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邊城讀書心得(合集15篇)

邊城讀書心得(合集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書心得(合集15篇)

邊城讀書心得1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中的夢境,他把對山水的熱愛化為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渡船每日在這山水之間運行,也儼然成了這如詩如夢的景色中的重要點綴,渡船上的老船伕、小姑娘和老黃狗便是這景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作者構築了詩畫般的邊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這景中,景物便處處藴含着純樸的人情味,瀰漫着“桃源”般神祕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朧而朦朧,因人物的憂愁而憂愁,也因故事淒涼的結局而定格在一片淒涼之中,卻因為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定格的美景又在無窮無盡的等候中慢慢地綻放,任人思緒飄飛到更廣闊的空間。

沈從文先生常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讀《邊城》除了對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還留下一份感動,感動的是翠翠為所愛的人執着的無怨無悔的等待,這種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穫幸福,可能一輩子都毫無結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為翠翠的執着而震撼,也許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很多人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既然有幸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不為所愛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畢竟是生活在一個詩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現代社會太浮躁,有多少人還能有那麼一種執着的浪漫的情愫呢?不説為了不可知的未來而等待,就算是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誠的努力,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我們渴望得到真愛,卻又總是擔心害怕,總想一切確定無疑之後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馬上抽身離去。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要的就是快樂。活得輕鬆一點吧,世間有許多值得人珍惜和留戀的東西,真情就是那最寶貴的財富。

邊城讀書心得2

短篇小説《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着。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於是她就有了祕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係的祕密。這個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為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快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然而在未知的生命裏,每個轉變都充滿着變數,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就好似那屬於翠翠的愛情,最後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在平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跟着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瀰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隻船隻,是他歸來的標誌,蹦跳,揮手,落淚,知道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

生活並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後”,生活仍要繼續。

邊城讀書心得3

酉水清,渡船舊,白塔高高鼓聲重。

眸光黯,夜雨寒,獨守渡口終看透。

《邊城》中,沈從文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充滿了詩意的理想世界。

湘西江水繞城市而流,城邊一座座高高的.吊腳樓。進城有石橋,讓人踏之慾踏。小城依江水而建,靠高山而成;也圍於水,築于山。依山傍水,恬靜優美。

高山鬱青蒼翠竹,朦朧玉粉處———有桃花人家。城中阡陌石板路,黃泥牆,瓦黑乎。

端午月夜初,兩人相識歸家路。年年復,少女懷情待端午,只因對含蓄朦朧的愛有所期待!大老讓路二老上,夜歌於高山之上。歌聲使少女沉淪,歌聲浮魂!大老遇水身亡,二老因愧而乘船踏行遠方;渡船户的渡船女深愛而不得郎。

白河綠水在你我之間緩緩流。你划着船往他方遠走,因愧疚於心,留下一個背影,她卻在渡河旁與渡船等候。因水而遇,順水而走,你何時回頭;光年流走,脱毛的老黃狗與她依舊未走。

一個千古不磨珠玉般的故事,一個如夢如煙,理想的詩意小鎮和以悲劇告終的愛情故事。故事告訴了我們要去奮鬥,對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勇敢拼搏,勇敢索取;不是自己的,我們可以去拼搏奮鬥,然後把其得到,而它也不會為你等待。

邊城讀書心得4

捧讀沈從文的《邊城》一書,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因繞於心,恍然間,似來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作家以誠摯的情感夜遊世博園,精美的語言,詩意的情感,把我們帶進與現實世界完整不同的唯美時空裏,讓我們沉醉於一曲清爽悠遠的牧歌聲中。在產業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

小説沒有波折龐雜的情節:翠翠在蔓延葱鬱的山林中不知不覺的長到了十五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渡船、如今心中竟湧出了“薄薄的悲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艾萊依羽絨服,點染這清風白月浸透着流水潺潺。青春的夢如一般晶瑩剔透的玻璃球.......

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安靜古樸的湘西鄉間風景,展示出小説人物與自然的協調關係:近似原始單純生涯,渾厚自然的.民風耐克鞋,仁慈渾厚的天性,與那仁慈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脆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想畫、更像音樂的夢境......我要説最榮幸的人是《邊城》的讀者,由於這些人在心底存了一個夢,他駐留在湘西的一個邊城......

邊城讀書心得5

天高雲淡,白塔下,渡口邊,一對兄弟,一個女孩,一段説不清的戀情故事,這就是《邊城》。精美的風景,仁慈,純摯的人們,故事為什麼會以悲劇結束?畢竟是誰的錯?其實,並沒有什麼“為什麼”,悲劇的停止,也並不是誰的錯。

天保跟儺送,兩個人同時愛好上了翠翠,按規則要不兩個人真刀真槍的大幹一場,決出個誰勝誰負,勝的去尋求翠翠,而負的退出,大話西遊2新手序列號;要不兩個人晚上一起到翠翠家的對面唱山歌,翠翠回唱的那個人贏。兩個親兄弟不可能真刀真槍打一仗,所以只能抉擇後者。但不得不説遺憾的是天保唱歌不行,也就廢棄了,而儺送唱歌時翠翠卻由於睡着了,只把那歌聲當成了一個美妙的夢。

天保為了忘記翠翠玉成儺送而隨船出商,卻因船失事而溺逝世河中;翠翠經由爺爺點撥後曉得了儺送對本人的愛,卻因女孩的羞怯不敢表白;儺送給翠翠唱了一晚的'歌,卻因翠翠沒有給他回唱再加上哥哥天保的死讓他不知怎麼面對翠翠,所以也遠行了;爺爺為了翠翠當前的幸福忙前忙後,卻因全部事情變成這樣又加上歲數大了,終極在暴雨將停的凌晨分開了人間。

最後,只有翠翠和她的黃狗,守着渡船,等着儺送的歸來。

想來想去,這所有的起因,並不是因為誰的錯。老話有一句叫“這都是命。”是啊,翠翠的愛情變成這樣又何嘗不是一種命呢?她的愛情中,沒有明爭暗鬥,沒有一點昏暗的貨色,但終局卻是這樣,能説什麼呢?認命吧,順其做作就好。其實這未必是一件壞事,當儺送和翠翠的愛情經過期間的考驗,兩人再次相遇時,應是世間最幸福的事了吧。而如果因為時光的推移,感情淡了,沒了,又是什麼壞事呢?這段感情的結束,不也是另一段感情的開端麼。

事實生涯中也是一樣,假如兩個人之間的感情閲歷了很多卻仍不產生搖動,很不錯;如果跟着種.種事件,情感散了,相互感到不合適了,離開,也挺好。

還記得《非誠勿擾Ⅱ》中芒果和李香山離婚儀式上的賀詞:散交易不散交情。兩個人分開後,之間就又是另一種感情,有什麼不好的。

實在,感情,沒有什麼是與非,沒有什麼對與錯。

其實,感情,真的順其天然就好。

邊城讀書心得6

邊城的景美不勝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雨落個不停,溪面一片煙。

邊城的人慷慨大方,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剛看到書名時,以為又是什麼大義凜然、苦不堪言的諜戰大戲,當真正讀完才發現這是一本短而充實,平淡又耐人尋味的好書。

作者巧妙地將湘西民俗作為大背景,那山山水水不正是令人動情之處?那樸實的少年郎、甜美的姑娘不正暗示着故事的開始?就是這樣僅用細膩的心理、動作描寫便將他們對愛情的嚮往描寫到了極致。

故事的女主人是老船伕的`外孫女翠翠,眉清目秀,楚楚動人,也深得船總順順兩個兒子的愛慕,隨着大兒子天保愛而不得,溺死在水中,故事也被推向了高潮,二兒子儺送因得不到翠翠的迴應而出走他鄉,留下翠翠默默等歸……結局悲傷得讓人惋惜,可又能怪誰呢?

天保的敢愛敢當、仁義和善讓人動容,儺送寧要渡船也不要碾房的勇氣讓人敬佩;翠翠單純得像一張白紙,卻又對愛情充滿深深的嚮往,但礙於少女的那份羞澀而不敢面對,對於深愛她的老船伕她隱藏於心,對子痴迷於她的儺送,她靦腆忸怩。人生有多少機會可以讓你一次又一次錯過,人生又有多少人願意浪跡一生,只為等你回眸一笑,如果她早些告訴儺送自己也喜歡他,或許現在已經月下花前,談笑風生了。

可哪有那麼多如果,愛就要大聲説出來,不要害怕前方的許多阻礙,只要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表露出來,便已成功了大半。就像沈從文一樣,痴迷地戀上女神張兆和,可在眾多追求者中,他一點都不起眼,但他通過寫情書,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愛意,雖然張兆和理性拒絕,他還是不放棄,繼續寫,甚至去拜訪其家人,只為博美人一悦。若不是沈從文拋開世俗、拋開門第、拋開自尊勇敢地追求張兆和,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愛意,又怎會有他們所留下的繾綣纏綿的愛情佳話。

在説翠翠的同時我們想一想,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翠翠,在自己想要的東西面前亂了陣腳,始終沒有邁出第一步的勇氣。但我們若就這樣懦弱下去,今天我們失去的可能是塊橡皮,明天是根鉛筆,日積月累我們失去的或許將是一生。所以説,是時候鼓起勇氣了,不要做默默守候的等風人,而要做勇敢出擊的掌舵人。

普天之下,你我都是翠翠!

邊城讀書心得7

今日我讀完了沈從文寫的《邊城》,它講述了撐渡老人與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的感情杯具,作者用清麗的筆調寫出了湘西濃濃的鄉土味。

整個小説描繪出一個世外桃源。那裏的人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輕利重義,詩般地生活。

翠翠是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她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她,教育着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生氣。”邊城的生活使她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聰慧温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

老船伕是翠翠的爺爺。他忠厚、老實,幾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他給人方便而歡樂,從而他的真誠獲得了許多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肉錢,小商販送粽子給他,水手們送棗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裏幾乎是不存在,此刻的人們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鬥氣。沒有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供給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用別具一格的手法突出了人性的美麗。

《邊城》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夢想,表現出了人性美,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美麗的湘西。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牧歌般生活的嚮往,這和如今世界比簡直就是一塊脱離塵世的桃源。這種寧靜地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初始的本質的愛。

當今社會的人太過於浮躁,缺少了一種內心的寧靜,許多人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成了“房奴”、“表叔”從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守財奴,他們缺少了心靈的滿足,作者正是想經過湘西人們的生活告訴當今世人,心靈上的充實才是真正的滿足。

邊城讀書心得8

前些日子,有知己好友向我推薦沈從文代表作《邊城》,閒暇時,我買了一本《沈從文集》,重點讀了《邊城》一文,感想頗多。

《邊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情的中篇小説,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是通過描述女主人公翠翠與少男儺送的純情之愛,來揭示一種源自湘西古樸原始的“愛”與“美”。

這種愛與美在小説中,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之舉,更沒有附加銅臭的權錢交易,相反小説所表現的男女之情正是古樸原始鄉村孕育而生的自然戀情,它青春、陽光、清新、健康,猶如陽光下愛情的花朵,晶瑩透明。

縱觀小説描述的不僅是唯美的戀情,更有祖孫、兄弟之間的摯愛親情,還有處在整個邊城各個角落人們之間的一種善良互愛之情,這些愛與情不正是如今我想看到的人類最高尚的心靈之美嗎?

雖説小説翠翠和儺送的愛與情以苦澀的悲情收場,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更是我為之惋惜的,但它又讓我懂了美好的愛與情有時並不能完全為自己所把握的一面,它有其社會屬性的另一面,以致這中間或有悲情、或有無奈,這讓我聯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慨歎,當然我不排除也有人能衝破重重阻力追求得到自己的愛與情,如古代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但話又説回來,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自己的愛與情?

又有多少人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愛與情呢?也正因為這樣,“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就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鳴!

邊城讀書心得9

初讀了《邊城》,讚歎於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煙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伕。那裏的人如那裏的風景,純淨完美,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着,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經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明白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述民風、景色的'小説,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感情杯具。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温柔清純。他對天保兄弟的愛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説這種愛似乎一向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裏,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僅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感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能夠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完美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麼堅定執着。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

作者説:“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杯具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我的未來終究要靠自我去爭取,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為什麼這個小説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着什麼?在懷念着什麼?但這恐怕僅有沈先生自我才明白了。

邊城讀書心得10

讀罷《邊城》,腦海裏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綠色,那種綠不同於油畫家筆下沉穩厚重的墨綠,也不同於水墨畫中輕描淡寫的石青;而是一種純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發亮,翠得瑩潤,翠得彷彿能憑空沁出芬芳的水氣,翠得彷彿草木間所含的天地靈氣都劈面撲來。

想必是沈老先生難以忘懷故鄉的葱翠,所以他賦予女主角同樣秀麗的名字——翠翠。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條靈巧繡絲,烏黑油亮的髮辮透露出青春的氣息。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現了一片鬱鬱葱葱的樹林;她一笑,白絹上就現出了一座玲瓏的吊腳樓;她走得越遠,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當她拿起那支古舊的船槳時,一座湘西邊城的全景便躍然展示在讀者眼前。

發乎情,止乎禮。翠翠的愛情似乎戛然而止,年復一年的渡船上何時才會重現當年那個翩翩少年的身影?死亡建築起一道看不見的`橋樑,被橋樑生生分開的愛人可還能重聚?年復一年執着等待的翠翠不知道,最終允准這段姻緣的順順也不知道。若是回來,便是愛情戰勝了死亡;若是沒有,那麼倫理終究高於情感;無論結局如何,茶峒裏的人們都真誠地活着,他們不愧於天地,無悔於自己,淳樸而高貴。

這本書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兵荒馬亂的時代之殤仍然在中華大地延續,古老的中國在外來侵略下被迫經歷着一場由封建制度轉向資本主義形態的變革,傳統的倫理道德模式被逼向崩潰的邊緣。糟粕固然受到了批判,然而其值得繼承的部分也在分崩離析,正義與邪惡的界限開始模糊。在這樣動盪的時代,個人的存在幾乎沒有意義,所有的意志都遭受到無情的碾壓。沈從文歲出身在民風剽悍的湘西,性格卻脆弱敏感。他清醒地意識到在革命狂熱背後的隱憂,並在作品中流露出迷惘和難以適應的情緒。所以他以筆代畫,“以其獨到的思想認識和藝術表現方式,繪製了一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作品中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作為構築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邊城》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可謂命運坎坷。沈從文自建國以後,飽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其重要證據就是以《邊城》為代表的“頹廢色情”作品;然而身後,《邊城》又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重新奠定了其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世事反覆無常,再對照着《邊城》裏宿命式的愛情悲劇,令人喟歎。

讀《邊城》,除了主人公的故事,最讓人感懷的,無疑是作者筆下那個安然而純美的湘西小城。妓女與水手間獨特的愛情、渡客和管船人在金錢上的相互禮讓,都帶着釅釅的温情。 人與人之間赤忱相待,沒有金錢和人情的紛擾,互相體恤、互相尊重,與千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遙相呼應。如果説桃花源是薰染着微微桃花色的人間仙境,那麼《邊城》就是暈染着青翠之色的洞天福地。茶峒的地名裏帶着綠色,翠翠的名字裏帶着綠色,還有作者不吝筆墨描寫的青山綠水,以及茶峒人民熱情淳樸的生命之色。綠色象徵着和平與生命,茶峒裏到處流露的温厚人情猶如豐肥的土壤,孕畜出健康自然的人性,孕育出一處獨屬於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烏托邦。這座美麗的邊陲小鎮將伴隨着一代代的中國人,成為永恆的天空之城。

邊城讀書心得11

《邊城》作者沈從文不僅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的人物與景物以深厚的象徵意味,集中了展現了湘西秀美的山水和淳樸的情致。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無形中就構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翠翠和爺爺。祖孫二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的愛就是我們炎黃子孫得以繁衍的血緣紐帶,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邊城》裏的人,大抵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這使得整部作品無論結局怎樣卻始終帶給我們空靈清澄的美。的確,結局不是我們的一廂情願。這麼一個發生在山城茶峒裏的故事,這裏鳥語花香,青山翠竹,聳立的白塔下住着翠翠和她的爺爺,這一年的端午節,翠翠遇到了在划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有種不可言傳的情感在翠翠心底萌發。與此同時,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美麗善良的翠翠。他們公平地憑命運來決定自已的幸福,而翠翠母親的死是老人心中的痛,老船伕為了不使翠翠走她媽媽的路,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置了一些障礙。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知道後很悲痛,又得不到翠翠的暗示,一氣之下遠走他鄉。一聲巨雷摧毀了白塔也帶走了爺爺。翠翠決定從此留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平淡中流露的不平淡,平靜中突顯的不平靜,平凡中湧動的不平凡,沒有兵荒馬亂,沒有峯火連天,沒有爾虞我詐,有的只是樸實的親情和真摯的關愛。像是一幅流動的`畫,畫的是桃花源的風光,畫的是畫中人的生活,畫的是民情純樸和封建禮教的碰撞。我常常在想儺送到底會不會回來,作者沒有把這個答案告訴我們,從而引起我兩個遐想:或許他會回來,這裏有牽掛他的家人也有他牽掛的翠翠,或許時間消逝他會懂得哥哥天保為了成全他而走的心,會感受到守在渡口的翠翠的等待,畢竟他自己也説過要渡船不要碾坊。他會回來,會重新面對,會找到翠翠,會替她守着渡船,一輩子。也或許是再也不回來,在某個地方默默地過完着生,再也不願想起這裏的一切。或許那些人那些事早以在他心裏自己找個坑把自己埋了,或許偶爾面對一隻渡船也會在心底泛起一層漣漪,而那個等待卻終究只是等待。

《邊城》的行文似無阻的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文中平淡安寧,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但卻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使你身臨其境。

邊城讀書心得12

對於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説的温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以看出。我從不隱諱這點感情。我生長於作品中所寫到的那類小鄉城,我的祖父,父親以及兄弟,全列身軍籍:死去的莫不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就我所接觸的世界一面,來敍述他們的愛憎與哀樂,即或這枝筆如何笨拙,或尚不至於離題太遠。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其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但因此一來,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為一種無益之業了。

照目前風氣説來,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及大多數讀者,對於這種作品是極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給人中國不需要這類作品,後者“太擔心落伍”,目前也不願意讀這類作品。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麼?一個有點理性的人,也許就永遠無法明白,但多數人誰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話想説:“我這本書不是為這種多數人而寫的”。()唸了三五本關於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問題的`洋裝書籍,或同時還念過一大堆古典與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們生活的經驗,卻常常不許可他們在“博學”之外,還知道一點點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因此這個作品即或與某種文學理論相符合,批評家便加以各種讚美,這種批評其實仍然不免成為作者的侮辱。他們既並不想明白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便無法説明這個作品的得失,——這本書不是為他們而寫的。至於文藝愛好者呢,他們或是大學生,或是中學生,分佈於國內人口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誠實天真的把一部分極可寶貴的時間,來閲讀國內新近出版的文學書籍。他們為一些理論家,批評家,聰明出版家,以及習慣於説謊造謠的文壇消息家,通力協作造成一種習氣所控制所支配,他們的生活,同時又實在與這個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遠了。他們不需要這種作品,這本書也就並不希望得到他們。理論家有各國出版物中的文學理論可以參證,不愁無話可説:批評家有他們欠了點兒小恩小怨的作家與作品,夠他們去譭譽一世。大多數的讀者,不問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讀。正因為關心讀者大眾,不是便有許多人,據説為讀者大眾,永遠如陀螺在那裏轉變嗎?這本書的出版,即或並不為領導多數的理論家與批評家所棄,被領導的多數讀者又並不完全放棄它,但本書作者,卻早已存心把這個“多數”放棄了。

我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文字,置身於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説謊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在那個社會裏生活,而且極關心全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的人去看。他們真知道當前農村是什麼,想知道過去農村是什麼,他們必也願意從這本書上同時還知道點世界一小角隅的農村與軍人。我所寫到的世界,即或在他們全然是一個陌生的世界,然而他們的寬容,他們向一本書去求取安慰與知識的熱忱,卻一定使他們能夠把這本書很從容讀下去的。我並不即此而止,還預備給他們一種對照的機會,將在另外一個作品裏,來提到二十年來的內戰,使一些首當其衝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了原來的質樸,勤儉,和平,正直的型範以後,成了一個什麼樣子的新東西。他們受橫徵暴斂以及鴉片煙的毒害,變成了如何窮困與懶惰!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裏很寂寞的從事與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邊城讀書心得13

今天閒來無事做,就把沈從文的邊城看了一遍。想起以前看邊城的電影,好像還依稀記得點翠翠的樣子。

這個故事裏無處不在透漏着茶峒這個小山城的淳樸與親切。人們思想單純,但是又有老一輩和晚一輩們的思想代溝,也許真是這些代溝才讓故事有了真實感和讓人遺憾的結局。老船伕的“車是車路,馬是馬路,各有走法。”不知道是個好點子還是是一個壞了很多事的餿主意。天保儺送都不要碾坊要渡船,翠翠就是不説出口她喜歡的是大佬還是二老,兄弟二人一起去為翠翠唱一晚的`歌,天保的意外死亡,老船伕的過分關心婚事,順順父子對老船伕的冷淡。這些好似沒有説出口的誤會,也其實是現實中每個人都會做的。看小説時覺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是現實中誰都可以是那些當局者迷。

那個茶峒那個時代的人,人人都會感恩都會用自己的方式接納這個世界給予的。雖然結果是讓人遺憾和無限聯想的,但過程卻是那麼的美好感人。

翠翠在一天天長大,爺爺為他的孫女忙活直到離世,儺送得不到翠翠的理會,但是他們都知道嗎?其實翠翠瞭解一切,翠翠美在心裏,但她不敢説,翠翠難受在心裏,她也不敢説。

邊城讀書心得14

讀《邊城》,你可以感受水鄉小鎮立於塵囂之外的意韻之美,可以瞭解淳樸厚道的人們生活中的各種習俗禮儀,可以觀賞一個猶如世外桃源的典雅之鄉。在《邊城》中,令我最深受感觸的還是主人公翠翠浪漫但曲折的情路歷程。

翠翠是川湘交界的邊境小城茶峒中一位擺渡船的老船伕的孫女,祖孫二人負責將岸邊的過客由河的這岸渡到河的那岸。茶峒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大老和儺送二老同時愛上了翠翠,而翠翠只鍾情於二老。兩兄弟相約用唱歌的方式爭取翠翠的心,哥哥自知自己並非弟弟對手後便退出,後來卻淹水而死。順順要二老迎娶另一個姑娘,但二老的心卻仍鍾於翠翠,後賭氣隨船遠行。祖父察覺此事於雷夜中去世,獨留翠翠一人等着二老歸來。

在茶峒這個小城中,人們依山而生,傍水而活。小城處處是山青水秀、鶯鳴鳥啼、如詩如畫的優美景色。書中所描寫的句子令讀者讀後彷彿進入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如“秋天溪水清個透亮,活活地流,許多小蝦子腳攀着一棵草,在淺水裏遊蕩,有時又躬着個身子一彈,遠遠地彈去,好像很快樂”,短短一兩句話,便把茶峒的自然和諧之美,一一體現在讀者面前。也許正是如此開闊豁朗的`一方山水孕育了坦誠直爽的男兒和温柔甜美的女子。翠翠便是這一方山水所孕育出的一個開朗活潑的女孩。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這是書本對翠翠的第一次描寫,也是我對翠翠的第一印象。她和祖父一起在水邊長大,在渡船中平凡生活。她就像一張白紙,潔白得無暇,又如一塊未經雕飾的玉,周身都是青春的氣息,似有無限的可能。她天真無邪、自然淳樸、活潑善良,猶如一隻蹦蹦跳跳的小鹿,這樣一位女子怎能不惹人憐愛。

在我認為,這樣一個美好的女孩理應在愛情上也能獲得一個完滿的結果,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情竇初開的翠翠對愛情有着美好的嚮往,無比地憧憬戀人帶給自己的驚喜。她是喜愛唱歌的,無疑儺送二老的歌聲帶給了她更大的滿足。但令人唏噓的是,最後的結局竟是要翠翠一人獨自等着二老,彷彿進入一個深洞,不知何時才能找到出去的地方。

當我讀完《邊城》結局的時候,突然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席捲着我的心臟。我為翠翠的敢愛敢恨感到敬佩,因她的天真無邪感到快樂,最後卻因為她的愛而不得感到惋惜。我曾試想過翠翠和儺送二老的許多結局,最後才發現原來沈從文這個開放式的、未點明的結局才是最容易抓住讀者內心,讓讀者產生共鳴,令讀者讀來“言有盡而意無窮”。

縱觀全書沈從文對翠翠心路歷程和情感變化的拿捏,都顯得恰到好處與分寸適當。翠翠與祖父相依為命,一起渡他人過河的生活令我們體會到親情的可貴。翠翠與城裏其他人的交談,又讓我們領會這一邊境小城所特有的淳樸民風與習俗。而儺送二老對翠翠所唱的歌,所做的事更讓我們明白一個年青人對一個女孩所付出的真心是如此純粹。

兩位男子追求一位女子的故事放在今天看似是非常俗套,網上也有不少此種類型的低俗作品令人不堪入目。而沈從文在創作時,非但沒有使故事情節落入俗套,相反的,沈從文將故事放在一個意境優美,山水豐饒的邊境小城中,用細膩清新的文筆描繪點點滴滴,一個故事被逐漸填滿,還帶上了它特有的韻味與出彩。在故事中,年青人的心是熱烈而純粹的,似一團熊熊燃燒的碳火,火紅且炙熱;姑娘們的心是感性且純淨的,她們對愛情忠貞不渝,對愛人不用二心。也許正是這樣一個古樸清新的小城,真摯善良的人們,熱鬧淳樸的民風佐以沈從文清新脱俗的文筆、不加修飾的描述才使《邊城》有如此高的成就與地位,才讓它的讀者來了一批又一批,且常讀常新。每次的閲讀都是一次收穫寶藏的過程,每次的捧閲都是一次滌盪心靈的歷程。

也許寫作也是如此,有的題材“淡粧濃抹總相宜”,有的故事需要來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有的真情不需要點綴裝飾,只需要你真實表達、真情流露,到最後也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效果,盡顯你的出類拔萃。也許未來的我們也可以為翠翠續寫屬於她的獨一無二的美好,了結當年心中的那份缺憾和不甘,增添一個大團圓結局。

我愛《邊城》細膩的文筆,愛這古樸的小鎮,當然更愛翠翠的真性情。在我心中,她愛的人在明天等着她,她最終也會走向通往幸福的道路。

邊城讀書心得15

《邊城》敍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與“淡淡的淒涼”。

小説敍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感情。可是感情卻不是小説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感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僅有爺爺,渡船,黃狗。

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與鄉人的和諧關係。這也是那艱苦生活中的一種美。

然而作者在為我們描繪着人與自然相處得相融、優美和諧時,卻無法不體味到爺爺與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陽染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是一種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説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

翠翠感情的杯具,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不見,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與猶豫,源於沒有“碾坊”的自卑與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解,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大老,二老還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感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與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

而他們卻是那樣的完美。二老為了純真的感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大老則寧願犧牲自我的幸福,期望成全弟弟的感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而這般對鄉情世態的敍寫,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一種夢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們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

標籤: 邊城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xy/duhougan/p50k3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