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影視資料在中國文化運用

影視資料在中國文化運用

影視資料在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中可以得到良好的運用,在完成教學大綱教學任務、實踐教學、學生參與等不同環節中,應該注重影視資料採用的規範性、針對性、開放性,從而使影視資料更好地服務於該課程教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影視資料在中國文化運用,歡迎來參考!

影視資料在中國文化運用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而在不少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中,都把這門課程列為專業必修課或指定選修課。事實證明,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對於豐富新聞傳播類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養、擴大知識面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影視資料在中國文化概論教學中成為課堂內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課程內容本身的豐富性,為採用可視可聽的影視資料提供了可能;而影視資料的採用,又為增強課程的直觀感、生動感,增添文化氣息,起到了有效作用。在課程的各部分教學中,影視資料運用都能產生積極效果。

  1 “規定動作”注重規範性

綜觀國內主要的中國文化概論教材,其主要構成部分都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中國文化的發生條件,包括中國文化賴以生髮的歷史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社會政治結構;二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主要脈絡,主要包括從遠古直到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三是中國文化的主要成就,包括在文史哲、藝術、科技等各個領域的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在這三個方面的教學中,影視資料都可以直觀、生動地幫助教材和教案,來展現教學內容。如在介紹中國文化賴以生髮的歷史地理環境時,紀錄片《中國佛教名山》、《再説長江》、《新絲綢之路》、《美麗中國》都成為教學的輔助材料,這些紀錄片生動展現了中國名山大川的真實風貌,將中國的山水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讓學生對於這些景緻產生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些曾經到過這些地方遊覽的學生更是結合紀錄片,和自己的遊覽經歷,講述這些景觀給自己帶來的“文化衝擊”。而在講授中國古代的戲劇時,青春版《牡丹亭》、電影《梅蘭芳》片斷,或者讓學生原汁原味地體會到戲劇藝術的精粹,或者讓學生感受到戲劇藝術表演大師的不凡魅力。真實的藝術感受配合條理化的課堂教學,常常使學生產生共鳴。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與教材相觀照,可以找到很多的影視資源與之配合。正是中國文化概論內容的豐富性,決定了可以在教學中發掘大量的影視資源。這些資源能夠較好地詮釋教材的內容,同時又能給學生直觀的感受,這種資源與教材的匹配度,在其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是較難做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選取這類資源作為教學補充時,應當緊扣教材內容,講究所選取資源與教材的高度匹配。注重規範性,是選取這類資源的前提條件,只有與教材高度匹配,才能合理展現教學內容。應當始終注意影視資料所起的輔助作用,而不是沖淡系統的常規教學。

  2 實踐教學注重針對性

很多開設中國文化概論的學校,都賦予了這門課程一定的實踐教學內容,而這樣的教學內容大多能受到學生歡迎。一般來講,中國文化概論的實踐教學,通常是把學生帶到學校附近,一般是同一個城市中的歷史文化遺蹟、博物館等地點,在這些地方開展實地講課,使課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同時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以北京聯合大學的精品課中國文化概論為例,實地講課的課堂,就延伸到頤和園、美術館、博物館等地,並將這樣的教學稱為“多感官教學”。而筆者教學所在的岳陽地區,岳陽樓、君山、岳陽博物館等歷史文化景點,也成為實踐教學的依託。

影視資料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開展教學的地點,本身就有大量介紹與該地歷史文化知識有關的影像資料,通常,對於較大規模的訪問羣體,這些場所都願意播出這些資料。另一方面,是在現有的影視作品中,本身就有大量與這些歷史文化遺蹟有關的內容。如紀錄片《頤和園》、《故宮》、《千古名樓——岳陽樓》等,而在開展實踐教學之前或過程中,向學生播放這些內容,可以增強對歷史遺蹟的文化詮釋,使學生在“實景”之中更能感受到景觀所代表的文化縱深。

實踐教學材料的選取有很強的針對性。就這門課程開展實踐教學的高校而言,通常的做法就是“就地取材”。即到一個方便到達、而且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徵和代表意義的地點。實質上,很多城市都具有這樣的地點,而這樣的地點也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參與感,並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影響。影視資料在實踐教學中的地位要弱於實際場景所起到的教學作用,但影視資料在展現歷史文化縱深感方面卻不可或缺,它是使“可觸摸”的文化,變得“可追溯”、“可思考”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注重影視資料的運用,是在針對性基礎之上的深度拓展。

  3 “自選動作”注重開放性

除了教師講授之外,少量的學生作業和學生參與成為課堂的有益補充。讓學生選取中國文化當中一個感興趣的小單元,來進行適時的講授,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而在學生講授過程中,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往往也是其精心選取的影視資料。

在某班學生以“鼓”為題材,講授中國傳統文化中“鼓”所扮演的角色時,分別向其他學生展示了安塞腰鼓、鳳陽花鼓、京韻大鼓的表演片斷,這些片斷都來自網絡視頻,或者是電視片。而在展示與“鼓”有關的舞蹈環節,採用了電影《十面埋伏》中,盲舞女聞聲擊鼓的片斷。之後,主講學生還展示了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的高潮——劉海哥下山打柴遇到胡秀英的片斷。而“鼓”都在這些影視片斷當中,或者扮演突出的視覺形象,或者成為伴奏的主要背景聲音。

學生參與是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自選動作”。在完成這一“自選動作”時,影視資料的選取,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這樣的開放性表現在三方面,一是話題的開放性決定選材的開放性。因為學生參與的主旨是希望其能自己動手,成為中國文化某領域中知識較為豐富的“小專家”,所以對於話題沒有較多設定。二是文化的包容性決定選材的開放性,正是中國文化的浩如煙海,使得選定的主題多種多樣,每屆每班的學生都不相同。三是影視的表現力決定選材的開放性。影視作品較文字、圖片更有生動的表現力,而在一個希望較好的表現自我的場域,對於影視作品的重視就自然會更加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學生的選題,其靈感都最早來自於影視作品。如有學生觀看《葉問》後,決定講述中華武術的發展,之後又在其他影視片斷中找尋到葉問詠春拳的真實表演。有學生在觀看BTV生活頻道的MV《南鑼鼓巷》後,把北京胡同文化作為講授題材。而之後,這些作品又都成為講授的組成部分。對影視作品的接觸在幫助學生確立關注點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對於影視資料的運用是中國文化概論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開展的工作。對於這一工作的探索,能夠使課堂更生動,學生記憶更深刻,教學更有效。

標籤: 影視資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hy/wenhua/qer1y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