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物理評課稿[薦]

物理評課稿[薦]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麼什麼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物理評課稿[薦]

物理評課稿 篇1

本人聽了市級名師林大譽老師執教的《能量的轉化與守恆》,受益匪淺。本節課是浙教版九年級《科學》上冊第三章第九節的內容,是國中科學功和能章節的重難點,涉及能量在轉化和轉移中的守恆以及方向性這兩方面的知識,具有知識性、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特徵。林老師能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啟發為主、以拓展為目標,在課上,老師、學生、聽課教師都能快樂的學習和參與,尤其是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目標明確,思路清晰

林老師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把握,知識目標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標也有所要求,體現學科特點;能以新課程的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準確地定位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參與活動和探究知識,理解能量守恆定律和能舉出生活中能量轉化和轉移守恆的例子;

2、初步形成用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分析自然現象的意識,瞭解能量的轉化和轉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由此展開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設計合理,環環相扣

林老師依據新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教學設計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髮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整個課堂設計層次分明、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

三、教學過程,跌宕起伏

(一)創設情境,巧妙激趣

情境是連接學生與書本知識的橋樑,它可以縮短學生與所學知識之間的時空距離,可以幫助教師把學生帶入其境,探尋其理。林老師抓住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徵,創設了貼近生活的情境:能否使用永動車解決霧霾的天氣?學生由此展開討論,但大部分的學生不明白永動車的工作原理。並以此設置懸念,引入課題,一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激發學生學習慾望,讓“要求學生學”變成了“學生要求學”。

(二)温故知新,學以致用

本節課的設計是在合理考慮學生對能量轉化的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開展,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回顧壓縮氣體、氣體對外做功、電視機、採用冷敷降體温的生活現象,説明能量轉化和守恆的普遍意義。通過學生比較分析這些生活實例在內容上的共同點,進一步讓學生認識這樣的事實:能的總量保持不變,即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利用舊知遷移進行新知的學習,並且進行小組交流,利用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這不僅加深對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的理解、拓展思維的深廣度、強化理論聯繫實際的意識與實踐能力,而且發展綜合疏理與歸納能力等的目標,促進學生學能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探究,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林老師能針對學生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錯點、知識結合點、思維匯聚點等作為設問設計的主要依據;通過設問,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單一走向綜合、由顯見走向靈活。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讓學生進行猜測“礦泉水瓶的速度為什麼會越來越快?”。有交流合作學習和互相補充,如“勢能轉化為動能和內能,這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依據又是什麼?”。有學生參與體驗,如“能否繼續尋找支持觀點的證據?”等探究活動。通過不斷的優化實驗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動手實踐,最終迴歸到解決永動車能否持續工作的問題。老師在教學新知過程中循循善誘,讓學生學習起來毫不費力,也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這樣不僅教給了學生科學知識,而且更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能力體現授之與漁,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穫。

(四)滲透情感,標新立異

通過教師有序的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舉證、體驗、類比、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自然界的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必須遵循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但符合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的事件卻不一定能夠發生?林老師引導學生找出説明能量轉化和轉移具有方向性的例子。如錘子砸鐵片,鐵片發熱,煤炭的燃燒時化學能轉化為內能等,加強學生對能量轉化和轉移方向性的認識,增強學生節約能源和資源的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通過對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的發現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科學是一個開放的,不斷髮展的系統,而且已有的結論可能被修正,科學是一個永遠不會完結的過程,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標精神,呈現出本節課的亮點。

(五)作業分層,設計精巧

林老師精心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1、根據圖片中能量的轉化順序,編寫能量轉化的故事;

2、對達芬奇永動機進行合理解釋,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突出學科本位,延伸課堂教學。將科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相聯繫,在生活中找到所學知識的應用,使學生懂得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有探索的道理,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和知識的空間。

四、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綜觀教學全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本人認為以下幾點只得我們進一步商榷:這節課的知識較為抽象,林老師演示水和沙子的定性實驗幫助學生理解,但實驗過程中存在着諸多變量,能否同時控制好其他變量?單憑一次實驗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否可靠?能否從生活現象設計更為直觀的定量實驗來支持我們需要的觀點?我們不能為了追求表面上的創新或新穎,就不顧教育規律和知識的科學性。總之這是一堂很成功的課,值得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學習和借鑑。

物理評課稿 篇2

鄭老師這堂課共有四次單獨的師生交流問答。這四次問答都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第一個問題是充放電過程各物理量的變化情況;

第二個問題是充放電過程能量的轉化,這是一個難點,鄭老師很好的用放電過程石英錶的走動,説明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再而説明充電過程儲存了電能;

第三個問題是能不能用電量或電壓來表達儲存電荷的本領時,學生的回答與鄭老師的預設是截然相反的,這屬於課堂的生成,鄭老師不慌不忙地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充電過程,用一節電池和用兩節電池給同一個電容器充電問學生哪個充的電量多?結合圖像,兩板電勢差的高低,學生理解了兩節電池充電,充的電荷多,從而説明不用電壓或電荷來描述電容器儲存電荷的本領。鄭老師的語速不緊不慢,但不重複,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遇到學生疑難問題,鄭老師用深厚的功底,當堂就解決掉。打個不恰當的.比較,學生拖地很快,但是有些垃圾就是不撿起來,纏在拖把裏,地是拖不乾淨的;而鄭老師就是專業的保潔員,速度不快,但地毯式推進,遇見障礙或垃圾會馬上處理。

第四個問題是學生看了探究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與哪些因素有關的視頻後回答看到哪些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個實驗我當時也嘗試去做,但是現象不明顯,可能和儀器和環境潮濕有關,鄭老師用演示視頻代替,讓學生感受了探究實驗的過程。總之鄭老師這堂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

物理評課稿 篇3

背景分析:

物理新課改大風潮席捲各大中學,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全面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動手能力,以前傳統課堂重在知識和技能的目標,新課標將課堂教學目標分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不再只注重知識的傳送,而是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我們的社會不缺乏奧賽機器,而是缺乏發明創造,所以,新課改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但是新課改也能很多老師苦不堪言,學校要成績,那麼教師如何在應試教育的大網下尋求素質教育的狹縫?這是很多學校老師的心理矛盾。

這節課是在實驗室上的,小組實驗。

學生是第一次邁入實驗室,很多的興奮和躁動很明顯,X老師在課堂的開始嚴格要求,受到很明顯的.效果。學生坐姿很端正,精神很飽滿。我也很期待這節課的完美收官。

評課:

X老師是用圖片導入新課,選用四個圖片都是動物照鏡子的,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接着老師拿出一塊大平面鏡,問學生,你覺得平面鏡成的像在哪裏?學生七嘴八舌,很多同學説在平面上,這是學生錯誤的生活經驗,所以如何糾正學生錯誤的前概念,X老師在這裏,用語言跟隨學生的思維,假設現在所有人成的像都在平面上,那麼大家的像不都是在一起了嗎?那像不是花了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漸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生活經驗,於是自然而然能猜想出來,平面鏡成的像在平面鏡的後面。

然後X老師讓學生觀察剛才的四幅圖片中的像,完成課本中實驗活動部分的猜想與假設。接着教師就是為實驗細節做鋪墊。拋出了很多問題:“如何比較像和物的大小”、“如何找到像的位置”、“什麼是鏡面”,讓學生觀察自己手邊的實驗器材,並仔細研究實驗器材的特點,並一一作分析,這裏,可以看出教師深厚的知識積累,雄厚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教師為實驗做了很多鋪墊,細節講解,最後進行到課堂的25分鐘的時候,終於讓學生開始做實驗,測量三組數據,但是實驗只進行5分鐘,就結束了,學生還沒有自己摸索實驗,還不會找到像的位置,教師就開始總結歸納平面鏡成像規律。所有的實驗細節、所有的實驗結論都是教師代勞,學生都只是看客。

一節實驗課,是名不副實的實驗課,一節課45分鐘,教師講了40分鐘,學生頭腦被老師霸佔了40分鐘!!

物理評課稿 篇4

今天上午聽了楊老師的公開課《力的合成》,總體來説,這堂課上的很成功。在對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將“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合力與分力滿足的)成功地轉化為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引導的.”探究合力與分力的關係“教學的要求符合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整堂課教學設計和教材處理也符合各學科學特點,重點突出,難點處理得當,具體而言,在這節課中,有幾點特別的閃光點,也是我今後值得學習的地步。

一、引入過程。由學生已熟知的“曹衝稱象”的故事引入,大象的質量等於石頭的質量體現“等效”的思想,方便學生理解;再舉例,讓學生體會力也是可以等效的,並引出合力、分力的概念以及合力、分力是一種等效替代的關係,受力分析時不能説物體既受分力作用又受合力作用,此過程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讓學生理解“等效思想”更透徹。

二、探究“合力”與“分力”的關係時,楊老師先故意提出自己的錯誤猜想,讓學生質疑從而引導學生敢於猜想和假設,增強探索意識,同時讓小組內交流、合作、分析,不僅鍛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團隊協作的意識,小組討論,讓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養,這符合新課改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學生小組實驗,老師巡視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並糾正,讓學生對出錯的地方印象更深,師生互動積極,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體現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思想,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四、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恰當:

①利用圖片給學生直觀刺激,印象深刻。

②利用投影儀展示學生實驗結果,分析其中處理不當的地方和該注意的地方。

③結合實驗利用DIS系統分析數據,讓學生體會認識更精密的儀器和學科技可以是我們的實驗結果更加精確,減少誤差,從中體會科學研究的樂趣,社會價值和必要性。

物理評課稿 篇5

朱世軍工作坊第一次送教下鄉活動在海口市第十四中學開展,該次活動我們聽了十四中的蔡海雲老師上的《動能和勢能》和榮山中學的陳瓊珠老師上的《浮力》等兩節課。下面是關於兩節課的課堂觀察與診斷分析。

一、關於《動能和勢能》一課的課堂觀察與診斷分析。

1、較好方面

(1)教學目標明確,目標導學效果好。上課一開始老師先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們帶着明確的目標進入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以學案導學,使學生一步步達成學習目標,從而有效落實了教學的三維目標。

(2)重視實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本節有三個探究實驗,老師通過學生分組合作探究、老師演示和學生演示等方式來進行實驗,實驗的'結論都是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實驗中學到知識,提高實驗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3)注重物理學研究方法的學習。例如,“探究物體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特別注重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強調實驗用到的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

(4)自制實驗器材,實驗效果好。在探究“重力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她用兩個礦泉水瓶從某一高度落下,讓學生觀察放在沙面上的壓力小桌被礦泉水瓶壓陷進去的深度,比較礦泉水瓶具有的重力勢能的大小。蔡老師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用品及實驗室器材相組合創造性設計的本實驗,取材簡單,操作簡便,實驗效果明顯。

2、有待改進方面

(1)學生上台演示的效果需要改進。學生上台演示實驗時背對其他台下同學操作,講解時只講給給老師聽,這時老師並未及時提醒和糾正他。。

(2)老師講得多,給學生討論與思考的時間少,給人有趕場的感覺。

二、關於《浮力》一課的課堂觀察與診斷分析。

1、優點

(1)以遊戲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效果好。

(2)教師教態自然,面帶笑容,有親和力。語言表述清晰,語速快慢合適。

2、缺點

(1)關於浮力概念的學習,老師採用的手段不合適,造成學生不能獨立總結出浮力的定義,只好照着書念。陳老師是這樣做的:利用熱氣球圖片讓學生歸納氣體對物體有浮力;利用乒乓球從水中浮起的圖片及演示,讓學生歸納液體對物體有浮力。接着讓學生説浮力的定義。我認為可以讓學生把乒乓球壓入水中,感受有向上的阻力存在,教師再引導學生説出浮力的定義和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這樣處理可以使學生自己生成知識,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老師介紹測量浮力的方法不夠好。課堂上老師重複講了幾遍如何測量浮力,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明白。這裏老師的引導方式可以換一下,例如讓學生手託着物體,讓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問學生手對物體向上的託力怎樣計算?引導學生用類比的方法理解浮力的測量方法,效果肯定會好得多。

(3)時間安排不合理,老師講的太多,造成學生動手實驗的時間過短,也沒有時間給學生一定的練習隨堂檢測學習效果。

物理評課稿 篇6

週四聽温從跑老師的公開課——《動能和勢能》,讓我受益匪淺。温老師設計的每一個實驗,語言的每一處銜接,選取的每一個事例,都顯現出温老師的匠心獨運。整節課深入淺出、氣氛輕鬆活躍、師生積極互動、達成教學目標。

温老師課上得生動,以實驗為載體,通過學生的觀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教學過程中有多次的實驗、討論、發言、展示,充分展示了課堂的豐富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活起來了。

温老師通過飛機在空中飛行的錄象,輕鬆的引出運動的飛機具有做功的本領,再通過各種事例説明能量的存在和形式;再通過影響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實驗,與學生巧妙的互動中,讓學生體會出動能、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使得動能、勢能跟哪些因素有關的教學活動就很容易進行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在教學中的滲透,使學生再次鞏固了這些實驗探究方法。學生的分組實驗、老師的演示實驗,都緊扣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從概念感知到建立概念到概念形成到鞏固概念,給我以後上概念課提供了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啟發。

這節課充分展示了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魅力,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評價這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從教師的主導作用。温老師走下講台,和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激勵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學生一起分享探究活動成功所帶來的快樂。例如上課一開始,温老師通過演示小球過山車的實驗,引發學生回答知道的能量,學生紛紛搶答,一下子回答出了很多形式的能量,温老師在黑板上做了記錄。然後告訴學生,我今天也準備了幾種能量,讓學生分類。學生通過分類巧妙的引出了本節課的課題。表現出了温老師高超的組織教學,駕馭課堂的能力。

二、從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理念,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在課堂學習表現積極,學生學習投入度達90%以上。在這節課當中,學生積極配合,主動學習,動手動腦,主動探究,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説明温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善於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

三、從教育的本質,“教書育人”,關注所有的學生以其發展。例如學生討論發言時,温老師即關注到前面的學生,又注意到後面的學生,即照顧的女生,又考慮到男生;巡視指導實驗時,温老師參與到每組學生中和他們交流討論,並及時用激勵性語言給與肯定,如“你真厲害!”、“真了不起!”、“你們表現的非常出色!”。這樣增強了所有學生的學習勇氣和信心,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大面積提高。

當然針對整堂課上一些細節的表現上,我個人認為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本節課容量太大,教學時間達45分鐘,課堂結束有點倉促,對於《動能和勢能》可以分成兩節課完成。

當然瑕不掩瑜,這並不影響温老師在這節示範課上所展示個人風採與魅力,正因為有了温老師這樣夯實的基礎和獨特的技巧,尤其是學生的積極參與與互動,使這節課依然是一堂難得的好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xy/qita/r9yq4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