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社戲讀後感

社戲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社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社戲讀後感

社戲讀後感1

生命中的又一個時節不知不覺地過去了,而另一段時光也在不知不覺中悄然來臨。翻開《社戲》,那字裏行間所洋溢着的,是魯迅先生內心深處的只屬於童年的浪漫。

兒時故鄉的時光是充實的,也是值得憧憬的。在平橋村,先生可以免去陳腐的經書,享受着難得的無約束的自由,一起和小夥伴們親近大自然,"釣蝦"、"放牛"、"掘蚯蚓",相對於城鎮中那蒼白無味的枯燥而言,"我"的內心無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真正值得魯迅先生懷念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看戲過程中和小夥伴們結下的真摯友誼,那種淳樸,那種天真,那種情趣,那種自由,在先生看來是奢侈又遙遠的。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我想,先生之所以如此喜歡這片樂土,最大的原因無疑是這片樂土上最可愛的人、最自在的生活。

在先生眼裏,平橋村的每一個畫面都是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線。"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着豆麥藴藻之香的夜氣裏。"我似乎能感受到那沉靜而自失的心,得到了久違的安寧。

農村,城市,這也許是先生眼中最遙遠的距離,它們看似很近,之間卻隔着一道永遠跨不過去的鴻溝。早晨,薄霧籠罩的田野,碧綠的豆麥,那微風拂過葉子的聲音,如銀鈴般清脆……先生一起去品讀優雅的江南水鄉所藴含的馨香,是源於對童年的嚮往。

我很喜歡這種由內而發的文字,它給我的感覺就像貼着大地行走一般,混着泥土的氣息,真實。農村的普通和平凡在我們這些自幼在農村成長的孩子看來,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或許是因為生活背景的不同,使先生筆下的農村又別具風味。

童年的`一點一滴,都是特別美的夢,就像漫長的等待凝結成霜,就像久別的名字鐫刻成永恆。童年就是一束特別的光,它把屬於我們的生活點亮。正如德爾説過“回憶是憂傷的,期待是迷茫的。”

讀《社戲》,讀周樹人的童年回憶,同魯迅先生一起,在最珍貴的歲月裏,找到那些遺忘的,守望雖與現實的距離遙遠,但也只求在餘生留下一絲值得懷念的記憶。

社戲讀後感2

《社戲》是魯迅寫的一部小説,文章中寫了不少的人,諸如外祖母的疼愛、母親的孝順與關愛,朋友們的關心與聰明等等,都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最深刻的,還是迅哥在平橋村受到的優待。

關於受優待的原因,可能有許多,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家庭好,迅哥家可能當時算得上大户,故受大人敬。

二、讀過書,能讀“秩秩斯干,悠悠南山”之類,所以受所有人特別是孩子們敬。

這讓我想起,在我剛畢業時的一個同事,只讀完國小五年級,也就十二三歲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的國小,還當上了村國小的村長,到我,中專畢業,十八歲開始教學,如今十又五年矣!現在,大學本科畢業,怎麼也少不了二十三四歲,想教國小還得通過招考,看來,讀書人在近三十年,身份下降的不輕呀!不過,社會對讀書人的評價降低,是不是就不要讀書了呢?

當然不可,雖然現在的大本生,有許多得像剛完成義務教育的國中生一樣,下車間,上一線,但他們如果真正地掌握了知識,具備了文化,那麼,不需要很長時間,他們便可以脱穎而出,成為車間、科室的領導,而沒有文化的人,永遠在一線在做着他們能做的貢獻!

其實,上面的過程,與人生完全一樣,人剛出生時,都一樣,都是頑石一塊,隨着不斷地學習,頑石可能開始含鐵,再變銅,最後成金!本科畢業、研究生畢業,甚至博士又如何,我這裏所説的成金,是説你成為真正的文化人,有較高的`修養,懂禮儀,精通知識,靈活運用,而非一般的讀書人,特別不是指那些讀死書的人。

當金子與石頭放在一起時,即使是瞎子,也可以憑觸覺,感受到金子的與眾不同的,除非你遇到的是傻子,那就不好説了,因為傻子還不如瞎子。不過,還是不要怕,你可以放棄傻子,去找瞎子甚至是智者!記住,是金子不必怕埋沒,只要有夢在,姜太公八十可以釣到周文王,現在醫療條件這麼好,再創九十釣魚之佳話,不亦不妄此生乎?

社戲讀後感3

《社戲》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以江南農村為背景,《社戲》展現的則是一幅記憶中理想的農村畫卷。學習了魯迅的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收穫呢,今天小編特地給大家整理了社戲讀後感數篇,一起來看看吧!

當我看完《社戲》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後,我閉上眼睛,彷彿看到12歲的魯迅正和小夥伴們看戲,他們有説有笑,還喝着豆漿,笑容掛在臉上,享受與夥伴們玩耍的時光。

童年的多姿多彩,少不了朋友的陪伴。我想起《社戲》的最後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其實,那夜的戲並不真正很好看,只能看到台上的人咿咿呀呀地唱;那夜的豆並不真正很好吃,更本比不上別人那香甜可口的豆子。但在沒有大人的陪伴下,只有友好的朋友。

看戲時,大家一會兒討論小旦的動作,一會兒罵老旦的歌,最差的戲也會變得更加精彩!因為有了夥伴。煮豆時,大家説笑打鬧,還把豆殼拋到河裏去,窩在一起品嚐,最壞的豆在會變得更加美味!因為有了夥伴。讀着,讀着,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趣事。

那是一個炎熱的暑假,我只有7歲,媽媽讓我參加了一個夏令營活動,是到農村體驗鄉村生活。一到農村,我和夥伴們就像一羣脱韁的野馬,在草地上狂奔、打滾、呼吸新鮮空氣。穿過草地,便看見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中還有成羣結隊的魚兒在暢遊。我們不等老師的`同意,便紛紛跳入水中,水沒過了我的肩膀。去抓魚!有人提議,大家連聲贊成,可是,魚沒有抓到,卻一腳踩進了泥巴地。看!就在大家玩得熱火朝天之時,吳天亦喊了一聲。我們順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見一頭無比巨大的水牛也在這條溪上洗澡!我們哭笑不得。

那句含義深刻的句子,透出了作者魯迅懷念童年的濃情。我的童年還沒有結束,我要去珍惜它,讓它變得更加精彩。去交一些朋友,知心的朋友,這樣,你就能跟她一起分享快樂,承擔痛苦,從此你的童年就不再單調了。

讀完了《社戲》這篇文章,讓我更加熱愛童年了。

社戲讀後感4

童年對許多人來説,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着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羣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歎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讀後感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髮,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説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説明他善於為他人着想。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乾淨,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社戲讀後感5

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讚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因為書上寫得大多都是反映農村景物的,因此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一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彷彿映入我的眼簾:黑色的夜空、圓圓的明月、一座石板小橋、一隻划船。“我”和一羣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來到河邊,他們下船、點篙。飛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羣山、依稀的趙莊、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等等。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們農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經過魯迅的一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嚮往的神仙美景了。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魯迅對農村的懷戀,對他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眷戀之情。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乾淨,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化靜為動,增加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本文並不想一般地談論文章結尾的寫作技巧。“人生經驗通感”也不是隻靠結末一句才發揮自己的威力。它可以在行文中無處不在,滲透全文。但魯迅卻還能在讀者即將要放下書本時又使他們欲罷不能。手中的書本合上了,心裏的人生經歷的書本卻又翻開了。

社戲讀後感6

月色如水,水映月輪。身周的點滴絲縷皆朦朧於融着點點星光的水汽中。河邊,迅哥兒極目遠眺,似乎能看到趙莊的戲台上老生搖頭晃腦地唱着些什麼。

雙喜正信心十足地向迅哥兒母親打包票;身後幾個少年目光灼灼,眼神中的期盼似比迅哥兒還強烈些;不遠處,阿發又帶幾個少年撐船前來......小船於座座高山間飛快穿過,剛換下的幾個划船的少年直嚷着渾身疲乏,卻依舊陪迅哥兒説笑......

幾個十歲出頭的少年,白日裏雖已看到了社戲最精彩的部分,卻仍懷飽滿熱情張羅帶好友再次看戲。無論是出於對朋友情緒的關心還是年少時天然的玩心,又或是朋友間互相幫助的“俠義之心”,幾人的天真、質樸、單純皆流露於作者的字裏行間。

文章結尾,迅哥兒道:“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好戲了。”細讀文章中間部分便知,那夜的戲並不好看。品讀文章,我想起迅哥兒懷念的應是身邊有好友相伴的充實;渴望的是懷一份童真去發覺幾處野趣,歡笑看台上老生咿呀着聽不懂的戲曲。再讀文章,又覺得不只是迅哥兒在懷念,魯迅先生也許亦將自己的情愫融入其中。作為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歷經沉浮,見人情冷暖,才會嫉惡如仇,於是便更珍視更渴望少年時的稚氣與單純,朋友間義無反顧的幫助與陪伴。

人總是懷念過往,小心翼翼地捧着“小時候”的回憶念念不忘,於我來説,大腦忙裏偷閒之時思緒便會不經意間輕躍至姥姥家的老房子內。那間屋子實在不適宜居住,每個房間又小又窄,唯有陽台格外寬敞。我便時常想起姥姥因睡意愈濃而漸漸低沉的讀書聲又因我的一“念”而高昂起來,想起我湊到廚房中吃剛炸好的花生又被嫌礙事而趕出......沒有面對未來的迷茫,沒有“少年強説愁”般的.唉聲歎氣,笑語間是無法藏匿的天真爛漫與稚氣單純,那段極致温暖的時光便應被保存在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當年少時強説的愁緒變為真正壓力時,它又會由內而外地將人温暖,混沌複雜的心又泛起層層漣漪,最温柔的回憶又支持着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也許正因如此,魯迅先生會回憶童年、渴慕童真;文中的迅哥兒會那樣珍視一次看似平平無奇的看戲經歷;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會頻頻回頭,尋找記憶與過往時光。

社戲讀後感7

魯迅先生用他那純樸卻又引人深思的獨特語言,為我們描述了一段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經歷,充斥着生活之美。

首先是景美。在行船的途中,“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江南水鄉,美麗而又富饒,江河湖水如絲帶般纏繞着她,她也融入了水中,如水般柔軟。美麗景色出發美好心情,美好心情生出美妙感想,將這都記錄下來,便是美之佳作了。

其次是戲美。雖然文中直接描寫社戲的語句並不多,也沒有什麼表現讚美、喜愛的句子,但中國上百年來沉澱下來的戲劇藝術,還是在文中有了較多的體現。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的鐵頭老生、背上插着四張旗的武老生,還有咿咿呀呀唱着的小旦。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財富,在魯迅等人的傳播下,一定能夠繼續發揚光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人美。魯迅的文章一向充滿着人性美,總有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比如雙喜,他一眼便看出底細,大聲叫着“寫包票”,為魯迅爭取到了看戲的機會。他划船的技術也是十分嫻熟的,一會兒便領着孩子們到了戲台。雙喜機靈而又調皮,卻也十分“講義氣”,對待朋友特別真誠。比如母親,在“我”因不能去看戲而不開心,外祖母因“我”不開心而氣惱時,母親一面竭力的囑咐“我”,還一面不停的寬慰外祖母。母親是最辛苦的,她承擔着承前啟後的重大責任,既要教育好孩子,又要贍養好老人。她的壓力是最大的`,她卻是那麼的勤勞能幹,我們一定要體諒父母。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生活,將來到了母親這個位置上時,才能盡好自己的責任。再比如六一公公,讀到偷羅漢豆那兒時,本以為他是個吝嗇的鐵公雞,當讀到後面六一公公問“我”豆好不好吃,在得到肯定回答後眉開眼笑大聲誇獎時,我才發現他是一個多麼大度的慈祥老人。他親切的叫雙喜“小鬼”,更反映了他與孩子們的融洽關係,他看着“我”説“請客?——這是應該的”更反映了他的熱情好客。

仔細觀察,認真品味,其美就藴含在生活中。生活中的美是永不敗的話題。

社戲讀後感8

一個人都有一次童年,它或平凡,或精彩,都多少的影響了現在的我們自己。這些天,我就走進了魯迅的童年生活,找尋他記憶中的童年所帶給他的,在寂寞中吶喊的力量。

對於魯迅來説,現實是沉重的打擊,而童年就定是理想的方舟。潺潺的流水,碧綠的豆麥田,清香的水汽,朦朧的`月色……在到處都是江南元素的環境下,迅哥兒坐船去看戲。結合書上的插畫,我能想象到在搖曳飄蕩的小船裏,迅哥兒正在用好奇而又期待的眼神望向遠方戲台上的“燈火通明”,這是渴望的戲,是家鄉的戲,是童年的戲。帶着不捨,“我”坐船回家,“回望戲台,它又飄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是啊,我們總是能在童年的片段中體味到美好。回望童年,細細品味,原來自己還在江南水鄉自然美好的風光中看過戲。這美好的、温馨的記憶,滋潤着魯迅,讓他無比懷念自己的童年,也不禁讓我沉醉在這江南風光中。

童年的環境會影響我們,而那些摯友,也必定是記憶中最閃亮的點綴。雙喜、阿發、桂生和迅哥兒組成了偷羅漢豆四人組,他們在飢餓之時跑到六一公公的地中偷豆,驚險、刺激、很有挑戰性,在這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這些朋友們的聰明機靈,我相信這些品質一定會影響着魯迅的。當我讀到這時,想起了《追風箏的人》裏,阿米爾和哈桑情同手足的友誼。在阿米爾被欺負時,哈桑挺身而出保護他,完成僕人的使命,盡到朋友的情誼。不管是國內經典還是國外名著,這裏面的友誼都令人嚮往與感動。我也感謝一下朋友的出現吧,謝謝你們讓我的童年如此美好。

沒有人能把童年的拼圖拼完整,但正是這些碎片,才讓童年更加珍貴。童年的美好帶給魯迅吶喊的力量,讓他成為一個堅毅的人。在這樣經歷的感化下,我也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社戲讀後感9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一捧普通到滿田遍野的羅漢豆,一場無趣到令人哈欠連連的社戲,為何能令魯迅先生惦念一輩子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台上一個黑的長鬍子的背上插上四張旗,捏着長槍,和一羣赤膊的人打仗。”

“我最願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

……

作者對社戲場面的這幾處描寫,非常質樸,近乎平淡,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難以忘懷。

我一直在想,魯迅先生為何對社戲如此懷戀?難道是社戲真的“好看”?縱觀全文,我們會發現,魯迅先生真正懷戀的絕不只是平橋村的社戲,還有童年時期那羣可愛的小夥伴兒和那些淳樸善良的村民,更有鄉下那種快樂無憂的生活與那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童年,總是那麼美好,也總是那麼短暫!

仔細想想,我的童年裏似乎也有這種雖平凡卻快樂的經歷呢——

在我小時候,學校附近的不遠處也有個戲台,雖然比較普通,也少為人知,但卻同樣給我帶來了許許多多童年的樂趣。這個小小的戲台是室內的,僅僅不到九平米,幕布也是沾了不少灰塵的、破了許多洞的紅絨布。至於道具什麼的,就更不用提了。

那兒上演的常常是秦腔,抑或晉劇,偶爾也會有一些説不上名字的'雜牌劇,但無論怎樣,唱起來都是那麼高亢,那麼激昂。每次鑼鼓響起,我便飛奔而去,在稀疏的人羣裏,鑽來鑽去,總想找到一個最佳的位置,一飽眼福。

現在回想起來,我依舊不知道他們嘴裏唱的究竟是什麼,但我當時卻常常被感動得淚流滿面。腦海中,船形鞋裏剛烈而又温柔的腳步,總是搖搖晃晃;褪了色但卻不沾任何塵埃的衣衫,總是起落飛揚;或嫵媚或凝重的眼神,總是攝人魂魄……如今,統統成了回不去的過往。

時代變遷,滄海桑田,曾經男女老少熱捧的戲台,如今卻像秋後的草木般蕭條。除了幾位老人偶爾光臨之外,幾乎再無人問津。

如今讀到《社戲》,想起童年,怎能不唏噓感歎!唯有懂得珍惜,才不致將來日日歎惋那回不去的每一天!

社戲讀後感10

古人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世界之大,即使你走過萬千國家,你可曾真正的走進書的世界中,被書中知識所影響,令自己陶醉在其中。《社戲》是魯迅先生的小説集《吶喊》中的一篇短篇小説,講述了“我”隨母親回孃家,與村中的小夥伴們一同玩耍,一同去看社戲,一同去田中偷豆吃等一些趣事。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特別希望有像阿發他們那樣的好夥伴們。阿發是一個淳樸善良的孩子,在偷豆時,他主動提出偷他們家自己的豆,只為讓夥伴們能吃到更大更好的豆子。而雙喜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在見“我”想去看社戲,而沒有船時,主動提出自己可以帶“我”借八公公的船去,並向外婆和母親打包票,害怕其他人被六一公公責罵,便把偷豆一事全攬在自己身上。從文中的`句子中“雙喜,你們這幫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我今天也要送給我們的姑奶奶嚐嚐去。”可以看出六一公公寬厚善良,愛惜勞動果實,好客,淳樸。

反觀現實中的人呢?現在大部分人都喪失了這種善良淳樸,心裏想的只有自己,於是便有了害怕現象,如:看到老人不去扶,嫌棄麻煩,而明明看見別人在破壞公物,卻視而不見……這些現象讓人感到這個社會缺乏了一種東西,缺乏了什麼呢?缺乏了愛,缺乏了同事鄰居間相互幫助的愛,缺乏了對老弱病殘等人的關愛,缺乏了這樣一種看不見,摸不着,卻無時無刻不影響着我們的愛。

所以有時請你簡單一點,看見老人便扶起來;有時請你勇敢一點,看到別人做了不對的事,便去制止;有時請你熱心一點,看見別人有困難,便去幫助一下;有時請你善良一點,看見老弱病殘的人能主動向他們提供幫助,等等。

相信總會有一天,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充滿愛。

社戲讀後感11

暮色裏,月光透過竹葉,如醉,輕盈鋪襯安靜的疏影於湖面上,泛着星光般的點點晶瑩。幾位孩童泛着蓬船,聽草台唱那咿咿呀呀的小曲。江南水鄉,夜深星疏,溟溟濛蒙,靜謐美好。那個如詩如畫之地喚平橋村,是魯迅先生筆下《社戲》的場景。

魯迅,早已家喻户曉的名字。那位經歷了人生舛錯,身世浮沉卻始終為人民守着一份善良的人;即使身處逆流之中,也要拼搏的人。他勇敢,無畏,看起來無堅不摧。但在寂寥無聲的黑夜,也總會感到一絲疲憊。温柔的記憶便一點點拼湊,輕柔的拂去人心中的煩悶與疲倦。

我不相信魯迅筆下的人物會沒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心願,魯迅塑造了他,相信,也成全了自己。

寫到夏夜行船,魯迅先生也定懷着急切的心情吧;筆落歸航偷豆,先生嘴角也定噙着幾分笑意吧。那是迅哥兒心中的美好,更是魯迅先生心中的依戀,心裏的故鄉!

迅哥兒不是魯迅,但一定是魯迅的寫照。記得開頭説“倒數上去二十年”。那時的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灰濛濛的天空被雲翳蒙蓋,廣袤的土地上不知流淌過多少親人的鮮血,每個人的`眼裏皆是一片死氣沉沉,看不到一絲光亮。北京?也無什麼區別。

迅哥兒去看戲,卻看透了社會風氣。此番此景,他想起了平橋村,想起了那些雖不會讀“秩秩斯干”卻天真純樸的夥伴,想起了那夜並不美味的豆子。他看厭了,看倦瞭如今的人心,他的心兒早已回去,回到那方藍天白雲下的水鄉。

魯迅不也如此?

我們,大抵都如此,誰的心兒不安於一處?夜深人靜的時候,守着一份美好;孤獨惘然之時,懂得一份初心。

流浪求學的人,無論身在何間,心總在故鄉。所以,即使前路再艱難,路途再遙遠,他們都不孤獨。

“咿——呀!”

平橋村的社戲又開始了,少年還是少年。渺遠的黑夜上沒有如沸的繁星,取而代之的是不喧鬧的稀疏星兒。少年輕搖櫓,搖皺了這一汪清水。

他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標籤: 讀後感 社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xy/duhougan/m5op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