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清明節 >

精選清明節感受的作文彙編八篇

精選清明節感受的作文彙編八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感受的作文8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清明節感受的作文彙編八篇
清明節感受的作文 篇1

清明節到了,人們帶着悲傷的心情來到了墓地。老天爺好像看穿了人們的心,也要哭起來了。那柳條也低垂着頭……啊!清明節真使人傷心!

我們全家拿着鞭炮、紙錢……帶着悲傷的心情來到公墓,一進門,就看見人山人海,聽見了炮聲濃濃,找到了地方,我們就開始掃墓。爸爸點燃了蠟燭,正正地放在碑的前方,過了一會兒,爸爸又拿起一塊乾乾淨淨的毛巾認認真真地擦起了石碑,把每一個字都擦得閃閃發光。我突然發現別人的石碑上都繫着一根帶子,我覺得很奇怪,於是我就也買了一根寫着“音容猶在”的紅帶系在石碑上,原來這是為了寄託我們對親人的懷念。接着,媽媽燒起了紙錢,口裏還唸唸有詞,希望死去的親人過得好,並保佑我們全家幸福!最後,我們還磕了頭,鞠了躬。

這時,我想起了杜牧寫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就是描寫清明節時常常下雨,路上的行人像丟了魂一樣。他們問這裏的居民哪裏有酒家,牧童指了指遠方的杏花村。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那些離世親人對我的期盼!"

清明節感受的作文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對清明節的一箇舊時的描寫。隨着時代發展,青少年朋友與家人完成祭祖活動後,並不是回家,而是一家人一起去青山綠水、鶯飛草長的地方去遊玩,感受春天勃勃的生機。那帶着花香的透明空氣是那樣醉人!這真是一年中難得遊春的好日子。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贈外,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地景象,正是郊遊地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地習慣。清明前後正是踏青地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地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踏青地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地清明男人地年”之説。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地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地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地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地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地,最初目地是用來訓練武士。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就不多説了。從這些活動就可以看出,人們現在可以因為這個節日而開心的度過一天,所以,現在人們不再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了,人們大部分都在清明節時與朋友家人去尋春,去踏青。以前,在清明節,人們都十分傷悲,而現在,清明也變成了快樂的節日,從我們的春遊活動就可以看出,我們對清明節的期待。

清明節感受的作文 篇3

今天是清明節,天空下着毛毛細雨,我和爸爸、祖父、伯伯、哥哥等一起去掃墓。我們爬了很多山,走了很多路,終於到了第一站。大家開始忙了起來,我太小隻能站在旁邊觀看。打掃後,我們向第二站出發。

到了第二站,只見墳墓前長滿了野花、野樹,墳墓上又黑又髒。爸爸上前砍起了野樹,伯伯和祖父在拔野草,哥哥在掃落葉。不一會兒,打掃好了,只見墳墓前乾乾淨淨,我連忙把鮮花放在墳墓前。

我回到家,對媽媽説:“媽媽,今天我很開心。”

清明節感受的作文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唐詩,小時候就已經能背得滾瓜爛熟,但詩中那絲絲縷縷的悲傷,卻領會不到。如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此刻,才真正領悟到這首流傳千年的唐詩中的情感。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節三天假,每天都有雨,時而小雨綿綿,時而大雨傾盆,好似天公都在為那些逝去的人傷心,哭泣。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為的不就是讓我們為那些逝去的親人、朋友、先烈悼念、掃墓嗎?怎會不悲傷呢?

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排第二。但它除了是節氣外,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放風箏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我從小居住在廣東,對於廣東的清明習俗也略知一二。首先,在廣東,清明祭祖的首選食物就是烤乳豬,每年清明,家家户户都會飄出烤乳豬的香味,可誘人了!還有各種糕點、水果,祭祖的時候放在一起,顯得十分隆重,也很有尊重先人的氣氛。其次,在祭祖儀式上,許多舊習俗也被保留了下來,比如説放鞭炮、燒紙錢等等,不過如今,更多的還是用鮮花拜祭,讓九泉之下的`逝者也聞聞久違的花香嘛!

其實,在清明節,不僅僅要拜祭我們的親人、先祖、朋友,更應該要去拜祭那些先烈們。因為,是他們用熱血與生命,換回了我們如今幸福美滿的生活。站在先烈們的墓碑前,讓我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去珍惜、愛護。追思先烈,我們就會理解,他們流血犧牲,是為了讓我們這些後世子孫過上太平日子,有尊嚴地生活。所以,在清明時節,我們要緬懷先烈,追悼先烈,為他們掃掃墓,這是所有人都應該銘記的。

清明節感受的作文 篇5

清明節那天,我和全家人一起去銀河公墓拜太奶奶,因為那天是正清日,所以才會堵車······

我們到了銀河公墓,那裏人山人海,我還聞見一股香味,我還看見別人的桌子上有小籠包,牛肉麪,水果拼盤,洋快餐還有筆記本電腦······

我們開始拜太奶奶了,先是爺爺拜,再是奶奶拜,然後是姑媽······最後才是我拜,我拿起香閉上眼睛在心裏説:讓太奶奶保佑我身體健康······最後再拜三下。

我們拜完就回家了。

清明節感受的作文 篇6

昨天,我和爸爸媽媽去濱海古園看外婆。

因為我媽媽耽誤了時間,所以我們到10:50分才出發。當我們到了A30往濱海的出口時,道路上堵成停車場了。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是去濱海古園掃墓的人太多了,當我們到達時已經下午3:00了。正好我帶了背誦古詩11、12的紙,在堵車的時候背。背完了以後,感覺已經飢腸轆轆,媽媽去買了點吃的。我一邊吃東西,一邊看風景。雖然鄉村的風景沒城市的風景好看,但是我看到了城市裏沒有而鄉村裏有的金燦燦的油菜花。

到了濱海古園,我們看到了宣傳環保的地點,我問叔叔:“我能去簽名嗎?”叔叔回答:“你可以去簽名,還可以拿一個環保袋。”我簽好名了以後,媽媽説:“寶寶,把我的名字也寫上。”我又把媽媽的名字也寫上了。爸爸來電話了,説:“我在給外婆掃墓的地方。”“我們馬上來。”媽媽回答,“我們去租桶。”那時候,我媽媽已經哭了。在外婆的墓碑前,我給外婆上了三炷香,還給外婆獻了一束花。

我的感受是:我是外婆帶大的,我很想念她,我還常常去翻看小時候和外婆在一起的照片和錄像。爸爸説:“通過清明掃墓,我們表達了對先人、親人的思念,也釋放了感恩的情懷。”

清明節感受的作文 篇7

今天就是清明節了,每逢清明節我就會想起詩人杜牧寫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大家是否去掃過墓呢?當然我也不例外!

我們今天回老家拜山,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才有了這一次機會。我們回到老家,吃完午飯,便向山出發了。

火辣的太陽曬的我們又增加了一點疲倦,好不容易我們來到山頂,我就拿起掃帚掃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葉,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親人和我一起度過的時光,不禁潸然淚下。但是我不一會我就掃好了,每次祭祖時,我們都會想起為他們燒一些紙錢、放置一束鮮花。説着我就拿了夥計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媽媽卻有點難過的為他少了一些紙錢。爺爺把一些雞肉、美酒和水果擺在墓前,祝願他們能在天堂的那一邊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為了我祝福他們,我們便跪了下來,好想在為祖宗守靈,願他們能保佑我們幸福平安、生體健康。祭拜完後,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機點燃鞭炮,放完後就走了。

我臨走時,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墳墓,擦乾了眼眶的淚水,隨着下山了。心裏怎麼感覺在百爪心撓?但我也許願祖宗能在天堂過上和我一樣的生活——快樂。通過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來祖宗在天堂的那一邊也應該有一個舒適而又温暖的“家”。所以我們應該要珍惜生命的點點滴滴,生命不是遊戲,那麼大家在清明節有木有拜過山呢?

清明節感受的作文 篇8

清明節是個踏青的節日,春天已經完全的來到身邊了,清明節也是個緬懷先輩的節日,先輩已逝,年華正流。人生能有幾回夢?在光與影的交織中,我已無力去憧憬。在鱗次櫛比中遨遊,我已無心迷戀。又是一年清明時,燃燭,仰拜,在香燭的淡淡香氣中,我感覺我已悟到了什麼。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歎,令人振奮,這裏面藴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歎,令人振奮,這裏面藴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jr/qingming/jkpk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