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1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另一個傳説是,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這一年五月,黃巢的部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裏去?”那婦人回答:“聽説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裏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聽了,就對那婦人説:“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部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裏,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部隊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户户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2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3

自從屈原投河以來,人們就一直這樣説他。祖先們專門設立了一個節日來紀念一個人,持續了2000年,這在中國至少是獨一無二的。屈原以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對邪惡的憎惡和崇高的氣節贏得了後人永遠的敬仰。

屈原之死,天地之感,空氣瀰漫長虹。

每次到端午節。每次讀到《屈原列傳》裏的那句“我寧願去正則流,被埋沒在河魚肚子裏,卻願白暖人間”,都會被屈原感動得熱淚盈眶。不難想象,做一個“真的一往直前,用盡忠與智”,屢遭詆譭,直至被貶的忠臣是多麼痛苦。作為一個愛國主義很強的國家的頂樑柱,就是看到祖國的山河破碎了他卻無法無天。在極度的`痛苦中,尋求永恆的解脱,保護自己的清白,用死亡為祖國服務,真的是對世界的同情,感動,尊重。

然而,當我被感動和欽佩的時候,我經常會有一些疑問。死亡當然是一種保持純真,對抗世界的方式,但其中摻雜着懦弱和無奈。當一個人的理想破滅,到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是不是唯一最好的選擇?屈原的死真的很悲慘,很能勾起人的回憶。但相比之下,孔子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頑強鬥志豈不更令人敬佩?人生怎麼可能沒有挫折?生活怎麼可能沒有幻滅?死不瞑目是不是太消極了?

屈原的死對我們國家也是有害的。當強秦來到楚國時,他死了。自然,他再也不能擔心破碎的山川了。自然,他可以尋求永恆的和平。然而,垂死的民族呢?侵略者鐵蹄下的土地呢?

我同情屈原,我敬佩屈原,我歌頌屈原,但我並不深深歎息:

唉屈原之死!惜哉!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4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追捕了回去,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裏很不平。特別是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蒐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説屈原的壞話。他們對楚頃襄王説:“大王沒聽説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説: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

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

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着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説:“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説:“許多人都是骯髒的,只有我是個乾淨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着。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説:“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髒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屈原反對説:“我聽人説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裏去,也不能拿自己乾淨的身子跳到污泥裏,去染得一身髒。”

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於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裏自殺了。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夥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漁父很難受,他對着江面,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

後來就有了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節氣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5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

由於端午節和兒童節捱得很近,所以美術老師教我們包“粽子”,一方面是讓我們學會怎麼包“粽子”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

由於端午節和兒童節捱得很近,所以美術老師教我們包“粽子”,一方面是讓我們學會怎麼包“粽子”,另一方面嘛,就是為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做準備。

剛開始包的時候,我們都以為很簡單,就沒聽老師的“教程”,自顧自的包起來,沒想到第三部的時候就弄不起來,但就住在這個時候,陳洋包起來了,我們有的就去請教陳洋,有的讓陳洋幫他包。陳洋忙的不可開交,我在旁邊一邊看陳洋包,以便自己摸索着,結果還是失敗了,我還是沒有放棄,把紙拆開來以次一次的重新折,一次一次的重新包,然後我總結經驗(其實是失敗的經驗):每次做第四步時,老是折不立體。我只好讓陳洋幫我折了一個。

後來我仔細觀察了陳洋幫我着的那一個“粽子”,原來是要把那個上去,我若有所思。後來,我又折了幾次,但還想剛開始的時候,邊對不齊,氣得我火冒三丈。

回到了家,想到還要做一串粽子和一串千紙鶴,就暈菜了,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摸索,或者去請教大人。 收起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6

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據説,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金華端午節習俗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説:“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預防五毒之害。各地還有“吃五黃”以克五毒之俗,黃鱔、黃魚、黃瓜、黃酒、雄黃,噴雄黃於室內各處,有的還投於水缸水井中。中國神話傳説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但現代科學證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煉砒霜的主要原料,毒性太大,所以雄黃已逐漸在市場中失去蹤影。

金華各地端午節是女兒回孃家看母親的日子,送到孃家的禮品是一擔粽子,俗稱“擔端午”,擔端午從七年級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與“喜”諧音,做母親的喜歡女兒初四來。俗諺雲:“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個大午前。”到初五日吃過中飯,端午節就算過完了。而今,端午節更像是孝敬長輩日,晚輩往往在這一天給長輩送綠豆糕或各種營養品。

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門上、灶頭及牀上懸掛菖蒲、艾草,金華習俗認為菖蒲、艾草可以驅鬼辟邪。相傳端午日白娘子盜仙草救活許仙,所以各地習俗都以為這一日採草藥最靈。人們採車前草、六月雪、紫蘇、青木香等泡茶或治痧,也有的採菖蒲根浸於滷水,以備療瘡。有的在端午日取枳殼、陳皮、厚朴、山楂及麥芽糖煮“午時茶”,認為喝了“午時茶”能驅穢氣。藥店裏還有端午送藥頭的習俗,平時各家藥店在自制飲片時,把揀出來的斷頭殘葉積聚一起,每年農曆五月七年級開始就成筐放在門口,讓顧客免費自取,或送到大主顧家中説是端午節五毒出洞,讓大家在午時薰煙,可以驅蟲毒,去穢氣,免疾病。

端午節前後,各地城鄉都流行掛香包,香包或用絲線鈎織成,或用碎布料縫製成動物等各種形狀,其中心形居多,中納香粉、樟腦或艾草等,或用於出售或分送親朋孩子,掛在胸前辟邪。

舊時,端午節期間,武義城鄉還要推端午船驅五鬼,從農曆五月七年級開始,武義城隍廟就用毛竹扎制龍船,船上綁着五個紙人,象徵五鬼,加以裱糊、上色。到初五日,道士在城隍廟各個角落催促“疫鬼”上船,推船前,由打鑼開路的人圍着船敲三圈,叫“側船”;後由七個男青年推船疾行,以免“五鬼”中途“逃脱”。導以響鑼,鳴放炮仗,叫“推端午船”。各行各業停工半日前往觀看,沿街各店各户紛紛向“龍船”撒茶葉、米,最後將船推至水中,意為驅出“惡鬼”。鄉下則於端午節前到廟裏唸經三日,端午日推一小木船入河,也叫推端午船。相傳古時永康王崇五鬼纏身,一老道幫助捉鬼,封五鬼於酒罈,投於江中,壇漂至武義,被人撈起打開,五鬼遂出,作祟於此,城隍得知派判官捉五鬼,在端午日扎龍船送鬼出境。後才有此俗。

端午日,有的地方還要“驅蚊蟲娘”,老年婦女用火把照亮牆角落,口唸“蚊蟲娘,蚊蟲娘,送你到東陽;到東陽,吃得胖,回來過重陽”。或“蚊蟲娘,不要在家叮婆娘,快到田裏叮稻娘”等,然後送火把出郊。有的在門上畫石灰符,符多為八卦圖,也用以驅蚊,畫的時候也念類似的.咒語。

自然,今日之端午節早已破舊迎新、化繁就簡,而那份孝父母敬長輩的內涵正在發揚光大。

懷化的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懷化境內民間以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有的看重小端午,有的看重大端午。在洪江還有以初十為節的。凡端午節這一天,城鄉家家門前懸艾葉、菖蒲,以“避邪”;同時搗首蒲、蒜頭拌雄黃,取汁灑牆壁屋角以消毒,老少用百草煎湯洗澡,以“防百毒”。各家各户包粽子、煮鹽蛋、上雄黃酒過午。

這一天,家家用紅紙寫咒語:“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我今把筆畫,蟲蟻歸地府”。貼於牆上,可避蛇蟻。

相傳端午節百草可藥,此日採藥藥性好。民間採車前草、金銀花、紫蘇、艾葉煮湯沐浴可防生瘡療。又取蟾蜍灌墨汁,倒掛風乾,備治癲癰。所以俗語云:“癲蛤蟆躲端午,躲過初五,躲不過十五”。靖州城於端午這天趕藥場,大街小巷擺滿營蒲、艾葉等草藥。

龍舟活動:

居於江河兩岸的民眾,有賽龍舟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俗。以懷化沉陵、辰溪等地濱江或寬敞溪河水面最為熱鬧。沉陵城區龍舟有紅、黃、白三種,各為一組,開展競賽。近年,又增加黑、花、綠各種,共有龍舟:30餘艘。

龍舟競渡,城區數萬人聚於河灘觀賽。公路沿線,沉、酉水上下民眾,外縣羣眾紛紛乘車、船前往觀看龍船。賽程從初五直到十五方止。

端午忌鰍魚:

端午節前不準吃鰍魚,不許下田捉鰍魚。吃過粽子後,才許下田捉鰍魚。在陰曆立夏後到五月初五前,也不準直説“泥鰍”,而要説是“短蛇”。有時小孩在溪壕中撈魚,偶然撈着,也要説“短蛇呀,我們不要你,下次不要來”,更不許帶回家拿進屋。只有到五月初五後,用鰍魚敬了祖宗才允許吃。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7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出身於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屈原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屈原還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屈原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8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文學家屈原有關。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守舊派反對,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汩羅江。

江上漁夫和岸上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9

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計謀,冒死進宮陳述其中的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了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在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來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了,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去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沒過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的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10

就在公無前221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不懷好意的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説其中的利害,可是楚懷王不但不聽,而且還將屈原逐出郢都。之後楚懷王按時赴會,果然不出屈原所料,他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的.不得了,憂鬱成疾,三年後便客死於秦國。後來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就這樣攻佔了郢城。而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國家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便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個個都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目的是為了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不被傷害。

之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就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11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去姥爺家吃午飯。一開飯,姥姥就端上來一盆自己包的粽子。我見後很高興,急忙伸手拿了一個大的,剝開粽子葉就咬了一大口。姥姥包的粽子裏有蜜棗、花生和紅棗,非常好吃。

這時,姥爺説:“先別忙着吃,誰能説説端午節的由來呢?”我忽然想起了前幾天看過一本關於端午節傳説的書,於是我便脱口而出:“我知道!我知道!”。

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春秋五霸”之首。因為楚國的實力最強大,有雄兵百萬,戰馬無數,戰車千乘。

屈原就是楚國的一個大臣。屈原給楚王獻了許多有利的政策,昏庸的楚王都沒有采納。有些大臣對楚王説:“大王,如果你聽了屈原的話,楚國將毀在屈原的手裏,連您都活不成了!”

楚王便將屈原削職為民,逐出京城。從此以後屈原便被流放在一個小村莊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屈原也老了。在屈原晚年時,楚國被秦國滅亡了,屈原很傷心,便來到汨羅江邊,發出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慨。

人們聽説屈原投江了,便跑到江邊,往江水裏仍許多粽子,以免江裏的魚把屈原的屍體給吃了。屈原昇天以後,玉皇大帝便將屈原封為“江神”。因為屈原投江那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人們每年這天都包粽子來紀念屈原,這就是現在的端午節了。

我邊吃着粽子,邊給大家講屈原的故事。這時,媽媽又問:“那屈原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和紀念的.呢?”

我冥思苦想,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

姐姐則若有所思的説:“我們要學習屈原寧死不屈的精神。”

我忽然心頭一亮,接着説:“還有堅持真理的精神。”

大家紛紛説對屈原的故事。姥爺又説話了:“過端午節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粽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屈原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12

這種説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於是選擇以死明志,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13

農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賽龍舟”習俗。但端午節眾多活動都和我國偉大文學家屈原有關。在這一天裏,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賽龍舟。同時,端午節是自古相傳“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喝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應出我國優良傳統。

戰國時期,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後來屈原主張受到了某人反對,並且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聽了,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憂鬱、悲憤,便寫了《離騷》、《天問》等不少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請楚懷王到秦國議和。屈原看穿了秦王詭計,進宮陳述,不料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城都。議和那一天終於來臨了,楚懷王如期赴會,結果一到秦國就被囚禁了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死於秦國。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國又來攻打楚國,楚衰王一見,嚇得倉惶逃離京城,秦兵攻佔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死於秦國和城都失守消息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便投入了滾滾激流汩羅江中。

江邊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羅江中,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屍體,還拿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好讓魚蝦不傷害屈原遺體。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14

端午節,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一段事蹟,是為紀念20xx多年前,我國偉大詩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他在極度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詩人62歲時)農曆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湧的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聞訊後紛紛趕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南朝梁時吳均《續齊諧記》中説,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據説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説:“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裏,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為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的。”

後來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據説就是這一緣故。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15

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官很大,內外都要管一管。

而且倍受懷王信賴,真是大紅人一枚。

他勸懷王改革,任用賢能,愛戴百姓,聯合抗秦。

畢竟是任用賢能嘛,那些沒有本事的`大官,就開始坐卧不安了。

幾個老傢伙一商量,為了自保陷害屈原吧。

屈原一聽,我要顏值有顏值,要才能有才能,怕你們?來鬥!

老百姓是明白人,都捧屈原,一看屈原如此得民心。懷王也不淡定了。

老傢伙們不停的説屈原煽動民眾,這是要造反啊!終於把懷王老頭説迷糊了,就把屈原給流放了。

屈原在外天天憂國憂民,寫出了著名的《離騷》。

不久,屈原又回來了,這時懷王被邀“鴻門宴”,屈原力勸“虎狼之國,不可信,去了就是上當了”。懷王不聽,果然死在那了。

懷王一死,這幫老傢伙那還容得下屈原,屈原第二次*免職,放逐當更荒僻的江南。

後來,楚國戰敗,小楚王和老傢伙們狼狽不堪的逃難了。

屈原被流放了16年,只是62歲,看到楚國的現狀,徹底絕望了,於農歷五月初五,直奔了汨羅河。

標籤: 端午節 屈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jr/duanwu/66vyv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