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精)元宵節的風俗作文10篇

(精)元宵節的風俗作文10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宵節的風俗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元宵節的風俗作文10篇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1

每年農曆一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個圓月夜,象徵喜慶團圓,這一天就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又稱為元夕、元夜,或上元節。慶祝元宵節的民俗活動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西漢時期元宵節就已經備受重視,是祭祀天神的重要日子,到了漢魏之後,元宵節因佛教文化的傳入而影響在民間擴大開來,到了唐代逐漸發展成空前的民俗狂歡節日。

元宵節的風俗很多,無論從活動還是飲食,都具有非常獨特的節日氣息。吃元宵象徵新年全家團團圓圓;賞花燈熱鬧喜慶,五彩斑斕;猜燈謎趣味多多,廣為流傳;游龍舞獅技藝高超,鑼鼓喧天;百戲歌舞壯觀好看,喜慶熱鬧……除了這些傳統的元宵節節目,很多地方還有獨具特色的趣味風俗。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一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説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一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也叫遊百病,度百厄,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放桔燈

“放桔燈”的風俗,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傳説南宋建炎年間,金人南侵,康王趙構從海上逃走。逃到台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那天正是一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鰲山觀海,忽見椒江上無數燈火,如流星飄來,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紡羅傘蓋的簇擁下,到江邊觀看。侍從告訴他,這是澄江上漂下來的桔燈。趙構十分高興地説:“膚看京中的`鰲山燈,也沒有這麼有趣啊!”他要侍從們跟着湊熱鬧,買了兩船桔子,取出桔肉讓大家吃了,留下桔殼製作桔燈,放在江上漂浮,玩了個通宵。

送瘟船

送瘟船是福建清流縣城羣眾在每年元宵節之夜的一種驅邪逐瘟的活動。暮色初合,縣城東門橋邊聚集着眾多的男男女女。在岸邊泊着一艘用薄木板釘成的船,船的周圍用薄薄的竹片紮成船艙,外面再糊上紅紅綠綠的色紙。船艙四壁畫着十二生肖的肖像,這就是瘟神乘坐的船。艙內裝着由各家各户送來的豬毛、禽羽等雜物及花炮。山鄉人迷信認為,將家禽牲畜的毛羽送上東去的瘟船付之一距,即可保今年六畜興旺,全家平安。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2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就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裏列舉二三。

祭門、祭户古代有“七祭”,這就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就是對養蠶人家所説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説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

迎紫姑

紫姑就是民間傳説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着她的手,跟她説着貼心話,流着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3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很寵愛戚夫人,想立其子如意為太子,因皇后呂雉阻礙未成功。從此,歹毒的呂后對戚夫人懷恨在心。

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漢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到其母呂后手中。呂后為解心頭之恨,用毒酒毒死趙王如意。接着砍掉戚夫人的手足,把她變成又聾又啞又瞎的廢人,終年囚禁在永巷的廁所裏。漢惠帝對母后的殘忍和驕橫極為不滿,但又無力抗衡,最終憂鬱成疾,不久便死了。此後呂后獨攬朝政,

為把劉氏天下變為呂氏天下,排擠老臣,殘害忠良。呂后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密謀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呂祿的女婿是劉氏宗室的`劉章,他聞訊大驚,將此事通知哥哥劉襄,敦促他起兵討伐眾呂。往日那些敢怒不敢言的文臣武將紛紛而起,平凡之事勢如破竹。諸呂之亂最終被平定。

而後劉恆登基,就是漢文帝。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位民同樂日,這天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賀。每逢正月十五,漢文帝不僅大宴羣臣,還微服出巡,賞景觀燈與民同樂。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樂的漢族民間節日。

元宵賞燈始於“火把節”,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漢族傳統節日。

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4

“正月十五鬧元宵”,每年春節過後的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元宵節,又叫“燈節”和“上元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在民間流傳的另一個已有2000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王朝。相傳漢惠帝死後飛揚跋扈的呂后篡權,任用了大量呂氏親信,宦官當權。呂后死後,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在老忠臣協助下登基,博採眾議,在正月十五這天,一舉掃除了諸呂殘餘勢力。因古代“夜”與“宵”同義。正月又叫“元月”,為了紀念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就將此日定為“元宵節”。從此,經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時候,為顯示大唐興盛,國泰民安,逐沿用舊俗,每到“元宵節”這天,張燈結綵,歡慶狂歡,“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使這一節日更加興盛。

節日期間,燈月交輝,遊人如織,正如唐代詩人張説所描繪的:“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裏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李商隱的詩曰:“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描繪了當時觀燈時車水馬龍的.宏大場面。流傳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懸燈歡樂的範圍更加盛況空前,花燈的裝飾造型也更精美,燈節帶給人們更多歡樂,更多光明。詩人蘇東坡有詩云:“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大詞人辛棄疾也曾有著名詞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些詩詞描繪了當時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的壯觀場面。到了清代,據《京都風俗志》記載:清代太平年間每年元宵節都是:“通街委巷,燈光星布珠懸,皎如白晝”,“王孫貴客、士女兒童,傾城出遊,謂之逛燈”,由此可見元宵節觀燈的熱鬧場面。

到近代,這一習俗代代流傳,至今仍經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在門前和屋內懸掛彩燈、大紅燈籠,全家團圓,圍坐一起,觀花賞燈吃元宵,象徵着“團圓美滿,豐收和睦”,並且這一天還標誌着是春節歡樂的最後一幕,熱熱鬧鬧過完了“元宵節”,才算是真正過完了春節。

宋代詩人歐陽修詩曰:“去年元宵的時候,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説明在這燈好月明人團圓的喜慶佳節裏,親朋好友相約團聚,早已是民間慶春節的重要習俗。假設在團聚時捧去一把鮮花,攜帶上一個花籃,讓美麗嬌豔的鮮花送來一個吉祥幸福的歡樂好運,會給朋友相聚增添無比歡樂的心情,這時應該選用寓意團團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紅的火鶴花、滿枝懸掛形似紅爆竹的炮仗花、鮮豔的孔雀草、象徵明媚春天光明的銀芽柳、閃爍潔白繁星的滿天星等,都會展現出一片祥和安樂的氛圍,為親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願。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5

正月十五這天,村莊被炊煙籠罩,家家户户都燈火通明。大人沒有工作,小孩沒有玩耍,老人沒有打牌,人們都在做一件事——吃元宵。

太陽懸在山頂,夕陽在天邊渲染開來。四周靜靜的,我跟瘋狗般在廚房門口轉來轉去,時不時轉頭張望。“媽,元宵什麼時候下鍋啊?還沒包完嗎?”媽媽無奈的笑着:“馬上就好了”我別過頭,不滿意地嘟着嘴,急得眼紅。看着桌上那一個個白團子,紅糖伴着芝麻的香味飄在鼻間,吞了吞口水,心裏越發着急。

元宵下鍋,水泛起一道浪花,我站在門口,看着鐵鍋慢吞吞的歎氣,喉嚨酸酸的。我激動的轉過頭去:“媽,媽,等會煮熟了,我要吃四碗,婆婆吃不得太多……媽,媽,爸爸和妹妹吃三碗,外公吃一碗,是嗎?”我睜大眼睛期待的望着媽媽“小話嘮,多大了,幼稚。”我朝媽媽做了個鬼臉。

“噗——”鍋內又歎了口氣,我望過去。心裏嘀咕着:半個小時,怎麼還沒到!我漏氣地靠在門上,媽媽依舊沒有要去廚房的意思。我抬起頭,聞着那淡淡的甜香,不自覺的想:元宵應該快熟了吧,個個外白裏紅,軟軟糯糯的,跟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有的像老奶奶,老爺爺一樣在鍋底慢慢走,有的和小孩似的調皮地跑,有的如舞蹈家一般再湯汁中歡快地翻滾着,紅糖的香味瀰漫整個廚房,伴着元宵又軟又滑的觸感。

“元宵好啦!”我回過神,媽媽已經走進廚房裝元宵,我擦了擦口水緊跟媽媽走進廚房,一碗碗一盤盤元宵端上木桌,真讓人食慾大增。

我迫不及待地拿上筷子,不等媽媽説,我和妹妹同手同腳端着碗,往嘴裏一頓猛噻。媽媽嚴厲的道:“慢點吃,都不準搶!”我不聽,使勁嚼着又黏又軟的.元宵,元宵燙燙的,有絲絲紅糖從裏滲出,很美味,不過這不是重點,我和妹妹搶的不是元宵,而是元宵裏的錢幣,我家鄉包元宵時總要將一枚洗乾淨的硬幣包進去,吃到硬幣的人,長大後一定會財源滾滾。我的舌頭翻滾着,眉眼微皺,細細的品嚐着元宵,沒有,又沒有,我壓下失落,看了看家人們,他們也沒吃到,我還有機會。我把下一個元宵送進嘴裏,嗯,這個元宵有點不一樣,我趕忙吐出來,“硬幣,是硬幣!”我將硬幣高舉着,激動的淚水從眼眶中流出,“我會發大財!”一家人都笑了起來。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聽着煙花的嘭嘭聲,彩色的倒影映在窗户上,大大小小的碗空擺在桌上,半碗臘肉還未吃完,一鍋小小的元宵卻是吃的心滿意足,一家人癱在椅子上,這一刻,雖短暫,卻美好。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6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熱鬧團圓的元宵節,當然少不了主角之———湯圓啦!一顆顆圓滾滾、胖乎乎的湯圓,在家家户户的熱鍋中翻騰着,恰如一羣白天鵝在水中優雅地暢遊着,舞蹈着。煮熟後,一顆顆晶瑩剔透的小湯圓,輕咬一口,滿滿的豆沙從中流出。咬在嘴裏軟軟糯糯的,QQ彈彈,富有嚼勁!

當然我最喜歡的風俗是鬧花燈。花燈,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物質上的快樂,還帶來了精神上的興奮。之前我特別好奇,為什麼元宵節要鬧花燈呢?媽媽告訴我: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人們便組織起來打,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便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將人畜和財物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讓百姓無辜受難,便冒着生命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件事告訴了人們。眾人聽後,嚇得不知如何是好。當時,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燃放爆竹、煙火。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好,便分頭準備。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火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聽後,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為紀念這個事件,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張燈結綵,點煙火,放爆竹,來祈求安寧幸福。

大街上車水馬龍,張燈結綵,各式各樣的花燈使人目不暇接!與其説這是花燈會,還不如説是賞花會。一朵朵盛開的金蓮花圍繞在我四周,牽牛花似五十六個民族一樣友好的連接在一起;一串串杜鵑花如同國旗一般,紅豔豔的;但最經典的,莫屬經典的紅燈籠啦!再加上那金黃的流蘇,好像是來赴約的大户小姐。猜燈謎的人也多。你看這盞燈上寫着”圓溜溜的'大眼睛,睡覺睜着眼,吃魚食。——打一水聲動物”謎底肯定是金魚了!金魚燈籠有着黑溜溜的眼睛,肥肥的身體,金燦燦的,可愛極了,真是既簡單又栩栩如生啊!

眼花繚亂、目不轉睛……

時代在不停的變化,但家鄉的風俗是優良的傳統,它一如既往,韻味長存!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7

中國有着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每一種節日,在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習俗,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節日,還是寧波的元宵節。

媽媽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寧波人,從骨子裏喜歡吃各式糯米做的點心。而元宵節的湯圓,更是不容錯過的。與現代化生產的速食湯圓不同的是,在寧波,傳統的湯圓連糯米粉都是自己做的。

提前一天,將上好的糯米清洗乾淨,並浸泡好。到了元宵那天,家家就都開工了。磨米,拌餡兒,忙得不亦樂乎。磨米時,一手推動水磨上的把手,另一隻手往水磨里加米,磨出來的米漿沿着水槽,流入放好的桶中。接下來用乾淨的紗布把米漿包起來,讓米漿中的水流乾,便形成了一個個糯米塊,再將這些糯米塊反覆揉搓,就變成了柔軟的糯米坯子。

圓子的餡兒也非同一般。將幹芝麻炒熟後搗碎,加入綿白糖和小塊的豬板油攪拌,不一會兒,便散發出陣陣香味兒,就算是吃飽的人,聞到這香味,恐怕也按捺不住,想再嚐個鮮兒吧!拌着拌着,這芝麻餡兒就變得油亮油亮的了,順滑無比,煞是好看!

開始包湯圓了!這時,灶邊總是有小孩子候着,等着吃湯圓。他們一個個張大了嘴,伸長了脖子,想第一個吃到湯圓。但大人們可被這幫“小饞貓”給惹急了——這樣圍着還怎麼幹活兒啊!

“都出去,誰先出去,吃的湯圓就多!”

聽了大人的這句話,孩子們就爭先恐後地跑了出去,大人們也就能安心地包湯圓了。

大人們包湯圓的手法嫻熟,雙手就像蝴蝶一樣上下舞動,不一會兒,就包好了。這包好的.湯圓一個個圓滾滾的,挺着小肚腩,站在那兒,好不可愛!

把它們放入煮沸的水中,看着白白胖胖的它們一個個在鍋中上下浮動,頗為有趣。等熟了,將湯圓盛入碗中,輕輕咬上一口,那餡兒便會流出來,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催促着你趕緊吃了它——這種催促又有誰會不聽呢?吹一吹,放入口中,能感到芝麻白糖豬油餡遍佈口腔的感覺;咬一咬,能吃到滑嫩清香的糯米皮兒,這種口感,不禁讓人想多吃幾個。小孩子們可忍不住,不聽父母的勸告,吃了一個又一個,直到摸着成了一隻小皮球的肚子,癱在椅子上才肯罷嘴,可眼睛還依舊盯着那碗中“白胖小子”呢!看着一臉滿足的孩子,父母也奈何不了他啊!

這就是我的家鄉——寧波的元宵節。與家人團聚,吃着湯圓,便是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候。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8

元宵時,在我們那總能看到家家户户都掛着美麗炫彩的燈,各式各樣的,而在農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説是漢文帝時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誅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我最喜歡元宵節的夜晚,那讓人激動、興奮的場景,使我念念不忘……

元宵節那天晚上,燈火通明,抬頭望去,不僅能看到皎潔的月亮,還有那一排排掛着的炫麗的彩燈。那天我和媽媽走在街上,我笑着對媽媽説:“媽媽看那邊有好多漂亮的燈呀!”,我蹦蹦跳跳跑了過去,好多呀!掛着的有宮燈、馬燈、……。有些燈上貼有豐富有趣圖案的`紙特別引人注目,這些燈不僅街上有,房屋的兩邊和樹上都掛滿了,在燈光的照耀下,樹的魅力無限綻放了出來,每個燈都別出心裁,在風中飄蕩着,燈中圖案彷彿活了起來,更加動人,城市也變得更加亮麗,色彩斑瀾,城市也更熱鬧,人越來越多起來。

不久我發現有一家賣花燈,朝着那邊店,快步跑了過去,哇!這裏有各種各樣的花燈;我向媽媽揮了揮手喊到:“媽媽,你看這邊這也有花燈”,我能買一個嗎?媽媽點了點頭,賣花燈老闆説還可以免費讓我自己動手做一個,真好呀!我馬上動手,按照做燈的步驟,一步一步地做了起來,慢慢地一個粉嫩的荷花形燈就做好了,還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和一名關於元宵節的詩句,大家都誇我心靈手巧。我把那盞花燈掛在樹上,增添了一份色彩,大家都目光注視着我,讓我感到滿意又自豪,望着那盞燈,美麗的燈光悄悄地印照進我的心裏……

在元宵節時,也會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作而成的,有花生、芝麻、山楂的等等,在吃時加點白糖,口感會更加香甜,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美食,吃元宵象徵團團圓圓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寄託。

街上還有賣花炮、猜燈謎和賣元宵等,到處張燈結綵。大約晚上八點的時候,人們就會放花炮來慶祝,到處炮聲如雷,天空也變得炫麗多彩。

每一盞在元宵節上的燈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花燈也成為我心裏最奪彩的一顆星,讓我的生活更加明亮,更加豐富多彩。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9

臘月,也就是十二月,每年的年底,一到臘月,西安人(指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商洛等區域)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到了臘月初八,也就是每年的臘八,家家户户都煮粥,喝“臘八粥”。到了臘月二十三,又開始烤乾糧祭灶神,送灶神。民間傳説灶神辛苦了一年這一天要回孃家直到三十才會回來,也有的説各路神靈要回天宮向玉帝彙報工作。

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西安人蒸饃時間,家家户户都要蒸好多饃和包子,並準備禮饃。禮饃分為三種:一種是媳婦要給孃家帶的“大饃”,狀如蝸牛殼,裏面包的是菜油、乾麪、葱花合拌的餡;一種是帶給不太走動的遠方親戚的“小饃”,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饃,做成老虎、小鳥、魚等各種吉祥動物的形狀,在饃頂部表面會用紅色顏料點上紅點,象徵吉祥。這些饃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麪”的習俗。

大年七年級講究不出門,不能走親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孃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稱為“追節”,舅舅要帶着燈籠和自家用面蒸的魚到外甥家,給外甥“送燈”。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婦和新生小孩的家裏,要把自家蒸的花饃擺出來看。從正月八年級開始互串親戚,拜年了。先是女子回孃家,女婿看丈人。到了初十孃家開始回節。

還有説正月不能用針和線,否則來年要遭鼠災,還有不能考吃東西,要不然臉上可能長痘痘之類的東西。

此外,西安還有個風俗“送娃”,就是村中年輕的媳婦穿着老太太的服裝,到每一個當年結婚的青年人家中,送去一個用麪粉做的“娃娃”,然後説一些來年生貴子等等的話。

正月十五,十六夜挑燈籠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着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着別人的燈籠着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燬。

過去人們日子窮,天天盼望過年,過年就能穿新衣服,吃上好吃的',還能掙到額外收入“壓歲錢”。可現在不一樣啦,人們的生活水平好啦,日常生活就像過大年一樣,不再擔心吃啦穿啦,更多的人把精力主要放在如何豐富提高他們的精神生活。壓歲錢也正在被一些書籍之類的東西所代替。還是小孩子不可缺少的新年禮物。

對於大人來説,現在交通通訊的方便,平時常聯繫,過年打電話拜年也很普遍。也省去了好多過去的繁文縟節,想利用過年這幾天和家人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山山水水。

不管社會在發展,科技多發達,人們還是很注重這一年一度的象徵親人團聚的傳統佳節。不管身處何方,人們在這一天總彙聚在一起,歡度佳節。

元宵節的風俗作文10

舞鳳飛龍成夜市,千家把酒賞花燈”,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了,關於元宵節的民俗,你都知道哪些呢?下面,就讓我來講給你們聽吧!

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上元節”、“燈節”,是春節過後的又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民間有句老話説“沒出十五都是年”,可見正月十五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

東漢時期,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人們會舉行哪些慶祝活動呢?

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的老百姓特別重視一年的開端,希望能有個好兆頭,能夠交好運,而過了正月十五,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人們又要開始一年辛勤的耕耘和勞作,因此人們也特別重視元宵節各種節日的慶祝活動。比如“鬧花燈”、“舞龍舞獅”、“猜燈謎”、“吃元宵”、“踩高蹺”、“祭門、祭户”等等熱鬧有趣的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狀態就是突出了一個“鬧”字,人們化粧打扮,扮演成民間傳説中各樣的故事橋段和人物形象,如“豬八戒背媳婦”、“哪吒鬧海”、“齊天大聖”等等,場面十分熱鬧,且具有“狂歡”的.性質。

唐代的詩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描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在唐朝的“上元節”中,就有放花燈,城中不宵禁的習慣。辛勞了一年的老百姓們,也確是需要這樣一個時刻,釋放自己的感情,慶祝春回大地,並以此調整身心狀態,準備新一年的生產勞動。而正月十五中的各種節日慶典活動,也成了自古以來屬於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

元宵節從誕生到現在,傳承發展了兩千多年,兩千年來,無論元宵節如何演變,如何發展,無不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時至今日,元宵節已經成為家庭團圓和睦的象徵,無論是“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的喜慶氛圍,亦或是“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的熱鬧景象,都飽含着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景。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首關於正月十五的詩詞,快來跟我一起誦讀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xy/zuowen/gee4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