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春節家鄉作文【實用】

春節家鄉作文【實用】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家鄉作文8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春節家鄉作文【實用】

春節家鄉作文 篇1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寒假我都會和爸爸媽媽回老家過春節。貼春聯、包餃子、吃年夜飯、看春晚、拜年……都成為春節印象的一個個片段。

在老家,除夕前幾天人們就開始忙乎起來。家家都要打掃衞生,乾乾淨淨的過新年。在外公家,外公通常是司令員,我們都是他的兵:媽媽掃地、老爸拖地、外婆燒菜、外公擦窗户,我呢只要倒下垃圾就ok了。由於人多力量大,只要半天功夫我們家就會煥然一新。

大年三十的重頭戲是貼春聯,中午大人們忙着弄漿糊、裁春聯,最後很認真的將大紅的福字、對聯貼在門上,我們的房子、院子彷彿披上了喜慶的盛裝。我在一旁看看熱鬧,有時還插插嘴、亂説話,外公會用一句“童言無忌”趕走我。

大人們辛苦了一天,會在晚上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外婆是大廚,她做的飯菜美味誘人,最拿手的保留菜餚會遭到一搶而空。席上,我們會互致祝福,説聲感謝,祈禱來年平安幸福。外公很詫異,我竟然能喝紅酒了,而且酒量驚人。

看春晚、放煙火是接下來的事情,可我卻總會試穿新衣服,甚至連新鞋都要試一試,在鏡子前轉來轉去,提前感受新年穿新衣的快樂滋味。時間一分一秒的溜走,我也在不經意間甜甜的睡着。一覺醒來,我就又長大一歲了。大年七年級,我會早早的起牀,吃了紅棗、約上幾個小夥伴一起去拜年。大人們穿着新衣也>三五成羣的行走在洋溢在節日的喜慶裏,大家互相道一聲“新年好”,我們會收穫很多的糖果,口袋塞得滿滿的,只能拎着零食袋,要麼就回家一趟,我會像凱旋的`士兵一樣上交戰利品給媽媽。

春節裏,人們走親訪友、互致祝福。這一刻,彼此傳遞着親情、友情、鄉情。

按照習俗,外公在七年級、初五、初十、十五的凌晨都要放鞭炮、搶財神,預示着來年將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鄉下,放羊燈(孔明燈)又是一個重頭戲。比一個人還要高的羊燈被熱氣薰得鼓鼓的,一鬆手就迅速的離開、飛上天。一個個羊燈在天空中飄過,跟星星作伴,非常的壯觀。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家鄉的春節可真是豐富多彩,令人回味。

春節家鄉作文 篇2

現在各種各樣的節日越來越多。例如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還有許多從國外“進口”的節日,比如感恩書、萬聖節、聖誕節等。現在隨着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也有不少網絡節日,例如購物節、狂歡節等。

每逢節日來臨,人們歡聲笑語,處處都洋益着濃厚的節日氣氛。

節日裏總有一些美味的食物。端午節的粽子、元宵節的湯圓絕對值得一提。白粽子軟軟糯糯的,味道甜香,是家中常備。鴨蛋黃粽子比白粽子略貴,味道也自然比白粽子更上一層樓。拔開粽葉的那刻,香氣撲鼻,再咬上一口,軟糯甜香裏還透着鴨蛋黃的鮮。這種粽子無論是顏色還是味道,都比白粽子的格調高。還有一種粽子“中吃不中看”,就是醬油臘肉粽子(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品種)。這種粽子在白粽子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滴上兩滴醬油,再在粽子中放上一塊少肥多瘦的五花肉。雖然顏色有些炭黑,但一入口便會叫你張目結舌。

元宵節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現在的湯圓品種繁多,卻多少失去了初心。最誇張的就是那“七彩炫彩小湯圓”了,而我認為最正統的湯圓應該是奶奶親手包的.芝麻湯圓。那湯圓雖然不是最好吃的湯圓,也不是好看的湯圓(又大又醜),但卻包含了奶奶對我們濃濃的愛意。

説到節日自然少不了中秋節,想到中秋節除了家人在一起賞月亮吃月餅的景象,更讓我想到了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中秋醉後抒懷,懷念弟弟寫的一首詞——《水調歌頭》。其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充滿情味和哲理。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暗圓缺,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蘇軾用讓步法寬解愁思,跳脱原境,表現了詞人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難道這種生活態度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節日也是有顏色的。春節是熱情似火的紅色;端午節是生機勃勃的綠色;聖誕節是白雪皚皚的素色……每個節日都有每個節日象徵着的顏色,不管是什麼節日,都有一種顏色與之照應,徜徉於其中的我們也是如此吧。

我喜歡節日。

春節家鄉作文 篇3

春節是中國人最傳統、最隆重、最盛大、最熱鬧的節日,自西漢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曆史。雖然所有的中國人都過春節,但不同的地方,春節的習俗卻千差萬別。

我從小到大一直在南京過的春節,今年春節父親説要帶我和母親回老家過年,當聽到老爸這樣説,我高興得一晚沒睡着,因為我經常聽父親説他小時候過年的事,感覺非常好玩。爺爺聽説他的孫子要回去過年,也高興得天天打電話問我什麼時候回去,並早早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按家鄉的.習俗,臘月二十二這天,家家户户都要撣塵。

一大早,爺爺就起牀了,他在一根竹竿上綁上一把掃帚,我很好奇,不知道爺爺要做什麼,爺爺告訴我説要撣塵,要把房間頂上、高處角落裏的灰塵、蜘蛛網全都清掃乾淨。一個多小時過後,哇,我感覺房間真的乾淨了很多,明亮得象孩子的臉。爺爺説因為第二天也就是臘月二十三這天是送灶節,要送辛苦了一年的灶神迴天宮過年,所以要把房子打掃乾淨。

原來是這樣啊,原來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灶神一直在默默工作着啊。年三十這天,一大早,爺爺奶奶就忙着做這個做那個,大姑媽二姑媽三姑媽一家也都來了,大人們忙着準備年飯,廚房裏熱氣騰騰,不時飄出陣陣香氣。我們小孩早等不及了,一會放個鞭炮,一會吃點好吃的,一個個開心得臉都笑成了花。好不容易到了下午四點多鐘,父親和大姑父帶着我和哥哥一起貼好了門對,放了一大堆鞭炮,“爆竹聲聲辭舊歲,春風陣陣迎新春”,鮮紅的門對,送走了忙碌、充實的一年,響亮的爆竹,即將迎來希望、嶄新的一年。

也差不多同一時間,整個小城都響起了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辭舊迎新的歡樂的海洋之中…… 我喜歡過春節,更愛家鄉的春節!

春節家鄉作文 篇4

我的家鄉有許多傳統的'節日,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春節。

我們家鄉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被家鄉人稱為小年。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到大年七年級家鄉人都有一套俗話:“臘月二十四大掃除,臘月二十五糊窗户,臘月二十六燉大肉,臘月二十七宰只雞,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

家鄉人每年春節都是按着這個習俗來過,三十晚上鞭炮聲不斷,從大年七年級到初十是家鄉人走親訪友的日子,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家家張燈結綵,燈火通明,人們都圍到廣場上看煙花。

過了正月十六,春節就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春節家鄉作文 篇5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當我吟誦這首《元日》,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家鄉的春節來。

我的家鄉在文成,那裏的春節非常熱鬧。在除夕的前一、兩天,家家户户都忙着準備新年的物品:衣服、春聯、小零食……當然,做年夜飯的食材必不可少,有些人家還買了燈籠掛在門前。

除夕的那一天,我家要進行大掃除,用乾淨的`環境迎接全新的一年。百田,去祭祖、拜佛的人數不勝數,為的是希望全家人在新年中平平安安。除夕夜則是過年的一大“重頭戲”。還沒等到天黑,炮聲早已“噼裏啪啦”地響了起來。長輩們顧不上看風景,手忙腳亂地把家裏佈置好,而媽媽則跟姑姑、阿姨們一起精心準備年夜飯。天空變得更加漆黑了,遠處煙火的光芒卻沒有減弱。孩子們趁着這個時間從屋內跑出來玩。女孩子們聚在一起,互相述説着自己對新年的期望。而男孩子們,總是愛調皮搗蛋。玩火、扔石頭、放危險的鞭炮,他們哪一樣沒做過?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家長們忙完後會把孩子們老老實實地關在屋裏,不讓出門。

春節聯歡晚會大約在七、八點就開始播出了。這時,年夜飯也差不多做好了。香噴噴的飯菜端上桌,使人垂涎三尺。長輩們允許吃飯後,才能動筷子。大家在除夕夜團聚在一起,吃着豐盛的年夜飯,看着歡樂的春晚,整個縣城洋溢着濃濃的年味。吃完飯後不能睡覺,要守歲。這時,大家坐在一起看春晚,時不時能聽到幾句表示讚歎的家鄉話。

到了第二天早上,整個縣城的街道上空蕩蕩的,全縣人們都在休息。中午左右,大家都起牀了。穿上新衣,爭先恐後地去親戚好友家裏拜年,送上美好的祝福。而像我們這樣的小孩子,都要説祝長輩們萬事如意、壽比南山之類的話,才能拿到壓歲錢。不過,拜年的目的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大家能夠在新的一年裏能夠更好地生活。

元宵節到了,家家做湯圓,到處都能聞到湯圓甜美的味道。

過完元宵節,春也節差不多結束了。春節悄悄地到來,又隨着我們的歡笑聲悄悄溜走。春節,承載着我們的期望與歡笑。

春節家鄉作文 篇6

我的家鄉,春節開始得比較晚。

在除夕夜的前一天,街上一片紅通通的景象,買對聯的,街燈的,窗花的、門神利市的,應有盡有,所有的貨物雖有一些不同的顏色組成,終是以紅色為主。在這鮮紅中,穿插着一股人流,人們身上五顏六色的衣服,又給大街添加了幾分色彩。大多數人都是行色匆匆,忙着辦年貨。

除夕那天,大街小巷更是擠滿了人,人們的手中都是提着大包東西,家家户户則忙着準備年夜飯,忙着包餃子,説是餃子,其實只是有幾分像餃子,包法和味道完全不同,是我的家鄉最具有特色的小吃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小吃,沒有一户人家是不做的,聽説,吃了這餃子,就可以家庭和睦相處,生活幸福美滿了。

到了除夕夜,可熱鬧了!街上張燈結綵,煙花無時無刻不再燃放。一家大小圍着圓桌,有説有笑地吃團圓飯,耳邊的煙花,爆竹聲一刻不停,吃完了團圓飯,大家都要到公園裏看煙花,其樂融融,除夕夜,所有的人都盡情地玩,玩累了,在家裏所有的燈都開着,倒頭大睡。到了第二天,才把燈熄掉。

年七年級的景象和除夕夜恰好相反;街上冷冷清清的,人們的手中提着大大小小的禮包,又行色匆匆,忙着去拜訪親朋好友去了;家家户户的屋裏都播放着新年歌曲,時不時還傳出陣陣笑聲,是啊!大家平日工作都那麼忙,難得有機會聚在一起,當然要開心一下了。

到了年初四,除了老人和孩子,大多數大人都開始上班,工作比年前還要忙。

隨後的幾天,年味漸漸淡了,元宵節的來臨,讓人們的心中又燃起了一把火。元宵節那天,左鄰右舍的孩子都提着一把紅色的.燈籠,到街上去溜達,已經沉睡的煙花又開始在天空中綻放。街上的小販有的買麻花,有的買煙花,有的買小玩意兒,吃的玩的,應有盡有,地攤和店鋪,成了孩子們的集中營。而且,每條街的上頭都掛着一條又一條的燈籠,除了紅色,還是紅色,樣式比較單調,因此,人們也就把它們當作路燈而已,並沒有工夫和耐心去欣賞。除此之外,當然這一天,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正月十六,春節差不多也就要結束了,一切又恢復了原來的模樣。

就這樣,春節急匆匆地來,又急匆匆地走了。

春節家鄉作文 篇7

我家鄉在揭陽市的揭西縣的錢江,離汕頭也挺近的,説潮汕話。這是個小農村,有不少民風民俗。也有不少特有的食物。如,冬天村民醃芥菜入甕,叫“鹹菜”;還有醃曬蘿幹,叫“菜脯”;熱水泡烏橄欖和鹽入甕,叫“浸烏欖”。還有用甘草做的,甜的,很好吃,我經常偷吃,但是很開胃,害得我肚子疼。這些是傳統的家常便菜,潮區人叫“雜鹹”。把糯米粉,煮成稠糊捏成坯,包進芝麻、花生、糖、油炸後即成,潮區叫“軟餅”。這是新年時做的。 粽子把浸過的糯米,配上花生、瘦肉、蝦米、香菇,用竹葉包紮成稜形,煮熟後即成。芋頭糖,把芋切成長方形條狀,用花生油加糖熬製而成。是中秋佳節的一種甜食品。很小的時候吃過,不喜歡,但慢慢地喜歡。釀豆腐, 以豬肉為主,加上少量蝦米、馬鮫鹹魚及蒜頭,剁成肉醬,塞進豆腐裏,用花生油煎炸或蒸煮,美味可口,風味獨特。這些只要是我媽那一輩的或在上幾輩的都會做。還有一種連我都會,只是改變了味道。具體什麼名字我也不太清楚,把做好的陷用腐皮包成卷。家鄉做的熟食不是一般的好吃。簡直是回味無窮。

其中,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春節,因為非常熱鬧。

大概是四歲多時。一大清早我就去了祠堂,看正在排練的舞獅。一進去,就只有我一個小孩。直到現在我還在想,我怎麼會這麼容易就進去呢?可能是因為爺爺吧,反正不太清楚!舞獅的叔叔們都很認真。

過一會兒,就陸陸續續有人來了。然後就開始表演,首先是舞獅。其實廣播還挺先進的,起碼有喇叭。只見舞獅的一下子搖搖頭,一下子蹬蹬尾,最後把獅的嘴巴打開,其實還蠻精彩的,只是我不會欣賞,但周圍的人都在拍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出現了。突然像現在電視劇裏的'皇帝上朝一樣,後面有兩塊很大的牌,高高的柱子,氣勢磅礴,整個會場很肅靜。如果不是現在看了電視劇,我還不知道那是什麼呢!然後更好看的出現了。一頭大肥豬口裏咬着蘋果,一隻羊,口裏咬着個橘子,全場的肅靜頓時被打破了。一看這陣勢,就知道少不了分豬肉之類的事。看完這一切的我就覺得沒意思了。都快要吃飯了,可沒人管我,我就溜出去了。去祠堂後的玩,只聽見人們在説豬的事。因為我跑出去了,所以具體吃什麼我也不知道,但一定有軟餅,釀豆腐,豬肉丸,豬肉餡。因為家鄉不少豬,所以豬的菜覺對佔70%以上。反正非常熱鬧,那些沒去的人可就沒口福了。其實我也只去過一次,一是因為太小了,二是因為我很小就來廣州讀書

過春節少不了紅包,雖然都是十塊,二十塊,但因為幾乎到處都是街坊鄰居的,所以我們可以討到不少錢。無聊時,我們小孩子一起玩,就會伸出手説;“恭喜發財,錢包拿來。”這已經成為我們的口頭禪了。

我愛我的家鄉,愛它的民風民俗,愛它的無憂無慮,愛它可以令我每天都快樂的能力。可惜我不在家鄉長大,不瞭解它。就連家鄉有村長也是昨天晚上才知道的。

春節家鄉作文 篇8

我們家鄉的春節習俗與別處相比有自己的不同之處。

大年七年級,很多地方都是大魚大肉,我們這就不同了。大年七年級早上六點,村裏每個人必須到村裏輩分最大的祖爺爺家的院子裏吃素面條和"發財菜"。所謂"發財菜",其實就是木耳,這還不能買,必須由村裏人在枯枝斷木上親自摘來。

據説有這麼一個傳説。很久以前,一個大年七年級,村裏來了一個乞丐,可誰都不肯給他東西吃。直到中午,他也沒有討到任何東西。村裏的人認為,大年七年級把自己的東西給了別人,財氣和好運就都給別人了。就在乞丐失望地準備離開時,有一個家境不怎麼樣的孕婦大方地給了他一碗素木耳麪條。乞丐吃下素面感激地説:"你不嫌棄我是一個乞丐,把自己家的早飯給我吃,相當於一年的財運都給了我。"臨走前,乞丐對孕婦説:"我把好運還給你,你肚子裏的小孩,長大以後必定成狀元。"説完,乞丐一下子就不見了。原來,乞丐是一個神仙。後來,這户人家慢慢地富裕起來,小孩長大以後果真中了狀元。從此,為了求得來年好運,家家户户都會在春節的前一天上山採"發財菜",每年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必須到村裏輩分最.大的祖爺爺家裏去吃素面,祈求神仙賜福。

七年級中午,每家每户都會準備一大盤果點,裏面裝着糖果、花生、豆子由小孩子端到祠堂門口的`大桌上,然後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開開心心舉起杯子,吃着果子,天南海北地暢所欲言。平常大部分勞動力在外面打工,只有春節全村男女老少才聚在一起,在祠堂門口品嚐果點。這是為了更好地讓祠堂裏的祖先看到大家,更重要的是告訴在座每一位:無論你走到哪裏,無論你是幸福,還是多麼不如意,你永遠是這個村裏的一分子,這個村永遠是你的家

初七早上,家家户户都會在七點鐘左右起牀,煮上一鍋"七寶粥"當早飯。什麼叫"七寶粥"呢?它主要是用大米、豆子、瘦肉、芋頭、豆腐、芹菜葉和自己家裏做的米果七種東西熬成。而且"七寶粥"必須在早上八點鐘左右吃完。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按我們這裏的規矩:從大年七年級到初六,家家户户都不會出外做工,再多的事情都必須放下,等到大年初七才會開工。在開工前,吃上幾碗營養豐富的"七寶粥",幹活就會特別有勁,一定能順心順意,事半功倍。

到了正月十五,就像輪值日一樣,每年都會選擇一户院子較大的人家,擺上幾桌台子,叫上七八個人一起來包湯圓。湯圓是用雪白的糯米做成的,有綠豆餡兒,有豆沙餡兒,一個個揉得滾圓滾圓的。大家邊包邊煮,每一個碗裏都有四到六顆湯圓。四顆代表四季平安,五顆代表五穀豐登,六顆代表六六大順。吃湯網時,老人必須先吃,等老人們吃完碗裏的湯圓,其他人才能動手。吃了湯圓,意味着大家都可以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家鄉的春節真是別有特色,歡迎你們親自來感受一下我的家鄉春節習俗!

標籤: 春節 家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jr/chunjie/71j1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