樸實的生活,點起爐火,端起碗筷,裏面傳達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愛。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盤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飪才是關鍵。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無論靠山還是靠水,勞動者都有專屬於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歡喝雞湯,自打離開老家。媽媽燉雞湯,總抱怨湯肉不如當年鮮美,那時愚鈍,不明白好與不好,鮮與不鮮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論吧”,此刻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着記憶深處的故鄉。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

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只要對自然懷着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會獲得甘甜的回報。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祕,難以複製,從深山到鬧市。無不如此。廚房裏沒有祕密,注滿了愛的就是珍貴佳餚。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鮮,色香味俱全,味與形色兼顧,正是中國人的飲食哲學。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祖先的智慧,心覺和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着對人生特有的感知。

尋常的衣食住行中,傳統日復一日地延續。對於揚州人來説,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聽一場評話,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動人的故事,聽過千遍也不厭倦,女子十分讚賞這種生活方式,在快節奏的壓力中,還能有這種慢生活。愜意的棲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傳承。

中國飲食文化2

在古代史料中,茶[1]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

中國比較有名的紅茶主要有以下幾種。

種類一、祁門紅祁門紅茶,是我國傳統紅茶種類中的珍品,有百餘年的生產歷史。主產安徽省祁門縣,與其毗鄰的石台、東至、黟縣及貴池等縣也有少量生產。常年產量5萬擔左右。祁紅以外形苗秀,色有“寶光”和香氣濃郁而着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種類二、滇紅滇紅茶,屬大葉種茶,主產雲南的臨滄、保山等地,以外形肥碩緊實,金毫顯露和香高味濃的品質獨樹一幟,而稱着於世,是我國紅茶的後起之秀。其形條索緊結,肥碩雄壯,幹茶色澤烏潤,金毫特顯,內質湯色豔亮,香氣鮮鬱高長,滋味濃厚鮮爽,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嫩亮,國內獨具一格,系舉世歡迎的紅茶。因其採製時期不同,而品質具有季節性變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條索肥碩,身骨重實,淨度好,葉底嫩勻。夏茶正值雨季,芽葉生長快,節間長,雖芽毫顯露,但淨度較低,葉底稍顯硬、雜。秋茶正處乾涼季節,茶樹生長代謝作用轉弱,成茶身骨輕,淨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滇紅茸毫顯露為其品質特點之一。其毫色可分淡黃、菊黃、金黃等類。

種類三、閩紅閩紅茶系政和、坦洋和白琳的統稱,均系福建特產。三種茶產地不同、品種不同、品質風格不同,各自擁有自己的消費愛好者,盛興百年而不衰。

中國飲食文化3

中國的飲食文化從遠古的為了果腹,從食素到食肉,從生食到發明了火以後的熟食,從簡單的填塞到複雜的品嚐,從捧土為皿到花樣繁多精美的食器,從索然無味到五味雜陳,從隨意堆砌到精心擺放,從不講求禮樂到講究飲食文化,中國的飲食文化經歷了從無目的的不自覺產生到自覺審美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可是説是飲食美學由無到有的一個發展。

一、美從何來

美從那松樹和櫟樹間的精靈裏來,美從那藏在土層裏的極品裏來,美從那紅色砂中間的天然調味料裏來,美從那淤泥中的潔白無瑕中來,美從那冰面下的成羣結伴中來,美從那大海中的浩浩蕩蕩中來,美是自然的饋贈。

早在上古時代,食物其實遠遠談不上是食物,人類只是像其他的野獸動物一樣為了遠離飢餓的本能活動,正所謂“食色,性也”,他們“茹草飲水,取草木之實”解決飢渴。隨着人類慢慢直立行走,加之生活的地區植被較為豐富,人類開始運用簡單工具取食。隨着北極冰川融化,素食減少,人類開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禮記禮運》)”。人類從產生到現在,腳下踏着的,無論是土地是水面,頭上頂着的,無論是星辰還是陽光,沐浴着的,無論是温暖還是寒冷,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陽光雨露,恩澤大地,也賜予了大地上生命以生機活力,那高山上的梯田,那海洋裏的古老生物,那數目不多的中華絨螯蟹,那天然的獨一無二的垛田,那高原上的青稞酒酥油茶,都是自然給予了這千差萬別卻又萬變不離其宗的美。

二、美在何處

(一)美在色香味形觸

説到色,大概要從最基本的五穀説起吧,大約兩千年前是指稻、黍、稷、麥、菽,現在主要的是稻穀、小麥、玉米。脱了殼的稻穀,一粒粒晶瑩剔透,就像那江南水鄉一樣,充滿了柔美的性狀,是中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要的食物,用它做成的米粉米線更是成為了飯桌上的美味。用糯稻和各種葉子汁液做出的黃色、綠色、黑色的彩色的飯糰,不僅僅體現出的是勞動人民的心靈手巧,更體現出了中國文化中包容,博大的民族品質。

愛美的人都知道小麥色的皮膚是非常特別而有性感的膚色,小麥在沒有經過太多加工的時候,它的色澤給人一種沉靜,積澱的深沉感,它沒有稻米的亮澤,可是它卻是炎黃子孫的骨子裏的顏色,是那滿腹歷史的渾厚,是紮紮實實的生活的態度。

而玉米作為粗糧,隨着人們對於健康飲食的追求,在歷史的舞台上又一次被人們所追捧,可誰又知道,它那金黃的色澤,它的並不細滑的口感,卻是秋日豐收的象徵,是人們內心對收穫的最好的定義。

中國的飲食,大道宮廷筵席,小到家常便飯,對於食物色彩的搭配都是那麼簡單卻精細。“色”包括食物原料本色的保持、色的搭配和菜餚的上色。食物的配色如果相得益彰,自然會給人一和諧的審美享受,食慾自然而然被刺激。這就好比是衣飾的搭配,得當就會讓人賞心悦目,反之有可能會降低食客的興趣。但是有時雖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是因為各種食材的形諧調,也會讓人眼前一亮。

“形“包括保持食物原型和造型兩類。就像魚頭,就是保持了食物的原型,展示了食物本來的樣子,還有烤全羊、烤乳豬之類。但是有些食材的外觀並不能起到加分的作用,就要運用切割、雕刻、填塞、拼接等造型技藝了。通過形的加工,使得形色交相呼應,使得食物的“骨”更美,為香、觸打下了好的底子。此外,形還包含着盛放食物的器皿,從一開始的簡單的石器到精美的青銅器,到陶器再到瓷器,從無花紋到有精緻花紋,從工藝簡單的到工藝複雜的,從單一的器形到用途多樣的器形,無一不是中國飲食文化重要的進步。精進到現在,盛放不同的菜餚或是湯食,器皿的種類花樣可謂數不勝數,不同的食物的形態配合不同的器皿,常會有如臨滿漢全席之境,會覺得自己眼前的不是佳餚而是一幅畫。色、形這兩者這就像是美學當中的'“知”一樣,是對美的最基本的欣賞和鑑別,如果一桌菜,並不能讓人覺得賞心悦目,那這桌菜並不算得上是佳餚,而只是用以充飢的食物而已。

美學當中的“情”,可是對應在飲食當中的香、味,這兩者常常連綴起來説,香味香味,因為香才有味,因為聞到味方覺香。承接着色和形,香味伴隨着轉化與時間在天然或人造的廚房中經歷五味的調和,最終成為了能夠擺上餐桌,潤澤味蕾和胃口的飲食。俗語云,聞香識女人,我卻言聞香識佳餚。嗅覺和觸覺所感知的食物揮發的氣味,進入到味蕾的時候,難免會對食物產生好或者壞的品評,這是人們對於食物的更進一步的瞭解,比起色形來,香味更能使人陶醉於食物之中,如果條件欠缺的時候,香味往往能掩蓋不好是色形,而佔據食客的嘴巴,會讓人忍不住一口又一口地享受美食的誘惑。

(二)美在時間、轉化和調和

有些菜餚可以信手拈來,有些食物卻要經歷轉化與時間,譬如那乳扇、豆腐,經歷了風吹日曬,經歷了發酵貯藏,魔法般的成為了餐桌上美味的食物,這是人的智慧,也是自然的稟賦。

豆腐經歷過發酵,經歷不同的發酵,會轉化成為各種豆腐製品,就是這樣一種簡單的食物,在古代被稱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於清貧,做豆腐的人能懂得“順其自然”。豆腐的這種轉化,是一項十分繁瑣重複的過程,但是豆腐從汁到結塊到成型到製作成不同風味口感的豆腐,的確是一項考驗人耐力與耐心的東西,這種相互轉化的藝術,這種你壓我更韌的精神,這種即使是碎裂也不失本性的東西確實是和,也是美。

而五味的調和,食物的生克又不免會與五行聯想到一起,這種相輔相成或者水火不容,或多或少是融入了五行在裏面的。因為不同的調和,因為地域的關係,產生了中國的魯、川、粵、蘇、浙、閩、湘、皖八大菜系,每個菜系都有着自己的特點和文化承載。酸甘苦辛鹹這五種味道,並不只是體現出其單一的味道即是好的,而是要相互融合。這就像是人生五味一樣,人生總會有逆境順境,總有甘甜時,也總會有辛酸時,只有看得到甜以後的苦,看得到苦盡甘來,人生才算是完美,也才能成長。追求五味平衡,是廚師對於食物的追求,也是人一生所求的最高境界。

(三)美在等等等等

美是那飯桌上的禮節,美是那觥籌交錯的美酒,美是在靜謐温婉的茶。中國飲食文化史上,餐桌禮儀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階層,有着不同的餐桌禮儀,從宮廷到士大夫到市井,從奢華都富貴到樸素,無不體現着美。從不同的飲食禮儀、規模,能回望到古代帝王的九鼎,能體會到身處下層人民的清貧,而等級制度也能由此窺見一斑。酒文化茶文化在經歷了歲月的錘鍊之後,在現代社會反而又逐步成為了文雅的代名詞,特別是茶館、茶道的逐步推廣,已成為了都市人乃至鄉間休憩養生的最佳途徑了。因為茶道的真諦就是和、靜、怡、真,是符合中國文化,中國人思想的一種詮釋。

(四)小結

中華飲食文化的美,其實不僅僅是色香味形觸,也不僅僅是時間轉化和調和,它更在我們對於歷史的情感中,對食材的善待中,對自然饋贈的感激與尊重中,在食物給我們的留白中。它是一種有形的美,更一種無形的美。

中國飲食文化4

座位

在中國,如何入座、選擇座位也是有講究的。專家説法(北京民俗專家王作楫):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上座,應該請當時吃飯最重要的人坐在這裏。因為他可以第一眼看到每一道菜,而且可以觀察全桌。

上座左手是僅次於上座的座位,上座右手的座位又次於左手的位置,其他的座位則沒什麼太大的講究,但付錢的人一般要坐在側對門的左邊。入座後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麼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麼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吃的方式

先叫一個冷盤以刺激食慾,接著叫一鍋清湯,熱湯有助增加體温,喝過熱湯後便開始品嚐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餚,才算得上為一頓合宜的中式飯,以辣味菜餚配?清淡的白飯,使菜餚辣而温和,白飯淡而香濃;一頓飯的壓軸食品是甜點,通常是甜湯,如紅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種類,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樣香甜可口。

要待熱湯變涼一點而入口時又不失湯味,應用湯匙一小口抿出聲的飲;至於吃飯,要提起飯碗貼着脣邊,用筷子把飯粒推入口裏,這是一個最容易的吃飯方法,亦表示喜歡吃那頓飯;若吃飯時不提起飯碗,即表示不滿意飯桌上的菜餚。

菜餚

中式菜餚大多數不會只有一種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襯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例如烹煮豬肉,會以爽脆的綠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襯托粉紅色、柔?的豬肉。一頓飯不會只有一款菜餚,通常同時端上兩款、甚至四款菜餚,且每款菜餚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則以菜餚的搭配為大前題,通常同類的菜餚會同時端上,不會前後分別端上,總之整頓飯都要講求協調的搭配。

敬酒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會上,由男主人向來賓提議,提出某個事由而飲酒。在飲酒時,通常要講一些祝願、祝福類的話甚至主人和主賓還要發表一篇專門的祝酒詞。祝酒詞內容越短越好。

敬酒可以隨時在飲酒的'過程中進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詞,就應在特定的時間進行,並不能因此影響來賓的用餐。祝酒詞適合在賓主入座後、用餐前開始。也可以在吃過主菜後、甜品上桌前進行。

在飲酒特別是祝酒、敬酒時進行乾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議,可以是主人、主賓,也可以是在場的人。提議乾杯時,應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後,再以左手託扶杯底,面帶微笑,目視其他特別是自己的祝酒對象,嘴裏同時説着祝福的話。

有人提議乾杯後,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樣子。將酒杯舉到眼睛高度,説完“乾杯”後,將酒一飲而盡或喝適量。然後,還要手拿酒杯與提議者對視一下,這個過程就算結束。

在中餐裏,乾杯前,可以象徵性地和對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時候,應該讓自己的酒杯低於對方的酒杯,表示你對對方的尊敬。用酒杯杯底輕碰桌面,也可以表示和對方碰杯。當你離對方比較遠時,完全可以用這種方式代勞。如果主人親自敬酒乾杯後,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乾一杯。

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先後順序,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對他的稱號,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即使你有求於席上的某位客人,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也要先給尊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很難為情。

茶水飲料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儘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靠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後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茶是中國人的日常飲料,湯是他們飯食時的最佳飲料,在特別的日子或場合上,中國人會飲葡萄酒或烈性酒,卻不會飲水,這與西方人不同。中國茶是茶樓的主要飲料,雖然有其他飲料供應,但他們認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飲料,尤其是吃了油膩的點心,茶有助洗去油膩。

中國飲食文化5

“民以食為天”,飲食也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們幾千年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樣容易消失,只要這一地區還有人,那麼這一地區的美食文化就不會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連續幾個深夜,讓無數人守在熒屏前,看得食指大動、口水漣漣。然而,作為紀錄片,它不一樣於以往的影像素材裏,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結構,展現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複的過程”,亦或是能夠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比賽”形式。在本片中,中國美食更多的以簡便快捷的敍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變遷,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那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中國人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一樣地區的人吃什麼,這其中涵蓋着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人與食物的關係已經到達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國》用一個個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祖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人文關懷貫穿其中,用最質樸的表現手法展現那些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東西。

1)自然的饋贈對於餐桌上的美食,我們在品嚐美味的同時,還要感激大自然的饋贈。本集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一樣的地理環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羣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所帶來的截然不一樣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一樣的方式賦予辛勤勞動的人們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不一樣的地域,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民族,不一樣的風貌,唯一相同的是作為中國人對主食樣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飢的自然穀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此刻你面前。

3)轉化的靈感由豆腐、到酒、到醬,再到泡菜,那芳香濃郁的味道令人難忘。一罈罈、一罐罐的發酵,敏鋭又果斷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礙,營造了條件,把握了機緣,經歷了失敗。祖宗傳下來的方法,自我掌握到的技術,轉化的靈感是最大的智慧!

4)時間的味道醃臘、風乾、糟醉、煙燻,藴藏着中華民族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鹽的味道,它來自時間,也來自人情。它已經在漫長的歲月裏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等感情交雜在一齊,才下舌頭,又上心頭,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個是滋味,哪個是情懷!

5)廚房的祕密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餚更講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變化到菜式的變化,水火本是兩家人,對立卻又互相牽制,對於廚師而言,水火關係的調控,是他們技藝的展示。而廚房的'祕密無非就是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

6)五味的調和甜苦鹹酸辣,五味是評定一道“藝術”的關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穫,是被認定的喜悦與幸福,不僅僅是對一道菜,更是一位廚師,一種文化的認可;苦是苦盡甘來,化腐朽為神奇的魔術;鹹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認同;酸是不堪糾纏而難以言説的苦難,然而在菜裏它卻是不可或缺的“畫龍點睛”之筆;辣是堅韌與果斷,尤以川菜聞名。

7)我們的田野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還是鄉村,不管是糯稻、海蔘、河蟹、芋頭、青稞,農田還是菜園,不一樣地域的中國人,用自我的智慧,適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看天!”從餐桌迴歸大地,頗似頭尾呼應的手法,也為《舌尖上的中國》畫上圓滿的句號……

美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關係到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不一樣於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廚師等級,不分國界的,可是請別在接納他國美食文化的同時,丟棄了屬於你自我的鄉土人情!

中國飲食文化6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説是“食”被天下,這一現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鋭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説:“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孫中山先生的這一論述十分正確,而事實上確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衝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佈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並沒有一個較有説服力的解釋。我們認為,中國餐館能夠遍佈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因而探討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徵,將有利於我們對於這一現象的解釋。

一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讚不絕口。但是如果要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飲食文化,可以操作的辦法是把握住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筆者在這裏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討論中國飲食文化時,從飲食生活方式的角度來着手。而實際上,中國飲食文化,實際上也是指中國人的飲食生活方式。而要談中國飲食文化就必須涉及到中國文化,兩者的關聯是極其密切的。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徵作一闡述。

中國文化是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呢?這必須瞭解一下早期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因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環境的制約越大。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東南則是茫茫的大海。中國文化的主要温牀黃河流域的土地十分雖然較肥沃,但是其它環境較惡劣,多風少雨,生存的條件親不好。文明產生以後,當時的文化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因為這個社會需要謙讓需要少欲,而一個社會需要什麼的時候,往往是她缺少什麼的時候。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早熟的特徵。馬克思就曾經認為,中國文明是一個早熟的嬰兒,她的發育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超前特徵。反觀西方文明,則大相徑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時代的希臘文明,以其獨有的浪温氣息寫入文明史,馬克思曾經認為希臘文明是一個發育正常的嬰兒。中國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乾旱,逐漸變得不得於農業的生產,由於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於農業生產,現實的苦難產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國文明以其強烈的道德和禁慾特徵貫穿始終。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相互詰難,殫精竭力卻殊途同歸,目的是建立一個沒有爭鬥的理想世界。但這只是理想而已。戰國之際,列國紛爭,以實力相較,最終秦國因鼓勵軍功,獎勵耕戰而一統天下,這是人心所向。天下紛爭,百姓如何生活,這也是歷史的選擇。只有一統,才不至於“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曹操語)

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楚國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義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現實主義的思潮所籠罩和淹沒,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書同文,以後的歷史就是天子一統的歷史。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了維護這一統的局面,允許君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但同時賦予他許多封建禮儀進行約束;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舉制;中國歷史上呼喚清官,一旦出現便歌之頌之,併為之產生崇拜。所以中國儘管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徵與宗教的特徵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這一現象也視為宗教的話,那麼中國式的宗教則是在現實意義上的極端的理想主義。中國歷史上的極度理想主義也因之產生,它也有神,只不過其所造之神是以現實中的人為化身的,而現實中的人是不可能充當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國歷史上造神運動層出不窮,直至今天。或者説中國人的宗教是一種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麼財神、藥神、灶神、媽祖等,都被視為神而被崇拜。中國文化還具有另外的兩大特徵:其一是絕對地追求適用,而杜絕一切的不實用的東西。從中國的科技史的歷程中可以看到,歷史上,所有的實用的技術十分發達,如農業科技和醫學十分發達,而有關的非實用的一些東西則無法發展。先秦時期墨家的有關光學和幾何學的知識,在漢代獨尊儒術以後,沒有能夠繼續發展下去。中國沒有產生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當然煉丹術在皇帝追求長生不老的過程中也很發達,其中確實包含有化學方面的知識。中國的手工業十分發達,而近代機器大工業生產,如蒸汽機沒有在中國被髮明。十五世紀以前,世界上絕大部分發明是在中國人手中產生的,但是近代以後需要通過一系列實驗手段才能產生的近代科學未能在中國產生:中國文化表現出特有的仁愛特徵。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愛人”,因為仁慈,中國人實施多子繼承製度,這樣財產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遠距離的遷徙,中國人安土重遷與之關係重大。這一繼承製度限制了商業的發展,從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產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會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會人口壓力始終存在,只要社會的生產力能夠養活多少人口,就會有多少人口出現。

中國飲食文化的諸多特徵,體現在飲食文化之上,直接影響着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穀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嚥。為什麼要助飯下嚥呢?那是因為主食並不可口,必須有一種物質來輔助它使人們能夠吃下去。當然菜的功能和鹽的功能有共同點,但是不等同於鹽。這樣促使中國的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於中國文化追求衫,中國手工業的發達,所以烹飪中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衫特徵。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有如下特徵。其一,中國烹飪技術發達,許多西方人看來不可食的物品,經過中國廚師的勞作,變得使人一見而食慾頓開;其二,中國人的食譜廣泛,舉凡能夠食者皆食,毫無禁忌;其三,中國救荒的著述特別多,以備饑荒之年以野菜充飢之用;其四,中國人將食的追求作為人生至樂來追求,吃飯成為第一要求。由於中國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夠隨心所欲,有詩為證:

紅日巡天過午遲,腹中虛實自家知。

人生一飽非難事,僅在風調雨順時。

因此長期以來吃穿不愁難以辦到,所以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特殊的位置,證據不勝枚舉。

此外,我們可以對西方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徵加以分析,也許能夠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飲食,由於最初是主要以畜牧為主,肉食在飲食聽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由於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沒有必要對飲食進行裝點,內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飪的發展,歐洲人在顯示富裕的時候,多是飲食的工具來表現,如各種的器皿的多少和豪華成為講究的內容。另外也不把吃這種人生易於滿足的事情作為人生的至樂來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國的俗語語可以高度概括,即“飽曖思淫慾”。他們更多地追求情愛,西方文化體現出一種“情愛文化”,而中國文化則體現出一種“吃的文化”。

但是我們還要指出的是,中國飲食的諸多特徵,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宮庭飲食,市肆飲食則能夠更好、更全面地表現出這些特徵。平民的節日飲食,如春節,也許能夠部分地表現出這些特徵來,但是春節對於一年的365天來説畢竟是短暫的一瞬間,如曇花一現。

文化無優劣,飲食文化也無優劣,其區別只不過是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飲食方式的不同罷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這一區別則是非常重要的。本書的目的基於這一點而作一點嘗試,是否能夠得到大多數讀者的認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數情況下下本人屬於那種“遠庖廚”者,並不懂得烹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在此意義上,把我對於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於筆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中國飲食文化7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説,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我國的烹飪技術講究食醫結合,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繫,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説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衞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調和的境界説。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在《禮記·月令》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説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温室種植“葱韭菜茹”,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

“陰陽五行”説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種,併產生了“五味”説,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這種説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儘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通過協調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1.下列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如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中醫營養攝生學説、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等。

B.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綿延了170多萬年,分為了四個發展階段,風味流派繁多,有“烹飪王國”的美譽。

C.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區域文化,它在飲食文化的多個方面影響了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D.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衞論,中國的烹飪技術講究食醫結合,食物要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國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説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

C.孔子説的“不食不時”,是説不吃反季節食品和定時吃飯的意思。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

D.中國人在飲食上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加工食物時要考慮季節、氣候的因素。

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製作飲食的烹飪遵循了“陰陽五行”規律,不僅產生了“五昧”説,而且把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是隻要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就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是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要獲得陽氣就要儘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

語文答案

1.C;C項,“影響了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表述錯誤,由第7段可知,“中國飲食文化是……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而不是“影響了……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2. D由第4段可知,D項,將原文“古代的中國人”説成“中國人”,擴大了範圍。

3. B項,“只要……就……”關聯詞語錯誤,原文第5段中是“只有……才……”。

中國飲食文化8

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趣味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一樣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一樣,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日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當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激的那些經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觀。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是我們每個吃貨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會後悔的。

中國飲食文化9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説,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我國的烹飪技術講究食醫結合,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繫,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和藥膳同功的説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衞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調和的境界説。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説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温室種植葱韭菜茹,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

陰陽五行説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併產生了五味説,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這種説法被後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儘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美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 和不是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品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1.下列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影響下產生的。如: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中醫營養攝生學説、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等。

B.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綿延了170多萬年,分為了四個發展階段,風味流派繁多,有烹飪王國的美譽。

C.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區域文化,它在飲食文化的多方面影響了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D.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衞論,中國的烹飪技術講究食醫結合,食物要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國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和藥膳同功的説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

C.孔子説的不食不時,是説不吃反季節食品和定時吃飯的`意思。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

D.中國人在飲食上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加工食物時要考慮季節、氣候的因素。

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製作飲食的烹飪遵循了陰陽五行規律,不僅產生了五味説,而且把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是隻要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就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 是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要獲得陽氣就要儘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反過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

參考答案

1.C(原句意應該是中國飲食文化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是影響了別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2.D(將古代中國人説成是中國人,擴大了範圍)

3.B(將只要就換成了只有才)

中國飲食文化10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着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説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蔔,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説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説、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繫,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説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古文尚書·説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鹹(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鹹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中國飲食文化11

在中國這片富饒的土地上,中國人運用獨特的地理環境,演繹出風味的美食,為中國增添了幾分神祕色彩,他們去發現,去創造,去品味,這就是神奇的中國味。

中國南高北低,而在中國的西南地區有着麻辣的美味。火鍋是一種麻和辣的兼和品,驅寒除濕也讓它成為漁夫們的“補品”,如果要説起火鍋的起源,那我們要追溯到富饒的四川去,那裏世世代代的生長着一種叫花椒的佐料,花椒——學名:百里香,色豔肉厚,油重質佳,麻香味濃是它的主要特點。味蕾和花椒的碰撞產生的麻辣味道,給人帶來衝向味覺巔峯的奇幻效果,它與辣椒在高温下釋放芳香素,產生撲鼻的香,這就是底料。在火鍋中加入山珍海味,這才是直正的美味。

在距離四川約二千公里的地方——北京,一個古老的城市,是明清兩朝的首都,這裏有悠久的文化氣息,而最讓人嚮往的'是北京的烤鴨,烤鴨——外香內嫩,首先用鮮鴨抹上祕製香料,放入烤爐中,烤熟透,沾上醬汁,就可以供人們享用了,北京雖説不是什麼美食之城,但也有它獨特風味。

對於北京人來説美食就是甜,對於四川人來説美食就是辣,兩者雖説不同,但對美食而言,酸甜苦辣則是一種追求美好的方式,不管東西南北不同的地理,不同的家,不同的味,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經歷,但我們都是中國人,傳奇的中國美味。

中國飲食文化12

一、重慶火鍋的起源

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民間,歷史悠久。 今日火鍋的容器、製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就是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可以説它是火鍋的雛形。 而重慶火鍋出現較晚。大約是在清代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才開始有了水鍋。重慶火鍋發源於江邊,19世紀初,貴州的牛肉販運到重慶碼頭,下腳料通常無人問津,於是船伕們便在船上架起鍋,把下腳料一股腦投到鍋裏混煮,這便是重慶火鍋最早的雛形。後來,一位姓馬的船伕在岸邊開了一家馬記老正興火鍋店,成為重慶火鍋第一個品牌。之後,重慶火鍋百花齊放,即使是“三拖一”、“麻辣燙”,也萬變不離其宗,傳承了馬家火鍋的精髓。另一方面由於重慶境內河流眾多,氣候比較潮濕,火鍋有去濕的作用,這是火鍋在重慶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重慶火鍋的興盛

直到明清,火鍋才真正興盛起來,當時除民間食用火鍋外,從規模、設備、場面來看,以清皇室的宮廷火鍋為最氣派。清帝王的冬季食單上寫有:野味火鍋、羊肉火鍋、生肉火鍋、菊花火鍋等。鍋具形式已有雙環方形火鍋、蛋丸魚圓火鍋、分隔圓形火鍋等。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辦了530桌宮廷火鍋,其盛況可謂中國火鍋之最。1796年,清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1550個,其規模堪稱登峯造極,令人驚歎!

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的火鍋特別興旺,許多外省人也愛上了火鍋,有的人甚至吃上了癮,軍政要人宴客多以火鍋為席上珍餚。一些金融巨頭宴客也不到大餐館。而上火鍋店,認為吃火鍋既能開胃又別有風味。當時文化界的名流(作家、演員、畫家)也成了火鍋店的座上客。由於市場的變化,火鍋從沿街擺攤,改變為開店營業。抗戰初期,重慶新開的火鍋店很多,大街小巷都有火鍋店,不僅專業火鍋店愈開愈多,就連一些冷飲店、咖啡館、大餐廳也經營起火。重慶火鍋以

“辣、麻、鹹、鮮、香、脆”為其口味,具有菜品多樣、調味獨特、吃法豪放等特點。

三、重慶火鍋的現代發展

火鍋起源於重慶,歷史悠久,經歷上千年演變成為中華的傳承經典,也是重慶最具地方飲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美食。經過歷年的發展,重慶火鍋蒸蒸日上,風靡全國,名揚四方。據統計,目前重慶市共有火鍋店5萬多家,佔到全市餐飲網點的62.2%;火鍋餐飲年營業個達到130億元,從業人員高達43萬人;全是有10間火鍋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有13家火鍋企業進入全國餐飲百強。湧現了“小天鵝”、“德莊”、“秦媽”、“蘇大姐”、“劉一手”等一大批火鍋品牌企業,重慶火鍋企業在全國開店3000多家,目前重慶火鍋遍佈北京、上海、天津等國內大中城市和美國、英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重慶火鍋擴張出現又一明顯標誌:文化“征服”。火鍋人士都在津津有味地談論着同一話題:火鍋利用“口味”在全國攻城掠地全面告捷的同時,開動火鍋文化馬達,鞏固和擴大戰果。據瞭解,將重慶的火鍋文化濃縮的所謂“火鍋賦”,目前起碼有8個以上的版本。“火鍋賦”多為有關重慶火鍋延革、景象、發展、趣事的朗朗上口的閒文。商人開始有意識地將重慶火鍋與重慶的鮮明個性“捆綁”在一起整體銷售。

07年3月10日,在“第三屆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上,重慶被授予“中國火鍋之都”稱號,成為世界最大的火鍋宴會,創世界吉尼斯紀錄。重慶火鍋以其餐飲規模之大、就餐人數之眾、層次之豐富、種類之齊全、民俗風情之濃烈、文化積澱之深厚,在全國首屈一指;重慶火鍋成為重慶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同時也是重慶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人們都説“到了重慶不吃火鍋等於沒有來重慶”。

在秉承當地火鍋文化的傳統特色之餘,重慶政府更是確定了“綠色、健康、創新”作為敵四屆火鍋美食文化節的主題,以充分展示重慶餐飲品牌形象,弘揚巴渝飲食文化節的主題,以充分展示重慶餐飲品牌形象,促進餐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舉辦的“第四屆中國(重慶)美食文化節”上,舉辦了開幕式,策劃了“萬人火鍋宴”、“名宴名菜名點展示評選”、“火鍋技藝大賽”等七大活動項目。其中,“萬人火鍋宴”更是成為重慶當地的美談。

在重慶有着這樣一個與火鍋有着深厚情節,同時也是推動重慶火鍋文化的傳奇人物,他就是被人們稱為“火鍋奇俠”的聶贛如。他為其醉心的火鍋文化,註冊成立了重慶火鍋研究所,並放棄了火鍋經營,正二八百地做起火鍋配料、火鍋鍋

具和火鍋詩文等的.文化研究。聶贛如在火鍋文化研究上已獨樹一幟。他還具有極強的商標意識,已搶先註冊了與火鍋相關的調味品商標大約20餘個,如泉水雞、跳水魚等。讓人歎為觀止的是,他還收藏了600件與火鍋相關的歷代器皿,其中,形形色色的火鍋就300餘口,紫銅、黃銅、瓷、陶、錫??應有盡有。聶贛如的這個收藏室就是一個袖珍的火鍋博物館。在重慶火鍋的起源地建一座“重慶火鍋文化城”,聶贛如一談起他這個宏偉目標就止不住興奮。文化城內,將設有重慶火鍋文化博物館,聶贛如説:“博物館的形象最好就像一口火鍋,成為重慶火鍋的標誌性建築。”聶贛如還希望,文化城能依山傍水,他説:“在吊腳樓裏,才能品出重慶火鍋的真正特色。”

四、重慶火鍋的未來趨勢

火鍋發展趨勢的探究,從四個方面進行,即鍋底發展趨勢、菜品發展趨勢、風格發展趨勢、業態發展趨勢。

1)鍋底發展趨勢

鍋底將沿動物油——清油——清湯方向發展。

目前的絕大部分火鍋都採用動物油作為鍋底主料,火鍋鍋底應沿着清油方向發展,最終發展至清湯狀態。

鍋底將沿多次回收——限量回收—一現在實現一次性鍋底。

2)菜品發展趨勢

未來火鍋菜品將按照“上山”“下海”的思路發展。

目前中國火鍋的菜品主要按照兩種思路形成,北派火鍋的菜品主要以牛羊肉和蔬菜為主,以成渝為代表的南派火鍋的菜品主要以動物內臟和蔬菜為主,其中動物內臟包括毛肚、鴨/鵝腸、黃喉等。隨着人們對食物健康程度的需求增加,“上山”和“下海”將成為火鍋菜品發展的最終趨勢。“上山”是指未來火鍋的菜品將更多采用山珍,特別是菌類和菇類;“下海”是指未來火鍋的菜品將更多采用海鮮。以健康營養為主題的菜品組合將成為未來火鍋的主流。

3)風格發展趨勢

風格是指火鍋門店的文化感覺。目前大多數火鍋的風格以追求氣派為第一任務,而未來火鍋的風格將朝着時尚、小資、簡潔的方向推進,而且這一推進過程將非常快速,估計在2-3年內,中國火鍋都將完成時尚簡潔這一變化歷程。

4)業態發展趨勢

節能趨勢更加明顯,趨向酒精、沼氣等綠色染料。店鋪也越來越趨向大眾化,休閒業態。

中國飲食文化13

學習目的: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有一個總體瞭解,掌握各地方風味的形成、特點、分支、名菜,掌握中國著名麪點及風味小吃。

重點: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

難點:記憶各地方風味的形成、特點、分支、名菜

記憶掌握中國著名麪點及風味小吃

第一節 概述

一、中國飲食文化發展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貢獻:A造巢 B積鳥獸之肉聚草木之實,但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脱離了動物,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是最早的農具,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鬹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

7.漢 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峯,過分講究。如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代表唐代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的又一高峯,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滿漢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飲食高峯。

二、吃的十種境界

1、境界一“果腹”

吃的第一大境界當然是“果腹”,俗話説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2、境界二“饕餮”

吃的第二大境界應該是“饕餮”。吃的是一個“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大眾的館子,稀里嘩啦點上滿滿的一大桌菜,價錢卻不貴,胡吃海塞一通,興致所致,還能吆喝兩聲,劃幾下拳,甚至還可以赤膊上陣。適合這種吃法的有涮肉、大眾菜等。但免不了一個“俗”字,有不雅之嫌疑,同時也有浪費之嫌疑。

3、境界三“聚會”

吃的第三大境界應該是“聚會”。此境界重在這個“聚”字。家人、朋友、加班聚餐等都屬於這一類。這種吃不需要太多的講究,“吃”是個形式,關鍵在“聚”背後的引申含義。逢年過節、生日聚會、升遷發獎,友人來訪,隨便找個理由都可以去趟館子,這是一種禮節上的習慣。這種吃講究個熱鬧。不需要太豪華和奢侈。

4、境界四“宴請”

吃的第四大境界應該是“宴請”。多以招待為主。商場招待、官場招待、公務招待、上下級招待、危機處理招待、重大事情招待等都屬於這一範疇。這種吃不以“吃”的本質為主旨,關鍵在於這個招待背後的目的。所以,這種吃重在講究一個排場,價錢昂貴,因此也多以公款招待為主。這種吃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多都是在“包間”進行,所以,對館子的要求要嚴格一點。但這個境界的吃難免給人一種有暴殄天物之歎,吃後回來,卻又發現沒有吃飽。

5、境界五“養生”

吃的第五大境界應該是“養生”。它比較講究“食補”, 是大吃大喝在認識觀念上的一種理性昇華。

6、境界六“解饞”

吃的第六大境界應該是“解饞”,吃的東西一定要“鮮”。這個境界有兩個層次:一是吃“物”,如那些只常聽説卻鮮見的鮮物鮑魚、龍蝦、法式大餐之類;二是吃“名”、吃“文化”:如大董和全聚德的烤鴨,順峯、黎昌的海鮮以及淮揚菜、杭州菜、本幫菜、譚魚頭火鍋、皇城老媽、孔乙己酒店等。

7、境界七“覓食”

吃的第七大境界應該是“覓食”,那就得四處去“找”。在尋找中獲得“吃”的樂趣,是本境界的一大妙處。這個“找”又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有目的地去找口頭盛傳的流行館子;一個是漫無目的.地找尋意中的吃處。這個“找”字重在一個偶然發現,豁然開朗,一下子就對上了當時的心情和感覺。

8、境界八“獵豔”

吃的第八大境界應該是“獵豔”,所以館子要“奇”。這樣的館子都是比較稀罕的特色店,如:非洲來的、越南來的等都在這一範疇。“新”、“奇”、“特”是主要特徵。適合這類館子的人羣一般是時尚人士、有品位的少夫少妻、白領人羣等。價錢中檔,不用擔心被宰。

9、境界九“約會”

10、境界十“獨酌”

吃的最後一個境界應該是“獨酌”,在於一個“品”字,吃什麼不太重要,關鍵是一個寥落的心情,要麼傷感、要麼閒適。這種館子一定要是隱匿在很深的巷子裏,店面古樸,又十分寧靜。這個時候還應該有一瓶古典的酒,最好屋外再飄着零星的雨絲或雪花。一個人淺斟低酌,物我兩忘。惟一的遺憾是,這種店已經很少有,恐怕只有在夢裏才可以見得着。

中國飲食文化14

俗話説得好,“民,以食為天”。食,大若天地。我們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從食物中獲取的,大地萬物的生靈全部都要靠食物來補充能量,獲取營養,維持生命。再看這部《閒話中國人》,開頭第一炮便是在大談“飲食”。中國的飲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歷史,可算得上是傳統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佔地位之重。

外國人重於情趣,中國人則重於飲食。中國人既然能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國人甚至認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認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來解決。這就是現代中國人對千百萬年前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的認識,這也是書中所説的“泛食主義”。

説到這“泛食主義”,它也包含在飲食文化內,只不過是口語上通過文字來表達的。就像是説人就叫“人口”;謀生就叫“餬口”;職業和工作就叫“飯碗”。幹什麼工作就吃什麼飯,就像書中所説的:“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説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與“吃”扯得上邊。

飲食,説白了也就是吃飯。但通過對這本書的閲讀,我終於深刻的瞭解了中國人的“吃飯”文化。

何為“吃飯”文化,我想這也只能在中國才尋找得出答案。在中國人看來,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禮儀;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這,便是中國文化中“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但在這一來一往,你一席我一頓的過程中,這“吃飯”文化漸漸的變了味兒。中國人隨着時代的發展而日漸豐滿的腰包也閒不住了,開始流行起“請客吃飯”,而“吃飯”文化的基本準則也漸漸成為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正當理由。大家也習慣起這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這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漲了工資,搬了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客吃飯。有人來了要“接風”,送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撮一撮”,沒事也要“聚一聚”。用書上的話總結:中國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這飲食飲食,説完了“食”,接着得説“飲”了。

既然説到“飲”,那麼“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

中國人愛喝茶,西方人愛喝酒。“西人飲酒而取其汁,國人飲茶乃取其氣”,這是書上的原話。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中國人品茶則是為了意境。

自古以來,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熱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於陪襯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從這品茶中還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啟迪,從而自古產生那麼多的偉大詩人來“頌”茶。就連這品茶中,還品出了茶術之道。

不單“食”能請,這“茶”也能請。比如這“吃早茶”,則是如今商場上用來談生意的辦法之一。吃早茶不過於排場,但也不過於寒酸,幾疊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決早餐問題,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點“意境”。它也確實比請客吃飯少了一點銅臭味,少了一點利益和關係。

柴米油鹽醬醋茶,廚房中的繁雜瑣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時代中的巨大變遷,歷史中的中國文化。

這本書可謂籠萬物於形內,把生活中最繁雜卻又最簡單的事與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人讀完此書,必定能領悟到中國文化中飲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遠影響。

中國飲食文化15

一、蒙古族飲食文化介紹

大部分蒙古族喜歡飲酒,酒已成為這個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深深融入蒙古人的血液中。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可能與長期生活在高寒環境有關,更喜歡飲烈性的酒,如《牧人》中所唱的“最愛喝的是烈性的酒,最愛唱的是蒙古的長調”。另外,蒙古人也青睞飲用奶酒,蒙古人釀製奶酒的歷史悠久,常喝奶酒可治胃潰瘍、肺結核等疾病。蒙古族飲食文化中,有非常重視煮肉湯的習俗,蒙古族認為肉湯的營養價值比肉本身還要高,吃肉時不喝湯不能離席,他們比較喜歡排骨湯、全羊湯、精肉湯,還有在湯中加入米做成的肉粥。蒙古族的特色飲品還有酸味奶飲料,稀者為酸奶,稍稠些的為酸乳,具有開胃健脾通便美容的功效,也形成了非常知名的乳業品牌。蒙古族飲食文化中,有非常重視煮肉湯的習俗,認為肉湯的營養價值比肉本身還要高,吃肉時不喝湯不成席,全羊湯、精肉湯、排骨湯、是他們的餐桌常見的。此外還作為高端宴會的“蒙古八珍”和平常百姓愛吃的蒙古小菜。此外,蒙古族的飲食禮儀是蒙古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豐富多彩,最主要最普遍的飲食禮俗有薩察禮、德吉禮、迷拉禮和祝福禮,蒙古族飲食習俗中也有很多禁忌,如禁止扣放盛奶的器具、禁吃變髒的食物等等。

二、蒙古族飲食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意義

旅遊離不開飲食,二者相得益彰。旅遊活動與飲食文化相結合,對提升民族的經濟文化價值、促進旅遊業和餐飲業的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蒙古民族飲食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包含了蒙古民族的豐富的食材、獨到的飲食加工技藝、藴涵深厚的飲食美學和飲食民俗等文化內涵,它已成為蒙古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散發着藝術的美感。隨着內蒙古旅遊業的發展,旅遊者對旅遊活動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註重旅遊活動的內在質量,講究旅遊活動內在的文化品位,對飲食也有更高的要求。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發展對旅遊業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蒙古族飲食文化對於遊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蒙古族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要吸引廣大旅遊者前往內蒙古旅遊觀光,不僅要有美麗的草原風光、絢麗的歷史文化古蹟,而且還要有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特色的飲食文化,特別是民族飲食文化,會為我們帶來無盡的魅力,會使各方遊客有興趣和蒙古族交流,溝通,對蒙古族飲食文化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會吸引更多的遊客去品嚐蒙古族的美食,進一步推動內蒙古旅遊事業的發展,增強內蒙古旅遊的魅力。其次,有助於我區傳統飲食民俗文化的發揚光大,增強蒙古族飲食文化的影響力,促進我區飲食業的進一步發展。隨着遊客對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瞭解人數的增加,蒙古族的飲食被更多的人接受,對蒙古族的飲食文化無疑會有極大的推動和宣傳作用,從而促進蒙古族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增強我區飲食業的特色魅力,無疑會對以“食、住、行、遊、購、娛”為主的旅遊業起到推動作用。再次,有助於促進蒙古族特色文化宣傳,進一步增強內蒙古旅遊的魅力。旅遊業的發展中為內蒙古特色的飲食文化,特別是蒙古民族飲食文化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展示平台,蒙古族飲食文化要更好適應市場需求,也會對自身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對自身種類工藝不斷完善也會加強與其他地區飲食文化的交流,以得到更好的發展。蒙古民族飲食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遊客來通過接觸到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會對整個蒙古族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這對以草原文化為主題的內蒙古旅遊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的飲食文化旅遊尚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被作為一個獨立的旅遊產品受到重視,目前發展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存在如下重要問題:

(一)旅遊開發價值認識不夠,營銷不足

旅遊產品的開發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政府的支持,然而從內蒙古的旅遊發展的實際來看,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開發價值認識沒有引起各級主管部門足夠的重視。蒙古族飲食文化只作為旅遊活動中的補充,沒有把其作為重要的旅遊產品加以開發。目前內蒙古各級政府、旅遊局及旅行社在發展旅遊時,仍然重點宣傳和營銷傳統的優勢旅遊項目和新興的旅遊項目,如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呼和浩特周邊的草原觀光旅遊;響沙灣、恩格貝等沙漠觀光和騰格裏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探險旅遊;以成吉思汗陵園和大小召為代表的文物古蹟觀光旅遊,飲食文化旅遊僅僅作為旅遊活動的補充,沒有把其作為重要的旅遊產品加以開發,更談不上專業的研發和營銷團隊。

(二)項目單一,參與性差

從旅遊發展現實來看,飲食文化旅遊項目較為單一,以享受為主,參與性不強。目前主要旅遊者能夠品嚐到的特色飲食主要有草原旅遊區包含在團費中的手把肉,訪問牧民家庭時品嚐的奶茶、奶酪等奶食品以及蒙式早餐,而作為蒙古族獨具特色且有較高品質的烤全羊、烤羊腿由於製作工藝複雜、耗時較長、價格昂貴只能被列為計劃外餐,因此只能被少數豪華旅遊團所享用。內蒙古各大城市及旅遊區所提供的飲食基本上如上所述,項目較為單一。此外,目前已有的飲食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基本上以品嚐佳餚的基礎層次為主,並沒有考慮到旅遊者對於飲食文化的精神需求,端到旅遊者面前的往往是已經加工完畢的食物成品,如“烤全羊”製作過程中令人歎

為觀止的蒙古族熟練的宰殺羊、剝皮以及烹製的過程旅遊者無法欣賞和參與到,再如熬製奶茶及各類奶食品和奶制飲品有趣的製作過程也無法參與。(三)品嚐為主,文化和營養價值介紹不足營養價值和文化是飲食類旅遊產品開發的核心,但在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產品開發過程中,開發者卻忽視對蒙古族深厚的飲食文化和豐富的營養價值的.發掘。經營者只是簡單提供味道不錯的菜餚,遊客在用餐之後,留在印象中的往往只是一時的美味,並沒有對菜餚的歷史、文化典故、食用習俗等文化內涵和營養價值有一個系統的瞭解。開發者沒有把蒙古族飲食與蒙古族民俗風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只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忽視遊客的精神享受,難以讓遊客留下深刻印象。遊客在飲食過程中,若對蒙古族菜餚的典故和營養價值沒有較深的印象,就很難提高旅遊地主體文化的綜合吸引力,也就無法增加經濟收入。

四、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開發利用的設想

(一)加強對蒙古族飲食文化的重視和營銷飲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其他旅遊資源開發相比,具有投入較小回報率高,且可不斷利用的優勢,所以,要儘快把蒙古族飲食文化開發利用工作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納入旅遊業發展規劃中,把其作為重要的旅遊產品加以開發。要對蒙古族飲食文化資源進行系地分析研究,建立資源信息系統,通過準確的評估確定其吸引力和開發潛力。同時,還要加強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資源的營銷,充分發揮大眾新聞媒體的作用,可以在報刊、電視台、電台開闢專欄、專題,進行廣泛宣傳。各級旅遊主管部門和旅遊景點網站也應加大對蒙古族飲食、蒙餐名店的介紹宣傳力度。還可將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資源的豐富內容彙集在光碟裏,通過光碟進行宣傳。也要充分利用各種重大節慶活動和經貿活動,例如草原文化節和民族商品交易會等活動大力推廣蒙古族飲食文化,還可以將旅遊飲食與旅遊線路一起開發,共同包裝設計,甚至在條件成熟時,在飲食民俗資源豐富的地區開展以飲食為主的專項旅遊。

(二)加強蒙古族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參與性的開發蒙古族飲食就單純的飲食種類就有百十多種,經常品嚐到的僅十多種,所以,今後要改變以往單一的飲食品種,增多飲食種類,如蒙古小菜和麪食的種類。同時,蒙古族飲食文化的旅遊開發應該擺脱以前單純品嚐的模式,大膽引入遊客參與制作的環節。現代旅遊者不僅要品嚐佳餚,而且要求參與並融入菜餚的製作過程中,獲得一種有別於以往生活的情趣和刺激的體驗。參與性旅遊開發就是讓遊客有一個原生的旅遊環境,有一種身在其中,入鄉隨俗的體驗。蒙古族飲食文化者要增強遊客用餐的趣味性,加深遊客對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理解,滿足旅遊者娛樂、探奇、求知等目的。總之,開發參與性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者可以尋求到現代喧囂都市裏所缺乏的自然經濟狀態下的粗獷和質樸,讓客人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體味到真正的草原文化。

(三)加強蒙古族飲食文化和營養價值的研究隨着各種菜系和西式快餐對內蒙古餐飲市場的衝擊,內蒙古旅遊餐飲市場競爭變得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蒙古民族飲食業要在旅遊業中求得一席之地,就要注重對自身飲食文化內涵和營養價值的發掘。蒙古族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藴含非常深刻的內涵,從菜餚的製作工藝、文化歷史到用餐禮儀方面都有豐富內容,在飲食心態、進食習俗、烹調原則等方面都有着獨特之處。因此,蒙古族飲食文化旅遊開發一定要突出飲食給旅遊者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這些都是對旅遊者很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今後要在民族飲食習俗方面做更多的拓展和開發。同時還要特別強調,在綠色天然環境下形成的蒙古族飲食,以乳肉食品為主,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內蒙古的牛羊肉及乳品的品質得到公認的好評,要在菜餚的營養價值方面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更加利於蒙古族菜餚的推廣。蒙古族飲食文化是蒙古族的寶貴財富,具有極大的旅遊開發潛力和無窮的魅力,要充分利用好這項資源並對其進行全面的開發,必然會對內蒙古旅遊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hy/wenhua/ldw4o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