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聽講座有感(合集15篇)

聽講座有感(合集15篇)

聽講座有感1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有效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優質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已成為當前學校實現內涵發展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聽講座有感(合集15篇)

帶着學校的重託,我參加了20xx年10月23日-10月24日在鄭州舉行的《中國小有效教學模式暨高效課堂經驗交流研討會》。雖然只有兩天的學習時間,但洋思中學劉金玉校長詳細解讀了洋思中學的成功經驗,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闡述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先進教學理念。他長達三個小時題為“探課堂真諦,尋高效之路”的專題報告使我收穫頗豐。

一、怎樣認識高效優質課堂。

高效的內涵就是變傳統低效課堂的少、慢、差、費為現在高效課堂的多、快、好、省。高效包含兩個層面:教師的高效和學生的高效,教師的高效,是學生高效的前提。教師的高效是指教師要注重提高課堂效率、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學生的高效內涵包括四個方面:學業成績的高效(沒有分數,今天誰都過不了關;理直氣壯抓分數,不屈不撓求成績。)、學生素質的高效(只有分數,明天誰也過不了關)、每一位學生的高效(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和每一分鐘的高效(抓好每一分鐘)。

二、採用怎樣的教學策略使課堂真起來。

“先學”:先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教師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學生學習的時候,教師要下達自學達成的目標,讓學生“以我為主,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為主,合作學習為輔,自主學習在合作學習之前。

“後教”:學生自學之後,解決問題,哪怕有一個學生能夠解決問題,教師都不要出場,教師要在真正沒有一個學生解決問題之後才最後出場。教師講學生不會的,學生會的不講。

“當堂訓練”:在課堂上及時反饋,這樣發現的問題才具有實效性和真實性。要做到“千忙萬忙,課堂訓練不慌不忙”,學生有為才是教師的最大有為,自學是“培優輔差”的關鍵。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特點是:1、真實;2、有序;3、緊張。我想高效、緊張、有序可以使整個課堂動起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高效、緊張、有序的課堂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只是參與者、指導者,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才能變講堂為學堂,真正地提高課堂效益。

三、採用怎樣的思想來實現課堂的高效。

首先要從實際出發。課堂上最大的實際是什麼?是學情。學情決定教情,學情大於天,學情緣於學生。其次要按規律辦事。劉校長講了學游泳的故事,這個故事充分體現出我們的課堂要想高效就必須符合學生的實踐認識規律。最後他提出問題教學論,我們要把課堂打造成問題課堂。有這樣三句話如今我還記憶猶新:不發現學生的問題是老師的問題;不積極分析學生的問題是老師的問題;不有效利用學生的問題是老師的問題。

四、怎樣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記得蔡林森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好學生是個寶,差學生也是個寶”。其實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不可能不面對差生,如果不能轉化差生那是教育最大的遺憾和失誤。如何對待“培優補差”,讓課堂教學變得高效呢?洋思中學的做法讓我們深思,對優秀學生,教師要樹立“培尖不如自陪”,課堂是培養尖子生的主陣地,教師要相信學生,要解放思想,讓尖子生吃自助餐。對於差生,“補差不如防差”,差生是教師教出來的,差生的製造者歸根結底還是我們教師。要防差,就得關注差生,關注差生的問題,關注有問題的學生,教師要逼他們去學習,逼也要講究策略,要逼得學生心甘情願,策略是“三個不”即:不拋棄、不厭棄、不遺棄,要學會“粘住他、纏住他”,他們“死豬不怕開水燙”,教師“死馬當成活馬醫”。課堂上教師關注學困生,讓學困生先説、先做,表揚也向差生傾斜,差生在課堂上享有了許多優惠政策。我想這與其他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害怕差生、排擠差生、輕視差生、放棄差生的思想和做法有天壤之別。

聽了劉金玉校長的報告,我深深地感受到洋思的教學質量之所以高,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抓住了課堂教學改革這個中心環節。而反思我們的課堂,一節課就是幾個尖子生一直在表演,一些差生經常出現假學習、假聽課的現象,導致我們的課堂低效、無效、甚至出現負效。我想我們必須大膽去創造,創造出符合我們自己的教學模式,展示我們自己的丰采!如果我們行動了,堅持了,我相信這一天一定不會太遠!

聽講座有感2

3月12日下午,我們在學校會議室聆聽了校長《如何實現少教多學》的專題講座,讓我體會到了在課堂中要依靠學生的學,才能真正實現少教多學。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行動。但是,目前的課堂教學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問題:

1、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少。

2、隨意提問多,激發思維少。

3、低效互動多,當堂落實少。

4、繼承傳統多,自主創新少。這樣,學生的自主性、獨創性缺失,主體性被壓抑。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越學越盲目。所以,我們尋求一種教學方法 “少教多學”。

“少教多學”:“少教”不等於“少做”。課堂“少教”了,意味着課前老師要“多做”,即是上課前要更充分地備好課。備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備好教材,落實教學目標;備好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學習情況。“多學”是要使學生“樂學”、“願意學”。只有“少教”,課堂上學生才會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問題、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少教”,課堂上才會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只有“少教”,課堂上才會有充足的時間去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教學評價;只有“少教”,課堂上才會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去體會數學,這樣學生課堂小結才會更深刻。

教師“少講”是數學課堂活起來的前提,學生“多説”是數學課堂活起來的關鍵。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為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猜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常見到的是“自問自答”式的`提問,或“連環炮”式的提問。這樣只注重形式上的完美,突出對知識的灌輸,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大大影響到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説,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不發問,但並不是問得越多越好。

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只精心打造自認為充實的課堂教學,要“以學定教,少教多學”,應該多給學生一點空間和時間,多給學生一個探索的舞台,多讓學生展示一些真實的自我,從而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那麼,我們教學中就少做一些,讓學生嘗試多一點、思考多一點、體驗多一點、合作多一點、交流多一點、展示多一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者,成為學習的小主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被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把握得好,少講比多講收到的效果確實要強。“少教多學”注重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它意味着更少的依賴於死記硬背的學習,反覆的考試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式,更多的關注經驗式的發展、自主學習、差異化教學和終身技能的培養。它注重學生思維、態度、性格和價值觀的形成,力圖通過創新並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塑造學生的性格。

“少教多學”觸摸到了教育的核心———為什麼教、教什麼、以及怎樣教,這正是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質的初衷。總之,“少教多學”就要給學生讓出時間和空間,以“少教”達到“多學”的願望。“老師精講,學生多學”。在課堂教學中,將重點放在提高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質量上,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更加致力於學習,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使他們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實現高效課堂!

聽講座有感3

自我縣倡導學案課開始,我也一直積極思考到底在課堂上該怎樣用才符合學案精神,總是一直不得要領,覺得這也不合適,那也有問題。聽了各位骨幹教師的引領課後,我終於豁然開朗:學案是一種方向,不要被他束縛了手腳,我們要靈活機智的運用,要在課堂上踐行各種符合學生實情的方法,放手去幹,一定會有收穫。

經過多些日子的實踐:學案教學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課堂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真正的參與到了學習中來。以前,總是感覺課堂有些沉悶,老師在講,看看下面,真正聽的沒幾個,課堂往往是老師和幾個優秀學生的表演場,舉手回答問題的總是那幾個學生,其他學生像看錶演一樣,他們跟我們的課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離,學案教學中,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來,課堂真正成了每一個學生的課堂,老師只是引導者。特別是部分差生,從一個旁觀者,成了學習的參與者,並且還能代表小組發言,給了他們一個展示的機會,其實,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慾望,當這部分學生也參與進了學習中來,課堂氣氛就更活躍了,學生動起來了,學習就好辦了。

小組學習中,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課堂上,學生知識的獲得是通過自己的探究得來的,這樣獲得的知識跟老師滿堂灌獲得的知識,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小組學習的'競爭機制,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小組整體評價方式,有利於加強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互助,同時學生本身有爭強好勝的特點,小組的競爭可以督促他們更積極地學習。

學案給了學生一個路標,讓學生知道要往哪裏去。學生看了學案就知道這節課該把握什麼內容,並且知道應該怎麼去學,避免了以往那種散漫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效率也更高了。

課堂過關檢測,可以把好知識關,讓學生堂堂清,提高課堂效率。

一切新事物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方法中才能更完善,讓我們趁着又一輪新的課改,趕快揚帆起航,爭取早日找到自己的藍天。

聽講座有感4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天,聽完了柏斯集團總監吳天真爺爺為同學們帶來《追求真善美,弘揚正能量》講座後,我受益匪淺。

吳爺爺用自己的動人事蹟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把我撫養成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一切,我們要懂得感恩父母,不要無釐地鬧,讓父母傷心,要知道父母不管怎樣對待你,你都要知道這是愛我們的。學會感恩,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快樂。

聽了吳爺爺的講座,我心潮澎湃,自愧弗如。腦海中浮現出前幾天發生的'那件事……那天我正悠閒地坐在客廳裏看電視,享受着“視覺的盛宴”,而媽媽卻在一旁做着家務。電視越看越精彩,我就越坐越靠近電視機,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電視機,被那精彩畫面給吸引了,不愛外界一點兒打擾。正看到高潮,這時候,媽媽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我的面前,擋住了我的視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嗖的一下把遙控品搶走了。我急了,一把站起來,想把媽媽手上的遙控器搶回來。媽媽無視我的行為,發動了“喋喋不休之碎碎念”:“你看,你在電視機前坐一下午,看了那麼久電視,也就算了,你還坐得那麼近,是想把眼鏡度數加深啊……”面對老媽的“唐僧唸經”,我不耐煩了,回了媽媽一句:“才看一下午,又沒有很久。而且我只是坐近了一點,又不會怎樣……”我的話還説完,只見媽媽咬住了牙,嘴脣微微顫抖,已經被氣得説不出話來了。我被媽媽的怒氣嚇得大水衝崩關帝廟——慌了神,只感覺自己的心空蕩蕩的,好像失去了什麼。可我就是張不開嘴,也沒有向媽媽主動認錯。我和媽媽僵持着,過了一會兒,我衝出客廳,跑回房間,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裏,心中的怒氣久不平息。聽了吳爺爺的話,我知道自己錯了,那天放學,我回到家,放下書包,立馬跑去找媽媽。見到媽媽,我向媽媽道歉:“媽媽,對不起,那天是我做錯了,我不應跟你沒大沒小的。”媽媽見我向她道歉,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説:“孩子,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媽媽知道你喜歡看電視,但是看久了,對眼睛有害,所以那天才會阻止你。不過今天你主動認錯,媽媽感到很欣慰。”媽媽一把摟住我,流下了眼淚……後來,我學會了感恩,以前,我經常和父母鬧彆扭,嫌父母做的飯菜難吃,覺得媽媽的話囉哩囉嗦,可這些都是父母對我的愛啊。以後,我要孝敬父母,好好聽父母的話,不和父母頂嘴,幫他們分擔一些家務,等媽媽勞累一天回來後,幫他們捶一捶背。

百善孝為先,我會謹記吳爺爺的教誨,感恩父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從今往後,我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父母,報答父母的人。

聽講座有感5

到長春聽了馮恩洪教授的專題講座,對他關於---經營班級文化、塑造班級靈魂的獨到見解印象很深。他説:“環境是一種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學生不隨地吐痰,這是一種教育,但是我還應該創造一種環境和氣氛,使學生不好意思隨地吐痰。我可以叫學生勤奮學習,我還應創造一種氛圍,使學生置身其間,不學覺得愧對老師,愧對學業。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教育。”這種教育就是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將他的做法總結如下,與各位共享。

班級文化的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物質文化建設

屬於班級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班級物質文化包含教室內的環境佈置及師生的儀表等,是班級文化的基礎及其水平的外顯標誌,具有“桃李不言”的隱性教育功能與教育效果。

2、制度文化建設。

主要表現為班級規章制度。規章制度定的好壞,是否科學、合理,是班級文化建設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它不僅反映了一個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級管理水平的高低。

3、精神文化建設。

這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內容。主要指在實踐過程中,被班級大多數成員認可的共同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信念等意識形態。它是一個班級的本質、個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並具體表現在班風、學風、班集體輿論和班級人際關係等方面。

聽講座有感6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 年級的教學重點。”在階段目標中,要求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進入國小後的語言學習主要是有目的、有系統地學習書面語言, 需要通過言語視覺活動即通過識字學詞, 建立字詞的形、音、義的聯繫, 進而進行書面閲讀來學得, 識字與讀寫將成為兒童每天不可缺少的任務。今天有幸到新塘杏田國小學習,聆聽了北京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 呂俐敏教授《基於漢字學的識字教學研究》的講座,我 感受很深。

在傳統的識字教學的課堂中,主要是由教師去幫助學生歸納生字的`結構、特點、讀音、字義、組詞,然後再通過反覆的讀寫來強化記憶,學生是被動的接受學習,沒有積極識字的熱情和興趣。呂教授提出的字理教學法,克服了傳統教學法的困惑,字理教學法就是依據漢字的組構和演變規律,從漢字形與義、音的關係入手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以。以字理為本,識用結合,培養能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漢字的樂趣,領略漢字的文化內涵,是提高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效率的一條簡捷而有效的途徑。但呂教授又舉了很多教學片斷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利用漢字學的識字教學應該把握好一下度。

聽講座有感7

今天,交通部門派賈警官來我校進行《交通知識講座》,講得可細緻了。

賈警官先講了過馬路的要點:不能離正在拐彎的車太近、不能在指示燈為紅燈的時候過馬路、在過沒有指示燈的馬路時要看車等,然後講了文明乘車的要點,最後講了 12歲之後才能騎自行車、即使12之後,在騎自行車也要了解相關的規定才能騎等許多知識。

賈警官講完後,讓我深思起來,仔細想一想,爸爸、媽媽、舅舅以及當老師的舅媽都犯下了不少錯誤,如:沒交警的地方就違反交通規則---橫穿馬路。就拿幾年前來説吧,我和媽媽在七小附近的人行道上,只見媽媽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交警,然後就拉着我橫穿馬路,結果剛走出馬路就被罰款,但至今都沒有改。

他們還有不文明乘車的的.現象,自己偶爾也不例外,如:有一次,一個老奶奶上了車,沒有座位了,我心想:讓吧,但又沒膽量,不讓吧,自己又是少先隊員,要不然下車,給老奶奶讓座?可離我要去的地方還很遠。最終,是一位小弟弟讓的座位,此刻,羞愧、內疚驟然湧上心頭,臉一下子漲得通紅通紅。

今後,為了我們一家的安全,我一定要先以身作則,再極力提醒爸爸、媽媽、舅舅、舅媽等人的習慣性違反交通規則的錯誤!

聽講座有感8

很有幸我聆聽了伍新春教授的講座《教師工作壓力管理與職業倦怠預防》,原本以為是個枯燥無味的講座,可當他用事例來闡述、來解答“認識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影響壓力管理與倦怠預防的因素”、“教師壓力管理與倦怠預防的對策”這三個問題的時候,我被感染了,他説的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嗎?社會壓力、職業壓力、組織壓力、自我壓力,這些都是工作壓力的來源,為此就會產生了職業的倦怠。這時我想到了曾經的我,當出現焦慮、煩躁、憂鬱、不安等情緒時,往往不去排解自己的情緒、不去溝通、不去傾訴,就會感覺自己很壓抑,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力去做能改變的事情。

伍教授對此提出了預防職業倦怠的措施,他説作為管理者,要預防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除了要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比如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的查體,經常講授一些健康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管理機制的改變,增強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創造機會搭建平台讓老師提高專業能力,展現才華,獲得個人價值的認同,獲得職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如現在的我來到了這個實行民主開放管理模式的單位,領導人性化的管理,對教師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讓我找到了讓自己身心愉悦的途徑,不封閉自己,不把自己禁錮在世俗標準裏,做自己的主人。

人要有一個好的心態,保持一種純粹、一種純樸,無論處在怎樣困厄的環境,穩住自己,堅定信念,這就是陽光的、積極地、向上的。

聽講座有感9

週四下午業務活動時間,朱麗紅主任進行了新概念快速作文專題講座,讓我收穫頗豐、醍醐灌頂。

首先,朱主任向我們轉達了市教研室張自福主任關於快樂讀書吧的建議:讓我們把快樂讀書吧上成語文閲讀的系列活動課,把課外閲讀課程化;要分階段、有計劃安排快樂讀書吧活動,要重視過程指導,讀書指導課可以讀前指導,可以讀中推進,還可以讀後交流展示;要綜合運用閲讀策略,體現年段特點,創新成果展示形式;另外,還要加強閲讀評價,引導學生做好四讀:快快樂樂地讀,學會品讀人物品質的美,要思考地讀,要創造性地讀……讓我對如何開展“快樂讀書吧”活動有了較多的認識。

接着朱主任又對我們做了新概念快速作文課本的簡介及使用方法。新的統編教材中,雖然作文的編排顯得挺有系列,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有許多困惑。新概念快速作文這本書雖然早已經發到學生手中,但是我一直不知道如何使用它。通過朱主任的講座,讓我眼前一亮,豁然開朗。

新概念快速作文是着眼於人的發展,以好方法快抒真感受,以快思維快述善品行,以新視角快寫美生活。新概念快速作文共分七個大板塊:習作目標、生活體驗、寫作演練、評改反思、語海拾貝、思維練習、習作情志。五大序列:目標序列、思維序列、內容序列、寫法序列、情志序列。曹洪彪老師在這本書中,強調了寫作的序列化、層階化,注重思維訓練,寫作願望的培養。這本書着眼於學生一生的發展,讓學生學會快速作文,讓老師不再愁作文,達到人人會教、善教;讓學生不再怕作文,達到人人願寫、能寫。

是啊,強烈的寫作慾望的培養、寫作感情的培養,對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太重要了。只有喜歡,才會關注生活,才會關注所閲讀書籍中的`信息,才會形成積累的習慣。這樣寫作時,在具備寫作技巧的前提下,有了充實的寫作內容,寫作速度和水平自然會提高。

這麼好的一本書,我一定好好使用它,讓我們班的學生40分鐘能完成500字的習作。

聽講座有感10

昨天,我們十分有幸地請到了著名的動物小説大王沈石溪先生來講座。在這次講座上,沈石溪先生給我們講了很多他在西雙版納經歷的各種趣事,大禮堂裏不時會傳出陣陣笑聲。

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沈石溪先生強調,寫作文要寫自己親身經歷的。

一次,課外輔導班老師要我寫一篇作文。老師説:“這次寫作,只准寫以前沒寫過的內容!”我想:寫游泳吧,可很久沒去游泳了,寫不出新意來;寫打遊戲吧,又太難寫了。我冥思苦想着,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來一個辦法:可以編一個故事來寫。我胸有成竹地編了一個。

40分鐘後,我寫好了作文。老師一看,問我:“你這件事是不是編的?”“不是。”我回答。“那好,”老師説,“我問你幾個問題。”老師馬上問了我幾個關於這件事的細節問題,我一個也沒答上來,因為根本沒有打針這回事的'。我真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算啦!”老師對我説,以後寫作文一定要寫自己經歷過的事,這樣才能寫出真情實感來。

在這次講座上,沈石溪先生還告訴了我們許多寫作方法。如:人物心理可以想象,對我們很有用。

聽講座有感11

今天有幸聽了王老師《英才是如何培養》的講座,總體感受很平實,也很實用。以下是王老師的一些教育觀點:

1、 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於能力,而在於你是否“真得很想”。只有你有了明確的目標,並“真得很想”達到你的目標,那就是成就你夢開始的地方。(我個人的理解“真得很想”不是空想而不行動,而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的執着與毅志。這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説自然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2、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老師,沒有人可以替代。(你也不要去設想誰會完全替代你去完成教育你孩子的歷史使命。)

3、 家長對待孩子絕不可草率行事,要慎言慎行,杜絕不理智的'言行傷害到自己的孩子。(情緒化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最為有害。)

4、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但父母要懂得幫助孩子去研究學習、研究未來發展之路。

5、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不應是語言上的,身體上的,時間上的,而應是心靈上的。傾訴與傾聽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6、 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自身與家庭問題的集中體現。

7、 差生的產生是屢戰屢敗、並屢被人否定的結果。轉變差生的關鍵就是讓他享受到進步的過程與成功的喜悦,這其中,鼓勵培養孩子自尊、自強、自立最好的方法。

8、 要努力在孩子眼睛發亮、笑臉開放時對孩子進行教育。

9、 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一個由他人評價為主到自我為主的過程。

10、 讓孩子變笨的十大策略:

一是過分要求;二是處處干涉;三是追求完美;四是重視高分;五是父母不合;六是不準發問;七是事事代勞;八是限制遊戲;九是鼓勵聽話;十是拔苗助長。

11、 成就自己就是要激發內心超越他人、超越自我的野心與霸氣。一個人可怕的不是看不到自己的差距,而是看不到自己巨大的潛能,激發自信心。

12、 如果需要努力的事太多,請從最容易的一件事開始,退到最原始的狀態――這裏也是夢開始的地方。

聽講座有感12

今天“動物小説大王”——沈石溪來到我們學校,我們都興高采烈。

帶着動物小説的我們,排着長龍般的隊,一個接一個地走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就馬上坐下來,津津有味地聽着沈石溪爺爺的講話。有的故事讓我們哈哈大笑;有的讓我們深受感動;有的讓我們滿眼含淚……真是好聽。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沈石溪爺爺年輕時候養小鷹的`故事。沈爺爺講到,一次他在找草藥的時候,發現了兩顆鷹蛋,就馬上下去偷了回來,偷偷地把老母雞窩裏的兩個雞蛋換成了鷹蛋。過了十八天,一個鷹蛋裏的小鷹出世了,可另一個鷹蛋因為蛋黃被震碎而成了死蛋。可是他們成長的方式不一樣,小鷹早晚會長大成為鳥飛走的。因為小鷹不會覓食,老母雞就每天照顧小鷹。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已五個月了,小鷹也漸漸長大了。有一天忽然出現了一條黑蛇,可小鷹不怕,挺身而出,勇敢地和蛇大戰,不一會就把蛇打敗了,並一口把蛇吞下了……

這次講座很有意思,讓我忘不了沈爺爺。

聽講座有感13

這是一個明媚的下午。我們都匆匆地來到階梯教室聽一個講座,在這一次的講座中我收穫了很多,很多!

成長中需要成功,但成功是在成長中才能做到的,而成長是比成功更重要的。成功只是某一次的結果,不能夠代表什麼。而成長是靠每一節課、每一天的積累,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享受的是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在我們的成長路上有四個“更重要”。那就是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我們要有目標,為目標努力奮鬥。習慣比分數更重要,我們要和壞習慣告別,培養多一點好習慣。人説好習慣益終生。有了好習慣我們還需要真真正正地去行動。改進比止步更重要,我們應該想一想自己現在的學習方法是否正確,有哪一些地方需要改進。我們還要多反思,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對的。自律比他律更重要,我們應該管住自己,不能別人説,你才去做。在這基礎上還要多自勵,多鼓勵自己,要相信自己。

在成長的'路上還有四個“把握”。我們要把握現在,別錯失明天的機會。我們要珍惜每一節課的時間。把握住年齡特點。別讓年齡錯位了。要認識到自己現在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什麼。把握自主,別盲從。我們要有主見,不能人云亦云要有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在成長的路上,還有四個“尊重”。我們要尊重自己、尊重老師、尊重父母、尊重同學。不管對誰不尊重,那都是對自己不尊重的表現。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對每個人的尊重都是必要的,這是人生的必修課。

成長中既有悲傷也有快樂,但經歷了失敗與挫折後,我們要學會堅韌;在遭遇到誤解和委屈後,要學會寬容;在經歷了失落和失敗後,要懂得珍惜,懂得自立。這就是在我們成長路上獲得的成功。

國小的畢業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在成長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條道路中有很多的挫折,我們都要勇敢地走下去,前方才會有無限的光明和美好。

聽講座有感14

今天下午,老師帶領我們四、五、六年級的同學去二中聽了湯素蘭阿姨的講座。

我們到了二中的禮堂,當時人聲鼎沸,只聽見吵鬧的聲音,湯素蘭阿姨説了一句“一、二、三”,同學們馬上安靜下來,連針掉到地上都聽得見。沒過多久,湯阿姨就開始了。阿姨不僅跟我們説了寫作的方法,還跟我們講了三個小故事,其中有一個《美麗的小女巫》給我印象最深刻,她告訴我們做事不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不然會受到懲罰。後來湯阿姨還給我們題了問,説:“誰回答得好,就獎一本我寫的書。”大家聽了一個個眉飛色舞,都把手舉了起來。最後湯阿姨選擇了老師家的.陳凡。陳凡上去之後,説話結結巴巴,到了快要説完的時候,他自己還笑了起來,逗得我們下面的同學笑得東倒西歪。

湯阿姨説的每句話我都記在心裏,我印象最深的兩句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書中可以獲得很多快樂。

從這次講座,我決定:我長大了,一定要做一位像湯阿姨一樣的作家。

聽講座有感15

11月18日, 我校全體教師齊聚在學校多媒體教室,聆聽了一場由北京師範大學錢志亮教授帶來的精神大餐——精彩紛呈的《生命視野中的教育觀》講座。錢志亮,北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導師,他曾任北師大實驗國小書記,兼任中國兒童安康成長專家委員會祕書長、中國教育學會中青會祕書長、國家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工作專家委員。在報告中,錢教授語言幽默、表情豐富、表演生動,闡釋了對生命、對教育的態度和理解,解讀了生命和教育的意義。

錢教授指出:生命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生命的誕生是奇妙,一個人的出生是10億分之一的機率,簡直是一個奇蹟。他説要去了解生命才會敬畏生命,才會珍惜生命,才會善待生命,才會呵護生命,從而捍衞生命。

錢教授還指出:無條件接納每個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良心。這是為人師者的基本道德,也是學校之所以為學校的基礎。學校本身是應是海納百川的,不管貧富貴賤,不管高矮胖瘦,不管美醜美惡,只是適齡兒童,我們都應給予接收並保護好,因為這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孩子的一切是父母給予的,孩子之間的差異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定型了,孩子沒有錯。

錢志亮教授在講座結束前給了教師們八個建議:不否認夢想,不一成不變,不只憑經驗,不轉移壓力,不強行灌輸,不動輒告狀,不隨意懲罰,不只盯缺點。確實,孩子是弱勢羣體,是需要被我們保護的對象,應該多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少苛刻。

在演講中,錢教授親切幽默的語言、出神入化的`演示,恰到好處的互動,給了在場的老師們一次強烈的生命教育的震撼,讓為人師者對生命的理解、對生命教育的定位更加明晰。

標籤: 有感 講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xy/guanhougan/evj1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