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聽評課有感15篇(經典)

聽評課有感15篇(經典)

聽評課有感1

這兩天在家裏花了很長時間閲讀《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一書,我知道這是一本對於語文教師專業成長極具影響力的專著,因此採用了精讀的方式,邊讀邊勾畫邊思考,收穫很大。

聽評課有感15篇(經典)

書中的評課有一篇是針對鄭桂華老師的《安塞腰鼓》,正好自己20xx年也在公開課上執教了這篇課文,因此格外感興趣,想看看王榮生教授是怎樣評這節課的。

鄭桂華老師的那節課是王榮生教授極為推崇的一節好課。我先是翻看附在後面的課堂實錄,錄像導入,好像也是平常的,大部分老師都想到了,然後讓學生談談感受,這個也尋常,接着是讓學生找找哪些句子傳遞這種感覺更強烈一些,從這個環節開始,鄭桂華老師開始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語言的形式,並思考為什麼這樣的形式能更好的表達作者的情感,學生起初感到有難度,可是經過小組合作學習,經過老師的巡視,慢慢有人説出了一些門道,並且後面説得越來越好,用詞專業,對句子和詞語明顯敏感起來,教師最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感情與表達形式之間的關係。

王榮生教授的評課,首先是覺得這節課的整個學生學習狀況,就是語文課堂的生態,是學生在語文課堂的經歷,是在其他語文教師的課上很少能看到的景象。我理解,這個意思是説,真正的好的語文課堂生態應該是學生經歷一個成長的過程,從一開始的不懂到後來的懂了,乃至於還要繼續學習下去。反觀我們的好多公開課,的`確不具備這樣的課堂生態,比如有的太順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非常順利的完成了一節課,沒什麼難度;比如一節課下來,學生並沒有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倒是想早點結束,感到很累,但教師有感覺,因為自己表演的很精彩,學生是不是真的成長了並不重要……

接着談到教學的流程。王榮生教授認為,教學的流程,應該根據學生的學情導向這堂課的終點,表現為課堂的生態,就是學生跟着老師走。語文課堂教學的流程,走向是預設的,關節點是精心設計的,但不是僵硬的,它依據地勢而流動,依據學情而可變化,因而具有教學現場的適應性,為教學內容的生成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流程的連貫非常重要,而連貫實際上就是各個環節之間的關係問題。王教授舉了另外一個教學設計的例子,分為五大環節,把朗讀、探究、感悟、體驗、創造這些東西都囊括了,但就是這樣一個十八般武藝都使盡的教學設計,卻被王教授批為胡説八道。因為這些環節是環環不相扣,要麼是方法本身錯誤,要麼是淺嘗輒止,不顧學情忙着跳至下一個環節等等,簡直無法用連貫一詞形容啊。

不過,這個教學設計中的朗讀的方法,我以前一直認為很好,認為可以調動學生興趣,現在才知道其實是為了表演給聽課的人看,學生們花心思的是怎樣合作表演好,根本不是在追求優美的朗讀。

最後,王教授談到了教學內容的落點,就是在一個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實際所學的東西。比如,鄭桂華老師關於詞語、句式的教學環節,落點在學生的感覺,並引向感覺的細膩和豐厚,而另一個教學設計則是落在了含糊不清的美點上,而且要求理性的分析,學生只能模仿教師的示範。教學內容相差不大,差別的關鍵在於如何選擇落點,也就是你選擇這個教學內容是想讓學生學到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

聯繫自己的那節課,我的課堂生態如何呢?我的流程連貫嗎?我的教學內容落點正確嗎?想着想着,不覺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啊。

聽評課有感2

聽了楊玉東博士有關課堂觀察技術與診斷的講座,有閲讀了由沈毅、崔允漷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讓我在課堂觀察與診斷技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知道如何去觀課,反之也知道如何反思自己的課。

課堂是教師專業生活之所,不管是以往的教學還是現在進行的課程改革都不乏聽評課,但作為教師日常工作一部分的聽評課,並未能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究其原因在於傳統的聽評課活動很少具備能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的元素,比如研究、技術、合作。授課教師和聽課教師很多是迫於完成任務上課、聽課、評課。聽課教師沒有明確的目的泛泛地聽,課後評課時多數是指出上課教師的不足,讓上課教師感覺自己是一被別人批判的對象,使得老師們不願意上公開課、研討課,若不是學校硬性指定,誰也不想成為被人評判的尷尬人。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提到的課堂觀察徹底改變了以往聽評課的方式。首先,課堂觀察指向於課堂教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其次,課堂觀察需要運用來自課堂教學的數據和信息來評判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由數據驅動的研究,而數據的收集需要精確的技術,因而課堂觀察也就是有技術支撐的研究—它提供了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中一直缺失的技術元素。第三,課堂觀察需要需要多方持續的合作,不僅是觀察過程中的合作,更需要觀察之前和之後的合作,是一種合作的研究,為教師的合作提供了一個重要載體。這樣的聽評課使得上課教師和聽課教師不再是對立的'關係,轉而變為合作伙伴,使得教師的心態有了徹底的改變。

課堂觀察的維度、指標不再僅僅指向上課教師,而是呈現了新的格局:

課程—教/學內容(是什麼):目標、內容、方法、資源、練習

教師—教師技藝(怎麼教):環節、活動、手段、機智、特色

學生—有效學習(怎麼學):準備、傾聽、互動、自學、達成

課堂—文化氛圍(怎麼樣):愉悦、自主、合作、探究、特質

課堂過程不再聚焦上課教師的缺點、毛病,目的是給被觀察着一些發展性的建議,而不是評價等第,它的過程,重在準備、重在證據、重在研究、重在雙贏。課堂觀察與傳統的聽評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前,知道聽什麼,怎麼聽;課中,知道要聚焦什麼,記錄什麼;課後,知道依據什麼,建議什麼。

讀了《課堂觀察》,走進他人的課堂,學習了他人的課堂優勢,吸取了他人的課堂劣勢之後,我就會反身識別自己的課堂優勢與劣勢了,從而通過拓展自己課堂優勢來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聽評課有感3

xxxx年4月24日下午,我有幸參加在贛榆區黃海路國小承辦的《連雲港市贛榆區xxxx年度教科研專題培訓活動》,主要聆聽了王彥明博士主題為《課堂聽評課藝術》報告,王彥明,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博士,課程研究著名專家。王博士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中聽評課水平,從五個方面做了闡述:聽評課及其分類;聽評課的現實問題;聽評課現存問題的原因分析;聽評課的藝術和慕課時代聽評課。感觸頗多。

首先,王博士在報告中指出聽評課的過程中存在的普遍的兩個現象:

現象一:王博士説很多的評課過程是大家相互吹捧的過程,十句話有九句半是假的,最後半句“我有一點不成熟的建議,”這不成熟的建議也是無關痛癢的。

但有兩種情況,評課可能是真的,一種是,在課堂上,當開課教師就某個教學內容或教學環節剛剛呈現的時候,聽課的兩個老師在低頭説話,在交流。這個時候可能是真的,“這個環節設計的好!”或“這個環節怎麼這麼處理呢?”

第二種情況,聽完這節課,走出教室,兩個老師在進行討論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真的,這節課的總體感覺怎麼樣,有些地方處理的蠻好的,有地方處理的不到位。

但是,一到教室裏坐下來,“我們開始評課了哈。”大家馬上把臉一收,開始説假話。王博士説,這種評課沒有意思,對開課老師,對評課老師的專業成長、對教育教學沒有幫助。

現象二:聽評課只關注教師,忽視學生,多評教師,少評學生。

平時我們聽課,多看教師如何上課,而忽視學生如何聽課,這也是一個常態。大多數老師聽課都是坐在教室後,看老師的表演。其實,應該在教室的左右兩邊或到學生中間看一看學生,最好就坐在前邊看學生的反應和表現。看一節課是不是好課,不是看老師講得多麼好,而是看學生在這節課到底學的怎麼樣,如果學生全部達標,百分百掌握,老師也不花哨,學生非常喜歡上,這樣的課就是好課。如果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就那麼十幾個學生跟着老師跑,其他的學生一臉的木訥,這個時候怎麼能説他是好科呢?所以,坐在後面,不能看到學生的表情,只能看學生的後腦勺。因此,我們在提倡課堂觀察的時候,就要關注到這一點。

其次,聽完報告的感受: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聽課、評課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動,是促進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經驗交流、教學方法探討、教學藝術展示、研究成果彙報、教學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手段。聽課、評課也是教師在互動中獲取經驗、自我錘鍊、自我提高的過程。因此,聽課、評課是數學教師研究課堂教學,提高業務能力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聽課之前,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課前要有一定的準備工作。

俗話説,留心天下皆學問。教師要想聽課真正學點東西,就必須做一個聽課的有心人。要有心,聽課就要做點準備工作。打算聽誰的課,應該事先問問他教什麼內容,把課本找來預習一下,看看課文寫的是什麼,是怎樣寫的,有沒有難點、疑點;同時自己設想一下,假如讓我教這樣的課文,準備怎樣去教,以便聽課時有個對比。如果聽課不做準備,匆忙走進教室,懵懵懂懂地聽,不理解教學者的意圖,不熟悉教材,就不會有較大的收穫。

(二)聽課要認真觀察和記錄

教師聽課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還要有虛懷若谷的態度。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聽,還要看,要仔細捕捉講課者的語言和表情,記下他每個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教師要一邊聽,一邊觀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學,二者兼顧。看教者對教材的鑽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看學生的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學習的習慣。總而言之要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有時教師聽課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註釋課堂上的每個方面。根據授課者的特點和習慣培養做跟蹤式的動態分析;對一般的研究課,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達成度;對於名家的課,宜着重領略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聽課應詳盡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也記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零星評析。

(三)聽課後要思考和整理

教師聽完課後不能一聽了之。應對課堂實況過幾片電影,應進行反覆的琢磨。思考的辦法有很多,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與執教者交談,或將幾節“互相牽連”的課做番比較,或寫一篇“聽課心得”,或乾脆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試試等。在分析總結他人課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每個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教法。聽課的老師就要善於進行比較,研究、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在分析他人課時,聽課者還要注意分析執教者的課外工夫,看老師的教學基本功底和課前備課情況。這種情況對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尤其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廣大教師必須擴大自己的視野,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並具有廣泛的合作和溝通能力,與學生的合作、與同學科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與跨學科教師的相互交流,以求知者的身份,投身到這股互學習、爭提高的學潮中去,在聽課學習、評課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與時俱進,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聽評課有感4

對王崧舟“詩意語文”,我早有耳聞,但卻知之甚少。寒假我給自己指定的寒假生活就是閲讀《聽王崧舟老師評課》一書,從而走進王崧舟老師。

其中王崧舟對肖紹國執教的《月跡》、王春燕執教的《猴王出世》、彭才華執教的《凡卡》這三節課的點評,是分別從詩意感悟、文本本位、語文知識三個不同的側重點進行的,由這可看出王崧舟的一些所遵循的教學理念。

在《猴王出世》這節課中,雖作為第一課時,但王春燕老師並沒有把過多的時間放在分析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結構這一知識點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分析文本中的句子,以此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並讓學生通過結合具體的文本、具體的語言、具體的情景,在自我實踐中去思考、去感悟、去發現問題,並最終達到自我意會。如果單從課堂實錄上看,也許我們對王春燕老師這節課的評價只停留在從文本出發,重視與教學文本的聯繫,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很明顯,我們這樣的點評有點流於表層,並未深入發掘這節課的.精彩之處。而王崧舟老師對其的點評分別從語言、人物形象、情感體會三個層次對課例進行點評,層次清晰、環環相扣。

王崧舟認為語文課程的本質是言語性, 而這一教學理念體現在《猴王出世》這一課中,則是把較多的時間用於品讀、咀嚼、領悟、積累課文的語言和表達範式,簡而言之,即是以語言表達為意圖,學生的反饋也是語言表達,以文本為基礎,儘可能的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另外,王崧舟認為這節課中成功之點還在於喚醒學生的語文意識,即喚醒意會。教師通過不斷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其中去警覺、去思考、去感悟,也就是我們説的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王崧舟這本書所作的自序題目即是《不為點綴而為自省的評課》,評課就是評自己,是的,評課也許不能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立竿見影,但是可以為解決問題指明方向。

聽評課有感5

暑假,從網上購買了《聽吳正憲老師評課》這本書。我愛不釋手地讀着,覺得吳老師的團隊真是太給力了。

《聽吳正憲老師評課》這本書是吳正憲國小數學教師團隊成員品讀吳老師課堂教學的一個智慧結晶,是在吳老師課堂現場、課堂實錄的基礎上編寫的。

《聽吳正憲老師評課》一書中,呈現了大量的精彩教學片斷,並對這些教學片斷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總結,做出了獨到的分析和解讀。也對評課的涵義和方法進行了深入地闡述: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對一節課教學效果的評價。吳正憲老師認為:評課不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僅要研究教師的教,還要研究學生的學。評課是聽課活動之後的延伸,是要引發教師們的參與,互動評課,從多角度思考課堂教學。另外,教師還要用心研究學生,通過學生的.需求反思自己的教學。“評課”應該成為促進教師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學方法、提高執教能力和教學質量。

在評課時應關注一下三個方面:

一、注重課後訪談,以學倫教。

吳老師評課時,注重對學生的課後訪談,傾聽來自學生的聲音,讓學生參與評課,以學生的視角評價老師的課堂教學,以學論教。

每次教學研討活動,伴隨下課鈴聲的響起,吳老師總會微笑地走上講台,站在授課教師的身邊,細心觀察每個孩子的表情,隨後是一連串的點睛之問。吳老師以精心設計的問題為引領,讓學生有機會表達真實的學習感受,這些感受像一面鏡子,有助於教師更客觀地看清自己的實踐,促進了授課教師及聽課教師的共同反思,進而提升教師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的意識和能力。

吳老師説:“學生會告訴你怎樣做教師。”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一直撞擊着我們的心靈。

記得前天讓學生做關於分數乘法的問題時,有道題是這樣的:人體共有206塊骨頭,其中手骨的塊數佔全身骨頭的27/103,手指骨的塊數佔手骨的14/27,人體的手指骨有多少塊?

學生很快列出算式:

206×27/103×14/27=28(塊)

當我讓學生説完解題思路時,一個意外的聲音傳來。

網上購買,教學方法,澄邁縣,國小數學,教師

聽評課有感6

以前,對竇桂梅老師瞭解的並不多,只知道是小語界的一顆明星,清華附屬學校的業務校長,《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寒假,買來竇老師的《聽竇桂梅老師評課》,閲讀一遍,深深歎服,不愧為“建國六十週年從課堂裏走出來的教育家”。於是,開始閲讀第二遍,做了十一頁的摘抄,總覺得沒有做過摘抄的閲讀是沒有生命的閲讀,當然,摘抄的,也是觸到自己教育命脈上的語句。

這是竇老師作為校長期間,聽課後的一些點評,每次聽課,只抓一個方面,可能是教師課堂語言,可能是教學內容,可能是教學韻味,也許是教學的落腳點……從22篇文章中,我讀出了一個對語言極度敏感而細膩的竇老師,讀出了一個喚醒教師專業尊嚴的竇老師,讀出了一個持之以恆的竇老師。

竇老師是個對語言極度敏感而細膩的教師。在聽課中,她敏鋭地發現授課教師三言兩語的導課有了問題,提出老師要梳理孩子們的發言;她敏鋭地發現教師的評價用語只是“好”“真好”“真棒”等籠統空洞的詞語,提出教師要從自己説的.每一句話開始,自覺地“漂洗”教學中的雜質,每一處都力爭顯現出語文的真面目;她敏鋭地發現教師在課堂上缺少調控能力,建議教師必須讓那些喜歡搶先的學生知道,和他一起學習的還有幾十個小朋友;她敏鋭地發現現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不是真正的對話;她大膽地對《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課提出道德上的質疑……就這樣,帶着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竇老師走過了“課文-語文-課程”的歷程,從“課堂裏走出來一個教育家”,讀後感《《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讀後感》。

不僅僅是自己在成長,竇老師更是個專業引領的導航者,她通過“共讀、共評、共寫”的方式打造了一個優秀的團隊。在她眼裏,課堂,不僅僅是學生成長的地方,更是教師成長的平台,於是,她帶領教師讀書,聽課,評課,寫課。聽課,要聽出門道;評課,評得出名堂;寫課,寫得出水平。就這樣,通過“共讀、共評、共寫”,她把教師的專業尊嚴喚醒。

為竇老師多年的堅守而感動。她帶領語文教師團隊,圍繞主題教學理念,花費八年時間,研製出一套12冊的《國小語文質量目標手冊》,這是“一羣人向着共同的偉大的目標”“認認真真地做成的一件大事”。八年啊,如果是你我,我們能堅持嗎?但,竇老師堅持了下來,她帶領她的團隊,用心規劃,潛心研究,反覆實踐,披沙揀金,聚沙成塔,由一冊到一套,由初稿到反覆修改定稿,這其中,會有多少迷茫和波折,但,竇老師堅持了下來,感動,感動。

聽評課有感7

王教授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的學生究竟是在學“教師的語文”還是“課程的語文”?

我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 回想語文課堂上我到底在教什麼?——當然教我理解的語文課!學生課堂上到底在學什麼?——當然在學我所理解的語文課!——因為我提出的所有問題,我早已胸有成竹,學生當然只能“按我的要求來回答我的提問”,如果學生回答的.內容跟我預設的不一樣,我會循循善誘地、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導向我想要的答案。——這幾乎是每個老師的答案! 可是,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自己的學習體驗在哪裏?學生的個人思考在哪裏?……

如果一個人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的,他怎麼可能思考?如果一個學生的思想已經完全被限定,他怎麼可能思考! 一個人如果不思考,就不會有自己的看法、見解、思想,那他怎麼會去想別人所未想,發前人所未發,做別人所未做?他怎麼會有各種奇思妙想去發明、去創造?我想,當年的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肯定不會是在寫作業,他一定是在自由的思考,當上帝將蘋果拋下來時,正好回答了他苦思冥想的問題——正是思考誕生了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理論。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永遠被老師牽着鼻子思考,聽話地“按老師的要求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稍微出格一點就要被老師否定,所有的思考都已經有了現成的答案,那麼,我們又憑什麼要求我們的孩子熱愛學習、思維發達、創造力豐富呢? 錢學森教授生前曾經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一問題困擾了我們很多很多教育者,我想,王榮生教授的這篇評課感言,似乎也在默默地探討這個問題,讓我悚然警悟,讓我深深地反省、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做一棵有思想的蘆葦?

聽評課有感8

瑞士作家凱勒説:“一本好書就像一艘航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這是我讀《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最深刻的感悟。作為教師聽課評課是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的必修內容,也是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更是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抓手,所以,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我們自己都高度重視。但如何聽評課?則一直是教師心中的一個盲點,學校也很少對此進行培訓。通過閲讀使我對聽評課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

一、專業的聽評課的優點

通過學習,我意識到,課堂觀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着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明確了教研組在聽評課的組織領導和分工作用;明確了教師在聽評課中承擔相應的職責,然後有針對性地開展聽評課活動。

(一)課堂觀察的流程

這本書,給我們確立了課堂觀察的科學的流程。即:

(1)確立研究問題,比如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課程的呈現過程以及他們之間互動構建的課堂文化等等。

(2)選擇觀察焦點,就是把課前會議中的聽課關注點進行假設問題與實際行為表現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行觀察。

(3)記錄課堂行為。圍繞觀察焦點,運用記錄表格,把課堂行為比較詳細記下,比如對事情的開始、過程、結果是什麼等等,儘可能地實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論。根據課堂記錄,分析推論出問題所在,以證明假想的觀察焦點和研究問題之間的邏輯關係,使問題的細節得以暴露。

(5)提出改進意見。就是針對暴露出的問題的改進行為的意見。對教師來説,就是教學行為,對學生來説,就是學習行為。

(二)課堂觀察的維度

專業的聽評課,列舉了課堂觀察的“學生學習的緯度、教師教學緯度、課程性質緯度、課堂文化緯度”四個方面。

四維框架的實踐依據:我觀察什麼課,關注整個課堂怎麼樣的問題。關於學生學習:關注學生怎麼學或學得怎麼樣的問題,如“自主”中的“學生可自主支配的時間有多少?有多少人蔘與?學困生的參與情況?”等;教師教學:關注怎麼教的問題,如“環節”中的“這些環節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嗎?”;課程性質:教和學的內容是什麼,如“目標”中的“目標是根據什麼(課程標準/學生/教材)預設的?是否適合該班學生?”;課程文化: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通過課程發生聯繫,在整個互動、對話、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課堂文化,如“特質”中的“整堂課設計是否有特色(環節安排/教材處理/導入/教學策略/指導/對話)。由此推導出:學生在課堂中是怎樣學習的?是否有效?教師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為是適當的?這堂課是什麼課?學科性表現在哪裏?我在該課堂呆了40或45分鐘,我的整體感受如何?等問題。

(三)課堂觀察的三大轉變

就如何改變聽評課存在的問題,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轉變:

第一,簡單變複雜,必須正視教學的複雜性,以複雜的思維和觀點去看待教學活動。無論是聽評課的動機、過程還是結果,都要主張多樣性的統一,並且多樣性之間必須要有必要的張力。

第二,對立變理解、參與聽評課的人需要考慮以下三點:一是基於“現場”,要充分考慮時間、空間、資源等因素就此課論此課,不要作過多的類推或假設。二是要充分考慮教師本人的獨特性,挖掘上課教師好的東西,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三是在評課時,談到存在的問題,最好“體諒優先”,要有證據、有針對性、有建設性地提出問題並共同探討解決方法。

第三,業餘變專業,傳統的聽評課中,缺乏聽評課的專門知識與技能,也缺乏專門的“聽課人才”。其實,有了上課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於就有了聽評課的能力。崔教授建議,一是要注重對“聽評課”的研究;二是需要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教育或培訓;三是要明確聽評課的主體應該是教師特別是同科教師,而不是誰都可以充當聽評課者。

二、專業聽評課的不足

課堂觀察是教師研究課堂的一種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師開展教研活動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錄丹妙藥。它只能解決它能解決的問題,如果説教學是一門藝術的話,課堂觀察則是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學藝術中的一部分問題,它善於對課堂行為的局部的分析與診斷,而不善於對課堂事件的整體的、綜合的、宏觀的把握。主要表現在一下五點:

第一,它只能觀察可視、可感的直觀現象與行為,如教師言語、學生的課堂反應、課堂活動等,從現象理解本質,是一種歸納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選擇一個或若干個觀察點或課堂行為進行細緻而深入的觀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為或較多個觀察點。

第三,它需要觀察者接受一定的專業培訓,具備相應的觀察技能,要求觀察者能集中心智觀察,及時、準確地收集相關信息,隨時做出決定。

第四,它需要被觀察者抱着上常規課的心態來上課,要求被觀察者具有願意授受他人觀察並不受現場觀察影響的特質。

第五,它還需要一個合作共同體的基體,在基體內教師可以進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對話與交流,以確保觀察的持續性與有效性,同時它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設備與技術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書籍是啟迪智慧的鑰匙,它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寬度,使我們的精神世界豐富多彩。

聽評課有感9

一直以來,很羨慕那些優秀的執教者,更羨慕聽課以後才思泉湧、娓娓道來,而且能評到點,能帶給自己學習,給他人帶去幫助的評課者。所以一直也在尋找為什麼自己不會講、不會聽、不會評,帶着這些疑問,我讀了《聽竇桂梅老師講課》和《聽竇桂梅老師評課》一書,竇桂梅老師書中用平實的語言,美麗的文字記錄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煉而又精彩的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和教學反思,而在《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聽評課記錄,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讓我深深地震撼。原來課可以這樣講,課可以這樣聽,課可以這樣評。

細細品味竇桂梅老師的每一篇實錄,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對不同年段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課文,竇老師都能找到一個全新的視角引領學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我以前在教的時候根據很多課例將文本落腳在對帝國主義的恨和“雪我國恥,振我中華”的空洞誓言上。而竇老師為了讓學生留下的不僅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想辦法引領學生走進思考的空間。中華的復興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須讓孩子們明白,除了恥辱和仇恨,我們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這就是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用真實的課例告訴我們,教師不應該是教材的傳聲筒,而應該是一名有勇氣的思想者。運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去引導啟迪學生。

聽竇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語言的盛宴,語言是熱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聽課者。在《秋天的懷念》一文結束後老師深情的説“母親的好好兒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這句話讓史鐵生在無法彌補的身體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種生命的延展!再讀課題。在雋永深情的語境中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她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極其富有活力,比如評價學生的發言情況“你真用心,謝謝你給同學提的醒兒,要多看書,注意積累”、“你可真會運用語言,讀到課外閲讀上的話,就在這裏用來評價,這就不僅僅是積累這句話了,而是運用語言,表達你的觀點。”評價學生的讀書情況,“就是因為你讀的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這樣好的評價;你的幽默極富有創造,聽你的聲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個晏子的笑聲,一笑解千“醜”;真是一笑解千“愁”,謝謝你的發現,真棒啊!”等等。

而竇老師的評課讓我深深地感到“評課”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式,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盲目聽十節課不如認真剖析一節課。這就要求我們在聽課的時候改變聽的方式,由聽課者變成參與者,知道要聽什麼,怎麼聽?聽前聽後要思考什麼。我想在聽課的過程中只有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有備而聽,才能聽的出效率,聽得出成長。因為只有確定了聽課的方向,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們在聽課的過程中才能深入到問題的核心。就好像上學期我們開展的語文教研活動一樣,每個人都圍繞執教者的教案進行解讀、分析,説一説自己想怎樣上,給執教者提出建議,然後在聽的過程中選擇自己的觀課點進行聽課,聽課後進行細緻的分析,這樣我感覺才能真正地在聽的過程中獲得成長。而我們在聽課後的評課中也要注意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執教老師優勢和不足之處,從建議上着手,真正地起到學習和促進作用。竇桂梅老師告訴我,“真正的評課應該給予教師超越他原有水平的營養。我感覺其實還應該説一句話,那就是“真正的評課應該給予自己超越原有水平的營養。”這樣才能在在評課的過程中建立一種思維方式,站在被評課教師的角度想問題,不能聽了就評,信口開河,而應該想清楚,被評課的這位教師最需要的是什麼,()你評課的重點是什麼。而且,不能僅僅用‘耳’聽,用‘筆’記,用‘嘴’説,它還應該是專業上的引領與帶動。”

縱觀竇老師的評課,她都是這樣“缺點不漏,優點説盡,方法給夠”,給每一位被評課教師傳遞最真實的心聲。可是,反觀我以前的許多的評課,很多的是流於形式,有時不知從而説起,有時被動發言,卻因為種種原因忽視應該怎樣才能正確的評課。竇老師在評價老師的課時,樹立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評課不是批評,更不是無謂的讚美,評課就是要發現課堂的問題,而且問題就是執教老師的朋友,問題是聽課老師的朋友。評課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視問題和發現不足,這才有助於教師找到前進的方向和目標。

聽評課有感10

一向感恩於工作以後得到的幫助,尤其是在聽評課環節。畢業分配到橫欄四沙中學任教,由於數學老師不夠,我居然被安排了跨科教學。學校安排了最厲害的數學老師樑主任當我的師傅,我基本是聽她一節課,自己再依樣畫葫蘆的上一遍,師傅一有空就來聽我的課,課後給我很多的指導,包括周老師講到的“等號”書寫注意事項這些細節都是她給了我指導的。總之,第一年的教學基本就是在聽課與被聽課、評課與被評課之中度過,在師傅的指導下,校際公開課、全區數學研討交流課,我都敢去上。加上數學學科規律明顯,基本都是對公式、定理的理解和運用。通過不同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理解公式定理並運用到解題和生活中,對我的生物課堂教學也有很多的啟發。總之,初生牛犢不怕虎,憑着一股衝勁,還有些許的領悟力,第一年下來,兩個學科教學成績都很不錯,數學成績還把師傅的班級比下去了,當時在學校也引起了轟動。其實,這絕對就是師傅傾力傳授的結果,所以自己的成長與進步真的.得益與課堂的聽評課。

三年前,在教務主任培訓中聽到了周曙部長的《聽評課技術》,心裏很是激動。周部長的講座圍繞為何要聽課,如何聽課(即課堂觀察),如何評課這三個問題闡述了聽評課技術與方法。講座中既有理論支撐、又有生動真實的例子,實踐指導性強,加上週老師語言精煉、詼諧,既吸引眼球、耳朵也很享受,於是忍不住就把周部長請到了學校與全校老師分享這個話題,講座的確達到了給與會者些許啟示的目的:聽課確實要講究藝術,評課的確要注意方法,聽評課能促進教師成長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完善。聽評課是為了聽課者與被聽課者都有收穫!

三年後,因應學校教學工作的需要,再次組織老師們分教研組重温《聽評課技術》這個講座。於我而言,以下話語再次帶給我衝擊,讓我更有方向與正能量:

課堂是瞭解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狀態的最好場所;

聽課也是要講禮貌的;

聽課過程中就要把自己的想法、反思及時記錄下來;

評課要從教師的角度看、從學生的角度看、還要從學科專業去看;

聽課不僅要關注老師的,更要關注學生的狀態,認真聽課的孩子眼睛是會放光的;學生愛聽,則這個課就成功了一大半;

激情課堂的堅持來源於教師對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

一眨眼的功夫,教書已近20年。也越來越認同這樣的幾句話:“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認同的原因是因為遺憾,所以更要不懈的追求完美;因無定法,所以更要拿捏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與時俱進、隨機應變。任何一節課,必定且絕不能是隨意的,而是要有明確與合適的教學目標,老師採用的教學行為必定是要為教學目標所服務的。這應該是一節課設計、實施、觀察與評判的出發點。

既已出發,再配上週部長的技術指導,相信我們的課堂將會更加精彩!

聽評課有感11

聽、評課是教師進行專業發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聽評課的過程中,教師能從彼此互動中獲取經驗、共同提高,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事實上聽評課活動每個學校都在開展,學校的每位教師每學期都會開設一節校內研究課。但從事了教師這個工作後,怎樣上課有人教、有人指導,聽課時究竟該聽些什麼,評課時又應該點評什麼,似乎很少有機會學習瞭解,我基本都是從其他老師那裏觀察模仿來的,但方法對不對,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於上一學期視導的過程中,我們接觸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課堂觀察工具,在視導時的教研組主題教研活動中我們也設計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對於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動時進行交流,所以在黃麗老師的推薦下借閲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兩冊書。

書中首先分析了傳統聽評課的“三無”現象:無合作的任務、五證據的推論、無研究的實踐。可以説聽、評課所有的學校都在進行,但“三無”現象也的確大量存在。

由於在教研組建設的過程中,聽、評課一直都要進行,我從書中也獲取了一個重要問題的答案:如何使聽評課更專業化?

1、聽課不形式化、任務化,評課不講假話。

2、不只重聽課數量,不重聽課質量。

3、把聽課評課設計成一個完整的專業活動: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後會議。

4、提高聽課評課的專業水準,不是誰都可以來亂説一通的,應該把聽評課的權利交給上課人的“同行”,或專門研究這一課程的專業人員。

5、可以設計一些課堂觀察工具(課堂觀察量表),這些工具應該是開放的,供選擇的。

6、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聽評課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一是由完整的記錄到重點記錄再到不用記錄;二是由聽課到觀課再到思課;三是從關注自己到關注教師再到關注學生。

7、重點應關注學生的有效學習,因為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

8、評課時反對“話語霸權”和“即興點評”。

從書中我也明確了自己一直沒弄清的問題:課堂觀察到底是什麼?其實課堂觀察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它關注的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和教師的有效教學。課堂觀察是教師日常專業活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其性質是一種教師的日常專業生活,一種專業學習活動,一種合作研究活動。

此外,課堂觀察到底有什麼目的,我想每位教師只有在弄清楚之後,聽、評課才會真正顯得有意義,在此與大家分享。

課堂觀察旨在給任課教師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發展實際的建議;旨在一起探討一些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方面的問題;旨在經歷一種合作、對話、探究的專業體驗;不要賦予過多的外在價值,應儘可能追求內在價值;不要總是以批判者的心態介入;不要給教師分三六九等,教師工作是一種複雜的活動;不要希望用一種“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課。

這本書看似枯燥,仔細讀來卻能讓我們弄清很多可能從教以來一直沒有搞清楚的問題,如果希望自己的專業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話,推薦大家不妨讀一讀,以聽、評課的角度來反思教學,進行設計,也許也是一種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3)

作為教師,對於聽評課並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學中,聽課是教師的成長的過程,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現實中,學校規定每位老師每週或者每學期都要堅持聽課多少節,寫多少聽課記錄。就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任務。至於聽的過程,評課的過程、效果如何,都沒有去探討。評課都是同科老師往一塊一湊,簡單分析,至於這節課的優缺點,老師們卻大多隻談優點,缺點則很少觸及了。從教育學的角度來分析,上好一堂課的標準不僅要看是否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而且還要做到教學目的明確、講授內容正確、教學方法恰當、課堂組織得好、師生積極性高。我們聽課評課的時候也是規定了這幾方面的標準。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分成四個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記錄了浙江省餘杭、北京海淀、寧夏銀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課堂觀察的研究與實踐中所經歷的思考,所經歷的不平凡的歷程;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個教研和課堂教學方面的問題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第二部分“問題解答”。該部分選擇了20個問題,用問答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概念、意義、操作技術與流程、侷限性,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這對教師形成正確的觀念並在這種指導下的行動有重要意義。第三部分“範式創新”。這一部分的核心是課堂觀察框架和部分觀察與記錄工具,這是該書的精華部分,也是該書的創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讓我明白瞭如何去聽課。第四部分“課例研究”。該部分呈現了完整的課堂觀察活動過程,它是課堂觀察研究的實踐層面意義上的延伸。

讀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既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聽評課方法,又接觸到了教學底線、評課標準、觀察點、觀察量表等嶄新名詞,通過這本書,我進一步意識到課堂觀察的目的,對於聽課的人來説,我們去聽別人的課,要明白聽課的目的,當課堂結束時,我們在別人的課堂中能得到哪些東西?這才是聽課最為根本的目的。對教師而言,在平時教學實踐中,在聽課的時候重要的是學習他人的課堂經驗;同時反省自己的課堂,充分認識到自己課堂的優點和缺點,是學習他人的課堂經驗與拓展自己的課堂優勢的前提。當然我們平時在聽課時可能還做不到這些方面。達不到那麼高的要求。但是從以下的三個方面去準備,可能效果會好一點。

一、要做好聽課前準備

要想從別人的課堂收穫點東西,就必須要做好聽課的準備,聽誰的課,聽什麼內容,與上課人進行課前溝通和交流,對聽課觀察點與課堂教學設計互相交換意見,來提高授課人的課堂教學效率。

授課老師對本課的內容,想讓學生明白重點、難點在哪裏?準備通過自學解決?以及學生的分佈情況做清楚的説明,聽課老師心中有數,做到有“備”而聽。選擇自己的課堂觀察點和觀察位置,作好記錄,評課的時候用相關的數據來説話,把自己的獨特見解發表出來,對授課老師有幫助,也利於聽課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聽課中做好專業的觀察和記錄

教師聽課一定要認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於表面形式。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用耳朵聽,還要仔細觀察思考。既要觀察教師的教,又要觀察學生的學,做到二者兼顧。觀察教師對教材的鑽研程度,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等。還要看學生的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積極性的高低,看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看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結合程度。當然聽課也不能面面俱到地關注課堂上的每個方面。不同的教師和不同的學科都應該有區別。對了解的教師,熟悉的班級,重點在其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優秀教師的展示課,應該抱着學習的態度着重觀察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聽課應詳盡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也可以記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聽課要有觀察點

通過課堂的觀察點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這是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體會和收穫。教師聽完課後不能以寫好聽課記錄就沒事了。應該仔細研究課堂,把所聽的課在腦子裏反覆回憶,應進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聽課記錄,找執教者交談,或者將不同教師相同內容的課進行比較,甚至可以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從而不斷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通過課堂觀察,我們可以得到寶貴的資源,可以由別人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進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還可以得到寶貴的用於研究的資源。

所以今後我們應該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基礎上,加強對課堂觀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學習本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從而在聽評課中,觀察到位、評價有效、提高自己對課堂教學、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思考能力。

聽評課有感12

有這樣一句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意思是説,只要你用心感受,一粒沙裏面是一個世界,一朵花中既有一座天堂,這是一種境界,如果我們能用這樣的心態去進行歷史課堂觀察,就會驚喜的發現課堂研究同樣也會有別樣的風景,每一個歷史課堂都是一個師生共同生活的精神世界,它承載了這個歷史課堂裏面所有師生的喜怒哀樂。這是我在看了由崔允廓教授主編的課程實施與學校革新叢書《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後最大的感受。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瞭解到了課堂觀察作為一種新的聽課評課方式,能從一堂課裏看到多堂課,不同角度的觀察,為課堂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因此,課堂觀察同時又是一種教育研究方法。通過課堂觀察,我們可以找準課堂分析與診斷的切入點,科學的分析教學目標和主題,從而引領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互動過程的展開。“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課堂教學目標正是由一個個教學細節組成,並由一個個教學細節來實現。課堂觀察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藴含着智慧,看似簡單,但簡單中孕育着深刻,通過課堂觀察的準確分析和定位,不僅可以使我們的教學更為充實飽滿、更為激情跌宕、更為雋永俊秀,更讓我們留住了一份課堂的精彩,營造了一份課堂的美麗,對教師而言,更是一次心靈奔放之美、生命律動之美的展現過程。

課堂觀察與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進行自然觀察行為是不同的,生活中的觀察是指人作為行動個體,在生活實踐中有藝術和無意識的自然習得的一種能力,因此每個人都會具備一定程度的觀察能力。而作為一項教師專業能力的課堂觀察,不僅比生活中的日常觀察複雜,更是一種更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當然,作為一種科研活動,在實施觀察行為和分析觀察結果時,需要藉助相關的工具。觀課教師走進課堂,不是單純用耳聽教師的授課、聽師生的問答、聽學生的討論,還需要藉助眼睛觀察課堂的動態、教師的姿態、學生的神態。課堂觀察,強調多種感官收集課堂信息,只有通過眼睛觀察課堂的情景故事,師生的精神與狀態才能成為感受的對象,不僅需要觀察課堂上發生了什麼,還需要注意觀察的對象,既要有教師,更要有學生,要把學生的活動和狀態,作為觀課的核心。當我們把焦點從教室轉移到學生,把重點從關注教學活動轉移到關注學習狀態,從關注教育過程轉移到關注課堂情景時,教師就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後排,可以坐在學生的旁邊、或是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那邊,觀課者也可以站起來看看學生在做什麼,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觀察教師的教學策略是否正確、引導是不得當、學生學的是不是有趣、教師教的是不是有效。於是我們觀課的目的就成為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要觀察對象,而不全是觀看教師的“表演”。

通過閲讀學習與實踐,我認為課堂教學觀察與傳統的聽課評課形式有以下不同之處:

一、課堂觀察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上課教師和觀課教師共同認識教育理念、教師教的行為與學員學的效果之間的具體聯繫。通過課堂觀察後採取行動,改變其中的相應環節,旨在診斷髮展。

二、在課堂觀察過程中,所有參與者圍繞共同的話題進行交流,地位是平等的,改變了執教者即“被聽課者”的“被評”地位,“被聽課者”有了辯護權,可以為自己的設計意圖進行解釋。專家、同事們不是“局外人”去挑毛病,超越了“誰説了算”的爭論,而是敞開心扉,圍繞課堂教學思考問題,想辦法,平等對話,找出路。

三、取向不同。課堂觀察活動強調以“改進、發展”作為上課取向,不但不怕出現問題,而且鼓勵授課教師主動暴露問題以獲得幫助,求得發展。進行課堂觀察的教師,要善於發現上課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並沿着“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螺旋式前進。???????????教師走進他人的課堂,首先應確立一種欣賞的態度和眼光,去發現他人的課堂教學經驗,由於課堂具有情境性和不可複製性,只有通過對授課教師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感悟,才能優化和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更為成熟。只有學習了他人課堂優勢的經驗,吸取了他人課堂不足的教訓,才能反省識別自己的課堂優勢不足。

課堂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主陣地,是促進學生髮展的重要場所。課堂的精彩瞬間往往充滿着智慧和機智,是教師教學經驗的沉澱,可以説課堂觀察是一張“存摺”,存進去的是別人的做法,取出的是自己思考,或許這就是課堂觀察的價值。

聽評課有感13

學校組織每位教師學習和閲讀《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深刻感受到領導的希望與期盼:希望每一位老師都能夠走向專業的聽評課,期盼着老師們能夠儘快提升教學素養。我認為《課堂觀察》是一本有關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指導青年教師提高課堂觀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書,也是一本指導學校老師如何聽課評課的書。讀後讓人有收穫,也有思索,現把我的讀書體會總結如下:

1、《課堂觀察》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聽課評課的範式。

如果要研究課堂教學,可以採用課堂觀察這種方法,它是一種教師教學常態的表現,一種專業的學習活動,一種合作教研的活動。通過課堂觀察,旨在給任課教師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實際發展的建議,旨在一起探討一些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方面的問題等。

2、本書告訴了我們一些具體的課堂觀察方法,以及如何制定課堂觀察量表的方法,而這些觀察量表是需要每一個老師自己開發的,如果一個老師能開發出一張有學科特點又便於操作的觀察量表,那就是一個善於思考的老師;如果一個老師能用這張表堅持課堂觀察一年,那就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如果一個老師能每學期更換一張觀察量表,進行持續觀察,那麼他就能成為這個學科的專家。

3、讀完此書,讓我們知道了課堂觀察是一個多人團結合作才能有所建樹的'校本教研活動,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做好這件事。它需要學校的總體的規劃,需要教研組的集體操作,需要一定的觀察程序,以及觀察的四個維度。

4、本書的第三部分為讀者舉了一些範式創新的例子,特別是在課堂觀察框架(第三版)和課堂觀察工具方面,為想做這方面實驗的老師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中的各項觀察表格非常實用,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5、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各級教研員進一步開展課堂觀察的基礎。教研員開展課堂觀察,需要進行跟蹤聽課,堅持數月,青年教師的改進與否,只有在跟蹤聽課中才能發現,才能見效果。

聽評課有感14

作為教師,對於聽評課並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學中,既是教師的必修內容,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高度重視。每個學期,學校都會給教師佈置聽課任務,並要求各個教研組認真組織評課活動,以期促使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而應如何聽評課,則一直是教師心中的一個盲點。現實中,學校規定每位老師每週或者每學期都要堅持聽課多少節,至於效果就很難預料了。老師完成任務也罷,真正學習也罷,都會鄭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懷着課本去聽課。至於聽什麼,如何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評課也是一樣,同科老師往一塊一湊,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於這節課的優缺點,老師們卻大多隻談優點,至於缺點則諱莫如深了。個別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説閒話。因為在他們心裏,只要完成了學校佈置的任務就可以,聽課、評課只是搞搞形式、擺擺樣子罷了。想想我們老師,一學期聽了很多課,但大多數老師只是簡單記錄一下教學環節,課堂反映,教學設計是否合理以及學生的課堂回答情況。教師評課方向不明確,而且教師聽課關注更多的是教學設計和教師的課堂活動,對學生的學情則很少關注甚至忽略。

這學期,利用閒暇仔細閲讀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書中列舉了課堂觀察框架,課堂觀察的工具,從學生學習的緯度、教師教學緯度、課程性質緯度、課堂文化緯度四個方面詳細列舉。對教研組研究活動提供了內容基礎,教研組可以基於課堂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規則開展日常性的觀察活動,各自承擔相應的職責,然後規範地開展聽評課活動。有助於保持一種長期的合作關係,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會更快。讀來深受啟迪,頗感獲益匪淺,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聽評課方法。教學底線、評課標準、觀察點、觀察量表等等,一個個嶄新名詞的出現,標誌着一種新的聽評課範式的創新,在我們感到新鮮的同時,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謝崔教授及其合作團隊的貢獻,使我們對聽評課有了新的審視,並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設想。如下,就讀書並聯系自身實際談點拙見和體會。

一、課堂觀察的作用

課堂觀察是通過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一項專業活動。它要求觀察者帶着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輔助設備,直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作相應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就是説,課堂觀察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通過課堂觀察,我們可以得到寶貴的資源,可以由別人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進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還可以得到寶貴的用於研究的資源。無論我們是聽課者還是授課者,都可以就自己所處的教學階段,根據自己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從而達到汲取別人的精華,去其糟粕,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技能的目的。

二、課堂觀察的基點

課堂觀察應該着重關注學生如何學、會不會學、學得怎麼樣。而關注學生則應側重於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研究學習。對此,在上學期的歷史學科會上,於老師就已經引導我們學着使用課堂觀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師剛開始用起來不是很熟練,甚至不是很瞭解它的用途,沒能真正發揮觀察量表的作用。讀了《走向觀察》這本書之後,我終於領悟到:課堂觀察的起點和歸宿都是指向學生的.課堂學習和改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應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是以學生課堂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比如:觀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課?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自主學習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學習有序嗎?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等等,都是圍繞學生的學習設計的。

三、課堂觀察的合作

讀了《課堂觀察》這本書之後,才明白:集體智慧的偉大。聽課中,想方方面面記錄完整很困難,面對複雜的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節課觀察全面、完整。我們在平日的聽課中要學會使用課堂觀察量表。在觀察中平等對話、在對話中進行思想碰撞,探討課堂教學,學些專業問題,開展多樣的討論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聽課,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效率低下”,“隨意性較大”,往往評價不深入、不透徹、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導作用,現在想來是多麼地幼稚。讀了《課堂觀察》這本書,讓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拓寬了思維,更新了思路,明確了方向。在《課堂觀察》這本書中,就如何改變聽評課存在的問題,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轉變:簡單變複雜、對立變理解、業餘變專業。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變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要考慮個體、時間、空間、情境等多種因素,把小整體放到大整體中去思考。必須正視教學的複雜性,以發雜的思維和觀點去看待教學活動。無論是聽評課的動機、過程還是結果,都要主張多樣性的統一,並且多樣性之間必須要有必要的張力。“還應該從對立思維改變為理解思維。”

崔教授強調,參與聽評課的人需要考慮以下三點:

一是基於“現場”,要充分考慮時間、空間、資源等因素就此課論此課,不要作過多的類推或假設。

二是要充分考慮教師本人的獨特性,挖掘上課教師好的東西,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是在評課時,談到存在的問題,最好“體諒優先”,要有證據、有針對性、有建設性地提出問題並共同探討解決方法。“除了在態度方面的改變外,最需要改變的就是“用業餘的思維活方法處理專業的事情”。傳統的聽評課中,缺乏聽評課的專門知識與技能,也缺乏專門的“聽課人才”。

其實,有了上課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於就有了聽評課的能力。崔教授建議,一是要注重對“聽評課”的研究;二是需要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教育或培訓;三是要明確聽評課的主體應該是教師特別是同科教師,而不是誰都可以充當聽評課者。對此,我深感責任重大,反思自己的聽評課,往往是聽的多,而研究少。缺乏應有的理論培訓,能力不足。對於非專業學科涉獵少,把握不夠。今後,應當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基礎上,加強對聽評課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學習各學科的專業知識,瞭解各學科的特點,掌握各學科的評價要求,從而在聽評課中,觀察到位、評價滲透、指導有力,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加快學校內涵發展。

四、評議課堂的要求

作為聽評課者,在肯定教師長處的基礎上,要學會更深入地分析問題,作為教師,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博採眾家之長,完善教學行為,促進教學創新。感謝為本書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師,讓我體會到教學不能總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創新精神,要注重課堂研究,要給課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課堂成為研究的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成為學生能力發展的課堂;感謝本書,讓我明白,聽評課要去掉空話、套話,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學會課堂觀察方法,要把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到一種科學研究的層面上來,用數據來説話,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師科學地處理數據,並進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學的論斷,從而用來總結和指導教師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來越覺得,一名好老師、好領導,不僅需要有淵博的知識,滿腔的熱情,更需要有專業知識。時代呼喚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師保持一種“不老”的心態,時時創新,才能全面推動教育發展。教師不僅應該成為教育者,更應該成為研究者,讓我們為了學生的發展積極行動起來,讓聽評課更規範、更有效。

聽評課有感15

本學期拜讀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目的是學習借鑑他人的經驗和方法來改善我校教師聽評課的方式,從而提高教師的課堂效益。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它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素質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基於理論與實踐對話的教學創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華東師範大學“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成果之一。該書共有四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記錄了浙江省餘杭高級中學與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聯手,在課堂觀察的研究與實踐中所經歷的思考,所經歷的喜悦,所經歷的不平凡的歷程;第二部分“問題解答”。該部分選擇了20個問題,用問答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概念、意義、操作技術與流程、侷限性,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第三部分“範式創新”。這一部分的核心是《課堂觀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觀察與記錄工具,這是該書的精華部分,也是該書的創新。第四部分“課例研究”。該部分呈現了完整的課堂觀察活動過程,它是課堂觀察研究的實踐層面意義上的延伸。

讀完這本書,我對“課堂觀察”這種嶄新的課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瞭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些感悟。課堂觀察,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課堂觀察是一線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觀察者帶着明確的目的,直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的分析、研究。

如何讓聽課起到最大的效果呢?以往的聽課方式就是坐在教室裏看任課教師的表現。我們常常被執教教師淵博的學識,動人的語言,精巧的設計所打動,很少觀察學生的表現怎麼樣,也很少去關心這節課目標的達成度怎麼樣。聽完課評課的時候,大多是説些套話、空話,主要講優點常常是老師們的做法,提出意見的也是哪個環節設計得不好,哪些語言不夠貼切,對一節課的評價通常就是“這節課講得太好了”,“這節課某個環節是否這樣設計更合理”等等,這些都説明了我們聽課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教師單方的行為,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足夠的關注,評課形式化,有時缺乏有證據的觀點,漫談式、即席發揮話語過多等。

而新的聽課評課是聽課之前要進行課前會議,聽課人與上課人進行課前溝通和交流,對聽課觀察點與課堂教學設計互相交換意見,來提高上課人的課堂教學效率。授課老師對本課的內容,想讓學生明白什麼?重點、難點在哪裏?準備如何解決?以及學生的分佈情況做清楚的説明,聽課老師心中有數,做到有“備”而聽,選擇自己的課堂觀察點和觀察位置,課堂上有目的的觀察,從思想上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評課的時候用相關的數據來説話,重理性分析,有助於授課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也利於聽課教師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評課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進步的過程。

“聽課要有觀察點,通過課堂的觀察點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這是我讀完《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後最大的收穫。以前的聽評課總以為課前準備只是授課者一個人的事情,聽課時間一到只要拿着一支筆和一本“聽課筆記”,提着凳子做到人家的教室聽就行了,課堂上只是關注老師的“表演”,而在整個聽課過程中,我更像一個記錄員,在蒐集老師的講課內容。聽課後對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也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只能對老師的課堂設計作出大概的評價。而讀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之後,我終於明白了我們聽課觀察的載體雖然是“課”,但關注點卻是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困惑,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專業能力的問題。評課應是基於對課堂“教”和“學”行為的細緻觀察,然後對課堂中出現的真實問題作出多角度的解釋。

“聽課就是為了蒐集證據,評課就是基於證據的推斷”,我明白了我們聽課所蒐集的證據不是為了給講課的老師品頭論足,更不是一場表演,而是用數據説話,用事實説話,令授課者信服。它打破了傳統的憑印象評課方式,重證據,用證據支撐自己的理論和觀點。給講課教師基於事實的依據、基於數字統計,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議。聽課的老師在用心的品味與鑑別他人課堂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課堂教學拿出來自我對比,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從而不斷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我想學無止盡,教同樣如此。“教育”始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通過閲讀《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我又學到了很多新的東西。我期待課堂觀察能真正地幫助我認識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定位,提高自己對課堂教學、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經驗的同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xy/guanhougan/dgj9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