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報告 >

實用的研究報告作文彙總七篇

實用的研究報告作文彙總七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研究報告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研究報告作文彙總七篇

研究報告作文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每當學生升入七年級後,老師和家長都會發現這樣一種奇怪現象:有些同學進入國中後,簡直判若兩人。在國小他們作文寫得很好,記事清楚、完整,層次還分明,經常獲得老師的讚譽;可到了國中,他們卻感覺無從下筆,寫作絲毫沒有進步,有的甚至還退步。經過仔細分析研究,我們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小作文教學不銜接,導致學生寫作學習困難、教師教學艱澀,致使整個作文教學陷入困境,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困擾中國小語文教師的一個棘手問題。

怎樣指導學生的作文由國小順利過渡到國中呢?教育學、心理學的規律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明確教學目的是關鍵,是起點;要實現教學目的,就要激發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及語文成績至關重要。

(二)實驗的理論依據

1、早在1998年中共中央就提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而語文學科以它獨有的方式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素質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學作為語文學科的重要實踐基地,其地位更是舉足輕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作文先做人”,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開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作文教學質量如何,直接影響着學生語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2、根據系統論觀點,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學是一個整體,國小、國中階段是作文教學的基礎階段,將國小高年級及國中作文教學結合,始終堅持從作文教學的整體性、相關性、層次性、有序性出發,及時靈活地調節各教學要素、各教學環節組合的方式,從整體優化的角度協調處理好兩者的銜接,使作文教學過程處於良好、有效、有體系的運行狀態,最終實現中國小作文教學協調的、連續的發展

3、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主張:“給學生足夠的表現自我的空間,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應該都可以掌握學習內容”。“不同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4、教學最優化理論: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的核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選擇一種能使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案並加以實施。教學中的分層評價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1)實踐性原則

我們知道,作文與生活緊相連,作文是生活的真實反映。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必須為學生搭建一個實踐活動的“平台”,在課內外和校內外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作文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延伸作文的空間。通過多種形式的作文活動,引導學生從熱愛作文活動中“暗渡陳倉”,從而巧妙地讓學生熱愛作文,逐步提高個性化作文能力。

(2)開放性原則。在教學觀念上,要緊密聯繫生活,在教學內容上以現行教材為載體,但又不侷限於現行教材,課內與課外自然銜接;在教學模式上,不固守一種單一的模式,力求用多樣化的作文教學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教學方法上,堅持啟發式和討論式,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發現新途徑。

(3)分類指導與全體參與原則:考慮各層次學生的實際需要,分類指導學生,儘可能地引導每一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都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完成中國小作文銜接過渡。

(4)求實性原則。我們倡導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通過實驗,探索閲讀和寫作教學的普遍規律,追求最佳的閲讀和寫作教學效果。

(5)開放性原則。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廣泛吸收已有的實驗研究成果,廣泛團結有志於教學實驗與改革的同仁,求同存異,共同切磋探討。使課題研究呈現生動活潑,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

(四)研究目標及方法

目前,中國小語文作文教學銜接出現了嚴重脱節的現象,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為此,探討出中國小語文作文教學銜接的途徑和方法,使中國小作文教學銜接時少走彎路,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具體目標如下:

1、探討中國小作文教學要求、內容、方法和手段的差異。

2、探討出中國小作文教學的空白處,尋求突破口。

3、探討中國小作文教學的時間安排、學習方法、習慣對語文能力的影響。

4、探討中國小作文教學脱節的主要心理因素,找出與學生心理對話的途徑,在教法與學法的結合上尋求接軌點。

5、探討中國小作文教學銜接的途徑、方法和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研究方法

1.調查法調查中國小作文教學方式、內容,作文模式及現狀。

2.實驗法主要是對制定的方案開展實驗。

3.統計法主要是統計學生的作文成績和課題研究資料。把大量的、零散的樣本數據,經過統計處理,分析變化規律。

4.追蹤法主要是記錄實驗班中每一個學生的'階段作文測驗成績,歸納正確的實驗結論。

(五)實施步驟

瞭解中國小作文教學的現狀,探索中國小作文教學中知識與技能的銜接。

第一階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實驗準備階段

確定實驗對象,組成課題組;查找相關資料,學習心理學、寫作學、系統論等相關理論;搞好學情調查,主要了解國中及國小高年級段作文教學現狀;編擬實驗方案。

(1)教師理論準備:學習新課標理論,把中國小作文教學目的、要求、內容進行比較,明確中國小兩個階段的差異與聯繫,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學習有關教育理論,分析學情,採取時適時教學方法。

(2)做好轉變學生學習觀念的銜接:要向學生講明國小字、詞等基礎知識多,閲讀理解少,時間充足,重機械記憶,形象思維。國中由於課目增多,相應地學習語文的時間少,重理解記憶,抽象思維;老師講得少,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多,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應大大加強。

(3)做好學情抽樣調查,瞭解國中及國小高年級段作文教學現狀,編寫調查報告,並以此為依據,編擬好實驗方案。

第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實驗初級階段

形成研究網絡,初步形成教研常態模式;組織學習,開展活動;寫好實驗教案,搞好實驗研究;收集試驗優秀作文等。

(1)加大語文知識的積累量,做好記憶、思維的銜接。七年級學生面對增多的課程和加難的課文,難免有諸多不適應,國小是記憶詩歌的黃金時期。老師要把住記憶特點--機械記憶,讓學生大量背誦古典詩歌、名言警句。二是根據思維特點,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適當重視形象思維。如充分利用電教設備的視聽效果進行直觀教學,使抽象語言形象化。用遊戲、表演、比賽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語文豐富多彩的廣闊天地。

(2)貫徹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做好作文習慣、作文方法的銜接。適當引導學生研究“單元學習要求”及“預習提示”,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講授新課,重點不在於分析解答,而在於引導發現作文的方法,逐漸改變依賴老師的習慣,養成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好習慣。

(3)展開讀寫雙翼,做好由套路作文向開放式讀寫的大語文銜接。讀寫被稱為語文的兩翼,是語文的兩支柱,但是在國小大多數學生寫的都是“套路文”。老師一讓寫好人好事,不是誰給誰補課,就是下雨了誰的傘自己捨不得用,留給別人。這種作文內容陳舊化、形式模式化,反映了部分國小語文教師教思想的封閉和僵化,學生思維靈性被扼殺。必須從這種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把閲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從閲讀或學到方法或理解內涵,再延伸到寫作,或談感受,或學技巧,把兩者結合得比國小時再緊密些,樹立讀是為了寫好,寫能更好地促進讀。

有人説:“日記很小,只容得下我一個人,日記很大,又可包羅萬象。”由於日記特殊的魅力,決定了日記提高一個人的語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領的特殊作用。記日記是國小時形成的良好習慣,中學需要鞏固好發揚好,使它成為積累素材、提高寫作能力的助推器。

第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實驗中期階段

分析處理實驗數據,搞好階段性總結,針對存在問題,調整實驗方案,繼續進行實驗;收集整理好試驗教案,實驗總結,實驗報告,實驗文章,實驗作文,競賽成果等。

(1)開展實驗彙報課,課題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上階段成果。

(2)繼續抓好學生作文積累工作,完善“讀書報告會”、“觀察描寫作文訓練”模式,並在其它實驗班推廣。

(3)開展學生作文競賽,評選優秀作文,並彙編成冊。

第四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實驗驗收結題階段

舉辦優秀課堂教學展示活動,撰寫試驗總結;準備好結題所需各種材料,迎接結題驗收。

(1)舉辦實驗優秀課堂展示活動,評選出兩節優質公開課示範推廣。

(2)收集彙總實驗材料,並進行篩選整合,彙編成冊。

(3)進行實驗總結,撰寫結題報告。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與分析:

1、通過調查分析總結,發現中國小作文教學存在着以下現狀:

(1)作文的重要性沒有得到體現,師生普遍不夠重視。

調查結果顯示,88.3%的教師認為作文很重要,認為作文不重要的為0;42.3%的老師認為學生寫作文的態度是被動的,純粹為了完成作業。57.2%的學生討厭作文,61.3%的學生不願意寫作文。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普遍都認為,作文不像數理化、外語一樣,短時間內難以見成效,即使再努力,作文也就70-80分,要想得高分,難上加難。其次是考試分值的安排,作文從屬於語文學科,在語文的120分中,作文佔據了50分,可謂是是重中之重。其他學科與語文地位相當,作文當然沒法比較。第三,作文教學從屬於語文教學,語文所涉及的內容眾多,作文教學是其中一部分,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講解課文,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精力過多地光顧作文,每週一節作文課就算是很奢侈的,學校也未另行安排作文課。這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作文教學被輕視,作文的重要性只停留在表面上,沒有真正得到大家的認可,致使作文教學成低效教學。

(2)中國小作文教學方法不同,造成中國小作文教學脱節。

中國小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各自根據教材編排的內容教學,沒有機會或者根本不會去想了解中國小作文銜接教學中應具有的共性,各行其事,不照顧全局,不統籌兼顧,因而教學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教學方法。從調查結果來看,77.3%的國小生認為教師指導作文方法是反覆講解,輔以範例,一篇文章反覆寫。67.5%的國小生認為老師重點講的是語言表達,很少涉及表達技巧;41.9%的中學生認為中學教師指導作文是講解再寫作再講解再寫,51.7%的同學認為老師重點講表達技巧。調查中我們發現國小高年級作文訓練大多按照命題——審題——立意——選材——起草——謄寫——批改——講評程序進行,教師一般結合範文或範例向學生傳授寫作知識,學生按照老師的指導,模仿範例,基本上能寫出一篇語句通順、條理清晰的文章。這種教學方法把學生置於完全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只是一味的模仿,很少會變通,有的學生甚至乾脆背篇範文,交差了事。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對學生觀察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訓練,學生依賴性強,導致學生進入七年級後,因教師不能再提供範文而不知如何下筆,學生作文水平何談提高。

(3)中國小作文教學側重點不同,評判標準不同,造成中國小作文教學難以銜接。

新課標對國小高年級作文教學的要求是: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新課標更多關注學生的記敍能力,對錶達方式沒有具體要求。新課標對中學作文教學的要求是: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根據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根據這個要求,中國小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指導時側重點也有所不同。調查結果表明,國小教師在進行作文指導中,有56.2%注重的是語言表達,40.1%注重結構佈局;而中學教師在進行作文指導中,有40.3%的教師注重語言表達,35.5%的教師注重的是表達技巧。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國小教師主要指導學生在自己掌握的語言、文字、詞彙、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敍寫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的人、事、景、物,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條理清晰地、具體、形象、生動地表述出來,有一個明確的中心,這樣的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就能得高分。而中學階段,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時,不但語言表達比國小要求更高,更重要的是行文技巧和表達技巧的訓練,這對以前沒有經過這方面專門訓練的國小生來説,是很難達到的。因為國小作文的認知水平只停留在“寫實”這一感性認識上,知道什麼就寫什麼,中學則強調的是“寫意”,它涉及了表達方式、表達技巧之類的抽象思維內容,這無疑是一個質的飛躍。因而國小生升入國中,再按國小作文的模式行文,其作品就會被國中教師以“平淡、乏味、毫無文采可言”而判為劣作,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剛進入國中就對作文感到茫然而無所適從,造成作文不但沒進步,反而還不如國小水平的現象。

(4)閲讀積累的缺失,造成學生寫作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閲讀是寫作的基礎,閲讀是吸收,習作是表達,材料的積累是寫好文章的關鍵。從調查數據來看,只有23.7%的學生經常閲讀課外書,有57.1%的學生偶爾讀讀,而19.2%的學生根本不讀;有15.6%的學生堅持寫日記或讀書筆記,66.3%的學生偶爾寫寫,18.1%的學生根本不寫。從這些數據來看,很多學生對課外閲讀不夠重視,比較隨意,只憑自己的興趣,沒有當做一項學習內容來對待。究其原因,是學生對閲讀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刻,教師引導不到位。閲讀的缺失,造成寫作材料缺乏,從國小到國中反反覆覆就是那麼幾件事,事例陳舊,老套,要寫新穎獨特的內容,學生就無話可説了,自然就不願寫作了。

2、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1)改變教學理念,提升對國中及國小高年級段作文重要性的認識。

根據新課標的“大語文觀”,作文教學也要樹立“大語文觀”,要深刻領會新課標對中國小作文的總體要求和階段目標,認識到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校、老師、學生、家長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視,給作文教學以應有的地位。認清中國小作文教學的目的,要培養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恰當地表達思想情感,不能就作文而作文。學校要保證作文教學時間,為作文教學的提高創造條件。

(2)加強教師作文教學,探索作文教學的新途徑。

教師作文指導水平的高低,是搞好作文教學的關鍵。要提高教師的作文專業水平,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建立長效的培訓機制,加強教師的專業理論的培訓,實踐經驗的操作,可以舉辦不同形式、不同類型的培訓班或研討活動,也可以利用網絡這一先進設備,進行網上通識培訓,將好的經驗有針對性地推廣,以此來打造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同時,教學研究人員要深入學校,和一線教師一起,根據各學段的不同要求,編寫出專門的作文教材,明確作文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用以指導實踐。

(3)改變作文指導方式,注意寫作知識和寫作技巧的傳授。

當前作文教學指導,主要是以教師點撥為主,總體上是按照“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的模式進行,教師指導時往往以範文為摹本,引導學生如何模仿,更有甚者乾脆讓學生硬背範文,應付考試。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學生處於被動狀態,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發揮出來,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難以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因此我們要建立一種新的作文教學機制,這個機制應是以學生為本,教師要根據學生生活的特點,選取切合學生生活的話題,這樣學生才能調動自己的生活儲備,才有話可説,有事可寫。國小高年級教師在進行作文指當時,應將眼光放遠一些,適當對學生進行一些表達方式的引導,讓學生提前站上高一級台階,為中學打好基礎。中學教師在學生剛入國中時切不可過快地提高要求,應給學生一段磨合的時間,承續國小的教學重點,逐步轉移到中學軌道上來。然後才正式介入寫作知識與寫作技巧的指導,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如何審題,如何構思,如何選材,如何立意,如何表達,循序漸進,日趨提高。切不可操之過急,急於求成。

(4)重視閲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

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這是許多作文成功的經驗。現行的學生課本中大量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美文,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除了讓學生學習文章內容之外,更應當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即要讓學生在理解作者“寫了什麼”的同時,更要知道是“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這樣學生在獲得閲讀體驗的同時,又獲得了寫作知識。當然,光有課本內容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要告訴學生眼光可以放高一些,可以看看名著,還可以閲讀一些精美雜誌,諸如《讀者》,《少年文藝》《意林》之類,讓學生從中選取一些文質兼美的美文來閲讀,只要學生看得懂,就一定會有收穫。另外,一味地看書,不做筆記,效果特差,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摘抄,抄優美語句,抄哲理名言,抄自己最喜歡的語句,還可以讓學生寫寫讀書筆記,將自己閲讀所得及時記錄下來,這些都可以成為今後作文的良好素材。有了這些素材,學生寫作猶“如魚得水”,還愁寫不出好文章?

教師的業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由於我們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引導教師加強理論學習,進行深入探討,大膽進行實驗,所以廣大教師在學習與實踐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成為學校的業務骨幹。

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心理及精神狀態發生了顯著變化

實施三年來,學生學習內驅力顯著增強,興趣提高了。學生作文速度、寫作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從學生和家長的反映看,效果喜人,這在以往是從未有過的現象。

學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他們自信了、活潑了,友愛了,堅強了。學生再也不會“談寫色變”了,寫作積極性的大增,帶來了成績的提高。

(七)研究結果評估

通過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1、通過對中國小作文教學內容、要求、方法、手段的差異的探討,提高了教師作文教學的針對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有效地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

2、作文現狀的分析對國小作文教學有借鑑、警示、指導作用,薄弱環節可以及早加強;對中學作文教學有前瞻性,避免中學的重複教學,從而全面夯實學生的作文基礎,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八)實驗反思

1、雖然對課題實驗研究的正確理念已進行多次學習,但將正確理念轉變為教學的行為,仍存在着差距。

2、課堂教學是課題實驗應該關注的重點。觀念的轉變,師生關係的正確定位,有待進一步解決。目前的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現狀仍然在一定程度的存在着。

3、課題實驗的諸多問題還有待解決。如超前性與統一性;實驗性與常規性;指導性與研究性;機械性與靈活性;研究性與發展性;模式化與個性化;試驗研究與理論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綱要》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中學語文》中的《國中作文分層次能力訓練的實驗研究》20xx.4.3

《語文新課程標準》

魏書生《語文教學探案》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加載中,請稍候......

研究報告作文 篇2

借去新江灣城遊玩的機會,在一條無名小溝裏,撈了一些小蝌蚪,裝入礦泉水瓶中,帶回家中.一進家,

我便興奮地將它們小心翼翼地放入水盆中.細心地觀察着它們,它們忽而集合,忽而離散.近乎橢圓形胖乎乎的身體,油潤的純黑色,細而長的尾巴,靈活的泳姿使

我看得入神.這簡直就是一羣有生命的音符呀!小蝌蚪游泳時或進、或退、或轉彎,那尾巴像櫓——又像舵,它既能產生動力,又能掌握方向,真神奇!小小的`蝌蚪

長不足2釐米,重不到1/4克,水中嬉戲十分可愛.見它們有時聚在一起,一動不動,我故意用手指彈打盆邊,見它們急劇地搖着小尾巴,驚慌地四處逃竄,我不禁一陣竊喜.

幾天後,我驚奇地發現,他們又長大了一些,還發現它們長出了兩條後腿,分居尾巴左右.我興奮地對他們説:“哇!你們要變青蛙了.”不久,他們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和頭.我大聲地喊了起來:“看呀!蝌蚪要脱尾巴變青蛙啦!”

我準備讓它們迴歸大自然.但真又捨不得,它們似乎也很捨不得我.但是,小青蛙還是決定要離開我,它們彷彿在對我説:“朋友真的對不起!我們有自己的使命,要替天行道,去消滅害蟲——蚊子.”

研究報告作文 篇3

一、立題背景及實現情況

1、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和重要內容之一。

通過實驗,我們為學生打開了與自然、社會、他人、自己溝通的大門,使學生能夠自如地富有興趣地個性化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初步實現了國中寫作教學的目標。`

2、素質教育召喚廣大語文教師加大力度進行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語文作為擔負母語教學任務的基礎學科,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而語文教學現狀,特別是作文教學常受指責,弊端很多:(1)放羊式作文教學。訓練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往往是找個題目學生練,一次評改就完事,而且評改週期長。想起來就練,作文以外的教學內容多了,就擠佔作文時間,認為作文可練可不練,練好練壞一個樣。(2)違背寫作規律和學習規律,僅僅操練章法、技巧等考試技巧,導致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套話空話連篇,不見個性,沒興趣作文。(3)學生缺乏寫作“激情”,對作文敷衍應付,或望而卻步,不願作文,不敢寫作。這是我們研究的時代依據、現實需要。

我們以語文教師素質提高作為突破口,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同時帶動其他語文教師學習,鼓勵大膽改革。廣大實驗教師認真分析了寫作教學現狀,進行了深刻反思,找出了以下存在問題並且研究了對策。問題:

(一)、語文學習不感興趣。據筆者抽查原所任班級七年級(10)班資料表明,85%的學生不喜歡聽語文課,95%的學生不願意寫作文。一位中等水平學生説:"語文課學與不學無所謂,老師講得生動點還聽聽。"學生不願聽語文課,有的是重理輕文思想的影響,有的是授課枯燥無味,由學語文不感興趣,導致學生害怕作文。為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文要麼抄襲、要麼濫竽充數;個別甚至不交。

(二)、缺乏觀察力。大藝術家羅丹説,生活中處處都有美,關鍵是我們要善於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語文的內涵包括社會生活的全部。面對絢麗多彩的沸騰生活。由於國中生不會做生活的有心人,熟視無睹、麻木不仁,身在寶山不識寶,不善於思考生活給我們留下的啟迪,因而寫作時自然難免"肚中"無物。

(三)、思想不成熟。國中學生由於閲歷尚淺,所以面對紛繁的社會現象,分不清主次、常感無從下筆。即使搜腸刮肚偶爾想到一些寫作題材,也常因思路不清晰,不能圍繞中心選材,不知詳略得當有序地表達觀點。寫出的文章不是言之無物,就是東拉西扯地堆砌材料。如要求寫《校園新貌》,同學們只會樓房、道路、學習成績等方面的材料,不會深入一層,揭示由於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好。新世紀的教育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寫作能力將成為一個人的社會責任與謀生手段的重要標誌。

(四)、立意淺顯,思辯性差。在作文中,學生總是把先前儲備好的思想內容作為思想基礎的內核,缺少對現有生活、社會的觀察與分析,對各種社會現象不能進行獨立而深刻的思考,思想的觸角僅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而不能探入複雜的深層,情感的基調只有歡樂輕鬆而缺乏凝重深沉。呈現在眼前的是假大空的思想和克隆化的主題,文章缺少個性,人云亦云,思想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五)、思想模式化,簡單化。思想上的膚淺弱化導致了思想的簡單化、模式化。在學生眼裏,狼永遠是兇殘的,狐狸永遠是狡猾的;議論文舉例除了抗日就是解放,除了革命領袖就是仁人志士,例子永遠是雷鋒、居里夫人、李白、杜甫等等。思維形成了某種慣性,而不是用大腦去思考、去挖掘問題的本質,沒有個人的見解和主張。

(六)、選題陳舊、缺少時代感。僵死的應試教育使學生深陷題海的十面埋伏,無暇顧及課外書乃至報紙雜誌,即使必要的新聞也難得一見。這樣狹窄的視野,空空的大腦,導致作文底氣不足,腹內草莽,選材時反來複去總是“老三篇”

(七)、語言平淡,缺少文采。由於平時閲讀量少,語言包括詞句積累貧乏,造成作文語言平淡無味,句式單一呆板,缺少文采。

(八)、為師造文。很多學生認為作文是寫給老師

看的,什麼樣的文章能得高分,就寫什麼樣的文章,形成了千人一面、萬人同言的現象,殊不知文章是內心情感的抒發,是對真善美的揭示,錯誤的作文觀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阻礙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

(九)、教學無章可循。寫作教學缺少系統性和連貫性,教師只看大學聯考,考什麼練什麼,講評也是就題論題,出現了七、八、九年級同寫一題的現象,這樣導致了作文中的錯誤重複出現,嚴重挫傷學生寫作熱情。

措施:

(一)、張揚個性寫作,切合興趣。

作文教學的目的就在於解放人的精神和心靈,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出來,給學生放飛心靈的廣闊空間。因此要鼓勵學生敢於“出軌”,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思想去體會人生,“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得之情”。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寫生活日記,擯棄條條框框,寫個性作文。

(二)、開放寫作空間,開發興趣。

1、作文不僅侷限於兩節課,讓學生充分醖釀,盡情抒寫。

2、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少一點限制,多一點寬容,提倡“自由作文”。

3、改進講評形式,把評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傾聽自己的心跳,相信寫作水平的`提高,關鍵是個人文學素養的提高。

(三)、豐富寫作底藴,培植興趣。

1、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從狹隘的書本中走出來,融入到社會生活中,豐富人生閲歷。

2、增強學生的思想底藴,讀書不僅限於文學,天文地理都可以,以此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3、豐富語言。巴金曾説:“寫作不是靠技巧,而是靠背誦的二百多部作品。”因此,要求學生要大量誦讀經典作品;另外,文章寫的有文采,還可以加強成語造句訓練和句式運用訓練。

(四)、轉變教師角色,匡扶興趣。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而不是講授,要合作而不是耳提面命,對寫作大膽放手,鼓勵學生自由創作,可採用演講、辯論等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告別僅將作文當作“作業”的歷史,真正將作文當作無限豐富的活動。這是擺在每個教師腳下一條別無選擇的寬闊而又漫長的路。

寫作空間的開放、寫作底藴的豐富、教師角色的轉變體現在和閲讀課、活動課有機結合,把寫作視野投放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社會中,讓學生感受自然,關注社會、人生,讓學生獲得真真切切的生活體驗;同時我們將閲讀當作學生積累生活、豐富閲歷、獲得知識、提高思想、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的平台,讓學生通過閲讀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為寫作打下良好基礎,讀促進寫,寫促進讀,形成良性循環;而活動課則將聽説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獲得了全面發展。這條人文化的寫作路子極大解放了寫作生產力,拓寬了作文教學空間。

二、研究過程及實驗情況

本課題以“國中興趣作文教學法的研究”為核心,着重研究國中作文的教與學;研究培養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在新理論指導下探索寫作新路子。目的在於通過研究與實驗,在教師與學生的思想意識上取得重大突破,改變思維的懶惰局面,充分培養教與學對寫作的興趣。

課題伊始,我們確定瞭如下目標:

a)第一階段:xx年3月——xx年2月為準備工作、理論學習的實施階段。由於我校起步晚,因此邊準備邊研究。主要做好了七件事。

(1)篩選培訓實驗教師,落實實驗班級。共設立了十個實驗班,每個年級設三個實驗班,並配置了對比班。

(2)制定總方案及各年級學期實驗計劃。計劃與方案納入學校計劃,科研處進行管理。

(3)建立實驗班與對比班檔案,注意積累資料、統計數據、列好表格。所有情況均有教科所具體管理,相關檔案存於專門的課題檔案中。這裏列出xx年到xx年對比成績,可以看出抓興趣作文教學和不抓是不一樣的。

xx——xx年實驗班、對比班成績統計表

實驗班 對比班 學期末平均分 學年末平均分

語文成績 作文成績 語文成績 作文成績

七(8)七(1) 84/81 43/39 89/82 45/40

七(9)七(2) 93/91 44/42 95/90 46/43

七(10)七(3) 94/92 45/43 95/92 46/42

八(5)八(1) 85/81 42/37 89/82 44/38

八(6)八(2) 89/86 43/41 92/87 45/41

八(7)八(9) 94/92 44/41 96/92 46/42

八(8)八(10) 93/90 42/40 95/89 44/40

九(1)九(7) 95/94 45/43 96/92 46/42

九(2)九(8) 91/88 45/41 94/89 46/40

九(3)九(9) 82/75 41/38 90/81 44/38

這份粗略的表格統計顯示的總成績,語文基礎知識分值相差無幾,主要是作文分值差距較大,所以可以看出興趣作文舉足輕重的作用。

(4)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寫作水平,寫作心理等現狀。通過不斷的現狀分析,我們明確了當前所存在的問題,不斷修正我們的寫作計劃,採取針對性措施,在動態中實現寫作教學的發展。

研究報告作文 篇4

一、課題的提出:

作文教學評價一直是耗時費力但成效不大的難題。我們常見的情形是這樣的:有的教師,盡職盡責,辛辛苦苦給學生們的作文左批右改,寫上大段的評語,再給上分數或等級,學生或心存感動,認真拜讀,或只關注成績,之後,無論是評語、分數、等級,都漸拋腦後,教師的辛勞付之東流。有的教師因時間、精力等原因,對學生的習作只草草圈劃一、二,給個成績應付過去。學生的作文評價,多多少少成了語文教師不得已而為之,學生又從中獲益甚少的一樁苦差事。其實,作文教學評價,不單純是為了學生某次或某個階段的習作給出一個終結性的結論,而是通過評價,激發學生再次習作的慾望,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習作水平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它始終是整個作文教學的一箇中間環節或下一次習作的新起點。在作文評價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作用,“通過調動學生對評價過程的全面參與,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反思、加強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調整與自我教育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成為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和技能不斷增強的過程。”①

為了解決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學評價方式,讓充滿活力的作文教學評價方式來促進作文教學的實效高效,從而達到用有效的作文教學評價來拓寬作文教學的發展空間,從而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寫作動機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及思維品質,成為一個個有個性的主體,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想象能力、個性表達及創新精神,使作文充滿生命的活力。因此,我們提出了《在作文教學中實施有效評價》的課題。這個課題旨在以探索構建多元有效的作文教學評價體系,來引導學生在寫作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並能在積極主動的自我評價與合作評價的過程中提升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以有效的作文教學評價促使作文教學具有實效性。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傳統的作文教學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追求的是“常模”,即個體成績在羣體中的位置,以“指標+權重”的定量評價方式來衡量學生的習作情況,考查的是知識與技能,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及學習情感態度與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這種評價的結果,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一部分成為成功者,另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成為失敗者。從某種程度上講,傳統教育是失敗者的教育,傳統的作文教學評價往往成了淘汰學生的篩子,製造失敗者的滑鐵盧。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認為國小作文教學評價首先應是對國小作文教學活動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有“現代教育評價之父”之稱的泰勒認為:“評價過程本質上是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但教育目標本質上是指人的行為變化,因此,評價是一個確定行為發生實際變化的過程。”此後,這種觀點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認可。其次是為國小作文教學活動提供有效信息的過程。國小的作文評價活動必然是一個提供有效信息的過程,然後根據有關的信息及時進行反饋。以斯塔菲爾比姆為首的美國全國評價研究委員會認為:評價是一種確定、獲取及提供敍述性和判斷性信息的過程。這些信息涉及研究對象的目標、設計、實施及結果的價值與優缺點,以便指導如何解決,如何符合績效的要求,並增加對研究對象的瞭解,最後是一種共同建構的過程。所謂共同建構就是通過對各類與評價有利害關係的人的需求、關注點和問題的應答,並通過對話和協商,逐步達成共識的過程。

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②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就是要力圖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體的評價手段,使評價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授人魚,供一餐之用;授人漁,則享用不盡。”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的作文課堂教學,就是要通過有效的多元評價方式來提升教師作文教學的有效性,並觸發學生的寫作情緒,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在多元的作文評改中使學生的習作更加完善,更加有自信,有助於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有助於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學生個性的飛揚。

三、課題實驗的假設:

“科學的評價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有利於矯正學生原有的不良行為。”③在作文教學中實施有效評價,可以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促進作文教學的發展,為形成學生之間能相互取長補短,激勵、欣賞的習作氛圍,達到以評促寫,以改促文的實驗目的。

在大作文教學中構建並運行“互動”模式,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等的多向評價關係,甚至可以使校內與校外的有效資源的合理利用,構建多元有效的評價體系,以達到在學生自主,自能習作評改的過程中,張揚個性,提升能力。有效的作文教學評價方式拓寬了作文教學的發展空間,使學生的寫作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課堂、學校、家庭、社會相溝通,多元而有效評價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想象能力、個性表達及創新精神,學生的作文才能百花爭豔,竟放異彩。

四、課題實驗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自主性主要是指主題支配自己權利的意識及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從自主習作到自主評價,是學生自主性的充分體現,教師要有機地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完成、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使其在不斷的構建習作,自我評價,修改完善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激勵自己,以達到學生自主、自能作文的目的。

2.共享性原則:學生在課堂上的共享是建立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的,而實現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必須要有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同時,從教學空間的發展看,作文教學的空間是在課堂、校內、校外或家庭等場所進行的。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還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有效資源(家長、社會人士),在合作共享的環境中,學生開放視野,拓展思維,激發創造力。

3.創造性原則:創造性是主體發展的最高表現。對於國小生而言,它意味着獨立思考、求新求異、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等。國小生作文的個性,影響着學生髮展的個性。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該最大限度地鼓勵學生在習作中體現不同風格,不同見解,不同體驗及不同思考。這樣,學生的作文創造能力才會在自由的表達中得到增強,才能使作文成為一種充滿快樂、充滿挑戰的過程,從而使作文獲得更多的審美元素,使作文的創作者和欣賞者都獲得愉悦。

五、實驗的實施設計:

針對當今作文教學的現狀及困惑,為了加強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確定了《在作文教學中實施有效評價》這一研究專題,共同制定研究方案,來嘗試解決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我們提出在作文教學中構建並運行“互動”模式,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評價關係,並試圖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優勢資源,構建多元有效的評價體系,以達到學生自主,自能習作、評改的目的。

1、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具有極強的導向性,是激勵和促進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手段。運用教師評價,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評價用語凸顯激勵性:

形成性評價總體上要着眼於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信心,對於學生的長處和優點,尤其是進步,都要給以充分的肯定。歷來作文滿分不多,這未必合理,因為不能只強調分數的客觀性和公正性,而忽略了它的導向性和激勵性。好和差是比較而言的。這個比較不僅是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更重要的是個體自身發展中的縱向比較。“在新的教育觀念的驅動下,我們的評價用語不斷向人性化、平等化、科學化發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性被激發出來,”④學生的習作就會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2)評價導向體現針對性:

以往籠統、抽象的評價學生的作文,一方面學生造成一知半解、模糊、似是而非的認識;另一方面因為評價內容含混,操作性不強,往往對學生的具體幫助不大。所以,我們提出“教師的評價必須具體和有針對性,教師評價學生要適當、合理、明確,而不要過於籠統、抽象和含混不清。”⑤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幾種評價範例:針對作文內容的評價,針對作文習慣的評價,針對作文方法的評價,針對情感態度的評價以及針對合作評改的評價等。

(3)評價標準富有彈性:

同樣完成一篇作文,基礎較好的學生持應付態度,另一個基礎較差的學生認真努力,哪怕前者的質量高於後者,評價結果也可以後者好於前者。前者不妨有較多批評,後者不妨多一些表揚,後者的分數也可以高於前者。對習慣性失誤,應及時做出否定的強化評價,評語措辭應警醒一些,評分也可以低一些,以達到引起注意、迅速糾正的目的。

(4)評價方式呈現多元化:

對學生的作文評價由原來單一的分數變成星級、圈點,讀後感,表格、圖文、標誌等多種方式,由原來教師的“一言堂”變成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師評、家長評價、網絡互動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呈現在作文教學中,還可以嘗試將分數與評語相分離的評價方式,從而使作文教學的空間得以拓延,使學生在多元的評價方式中享受到習作成功的樂趣,並提升作文的能力。

2、學生評價

(1)自我評價: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修改作文的權利首先應屬於本人。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法、推敲法,邊讀邊思,進行增、刪、換、改,並在文後寫下“我最欣賞自己_____,改進之處_____。”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商量和欣賞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和孩子們共同修改文章。在這個共同的修改過程中授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導學生學會修改、學會評價,能用自己的見解和獨特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習作。

(2)合作評價

學生有了自評自改的基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互評互改。孩子往往對自己的小夥伴比自己的要求還嚴格,評改習作是非常認真的,視角也是非常獨特的。我們嘗試要求學生在評改時寫下修改意見,在虛心地汲取被評改作文的優點的同時,又認真負責地指出不足之處,大到全篇佈局、思想認識的問題,小到一個詞、一個標點符號。學生既是“作者”,又是“讀者”,角色不斷轉換,使他們在合作的氛圍中互相溝通,互相啟發,學會欣賞,學會評改。

同時,教師作為合作評價的參與者,始終貫穿於學生作文的全過程。通過教師與學生間的合作評改,使學生能發現優點,學會賞識,指出不足,真正學會有針對性的、創造性的、有個性的評改,從而彰顯自己的個性。

所以在國小作文教學中,實行“多元互動”的評改模式勢在必行。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自評自改,提倡互批互改,眾人評改等方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大作文”環境,使全體學生在開放的作文過程中,學會關注並欣賞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從而使學生的寫作視野更有廣度更有深度。

3、家長評價

家長評價也是我們嘗試的評價方式。我們試圖在作文教學中引進家長這一寶貴的資源,調動家長評價自己孩子作文的興趣,引導家長能夠逐步地關注並開始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孩子的作文。這樣,就有助於學生樹立寫作的信心,為我們的評改作文提供新的發展空間。試想,學生的每一篇習作上都有個人、夥伴、老師、家長等多人的評語,那將是一筆多麼珍貴的精神財富呀!

4、社會評價:

無可否認,傳統的課堂作文教學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如教學的現場感、真實性等;但也有其不足,如往往受到人數、時間、空間、資料等條件的限制,隨着網絡技術的普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網絡技術開始逐步滲透於教學之中,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特別是教學評價等的實質性轉變。信息技術和網絡的迅速發展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嶄新平台。因此,我們提出在作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有效資源(家長、社會人士),在有可能的條件下還可以適當利用網絡環境進行網絡的作文發表及作文評改,使師生學會聆聽和接納不同的聲音,在異中求同,在同中求異,這樣就會更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然後形成學習、交流、爭鳴的氛圍。實現作文教學的多維化、多元化、立體化,在合作共享的環境中,學生開放視野,拓展思維,激發創造力。

六、實驗的方法:

行動研究法

七、實驗的階段:

1.實驗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相關人員商議研究方案,確定研究方案。

查閲相關資料,書籍,上網學習。

2.實驗實施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

按實驗方案分層次實施,選擇相應實驗班級和教師,從日常教學中去研究和實驗。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表達,積極評價。

我們準備進行:專家指導教師培訓研討沙龍集體備課案例分析現場課展示等

3.實驗總結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整理、統計所有實驗數據,寫好實驗報告,請專家評估,實驗成果、彙編研究成果。

九.成果展示形式:

第一階段:

1.課題組及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方案(結集)

2.課題組理論參考文獻集

第二階段:

3.優秀案例及教學反思集

4.課題階段性總結和中期彙報

5.課題組優秀教學論文彙編

6.學生優秀作文集

7.音像資料(課堂實錄、課題培訓及教學研討活動的照片及優秀課件等)

第三階段:

8.課題組工作彙報(大事記)

9.課題實驗調查分析表(附課題組成員、家長、學生調查表原始材料)

10.課題組成員的獲獎證書(結集)

11.課題組課題結題報告

十、預期結果:

以有效的評價促進作文教學效率的提高,使作文教學張顯生命的活力。但是,須注意的是,有一定的模式但絕對不模式化,並且建構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模式,以便能夠在作文教學中推廣應用,使我們的作文教學真正做到有效,高效。

十一、課題組組成:

特邀專家組:寧學慧王呈祥李崧譚瑩

課題組負責人:田徵龍莉

課題組組長:鞏明霞何莉

課題組副組長:胡佳昕孫曉芳

組員:李晴楊培劉詠梅安源張冬梅王海燕趙春燕劉絢史江萍姜文姐張珊珊樊銘璐馬巖紀新喚

研究報告作文 篇5

近期,我們五年級的全體師生組織了“一個月在研究”活動。我們小組是研究蔬菜的。從這次研究活動中,我們瞭解了很多關於蔬菜的安全問題。原來我們吃的蔬菜要經過這麼多程序才能進入到千家萬户。

目前我們吃的蔬菜主要分為基地蔬菜和客菜2大部分。基地菜是本地農民種植的蔬菜,進入物流園區後要統一登記經營户的基本情況,與市場簽訂《蔬菜安全衞生質量責任告知承認書》後留樣檢測50分鐘,如果檢測合格後可以進行交易,否則將停止銷售。客菜的檢測流程與基地菜的流程差不多,就是增加了出示蔬菜產地的相關證明,這樣萬一有不合格的.蔬菜就可以追查到種植基地,保證了蔬菜的質量安全問題,也能及時銷燬不合格的蔬菜。我們還專門去了蔬菜交易市場的檢測中心,看到這裏有很多檢測儀器,工作人員正在專心致志地拿着容器取樣化驗,通過這樣檢測的蔬菜安全率已經達到百分之99。98的合格率,再經過我們回家對蔬菜的處理後基本就安全了。真的不容易,為了我們能吃上安全的蔬菜,這裏的蔬菜研究人員默默付出了多少汗水,希望大家在吃菜的同時也要節約,杜絕浪費。

這次的研究活動我收穫很大,也增長了很多知識,比如怎樣挑選新鮮的蔬菜等等,我要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研究報告作文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教育的理解認識不斷加深。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以人為本、尊重人性、張揚個性,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追求。“作文是最具個性的學習和創作活動,是寫作主體個人進行的一種精神產品的獨特製作”。習作過程是學生主體思維、主體創作的過程,是學生啟動積累、獨立思考、組合加工的過程。作為發展中的兒童,他們有着獨特的生活經驗、獨一無二的個性和深不可測的創造潛能。個體差異決定了每一個精神產品的各不相同。要使習作體現學生的個性,就應該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尊重主體的志趣、思想、情感、個性的基礎上,因勢利導,激發習作興趣,激活內部需要,開發創造潛能,培養良好學習品質,不斷提高作文質量。

由此可見,尊重作文的本質意義和學生的習作需要,採取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全面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和語文素養,是作文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而當前作文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恰恰是過分強調共性,忽視個性,形成了國小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言不由衷的“成人化”、無話可説、無情可抒、害怕作文、討厭作文之頑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幾十年沿襲下來的“封閉式”作文教學所致。一是作文脱離生活。學生關在屋子裏,閉目塞聽、閉門造車,作文成了無源之水。二是教師包辦。從作文命題、立意、選材到評改,教師一手包攬,學生只能按教師設計“按圖索驥”,習作的自主權被完全剝奪。三是讀寫脱節。閲讀不能很好地為寫作服務,割斷了語言積累、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密切聯繫。凡此種種,使原本是學生表達和交流的需要,能夠給學生帶來精神愉悦的習作,陷入了“學生怕寫、教師怕教”的尷尬境地。

近幾年來,我校在語文教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地探索。通過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量讀寫、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等,加大學生閲讀量,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了作文教學質量。為了更好地改革作文教學,特申報此課題。力求通過先進理論的指導,構建習作與閲讀和生活密切聯繫、習作與做人相互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互動,觀察、想象、表達同步訓練為主線的習作教學新框架,以習作教學的高質量帶動語文教學改革的整體推進。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

(一)學生作文個性化。學生作文個性化是融於創新教育的個性發展。它包含兩大要素:對世界的獨到的認識和風格鮮明的語言表達,兩者相輔相成,正所謂“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

(二)作文教學個性化。作文教學個性化就是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必須依據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特長需要等進行施教。教師的“主導”地位直接決定或至少影響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張揚。在實施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論、教育觀念的轉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研究現狀

對作文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應用研究,中學開展得比較多,但多以理論研究為主。針對國小語文學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下的作文個性化研究,目前還很少。同時,對於在大班額情境下的教育教學應用研究基本屬於空白。

四、課題的研究假設和研究目標

(一)研究假設:

近幾年來,我校在語文教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地探索和實踐。通過改革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大量讀寫結合訓練;開展閲讀經典,課外背誦和各種語文實踐活動等,加大了學生的閲讀量,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的作文質量有所提高。為了更好地改革作文教學,申報了河南省教研室的課題“作文教學個性化與學生作文個性化”研究 ,力求通過先進理論的指導,構建習作與閲讀和生活密切聯繫、習作與做人相互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互動,觀察、想象、表達同步訓練為主線的習作教學新框架,以習作教學的高質量帶動語文教學改革的整體推進

(二)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引發我們對習作教學的深層思考和教育觀念的全面提升,初步形成作文個性化教學的新體系。

2.以學生的個性化習作和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為切入點,探究作文教學的規律。在關注學生作文個性化的同時,注意與之相關的諸如閲讀教學、口語交際、課外閲讀等語文學習活動,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3.探討習作個性化與學生生活個性化的內在聯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學會觀察、想象和表達,使學生的生活與習作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4.探索以師生自主合作為主要形式的習作指導、評改新模式。使學生自能作文、自能評改,真正成為習作的主人。

五、研究內容

(一)分析國小生作文非個性化的成因,然後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地展開實驗和研究。

(二)把課外閲讀和生活積累作為作文指導的重要內容。嘗試利用海量的網絡資源作為學生習作的材料來源。

(三)作文教學中要強調真實、具體,把説真話、説實話、説自己的話,作為衡量作文好壞的一個重要條件。

(四)打破作文教學的常規,在作文教學的目標,作文的命題、體裁、立意、指導、內容、時間、程序、批改等方面,實行全方位的開放。

六、理論依據

(一)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認為,傳統的智力觀過於狹隘,把智力主要侷限於語言和數理能力,忽略了對人類和個體的生存及發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能力。多元智能理論啟示我們,每個兒童的智力特長是不一樣的,因而不能以固定統一的標準來評價、要求不同的學生。同樣,學生對於語言文字的感受和表達能力也各不相同,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學生,要正視學生在習作方面的差異,鼓勵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生命教育理論

教育的`本質是基於生命、為了生命、發展生命。生命教育不僅是人們所理解的重視生命、維護生命、關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念,還是一種尊重生命尊嚴、弘揚生命價值、促進生命發展的教育主張。課題組老師一致認為,個性化作文教學的要義,就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個體生命的和諧發展、自主發展、健康發展和創造性的發展,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的價值,使他們的心靈更加充盈,生命更加飽滿。

(三)活動建構理論

活動建構是學生髮展的基本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活動”在學生知識掌握與一般發展中的作用,把“活動”看作是學生建構知識和能力發展的基礎。個性化作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價值,引導學生在自主的活動和寫作中提高認識、豐富情感、建構知識、昇華思想。

(四)學生主體理論

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強調教學是服務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使教學的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更好地起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實效性的作用。但在課堂教學的環境下,學生不可能自己確立主體地位,必須藉助教師的外因作用。要使學生從學習中的“客體”變為“主體”,教師的“導”也應從主導教學轉變為引導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即作用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上。但這種轉變,並非教師放棄在課堂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更不是要求教師將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交由學生自己支配。教師在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導”,應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按照學習目標,自己完成學習任務;指導學生運用相關的學習資源,進行體驗、感知等實踐活動。

七、實施策略

(一)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對學生來講,作文不應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個性的自由渲泄,情感的自由表達。當學生愛上了作文,欲作不快、欲罷不能的時候,作文教學的一切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教師的一切工作應在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學生習作自信心上下功夫。我們採取的主要措施是降低難度、放緩坡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1.提前起步,有序訓練。根據課標要求和兒童身心特點,整體規劃國小階段習作訓練序列。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指導學生寫話,從一句話到幾句話,從教寫到仿寫,不在長短,重在參與,在寫話中體會到樂趣和成就感。二年級重點進行看圖作文訓練,由單幅到多幅,指導學生觀察、想象、表達,提高思維和有序表達能力。三、四年級重點進行遊戲作文和想象作文訓練,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遊戲、校內校外活動,使學生有話可説、有事可寫。五、六年級重點進行素描作文、寫實作文訓練,培養學生觀察事物、感悟生活、認識社會的能力。

2.由聽到寫,由説到寫。把聽、説、讀、寫緊密結合起來。從三年級開始進行聽記訓練,積累優美詞句和精彩語段;每天一次見聞、故事交流,中午輪流演講,每週一進行國旗下的講話,訓練學生遣詞造句、運用語言的能力,給每個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和展示的舞台;上好口語交際課,加大口語交際訓練的力度,

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多維互動;學生把自己説的話記錄下來,感到非常容易,“寫作難”的狀況得以轉變。

3.在遊戲中感悟,在故事中習作。國小生天生愛玩。學生在遊戲時,全身心投入,有着深刻的體驗和感受。玩後讓學生談一談,他們有話可説,有情可表。聽故事也是學生的最愛,開展經常性的講故事比賽,教師學生輪流登場,聽後讓學生試着寫下來,講給別人聽,學生興趣很高。這種訓練,寓寫於“樂”,效果良好。

(二)整合教學資源,滿足學生習作需求

學生寫好作文,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語言的積累,二是生活的感悟。教師的習作教學,自然也應從此入手,指導學生從閲讀中學習語言,從活動中尋找靈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把生活、閲讀與習作密切結合起來,構建立體的語文教育網絡,為學生習作開發豐富的資源素材。

1.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相結合。

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建立班級書架,開設每週兩節的大閲讀課。指導學生寫好日記和讀書筆記,開展古詩文背誦,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薰陶感染學生。結合閲讀教學向學生推薦閲讀書目,把課標規定的每個學段的課外閲讀總量層層落實,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2.作文訓練與各科教學相結合。

學科融合是基礎教學課程改革所積極倡導的。各科教學中都包含着豐富的教育內容和習作訓練元素。把這些資源開發利用起來,為學生的個性化習作提供材料。如在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寫數學日記,辦數學手抄報。品生、品社課指導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科學課指導學生撰寫實驗報告、觀察日記,把課堂上的實驗過程、情緒變化、感受體會等,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來,就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

3.作文訓練與課外、校外、社會生活相結合

我校以素質教育為核心,致力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開展豐富多采的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活動,豐富了生活積累,增加了生活體驗,開闊了視野、啟迪了智慧,也為習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三)優化教學途徑,開拓學生作文視野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個性更復雜,更豐富多采。由每個豐富多采的個性綻放出來的精神火花,必然是絢麗多姿、光彩奪目。一篇具有個性的作文,主要在於獨特的感受、豐富的想象、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語言,融入了學生特有的靈氣、童真,洋溢着強烈的文化色彩和個性氣息。實現這個目標,必須給學生以自由,在習作教學中實行全方位的開放。

1.開放作文內容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采的,他們對於生活的觀察也有自己的視角,不愁沒東西寫。但太多的限制使得豐富的生活進不了作文。蒼白成了學生作文的流行色,更可怕的是導致語言的乾癟、思維的萎縮。所以,“個性化作文”最重要的給學生以自由,減少束縛、放飛心靈,開放習作的內容和立意,讓學生寫“放膽文”,把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盡情寫入文章,“我手寫我心”,真正使習作成為學生反映真實生活,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需要。

2.開放作文過程

教師命題、指導,學生作文,這種傳統的習作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主體性得不到發揮。開放的作文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己的寫作活動作為教學的主線。實施先作後導,放手讓學生嘗試作文。教師按照作文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指導,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以具體、有效的輔導和幫助,或者引導學生互相幫助,這樣更有針對性,有利於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寫作主體地位得以確立。

3.開放作文時空

學生擁有很大的寫作潛能,需要一個自由寫作空間。每週一次的訓練無法達到課標對習作的要求。我們提倡隨機作文,化整為零,從課內向課外拓展,開放習作空間。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學習日記;結合閲讀寫摘記、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結合影視觀看寫內容提要、情節記錄和感想體會;假期組織學生自己編書等。讓學生時時感到作文就在身邊,滲透隨時運用習作表達的意識,強化作文的實用意識。

4.開放作文評改

完善評價機制是實現作文個性化作文的重要保證。我們廢除單一的評價標準,進行多元評價。改以往的教師單一評價為合作評價,即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學生互評、自批互批,家長評、面批、重批相結合,充分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意識。

(四)搭建展示舞台,樹立學生作文信心

為學生搭建展示舞台,給予成功激勵,使學生在成功體驗中感受習作的樂趣,增強習作信心。學校舉辦經常性的演講比賽、手抄報評選;開展假期“自編書”、優秀讀書筆記展評活動;組建學校“芳草地”文學社,鼓勵學生向“紅領巾”廣播站投稿;參加各級舉辦的優秀作文評選,向兒童報刊雜誌社投稿;班級編訂優秀作文選,鼓勵學生編印自己的優秀習作集;每班教室內建立“習作園地”,學生自由粘貼;在學校網站上展示學生優秀習作、精彩演講稿等。通過各種形式的展評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不斷摘取成功的果實,獲得成功的體驗。

八、擬創新點

(一)改變教與學的方式

(二)構建語文課堂文化

(三)探索適合學生的評價

(四)建立作文教學資源庫

舉例:核心知識序列

低年級:想象性寫話和童話體寫話(句子訓練)

中年級:觀察習作(素描) ,靜物、小動物、景物、建築物;人物動作、對話、外貌以及事情 發生變化(構段訓練)

高年級:實用型習作,記敍文、説明文、 應用文及讀書筆記(謀篇訓練)

應用舉例:

一年級 寫家規

浴室牆上(煙斗、×)(孩子的名字)家已經禁煙!

自己卧室的門上:進屋之前先敲門!

母親梳粧枱鏡子上:請在8:00前出門,不要忘了手機!

中年級作文:訪談媽媽

出生時間/屬相/出生地/名字的由來/國小用過幾個書包/多少錢一個/什麼時候有手錶/玩什麼遊戲/聽什麼故事/看什麼電視節目/做什麼家務活/外婆外公怎麼教育你

媽媽的童年、 給媽媽的信、我和媽媽比童年

高年級運用合作學習策略教作文知識

總結《讀後感的寫法》

每個學習小組發4張紙片,四張紙片上的文字剛好連成一片讀後感。每位學生讀自己紙片上的文字,讀完後按順序排成一篇讀後感的文章。然後小組討論:讀後感該怎麼寫?即第一步寫什麼?第二步寫什麼?……

九、研究方法文獻法

調查問卷法、個案研究法、實驗對比法、案例研討法、行動研究法

十、研究步驟

整個課題分為確定實驗課題、調研、實驗研究三個階段。調研階段主要調查分析學生作文中非個性化的種種表現,以及影響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的諸多因素,特別關注教師的教學方面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

實驗研究階段主要探索作文教學如何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實驗和研究:1.作文教學過程中師生相互影響。2.作文教學個性化與學生寫作個性化差異研究。3.作文教學個性化與學生寫作慾望及社會生活聯繫。

十一、人員保障

十二、參考書目

1.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學(國小卷 )》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馮世明《國小生自主作文教學指導方法》 語文出版社出版

3.王學東《讓作文教學更有效》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4.管建剛《我的作文訓練系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5.周存輝《國小生活作文教學探微》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研究報告作文 篇7

一、問題的提出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寫的是剛剛過去的清明節。那清明節又是從何而來,又有那些習俗?

二、調查方法

1、上網瀏覽,瞭解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的習俗

2、通過多種渠道,知道清明節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內容

上網節氣清明清明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書籍、報刊清明節是哪天?20xx年清明節是4月4號。 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氣,是根據每年的春分點來計算的,春分點每過15天會有一個節氣,所以清明在陽曆4月4日至6日之間,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陽曆4月5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的。

上網清明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

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書籍、報刊寒食的傳説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説就是來源於此。

標籤: 七篇 彙總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hk/flxz/baogao/7l0end.html