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臘八節 >

臘八節的由來習俗

臘八節的由來習俗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的由來習俗

(一)臘八節起源於“臘祭”

關於臘八節的起源,源於“臘祭”的説法比較流行。據百度百科“臘祭”條目:臘八節起源於古代的“臘祭”,到南北朝時期才成為固定的節日。“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臘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時的人們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用於祭祀百神。

據《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腳獵大祭以報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臘”與“獵”相通,“臘祭”就是用打來的野獸進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醃製的豬肉稱為“臘肉”。

從以上文字可知,臘八節起源於“臘祭”,與獵取野獸密切相關。這種看法有失偏頗。有學者以為,這是把“臘月”的起源誤當成了“臘八節”的起源,產生了時間上的錯位。

因為從時間上看“臘祭”的年代更為久遠。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技術社會形態來看,人類社會經歷了從漁獵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的發展序列。也就是説漁獵社會早於農業社會。

“臘祭”應該存在於漁獵社會,《周易·繫辭下》中有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署,以佃以漁”的説法,説明從伏羲氏時代開始,早期原始人類的經濟活動以漁獵經濟為主。後來到了農業社會形態,還要祭祀神靈,但不再使用獵取的野獸,而使用富有農業特色的“七寶五味粥”。

再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講,“臘”字的“月”字旁是形旁,表示“肉”,“臘祭”實際上是用打獵得來的野獸的“肉”來祭祀神靈。可見,“臘月”是漁獵社會的產物,而“臘八節”絕對應該是農業社會的產物。

(二)臘八節起源於“佛成道日”

慄治國先生在《“臘八”新解》中這樣描述臘八節的由來:“佛祖釋迎牟尼在修道時因飢餓、困頓而昏厥在了哈比爾邦尼連任附近的菩堤樹下,巧逢一位牧羊女打此往過,遂以糧、豆、乾果熬粥救活了佛祖,終使其得道成佛,而這一天正好是漢歷的臘月初八,佛教界稱之為‘成道日’。佛祖‘成道日’煮粥祭祀的活動傳入我國後,逐漸形成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節俗。”慄先生隨後評價説:臘八節因佛而起的説法只是佛教徒的一種附會而已。”這一評價十分中肯。

首先,在時間上,十二月稱“臘”,始於我國秦代。而釋迎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餘年的春秋之時其時十二月並未稱“臘”。古印度使用的是印度歷而不是夏曆。印度歷的釋迎牟尼成道日在夏曆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不可能將釋迎牟尼的成道日固定在夏曆的十二月初八日。

其次,在行為上,佛教寺院僧眾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臘月初八日寺院僧眾可以用臘八粥供佛,但不等於説臘八粥起源於臘月初八日的釋迎牟尼成道。換句話説,是先有臘八粥後有以粥供佛的行為。

第三,在廣泛性上臘八節喝臘八粥幾乎是全民一致的行為。佛祖的“成道日”只可能在寺廟僧侶和善男信女之中傳揚,不可能成為全國百姓統一的祭祀日。

(三)臘八節起源於朱元璋

據傳説:明太祖朱元璋年少時家中十分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一年冬天的臘月初八,又冷又餓的放牛娃朱元璋挖到了一個老鼠洞,從裏面竟然挖出一些大米、紅豆、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就把這些東西熬成了一鍋粥美餐一頓。

誰知這粥奇香無比,令他終生難忘。後來朱元璋統一天下,當上皇帝,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在每年臘月初八都讓御膳房進獻此粥,成為宮中定製。後來這一宮中節俗逐漸演化為民間節俗。

學界認為,這也是附會之説。因為皇家、官家的認可和支持只能促使喝臘八粥這一節俗發揚光大,但用皇權強制將其推行到民間恐怕沒有那麼容易。再者,有史書記載,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就已有,並非起源於明代的朱元璋。南宋人吳自牧的《夢樑錄》説:“十二月初八日,大剎寺院謂之臘八,僧眾設五味粥供佛名曰臘八粥。”

從起源上看,臘八節被披上了迷信外衣,賦予了宗教色彩,施加了皇權影響,其社會文化意義沒有得到真正的彰顯。臘八節的文化意義之根就在於農耕文化。

臘八節的風俗

1、臘八粥

臘八粥營養價值豐富,暖胃驅寒,所以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是必須的。

2、臘八豆腐

安徽省有曬制臘八豆腐的習慣,這一天把小黃豆做成豆腐,切成塊,中間挖洞放鹽水,在太陽下烤曬,慢慢曬乾,味道入口鬆軟、味鹹帶甜,非常好吃。

3、臘八面

陝西省一帶,用豆類、面做原料,面做成韭葉面,紅豆提前一晚泡水,第二天熬湯把豆子煮熟,用中火煮麪。面煮好後放葱花有潑面,這就叫臘八面。

4、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臘八節習俗。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七年級,七年級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淨淨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是。“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5、臘八蒜

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臘八蒜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泡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於華北地區的傳統小吃,是臘八節的節日食俗。臘八蒜材料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6、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脱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説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7、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青海傳説中説,農曆十二月八日是釋伽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後來青海的“臘八粥”。後人根據這種做法,在青海人的飲食裏造了這味飲食。也開始在餐館裏流行。

臘八節起源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説文》載:“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標籤: 臘八節 由來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jr/laba/dr2n7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