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關於觀課後的總體評語

關於觀課後的總體評語

新課程下的評價觀

關於觀課後的總體評語

──“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還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長期以來,我們對學生學業的評價主要以教師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評價為主體,以學生的學業分數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側重於評價的甄別、篩選和批判性功能,重視終結性評價和相對評價等。這種評價作為選拔、區分學生的惟一手段,追求的是對所謂“適合教育的學生”的選擇性功能,是應試教育下產生的“怪胎”,不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顯的不合理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評價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建立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體系,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樹立新的評價標準和觀念,以“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適應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一、在指導思想上:要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和激勵性功能,重視對學生學習潛能的評價,立足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充分發展,為“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有利的支撐環境。

二、在評價的主體上: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改變評價主體的單一性,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建立由學生、家長、社會、學校和教師等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

三、在評價的方法上:(1)由終結性評價發展為形成性評價,實行多次評價和隨時性評價、“檔案袋”式評價等方式,突出過程性;(2)由定量評價發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分數,更要看學生學習的動機、行為習慣、意志品質等;(3)由相對評價發展到個人內差異評價。相對評價是通過個體的成績與同一團體的平均成績相比較,從而確定其成績的適當等級的表示方法,也被稱作“常模參照評價”,這是我們最常用的評價方法。這種評價缺乏對於個人努力狀況和進步程度的適當評價,不利於肯定學生個體的成績。個人內差異評價是對學生個體同一學科內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學科之間成績與能力差異的橫向比較和評價,以及對個體兩個或多個時刻內的成就表現出的前後縱向評價,這種評價可以為教師全面瞭解學生提供準確和動態的依據,也可以使學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實際情況,利於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挖掘學習潛能、改進學習策略等;(4)由絕對性評價發展到差異性評價。絕對評價是對學生是否達到了目標的要求或“達標”的程度所作出的評價,也被稱為“標準參照評價”。這種評價過於重視統一性,忽視了評價的差異性和層次性。我們提倡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以促進所有學生都在“最近發展區”上獲得充分的發展。

教育評價必須“三個改變”

全面推行落實素質教育並非易事。首先,我們必須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爭脱應試教育圈子的束縛。而要想從根本上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當務之急就要改變現行的教育評價方式和方法。因此,招生制度改革首先應大力解決教育評價問題。

一、改變以升學率為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標準

從基礎教育的性質和任務來看,基礎教育不是選拔人才的升學教育,而是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普及教育。既然是普及教育,就要面向全體學生,評價質量的標準應該是看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的合格率。要改革對學校的評價制度,就要堅決摒棄單純以文化課分數和升學率高低評價學校的做法,應以包括教育方面、教育管理、教育質量、辦學水平等方面對學校進行全面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才能全面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改變以學生的考分為評價教師工作的標準

對教師的評價着重於教師的基本素質、實際業務能力、教學成績等方面,全面評價教師的教學業績。

三、改變以考試分數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對學生素質水平評價的標準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水平、認知能力水平和個性特長水平等幾方面。總之,不論是評價學校,還是評價教師、學生,我們都應重視對全面執行教學計劃的考核,重視對學生優秀率、合格率、鞏固率及學困生轉化等方面的全面考核。具體辦法如下:先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評估,然後將評估成績與高中的招生掛鈎。按照各學校的評估成績,分配招生名額,最後舉行統一考試,擇優錄取新生。這樣既保證了原來考試的公正性,又引導了學校教育的全面發展。

筆者認為,利用招生制度的改革,從根本上轉變人們應試教育的傳統思想觀念,才能把“片面追求升學率”引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才能真正全面落實素質教育。

評價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育評價源遠流長,評價的理論和觀點也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人類進入了21世紀,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形成,更加構成了知識無限豐富與急遽增長,人力資源的開發顯得尤為重要,對人的能力的培養、潛能的挖掘,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基礎教育課程受到極大的挑戰。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等,成為新課程的'功能,於是配合課程功能的轉變、評價的功能也發生着根本轉變。評價不只是檢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為重要的是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評價不再是僅僅為了選拔甄別,而是如何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關注學生成長進步的狀況,並通過分析指導提出改進計劃,促進學生髮展。評價不僅注重現實表現,而且注重未來發展,要面向未來,面向全體。強調合作和自我完善的、新型的、科學的評價制度,以調動評價對象發自內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評價的目標、內容、方法、過程、結果都為了促進被評價者,使被評價者全面發展,持續發展,主動發展。評價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是“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標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語言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是促進學生髮展的有效手段。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我們應有的評價觀。基於以上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對如何評價國小生語文學習,進行了一些初步嘗試與思考。

一、評價指標多元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即從過分關注學業成就,逐步轉向對綜合素質的考察。

學生僅僅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在關注學業成就的同時,關注個體發展的其他方面,如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考查學生學到了什麼,更要對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進行綜合評價。語文評價應以語文素質教育為目的,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現代課程的基本理念,建立三個維度、五個領域的評價指標。三個維度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五個領域是:識字與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學習。制定“三個維度”和“五個領域”的評價指標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如對學生課外識字的評價。教師不僅關注學生課外識字的數量,還關注課外

識字的途徑和方法,尤其關注學生識字過程的獨特體驗及識字的主動性、識字的興趣等。再如,對六年級學生口語畢業考試的評價,可提前一週佈置題目。如:“請你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採訪或社會調查,然後整理一份文字材料,最後在全班同學面前有重點地進行交流,發言不超過三分鐘。”為了這三分鐘的成功,學生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這樣的口語評價突破了封閉的教室、封閉的時間、封閉的考題,更突破了知識、技能的侷限,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三位一體的目的,實現了語文學習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學生在完成這項考查時,不僅要動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補充和學習新的知識技能,還要經歷一個過程,在其中鍛鍊與人交往、感受生活、口語交際、蒐集整理信息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體驗和反思,會在情感、態度、認識等方面產生質的飛躍,這樣評價調動學生主體性,真正促進學生髮展。評價指標的多元化,還指要尊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能,只是這九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並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誰哪一方面聰明以及聰明程度的問題。即學校裏沒有所謂“差生”的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這樣的學生觀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師對每個學生都能給以積極、熱切期望,多角度評價、觀察、接納學生,正確看待評價對象的成功與失敗。無論學生語文學習狀況何等不理想,離教育教學目標有多遠,只要和自身相比有進步,都要加以肯定,激勵他們前進。評價要看基礎,看進步,看發展,而不是片面追求統一性和一致性。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發現學生的潛能,這正是新課程學生評價倡導的改革方向,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個體發展的不均衡性,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元化,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體發展。

二、評價方法多樣化,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綜合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評價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應靈活多樣,將評價伴隨教學過程中,有分項,有綜合,有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定量表、書面測試採用評價方法時,首先注意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即從過分關注結果逐步轉向對過程的關注。評價重心逐漸轉向更多地關注學生求知的過程、探究的過程、努力的過程。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評價深入學生語文學習發展的進程,及時瞭解學生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所做出的努力以及獲得的進步,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的指導,使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真正發揮作用。也只有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如實施“重試製度”對在評價

效果中不理想的評價對象,應給他們改進的機會,希望他們儘快趕上。如對分數不滿意,給學生複習時間,在一定期限內再重考,教師給予指導,直到學生滿意為止。“重試”的過程是學生努力的過程,使其知識不斷鞏固提升的過程。這樣學生對評價有信任感,把評價作為自己發展的需要和動力,真正實現了考試不是目的,是促進學生髮展的手段。又如建立“成長記錄袋”。記錄袋中可收集如下資料:每月中最得意的作文,作文上有老師、家長、小組的評語,標明日期。獲得的獎勵,紅花、獎狀。寫得最漂亮的一頁文字。其他得意之作,成功作品。每學期拿到班裏展示一番,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潛能,更重要的是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還要特別重視即時、即地、即興的評價。如課堂上老師説:“你説得真好,能聯繫自己的生活談感受,如果聲音再大些就更好了。”“瞧,他觀察得多仔細!不僅用眼睛看,還用鼻子聞,用手摸。當然還可以從遠處看看,整體感覺它是什麼樣的。”從這簡單的評價不難看出,注意了學生的閃光點,使學生看到成績的一面,同時指出不足,一定會使學生再努力並且有了方向,會獲得更大進步。其次,採用評價方法時注意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即從過分強調量化逐步轉向關注質性分析與把握。除了紙筆測試以外,課堂行為記錄、項目調查、作業、面談、激勵性評語質性評價從本質上不排斥量化評價,與量化評價整合。全面、深入、真實再現評價對象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優點,因此,將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應用多種評價方法,將有利於清晰、準確地描述學生髮展情況。如語文中生字新詞的聽寫,錯一個扣一分,哪怕是這字出了一點頭。讓學生明白,寫字嚴格規範。在聽寫字詞打完分後,應再加些定性的評語。如書寫整潔漂亮,可惜有兩個字記混了,再看看書,仔細辨認一下,你一定會把這兩個字記清楚的。還可在學生卷子得分後,畫一個蹺起的拇指,形象地告訴學生這次測試很棒。又如和考試失利的學生談心,分析原因,並告訴失利的學生,他們在老師心中依然是好學生,要接受教訓,下次爭取好成績。隨着評價內容的綜合化,只以量化方式描述、評定一個人的發展狀況則表現出僵化、簡單化、表面化的特點,學生的努力都被泯滅在一組組抽象的數據中。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有利於體現學生髮展的生動、活潑和豐富性及學生的個性特點,不斷推動學生向新的更高的水平持續發展。

三、評價主體多邊化,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相互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要改變過去的評價由教師一人定論,學生處於被評地位的評價形式。應構成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參與的整體多邊的眾所周知,綜合國力的競爭將愈來愈表現為科技和人才的競爭,因此,新世紀的教育將發揮以往任何時代都無可比擬的基礎性作用。教育要完成其肩

標籤: 課後 評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xy/qita/y4v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